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感觉

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分类 A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触、压、温度、痛)。

B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3、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78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也叫可见光。

4、感觉的意义A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始的基础。

B 为适应生存提供重要的线索或依据。如痛觉报警。

C 维持正常心理功能所必须的。

5、感觉剥夺——悬浮疗法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S=1/R——反比关系

绝对阈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觉的下限)

7、信号侦察论:在感觉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过程:

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了刺激强度;

随后而来的独立的判断过程-反映了观察者的反应偏差

8、?I/I=K称为韦伯定律

I-原刺激量;?I-差别阈限;K-常数,也称韦伯率,或韦伯比。

韦伯率只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

9、幂定律:S=kI^b S--心理量I--物理量b --指数,因不同感觉而异幂定律的实际意义:(1)对任何有害刺激,人们的感觉都很敏感,心理量的增长都快于物理量的增长--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2)从量的角度上看:

A凡是物理量值范围级差较大的刺激形式,心理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等量级的对应,所以心理量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B凡是物理量值范围级差较小的刺激,心理量快于物理量的增长,以反映出刺激强度的精细差别。

10、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明适应)

11、感觉后象:在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12、感觉的对比: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

同时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先后对比: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一种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中等感觉的感受性;

(2)一种强刺激会降低另一种中等感觉的感受性;

(3)联觉,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知觉

1、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与感觉的关系

共同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区别:感觉--对个别属性反映;

知觉--对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3、知觉与经验

知觉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帮助。

4、知觉形成过程:受具体感觉材料的驱动--自下而上的过程;

受经验概念的驱动---自上而下的过程.

下上:

复合刺激S1——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

S2——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知觉

S3——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

上下:

S1——感受器——中枢神经——知觉

——经验——

5、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靠视、触、动觉来实现

2)大小知觉

3)方位知觉(视觉定向听觉辩别声源)

4)深度知觉(即距离知觉与立体知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组织过程:

1)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有关因素: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A 关键因素

B 刺激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A)如果刺激物的个别部分属性改变了,但其关系不变,仍能保证完整的知觉

(B)如果各部分关系改变,知觉的整体形象就会发生变化

(C)对象各部分的组合方式(A)接近组合(B)相似组合(C)完美组合(良好图形) b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有关: 过去的经验,知识可对当前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

2)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出来的部分--图形; 其它部分---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易成为选择的对象.

(2)自身的组合规律----简明性,对称性,规律性,易被选择为图形

(3)知觉者的经验,兴趣,爱好,及职业等也影响着知觉对象的选择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去标志它。

特点:(1) 以知识经验为基础(2) 用词语把事物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人的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影响恒常性的因素:(1)知觉对象变化范围适当,易保持恒常;相差大,超出一定范围,恒常被破坏;

(2)有无参照物,无参照背景,恒常易被破坏;

(3)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保持知觉的恒常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视觉见书本p88 形状知觉见书本p142

意识

一、含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积极、自觉、能动的反映。是人自觉的心理活动

一种心理状态。

一般,可以看作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

(1) 对当前客体的觉知

(2) 把当前自己与其它个体、物体相区分的觉知

(3) 对过去经验与未来设想的觉知

(4) 对整个时间流程中自我与客体关系的觉知

意识的结构:以心理过程为基础,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其中认识过程,特别是抽象思维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情感和意志是组成部分

人的意识分为对客观现实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

意识借助语言来实现

意识的基本特点

1自觉性2社会性3能动性

二、意识的作用(功能)

意识通常以三种重要的方式帮助人们把握感官接触到的复杂世界的意义:

(1) 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信息和过强的刺激能量;

(2) 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的规律

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3) 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意识的不同层面

1、焦点意识: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得到的清楚的意识经验,即注意集中状态.

2 、前意识: 为当前记忆准备、随时提取记忆信息的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无意识层次

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有:

主体的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类似意识的边缘状态)

对刺激的无意识---对认知产生过程的无意识

常称为无意识加工过程,如知觉恒常的产生、

从感觉到知觉、直觉推论过程中等

潜意识:

最早论及这种意识的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意识的各种变体------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梦与梦的预示,催眠,白日梦,冥想,幻想,药物致幻

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特点:⑴指向:某一瞬间,选择确定心理活动的特定对象和范围。

⑵集中:心理活动对选择的对象,达到一定清晰、完善的反映程度。

注意对象:

(1) 外部对象

(2) 自己的行动、观念、内心状态

一定对象:

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清晰地注意一个或几个少数的事物。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而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注意的功能(基本作用)

1 选择的功能

2 保持的功能

3 调节与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

注意范围与知觉范围一致,为7+-2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 注意对象的特点

(2) 个体知识经验的影响

注意的稳定性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注意不是指向某一对象,而是指向与某一任务相关的一组对象。

注意被无关刺激所吸引,离开了总任务,即为注意的分散,这是与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

与注意稳定性有关的因素:(1) 主体状态(2)对象特点(3)注意的分配

顺利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1) 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悉的;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必须只有一项是生疏的,其它是熟悉的.

(2)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与注意的分散有区别:

注意的分散是毫无目的,被动地改变注意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则是有目的,主动地改变注意的对象

注意发展的特点

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广度特点

3、注意的分配

记忆

一概念: ----过去经验在脑中的反应.即过去以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应。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

输入编码----储存----提取.

二记忆的种类

一)1 形象记忆2 情景记忆3 语义记忆(又称语义逻辑记忆) 4 情绪记忆5 运动记忆

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四)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自学)

感觉记忆的种类:1、图像记忆,又叫视觉登记,或图像储存

图像记忆有以下性质:

(1)所储存信息大于被提取利用的信息;

(2)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为0.25--1秒,超过1秒,信息就会变弱并自动消失;

(3)图像记忆受到干扰或擦拭作用后,信息很快消失并不可恢复。

2声象记忆(声象范围为0.25-2秒)

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1)t:保持时间很短,图像记忆保持大约为0.25-1秒;声像记忆保持>1秒,但<4秒,一般为2 秒。

(2)容量:大

(3) 编码方式:是按原有物理特征进行

(4)向其它阶段转移的条件:注意

感觉记忆的逻辑功能在于,为大脑提供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取和识别的时间

短时记忆的概念,又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1)信息保持时间很短,t:5秒-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2)容量有限:容量为7+-2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提出了组块(chunkking)的概念。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4)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

(5)编码方式

长时记忆的特点

1记忆容量大:有人认为是5-10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有10的15次比特

2信息保持时间很长: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及至终生

3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人们并不能意识到,只有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被意识到

4编码方式复杂

长记忆的编码

1长时记忆的获得--即识记

(1)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也没有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更不需要采用任何策略手段,信息完全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长时记忆库中的。

A有很大的选择性B有很大的偶然性(随机性)

(2)有意识记(随意识记)--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要求有积极的思考和意志努力,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识记活动。

(3)机械识记--是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机械重复地进行的识记。

材料本身没有意义联系,材料有意义而不理解

(4)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的识记。

记忆量的变化

记忆的回涨,即记忆的恢复现象

保持量的测量

(1)回忆法:当识记材料不在面前,让被试把它们默写出来或复述出来。

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数/原来识记的项目数100%

(2)再认法:即把过去识记过的材料与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将二者区分开来。

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再现材料总数100%

(3)节省法(再学法):初次学会后,以后再学时,达到原来标准,节省了多少次数(或时间)。即,以再学比初学节省了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

保持量=(初学时次数或时间-再学时次数或时间)/初学时次数或时间100%.

(4)重构法(重建法):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

长时记忆的提取

再认(recognation) --过去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出现,有熟悉之感,能识别和确认。

回忆(recall)(重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在脑中重新再现映象的过程。

回忆种类

(1)无意回忆(或重现)

(2)有意回忆(重现)

(3)直接回忆:直接唤起旧经验,中间没有中介环节

(4)间接回忆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联想--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

a 接近联想

b 相似联想

c 对比联想

d 关系联想

影响提取的因素(1)合理组织的信息易被提取

(2)当前信息处于编码时的前后关系中,有利于提取。

(3)暗示、情绪干扰、定势、兴趣

长时记忆的遗忘

遗忘--过去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识记材料

A材料的性质:a 熟练的动作遗忘较慢;

b 熟记了的形象材料易保持;

c 有意义的文字材料易保持;符合需要的、有兴趣的材料易保持。

B材料的数量:

(2)学习程度--学习中,全部达到正确反应的程度。

完全学习--初次达到完全正确反应的程度--100%的学习;过度学习----在完全学习基础上增加的学习。

研究表明:A过度学习是必要的:因为保持量都超过了完全学习;

B过度学习的效果是有限的:“报酬递减”现象

遗忘的理论-干扰说

A倒摄抑制--后学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材料起干扰作用。

与倒摄抑制有关的几个因素

a 先后相似度

b 后学的难度

c 先学的巩固度

d 后学材料的插入时间

B前摄抑制--先学材料对后学材料的识记和回忆的干扰作用。

C倒摄抑制与前摄抑制,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学习遗忘的理论-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遗忘的理论-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

不符合需要,而有意无意地把这些经验忘掉

加强复习克服遗忘-及时复习多样化复习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相关经验,以完成当前面临的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不影响内隐记忆;

2、二者保持时间不同:一周中,外显记忆学习后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内隐记忆不下降或下降很少,即保持时间较长;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的规律是记忆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没有明显影响;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影响不同:感觉通道改变严重影响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不受影响;

5、干扰因素对二者影响不同:外显记忆易受其他无关信息干扰,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特性: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

1)概括性:(1)能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2)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2)间接性:思维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思维具有超越感官限制、超越时空、预见未来的作用。

与感知比较

感知思维

反映内容:个别的:概括的:

个别属性或个别事物一类事物

外部联系内在联系(可能是本质联系)

反映方式:当前的、直接的间接-有媒介(经验工具)

二、思维的种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思维加工形态分)

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

特点:任务是直观的、形式是具体的、动作是实际的。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以概念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分)

(1)集中思维(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思考中信息朝向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

其主要功能:求同;特点: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

(2)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主要功能:求异、创新;特点:无一定方向、范围

发散思维的几个重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精密性

3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同分

(1)常规性思维--用惯用方法、固定模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

4、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无明显的逻辑推理过程,由条件直接产生结论

分析思维:--有意识地分析问题,合乎现有逻辑程序的思维。

5、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概念和论断,判断事物,解决问题

三、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系统化);抽象、概括、具体化等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环节

分析:从整体中区分出个别特征、个别方面来认识

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不同方面按一定关系,联合起来来认识。

进行分析与综合,才有可能深入认识其本质。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的。

2、比较(分类、系统化):比较--在头脑中将事物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事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心智操作过程。

内容上:事物形态、属性、特点、特点、规律、功能、意义;

形式上:a 纵向比较 b 横向比较

水平上:a 感性形式 b 理性水平

分类:在比较的基础上,以某种特征为标准,把不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区分开来,把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类

系统化:通过分析与综合,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程序,使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定的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抽象、概括、具体化

科学的抽象概括是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它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过程。

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过程(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了概念。

具体化:把概括的知识用于具体个别的场合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

1、分类: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根据表象的创造程度不同,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象、想像表象。

2、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表象是形象的,但不鲜明,不完整,不稳定。不同于知觉:知觉是直观的,有具体形象。所反映的是直观的概括的形象

(2)概括性:表象是形象的概括。不同于思维:思维可以是抽象概括的。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形象特征

(3)可操作性

3、表象的作用:

(1) 认识活动中:表象介于知觉与思维之间,是感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水平的桥梁,或称中间环节。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 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行为模仿,参与思考,促进解决问题

二、想象

1、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基本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2、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经验、替代、生理调节

3、想象的形成方式(综合过程):粘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联想等

4、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与空想)

5、想象与思维:共同点:同属高级的认识过程,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不同点:想象的预见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出现的;思维的超前反映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第三节: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判断与推理的基本要素。

二、概念的种类:1、具体概念、抽象概念2、合取概念、折取概念、关系概念

3、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自然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概念。三、层次网络模型:由柯林斯等人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其抽象概括水平越高。

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存储,即在每一层概念的节点上,只存储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个概念共有的特征,存储在上一层的概念节点上。

第四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寻求解决的一种心理活动。

问题解决思维的特点:

a 思维过程始终指向着一定的目标,(是有目的的行为);

b 思维任务是找到达到目标的操作序列,即思维中有严密组织的心理序列,这个序列受目标的指导。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1、早期研究(1) 尝试错误(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提出

(2) 顿悟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Kohler) 提出。

顿悟的产生是以前以验与当前情景联合的产物,是突然明白了已有条件和目的之间的联系。

(3) 一般模式: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4) 汇综模式: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学派的邓克尔

三层次:第一层次:一般范围第二层次:功能解决第三层次:特殊解决

2、信息加工的心理学观点: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问题解决--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这样一个问题空间中不断搜索前进的过程。

通用的解决问题策略:--选择算子即在思维中来指导进行操作的计划和方法。

方法(算子)可分为二类:算法式(algorithms)、启发式(heuristics)

3、解决问题中的策略—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中间的步骤,到实现目标,这个过程分为三种状态:a 初始状态 b 中间状态c 目标状态---都是人的认识状态。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如人们要去某个地方,先在地图上找到目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地的路线;(3)爬山法:类似于手段-目标分析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一步步接近目标。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法(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述方式)

2、定势(心向)的影响:定势-由于过去经验,对当前问题的解决,形成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状态使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陆钦斯量水实验(见课本P279)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

3、实践知识

4、动机的强度

5、人格差异

四、创造性

1、概念:是人们运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活动的心理成份: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既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2、创造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

3、灵感:特点:1)、在酝酿期后产生2)、是突发式的、飞跃式的3)、在良好的、乐观的精神状态下发生4)、创造性想象极为活跃,创造思维极为敏锐,工作效率极高

动机概述

概念: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概念由伍德沃斯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

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2)指向(3)维持和调节

与动机相关的概念

1 “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望被体验着)

意向——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

愿望——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

2 本能:是指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一些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

3 驱力:是来源于需要的唤醒状态,是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武德沃斯首先提出。

人的内驱力可分为两大类:1)原发性内驱力或基本的内驱力(生理需要)

2)继发性内驱力或社会性内驱力(社会性需要)

4 诱因: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1)正诱因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

2)负诱因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

主体内失衡而匮乏状态

需要驱力动机

诱因

动机的复杂性

1、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分为:生物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也称为生理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2、复杂的活动中,受多种的、整个的动机系统推动.

在具体的活动中,动机的上述功能的表现是很复杂的:

A 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表现出来;

B 不同的活动可能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所支配;

C 同一种活动可以由多种动机所支配。

四需要(need)

1、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要求,是有机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七大类

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三大类

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Alderfer,1969)

二分法

生物性(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原发性需要——继发性(习得性)需要

外部需要——内部需要

物质性需要——心理性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生物性——社会性维度的需要

生物性需要:

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与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

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等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系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劳动、交往、成就、奉献

第二节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分为:

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也称为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和习得性动机。

前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后者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生理性动机

1、饮食动机(饥饿动机)

2、饮水动机

3、睡眠和觉醒

4、性动机

5、母性动机

二、社会性动机

1、兴趣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兴趣的个别差异:

(1)兴趣的指向性---内容

(2)兴趣的广度------数量

(3)兴趣的稳定性---时间

(4)兴趣的效能------作用

2、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指向的事物很多:地位、名誉、声望、实力、绩效、优势等。

成就需要: 默里最早提出和描述了成就需要这一概念,它是指人们克服障碍、完成艰巨任务、达到较高目标的需要。

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社会实际成就大小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

交往动机是个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动机

4、亲和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其他人亲近的内在需要。如需要别人关心、友谊、爱情、别人的认可、支持、合作等。一般心理学家认为,亲和动机形成的原因除人类的天性之外,主要是由于学习。

5、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所作所为,其背后隐藏着一种内在力量;而此内在力量,是起于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所促动。

权力动机分为两种:A 个人化权力动机,动因为已;

B 社会化权力动机,动因为人。

动机理论

一、动机理论的演变

1、本能理论(麦独孤,P335)

内驱力降低理论,个体的一切活动,皆起因于内在生理需求而生的驱力。在个体表现行为时,如该行为结果能满足造成驱力之需求,那就会使该驱力减降。(P337)

2、唤醒理论(P338)

3、认知理论(P339)动机的归因理论

4、归因论本来是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倡议的一种理论。

70年代后,韦纳(Weiner,1972)扩大了原来归因论的观念,建立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

归因,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某些属性或倾向和行为进行结果分析,推论其内在原因的过程。韦纳的理论称为自我归因论(self-attribution)。

韦纳认为,人们对自己成败的理由分析,可能不出以下大方面的归因:

1 能力2努力3工作难度4运气5身心状况 6 别人反应

动机自我效能论

社会学习论的创始人班都拉,从社会学习观点,在1982年提出自我效能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

自我效能论,是指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

动机的感觉主义

左克曼研究发现,感觉取向较强的人,在性格上显示四个特征:

(1)喜欢冒险;(2)喜欢新奇经验;(3)敢于自由发抒感情;

(4)对例行工作或单调事会缺少耐心。

五、成就目标理论

“成功”评价标准:任务标准;自我标准;他人标准

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P342

意志

一、概念: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

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P351)

1、有明确的目的(自觉地确定目的)

2、对活动的调节与支配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

一般包含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其中包括着心理冲突。

1、确定目标

2、计划、决策

执行决定阶段

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头脑中的观念、意图愿望、计划、方法措施,在行动中具体化,使成为现实,从而达到预定目的。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从作出决定过渡到执行决定,在时间上往往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及其反应

1、困难

2、挫折反应

适应性行为:遇到挫折,内心处于紧张状态,为了消除紧张状态,可以有不同的适应方式。主动积极的适应方式:

A 攻击:借助攻击外部世界人与物,来消除挫折带来的紧张状态。

B合理化:失败后有损于自尊,为掩饰这种情绪,维护自身价值,而想出一些牵强附会的理由来适应之。

C 替代、升华

消极被动的适应方式:

D 孤立、退却;

E 回归(退行):;

F 白日梦

补充材料:意志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心理成分

3、挫折耐力:人在经验到挫折时,适当地摆脱挫折情景的技能。

意志过程中的主要心理成分:期望和抱负水平,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意志的控制和失控1期望和抱负水平:期望是主观上希望发生某一事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与将来有关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成败经验,自信心,团体的成败经验

2心理冲突:确定目的时,选择制定计划时,执行决定阶段遇到困难时,都会产生心理冲突。

A 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受到两个强度相当的目标的吸引,不能决择的矛盾心态。

B 双避冲突: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

C 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具有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

D 多重趋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具有的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仅属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

选择与决策

冯特曾根据动机的特点把意志的基本形式分为三类:冲动动作;有意动作;选择动作

冯特认为,选择动作最能体现出意志的特色。选择,是意志的一个基本特征。

决策过程由下列一些相互连接的阶段组成:

(1)确定问题(现状和目标分析);

(2)寻找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3)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作决定(在各种方案中选出一个);

(5)贯彻执行;

(6)监督(各个阶段的连接)

4、意志的控制和失控

(1 )、意志控制:是指个人能左右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使之与期望的目的相一致的过程。

A 外向的,即按照主体的期望和目的来改变环境;

B 内向的,即按照主体的期望和目的来改变或塑造自身的素质。

意志控制能力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失控:失控时,人们的反应:

①寻找信息;②对困境反应加剧;③产生抗争或消沉等行为反应:

消沉:是失控的另一种反应。为自认失败并放弃改变困境的努力。消沉常产生于试图努力改变某种不利情形屡遭失败的时候。

四、意志品质主要的意志品质有: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情绪和情感

1、情绪的含义:个体与环境意义之间关系的反映,其意义即,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愿望等。与认识过程不同,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本身属性的加工过程,反映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感性或理性的特性。

情绪是以主体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形式,即通过主体的愿望、需要、欲望等为中介而产生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2、情绪的特点:A 由一定的刺激引起,且必须被认知

B 情绪发生时,总伴随有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C 是主观意识经验,有主观体验(即主观感受)

D 情绪总是或多或少地有行为表现,即表情

因此,可以把情绪看成: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份。

4、情绪与情感

情感: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情感概念只用于人类

二者区别:(1)与不同需要相关: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较为低级简单的体验

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高级复杂的体验(2)稳定性不同: 情绪:总带有情景性,一般不稳定

情感:较为内在,一般较为稳定

(3)情绪常具有冲动性、外在性;情感则较为内隐深沉

(4)出现的早晚不同

二者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情感制约情绪

(3)情绪经验是情感发展的基础

4、情绪的功能:1、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信息交流作用;3、动机趋动作用

5、情绪与认知:1、情绪依赖于认识(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的基础

(2)情绪随认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对事物认识深刻,情感也就深刻

2、情绪对认识的调节(1)情感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

(2)情绪强度不同,作用不同

二、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外部表现,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微弱(强度)而持久(时间)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漫的特点、并不一定被意识到

2)激情:是一种迅速爆发的、紧张激烈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时,紧张性高,注意力集中,人的认识范围会缩小,理智受抑制,控制力减弱

引起激情的原因:重大意义的强烈事件的刺激;自身修养,个性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情操(情感的种类):情操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如道德、学问、艺术等)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美感: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

美感有二特点:a 常具有愉快的体验b 带有个人倾向性

理智感:a 惊奇感;b 怀疑感; c 坚信感

情绪理论p386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情绪外周说)

外周的变化--肌肉和内脏的变化

2、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3、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认识因素”三个因素在大脑中整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认识起关键作用。

能力

一、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的心理特征。

它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速度与质量),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能力总是与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活动的完成都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才能:各种能力构成之间的组合,使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天才:各种能力在某类复杂活动中,形成最完备的、独特的结合,能使活动最有效的、且创造性地完成的心理特征。是能力的高度发展。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

1、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1)性质不同: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

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能力则是在顺利地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2)形成速度不同:

知识技能发展(积累)快,且无止境;随着学习进程而提高,随年龄发展而提高;

能力发展相对慢,且有限度。

2、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联系:

(1)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并得到表现的。

(2)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常不一致

三、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是指人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创造力等。通常人们习惯于把一般能力与智力(或智能)作为同一概念来理解。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或智力的核心。

此外还有语言能力与操作能力。

2、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关系: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

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以独特的方式在特定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再造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P407)

(三)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P408)

(四)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个人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元认知能力: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

智力理论:

1、二因素说(P408)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G-factor),心理功能是表现在一般性的活动上。

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S-factor),心理功能表现在特殊性的活动上。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美国心理测验学家卡特尔)

流体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流体智力多通过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机械式记忆、对事物判断反应的速度等方面来表现。

晶体智力(或固定智力)——受后天学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

3、智力群因素论(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塞斯顿)

人类的智力是由七种基本能力组合而成:

(1)语文理解(V erbal comprehension,V), 理解语文涵义的能力;

(2)语词流畅(word fluency, W), 语言迅速反应的能力;

(3)数字运算(number, N), 迅速正确计算的能力;

(4)空间关系(Space, S),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5)联想记忆(associative memory, M), 机械记忆能力:

(6)知觉速度(perceptual speed, P), 凭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7)一般推理(general reasoning, R), 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4、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弗农)

5、智力三维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P411)

6、智力三维论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请自学,P413)

1)组合智力(或成分智力) 包括:元成分,执行成分,三是知识习得成分

2)经验智力;3)适应智力(或背景智力)

7、多元智能理论--- MI(P409)

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

创用心理年龄(或智力年龄)(mental age,简称MA)代表智力的高低。

智力测验的使用:从学校教育的观点看,智力测验的最大功用有二:

1、是用于鉴别学生智力上的差异,提供实施分组教学的参考。但在这方面智力测验结

果只能视为评定个别差异的条件之一,不能做为唯一根据。

2、是用于预测学生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对学生实施辅导的依据。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是指能力中的各种成分的构成方式上的不同。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有结构上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先天遗传决定智力构架

2、后天环境影响智力发展:后天环境中,家庭教育、教育训练都起着重要作用。

3、环境影响早期大于后期

技能

1、技能含义:在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的,赖以顺利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或动作系统。

2、技能动作的分析

(一)动作的反应时间:指从刺激出现到开始作出动作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简称反应时。(二)动作的准确性:指动作的形式、速度、力量方面是否恰当和协调,是否符合目的的需要。

3、动作的控制与调节:技能活动是感知觉过程与动作过程共同协调完成的,它们都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4、技能形成的过程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二)动作的交替阶段

(三)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技能形成的特点:

(1)在技能动作的掌握中,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一种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2)多余动作、紧张状态逐渐消失;

(3)动作错误消除,视觉控制减弱,运动觉控制加强;

(4)动作方式向自动化、稳定性转化,实现动作的灵活性提高。

5、练习曲线:是对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起伏现象;“高原”现象;“极限”

6、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明确的目的与要求

(二)正确合理的练习方法

(三)反馈

(四)适当分配练习时间

(五)技能的相互作用:技能的迁移

人格

一、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是个人内在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含义:1、通常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来的一惯行为方式,个人适应环境的习惯系统。生活方式,与他人互动方式,实现社会角色的方等;

2、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稳定的动机,习惯的情感体验方式、思维方式,稳定的、信念、价值观;

3、由特质构成的内外统一体。

二、与人格相关的几个概念:

1)个性:

个性与人格区别在于:一是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从差别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二是个性是相对于共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人自然也有个性,但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对其他事物和动物显然不能用人格来描述。

2)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是人与生具来的一种先天的自然秉赋,并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一种先天的禀赋,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不可能离开气质。它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情绪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包括智力活动等各种心理活动中,它仿佛使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独特色彩。气质与人格的区别在于,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质等先天禀赋作为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

3)性格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有人把性格定义为个人的品行道德风格。它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如诚实、坚贞、奸险、乖戾等可作善恶、好坏、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性格包含于人格之中,它是人格结构的一个主要成份。

三、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一性;功能性;

性格的类型:

(一)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人按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心理活动倾向而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三)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金按照个体独立程度, 分为顺从型、独立型

四、人格理论(p444)

特质论---人格结构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特征。

人格特质可分为: 共同特质: 人人具有,但多少与强度不同;

个人特质:个人所特有,是一种组织结构,每种特质地位不同,与其他特质关系不同,可分为三种:根本特质,最代表一个人的特质,处主导地位;

核心特质,代表人格的核心成分;(5-10个)

次要特质,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

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将人格分为:表面特质:外部可观察到的;根源特质:稳定的、决定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内在的,决定了表面特质。

现代特质理论:大五:神经质:焦虑愤怒性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冲动性脆弱

外倾性:热情乐群自我肯定活跃刺激寻求正情绪

开放性:幻想审美情感行动观念价值

宜人性(随和性) :信任坦诚利他顺从谦虚温存

公正性(尽责性):胜任感条理性责任心事业心自律审慎

“大七”人格因素论:正效价、负效价、负情绪性、正情绪性、因袭性、适意性、可靠性五、人格的形成:1、遗传作用--气质(气质是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胆汁质者: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幻剧烈等.

多血质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交换等等。

粘液质者。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等。

抑郁质者;孤僻、行动迟缓,情绪体验深刻,善于细心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物和人际关系,敏感等等。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神经过程的三个基本特性: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或耐力。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强度之间是否相当。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兴奋与抑制过程互相转化的速度。

气质特点:1.感受性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A不随意的反应性

B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思维敏捷性、动作灵活性等。4.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6.外倾性和内倾性

气质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多血质的人:优点--情感丰富、灵活、热情缺点--轻浮、多变、精力分散等

胆汁质的人:优点--生气勃勃,动作迅速而有力缺点—暴燥、任性

粘液质的人:优点--有较强的自制力,遇事沉着冷静缺点--对周围事物冷淡、动作迟缓

抑郁质的人:优点--情感深刻而稳定,办事仔细、认真,观察力敏锐

缺点--容易沉沦于个人的体验和过度保持沉默、孤僻、羞怯

2、环境作用:家庭因素学校教育文化、社会因素

3、主体因素:人格的认知理论美国乔治.凯利:个人构建主义

4、人格的学习理论:注重外在条件,强调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5、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社会认知论是当代的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论

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环境、行为三因素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观察学习;自我效能

六、人格测量

1、类别:观察法;自陈法;投射法

2、人格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简称MMPI)

卡特尔16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4个分量表:

E:内外倾N:神经质(情绪性)P:精神质(倔强性)

L:掩饰性(指被试是否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感受)

七、人格的发展:

1、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我之间因彼此互动产生内在动力,促使个体人格发展。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升华作用,转移作用。

2、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人格观:

(1)不再过分注重本我,而是更强调自我以及该范畴下的防御机制、思维与控制;(2)重视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家庭、同伴等人格塑造因素;

(3)不过分强调泛性欲和里比多;

(4)把人格的发展推展至整个一生。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不同于弗洛伊德,主要有三点:

A ,依据一般心理健康者的人格特征为立论基础

B ,将人生全程视为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历程

C,以发于自我成长的内因做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性的。理论上强调后天合成原则埃里克森社会发展论:心理社会期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1.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3.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5.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所谓自我统合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多个层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

八、正确的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社会认可的父母行为的内化,其积极特征是保护、支持、给予爱和富于理解;消极特征是惩罚和责备。

儿童自我状态的两个状态,一方面是在父母影响下形成的,不管是屈从还是反抗父母,它都导致消极的影响,如恐惧、内疚,或过分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则独立于父母的影响,是一种自发的、不受抑制的,富于创造性的倾向。

成人自我状态较少带有情感色彩,是客观、理智地处理外界信息,进行计划,介于父母与儿童自我状态之间。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名词解释理解: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找找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发射)P4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如:望梅止渴)P5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问答题方面: 8、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P6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③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9、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P7 ①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②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③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6-18 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知):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故称之为认识过程。 ②情绪情感过程(情)、③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主体实践),分析相关问题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的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科学心理学创使人是冯特。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 ?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几种。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 ?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 ?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中枢。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组成部分。?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前七章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 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 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 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 5.侧向扩散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 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 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 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 10 鸡尾酒会效应 11 自由回忆实验 12 人工代理 13 问题空间 14 模式识别 15 追随程序 16 范畴大小效应 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 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19 探测刺激的实验 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 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 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 知觉产生的理论 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 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 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P75 部分报告法:Sperling在每组的视觉刺激信息呈现之后(呈现时间50毫秒),发出一个声音,提示3行字母中的哪一行要求被试报告出来。其中上行的字母与高音相联系,中行的字母与中音相联系,下行的字母与低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出现的声音信号,对相应一行的字母马上做出报告(部分报告法)。 4 感觉记忆P75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产生感觉像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滞留在视觉中最为突出。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声象记忆的容量为8到9个项目,时间为4秒。 5.侧向扩散P89 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以阅读为例说明:校对阅读和要点阅读。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P10 问题行为图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之为问题行为图,这是Newell和Simon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有两个成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改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7.Chomsky的生成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P219——222 包含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而以后者最为著名。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有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最重要的结构。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语法仍未能完全确切地解释语言。区分句子的两种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规范,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晶体智力: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儿童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正式学习: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中发生的学习,是通过课程、教学、实习以及研讨等形式进行的。 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主的、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合、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学习。 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 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间隔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比率强化:根据历次强化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心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知识编辑: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等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或称,学习社群} ,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支架性教学:j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叫做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称为自上而下知识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心理安全感:指无条件的接纳别人,提供没有外在评价的气氛以及移情理解。 心理自由感:指允许个人有符号表达的自由,使其自由思考和感觉,来增进其经验的开放性,以及知觉和理解的松快自如和自发性。 动机: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 需要: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推动人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判断题 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 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 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 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 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 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 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 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 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 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 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一个作用是: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2、心理学研究目的不在于控制行为。(×) 3、研究学生或教师心理应该不仅仅停留在预测行为上。(√) 4、心理学无法通过做实验进行研究。(×) 5、“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是对心理学发展的高度概括。(√) 6、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7、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只适合研究人的行为而非心理过程。(√) 8、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分支学科。(√) 9、心理学研究方法非常单一,主要靠观察。(×) 10、科学心理学在人类远古时代已经出现,只是水平不高。(×) 1、人类个体的学习是对生理需要的直接反应。× 2、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在动机。√ 3、学习目的要最好地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制订具体目标来实现。√ 4、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目标才能起作用。√ 5、归因理论认为,不管失败还是成功,能力的归因都能引起更强的情绪体验。× 6、学生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7、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内部动机。× 8、奖励一定能够提高人的做事的动机。× 9、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出现认知失调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紧张,极力想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平衡。所以,认知失调必然导致态度的改变。× 10、适当中止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11、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多多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来促进学习。× 12、奖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惩罚则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使用表扬和奖励,不可使用惩罚。× 13、反馈可以促进学习,所以只要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有反馈就可以,及不及时不要紧。× 14、研究表明,低成就动机者把失败归于外因将提高以后的作业成绩;高成就动机者把失败归于外因则会阻碍其积极性的发挥。√ 15、根据归因理论,将失败归于可控因素时,则会继续努力;将失败归于不可控因素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1.感知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梦是有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3.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能回忆的事物不一定能再认。× 5.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