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度信息披露分析报告

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度信息披露分析报告

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度信息披露分析报告
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度信息披露分析报告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度信息披露报告

2013年4月23日

目录

一、公司简介 (1)

二、财务会计信息 (2)

三、风险治理状况信息 (52)

四、保险产品经营信息 (57)

五、偿付能力信息 (58)

一、公司简介

(一)法定名称及缩写

法定名称: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缩写:中华财险(二)注册资本:人民币145亿元

(三)注册地: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28号楼21层

(四)成立时刻:2006年12月

(五)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

经营范围: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损害保险;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同意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市、湖南省、浙江省、四川省、深圳市、青岛市、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甘肃省、大连市、辽宁省、宁波市、河南省、福建省、山东省、陕西省、天津市、河北省、重庆市、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

(六)法定代表人:李迎春

(七)客服电话和投诉电话:95585

二、财务会计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

单位:人民币千元

资产2012年2011年

(已重述)货币资金2,177,771 2,029,672 交易性金融资产5,730,762 -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991,250 790,600 应收利息384,946 202,794 应收保费309,055 87,764 应收分保账款898,002 731,553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预备金777,309 884,339 应收分保未决赔款预备金928,043 293,251 定期存款7,883,600 5,138,6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530,653 1,547,641 持有至到期投资1,805,672 1,682,112 存出资本保证金2,900,000 300,000 固定资产1,642,941 1,382,424 无形资产48,417 40,465 递延所得税资产772,466 1,374,630其他资产993,775 1,013,260

资产总计32,774,662 17,499,105

负债和股东权益2012年2011年

(已重述)

负债

预收保费826,701 830,328

应付手续费及佣金180,785 165,302

应付分保账款1,183,318 1,101,071

应付职工薪酬719,566 686,913

应交税费286,707 258,286

应付赔付款499,812 553,740

未到期责任预备金9,566,360 8,960,851

未决赔款预备金11,263,568 12,360,571

其他负债1,258,311 909,705

负债合计25,785,128 25,826,767

--------------------------------------股东权益

股本14,500,000 1,500,000

资本公积140,453 7,231

未弥补亏损(7,650,919) (9,834,893)

股东权益合计6,989,534 (8,327,662)

--------------------------------------负债和股东权益总计32,774,662 17,499,105

(二)利润表

单位:人民币

千元

2012年2011年

(已重述)

一、营业收入

保险业务收入24,555,807 20,954,607

减:分出保费(2,498,903) (2,088,298) (提取)/转回

未到期责任预备金(712,538) 797,457

已赚保费21,344,366 19,663,766

--------------------------------------投资收益809,628 314,108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627 (5,480)

汇兑损益(463) (6,828)

其他业务收入115,975 97,251

小计22,277,133 20,062,817

--------------------------------------二、营业支出

赔付支出(14,871,627) (11,851,495)

减:摊回赔付支出1,161,538 293,437

转回保险责任预备金1,097,003 328,196

减:摊回保险责任预备金634,792 (107,235)

营业税金及附加(1,130,039) (990,620)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1,944,331) (1,607,875)

业务及治理费(5,183,697) (4,417,080)

减:摊回分保费用777,086 679,143

其他业务成本(25,163) (12,576)

资产减值损失(502) (61,427)

小计(19,484,940) (17,747,532)

--------------------------------------三、营业利润2,792,193 2,315,285

--------------------------------------加:营业外收入17,594 22,606

减:营业外支出(20,686) (33,053)

四、利润总额2,789,101 2,304,838

减:所得税(605,127) 1,376,901

五、净利润2,183,974 3,681,739

六、其他综合收益(6,778) 7,231

七、综合收益总额2,177,196 3,688,970

(三)现金流量表

位:人民币千元

2012年2011年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到原保险合同保费取得的现金24,324,678 21,019取得银行活期存款利息收入21,609 13,109

收到再保业务现金净额- 305,854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53,262 88,021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24,599,549 21,426,893

--------------------------------------

支付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的现金(14,558,992) (11,71支付再保业务现金净额(644,479) -

支付的手续费及佣金(1,928,848) (1,581,729)

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净减少额- (4,933)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3,298,940) (2,554支付的各项税费(1,150,408) (981,660)

支付的保险保障基金(177,349) (154,668)

支付存出资本保证金(2,600,000)-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1,637,211) (1,880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25,996,227) (18,871,62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96,678) 2,555,267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23,445,720 490,178

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601,917 409,462

处置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收回的现金5,247 146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24,052,884 899,786

--------------------------------------投资支付的现金(35,259,557) (6,779,446)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

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458,885) (176,186)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35,718,442) (6,955,63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665,558) (6,055,846)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汲取权益性投资所收到的现金13,140,000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13,140,000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140,000 -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阻碍(463) (2,286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减少)额77,301 (3,502加:年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2,235,630 5,738,495

六、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2,312,931 2,235,630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单位:人民币

千元

股本资本公积累计亏损合计

2011年1月1日余额1,500,000 -(13,516,632)(12,016,632)本年增减变动金额

1.净利润(经重述)- - 3,681,739 3,681,

2.其他综合收益- 7,231 - 7,231

2011年12月31日余额(已重述)1,500,0007,231(9,834,893)

(8,327,662)

2012年1月1日余额(重述前)1,500,0007,231(10,747,539)(9,240,308)补提递延所得税资产- - 912,646 912,646

2012年1月1日余额(重述后)1,500,0007,231(9,834,893)(8,327,662)

本年增减变动金额

1.净利润- - 2,183,974 2,183,974

2.其他综合收益- (6,778) - (6,778)

上述1和2小计- (6,778)2,183,9742,177,196

-------------------

------------------- -------------------

-------------------

3.所有者投入资本13,000,000 140,000 -13,140,000

2012年12月31日余额14,500,000 140,453(7,650,919) 6,9

(五)财务报表附注

1 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本公司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

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本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下简称“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差不多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后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以下合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本公司2012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2012年度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可能

(1) 会计年度

本公司的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 计量属性

编制本财务报表时除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和保

险合同预备金外,一般采纳历史成本进行计量。

(3) 记账本位币及列报货币

本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编制财务报表采纳的货

币为人民币。除特不注明外,金额单位为人民币千元。

(4) 外币折算

本公司外币交易在初始确认时按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

率折合为人民币。即期汇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

于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纳该日的即期汇率折算。除与购建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有关的专门借款本金和利息的汇兑差额外,其他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纳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采纳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由此产生的汇兑差额,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差额,作为其他综合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其他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5) 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包括库存现金、能够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以及持有期限短、流淌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专门小的投资。

(6) 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指本公司为经营治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以成本或评估值减累计折旧及减值预备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使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

项资产的支出。自行建筑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包括工程

用物资、直接人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和使该

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

在建工程于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转入固定资产。在建

工程不计提折旧。

关于构成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假如各自具有不同使

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本公司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

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本公司分不将各组成部分确认

为单项固定资产。

关于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包括与更换固定资产某组成

部分相关的支出,在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记入固定

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与固定

资产日常维护相关的支出在发生时记入当期损益。

报废或处置固定资产项目所产生的损益为处置所得款

项净额与项目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并于报废或处置日

在损益中确认。

本公司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扣除可能净残值和累计减值

预备后在其使用寿命内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各类固

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可能净残值和折旧率分不为:

使用寿命可能净残值折旧率房屋及建筑物6-40年5% 2%-16%运输工具4-8年5% 12%-24%办公设备5-12年5% 8%-19%本公司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可

能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7) 经营租赁

租出方实质上仍保留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与酬劳

的租赁为经营租赁。经营租赁租入资产的租金费用在租赁期内按直线法确认为费用。

经营租赁租出的固定资产按附注所述的折旧政策计提

折旧,按附注所述的会计政策计提减值预备。经营租赁的租金收入在租赁期内按直线法确认为收入。

(8)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以成本或评估值减累计摊销及减值预备在资

产负债表内列示。本公司的无形资产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本公司将无形资产的成本扣除可能净残值和累计减值预备后按直线法在可能使用寿命期内摊销。各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分不为:

摊销年限计算机软件 10年

土地使用权 30-50年

(9) 金融工具

本公司的金融工具包括货币资金、债券投资、基金投资、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股本。

(a) 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本公司成为相关金融工具合

同条款的一方时,于资产负债表内确认。

本公司在初始确认时按取得资产或承担负债的目

的,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分为不同类不:以公允

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贷款及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其他金融负债。

在初始确认时,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关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关于其他类不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记入初始确认金额。初始确认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如下: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本公司持有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衍生工具属于此类。

初始确认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记入当期损益。

-应收款项

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初始确认后,应收款项以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

本公司将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且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初始确认后,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本公司将在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归类到其他类不的金融资产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对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按成本计量;其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外,其他利得或损失作为其他综合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金融负债

其他金融负债是指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初始确认后一般采纳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b) 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的抵销列报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资产负债表内分不列示,没有相互抵销。然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以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本公司具有抵销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

法定权利现在是可执行的;

-本公司打算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现该金融资产

和清偿该金融负债。

(c) 公允价值的确定

本公司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采纳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所采纳的估值方法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的成交价等。本公司定期评估估值方法,并测试其有效性。

(d)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

当收取某项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或将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酬劳转移时,本公司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本公司将下列两项金额的差额记入当期损益:

-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因转移而收到的对价,与原直接记入股东权益的

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之和。

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差不多解除的,本

公司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

(e) 权益工具

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本公司在扣除所有负债后

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

本公司发行权益工具收到的对价扣除交易费用后,

计入股东权益。回购本公司权益工具支付的对价和

交易费用,减少股东权益。

(10) 资产减值预备

(a) 金融资产的减值

本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

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

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

的,计提减值预备。

应收款项和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运用个不方式评估减值损失,应

收款项则同时运用个不方式和组合方式评估减值

损失。

运用个不方式评估时,当应收款项或持有至到期

投资的可能以后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以

后信用损失)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低于其账

面价值时,本公司将该应收款项或持有至到期投

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该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

资产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

保险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245-61 保险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保险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季度,单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 保险市场增幅同比上升近21.81个百分点。一是财产 险业务平稳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154.40亿元, 同比增长8.85%,其中,车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 入1679.42亿元,同比增长12.08%。二是寿险业务快 速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459.28亿元,同比增 长50.18%,其中,新单业务7141.42亿元,同比增长 68.49%。三是普通寿险和健康险业务高速增长,分别 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790.02亿元和1168.7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87.81%和79.23%。 业务结构发生变化。政策环境优化和保险公司不 断开拓新业务领域,民生类业务发展态势良好。责任 保险等增长较快。一季度,责任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问答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问答

编写说明 为进一步强化监管服务,上交所结合监管实践,组织人员编写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问答》(以下简称《监管问答》),对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实务中,可能遇到的规则难点和疑问、常见错误和风险进行了集中梳理。同时采取“分门别类”和“一问一答”的方式,针对性地解读规则条款、阐明规则要点、明确监管标准,供上市公司在日常办理信息披露业务中参考使用,希望通过告知在先、提示在先的方式,减少违规发生概率,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规范运作水平。 《监管问答》的编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上交所将根据监管规则的修订变化情况和监管实践中发现的新型、共性问题,定期予以更新、充实并对外发布。上市公司在参考使用《监管问答》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监管问答》是本所对信息披露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涉及的具体实务问题的解读,不构成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定依据。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时,应以各类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最终依据。 第二,上市公司如果对《监管问答》相关问题有疑问,请及时向本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进行咨询,在具体使用时,以本所解释为准。

目录 一、业绩预告 (1) 二、政府补助 (6) 三、独立董事选任 (9) 四、定期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13)

一、业绩预告 1.1上市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发布定期报告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有什么不同? 业绩预告是对投资者决策影响重大的股价敏感信息。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股票上市规则》)的要求,对于年度报告,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全年可能出现亏损、扭亏为盈、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或下降50%以上等三类情况,应当在当期会计年度结束后的1月31日前披露业绩预告。公司在期限届满后,如果发现这三类情况,但没有在规定期间预告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尽快作出预告。 对于半年报和季度报告,《股票上市规则》没有就业绩预告做出强制要求,公司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发布业绩预告。但是,如果公司尚未披露前一年度年报业绩,原则上不建议先预告次年的第一季度报告业绩。确实需要预告的,也应当同步披露前一年度业绩的预计情况。对于季度、半年报业绩预告遇到同样情况时,也应比照办理。 业绩快报与业绩预告不同。业绩预告主要是对公司当期净利润情况的预计;业绩快报更加全面,一般应披露公司主要的财务数据。公司如果已经汇总完成当期财务数据,但因为年报尚没有编制完成,可以先行对外披露业绩快报。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2009年修订)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2009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称《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本)》(以下称《上市规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并结合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时披露、真实披露、准确披露、完整披露、公平披露、合法披露为原则,保证所有股东有平等的机会获得信息,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合法,所披露的信息应便于理解,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三条公司指定《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日报》为刊登公司公告和其他需要披露信息的报刊;公司变更指定报纸的,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告。 第四条公司披露的信息在《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日报》上刊登,同时将其置备于公司住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供社会公众查阅;需要上网披露的信息,还应在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指定的有关网站上披露。 公司还可采取其他的方式披露信息以保证使用者能经济、便捷地获得公司信息。 第五条公司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在其他公共媒体发布的重大信息不得先于指定媒体,不得以新闻发布或者答记者问等其他形式代替信息披露或泄漏未公开重大信息。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并促使公司遵守前款规定。 第六条公司的信息披露事项由公司董事会秘书负责。 第七条本制度所称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包括: (一)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二) 公司各部门、下属子公司的负责人; (三)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持股5%以上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 (四) 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 第二章需要披露的信息 第一节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与上市公告书 第八条有关发行的信息披露文件如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等的编制及披露,公司遵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以及其他相关监管规则执行,并应取得相关监管机构的同意。 第二节定期报告 第九条公司应当披露的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凡是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当披露。 年度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中期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可以不经审计,但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经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一)拟在下半年进行利润分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者弥补亏损的;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建立完备的劳动和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我国现阶段各级劳动部门的工作重点。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的管理使原有传统的劳动社会保险系统管理不能再适应新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完成劳动社会保险系统的管理,建立计算机和科学系统管理基础的新的劳动管理信息系统己迫在眉睫。为适应这项工作的发展,建设国家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对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什么是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 社保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业务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社保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2003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金保工程”在全国整体正式立项,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正在按步骤、有计划地向着系统的建设目标迈进。 首先,部省级联网工作取得突破,联网有了统一信息标准、统一网络线路和关键技术设备。全国多数省市建立了省级数据中心,实现了与劳动保障部的联网。 其次,开发推广应用软件进展迅速。开发了劳动保障核心平台第二版,统一采购了用于三层架构业务应用系统的中间件软件。养老保

险全国联网工作也进入实质运子f阶段。劳动力市场和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也在许多省市展开。 第三,培养了一支社保管理信息技术队伍,绝大多数省市劳动保障部门成立了信息中心,制定了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和应用开发规范。社会保障统计信息采集基本实现自动化处理,一些有条件的省市也建立了省(市)——地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远程通信网或厅(局)的局域网。 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在具有一般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信息来源的分散性,信息量大且多样性,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信息的发生、加工和使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性,以及信息的非消耗性等特点。 建立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的社保信息系统是,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需要。 2、加强基金监督的需要。 3、是适应人员流动需求和统筹层次变化的需求。 4、是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的需求。 建立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保障规范化,对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流程有了严格监督手段。 2、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3、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效益。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系统保险条款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 总则 第一条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以下简称本保险合同)由保险条款、投保单、保险单、批单和特别约定共同组成。凡涉及本保险合同的约定,均应采用书面形式。 第二条本保险合同中的机动车是指在中华人民国境(不含港、澳、台地区)行驶,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含挂车)、履带式车辆和其他运载工具(以下简称被保险机动车),但不包括摩托车、拖拉机和特种车。 第三条本保险合同中的第三者是指因被保险机动车发生意外事故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人,但不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上的人员。 保险责任 第四条保险期间,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合法驾驶人在使用被保险机动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或财产直接损毁,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人依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对于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各分项赔偿限额以上的部分负责赔偿。 责任免除 第五条被保险机动车造成下列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不论在法律上是否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保险人均不负责赔偿:(一)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人身伤亡、所有或代管的财产的损失; (二)被保险机动车本车驾驶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人身伤亡、所有或代管的财产的损失; (三)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上其他人员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第六条下列情况下,不论任何原因造成的对第三者的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人均不负责赔偿: (一)地震及其次生灾害; (二)战争、军事冲突、恐怖活动、暴乱、扣押、收缴、没收、政府征用; (三)竞赛、测试、教练,在营业性维修、养护场所修理、养护期间; (四)利用被保险机动车从事活动; (五)驾驶人饮酒、吸食或注射毒品、被药物麻醉后使用被保险机动车; (六)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驾驶人在未依法采取措施的情况下驾驶被保险机动车或者遗弃被保险机动车逃离事故现场,或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 (七)驾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1、无驾驶证或驾驶证有效期已届满; 2、驾驶的被保险机动车与驾驶证载明的准驾车型不符; 3、实习期驾驶公共汽车、营运客车或者载有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剧毒或者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被保险机动车,实习期驾驶的被保险机动车牵引挂车; 4、持未按规定审验的驾驶证,以及在暂扣、扣留、吊销、注销驾驶证期间驾驶被保险机动车; 5、使用各种专用机械车、特种车的人员无国家有关部门核发的有效操作证,驾驶营运客车的驾驶人无国家有关部门核发的有效书; 6、依照法律法规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关规定不允许驾驶被保险机动车的其他情况下驾车。 (八)非被保险人允许的驾驶人使用被保险机动车; (九)被保险机动车转让他人,被保险人、受让人未履行本保险合同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通知义务,且因转让导致被保险机动车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保险事故; (十)除另有约定外,发生保险事故时被保险机动车无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行驶证或号牌,或未按规定检验或检验不合格; (十一)被保险机动车拖带未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含挂车)或被未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其他机动车拖带。 第七条下列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一)被保险机动车发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停业、停驶、停电、停水、停气、停产、通讯或者网络中断、数据丢失、电压变化等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各种间接损失; (二)精神损害赔偿; (三)因污染(含放射性污染)造成的损失; (四)第三者财产因市场价格变动造成的贬值、修理后价值降低引起的损失; (五)被保险机动车被盗窃、抢劫、抢夺期间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六)被保险人或驾驶人的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 (七)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第八条应当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赔偿的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机动车未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或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已经失效的,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各分项赔偿限额以的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第九条保险人在依据本保险合同约定计算赔款的基础上,在保险单载明的责任限额,按下列免赔率免赔:

XX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XX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系统管理 第一条信息系统的用户采用分级授权管理体制。 县社保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本级及所属乡镇(街道)业务经办用户的授权与管理、本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登记、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变更、保险费收缴、记账、计息、基金划拨、个人账户管理、待遇审核支付、资格认证、基金管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统计管理、内控稽核等工作,对乡镇(街道)的经办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考核。 乡镇(街道)经办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参保人员的参保资格、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参保终止、待遇领取资格及养老关系转移资格进行初审,并将有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第二条县社保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必须指定专人担任信息系统管理员,负责本地系统用户管理、权限设定、数据维护审核、垃圾数据清理、系统误操作的修改回退等技术工作。系统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熟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了解,品质优良,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新增、变更、删除系统管理员需上

报省社保局审核后,由省厅信息办进行授权。 第三条业务经办人员按照系统管理员分配的权限开展经办工作。经办人员业务权限应严格按照工作分工进行分配。业务人员不得兼任系统管理员。 第四条系统管理员要合理确定各业务人员操作权限,严禁出现操作权限过度下沉及经办、审核人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第五条系统管理员和每个业务经办人员都必须使用专用账号和密码,不得出现几个业务人员共用一个账号进行操作的现象。系统管理员要加强用户管理,实现账号专人专用,并加强经办业务日志管理,定期对业务人员的操作进行检查。 第六条系统管理员创建、变更、撤销业务人员账号要履行相应报批手续,由社保机构主要负责人审批。系统管理员在添加业务用户时要完整填写用户姓名、用户帐号、初始密码、所在单位、用户电话、岗位、业务角色等信息。用户账号要严格按照“县区行政代码+组织层级+流水号”的固定格式。其中组织层级县级业务操作人员为“01”,乡镇级为“02”,流水号设置3位,从“001”开始。用户名要按照“县市区名称+用户姓名”或“县市区名称+乡镇(街道)名称+用户姓名”的格式填写,必须采用实名制。 第七条用户密码要设置科学。密码不得与账户名相同,不得设置为空,不得使用默认口令。密码中要组合使用大小写字母、数字、特殊符号等。普通用户密码位数不得少于6位,

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规则

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挂牌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根据《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暂行)》,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仅规定挂牌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最低标准。 挂牌公司可参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自愿进行更为充分的信息披露。 第三条挂牌公司及其董事和相关责任人应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挂牌公司披露的信息,应经董事长或其授权的董事签字确认。若有虚假陈述,董事长应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挂牌公司设有董事会秘书的,由董事会秘书负责信息披露事务。未设董事会秘书的,挂牌公司应指定一名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信息披露事务。 挂牌公司负责信息披露事务的人员应列席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

第五条推荐主办券商负责指导和督促所推荐挂牌公司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其信息披露文件进行形式审查。 第六条挂牌公司和推荐主办券商披露的信息应在代办股份转让信息披露平台发布,在其他媒体披露信息的时间不得早于专门网站的披露时间。 第二章挂牌报价转让前的信息披露 第七条挂牌报价转让前,挂牌公司应披露股份报价转让说明书。 股份报价转让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其持股情况; 公司业务和技术情况; 公司业务发展目标及其风险因素; 公司治理情况; 公司财务会计信息;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司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的情况。 第八条推荐主办券商应在挂牌公司披露股份报价转让说明书的同时披露推荐报告。 第三章持续信息披露 第一节定期报告

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整理

填空 1.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从原来的劳动工资计划转向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 2.系统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目的性、层次性、完整性、关联性。 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包括系统开发准备阶段、调查研究阶段、系统分析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维护评价阶段。 4.系统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三个反面的内容: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 5.软件维护三种类型: 6.MIS开发的方式有四种: 7.系统开发的组织包括开发小组和领导小组两部分。 8.低保MIS系统中,机构定义为六个级别;最后一级为居委会。 9.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机制和措施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10.劳动部门公众服务网包括:互联网和电话咨询两种途径。 11.数据的一致性要求:一是要保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一致性,二是要与真实信息保持一致。 12.电子政务建设的四个基础信息库: 13.基金监管主要包括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两种手段。 14.全国互联网必须使用同一的互联网标准和应用软件。 15.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事关社会稳定,且兼备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其核心应用系统必须立足自主开发,外围应用系统可此案去招标开发方式。 选择 1.10BASE5和10BASE2具有不同的是() A.最大网段长度B传输方式C数据传输速率D以上都不是 2.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是() A.系统总体规划 B.系统的逻辑模型 C.系统的物理模型 D.系统方案说明书 3.现代企业对信息处理要求可归结为及时()、适用、经济四方面 A.准确 B.保存 C.统一 D.共享 4.决策支持系统面向()问题 A.机构化的 B.可程序化的 C.半结构化的 D.确定型的

中国保监会关于建立财产保险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制度的工作方案

关于印发《中国保监会关于建立财产保险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制度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https://www.doczj.com/doc/f410461239.html,/web/site0/tab68/i113857.htm 2009-10-22【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保监发〔2009〕111号 各保监局,各财产保险公司: 为确保被保险人及时查询本人保单的承保理赔信息,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推动财产保险公司提高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客户服务品质,促进财产保险行业规范经营,保监会决定在财产保险行业建立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制度。现将《中国保监会关于建立财产保险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制度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九年十月十三日中国保监会关于建立财产保险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制度的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推动财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信息实现公开透明,现制定《中国保监会关于建立财产保险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制度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一、目的和宗旨 在财产保险行业推行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制度对促进财产保险行业健康 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知情权,把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

益的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督促公司加强理赔管理,提高理赔服务质量,解决理赔难问题;有利于推动公司完善保险客户服务管理,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水平;有利于有效遏制公司业务财务数据不真实及理赔中的“跑、冒、滴、漏”等现象,减少保险欺诈行为。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首先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交强险、商业车险等险种试点实施,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险种,最终实现所有险种承保理赔信息均可自主查询。查询内容由初期的承保信息、缴费信息、批改信息、理赔信息等逐步扩展到手续费信息、投保渠道信息等。 (二)系统联动,实时纠偏原则。各公司应确保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与查询系统数据高度一致,确保信息查询制度与公司客户服务体系、稽核审计机制良性互动。 (三)监管推动,法人实施原则。保监会统一制定基本原则和监管要求,明确各公司的组织、管理、监督责任。各总公司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实施。保监会和保监局负责督促推动。 三、查询方式 信息查询方式应由总公司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要充分利用信息、通讯和电子等技术手段,为保险消费者提供真实、便捷、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至少应提供以下三种查询方式:一是电话查询。客户通过拨打公司的客户服务电话,由公司客服人员通过登陆公司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服务。二是互联网查询。客户在公司提供的查询网页上通过输入保单号等相应信息进行自助查询。三是柜台查询。客户在公司柜台,通过工作人员进行当面查询。 四、查询险种范围与时限要求 2009年12月31日之前在交强险、商业车险领域试点推进,查询内容至少应当实现附件1所列明的查询项目,其他险种查询待交强险、商业车险信息查询运行平稳后,保监会另行下发方案实施。 五、车险承保理赔信息自主查询制度实施步骤 (一)公布方案(10月份) 保监会下发《工作方案》,正式启动实施工作。 (二)公司准备阶段(截至11月10日)

中国保险业研究报告

中国保险业研究报告 2003-04-29资料来源:全景网络 一、行业发展状况 1.保险行业的特点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保险是专门以风险为经营对象、为人们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机制,同时具备储蓄功能。与一般的企业相比,保险业具有投资需求大、经营周期长、利润率稳定的特点,是典型的以创新来推动增长的金融产业。其中产险业具有高度周期性[1]。 2.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保险按其目的可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对公民强制征收保费,形成保险基金,以对投保人提供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具有强制性,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运行中若出现赤字,国家财政将给予支持;商业保险是按商业原则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保险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截至2002年底,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达到1241.9亿元,商业保险公司总资产达6494.1亿元。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商业保险。 3.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 中国保险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速度较快。全国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053.14元,年均增长速度34.4%,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现保费收入世界排名在15-20位之间。 从世界各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看,寿险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非寿险业。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同的变化:从1992至2002十年间,寿险保费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8%,而产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仅为18.1%;1980年保险业全面恢复时,寿险保费收入几乎为零,1992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达到30.4%,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开始超过产险,2002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达到74.5%,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伴随着保费收入以大大高于国民收入和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增加,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和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人口总数)这两个保险市场成熟度指标不断增长。截至2002年底,中国保险深度达到3%,保险密度为237.6元,较之世界发达国家保险深

上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问答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问答 . . 编写说明 为进一步强化监管服务,上交所结合监管实践,组织人员编写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问答》(以下简称《监管问答》),对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实务中,可能遇到的规则难点和疑问、

常见错误和风险进行了集中梳理。同时采取“分门别类”和“一问一答”的方式,针对性地解读规则条款、阐明规则要点、明确监管标准,供上市公司在日常办理信息披露业务中参考使用,希望通过告知在先、提示在先的方式,减少违规发生概率,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规范运作水平。《监管问答》的编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上交所将根据监管规则的修订变化情况和监管实践中发现的新型、共性问题,定期予以更新、充实并对外发布。上市公司在参考使用《监管问答》时,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监管问答》是本所对信息披露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涉及的具体实务问题的解读,不构成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定依据。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时,应以各类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最终依据。第二,上市公司如果对《监管问答》相关问题有疑问,请及时向本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进行咨询,在具体使用时,以本所解释为准。 . . 目录 一、业绩预告 (1) 政府补助二、 (6) 独立董事选任 ..................................... 三、9定期报告的编制与报送四、. (13) . . 一、业绩预告

1.1上市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发布定期报告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有什么不同?业绩预告是对投资者决策影响重大的股价敏感信息。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股票上市规则》)的要求,对于年度报告,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全年可能出现亏损、扭亏为盈、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或下降50%以上等三类情况,应当在当期会计年度结束后的1月31日前披露业绩预告。公司在期限届满后,如果发现这三类情况,但没有在规定期间预告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尽快作出预告。 对于半年报和季度报告,《股票上市规则》没有就业绩预告做出强制要求,公司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发布业绩预告。但是,如果公司尚未披露前一年度年报业绩,原则上不建议先预告次年的第一季度报告业绩。确实需要预告的,也应当同步披露前一年度业绩的预计情况。对于季度、半年报业绩预告遇到同样情况时,也应比照办理。 业绩快报与业绩预告不同。业绩预告主要是对公司当期净利润情况的预计;业绩快报更加全面,一般应披露公司主要的财务数据。公司如果已经汇总完成当期财务数据,但因为年报尚没有编制完成,可以先行对外披露业绩快报。 . . 主要相关规则: 《股票上市规则》第11.3.1条、第11.3.5条 1.2 公司在发布业绩预告公告时,应当如何披露业绩增减变化的比例或数值? 公司在披露业绩预告公告时,应当根据临时公告格式指引的要求,按照业绩预告的类型,分别采用具体数值、增减比例、数值和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披露业绩情况,但应当尽量保证披露的准确性,给投资者稳定的预期。例如,采用具体数值披露业绩的,可以表述为“预计2016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0万元左右”。又如,采用增减比例方式披露业绩的,可以表述为“预计2016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或减少)60 %左右(或50 %到70 %)”。再如,采用具体数值和增减比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业绩预告的,可以表述为“预计2016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0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60 %左右”。另外,在描述预告业绩之后,公司还需要对前一

XX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改)

XX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1.目的 明确公司内部有关人员的信息披露的职责范围和保密责任,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 2.释义 2.1披露信息:《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规定的强制性披露信息和未达到披露标准但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自愿性披露信息。 2.2 信息披露相关当事人:指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一线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2.3 指定报纸: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 2.4 指定网站:巨潮网络 2.5 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公司管理部 2.6公司:XX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3.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总部各职能部门和公司全资拥有、控股或相对控股的各一线公司。 4.职责 4.1 董事会:管理公司的信息披露事项,保证披露信息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4.2 监事会:负责监事会会议的信息披露事项。 4.3 董事会秘书:全面负责处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项,审核和监督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促使公司和相关当事人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协调信息披露相关当事人按照有关信息披露的格式与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的完成信息披露。 4.4 总部各职能部门和各一线公司:及时、全面、真实的提供本办法所要求的各类信息及与信息披露所需的资料和相关的协议、合同等备查文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直接责任。 4.5 总部董事会办公室:公司信息披露的执行主体,负责修订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具体操作信息披露的工作,协调信息披露当事人的相关事项,反馈交易所对所披露信息的审核意见,并组织信息披露相关当事人回复交易所意见,确保信息披露工作按时、准确的完成。 4.6 信息披露相关当事人对所披露的信息负有保密义务,在未对外公开披露前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外界透露相关内容。 4.7 对所披露信息的解释由董事会秘书执行,其它当事人在得到董事会授权后可对所披露信息的实际情况进行说明。

XX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预案

XX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预案 2014-11

目录 1目标与范围 (2) 1.1灾难的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容灾目标 (4) 1.3容灾范围 (5) 1.4灾难恢复演习执行周期 (5) 1.5灾难恢复计划启动决策流程 (5) 1.6灾难声明的内容 (5) 1.7灾难恢复指挥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 (5) 2组织与职责 (6) 2.1团队组织图 (6) 2.2灾难恢复团队 (6) 2.3全部成员通讯录 (17) 3紧急响应流程 (17) 3.1灾难预警 (17) 3.2人员疏散 (17) 3.3损害评估 (17) 3.4研判和灾难宣告 (17) 4恢复及重续运行流程 (18) 4.1恢复 (18) 4.2重续运行 (18) 5灾后重建和回退 (19) 5.1生产系统的重建工作流程 (19) 5.2专业技术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通信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目标与范围 1.1灾难恢复预案中的相关术语 1)灾难备份中心backup center for disaster recovery 用于灾难发生后接替主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支持关键业务功能运作的场所,可提供灾难备份系统、备用的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支持及运行维护管理能力,此场所内或周边可提供备用的生活设施。 2)灾难备份系统backup system for disaster recovery 用于灾难恢复目的,由数据备份系统、备用数据处理系统和备用的网络系统组成的信息系统。 3)业务连续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为保护组织的利益、声誉、品牌和价值创造活动,找出对组织有潜在影响的威胁,提供建设组织有效反应恢复能力的框架的整体管理过程。包括组织在面临灾难时对恢复或连续性的管理,以及为保证业务连续计划或灾难恢复预案的有效性的培训、演练和检查的全部过程。 4)业务影响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分析业务功能及其相关信息系统资源、评估特定灾难对各种业务功能的影响的过程。 5)关键业务功能critical business functions 如果中断一定时间,将显著影响组织运作的服务或职能。 6)数据备份策略data backup strategy 为了达到数据恢复和重建目标所确定的备份步骤和行为。通过确定备份时间、技术、介质和场外存放方式,以保证达到恢复时间目标(3.17)和恢复点目标(3.18)。 7)灾难disaster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信息系统严重故障或瘫痪,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达到特定的时间的突发性事件。通常导致信息系统需要切换到灾难备份中心运行。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

保险行业分析小组基本结论: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保险市场业务收入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放缓,一方面是因为经营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缘于宏观调控的影响。虽然中资保险公司凭借地理优势,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占有领导地位,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外资比重将不断增加,会逐步蚕食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就经营方面来看,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不理想,在投资渠道放宽的背景下,有较多的改善机会。目前产险处于亏损的边缘,经营费用支出需要压缩,主要寿险公司的经营状态尚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偏紧,但整体偿付能力尚处于正常状态。保险市场的整体格局一、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近年来,我国保险密度(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我国保险密度为元,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2490元、1763元和791元的保险密度位列全国前3位。当前我国保险密度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之势,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成正向关系。2004年我国保险深度为%。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省份的保险深度在2%3%之间,超过3%的有北京、上海、山西、新疆、辽宁5个地区。就代表保险业整体水平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很大。2003年发达国家保险密度平均为2764美元,约为

我国的倍,保险深度平均水平为%,大约是我国的倍。正是由于差距很大,也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表1:近几年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年度保险密度(元)保险深度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二、产险和寿险的市场份额对比 2005年1至7月间,我国保费行业实现业务收入亿元,其中寿险业务收入亿元,产险业务收入亿元,分别占总保费收入的%和%,寿险业务占有显然的主导地位,但产险业务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身险。表2:2005年7月底我国保险行业收入构成险种收入(亿元)市场份额同比增长寿险 % % 产险 % % 合计 % %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实际上,寿险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中起步较晚,1982年才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当年的保费收入159万元,不过该业务的发展速度很快,在整个保险市场份额的比例也不断增加,目前已稳定在75%左右的市场份额。同时,寿险业务的种类也不断趋于多样化,已经由80年代的几十种增加到目前的数百种。2000年以前,我国寿险市场上以传统储蓄型产品(非分红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以及补充医疗险)为主。为应对降息对寿险业务的影响,2000年后,我国寿险市场中的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产品以及万能寿险等投资险种相继上市,并取得了快速增长。相对而言,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同名25051)

马景素会计二班 201000272148 国际会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中所反应的问题是在中国粉饰报表、报表造假的现象很严重;以及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力的问题。 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产生的动因。(1)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有些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企业为了不被市场淘汰而造假。(2)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监管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的造假行为,监管手段不到位也给企业提供了造假的空间。(3)长官意识的强迫性。有资料显示,在处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当会计人员的意见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按领导的意见办;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作为“技术处理”以便按领导的意见办。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会计人员被迫操作的占44.7%,配合单位负责人作假的占26.8%。(4)激励政策不合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传统的收益表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已无法及时全面衡量管理者的业绩及能力。由于评价经营者能力指标的单一性,导致部分经营者在达不到预定目标时通过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达到欺瞒的目的。(5)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企业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一致。管理者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在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的条件下,对报表进行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向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息(6)融资筹资的压力。当企业有融资的需求,却没有良好财务状况支持时,有的公司便选择利用粉饰财务报表这一手段来达到目的。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第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股票发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由中国证监会负责监管。从已经查处的案例来看,不少在招股说明书中做假的不法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主要是在持续披露阶段。对于持续信息披露的载体——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审查,交易所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采取事前审核的办法。由于时间和人力的制约造成了事实上的审查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处罚不力。我国证券法中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对有关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但对受害投资者却没有给予补偿,从而没有对违规者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即使在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方面,执法力度同样显得不够。许多做假的中介机构没有完全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主要采取政府监管的模式。在目前行业自律机制薄弱的现实下,采用此种模式可能会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效率,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经济条块分割和地方本位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导致地方政府为谋求本地方经济利益,通过对地方注协的控制介入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管理,进一步削弱行业自律监管体系的权威性。 第四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处罚仅限于行政处罚,还没有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因参与造假或重大失职,向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作民事赔偿。正是由于目前我国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违规成本极低,处罚不能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不力的直接原因: 首先监管框架的缺陷。我国证券监管属于政府监管。涉及政府监管的条文量多且明确具体。强化政府监管固然很重要,但完全依赖政府来监管市场是不现实的。监管根本目标事实上的错位。尽管证券立法以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根本目标,但在监管实践中,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投资者所受的巨额损失没有相应的赔偿机制,违规处罚对潜在的违规者没有起到威慑作用。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 2007年6月28日董事会审议通过,2011 年7月13日第一次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上市公司应当制定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保证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内容的完整性与实施的有效性,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据《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指引》的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适用于如下人员和机构: 1、公司董事会秘书和董事会办公室; 2、公司董事和董事会; 3、公司监事和监事会; 4、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5、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各事业部以及子公司的负责人; 6、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 7、其他负有信息披露职责的公司人员和部门。 第二章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第三条本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由董事会办公室制订,并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对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作出修订时,应当重新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并履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指引》第五条规定的报备和上网程序。 第四条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实施,董事会应当确保公司相关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公平性,以及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条公司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依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采取监管措施、或被上交所依据《股票上市规则》通报批评或公开谴责的,公司董事会应当及时组织对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的检查,采取相应的更正措施。

金保工程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三版

金保工程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三版 发布日期:2011-12-06 浏览次数:301 一、核心平台的发展历程 为统一和规范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原劳动保障部提出了“后台研发和前台实施分离”的策略,即部里提供统一应用软件平台,由前台技术支持商通过本地化完成各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于2000年发布了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以下简称社保核心平台)一版,并同时发布了《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业务部分(LB101-2000)》。2003年发布了社保核心平台二版,不仅在业务上进行了扩充,更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推出基于J2EE标准规范的三层技术框架(SIEAF框架)。社保核心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各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规范了各地社会保险业务,目前各地使用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多数是基于社保核心平台二版开发的。 随着金保工程建设的全面开展和社会保险业务的进一步扩展,原劳动保障部于2006年12月正式启动了社保核心平台的升级(暨社保核心平台三版研发)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基本完成。社保核心平台三版在二版的基础上,对业务体系和技术框架进行了全面升级。在业务上考虑社会保险最新政策和各地典型业务经办模式;在底层技术框架和用户交互界面中吸纳了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本地化工作难度。社保核心平台三版是一个面向地级市社会保险业务管理,集业务数据模型、业务流程建议、标准业务实现、标准底层技术架构于一体的平台级软件。

图1 社保核心平台的发展历程 二、社保核心平台三版的企业架构 社保核心平台三版引入了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简称EA),完整的企业架构包括战略、架构、治理三大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