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内容提要:

最难的事莫过于预测未来,预测自己的事情尚且不易,更何况预测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变化。我所能作的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悟,谈谈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换句话说,本文的主旨是构想未来社会,而不是预测未来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下面我将从国家、政治、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脑中的未来世界。

关键词:

未来社会世界构想

一、未来社会的文化

一切对未来的讨论都要建立在文化如何发展的基础上,因为文化或者说意识形态真正决定了人类的命运,毕竟枪炮再强大,没有人去使用的话,它们也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

既然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那么就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未来社会是存在的,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时空里,未来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是良性的,是足以让人类继续生存的。在这个前提下对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讨论就会简单一半,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只描绘美好的一面。

人类要持续的生存也就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可持续的。从人类发明原子弹这种可以毁灭地球的武器以后,人就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毁天灭地的能力。虽然我们一直指责、诟病现存社会的文化,但是不得不说,既然目前我们还活着,那么可以说理智还是占优势的。如果人类要长久的、健康的生存下去,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水平、意识形态水平、宗教信仰的水平都要有一个质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不会停止,如果人类文明的脚步落后于科技,那么世界将会陷入巨大的危险当中,而且这种危险是随着文明与科技之间差距的加大而加深的。

前文已经说过了,既然大前提是我们还活在未来,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文明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这种进步首先必须是表现在对自然、对宇宙万物的理

解和尊敬上。这种进步必然要消灭当前盛行的“以人的欲望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发展模式。激情与争斗,贪婪与梦想都是深层次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是一切动乱、不安的根源。未来社会的文化里必然会大幅度的消除这些不良因素,人们的言行与心态更多的趋于平和。

地球上如果只长草木,那肯定不会被毁灭;地球上曾有比人类强壮的多的恐龙,但也不会面临毁灭的威胁;地球上因为有了聪明又贪婪、比较弱小但又相对强壮,又知道团结的人类,才真正出现了威胁。人若没了欲望,就像老虎没了牙齿,虽然没有了捕食的快感,但却会迎来真正的、长久的生存。

二、未来社会的国家

首先,从国家疆域、领土来看,我认为未来全球的国家数量会进一步减少,类似欧盟甚至联系更紧密的国家联合体会被建立起来。而这种国家界限的确定更多的是基于人种和宗教、文化,而不是地形的限制。在我看来,非洲会在未来世界中建立起不超过四个国家,要么是大非洲联合体,要么分东、南、西、北四个国家联盟,国家和国家之间破除种族隔阂,珍惜常年战乱后换来的弥足珍贵的和平。而欧洲会将俄罗斯划进其范围,阿拉伯世界自成一体,中国将与蒙古、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诸国建立一个联合政权。澳大利亚保持不变,而美洲也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两个国家。

在未来社会里,国家的概念会淡漠,疆域的隔阂会随着交通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消除。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极其频繁的,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将会因为进一步的种族融合而不像现在那样强烈而显著的存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认为科技的发展必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就拿交通效率来说,如果跨太平洋、大西洋的道路被建立起来,比飞机快许多被的交通方式被发明出来,那么必定会引起人类的大迁徙、大杂居。而迁徙和杂居必然会引起跨种族的婚姻,换句话说,混血儿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必然会导致上面所说的种族之间的歧视会慢慢变淡甚至消除。

三、未来社会的军事

在以上对国家的构想的基础上,未来社会的军事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考虑外太空的话,仅仅以地球为构想空间,那么我认为未来各国的军队将会继续削减,甚至彻底消灭军队的存在。在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任何国家发动战争都必然意味着地球的毁灭,这种共同的利益加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军队渐渐就会成为不必要的存在。

但是无论社会再如何发展,我认为保留一定的强制手段都是必要的。在未来社会中,军队会更多的被警察所取代,真枪实弹也会逐步演变成其他软性的不具杀伤力但更具控制力的武器。总体来说,强硬的体制、强硬的手段都会渐渐柔和。

四、未来社会的政治

在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强权政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若没了攀比之心,没了无尽的欲望,进一步遵循自然的规律,那么强权政治又能给统治阶级带来什么利益呢?未来的政府必然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人们建立政权的目的仅仅是出于抵抗天灾和加强交流以及提供福利。到时,真正的民主会降临人间,那时候的民主与现在的民主的含义是不同的。未来社会的民主是真正的、全范围的直接民主,没有所谓的议会制度(毕竟一个人不可能完全代表另外一个人的利益,更不用说代表成千上万人)。甚至连少数服从多数这种体制也会被废除,因为这种体制意味着对少数人的漠视(如果是51票对49票呢?难道能说这种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的方式是公平的、促进社会发展的么?)。

政治是基于人类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因此我认为,基于以上对未来社会文化的构想,未来的政治体制必然也是祥和、平静、可持续的。

总之,如果我们还有未来,那么必然是一个更加和谐的未来,是一个物质更平均,文化更柔和,精神更满足的未来。我们在构想未来社会的时候,其实是有迹可寻的,因为“存在即道理”,什么样的社会元素是可持续的,拥有顽强生命力的,那么这种元素也就必然会存在于未来的社会中,而且会发展壮大。因此,未来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有待于我们将那些点点滴滴的美好、稚嫩的幼苗培养成参天大树。

《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及其当代启示

《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3-11-21 16:48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丁妍潘友梅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实现路径。重温《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对于我们当前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社会特征启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方法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探索,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重温《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及探索方法

自古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社会的构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东晋时期陶渊明也设想过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也表达了对“大同世界”的美好憧憬。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勒出一个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的国家蓝图,托马斯·莫尔虚构了一个奇乡异国的“乌托邦”。欧文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理想主张。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同样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认为在未来社会应该是物质财富极其丰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人不再是“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设想归根到底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原因在于这些理论只是思想家们的主观臆想,它没有揭示社会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更不懂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历史视域。在19世纪40年代,还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开始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世界历史”概念,表达他们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在研究现实经济关系过程

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未来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人类怎样生活?共产主义能否实现?这些问题也许大家都思考过,也有很多人阐述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共产主义会实现,并且一定会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实现。可以说,社会每发展一步,科技每进步一步,都是向共产主义迈进一步。如果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出现全球毁灭性的灾难,人类的未来是可以预见到的。从信息化技术、货币、人类自身发展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奠就未来人类社会的基石,信息化器件植入人体,搭成未来人类生活的框架。 从电脑的发展看,由最初的算盘开始,历经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电脑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随着进一步发展,电脑会向微型化、生物化方向继续发展。我们生活中能感知到的,电脑由台式机发展到笔记本,又发展到各种平板,又进一步向着“可穿戴”方向发展,最后的发展目标是“可植入”。 从信息传递的发展看,由口耳相传开始,历经岩画、草绳、甲骨、竹简、羊皮、帛书到纸的发明,再由电报、电话,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磁、光已经被作为通讯交流的媒介进入日常生活。我们生活中能感知到的:信息交流由书信往来到电报沟通,进一步发展到语音通话,一直到现在的手机普及,进而穿戴化,继续发展

下去,信息设备植入人体也是指日可待。 设想一下,信息化设备,如计算机、移动通讯终端、各种测控传感器件植入人体,成为人类大脑和感觉器官的扩展部分,人类生活会怎样? 人类的大脑得到解放:需要大脑进行的信息存储和运算将会由植入器件代替处理,记忆和知识可以复制转移,大脑可以专注于创造性的工作。 人类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远距离通话时,人们将不用拿出手机拨号,而是直接用脑电波控制植入的通讯器件,实现思维交流。因为交流是思维交流,语言的不同也不再是交流的障碍,任何人之间都可以进行沟通,想和谁联系,就是灵犀一现,相互关联的事。世界融为一体,世界公民联合起来,地球村真正实现。 二、货币的发展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货币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由最初的实物交换,到贝壳,到黄金白银,到纸币,到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在将来会逐渐取代纸币,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力。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接触到了电子货币,可以说,人类已经在货币这一领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随着电子货币被更加广泛的认可和使用,人们薪酬取得方式、支付方式、财富储存方式,将更加便捷。电子货币在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三、生产能力的发展 生产高度自动化、集约化,各种先进的设备替代人的体力劳动。

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内容提要】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所蕴涵的和谐可理解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获得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谐社会自由人联合体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在西方,19世纪空想社 会主义者傅立叶在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性,才能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并明确宣称,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未来的“和谐社会”所取代。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则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之为“和谐与自由”。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的自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却无法避免乌托邦主义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成分,科学地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理论。即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一、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得以真正解决的社会 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并不是概念化的、没有社会规定性的、“自然状态”的孤独的人,而是现实的、活动的、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的人,是发展着的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从现实社会活动中的人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人的概念或臆想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分析人和观察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进而揭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过程中把与社会和自然界发生密 切关系的人确定为“现实的人”,并反复强调,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观察经济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明确指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马克思所说的“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主要

关于未来城市发展构想

关于未来城市发展——科技环保可持续 随着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虽然城市在人类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如今城市的运行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是否能够解决面临的挑战:低效的城市管理方式、拥堵的交通系统、难以发挥实效的城市应急系统、远不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等等。当城市面临这些实质性的挑战时,城市必须应用新的措施和能力使城市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城市必须使用新的科技去改善他们的核心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能源。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的主要聚集地,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就是城市转型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也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难题。我国共有

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许多因资源而建的城市,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生产难以为继,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事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矿产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都应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遏制资源浪费和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要推动科技进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要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集中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发展。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可持续发展对城市来说还有着特别的意义。首先,城市中由于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内容提要:最难的事莫过于预测未来,预测自己的事情尚且不易,更何况预测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变化。我所能作的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悟,谈谈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换句话说,本文的主旨是构想未来社会,而不是预测未来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下面我将从国家、政治、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脑中的未来世界。 关键词:未来社会世界构想 一、未来社会的文化 一切对未来的讨论都要建立在文化如何发展的基础上,因为文化或者说意识形态真正决定了人类的命运,毕竟枪炮再强大,没有人去使用的话,它们也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 既然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那么就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未来社会是存在的,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时空里,未来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是良性的,是足以让人类继续生存的。在这个前提下对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讨论就会简单一半,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只描绘美好的一面。 人类要持续的生存也就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可持续的。从人类发明原子弹这种可以毁灭地球的武器以后,人就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毁天灭地的能力。虽然我们一直指责、诟病现存社会的文化,但是不得不说,既然目前我们还活着,那么可以说理智还是占优势的。如果人类要长久的、健康的生存下去,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水平、意识形态水平、宗教信仰的水平都要有一个质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不会停止,如果人类文明的脚步落后于科技,那么世界将会陷入巨大的危险当中,而且这种危险是随着文明与科技之间差距的加大而加深的。 前文已经说过了,既然大前提是我们还活在未来,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文明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这种进步首先必须是表现在对自然、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尊敬上。这种进步必然要消灭当前盛行的“以人的欲望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发展模式。激情与争斗,贪婪与梦想都是深层次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是一切动乱、不安的根源。未来社会的文化里必然会大幅度的消除这些不良因素,人们的言行与心态更多的趋于平和。 地球上如果只长草木,那肯定不会被毁灭;地球上曾有比人类强壮的多的恐龙,但也不会面临毁灭的威胁;地球上因为有了聪明又贪婪、比较弱小但又相对强壮,又知道团结的人类,才真正出现了威胁。人若没了欲望,就像老虎没了牙齿,虽然没有了捕食的快感,但却会迎来真正的、长久的生存。 二、未来社会的国家 首先,从国家疆域、领土来看,我认为未来全球的国家数量会进一步减少,类似欧盟甚至联系更紧密的国家联合体会被建立起来。而这种国家界限的确定更多的是基于人种和宗教、文化,而不是地形的限制。在我看来,非洲会在未来世界中建立起不超过四个国家,要么是大非洲联合体,要么分东、南、西、北四个国家联盟,国家和国家之间破除种族隔阂,珍惜常年战乱后换来的弥足珍贵的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与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与中国梦 作者:黄相怀张晓琴《光明日报》(2015年07月05日07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美好的梦想。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具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中国梦提供了未来愿景 马克思最显著的贡献在于超越时代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在其看来,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同历史上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他的描述里,那是一个“全社会消灭了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劳动”“按需分配”、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可以说,马克思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确立了一个伟大的奋斗目标,为全世界人民构思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之“梦”——一个世界大同之梦。追述经典,这个世界大同之梦与我国儒家《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景象不谋而合。而回首历史,在尝试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这个世界大同之梦逐渐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竭力拼搏的方向指引。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共产主义美好愿景”激励和指导中国梦不断前行的过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率先找到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使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在中华大地得以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三步走”战略,使中国梦更加具体化、更有中国特色,也使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在中华大地更显现出勃勃生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掀开了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则标志着中国梦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道路。 从延续性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依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之梦;从归属来看,中国梦始终是共产主义这一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世界梦”的重要组成;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稳步向前推进,成绩斐然。共产主义这一未来社会伟大构想的现实可能性,从世界范围来看,极有可能将首先从中国梦这里得到验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未来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公正的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分工,“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概括了共产主义作为和谐社会的特征,指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使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可见,共产主义社会将从根本上变革制度上的一切缺乏公平正义的元素,实现和谐公正。其次,关于如何实现这种社会,马克思又强调了其根本所在,揭示了社会和谐程度与生产力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幸福社会的基本尺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唯心主义”的本质性区别之一。 总结中国的革命史、建设史,可以看到中国在每个阶段的中国梦的践行中都以发展生产、实现和谐公正为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实现发展与公正为己任,社

未来汽车构想

ZZU 12机械工程Cpp未来汽车构想 我认为,未来汽车的改进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上。 一、新能源方面 随着核聚变技术以及其他新型发电技术的成熟,未来社会将拥有充足廉价而且充足的电能,所以所有需要能源来工作的设备将全部使用电能。未来汽车将不再使用汽油乙醇的燃料,而是全部转变为电动车。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在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电池成本及可靠性问题、充电网络的建设问题等技术瓶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来的充电形式应该是无线充电完全取代目前的有线充电方式,而且充电速度将会较之现在有大幅度的提升,短时间的充电将能满足汽车长途行驶的需要。电动汽车将真正成为廉价的绿色实用交通工具。 二、新材料方面 未来社会在塑料、陶瓷、合金等新型材料的研制上将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未来汽车车身和车架将广泛使用新型材料,以求给乘客及货物提供更好的舒适性和安全保障。车身将具有更强的硬度以及韧性,不仅表面不易被碰伤划伤,而且在发生事故时,车身将能吸收很大一车身表面材料并且极大的减小车体解体的可能性。部分碰撞的能量,从而给内部人吸收碰撞时的动能并减缓冲击,通过产生一定的变形,员或者货物提供保护。另外在改善乘坐的舒适度方面,座椅将具有自动调节形状的功能,

以求能让乘客选择最舒适最贴身的坐姿。曾经了解过的新型材料让人惊讶。这种纳米“Ultra -Ever Dry”一种名为级物料拥有超强的疏水性能,因此在油污、泥浆、水溅的隔离测试中,使制造的手套和上衣展现出黑科技级别的防粘附性能。用Ultra-Ever Dry 日前尼桑欧洲分部正在测试这日本汽车厂商尼桑就想到把这项材料用在汽车上。灰种材质在汽车上的防污表现,通常汽车在道路环境中遇到的污垢主要是泥土、物料来说无疑是小事一桩。依次为据,我Ultra-Ever Dry尘和雨水,这些对于 以保证车身始汽车外表将具有强大的自动清洁功能,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终看起来明亮如镜。 三、新技术方面 未来汽车将会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像语音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自动驾驶功能以及车体健康情况实时监测功能将会得到普遍的应用。驾驶汽车可以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要说出一个目的地,汽车便会自己选择最合适的路线自动驾驶,而且对于实时路况的分析应对上也会更加智能化。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出门不再需要带地图,更不会迷路;人们不再需要忙碌着看速度表还得注意前面或者车后的行车情况,车身四周的传感器等设备会自动反馈行车是否遇到危险以及障碍;不用再担心泊车时的周围情况,不用忙碌的左右张望;人们不再 只需简单的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让汽车自动开门与需要带着一串钥匙,挡位都是自动的,发动。现在人们也已经不再需要在开车时进行换挡,让人们舒适的同时又有更安全的保障。同时按照如今所谓“物联网”

未来3-5年工作设想

未来3-5年的设想 实现科研人员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希望在进入贵单位之前,我对自己研究领域做简单介绍,然后就贵单位需要对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做一下设想。 一、本人的科研经历 反思自身状况,是为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生涯设计中,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本人之所以选择贵单位生态社会化岗位,原因如下: 1.兴趣爱好。本人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探索性研究,这也是我能够坚持在科研领域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同时爱好文史知识,喜欢阅读这方面的读物。另外,喜欢写作,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己的博客写一些实时性评论。 2.教育科研背景。本人在农业大发展中成长,深感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而选择了与此相关的专业,从而掌握了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并具有此方面相关科研工作经验;能够熟练利用3S技术、相关数学理论来承担区域资源规划、监测、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区域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承载能力、生态系统评估及规划等研究工作;能够熟练利用相关分析测试仪器对区域资源环境中的土壤、水体及固体废弃物等进行检测分析。 3.工作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在组织活动、实际工作以及参与导师课题调研中,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会议,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兼职工作中经常使用中、英语,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大量文案工作,从而培养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开拓创新能力及驾驭文字的能力。在从事科研活动中,锻炼了自己文字综合归纳能力,并在自己学科有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相关综述文章,受到同行专家肯定。 4.性格特质:正直、上进、诚信、友善;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尊重下属、善于思考、肯于求教、开拓创新、刻苦耐劳、富有团队精神。 当然本人也存在着不足,如对贵单位的相关业务还有待于熟悉,但我相信在各类信息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长是工作的利器,良好的思维素养是工作创新的源泉;也深信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专业所长结合起来,并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就能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如鱼得水,使单位和自己双赢。这正是激发我选择这项工作的原动力。“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恳请贵单位能给我一个机会。如幸蒙垂青,我将对未来3-5年的工作做初步设想。 二、未来3-5年工作设想 1.专业理论方面 对生态现代化有深入的,创见性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新观点,并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新的探索或概括。 2.业务能力方面 1)参加单位工作以来,平均每年公开发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成果3万字以上。 2)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上;或作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并完成国外基金,省部级项目1项以上;或作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并完成市级

简述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的设想

2011年4月 第2期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oci alist College Apr .2011 No .2 [收稿日期]2011-01-16 [作者简介]郭坤(1977-),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唐山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 马克思主义研究 简述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的设想 郭 坤 (唐山学院社科部,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展望未来社会的时候,已经涉及到了人的发展问题,主要涉及人的发展的内涵、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人的发展、未来社会如何保障促进人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者;人的发展[中图分类号]B0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81(2011)02-0056-0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和追求。长期以来,无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之探索,为之奋斗。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上半叶,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明确的提出人的发展问题,但是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人的发展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成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等。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的发展内涵的论述不够系统,只是探讨了人的某一 方面的发展。如康帕内拉提出,一来到人世,人所要学习的东西有字母、跑步、体操、掷铁饼和其他一切可以平均发展四肢的内容,要学木匠、面包师、铁匠、鞋匠的工作、还要学习绘画、初等数学、自然科学、数学、医学等内容。卡贝在 伊加利亚旅行记 中提出,人的发展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生产教育和公民教育等几个方面。但是卡贝并不是要求人们什么都能干,他认为教育分普通教育或者基础教育和专门教育两类,普通教育包括公共教育和家庭教育,专门教育则包括某些行业的一切理论和专业知识。普通教育是人人都要接受的。另外人人都要接受至少一种专门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卡贝在教育上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文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受到良好的体、智、德、行教育,他认为,这是向文明的狭义阶段过渡的条件。[1] 圣西门把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作为自己终生全部工作的目的。他认为一切社会设施的目的,都应该是从道德上、智力上和体力上去改善人数最多的和最贫穷的阶级的状况。 可见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从当时社会生产活动的

未来城市发展构想

关于未来城市发展——科技环保可持续随着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虽然城市在人类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如今城市的运行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是否能够解决面临的挑战:低效的城市管理方式、拥堵的交通系统、难以发挥实效的城市应急系统、远不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等等。当城市面临这些实质性的挑战时,城市必须应用新的措施和能力使城市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城市必须使用新的科技去改善他们的核心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能源。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的主要聚集地,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就是城市转型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也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难题。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许多因资源而建的城市,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生产难以为继,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事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矿产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都应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推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内容提要: 最难的事莫过于预测未来,预测自己的事情尚且不易,更何况预测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变化。我所能作的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悟,谈谈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换句话说,本文的主旨是构想未来社会,而不是预测未来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下面我将从国家、政治、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脑中的未来世界。 关键词: 未来社会世界构想 一、未来社会的文化 一切对未来的讨论都要建立在文化如何发展的基础上,因为文化或者说意识形态真正决定了人类的命运,毕竟枪炮再强大,没有人去使用的话,它们也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 既然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那么就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未来社会是存在的,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时空里,未来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是良性的,是足以让人类继续生存的。在这个前提下对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讨论就会简单一半,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只描绘美好的一面。 人类要持续的生存也就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可持续的。从人类发明原子弹这种可以毁灭地球的武器以后,人就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毁天灭地的能力。虽然我们一直指责、诟病现存社会的文化,但是不得不说,既然目前我们还活着,那么可以说理智还是占优势的。如果人类要长久的、健康的生存下去,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水平、意识形态水平、宗教信仰的水平都要有一个质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不会停止,如果人类文明的脚步落后于科技,那么世界将会陷入巨大的危险当中,而且这种危险是随着文明与科技之间差距的加大而加深的。 前文已经说过了,既然大前提是我们还活在未来,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文明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这种进步首先必须是表现在对自然、对宇宙万物的理

解和尊敬上。这种进步必然要消灭当前盛行的“以人的欲望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发展模式。激情与争斗,贪婪与梦想都是深层次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是一切动乱、不安的根源。未来社会的文化里必然会大幅度的消除这些不良因素,人们的言行与心态更多的趋于平和。 地球上如果只长草木,那肯定不会被毁灭;地球上曾有比人类强壮的多的恐龙,但也不会面临毁灭的威胁;地球上因为有了聪明又贪婪、比较弱小但又相对强壮,又知道团结的人类,才真正出现了威胁。人若没了欲望,就像老虎没了牙齿,虽然没有了捕食的快感,但却会迎来真正的、长久的生存。 二、未来社会的国家 首先,从国家疆域、领土来看,我认为未来全球的国家数量会进一步减少,类似欧盟甚至联系更紧密的国家联合体会被建立起来。而这种国家界限的确定更多的是基于人种和宗教、文化,而不是地形的限制。在我看来,非洲会在未来世界中建立起不超过四个国家,要么是大非洲联合体,要么分东、南、西、北四个国家联盟,国家和国家之间破除种族隔阂,珍惜常年战乱后换来的弥足珍贵的和平。而欧洲会将俄罗斯划进其范围,阿拉伯世界自成一体,中国将与蒙古、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诸国建立一个联合政权。澳大利亚保持不变,而美洲也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两个国家。 在未来社会里,国家的概念会淡漠,疆域的隔阂会随着交通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消除。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极其频繁的,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将会因为进一步的种族融合而不像现在那样强烈而显著的存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认为科技的发展必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就拿交通效率来说,如果跨太平洋、大西洋的道路被建立起来,比飞机快许多被的交通方式被发明出来,那么必定会引起人类的大迁徙、大杂居。而迁徙和杂居必然会引起跨种族的婚姻,换句话说,混血儿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必然会导致上面所说的种族之间的歧视会慢慢变淡甚至消除。 三、未来社会的军事 在以上对国家的构想的基础上,未来社会的军事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恩未来社会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 刘昀献 2010年02月01日14:2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高最后的形式,因而市场经济将伴随资本主义走完全部路程,未来社会只能建立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基础之上。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它的充分发展,人类才能建立产品经济社会。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在国内终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能终止市场经济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用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消灭了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模式,指导现实的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失误,甚至在一些国家的失败皆源于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如何建设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建立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页空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它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诸多的优越性。它可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主义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把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从产品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到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和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提前上百年乃至几百年。 关键词:未来社会构想;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资本主义灭亡;新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20世纪,俄、中等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一度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这种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苏俄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因而人们习惯于把它称为“斯大林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在以后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中有所改革,但基本上没有突破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是否一致呢?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即“斯大林模式”在与发达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在苏联与东欧诸国已经失败,在中国、越南等国正在被抛弃。如果二者是一致的,为什么按照科学理论建立的本应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会垮台呢? 如果二者是不一致的,那么,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是什么呢? 这一难题的破解,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改革的现实合理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社会运动来揭示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他们把资本主义放在各种社会形态合乎规律地相继更迭的世界历史链条中进行考察,从而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及其内部矛盾发生的必然结果。因而他们无论对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还是对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的构想,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同资产阶级所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