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范希春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和谐

【内容提要】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所蕴涵的和谐可理解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获得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谐社会自由人联合体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在西方,19世纪空想社

会主义者傅立叶在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性,才能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并明确宣称,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未来的“和谐社会”所取代。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则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之为“和谐与自由”。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的自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却无法避免乌托邦主义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成分,科学地阐明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理论。即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一、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得以真正解决的社会

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并不是概念化的、没有社会规定性的、“自然状态”的孤独的人,而是现实的、活动的、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的人,是发展着的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从现实社会活动中的人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人的概念或臆想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分析人和观察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进而揭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过程中把与社会和自然界发生密

切关系的人确定为“现实的人”,并反复强调,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观察经济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明确指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马克思所说的“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主要

是就人的社会本性而言的。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动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同时,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必然要与他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形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群体。人的社会关系,最初、最简单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男女关系;但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开展,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关系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到家庭、村落、氏族、部族、民族、国家、世界——人们必然要结成各式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关系形式,而且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形式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页。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形成和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关系中又形成了以阶级、财富、分配、政治、法律、宗教及其他意识形态等为主线的关系。人在社会中进行自己的活动,同时社会也给人以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种限制和制约。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生来就必然要组成一定的社会,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他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因此,“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和本性不是一种脱离了社会条件的抽象的、静止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要求我们,只有从现实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把握社会关系的历史共性和时代特性,才能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社会,变革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社会结构,为人的发展造就新的社会关系。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在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矛盾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矛盾又是现实的、具体的,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一切矛盾,都有一个转化、解决的过程。而这些矛盾的解决总是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乃至政治、宗教、哲学以及任何其他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即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因此,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和价值判断,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如此,“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443页。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二、未来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获得真正解决的社会

诚然,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但是人在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又不可能不受到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马克思在其科学研究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突出地位,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从本原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和生长的基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其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基本要素之一。

其次,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看,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同时,人作为能动的、主观的、社会的存在物,又反作用于自然,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他们明确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或多或少持有的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也就是说,人,通过对自然界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再次,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指出,“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的,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5页。。人与自然的作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更”,即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始终理解为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3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个方面。“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这种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人对自身的责任的一致性,人与自然的完全一致性。自然真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类社会成为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而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影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的历史过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

三、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通过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综合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即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122页。这既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也是其决定条件——即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真正解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个层次,一个是人在物质生产活动领域,一个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在物质生产领域,是由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正确把握和生产方式来决定的。在这一领域,自由就在于认识这些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物质变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说:“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唯有借助于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

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但是,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所获得的自由仍然属于必然王国的范畴,只有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达到自由王国——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领域。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发展进程,矛盾解决的正确途径是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他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成为可能。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9-760页。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平等和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政治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这样两

个概念,指出,资产阶级的平等,充其量不过是“政治解放”,人类未来社会

的发展,应该是超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纯形式的“政治解放”,实现“社会的解放”,但是,社会的解放的根本前提是每一个人的解放,所以,恩格斯指出:“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而人的解放,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达到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集团或某个阶级的解放。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人类解放的基本内容是人类获得自由。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自由的人就是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革命的历史过程,最终目的就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而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高级的社会形态中,即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页。。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

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

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生产的高度发展和财富的充分增加将改变社会的结构和关系,也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也只有在这一社会阶段上,人才能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每个人的发展总是以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和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其可能性和现实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社会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自身的发展即社会关系的发展。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从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马克思将其构思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早在1842年6月,马克思就已经提出,应当把国家理解为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秋—1846年5月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再次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再一次把“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历史运动的最高目标,指出:“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并把这个自由人联合体称之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不同的时期都作了科学的论述;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准,强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谐统一是共产主义的重要目标。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直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和最高境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和世界发展趋势而提出的科学论断

关于马克思的名言-马克思名言大全

关于马克思的名言-马克思名言大全 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 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历史认不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薛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哲学不是叫人信仰它的结论,而是要你思考。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就我所知,我不是主义者。 历史本身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就成为闹剧了。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广告1201 徐振泽 1219200112 通过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家。两人情同兄弟,志同道合,有着很深的友情。我想两个人能够成为好兄弟,志趣相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近或趋于一致的。这也是我觉得首先导致两人在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的原因。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坚持认为: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时一致的,其中包括他们的出发点、基本原则、基本路线等等。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两人在基本思想主张是趋于一致的,两人都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做着努力。包括后来,我们可以发现,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时一致的这种观点不是别人,而是恩格斯自己。在看了恩格斯写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验证到这样的观点。 而且,恩格斯也把自己从事的理论研究看做“第二小提琴手所演奏的乐章”,而把马克思当作是“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并且以有马克思这样的第一小提琴手而骄傲。1886年,恩格斯在回顾他和马克思所共同走过的历程时,十分诚挚地说:“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特别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了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非常公正的。由此就可以看到两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两人思想上的一些差异性和不同点。首先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的视野上存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超验和经验的分野。由于在视野上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致思取向。第二点,如果说马克思更强调“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恩格斯则更侧重于“物质决定精神”。而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的总结,深化。 以上两点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两者思想上的一些差异。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所带来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而恩格斯则没有。再加上两个人个性上的小差异,也不可能造成两个人的思想完全同化。再加上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上,也难免会有一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但是好在经过实践的发展,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总结,他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马为主,恩为辅,但离开了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很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恩格斯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贡献。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张允熠: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本文的题目可能令人诧异,因为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同一题目的文章。但这绝非标奇立异,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或者说马克思的中国观和中国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类学研究和东方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半步,但他们终其一生对中国都关注,这不仅从保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十余篇重要的有关中国的专论、专评和专述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这两位革命导师有关中国的零散议论和“只言片语”中也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两位伟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素质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任何一位西方人都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待充盈于两位伟人的胸襟之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中国人的用词有时过于刺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令今天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借用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邃目光来反观自身,对于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已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却不无裨益。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称中国为“天朝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不仅“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而且“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人被称为“半野蛮人”、“野蛮人”、“陈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骗子”,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用语偏激而尖刻,实际上却入木三分,颇能揭示19世纪处于衰败深渊里的中国社会的沉疴垢弊,不无正确之处。 马恩一生都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究竟缘何而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欧洲思想界恰好经历了长达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一词已为欧洲主流思想界耳熟能详。尤其在德国,从莱布尼茨和沃尔弗到康德和黑格尔,走过了一个对中国从崇敬颂扬到批判反思的历程。如果说当年莱布尼茨学派对中国持褒奖态度的话,那么,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崇拜的思想导师黑格尔则对中国进行了辛酸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马恩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认识中国的。黑格尔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个发展水平,但几千年来却停滞不前,“……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中国是“活化石”、“木乃伊”、“僵死不动的东西”,显然跟黑格尔的观点如出一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之外,欧洲18世纪的思想家乃至古代的先贤们有关东方社会的见解对他们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欧洲,一般认为最早论及东方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说:“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亚洲人的笼统评价是从早他一个多世纪的希腊医圣希伯克拉底那里来的。《希伯克拉底全集》中这样写道:“亚洲人较欧洲人精神卑弱,性情温和,怯于战斗。”这种观点在欧洲流传了二千多年,如17世纪被派到中国来的俄国使节、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在其《中国漫记》一书中就以见证者的口吻说中国男人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比起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后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评价。可见,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方直接交往匮乏之时,乃是世代传承、相互影响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有几句话需要事先声明,在我写下这个题目之时,我的内心其实有一丝惶恐,因为这个题目看起来是如此不和谐,带点愤世嫉俗,带点哗众取宠,甚至带点反动的意味。但在一篇有些偏激的文章背后的我却并不反动,只是感于现状,不得不说。因为,当我在写这样一篇涉及政治的课堂论文之时,却有那么多顾虑,这正是中国的现状,也正是我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悲惨的初始诱因。总而言之,我之所以以一个如此的标题写下一篇如此的文章,是因为我爱中国,但中国不该是如此。 以下为正文: 既然要讨论一个题目,必然先得明确题目的意思,本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可拆分为三个名词与一个形容词,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现状和悲惨。 首先解释“马克思主义”,参考课本第二页得:“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后又有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导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似乎可以用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得马克思主义者得天下”,但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主义、一种哲学流派,众多哲学论点之中的一种而已。插句题外话,在我看来,哲学是最有用也是最无用的学科,有用之处不用多说,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无用之处则在“知行合一”四字,知易而行难,知而不行,又有何用? 回归主题,继续解释中国,这是个没有也不能有什么异议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也。 之后便是现状,在此文中即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状。如何呢?看起来可谓是风光无上的地位崇高。坐在这个教室中正奋笔疾书的几十个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了。但在这表面的风光之下却是题中的那个形容词——悲惨。何谓?下文解释: 悲惨现状之一——高高在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过高正是其悲剧的源头。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在前文谈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就已经提到,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众多哲学理论中的一种而已,也许它是最科学、最有指导意义的,但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即任何一种学说都只有在不断地被讨论、被批判之中才能成长、完美。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却失去了这种被批判的“权利”。这当然不是说在中国不能议论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我怀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搞不好是全世界最多的),而是指在中国论马克思主义时只能站在一个立场一个角度之上,论来论去也只能是符合官方定义的论调,否则就是不科学的,有局限性的。甚至在引入外国学者的观点时,也要在最后加上几句:此种观点虽有可取之处,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云云。 以上做法用四字概括就是“唯我独马”。只有中国官方定义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最科学最正确最接近马克思本意的马克思主义。这对于一种学说而言,无疑是悲惨的,其进步的空间被扼杀了。君不见,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可还有能与孔孟相比肩的学者?儒学可有与时俱进? 悲惨现状之二——不被信仰

恩格斯重要贡献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1895年8月5日),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一棉纺厂主家庭。 1834年10月入爱北斐特中学读书。 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辍学,到商行当练习生。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役,同时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1842年 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K.马克思当时在该报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办事处工作。在这里他经常深入工厂,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与马克思第一次会面。 1844年 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再次会面,从此开始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极为亲密的合作和始终不渝的友谊。 1845年出版了他同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他同马克思一起不仅致力于创立革命理论,而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 1847年他们改组正义者同盟,使之成为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们受同盟委托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新的世界观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托组织出版革命运动的战斗机关报《新莱茵报》。 1849年 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 -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志愿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他撰写的《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论证了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他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一书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起义是一种艺术。他为纽约《美国新百科全书》写了《军队》、《步兵》、《炮兵》等59个条目,涉及到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作战指挥、筑城、炮兵、海军等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德报》、《新闻报》、《曼彻斯特卫报》和《派尔-麦尔新闻》等多种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克里木战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等的评论文章和其他军事论文。他摆脱经商活动后,迁居伦敦。 1870年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

马克思经典语录-名人名言

马克思经典语录,名人名言 马克思经典语录,名人名言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资本论》 【2】: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 --马克思 【3】: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马克思 【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5】: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 【6】: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7】: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马克思

【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 【9】: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豪不畏惧。 --马克思 【10】: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马克思 【11】: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马克思 【12】: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13】: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薛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马克思 【14】: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马克思 【15】: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马克思 【16】: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17】: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由马克思、恩格斯论房地产的真知灼见所想到的

由马克思、恩格斯论房地产的真知灼见所想到的 (2010-08-29 15:33:32) 转载 高山流水梦网友将两位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关于城市住宅的语录摘录汇集,揭示了当前房价问题的阶级属性。既然现实如此,那么房价调控只是演给“民众”看的戏,房价只是榨干剩余价值的工具之一。因此,无论如何能在城市特别是发达的中心城市置业都将是属于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人的梦想,幻想国家的调控使多数人买得起房子是愚蠢的,国家这样做其实只是在偷换概念。国家本来的义务是免费为国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等的,经过这些所谓的调控,愚昧的屁民将忘记这一点,反而接收这些应该花钱购买的理念,国家时不时的放松一下绳索,使奴隶们松一口气,愚昧的奴隶就山呼万岁了。以下是高山流水梦的博文。 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都是欧洲国家走过的路,我们是踏着历史的巨轮,不断重复过去的悲剧。自视房产言论甚高的任志强先生,今天低调得“从了”,因为他知道政府掌握的核武器是什么,我们替任先生提醒一下房地产商们:政府的核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请大家看看恩格斯当年研制的核武器吧:(这一段我不认同,现在的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不可能践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住宅问题缺乏的本质: 住宅缺乏现象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现象是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必然产物;这样一种社会没有住宅缺乏现象就不可能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95页 现代国家不能够也不愿意消除住宅灾难。国家无非是有产阶级即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用来被剥削阶级即农民和工人的有组织的总和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19页 资产阶级社会的实质正是在于既希望保全现代社会一切祸害的基础,同时又希望消除这些祸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94页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37页 住宅缺乏现象也是这样.。现代大城市的发展,使某些街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地皮价值人为地提高起来,往往是大幅度地提高起来。原先建筑在这些地皮上的房屋,不但没有提高这种价值,反而降低了它,因为这种房屋已经不适合于改变了的条件;于是它们就被拆毁而改建别的房屋。首先遭到这种厄运的就是中心的工人住宅,因为这些住宅的租价,甚至在住宅中挤得极满的时候,也永远不能超出或者最多也只能极缓慢的超出一定的最高极限。于是这些住宅就被拆毁,在原地兴建商店、货栈或公共建筑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72页 住宅缺乏现象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现象是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必然产物;这样一种社会没有住宅缺乏现象就不可能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95页 解决住宅缺乏问题的途径: 要消除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只有一个方法:消灭统治阶级对劳动阶级的一切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70页 把属于有产阶级的豪华住宅的一部分加以剥夺,并把其余一部分征用来住人,就会立即有助

(完整版)马克思的名人名言

马克思的名人名言 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有哪些名人名言出自马克思的呢?今天分享的是马克思的名人名言,希望你会喜欢。 1.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2.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3.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4.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 5. 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6.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7. 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8.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9.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10.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的名人名言锦集1.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2.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

段之一。 3. 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人地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4.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5.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6.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7.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8.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9.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人地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10.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11.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12.实际上,没有一种社会形态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处或那种方式调整生产。 13.社会为生产小麦,家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对其它生产,不论是物质的生产或精神的生产所获得时间便越多。 14.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15.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

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比较

【摘要】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承续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精髓,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根基,是建立在整个西方悲剧理论史甚或美学史上的某种“再创造”。本文将分别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并由此从哲学基础,悲剧人物,冲突根源等方面比较两者异同。 【关键字】悲剧理论马克思主义黑格尔比较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有2500 多年历史。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一直受到很高的重视,被称作“崇高的诗”。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一、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论及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时,曾说过:“哲学家谈悲剧总是不那么在行。在悲剧问题上求教于哲学家往往是越说越糊涂。”在我看来,朱光潜对黑格尔的评价有失公允。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被公认为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惟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而他的关于悲剧系统化的理论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理论中镶嵌的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 1、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唯心主义辩证法 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必须先了解其哲学思想。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他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认为逻辑推演的过程就是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黑格尔反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是“客观的”,是事物的本质。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由此建立起了其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同时,他反对“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认为正反两面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不把反面看作对正面的简单否定,而把它看作构成正面的内部环节,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的黑暗”,认为事物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运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对后世哲学和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

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城 2,1830年秋天,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3,1835年,中学毕业 4,1836-1938年,进入伯恩大学法律系学习,哲学,历史,艺术。在此期间结识布·鲍威 尔 5,1839年-1841年,马克思学习希腊哲学,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博士论文《德谟克利 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6,1842年,马克思为黑格尔左派分子创办的杂志“德法年鉴”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令”。1842年11月首次会见恩格斯。 7,《莱茵报》由马克思主持,但是青年黑格尔拍企图利益这份报纸来宣传他们的唯心哲学观点。最后被普鲁士查封。 8,1843年---1844年,马克思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标志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马克思收到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和《英国状况(评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这些论文被普鲁士当局误认为是对国家的叛乱和侮辱陛下而停止。 弗·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诚 2,1834年中学转学 3,1837年父亲不让七读书,恩格斯辍学在父亲的营业所打工。 4,1838年---1841年,边工作边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等 5,1841年----1842年,进行服兵役,在柏林大学课间学习 6,1842年---1844年,恩格斯研究英国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英国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 条件,了解英国工人的斗争和宪章运动,他访问了曼切斯特的工厂和工人区,参加各种群众 大会和工人集会。 7,

马克思经典哲学名言

马克思经典哲学名言 1) 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2)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有力的手段之一 3) 新闻要适合直接感兴趣的人口味 4) 真正的恐龙,关了灯都是夜光的。 5) 你觉得你本人好看,还是照片好看?——关灯好看。 6) 我不需要你理解,只需要你闭嘴。 7) 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8) 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所以 也就会产生歪曲和撒谎 9) 宗教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颠倒的反映。 10)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11) 美丽的女性实际上是诗人,她能驯 12) 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说,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 13) 俺们学习鸟语,要一直学成鸟人,方成正果。 14) 要是你再年轻十岁我能够说你『幼稚』,但现在我只能很遗 憾的说你弱智。 15) 这几天除了吵架什么都没干。一种架各种吵。是我不懂事还 是把你当人看了? 16)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但就对象说是如此

17)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18)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升劳动生产率,这个点是一目了然的。 19)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20) 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21)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有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22) 放弃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在某些时候,人只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才能更有价值地活着;放弃,有时是为了换取更大的空间。也许,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停放弃的过程,放弃童年的无忧,成全长大的期望;放弃青春的美丽,换取成熟的智慧;放弃爱情的甜蜜,换取家庭的安稳;放弃掌声的动听,换取心灵的平静… 23) 你喜欢目标,方法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放弃,借口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抱怨,烦恼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拼搏,成功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独占,孤独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阳光,金子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黑暗,病毒就越来越多。 24) “一切死亡先辈的传统,好像梦一般,笼罩着活人的头脑……他们怯懦地使用魔法,求助于过去的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一章恩格斯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尝试 第一节《反杜林论》 一、《反杜林论》的由来 杜林(1833-1921)是一个大学教授,试图建立庞杂的学说体系,向马克思主义挑战,马克思说,他是一个极为傲慢无理的家伙,他本身的思想是折中主义的,缺乏深刻性和原创性。但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他的学说赢得了包括伯恩施坦等人在内的一些人的欢迎,导致了相当程度上的理论混乱。为了反击杜林,连贯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1876年到1878年撰写了此书。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地位很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是恩格斯的代表作。 二、反对先验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正确地论述了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原则与实际的关系。指出,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能从所谓的抽象“原则”出发来探索客观事物。这实际上表达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 第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首先,杜林的“存在”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实际上混淆了物质和意识。存在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意识的存在。杜林的命题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次,杜林从思维的统一性推导出存在的统一性,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且本身造成了思维的跳跃。 第三,批判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正确的时空观、运动观。杜林承认时空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离开运动而独立存在。恩格斯指出了这些观点的荒谬性。

三、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实践)的辩证法 杜林认为有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存在,并吹嘘自己发现了终极真理。恩格斯对此加以批判,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但我们不能认为这里论述的辩证法仅仅是关于认识的,它也是关于广义的实践的。在马哲史上,第一个充分阐发认识论的人是列宁,自斯大林、毛泽东以后,教科书体系把“实践”范畴归入认识论之中,马克思关于广义实践的论述不太为人所重视。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认识论范畴,也包括广义的实践哲学意义,他论述的是认识的辩证法,但更是实践的辩证法。 1、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就其本性、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无限的,至上的。而每个人、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认识,由于要受各种社会的历史的条件的限制,总是有限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是互相联系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也是人类实践的特性。 2、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恩格斯反对杜林关于“永恒真理”的说法,认为如果把“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样的命题叫做绝对真理,这是对真理的贬低,是对极小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恩格斯认为,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类认识能够反映对象、符合对象、揭示对象的规律。承认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区别。但由于具体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可以说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3、真理与谬误 一方面,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是,这种对立,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即,二者的对立是需要条件的,如果条件变化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真理和谬误就会互相转化,真理转为谬误,谬误转为真理。 4、自由和必然 自由与必然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尺度。杜林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恩格斯正确地论述了二者的关系。他指出,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对必然性、规律性认识愈深刻,主动性愈大,行动就愈自由。所谓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作出决定的能力,决不是任意地思考和行动。人们的自由总是相对的、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四、论述辩证法及基本规律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恩格斯指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从来就有两种对立的思维

恩格斯名言名句大全

恩格斯名言名句大全 1、有所作为是生活的境界。——恩格斯 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3、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恩格斯 4、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恩格斯 5、我认为倾向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恩格斯 6、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恩格斯 7、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恩格斯 8、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产物。——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9、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 10、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恩格斯 11、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恩格斯 12、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恩格斯 13、任何宗教教义都不足以支持一个遥遥欲坠的社会。——恩格斯 14、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恩格斯

15、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恩格斯 16、野心就是一切虎伪和谎话的根源——恩格斯 17、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恩格斯 18、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恩格斯 19、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恩格斯 20、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21、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恩格斯 22、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马克思经典语录收集

马克思经典语录收集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马克思经典语录收集整理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Historyrepeatsitself,firstastragedy,secondasfarce. ——KarlMarx Theworkerdoesnotnecessarilygainwhenthecapitalistgains,buthenecessarilyloseswit hthem. ——KarlMarx《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 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马克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资本论》 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马克思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马克思 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马克思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思考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的内核”为马克思对社会矛盾理论的理解提供了灵感来源。在对黑格尔的矛盾思想进行研究后,马克思对这一矛盾思想进行了更深乘次的剖析,并从人类优秀思想中抽取精华,最终创造了唯物辩证的矛盾观。 矛盾动力论思想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随后黑格尔在这一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了《逻辑学》,并对矛盾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此,黑格尔被称为西方第一个论证“矛盾是推进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哲学家。黑格尔理论思想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论证了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他认为矛盾在本质规定中的否定性是其能为事物发展提供动力的根本原因。黑格尔的这一发现最终确定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论证了任何事物的运动的动力来源于自己这一理论,在此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辩证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矛盾运动学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并最终提出来“对立面相互均衡,相互中和,相互抵消”这一经典理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借鉴和肯定黑格尔矛盾理论的同时,也对黑格尔理论中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并认为客观思想就是人脑对现实中客观事物的思想改造。马克思在黑格尔矛盾相关理论以及辩证运动学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己的客观思想理论,逐步构建出了全新的“唯物辩证矛盾观”。马克思认为,事物辩证运动的实质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事务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尔恩格斯则认为矛盾就是两个对立的、相互竞争的事物逐渐向对立面发展的过程。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矛盾运动规律进行了初步阐述,他认为当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组织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矛盾和财产矛盾就会表现出来,而这些矛盾在累积到一定数量、一定程度时,便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进而引起社会变革,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发展的生产力实际上是一种物质生产力。他们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看法用经典表述来说就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其蕴含的社会生产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之前,这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而一种全新的、更高等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久的社会形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