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剖析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论文

剖析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论文

剖析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论文
剖析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论文

剖析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论文

摘要:结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存在自己的特殊需要也存在着诸如政策宽严不一等不足,本文从立法层面、监管内容方面分析其不足,进而对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制度从立法、监管的具体制度、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有所裨益。

关键词:市场准入监管法制不足完善

一、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制的不足

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对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开业条件、业务范围等方面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实施规制。但我国并未树立明确的监管原则,政策上宽严不一,某些存在的模糊性给实际操作带来麻烦,而有些真空地带又为经营者留下可乘之机。

1.立法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与我国的《商业银行法》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且其是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其立法层次低于《商业银行法》。同一监管当局对外资银行和内资银行所依据的监管法律在效力层次上的不一致易使被监管者对执法的公平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破坏法律权威,导致执法环境的恶化。而且,在很多新型的准入问题上如海外市场的准入等问题,我国尚未有配套的管制措施,立法漏洞明显。

2.监管内容上。我国法律的规定过于笼统,监管体系并不完备。从《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纵观从申请到审批的整个过程,主体主要为申请人和监管机构,经监管机构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正式申请参与专业性问题的审计,程序的封闭性问题暴露出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16条规定:申请人应当自获准筹建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的,应说明理由,经拟设立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再延长3个月。在延长期限内仍未完成筹建工作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做出的批准筹建决定自动失效。而在申请批准和批准程序之后,相应的修改和撤销程序缺位,其显然不符合正确的立法逻辑。

二、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立法

我国现在并无完善的《外资银行法》或者《外资银行监管法》,根据实际问题处理的需要,可以在适当时机出台上述法律,也可以对《商业银行法》进一步做出修改,完善有关市场准入的制度规则。针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申请人的申请及对其核准存在错误或者因事实或者环境变化导致核准不符合实际的,有必要规定核准的修改和撤销程序。对于外资银行通过收购股份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外资股权占有的最高比例进行限制,采用资本控制的标准,并对投资者的经营实力从资产与资本两方面进行要求,以资本总额为主要标准,在时间上有所延续。

(二)市场准入方面具体制度的完善

市场准入方面的具体制度主要涉及组织形式、开业条件、地域限制、业务范围等方面。

1.组织形式的改进。如果说银行业开放之初倾斜于分行的政策其客观需要和可取性,那么时至今日,这种外资银行准入的形式未免显得单一,分行占绝对比例的状况有待改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内”,风险的分散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良方。我国应提倡准入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鼓励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引进外资银行。

2.开业条件的放宽。我国对外资银行要求较高的资本标准,但仅有这样的一项高标准显得过于单调。以美国作比较,美国大银行的平均资产是265亿美元,盈利占31%。这就是说并不是只要财力雄厚、规模庞大的银行就可以经营有道、盈利性强。相反,很多资产规模不大的中小型银行反而异军突起,单纯的限定高额的资本金意义不大。此外,外资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明显少于内资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这种规定给予外资银行以超国民待遇,反而不利于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平等条件下的公平竞争,给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内资银行加重了法律上的负担。亟待解决的便是适当调高拟设立机构的最低注册资本,至少与内资银行的注册资本基本一致。

3.地域限制的开放。我国在入世承诺中明确了地域限制的逐次开放。具体如下:外汇业务,自加入时起无地域限制;本币业务,地域限制按下列时间表逐步取消:加入时起,开放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加入后一年内,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加入后两年内,开放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加入后三年内开

放昆明、北京、厦门;加入后四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加入后五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资银行的一种限制,但实际上这些提前开放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反而减轻了外资银行的发展顾虑。外资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般只愿选择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中心发展。我国应该着手调整外资银行的市场分布,结合我国的中西部大开发战略,从市场准入方面为中西部的外资银行准入提供相对优惠的条件。

4.业务范围的限制。2006年起,外资银行可以向我国国内任何客户提供外汇和本币服务。外资银行所享有的“超国民待遇”是非常不利于我国自我金融秩序的完善的。我国应适当增加对外资银行某些业务的限制,比如零售业务。同时,也可以对一些特殊客户的资产、负债业务给予适当的限制。结合《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修改,我国应注重该《条例》与《商业银行法》的一致性,做到对外资银行和内资银行的监管基本一致。

(三)加强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我国已承诺实施《巴塞尔协议》,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机制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我国监管当局应注重国际交流,中央银行尽早充实调查统计分析部门,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当局间的协助,通过信息交流促进信息共享。立法上应该明确母国监管大局和我国监管当局的双边信息交换协议或谅解,以此作为市场准入条件之一,在实践中保证只有那些受母国有效监管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

参考文献:

[1]宗良,《跨国银行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2]朱里,《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论对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

论对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 管 内容摘要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银行的监管都由合规性监管转向了风险性监管本文在研究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参照英国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和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做出了具体分析和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风险性监管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Risk-basedSupervision)是西方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普遍运用的用以管理银行金融风险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方法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C.ArthurWilliamsJr)和汉斯(RichartclM.Heins)在《风险监管与保险》一书中对风险性监管作了如下定义风险监管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与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其主要通过风险识别(riskidentification)、风险衡量(riskevaluation)、风险控制(riskcontrol)和风险决策(riskdecision)四个阶段来达到“以尽量小的机会成本保证处于足够安全的状态”的目标

一、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的基本规定 专门针对跨国银行监管问题而成立的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和于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共同构成对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的基本规定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①指出银行业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针对银行业的这些风险监管者应当制定和利用审慎性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 (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核心原则》第6条指出“监管者要规定能反映所有银行风险程度的适当的审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此类要求应反映出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银保监发〔2019〕43号) 各银保监局,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社: 为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切实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现将《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保监会 2019年11月25日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促进银行业和保险业长期稳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司治理监管评估是指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状况进行判断、评价和分类,并根据评估结果依

法实施分类监管。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和商业保险机构,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社及自保公司。 第四条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应遵循依法合规、客观公正、标准统一、突出重点等原则。 第二章评估内容和方法 第五条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党的领导、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和高管层治理、风险内控、关联交易治理、市场约束、其他利益相关者治理等方面。 第六条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包括合规性评价、有效性评价、重大事项调降评级三个步骤。 合规性评价:满分100分,主要考查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监管部门对相关指标逐项评价打分。 有效性评价:重点考查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的实际效果,主要关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监管部门在合规性评价基础上对照有效性评价指标进行扣分;对银行保险机构改善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优秀实践可予以加分。 重大事项调降评级:当机构存在公司治理重大缺陷甚至失灵情况时,监管部门

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doc 9页)

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doc 9页)

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 内容摘要: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银行的监管都由合规性监管转向了风险性监管。本文在研究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参照英国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和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做出了具体分析和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风险性监管外资银行 风险性监管(Risk-based Supervision)是西方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普遍运用的用以管理银行金融风险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方法。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C. Arthur Williams Jr)和汉斯(Richartcl M. Heins)在《风险监管与保险》一书中对风险性监管作了如下定义:风险监管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与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其主要通过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衡量(risk evaluation)、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决策(risk decision)四个阶段来达到“以尽量小的机会成本保证处于足够安全的状态”的目标。

100%五个风险权数,对于活跃的国际性银行规定了4%的一级资本和8%的总资本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 (二)信贷风险管理 对于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核心原则》做出了五个方面的规定:第一,信用审批标准和信用监测程序。“独立评估银行贷款发放、投资以及贷款和投资组合持续管理的政策和程序是监管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②第二,对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评估。“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储备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③第三,风险集中和大额暴露。“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使管理者有能力识别其资产的风险集中程度;银行监管者必须制定审慎限额以限制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群体的风险暴露。”④第四,关联贷款。“为防止关联贷款带来的问题,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仅在商业基础上向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并且发放的这部分信贷必须得到有效的监测,必须采取合适的步骤控制或化解这种风险。”⑤第五,国家风险或转移风险。“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制定出各项完善的政策与程序,以便在国际信贷和投资活动中识别、监测和控制国家风险及转移风险并保持适当的风险准备。”⑥ (三)市场风险管理 《核心原则》第12条规定,“银行监管者必须要求银行建立准确计量并充分控制市场风险的体系;监管者有权在必要时针对市场风险暴露制定出具体的限额和具体的资本金要求。”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手

外资银行公司治理监管

年来,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积极贯彻监管要求,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公司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 近期对外资法人银行的公司治理调查评估表明,各银行在公司治理的健全性、独立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 关于公司治理的“形似”与“神似”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努力,在华外资银行逐步建立起既合乎监管要求又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架构,治理岗位职责及人员配置不断优化,各项治理制度机制日趋完善和规范,在公司治理的“形似”方面取得较明显成效。但由于股权结构的单一性、高层人员的本地化不足等特性,导致不少外资银行在实际运作中出现董事会和监事独立性不足、经营策略及治理文化的适应性不够、业务拓展与内部治理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公司治理的“神似”不尽如人意。从日常监管情况看,外资银行公司治理这种“形似神不似”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日益明显之势。 公司治理“形似神不似”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主要原因是随着相关法规的持续完善和外部监管的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在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岗位职责和制度机制等方面有较明确的参考标准,也能较为便捷地引进较先进做法,并结合本行特点予以创新。但这些较为“形似”的制度安排在实践中不仅面临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治理文化等多重约束,更存在单一股权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导致母行与子行之间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公司治理的独立性、适应性和有效性难言“神似”。为 外资银行公司治理监管 ■ 赖志坚 近 从根本上缓解以上矛盾,监管部门应着手研究提升外资银行控制权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完善外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改制上市等政策,逐步培育和开放外资银行控制权市场,为外商独资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内部分权与制衡机制创造条件,为其最终达到公司治理的“形神兼备”奠定基础。 银行高层人员履职的监管 商业银行作为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有效承担并管理各类经营风险是其核心职责。在信息科技和风险管理方法高度发达的今天,银行面临的多项风险已能借助计量模型进行量化和管理,但由于风险的偶然性、多变性及计量的滞后性,风险的识别、监控和处理仍主要依赖于银行家的经验判断,因此加强对银行高层人员履职的监管是公司治理监管和风险监管的核心内容。但从日常监管情况看,监管人员就重点风险及监管措施等事项与高级管理层沟通较多,而与银行董事、监事沟通则较少,此外,对银行高层人员的履职评价和问责办法尚未建立,不利于监管人员有效评估相关人员的履职意愿和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银行高层人员履职的监管,首先应建立与银行董事、监事的定期沟通机制,可考虑定期派员参加银行董事会相关会议,并在会后与董事和监事举行会谈。通过参加会议和举行会谈,一方面向银行传达监管意图,另一方面也可了解银行董事和监事对本行风险状况、经营管理情况的看法,并通过观察其言行、品格及履职意愿和能力,为监管履职评价提供依据。其次应建立对银行高层人员的履 职评价和问责办法。可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加强公司治理的原则》及商业银行良好做法,制定较为明确细化的履职评分表及相关问责办法,重点评估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的履职表现及银行内部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并为年度监管评级提供更为客观、准确和细化的评分依据。 中资背景外资银行经营策略的监管 多年来,国内部分中资银行按照国际化战略部署,纷纷在境外特别是香港开展银行并购,其所并购银行在国内的附属机构就成为具备中资背景的外资银行。从近年的监管情况看,部分中资背景的外资银行在内地发展受制于中资控股股东在海外及国内的总体布局,在准确定位并处理好与国内关联机构关系等方面一直不够明朗。由于经营策略不够清晰明确,导致这些银行容易出现两类倾向,一类倾向是业务经营较为保守,缺乏进取之心,发展步伐跟不上内地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另一类倾向是业务发展主要依靠母行在海外及控股股东在国内的资源,自我发展和决策能力受到较大抑制,少数银行甚至通过从国内关联银行购入信贷资产来做大业务规模。 经营策略的依赖性和模糊化使得这些银行面临较大的策略风险,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监管部门应加强引导、完善政策,促进此类银行最终建立既符合自身特点又适应内地经营环境的经营策略。一方面,监管部门应通过监管评级和监督检查程序等手段定期评估银行的经营策略制定及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与银行新增网点、业务牌照等准入审批事项挂钩,以此促进

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18修订)

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18修订) 【法规类别】银行监管银行类金融机构 【发文字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8年第3号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8.02.13 【实施日期】2018.02.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中国银监会令2015年第4号公布,根据2018年2月13日《中国银监会关于修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实施外资银行行政许可行为,明确行政许可事项、条件、程序和期限,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资银行包括: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外国银行代表处。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统称外资银行营业性机

构。外国银行代表处是指受银监会监管的银行类代表处。 第三条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本办法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对外资银行实施行政许可。 第四条外资银行下列事项应当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行政许可:机构设立、机构变更、机构终止、业务范围、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决定的其他行政许可事项。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审慎性条件,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具有良好的行业声誉和社会形象; (二)具有良好的持续经营业绩,资产质量良好; (三)管理层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四)具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五)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六)按照审慎会计原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且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会计报告持无保留意见; (七)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八)具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九)具有对中国境内机构活动进行管理、支持的经验和能力; (十)具备有效的资本约束与资本补充机制; (十一)具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十二)法律、行政法规和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本条第(九)项、第(十)项、第(十一)项仅适用于外商独资银行及其股东、中外合资银行及其股东以及外国银行。 第六条外资银行名称应当包括中文名称和外文名称。外国银行分行和外国银行代表

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金融》2006年第23期 2006-12-30 随着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银行业对外开放进—步加快。与此相应,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调整也提上议事日程,《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经公布,其实施细则也即将修汀。监管政策的变化一方面要反映我国对外资开放政策的变化,同时也有必要借鉴国际上好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持市场稳定的政策环境。 内外资银行监管措施的比较 —国或地区对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政策、监管指标、税收政策和市场退出政策等方面,各国对本国及外资银行监管在这些方面也有所区别。 市场准入政策 市场准入政策包括机构准入、人员准入和业务准入三方面。市场准入标准影响银行业市场功能、竞争结构,也是—国或地区从源头上管理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这—政策是反映一国或地区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各国对内、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鼓励外资银行政策、限制外资银行政策和对等互惠政策。 鼓励外资银行政策,对内、外资银行准入要求基本相同,采取这种政策倾向的国家或地区大多金融法制健全、金融开放程度高、金融业发达,如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地。—些地区甚至采取比国内银行更优惠的税收或准入政策,吸引外资银行进入,比如为了建成离岸金融中心的卢森堡、巴林等,作为改革开放试点的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也曾经实施类似政策。 限制外资银行政策,严格限制外资银行的准入和发展,以保护本国或地区银行业免受干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这个做法,个别发达国家也对外资银行准入有明显限制。如加拿大对外资银行进入当地市场的绝对数量以及外资银行资产在当地银行资产的比重加以限制。 对等互惠政策,一国或地区是否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取决于外资银行的母国是否对东道国或地区同样开放了银行业市场。这类政策实际上有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取向。 监管指标 各项监管指标的设定体现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并确保银行机构不断提高其经营能力。监管指标可分为业务发展指标、风险控制指标及回报水平指标三类。业务发展指标监管包括对银行分支网络的扩张、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业务类型的扩展等方面的监管;风险控制指标监管包括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授信集中度、流动性管理、贷款损失拨备、关联交易及操作风险等方面的监管;回报水平指标监管包括对银行成本收入水平、ROA等的评价和比较。由于各国金融发展的差距,对内、外资银行实施各类监管指标要求会有差异,但将随着金融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的提高而趋于统一。 业务发展指标监管。部分国家尽管开放了金融市场,但对外资银行在业务规模、分支网络及业务类型上有—定限制,以保护本土银行的竞争力。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对业务发展的监管多一些。例如,在分支网络上,韩国规定外资银行在同—个城市只能开设—家办事机构、分行个数不能超过两家;在业务规模上,俄罗斯规定外资银行的资本占整个银行业资本的比重不得超过25%;在业务类型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禁止外资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信托业务。

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

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 内容摘要: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银行监管都由合规性监管转向了风险性监管。本文在研究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规定基础上,参照英国“比率风险监管体系”和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做出了具体分析和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风险性监管外资银行 风险性监管(Risk-based Supervision)是西方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普遍运用用以管理银行金融风险而系统管理方法。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C. Arthur Williams Jr)和汉斯(Richartcl M. Heins)在《风险监管与保险》一书中对风险性监管作了如下定义:风险监管是通过对风险识别、衡量与控制,以最少成本将风险导致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管理方法。其主要通过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衡量(risk evaluation)、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决策(risk decision)四个阶段来达到“以尽量小机会成本保证处于足够安全状态”目标。 一、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基本规定

专门针对跨国银行监管问题而成立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颁布《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协议》(即通常所说“巴塞尔协议”)和于1997年9月颁布《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共同构成对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基本规定。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①指出银行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风险、声誉风险等。针对银行业这些风险,监管者应当制定和利用审慎性法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 (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比例,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一个重要标志。《核心原则》第6条指出,“监管者要规定能反映所有银行风险程度适当审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此类要求应反映出银行所承担风险,并必须根据它们承受损失能力确定资本构成。至少对于活跃国际性银行而言,上述标准不应低于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及其补充规定”。根据1988年“资本协议”,银行资本应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应不低于总资本50%,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此外,通过设定风险权数来测定银行资本和表外业务信用风险以评估银行资本所应具有适当规模,即将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上不同种类资产以及表外项目所产生风险挂钩,依其风险大小划分为0%,10%,20%,50%和100%五个风险权数,对于活跃国际性银行规定了4%一级资本和8%总资本最低资本比率要求。

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3-08 【生效日期】200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 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并表监管工作,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负责指导外资银行并表监管工作。 第三条银监会对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独资、合资银行,以及在华设立两家 以上(含两家)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外国银行实行并表监管。 通过并表方式,银监会全面监管在华注册外资法人机构的全球经营和风险状况;监管外国银 行在华总体经营和风险状况,并关注该机构全球经营风险和市场表现。 第四条以下所称主报告行是指独资、合资银行的总行,以及经外国银行总行或授权的地 区管理部指定、向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的合并财务报表和综合信息上报机构。并表监管局是 指外资银行主报告行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属地监管局是指外资银行其他营业性分支机构 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年度是指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公历年度,会计年度是指各国法定的会计年度。 第二章主报告行的确定及其职责 第六条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并表监管条件的外资银行应确定主报告行。

第七条由于机构增设或并购符合并表监管条件的外资法人机构,应在条件成立后一个月 内向总行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 由于机构增设符合并表监管条件的外国银行,其总行或授权的地区管理部应在获银监会正式 批准后一个月内指定主报告行,由该主报告行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并抄报相关属 地监管局。 第八条需要更改主报告行的外国银行,其总行或授权的地区管理部应在会计年度结束前 一个月变更主报告行,由原主报告行和新指定主报告行将变更情况分别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 机构备案,并抄报相关属地监管局。 新拟定的主报告行自下一会计年度起承担主报告行的职责。 第九条主报告行应视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中国区合规经理。合规经理的任职资格审核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外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 员备案制。 第十条主报告行是外资银行合并财务报表和综合信息汇总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一)主报告行应根据监管要求向并表监管局报送或备案监管报表、重大事项说明、报告和 其他监管资料。主报告行应对报送和备案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主报告行还负责向并表监管局统一提交涉及多家境内分行的业务申请,并抄报相关属地监管局。 (二)主报告行可代表所属外资银行参加银监会召开的工作或研讨会议,并以该外资银行的 名义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会议的主报告行应及时将会议情况向母行(总行)或地区管理部 报告,并及时通报境内其他营业性分支机构。 外资银行对中国相关监管法规的意见和建议应由主报告行汇总后统一向并表监管局提出。获 得反馈意见后,主报告行应及时传达给境内其他营业性分支机构。 (三)主报告行应按照监管要求报告母行(总行)和母国(地区)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信息。 (四)主报告行负责外资银行境内营业性分支机构的信息披露工作。 (五)执行监管当局的其他要求。 主报告行在报送书面材料的同时应附电子文档。

外资银行监管研究论文

外资银行监管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银行的监管都由合规性监管转向了风险性监管。本文在研究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参照英国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和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做出了具体分析和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风险性监管外资银行 风险性监管(Risk-basedSupervision)是西方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普遍运用的用以管理银行金融风险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方法。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C.ArthurWilliamsJr)和汉斯(RichartclM.Heins)在《风险监管与保险》一书中对风险性监管作了如下定义:风险监管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与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其主要通过风险识别(riskidentification)、风险衡量(riskevaluation)、风险控制(riskcontrol)和风险决策(riskdecision)四个阶段来达到“以尽量小的机会成本保证处于足够安全的状态”的目标。 一、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的基本规定 专门针对跨国银行监管问题而成立的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和于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共同构成对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的基本规定。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①指出银行业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针对银行业的这些风险,监管者应当制定和利用审慎性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 (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核心原则》第6条指出,“监管者要规定能反映所有银行风险程度的适当的审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此类要求应反映出银行所承担

浅析外资银行法律监管

浅析外资银行法律监管 一、导论 “外资银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外资银行”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外国资本的银行,我国则把总行设在我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银行简称为外资银行〔1〕。广义的“外资银行”则是从东道国的角度,对“外国银行”〔2〕设立在东道国境内的从事银行业务的各种组织形式的通称,包括(但不限于)狭义的外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合资银行等(本文以下除特别说明外,则指广义的外资银行)。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迅速。据统计,自1979年我国批准了第一家外国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在北京开办代表处到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率先获准在深圳设立分行以来,截止1997年底共批准了710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其中外国独资银行有5家,外国银行分行有142家,合资银行有7家〔3〕,作为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既满足了大量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对国际银行业务的巨大需求,又带来了大量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技能,扩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丰富了交易品种,有助于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国际化。 但由于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负债比例合理,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其融资网络也遍布世界各地,在与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如果不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督管理,势必给正在转变机制中的中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正鉴于此,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法规以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目前生效的有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下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本文通过比较各国不同立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我国目前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现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我国的监管体系提出初步建议。 二、对外资银行的宏观监管 宏观监管主要涉及国家对设立外资银行采取的政策原则和对外资银行市场

2020年(金融保险)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指引

(金融保险)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指引

外资银行法人机构X公司治理指引 (银监发〔2005〕21号2005年4月20日) 第壹章总则 第壹条为加强对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监管,促进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完善X公司治理,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保障机构稳健和有效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X公司法》(以下简称《X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运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是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法人机构提出的审慎性要求以及对其X公司治理状况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依据。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应当将本指引作为完善X公司治理的指导。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外资银行法人机构(以下简称银行)是指依照《条例》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监管机构是指依法对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实施监管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 第四条X公司治理涉及X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X公司治理架构、X公司治理机制等方面。 健全的X公司治理应保障银行具备明晰的组织架构、科学的决策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保证银行有明确的运营目标,安全、稳健、合法、高效运行,同时保护股东、员工、客户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银行章程是关于银行组织和行为的基本规范,是银行X公司治理架构的集中体现。银行章程应由股东共同制定,经全体股东壹致通过,由股东在章程上签名或盖章。 银行章程应载明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事项,同时仍应根据本指引有关规定制定具体条款。

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doc

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外资银行大量涌入,这对我国央行监管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借鉴国外经验教训,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逐步缩小我国金融监管观念、标准和手段等方面与巴塞尔核心原则的差距,尽快提高我国央行的监管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1994年底,约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银行在我国20个城市设立了393家代表处,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银行在我国13个城市设立了118家机构;到1998年底,在华外资银行(不包括财务公司)已有166家,外国银行分行154家,中外合资银行7家,外国独资银行5家;2000年末,仅在沪外资金融机构就达到了53家,其中澳新银行、韩国产业银行、韩江银行、德意志银行等6家外资银行新驻浦东,外资银行发展之快,可见一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这对强化央行监督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经济全球化而进行的开放监控的意识

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主要指银行体系)是政府控制下的封闭型金融体系,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市场是封闭的,资本的流入流出都需要专门的外汇管理部门审批。与这种封闭的银行体系相适应的宏观金融监控体制习惯于封闭经济也是正常的。而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正处在从封闭型走向开放的初期,金融监管者短期内很难树立起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而带来的风险的应有的警惕意识。现在外资银行要进来,金融监管当局首先必须实现意识的转变或者说思维方式的转变,才能适应这种任务和环境的改变。可以说,现实中银行监管部门的开放监控意识的淡漠是银行监管滞后的最大问题。 (二)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中没有专门成立对开放式金融进行监管的业务部门或机构 目前中央银行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设立的,对市场准入,业务、风险监督以及市场退出进行全面监管,打破了对一个法人机构的监管权力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的格局,实现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并表监管,有利于分清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管理的面过于宽泛,而监管主体的知识、信息等往往难于深入下去,在银行国际化经营后,国际金融的技术性往往要求更高,此时,需要一个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统一行使对外资银行专门成立国际化监管司,可能更具有业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研究和解决问题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外资转制法人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外资转制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银行监管 【发文字号】银监办发[2009]276号 【失效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4]第2号——关于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08.11 【实施日期】2009.08.1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外资转制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指导意 见》的通知 (银监办发[2009]276号) 各银监局: 随着法人导向政策的实施,已有25家外国银行将其在中国境内分行转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同时,不断有新的外国银行提出转制申请。为进一步明确对外资转制法人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管要求,促进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现将《加强外资转制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落实。

请相关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外资转制法人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二00九年八月十一日 加强外资转制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明确对外资转制法人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管要求,促进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遵循《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指引》和参考国际良好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本指导意见。 一、针对银行特点加强公司治理 一是充分考虑银行单一股东特点,处理好银行自主经营和母行并表管理的关系。 二是充分考虑银行集团架构特点,在公司治理上把银行视为独立机构,董事会对银行自身治理负责,有效履行对银行的“忠诚义务”和“看管责任”。 三是充分考虑银行跨境运营特点,审慎管理境内境外各类风险,协调平衡境内境外各种利益。 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一是银行应以有效制衡为原则,清晰界定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边界,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并建立和完善银行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二是银行应根据其资产规模和业务状况,确定董事会的合理规模和人员构成,并保持相对稳定。董事会中非执行董事人数应至少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并至少设一名独立董事。银行应逐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视银行经营发展状况适当增加独立董事人数,优化独立董事的专业结构。

我国外资银行发展现状探析

我国外资银行发展现状探析 摘要: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原有的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冲击是双向的。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促进中资银行与国际接轨,但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对中国金融法规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中国向更灵活的汇率体制的转换。 关键词:外资银行现状分析 外资银行的界定,在理论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定义认为,狭义的外资银行是外国资本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而广义的外延则更为广泛,定义认为东道主国家对于设立在自己境内的从事各种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外资银行。 从经典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的角度,逐步放开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引入境外金融机构,是发展中国家改变金融现状和深化金融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一般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带来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因为以寻求市场机会为根本动机的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后,会在监管当局许可的范围内尽力寻找盈利机会,其综合优势会对东道国银行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因而可以迫使东道国银行改善

服务品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加产品创新,这就会降低垄断形成的高成本,提升银行部门的效率,进而增进东道国的国民福利。在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会通过以下两种非市场化转移方式外溢给东道国银行:1、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的非自愿技术扩散,即东道国银行对外资银行的学习和模仿,东道国银行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外资银行的优势技术,或雇佣外资银行的员工,来间接获取技术和经营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和改进组织管理;2、外资银行作为合作者对东道国银行主动进行技术传授,东道国银行通过引进外资来改变所有权结构,在此情况下,外资银行主动贡献其技术优势的激励可能会更强,因而技术转移力度会更大,溢出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一、从金融市场角度出发,我们看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的影响 1、市场化推动。毫无疑问,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市场必定受到冲击,利于市场化进程。原因在于,与国际更为接轨的外资银行,在操作上会以更加透明的规则作为自身基础,国内管控的壁垒也会受到减弱甚至消除,另外利率和价格管制的自由化,将更灵活的刺激银行间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同时,各种壁垒的消除,使得金融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上会有很多创新,减少国家队金融的参与。 2、改善了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外资银行进入后,

浅论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

浅论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 一、加强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10多年来的实践证实,外资银行的引入,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是:开辟了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新途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为国内“三资”企业及进出口企业提供了较完善的涉外金融服务和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为国内金融机构学习国外先进治理经验、培育现代金融治理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化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机制,促进了金融体制改革,等等。但是,由于外资银行所涉足的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行业——金融业,它们的任何举动都可能对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善、金融业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难免会对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带来冲击,增大货币政策、贷政策和外汇治理政策的制定、实施难度。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从现行制度来看,我国目前对外资银行的治理主要体现在业务范围的限制和进入程序的治理上。业务范围的限制方面,主要是不答应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及吸收国内企业、个人的人民币、外币存款。进入程序的治理方面,一是要求外资银行携入资金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二是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进入附加对等设行的条件;三是外资银行一般只答应在沿海开放地区设立分支;四是申请在我国设立分支的外资银行总行必须出具对该分支承担税务、债务责任的担保书;等等。应该说,这些监管措施对我国外资银行的引进和发展曾经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开放的深入发展,现有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措施已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非凡是“复关”后我们将不得不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修改和取消现行对外资银行过于僵化和严厉的管制措施,向国际惯例靠拢,短期内必将对国内金融业造成较大冲击。从这一角度说,如何改善和加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是关系我国金融业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强化和完善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几点构想 1.逐步建立合规性检查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监管体系

中国境内外资银行监管

中国境内外资银行监管 摘要:在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近6年的时间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亦日渐突出,本文从我国监管当局目前对外资银行进行监管的政策体系入手,分析了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境内外资银行监管理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向世界承诺:五年后将取消在华外资银行机构所有地域和业务对象限制。20XX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细则》。从此,中国银行业如期对外资银行敞开大门。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对象的增加,监管范围的扩大,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教训,逐步缩小我国在金融

监管理念、监管标准和监管手段等方面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差距,尽快提高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水平。 一、我国目前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现状 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自主开 放政策的需要,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等法规、文件和部门规章组成的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为应对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国务院在20XX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了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代表我国将履行入世谈判中在金融银行领域的承诺。根据WTO勺协议, 20XX年以后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这就意味着12月11日以后,我国人民币业务将全

剖析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论文

剖析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论文 摘要:结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存在自己的特殊需要也存在着诸如政策宽严不一等不足,本文从立法层面、监管内容方面分析其不足,进而对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制度从立法、监管的具体制度、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有所裨益。 关键词:市场准入监管法制不足完善 一、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制的不足 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对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开业条件、业务范围等方面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实施规制。但我国并未树立明确的监管原则,政策上宽严不一,某些存在的模糊性给实际操作带来麻烦,而有些真空地带又为经营者留下可乘之机。 1.立法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与我国的《商业银行法》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且其是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其立法层次低于《商业银行法》。同一监管当局对外资银行和内资银行所依据的监管法律在效力层次上的不一致易使被监管者对执法的公平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破坏法律权威,导致执法环境的恶化。而且,在很多新型的准入问题上如海外市场的准入等问题,我国尚未有配套的管制措施,立法漏洞明显。 2.监管内容上。我国法律的规定过于笼统,监管体系并不完备。从《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纵观从申请到审批的整个过程,主体主要为申请人和监管机构,经监管机构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正式申请参与专业性问题的审计,程序的封闭性问题暴露出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16条规定:申请人应当自获准筹建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的,应说明理由,经拟设立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再延长3个月。在延长期限内仍未完成筹建工作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做出的批准筹建决定自动失效。而在申请批准和批准程序之后,相应的修改和撤销程序缺位,其显然不符合正确的立法逻辑。 二、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立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外资银行重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外资银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的通知 【法规类别】银行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银监通[2011]231号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 【发布日期】2011.10.27 【实施日期】2011.10.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外资银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 度》的通知 (沪银监通〔2011〕231号) 在沪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各外资银行代表处: 为了进一步统一中外资银行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标准,规范调整上海外资银行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要求,我局根据银监会《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制定了《上海市外资银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现将该制度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落实《上海市外资银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报告工作,切实加强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工作的组织领导。上海各外资银行行长,各外资银行代表处首席代表为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报

告工作。 二、根据本制度规定和银行的工作实际修订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的实施细则和问责制度,将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明确到个人,避免出现重大突发事件的迟报、漏报、瞒报和误报。 三、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在及时准确、全面报告重大突发事件的同时,及时启动处置预案,协调有关部门科学配置资源,妥善处置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将各类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切实维护上海外资银行的稳健运行。 四、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上海市外资银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修订版)》不再执行。 附件:上海市外资银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上海市外资银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第一条为及时、妥善处置上海市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大突发事件,减少对辖内银行业造成的损害,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的通知》(银监发〔2011〕84号)及其他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对象为上海市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和代表处(以下简称外资银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