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原理 第三章练习题(1)

马克思原理 第三章练习题(1)

第三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 )1、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E.生产环节

(A )2、“时势造英雄”属于。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B.英雄史观 D.历史虚无主义

E.神创史观

(B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D.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E.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E.社会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B )5、国家政权属于。

A.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的上层建筑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

E.社会的生产关系

(B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E.开放与封闭之间的矛盾

(C )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D.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E.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

(E )8、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E.人民群众

(D )9、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A )10、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艺术 D.哲学 E.宗教

(C )11、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真理标准 E. 创新

(A )12、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方面。

A.物质 B.精神 C.政治 D.文化 E.意识

(B )13、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意识的不同主体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以划分为。

A.统治阶级的意识和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B.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E.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A )14、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社会基本矛盾 B.革命 C.人民群众 D.阶级斗争 E. 改革

(C )15、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生产方式

C.生产力 D.社会革命和改革 E.科学技术

(A )16、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

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这里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

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

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现存冲突

(B )17、在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否

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作为其体劳动的有用性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得到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E.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的矛盾

(D )1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

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

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E.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原理

(B )19、唯物史观认为,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

A.物质财富的多寡 B.历史作用的大小

C.天赋才能的有无 D.社会阅历的深浅

E.社会地位的高低

(B )20、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

A.政治面貌 B.经济地位

C.宗教信仰 D.价值取向

E.思想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AB )1、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

A.历史分析方法

B.阶级分析方法

C.实用主义分析方法

D.精神分析方法 E.功过分开分析方法

(ABC )2、社会存在主要包括。

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产方式

D.社会意识 E. 社会思潮

(ABC )3、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E.市场

(AD )4、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E.人的本质是向善的

(ABCE )5、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存在的有。

A.生产力 B.自然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国家政权 E.生产关系

(ABC )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E.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CD )7、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历史活

动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要体现在。

A.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由每一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E.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CE )8、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气质

E. 地理环境

(BCD )9、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经济体制(ABCE )10、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有的观点。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虚心向群众学习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E.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BCE )11、唯物史观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前提下,高度重视个人在

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

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正确认识是。

A.历史人物不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B.历史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等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C.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首先发现或提出历史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

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

E.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BCDE )1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

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ADE )13、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

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

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

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

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E.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ABCD )14、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群众

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即。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BC )15、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

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在。

A.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B.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E.科学技术在运用于当代社会产生了许多的全球性问题

三、判断题

(T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F )2、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

( F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F )4、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

(T )5、社会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T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T )7、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T )8、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F )9、改革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T )10、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

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力

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复杂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简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重要性。

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

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

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

要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

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就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其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它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增强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强大力量。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主要是脑力劳动和智力活动的产物,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成果,并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智力支撑作用。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