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背景如何,内容和效果如何?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背景如何,内容和效果如何?

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3.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4.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5.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6.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7.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8. 下列哪一项不是十四大的内容? A.把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思想变成我们全党的一个纲领。 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邓小平理论。 9.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状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状况的变化 引言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水路,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在21世纪中国崛起,交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公路发展 80年代中期,高速公路还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标记。在当时出版的中国公路交通图中,高速公路一直是空白。1988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此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增长幅度之大世界罕见:1995年,我国高速公路达到2141公里;1998年末达到8733公里,居世界第六位;1999年10月,突破了1万公里,跃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达到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8月底突破了3万公里,比世界第三位的加拿大多出近一倍。近3年多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继续突飞猛进地发展,2007年新修通高速公路8300公里,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二)铁路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营运里程从1978年的5.17 万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8万公里,增长了54.7%。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运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从大秦、京九铁路到青藏铁路,再到京津城际铁路;从20多条时速200公里至350公里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到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工;从10年大提速到“贴地飞行”的动车组列车驰骋于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为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回首走过的路,我们由衷地感叹:是改革开放成就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中国速度”,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铁路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三)航空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航空总周转量为2.98亿吨公里,而在2010年总周转量538亿吨公里,是1978的180倍;在2010年我国航空完成旅客运输量26769万人,为1978年231万人的116倍;在2010年我国航空完成货邮运输量536万吨,为1978年6.4万吨的84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中国民航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航国内8个城市。到2010底,中国民航拥有160个民用运输机场,定期航线总数已达到1532,内地通航城市有150个,国际通航城市达104个。中国民航全行业拥有运输飞机1259架,拥有世界上各型先进的运输飞机。我国现已具有国航、东航、南航等大型航空公司,在国际上都名列前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成立的航空企业,一开始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已成为民航发展不可或缺的新生代。 (四)水路发展 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水运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也可以称得上是跨越式。第一个特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在我国港口码头的生产性泊位已经达到了3.6万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也达到了1300多个,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已经达12.35万公里,50%都是等级航道。第二,运力和运量成倍增长。我国船队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18亿载重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也只有1600万载重吨。我国船队的总规模由过去的世界排名40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4位。港口的吞吐量,到2010年达到了64亿吨,特别是集装箱在去年年底超过了1亿TEU。我国集装箱的发展,可以用一组数字讲,从1973年零起步,花了16年,达到了100万TEU;从100万到1000万花了9年;从1000万到5000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 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 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 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 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 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 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 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邓小平在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 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 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在这些理论中贯彻 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想目标,即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的基 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之所以能成为共同理想,就是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而且是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 和路线。它不仅向我们描绘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蓝图,更 重要的是向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具体地说,这就是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以此为基础 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社会调查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 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了基本了解常熟市区交通工具的变迁状况以及对此的有关想法,我针对性地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活动步骤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 2、把问卷分发给市区的居民,主要在社区。 3、统计调查问卷 4、阐释调查结果 5、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 6、写调查报告 7、提交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一、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街道上国外的品牌店,马路上原装的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的气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们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现在是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是能希望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养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常熟交通的变化就能推及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变化了。 二、选题缘由 最早选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堵车”。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跟着他到处去玩耍,可是很奇怪的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到节假日包括市里的路上都是满满的私家车,虽然“公益自行车”项目在常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很显然自行车的分布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并且大多数人都仍然会选择私家车出行,因为保证了速度,又

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杜甫有诗曰:“汉江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中国正走向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不管 是自然灾害如今年的冰雪灾难,四川汶川地震,都无法动摇这个凝聚了13亿人的可爱中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 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1978年到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 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对让人闻 风丧胆的非典疫情,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 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 录取27万名;而到,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 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 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而今年,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 们不仅为奥运的主人,而且是金牌最多者.!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 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Post By:2008-8-29 16:20:00 一、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强,2007年GDP超过24万亿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用袁绪程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评价》中的数据来说,就是“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增长速度极为罕见,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来源:中正网) 在当今国家已经变得富裕强大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吗?为什么国家强大了、富有了,而工人、农民却由领导阶级,同盟军变成了“弱势群体”,长期处在贫困的状态?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新的“三座大山”?改革以后流行的顺口溜“房改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把你提前送终”所描述的严酷现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政府拥有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什么? 请看张宏良教授的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政治上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在经济上再次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所不同的只是19世纪末2 0世纪处,西方列强是用各种条约瓜分了我们,现在西方列强则是用各种规则在瓜分我们。中国被瓜分的主要标志,就是正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随意挤压的“奶牛”,身上被国际垄断资本插满了财富吸管,用断子绝孙的资源毁灭式开发,所透支形成的巨大财富,如同长江大河般的流向西方发达国家,提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可怕的是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基础。可以说,用牺牲子孙后代资源基础的办法,来换取一代人的富足,已经是一种犯罪了,更何况这种资源的毁灭式发展,连这一代中国人都没有享受到,完全被这一代西方人给消耗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约30年的经济起飞,日本工资赶上了美国,中国工资却只有美国3%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掌握了70%财富的0.02%(最新统计)的人口拼命向国外转移财产和亲属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人民会重新陷入“三座大山”压迫的原因。并且国际垄断资本对中国已经做好了奶挤干净后的杀牛准备,这就是通过金融市场股市和汇市的对冲操作,将中国最后的剩余资产全部卷走。(张宏良《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张教授又说:“就外汇来看,中国用民工的如河血泪和矿工的如山骨灰,换来的巨额外汇完全无偿的奉献给了美国。面对中国空前的资源劫难和百姓劫难,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却是一片欢呼,声称我们赚取了宝贵外汇。我们的确拥有了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外汇储备与其说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不如说是美国的宝贵财富更加准确。一方面,一万亿外汇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美元资产,美元是什么,说穿了就是美国印刷厂印刷的纸张,美国想印多少就可印多少,随着美元印刷的增加和美国经济的减弱,中国血汗换来的外汇在随着美元大幅贬值,用欧元计算的美元资产,几年来已经贬值50%,中国外汇储备中7000多亿美元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 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 020 40 60 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 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

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24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二,中国激荡30年:从“食”看生活变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 1956. 9) 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 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1956. 9一1958年底)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 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 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 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卖粮难”的出现,宣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政策的成功。这一时期,主要是贯彻落实第一阶段的土地政策,且又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 1一1996. 12 )。 所谓大转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1993年4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宪法》进行了又一次修正,第一次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与非难。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转型的重要支撑。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 1994年8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 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 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 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30年。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1],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每年增加640多个[2]。城镇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71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239亿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 2扩展到2005年的 32520.7km 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7m 2增加到2007年的27.1m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6.3,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1.5%,城市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82.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5m 2增加到7.9m 2。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拉动了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3],要继续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动摇。城市化的发展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 ,2000年)所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4]。在未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将有超过发达国家劳 收稿时间:2008-08-10;修回时间:2008-12-0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KZCX2-YW-321-0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06BAJ05A06,2006BAJ14B03)资助。 第29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29,No.12009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09 DOI:10.15957/https://www.doczj.com/doc/f310976589.html,ki.jjdl.2009.01.005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父母所工作的县城开始上学,通过学习逐渐接触和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一些信息和知识,但认识和理解十分有限,主要的信息渠道和话题仍然来源于家庭,对改革开放的感受也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变化,这是反映那个时代国家政策最好的缩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都跳动着国家政策的脉搏。父亲1958年在北京当兵,复员后在县法院当法庭警察,文革时期公检法系统遭到破坏,他调到粮食部门工作,后来成为“保皇派”,挨过红卫兵的批斗,至今脑后还留有一道很深的鞭痕,父亲在那个反复折腾的政治运动年代中几度落魄,从此心灰意冷,文革结束后他在县粮食局机关上班,除了对我们三个子女严格管教外,工作上再无建树。这些我都是后来听母亲所说,其实父亲很少跟我们谈及他的过去,这些历史对我们而言讳莫如深。我的母亲70年代在国营化工厂上班,是一名化验员,八十年代初调到县委招待所当会计,母亲是一个很好强的人,不管在哪个单位上班每年都能评上先进工作者,但她始终对工作单位不是很满意,她的梦想是进入事业机关上班,但由于没有社会关系,而且又不是干部身份,虽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但这个梦想很难实现。还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终于出现了“考干”的制度,1988年,县里第一次举行面向社会“考干”(通过考试从职工中选拔国家干部),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政治和英语,母亲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报名参加了考试,虽然已经丢弃课本多年,而且中学是学俄语,但凭借多年坚持勤奋好学打下的底子,加上考前的突击复习,母亲以总分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国家干部,并调到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青藏铁路,世界屋脊铺铁桥。中华民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

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为祖国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 年至2006 年的28 年间,中国的GDP 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 年到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 亿下降到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首次 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两手并用的运行模式,明确地展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这个经济理论观点,使我们深入认识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关系;特别是国家干预,是当今时代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的。市场机制虽具有巨大的活力,但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失灵的缺陷,必然需要国家予以干预,使国家制订的计划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 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大致是从1978 年以后开始的,1978 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此时政府主要依靠行政和计划手段来实现,虽然财政、信贷手段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财政、货币政策。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 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 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 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 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78~1981 行政和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整顿1985~1986 紧的紧的1989~1990 紧缩紧缩1993~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 积极稳健2004?2007稳健稳健2008稳健-积极从紧-适度宽松2009 扩张适度宽松一、1979~1981 年的宏观 调控:刹住“一拥而 上”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 7%,产品供 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1979年和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然而,在1979年和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至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