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因此,本课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2.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时国内外的形势;“求同存异”方针

依据:学生具体的实际状况和人民版历史课程标准设置。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2)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2)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教材内容分析:

在人民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

义。④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联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内容比较详细地再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学案导学、情境教学、

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本课总体设计为:史实说话(导言)---核心突破【总体把握---具体问题(逐步细化,深入理解)-----全面总结,得出结论】----升华思想

(1)渐进式模式的学习探究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自主探究,识记基础知识,达到准确)

1.导入新课:史实说话:通过一组老照片回顾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外交的史实入手,以时间为序,

从而导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原则。激发学生热情让其自觉参与到教学之中。

2.核心突破: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在怎样的国内外环境

中提出的?通过两幅图片,突破难点(二战后世界形势图;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得出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2. 基本方针:利用图表和课堂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

二. 建国初期外交成就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请迅速浏览教材109——110页,概括建国初期外交成就。

设计理念:

总体把握:整体上了解本课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学生的大局观。

具体问题: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手段,使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知道,而在这一基础上掌握。外交成就:1. 第一次建交高潮:与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产生的影响。

3.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4.万隆会议:请阅读教材中万隆会议相关内容,同桌间合作设计问题并做答。

如何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2)渐进式模式的学习探究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达到深入

①合作探究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提出的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的宣告来突破: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世界带来哪些影响;美帝国主义对新生中国采取怎样的政策】

探究(设身处地):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方针,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否矛盾?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国际环境、中国社会性质

②合作探究二:

对比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本质区别,同时引导学生总结认识】

③合作探究三:

分析案例【设计意图:引用1969年苏联侵犯了我国黑龙江上的领土的案例,创设情景,假设学生是小小外交官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外交斡旋,指出苏联的行为违反了哪几项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理解】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④合作探究四:

万隆会议【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分析,理解万隆会议的特点;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正确理解“求同存异”;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求同存异”】

(3)渐进式模式的学习探究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放飞思维,史海启迪,达到感悟)

感悟伟人,领略风采:周恩来【设计意图:引用《周恩来的外交风采》的视频,结合名人对周恩来评价的话语,谈谈个人对周恩来和一国外交的看法】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五单元导言讲解(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 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 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 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 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 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 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 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 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 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 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二、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 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一、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同创中学陈军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一科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单元结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基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突破)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 【教学过程】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了解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思考分析: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 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 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3、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第23课 建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捕捉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视频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说课稿: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六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该单元阐述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课正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且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本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总共分三个子母,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2、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外交成就; 3、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4、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设计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现实联系密切,是考查重点。从全书来看,本单元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掌握好本单元是学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重大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有些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在初中学习过,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确立发展和整体意识,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重点: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正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原则性、灵活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被公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完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09历史2班蔡荣丽200908421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节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在外交上实行新的外交政策很有必要,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因此本节课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的基本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 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 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 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外交成就。 3)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 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 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材重点与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理论依据:由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4页)

新中国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Ⅰ)第7单元第31课。该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三大政策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了解和平共处五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实践,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3)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和意义。 (4)掌握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正确分析它对中国外交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5)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分析在此四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取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巨大成就。 (6)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方针的新发展及中国外交取得的新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建国初期外交三大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比较,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这一段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列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外交成就,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小型展览会,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会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2)通过中美建交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通过学习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外交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 理由:中国是和平共处五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课第一个框目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 理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彻底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孤立的政策,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新成就。 理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方针的具体内容,采取“走出去”的外交战略,展开多边外交,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促进

最新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含答案)

专题五(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如图9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A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4.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台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

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4题)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4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约束6.(2009年天津会考5 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7.(2010年9月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10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 8.下列我国外交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②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运用。 难点

中国建立初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新课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新中国成立初,中国与外国政府建交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内容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各是什么?各有什么意义?注意:一边倒是倒向哪一边? 答案: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的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打扫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耒阳一中刘少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外交成就; 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图片,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外交。(显示开国大典和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图片)教师接: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尽显大国风采! 单元知识概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个阶段 总原则:独立自主 50年代“一边倒” 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线索。 本课流程 展示课程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