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南卫一、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已有所了解,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外交史有一定兴趣,也具备一些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背景知识。但由于对国际关系理论缺少了解,需要在提问一些问题时给与必要的提示。

二、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新中国外交史分期有三段、四段、五段等不同的分法,本单元是按照三个阶段的分法编写:初期外交,外交突破与转机,新时期全方位外交。本课具体时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涉及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基本方针及其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实践(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2.重点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三、学习目标

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考纲为核心指针,以课本为主要载体,以学情为修正参数,出示基本知识目标(重点、难点)和基本能力目标(想做到、能做到),不必面面俱到。

1.知识目标

1个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场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3大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项主要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5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能力与方法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全球化视野、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多角度认识历史现象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新中国外交的风采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国际关系当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方式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PPT课件

六、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时间教

教师

主导

学生

主体

教学

策略

课课提出具体预习任务和要求做好课提高课堂

前前

备前知识

准备、

心理准

备等

针对性、

有效性特

别是自主

学习的效

3' 课

入导入素材: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的

图片

导入问题:①请看有关中国近代外交的

一组图片,你的心情会怎样?②请对比

以下一组图片,思考:新中国与旧中国

外交有何区别?从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

认识?

思考,

对比,

回答问

凝聚课堂

注意力,

通过旧中

国外交与

新中国外

交的鲜明

对比激发

兴趣和对

产生这种

对比的原

因的思

考,从而

建立从导

入基础

(学生的

现实生

活、学习

和关注点)切入并逐步指向导入目标(学习主题)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借助形象思维感知历史

3 检

习出示基础知识填空题,点评学生预习结

展示预

习成果

通过课堂

检查督促

预习,落

实基础知

识,弥补

讨论教学

难以系统

化的缺陷

1 展

标出示学习目标,简要指导学法明确学

习目标

通过明确

学习目标

和学法指

导,进一

步巩固基

础知识

9 自

习指导自学,教师巡视课堂,发现和筛选

问题(确保纪律,掌控进程:学生参与

程度、自学进度、思维深度、动笔程度):

个别问题及时解决,普遍问题通过调整

合作探究等后续环节解决。自主学习问

题如下: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实行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提示:新中国初期的国

家性质是什么?新中国参与外交活动是

要实现哪些国家利益?当时的国际环境

是否有利于独立自主?当时的综合国力

是否能够保证独立自主?为什么要“一

边倒”?“一边倒”与独立自主是否矛

盾?)

2、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各国彼此之

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取得巨

学生安

静有

序、限

时高

效、独

立自主

的完成

学案

(即导

学问题

或自学

问题,

要抓住

重点和

突破难

点,落

个别问题

及时处

理,共性

问题进行

二次备

课;培养

学生从材

料中提取

有效信息

的能力和

全球化视

野、全面

分析历史

问题、多

角度认识

历史现象

大成功?(提示: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面对矛盾分歧会怎么办?你的做法为什么能获得各国赞扬和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实学习

目标)

的思维方

5 合

究教师根据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适当

调整预设的小组讨论话题;巡视课堂,

发现和筛选问题(确保纪律,掌控进程:

学生参与程度、自学进度、思维深度、

动笔程度):个别问题及时解决,普遍问

题通过调整合作探究等后续环节解决。

学生积

极主动

参与小

组互教

互学

个别问题

及时处

理,共性

问题进行

二次备

课;通过

“兵教

兵”,提高

学习兴趣

和合作探

究的习惯

9 展

流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不马上作出评

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马上回答,而

是尽量鼓励其他小组回答,然后才进行

精讲点拨,通过有梯度的问题群引导学

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果;但是,

本环节的每次互动循环的最后必须给学

学生以

小组名

义展示

学习成

果,提

出困惑

通过点

评、精讲,

突破难点

生确定的答案或明确的解题思路。精讲内容如下: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利益:为了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国际环境:一个村子,两家姓,三大力量,四种人

美为首的资阵营和苏为首的社阵营对峙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国家力量:百废待兴,实力不足

2、亚非万隆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各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取得巨大成功?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疑难,在全班进行问题招标;其他小组解疑答惑,切磋交流。

(2)许多与会国家代表坚持团结一致反帝反殖的正义立场。

(3)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特别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4)“求同存异”成功之处:既照顾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要求,又考虑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能够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

五项原则的特点:①包容性:既适合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合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合发展中国家,也适合发达国家;既适合政治关系,也适经济关系。②开放性: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五项原则的作用:①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②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5 归

结在精讲点拨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自

主归纳要点、总结规律,师生合作完善

知识体系,避免包办代替、直接一次性

的出示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提纲。

归纳见课件

积极思

考,完

善知识

网络

引导学生

学会归纳

总结,形

成知识网

4 巩

练出示题目,明确要求;点拨解题要点和

思路。题目如下:

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外

交政策原则,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

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并于1950年2

月14日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中国当时采取“一边倒”方针的

主要意图是()

A.创造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B.借

助苏联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

C.与苏联结盟共同谋求世界霸权D.希

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

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限时2

分钟,

独立完

成题目

当堂巩固

主干知

识,弥补

讨论教学

难以系统

化的缺陷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D.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和赞扬

3、下列事件的时间顺序是()

①万隆会议②日内瓦会议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④与苏联建交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

1 预

考布置预习任务和思考题:

1、阅读课文,勾画要点

2、《金榜夺冠》“基础预览”、“课堂导学”

3、列举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大突破

4、列举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五个关

键事件

记录预

习任务

和思考

题,预

习下节

明确预习

方法和要

七、教学反思

导入简洁高效,目标明确,重点较突出,训练题难度较合适,内容概括比较受学生喜欢,但学生预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精讲内容稍嫌多,使得时间略紧。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五单元导言讲解(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 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 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 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 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 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 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 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 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 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 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二、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 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一、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人民版必修1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1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历史回眸 一、变动中的世界格局 1.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和苏联一起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2.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走上民族独立之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的浪潮中走向衰落。 3.大多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重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厂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互相对峙的局面。 二、“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方针。 2.1949年10月2日,苏联宣布与新中国建交。随后,保加利亚、朝鲜、捷克、波兰等lo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3.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中苏两国领导人磋商了需要在各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原则。 4.1950年1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1954年4~7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会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4.1955年4月,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突破思路 本节课包括变动中的世界格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三个子目。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我们应注意从纵向方面按时间顺序理清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线索,从横向方面注意不同阶段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原则的坚定性,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不同阶段调整的是具体的外交方针,始终不变的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而言,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进行突破: (1)变动中的世界格局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应结合《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等有关资料,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从两大阵营对峙、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等角度,归纳出影响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 (2)“另起炉灶”与“一边倒”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和外交成就,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结合《共同纲领》规定外交总原则,说明当时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万海泉)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 一﹑课标解读: 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等.学会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要从相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外交政策、实行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去分析,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要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背 景 外交政策: 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 炉灶” 基 本 方 打扫 干净 屋子再 请客 针 一边倒 成 果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概 况 外 交 建 树 四、思考与讨论: 1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总原则,外交的基本方针. 2.例举新中国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有人说,弱国无外交;也有人说,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都是一律平

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五、巩固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1.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和斗争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④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应选的史实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B.苏联给中国贷款3亿元 C.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出访印、缅 4.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这里的经验包括() ①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②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③苏联是中国人民的盟友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一概联合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项最有利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同创中学陈军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一科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单元结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基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突破)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 【教学过程】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了解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思考分析: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 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 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3、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备:杨淑晓 高二()班姓名:上课时间 【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考试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重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 知识点汇编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内容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成果: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1)建国一周年时已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英国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3)最突出的成就:和苏联建交;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内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外交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 (1)会议的背景及目的: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地点: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3)中国代表团及积极的外交活动: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影响: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 1.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抗美援朝,1955年万隆会议。 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人民政权的巩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新中国经济建设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949年9月,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23课 建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捕捉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视频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说课稿: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六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该单元阐述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课正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且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本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总共分三个子母,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2、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外交成就; 3、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4、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习目标]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 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概况: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概念辨析“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历史上被殖民侵略的命运,面临的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的未来任务;“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图解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及成就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设计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现实联系密切,是考查重点。从全书来看,本单元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掌握好本单元是学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重大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有些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在初中学习过,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确立发展和整体意识,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重点: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正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原则性、灵活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被公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完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09历史2班蔡荣丽200908421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节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在外交上实行新的外交政策很有必要,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因此本节课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的基本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 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 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 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外交成就。 3)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 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 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材重点与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理论依据:由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