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酸化学名词解释

核酸化学名词解释

1.核苷(nucleoside):是由嘌呤或嘧啶碱基通过共价键与戊糖连接组成的化合物。核糖与碱基一般都是由糖的异头碳与嘧啶的N-1或嘌呤的N-9之间形成的β-N-糖苷键连接的。

2.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的戊糖成分中的羟基磷酸化形成的化合物。

3.cAMP(cyclic AMP):3ˊ,5ˊ-环腺苷酸,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由于某些激素或其它分子信号刺激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的。

4.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linkage):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例如一个核苷的3ˊ羟基与另一个核苷的5ˊ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成了一个磷酸二酯键。

5.脱氧核糖核酸(DNA , deoxyribonucleic acid):含有特殊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之间是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6.核糖核酸(RNA , ribonucleic acid):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特殊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核糖核苷酸。

7.查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s):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A=T),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G=C),即嘌呤的总含量与嘧啶的总含量相等(A+G=T+C)。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另外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态和环境的改变都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8.DNA双螺旋(DNA double helix):

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彼此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想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苷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 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9.DNA超螺旋(DNA supercoiling):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螺旋的弯曲,包括负超螺旋或正超螺旋的结果。

10.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DNA双链解链分离成两条单链的现象。

11.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当双螺旋DNA融解(解链)时,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

12.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随着核酸复性,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

13.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中能够水解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键的酶。

14.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酶。

15.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一种在特殊核苷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

16.重组DNA技术(recombination DNA technology):也称之基因工程(genomic engineering)。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载体,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将一种生物的某种目的基因和载体DNA重组后转人另一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的技术。

17.基因(gene):也称之顺反子(cistron)。泛指被转录的一个DNA片段。在某些情况下,基因常用来指编码一个功能蛋白或RNA分子的DNA片段。

18.退火(annealing): 即DNA由单链复性变成双链结构的过程。来源相同的DNA单链经退火后完全恢复双链结构,异源DNA之间、DNA和RNA之间退火后形成杂交分子。

19.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双链DNA融解彻底变成单链DNA的温度范围的中点温度。

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ribonucleic acid):作为组成成分的一类 RNA,rRNA是细胞内最丰富的 RNA . 信使核糖核酸(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用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RNA .

转移核糖核酸(Trna,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RNA。TRNA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

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一个外源DNA 通过某种途径导入一个宿主菌,引起该菌的遗传特性改变的作用。

转导(作用)(transduction):借助于病毒载体,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

碱基对(base pair):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苷酸,例如A与T或U , 以及G与C配对。

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绕B-DNA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为大沟,窄沟称为小沟。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

DNA超螺旋(DNAsupercoiling):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螺旋的弯曲欠旋(负超螺旋)或过旋(正超螺旋)的结果。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se):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改变DNA连环数的酶。拓扑异构酶Ⅰ、通过切断DNA中的一条链减少负超螺旋,增加一个连环数。某些拓扑异构酶Ⅱ也称为DNA促旋酶。

核小体(nucleosome):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链缠绕一个组蛋白核构成的。

染色质(chromatin): 是存在与真核生物间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染色质中含有作为骨架的完整的双链DNA,以及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DNA。

染色体(chromosome):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和精细包装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形式。简而言之,染色体是一个大的单一的双链DNA分子与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DNA 中含有许多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因。

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双链DNA熔解彻底变成单链DNA的温度范围的中点温度。

限制酶图谱(restriction map):同一DNA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各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由此建立的位点图谱有助于对DNA的结构进行分析。

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在同一多核甘酸内的相反方向上存在的重复的核甘酸序列。在双链DNA中反向重复可能引起十字形结构的形成。

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______于______年提出的。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

3.脱氧核糖核酸在糖环______位置不带羟基。

4.两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同,DNA主要位于______中,RNA主要位于______中。

5.核酸分子中的糖苷键均为______型糖苷键。糖环与碱基之间的连键为______键。核苷与核苷之间通过______

键连接成多聚体。

6.核酸的特征元素______。

7.碱基与戊糖间是C-C连接的是______核苷。

8.DNA中的______嘧啶碱与RNA中的______嘧啶碱的氢键结合性质是相似的。

9.DNA中的______嘧啶碱与RNA中的______嘧啶碱的氢键结合性质是相似的。

10.DNA双螺旋的两股链的顺序是______关系。

11.给动物食用3H标记的______,可使DNA带有放射性,而RNA不带放射性。

12.B型DNA双螺旋的螺距为______,每匝螺旋有______对碱基,每对碱基的转角是______。

13.在DNA分子中,一般来说G-C含量高时,比重______,Tm(熔解温度)则______,分子比较稳定。

14.在______条件下,互补的单股核苷酸序列将缔结成双链分子。

15.______RNA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______RNA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

16.DNA分子的沉降系数决定于______、______。

17.DNA变性后,紫外吸收______,粘度______、浮力密度______,生物活性将______。

18.因为核酸分子具有______、______,所以______nm处有吸收峰,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19.双链DNA热变性后,或在pH2以下,或在pH12以上时,其OD260______,同样条件下,单链DNA的

OD260______。

20.DNA样品的均一性愈高,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愈______。

21.DNA所在介质的离子强度越低,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愈______,熔解温度愈______,所以DNA应保存在较______浓度的盐溶液中,通常为______mol/L的NaCI溶液。

22.mRNA在细胞内的种类______,但只占RNA总量的______,它是以______为模板合成的,又是______合成的模板。

23.变性DNA 的复性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4.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是______,其次,大量存在于DNA分子中的弱作用力如______,______和______也起一定作用。

25.mRNA的二级结构呈______形,三级结构呈______形,其3'末端有一共同碱基序列______,其功能是______。

26.常见的环化核苷酸有______和______。其作用是______,他们核糖上的______位与______位磷酸-OH环化。

27.真核细胞的mRNA帽子由___组成,其尾部由___组成,他们的功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

28. 28.DNA在水溶解中热变性之后,如果将溶液迅速冷却,则DNA保持______状态;若使溶液缓慢冷却,则DNA重新形成______。

1.核苷酸是由戊糖、碱基 _和磷酸基三者组成的。

2.在各种RNA中_tRNA_______ 含稀有碱基最多。

3.DNA双螺旋的直径为__2.0nm___ ,双螺旋每隔__3.4nm__旋转一圈,约相当于________对,核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体_外_____侧,碱基对位于螺旋体___内__侧。

4.真核生物的DNA存在于_细胞核_,其生物学作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5.将双链DNA放置在pH2以下或pHl2以上,其OD260________,在同样条件下单链DNA的OD260________。6. DNA抗碱的原因是_脱氧核糖有无2’—OH__决定的。

7.从E.coli中分离的DNA样品内含有20%的腺嘌呤(A),那么T=_20___%,G十C=_40__%。

8.某DNA片段的碱基顺序为GCTACTAAGC,它的互补链顺序应为CGATGATTCG。

9.当温度逐渐升到一定高度时,DNA双链解开变成单链称为变性。当温度逐渐降低时,DNA的两条链__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结构_____,称为___复性_____。

10.DNA的复性速度与_分子量_、 _浓度__ 以及DNA片段的大小有关。

11.tRNA的二级结构呈__“三叶草”______ 形,三级结构的形状像_“倒L”_______。

12.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有_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

核酸化学习题及答案

核酸化学 (一)名词解释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 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 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 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 11.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 12.DNA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 13.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14.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二)填空题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_________于____年提出的。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 3.脱氧核糖核酸在糖环______位置不带羟基。 4.两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同,DNA主要位于____中,RNA主要位于____中。 5.核酸分子中的糖苷键均为_____型糖苷键。糖环与碱基之间的连键为_____键。核苷与核苷之间通过_____键连接成多聚体。 6.核酸的特征元素____。 7.碱基与戊糖间是C-C连接的是______核苷。 8.DNA中的____嘧啶碱与RNA中的_____嘧啶碱的氢键结合性质是相似的。 9.DNA中的____嘧啶碱与RNA中的_____嘧啶碱的氢键结合性质是相似的。 10.DNA双螺旋的两股链的顺序是______关系。 11.给动物食用3H标记的_______,可使DNA带有放射性,而RNA不带放射性。 12.B型DNA双螺旋的螺距为___,每匝螺旋有___对碱基,每对碱基的转角是___。13.在DNA分子中,一般来说G-C含量高时,比重___,T m(熔解温度)则___,分子比较稳定。 14.在___条件下,互补的单股核苷酸序列将缔结成双链分子。 15.____RNA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_____RNA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16.DNA分子的沉降系数决定于_____、_____。 17.DNA变性后,紫外吸收___,粘度___、浮力密度___,生物活性将___。 18.因为核酸分子具有___、___,所以在___nm处有吸收峰,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19.双链DNA热变性后,或在pH2以下,或在pH12以上时,其OD260______,同样条件下,单链DNA的OD260______。 20.DNA样品的均一性愈高,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愈______。 21.DNA所在介质的离子强度越低,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愈___,熔解温度愈___,所以DNA 应保存在较_____浓度的盐溶液中,通常为_____mol/L的NaCI溶液。 22.mRNA在细胞内的种类___,但只占RNA总量的____,它是以_____为模板合成的,又是_______合成的模板。 23.变性DNA 的复性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生物化学 核酸名词解释

1、Ribozyme:具有高效特异催化功能的RNA。 2、自杀性底物: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不但具有与天然底物相似的结构,而且本身也是酶的底物,可被酶催化而发生类似底物的变化。 因此称之为“自杀性底物” 3、酶的活性部位(活性中心):与底物接触并且发生反应的部位就称为酶的活性中心,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 4、变构酶又称别构酶,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后,引起酶的构象的改变,进而改变酶的活性状态 5、卫星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着丝粒部位,由非常短的串联多次重复DNA序列组成,因为它的低复杂性又称简单序列DNA,又因其不同寻常的核苷酸组成,常在浮力密度离心中从整个基因组DNA中分离成一个或多个“卫星”条带,故称卫星DNA。 6、Southern印迹:将凝胶上分离的DNA片段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再通过同位素标记的单链DNA或RNA探针的杂交作用检测这些被转移的DNA 片段的方法。步骤:限制性酶切DNA分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碱变性、转膜、探针杂交、洗膜除去未杂交的探针、放射性自显影。 Nouthern印迹:将RNA分子从电泳凝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然后进行核酸杂交的一种那个实验方法。Wouthren:将蛋白质从电泳凝胶中注意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然后与放射性同位素i125标记的特定蛋白质的抗体进行反应。7、酶活力:指酶催 化某化学反应的能 力,其大小可以用 在一定条件下所催 化的某一化学反应 的反应速率来表 示,两者呈线性关 系。 8、1)、可逆抑制作 用:抑制剂与酶以 非共价键结合,用 透析、超滤或凝胶 过滤等方法可以除 去抑制剂,恢复酶 活性。 主要包括:竞争性 抑制、非竞争性抑 制和反竞争性抑制 作用三种。 竞争性抑制是I与 S竞争E的结合部 位,影响了S与E 的正常结合。 非竞争抑制是I与 S同时与E结合,但 三元复合物不能进 一步分解为产物, 酶活性下降。 反竞争抑制是E只 有与S结合后,才 能与I结合,三元 复合物不能进一步 分解为产物。 2)、不可逆抑制作 用:抑制剂通常以 共价键与酶的必须 基团进行不可逆结 合,从而使酶失去 活性。按其作用特 点又可以分为专一 性不可逆抑制作用 和非专一性不可逆 作用。 非专一不可逆抑 制:抑制剂与酶分 子中一类或几类基 团作用,不论必须 基团与否,符合共 价结合,由于必须 基团也被共价结 合,从而导致酶的 抑制失活。 专一不可逆抑制作 用:抑制剂专一地 作用于酶的活性中 心或其他必须基 团,进行了共价结 合,从而抑制酶的 活性。 9、cDNA文库:以 mRNA为模板,经反 转录酶催化,在体 外反转录成cDNA, 与适当的载体(常 用噬菌体或质粒载 体)连接后转化受 体菌,则每个细菌 含有一段cDNA,并 能繁殖扩增,这样 包含着细胞全部 mRNA信息的cDNA 克隆集合称为该组 织细胞的cDNA文 库。 10、DNA指纹:在人 类vntrs位点是 1-5kb,但人的总 DNA提取后用限制 性内切酶切成不同 的片段,然后以 vntrs中的特异序 列为探针进行 southerm杂交,可 发现阳性片段的大 小各不相同。由于 不同个体的这种串 联重复的数目和位 置各不相同,所以 vntrs的southern 杂交带谱就具有高 度的个体特异性, 称DNA指纹。 11、后生遗传(外 遗传):指不处于 DNA自身的核苷酸 序列中可影响DNA 活性的任何可遗传 的性质。 11、多克隆位点: 多克隆位点是包含 多个(最多20个)限 制性酶切位点的一 段很短的DNA序列 12、亲和层析:蛋 白质分子能对配基 专一性地结合成复 合物,改变条件, 又能分离,利用这 种特性而设计的一 种层析技术。 13、疏水吸附层析: 使用适度疏水性的 分离介质,在含盐 的水溶液体系中, 借助于分离介质与 蛋白质分子之间的 疏水作用达到吸附 活性蛋白分子的目 的 14、抗体酶:用没 反应中间产物为抗 原诱导产生的具有 催化能力的免疫球 蛋白称为抗体酶 15、蛋白质完全水 解:即将所有的肽 键都打断,使蛋白 质完全裂解为氨基 酸。 蛋白质部分水解: 即将蛋白质的部分 肽键打开,进而部 分地分离出所需氨 基酸。 16、DNS-cl-Edman 测序法: 将高度灵 敏的DNS技术与能 连续降解的Edman 反应有机结合起来 测定氨基酸排列顺 序的方法。 17、基因芯片:固 定有寡核苷酸、基 因组DNA或cDNA等 的生物芯片。利用 这类芯片与标记的 生物样品进行杂 交,可对样品的基 因表达谱生物信息 进行快速定性和定 量分析。 18、密度梯度区离 心:蛋白质颗粒的 沉降速度与分子大 小和密度相关,在 具有密度梯度的介 质中离心时。质量 和密度大的颗粒比 质量和密度小的颗 粒沉降的快,并且 每种蛋白质颗粒沉 降到与自身密度相 等的介质密度梯度 中。 19、穿梭载体:既 能在原核生物中复 制,又能在真核生 物中复制的载体。+ 20、SiRNA:RNA干 涉现象中,介入细 胞中特定双链rna 加工裂解成的 21-23nt的正义和 反义链组成等干扰 基因表达的小分子 RNA,其引发的RNAi 是转录后基因沉默 现象的机制之一 21、RNAi:即RNA 干涉,是近年来发 现的在生物体内普 遍存在的一种古老 的生物学现象,是 由双链RNA(dsRNA) 介导的、由特定酶 参与的特异性基因 沉默现象,它在转 录水平、转录后水 平和翻译水平上阻 断基因的表达。 22、蛋白质组学: 以蛋白质组为研究 对象,分析细胞内 动态变化的蛋白质 组成成分、表达水 平和修饰状态,了 解蛋白质间的相互 作用与联系,在整 体水平上研究蛋白 质的组成与调控的 活动规律。 蛋白质组:一个细 胞或组织或机体所 包含的所有蛋白 质,现定义为基因 组表达的全部蛋白 质。具有三种含义: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 1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性质因素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并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2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分子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静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3核酸的变性:核酸溶液粘度降低或消失,即意味着核酸变性或降解。 4核酸的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复性。 5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阻止底物与酶结合,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6酶:是体内最主要的生物催化剂,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 7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空间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8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9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10必须脂肪酸:必须脂肪酸是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多不饱和脂酸。 11糖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分解成为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氧化。由于此过程与酵母中糖生醇发酵过程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

12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13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14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此名源于第一个中间产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三羧酸循环反应在线粒体内,由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生成柠檬酸开始:,再经4次脱氢和2次脱羧反应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而结束。 15糖原的合成: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的合成。 16糖原的分解: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成为糖原分解。 17生物氧化:泛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主要指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逐渐释放能量的过程。 18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释放能量的同时,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氧化释能与ADP磷酸化储能相偶联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9血脂: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物质统称为血脂。 20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21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羧基和氨基形成的酰胺键。具有类似双键的特性,除了稳定的反式肽键外,还可能出现不太稳定的顺式肽键。 22脂肪的动员:脂肪中储存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全身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利用的过程为脂肪动员。 23:必需氨基酸:在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有8种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有食物提供,称为营养必需氨基酸。

生化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生化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 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 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2.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 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3.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 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 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超二级结构: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由2个或2个以 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 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组合称为超二级结构。 6.模体:蛋白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或作为一个独立结构一 部分的相邻的二级结构的聚合体。 7.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 从而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蛋 白质。 8.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 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构成。 9.结构域(domain)指的是分子量大的蛋白质折叠成的结 构紧密、稳定的区域,可以各行其功能。 10.蛋白质变性(protein denaturation):在物理和化学因素作 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 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第二章 11.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信息大分子, 具有复杂的结构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分为脱氧核 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12.核酸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具有互补碱基序 列的DNA或RNA分子,通过碱基对之间氢键形成稳 定的双链结构,包括DNA和DNA的双链,RNA和 RNA的双链,DNA和RNA 的双链。 13.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DNA 和H1、H2A,H2B,H3和H4等5种组蛋白共同构成。 14.D 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等) 作用下,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 双螺旋结构松散,形成单链的构象,不涉及一级结构 的改变。 15.D NA的增色效应(DNA hyperchromic effect):在DNA 解链中,更多的共轭双键暴露,含有DNA的溶液在 260nm处的吸光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增色效16.D NA的解链温度(DNA melting temperature):解链过程 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 温度。 17.D 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 链可重新互补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18.退火(anneal):变形的双链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 补链可以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过程。 第三章 19.酶: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 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 20.酶的活性中心:或称酶的活性部位,是酶分子中能与底 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 结构的区域。 21.同工酶(isoenzyme):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 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22.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体内某些代谢物与酶的 活性中心非共价可逆结合,引起酶的构象改变,从而 改变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别构调节。23.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酶蛋白肽链上的 一些基团可在其它酶的催化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共价 结合,同时又可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去掉已结合的化 学基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又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24.酶原(zymogen,proenzyme):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 分泌时,或在其发挥催化功能前,只是酶的无活性前 体,称为酶原。 第四章 25.维生素(vitamin):是一类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很少,必 须由食物供应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按其溶解性可分 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功能是调节人 体物质代谢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第六章 26.糖酵解(glycolysis):指的是葡萄糖在胞质内生成丙酮酸 的过程,净生成2A TP和2NADH,是糖有氧氧化和无 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阶段。 27.三羧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在线粒体内乙酰CoA进 行八步酶促反应并构成循环反应系统。共经历4次脱 氢、2次脱羧,生成4分子还原当量和2分子CO2, 循环的各中间产物没有量的变化。它是糖、脂肪、氨 基酸的共同供能途径和物质转变枢纽。 28.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sphorylation): 指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 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是生物体内产能的方式 之一。 29.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有氧时葡萄糖依次经 糖酵解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

核酸化学名词解释

1.核苷(nucleoside):是由嘌呤或嘧啶碱基通过共价键与戊糖连接组成的化合物。核糖与碱基一般都是由糖的异头碳与嘧啶的N-1或嘌呤的N-9之间形成的β-N-糖苷键连接的。 2.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的戊糖成分中的羟基磷酸化形成的化合物。 3.cAMP(cyclic AMP):3ˊ,5ˊ-环腺苷酸,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由于某些激素或其它分子信号刺激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的。 4.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linkage):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例如一个核苷的3ˊ羟基与另一个核苷的5ˊ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成了一个磷酸二酯键。 5.脱氧核糖核酸(DNA , deoxyribonucleic acid):含有特殊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之间是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6.核糖核酸(RNA , ribonucleic acid):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特殊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核糖核苷酸。 7.查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s):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A=T),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G=C),即嘌呤的总含量与嘧啶的总含量相等(A+G=T+C)。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另外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态和环境的改变都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8.DNA双螺旋(DNA double helix): 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彼此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想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苷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 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9.DNA超螺旋(DNA supercoiling):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螺旋的弯曲,包括负超螺旋或正超螺旋的结果。 10.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DNA双链解链分离成两条单链的现象。 11.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当双螺旋DNA融解(解链)时,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 12.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随着核酸复性,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 13.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中能够水解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键的酶。 14.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酶。 15.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一种在特殊核苷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 16.重组DNA技术(recombination DNA technology):也称之基因工程(genomic engineering)。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载体,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将一种生物的某种目的基因和载体DNA重组后转人另一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的技术。 17.基因(gene):也称之顺反子(cistron)。泛指被转录的一个DNA片段。在某些情况下,基因常用来指编码一个功能蛋白或RNA分子的DNA片段。 18.退火(annealing): 即DNA由单链复性变成双链结构的过程。来源相同的DNA单链经退火后完全恢复双链结构,异源DNA之间、DNA和RNA之间退火后形成杂交分子。 19.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双链DNA融解彻底变成单链DNA的温度范围的中点温度。 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ribonucleic acid):作为组成成分的一类 RNA,rRNA是细胞内最丰富的 RNA . 信使核糖核酸(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用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RNA . 转移核糖核酸(Trna,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RNA。TRNA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 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一个外源DNA 通过某种途径导入一个宿主菌,引起该菌的遗传特性改变的作用。 转导(作用)(transduction):借助于病毒载体,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 碱基对(base pair):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苷酸,例如A与T或U , 以及G与C配对。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2)

第一章核酸化学 一、名词解释 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移码:在阅读过程中,如在mRNA单链上加上或删去一个核苷酸,就会引起读码发生错误,这种加上一个核苷酸或删去一个核苷酸的过程叫移码,移码可引起突变。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为单链,即为DNA变性 DNA超螺旋(DNA supercoil)DNA双螺旋本身进一步盘绕称超螺旋。超螺旋有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种。当盘旋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同时,其超螺旋结构为正超螺旋,反之则为负超螺旋,负超螺旋的存在对于转录和复制都是必要的。 hnDNA即核不均一RNA,是mRNA的前体。 DNA复性指变性DNA 在适当条件下,二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 核糖体RNA(r ibosomal RNA, rRNA)是一种具有催化能力的核糖酶,但其单独存在时不能发挥作用,仅在与多种核糖体蛋白质共同构成核糖体(一种无膜细胞器)后才能执行其功能。 minor bases稀有碱基:核酸中含量比较稀少的碱基,可看作是基本碱基的化学修饰产物. 环化核苷酸,即单核苷酸中磷酸部分与核糖中第三位和第五位碳原子同时脱水缩合形成一个环状二酯、即3',5'-环化核苷酸, A-DNA又称A型DNA,为DNA双螺旋的一种形式,拥有与较普遍的B-DNA相似的右旋结构,但其螺旋较短较紧密。 Z-DNA又称Z型DNA,是DNA双螺旋结构的一种形式,具有左旋型态的双股螺旋(与常见的B-DNA 相反),并呈现锯齿形状。 信使核糖核酸(mRNA,:一类用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RNA。 转移核糖核酸: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的RNA。tRNA 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脱氧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单核苷酸:核苷与磷酸缩合生成的磷酸酯称为单核苷酸。 RNA的一级结构指构成核酸的四种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来的线形多聚体,以及起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核苷酸 磷酸二酯键:是两个核苷酸分子核苷酸残基的两个羟基分别与同一磷酸基团形成的共价连接键。 核酸:由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通过3’-5’,主要储存遗传物质和传递遗传信息。 核酸的一级核苷酸结构:是指DNA分子中各种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 6、DNA二级结构:是指构成DNA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链间氢键卷曲而成的构象。 7、碱基互补规律: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环化核苷酸:是指单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分别与戊糖的3’-OH及5’-OH形成的酯键,这种磷酸内酯的结构成为环化核苷酸。 Tm值:是指DNA热变形时,增色效应达到50%是的温度。 增色效应:DNA从双螺旋的双链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的卷曲状态时,在260nm处的紫外光吸收值增加。

核酸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基本氨基酸:是指构成蛋白质最常见的20种氨基酸,分别为: 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天门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脯氨酸 2、α-碳原子:在氨基酸中,与羧基相邻的碳原子称为α-碳原子 3、两性电解质:既含有酸性基团,又含有碱性基团的电解质。氨基酸即为一种两性电解质 4、氨基酸的等电点:当在某一pH值时,氨基酸所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即净电荷为零,此时的pH值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5、肽:由两个以上的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化合物,称为肽 6、肽键:由1个氨基酸的α-氨基与另1个氨基酸的α-羧基缩合失去1分子水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7、二肽:两个氨基酸由1个肽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 8、多肽:含有1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称为多肽 9、蛋白质的两性解离:与氨基酸相似,蛋白质既可以在酸性溶液中解离,也可以在碱性溶液中解离,但其解离情况比氨基酸复杂,可解离基团包括末端的α-NH2、α-COOH及可解离的侧链R基 10、蛋白质的等电点: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当在某一pH值时,其所带的正、负电荷恰好相等(净电荷为零),这一pH值就称为该蛋白的等电点 11、蛋白质的沉淀反应:蛋白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暂时的、是有条件的。当改变条件时,稳定性就会被破坏,蛋白质就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就是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12、盐溶:中性盐对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低浓度的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称为盐溶 13、盐析:高浓度的中性盐可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蛋白质发生沉淀,这种由于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作用称为盐析 14、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可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解体,从而使其活性丧失,这称为变性 15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因素除去后,变性蛋白质重新回复到天然结构的现象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1.核酸分子杂交: 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与DNA或RNA链彼此可有互补的碱基顺序,可通过变性、复性以形成局部双链,即所谓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 2.核酸的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理化性质改变,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既称为核酸变性。 3.核酸的复性:变性的核酸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互补链课重新恢复为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称为复性 4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不变,空间结构破坏,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称为、、、 5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结合、催化底物的部分。 6 酶原:细胞内合成或分泌的无活性的酶的前体。 7修饰酶:在其它酶的作用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发生共价键结合,而改变活性的酶。(酶的化学修饰:指酶蛋白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可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又称共价修饰。最常见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8别构效应剂: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非共价键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这些代谢物称为别构效应剂。 9 限速酶别构酶与修饰酶通常调节一些单向或慢速反应,其活性改变可以调节总反应速度,又称为限速酶。 10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的化学结构似,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酶的活性。

11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结构不相似,不竞争酶的活性中心,而是与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抑制酶的活性。 12蛋白质的结构域:蛋白质三级结构被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折叠较为紧密的区域,各行其功能,该区域称为结构域。 13、糖异生: 由非糖物质乳酸、甘油、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14、必需脂肪酸: 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15、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是指能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16、冈崎片段: DNA复制时,随从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 17、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或腺苷酸脱氨酶联合作用脱去氨基酸的氨基,此称联合脱氨基作用。 18、操纵子:原核生物能转录出一条mRNA的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区域称为一个操纵子 19、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分别以一条DNA链为模板指导合成新的DNA分子。在新合成的DNA分子中,一条链是新合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 20、脂蛋白:脂-蛋白质的非共价聚合物,为血浆中水不溶性脂类的载体 21、底物水平磷酸化:指物质在脱氢或脱水过程中,产生高能代谢物并直接将高能代谢物中能量转移到ADP(GDP)生成ATP(GTP)的过程

核酸化学名词解释

核酸化学名词解释 核酸化学名词解释 1.中心法则(centraldogma):生物体遗传信息流动途径。最初 A由Crick(1958)提出,经后人的不断补充和修改,现包括反转录和RNRNA 复制等内容。 2.半保留复制(简称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亲代双链DNA以每条 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各合成一条互补链,这样一条亲代DNA双螺旋,形成两条完全 相同的子代DNA螺旋,子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合成的“新”链和一条来自亲代的旧链, 称为半保留复制。 polymerase):3.DNA聚合酶(DNA(DNApolymerase)指以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 按5’→3’方向合成DNA的一类酶,反应条件: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Mg+、模板、 引物。DNA聚合酶是多功能酶,除具有聚合作用外,还具有其它功能,不同DNA聚合酶所 具有的功能不同。 A4.解旋酶(helicase):是一类通过水解ATP提供能量,使DNDNA 双螺旋两条链分开的酶,每解开一对碱基,水解2分子ATP。 5.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是一类引起DNA拓扑异构反应的酶,分为两类:类 型I的酶能使DNA的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 反应无需供给能量,类型Ⅱ的酶能使DNA的两条链同时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当它引入 超螺旋时,需要由ATP供给能量。 6.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bindingprotein,SSB):是一类特异性和单链区DNA结合的蛋白质。它的功能在于稳定DNA解开的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链部分不被核 酸酶降解。 ligase):7.DNA连接酶(DNA(DNAligase)是专门催化双链DNA中缺口共价连接的酶,不能催化两条游离的单链DNA链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反应需要能量。 8.引物酶及引发体(primase&primosome):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底物, 在DNA合成中,催化形成RNA引物的酶称为引物酶及引物体。大肠杆菌的引物酶单独没有 活性,只有与其它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体,即引发体才有生物活性。 9.复制叉(replicationfork):复制中的DNA分子,末复制的部分是亲代双螺旋,而 复制好的部分是分开的,由两个子代双螺旋组成,复制正在进行的部分呈丫状叫做复制叉。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当氨基酸在某一定PH值时,使某特定氨基酸分子上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此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包括二硫键的位置。 肽单位:肽键的所有四个原子和与之相连的两个a-碳原子所组成的基团。 蛋白质二级结构:指肽链主链不同区段通过自身的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沿某一主轴盘旋折叠而形成的局部空间结构。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可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解体,从而使其活性丧失 蛋白质沉淀:如果加入适当的试剂使蛋白质处于等电点状态或失去水化层,蛋白质的胶体溶液就不再稳定并将产生沉淀。 核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担负着生命信息的储存与传递。 DNA一级结构: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而形成的线性结构 Tm:通常把DNA热变性过程中A260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 DNA变性:在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DNA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DNA功能丧失 增色效应:由于核酸变性引起的对紫外线吸收增加的现象。 减色效应:DNA复性后对紫外线吸收减少的现象。 酶活力单位:在规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催化完成一定化学反应量所需酶的量。 酶活性中心:酶分子必需基团集中并构成一定空间构象与酶活性直接相关的结构区域。 米氏常数: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种给定底物动力学常数,是由反应中每一步速率常数所合成酶原:有些酶在生物体内首先合成出来的只是它的无活性前体。 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成有活性的酶。 酶的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性质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导致酶活性的降低或丧失。 中间产物学说:在酶促反应中,酶首先和底物结合成不稳定的中间配合物然后生成产物并释放酶的反应。 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而形成了互补形状。 竞争性抑制:抑制因子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的与底物竞争性的同酶活性中心结合。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因子不仅与酶结合,同时还可以与酶和底物生成的产物结合,单抑制因子不予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糖酵解:指葡萄糖或糖原在缺氧情况下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反应分解为乳酸和少量A TP的过程 乙醇发酵:由酒精酵母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CO2 乳酸发酵:指糖经无氧酵解而生成乳酸的发酵过程 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 乳酸循环:指肌肉收缩时通过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部分乳酸通过细胞膜进入血液晕倒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元或葡萄糖补充血糖可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称为。 电子传递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生成的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他们可以不经电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不对称比率不同生物的碱基组成由很大的差异,这可用不对称比率(A+T)/(G+C) 表示。 2.核酸的增色效应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 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3.核酸的熔解温度:热变性中光吸收达到最大吸收(完全变性)一半(双螺旋结构失 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Tm)。 4. 三、名词解释: 1. 必需氨基酸;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对成人来说,这类氨基酸有8种,包括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 2. 茚三酮反应;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的反应。 茚三酮反应,即:所有氨基酸及具有游离α-氨基的肽与茚三酮反应都产生蓝紫色物质,只有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 此反应十分灵敏,根据反应所生成的蓝紫色的深浅,在570nm波长下进行比色就可测定样品中氨基酸的含量,也可以在分离氨基酸时作为显色剂对氨基酸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在法医学上,使用茚三酮反应可采集嫌疑犯在犯罪现场留下来的指纹。因为手汗中含有多种氨基酸,遇茚三酮后起显色反应。 3. 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的方式。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常见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二级结构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和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是稳定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 蛋白质在形成立体结构时,其多肽链部分首先折叠成α-型螺旋(helix)和β-型结构,并由此进一步可折叠成球形。此时,将α螺旋和β型结构称为二级结构。在蛋白质以外,例如在tRNA有三叶草叶型结构,也可称为二级结构。 4. 结构域;在蛋白质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结构域通常都是几个超二级结构单元的组合。 结构域(Structural Domain)是介于二级和三级结构之间的另一种结构层次。所谓结构域是指蛋白质亚基结构中明显分开的紧密球状结构区域,又称为辖区。多肽链首先是在某些区域相邻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然后,又由相邻的二级结构片段集装在一起形成超二级结构,在此基础上多肽链折叠成近似于球状的三级结构。对于较大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多肽链往往由两个或多个在空间上可明显区分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结构缔合而成三级结构,这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结构就称为结构域。对于较小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来说,结构域和它的三级结构往往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这些蛋白质或亚基是单结构域。结构域自身是紧密装配的,但结构域与结构域之间关系松懈。结构域与结构域之间常常有一段长短不等的肽链相连,形成所谓铰链区。不同蛋白质分子中结构域的数目不同,同一蛋白质分子中的几个结构域彼此相似或很不相同。常见结构域的氨基酸残基数在100~400个之间,最小的结构域只有40~50个氨基酸残基,大的结构域可超过400个氨基酸残基。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组成、结构、功能和生命过程中物质及能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转化作用:从一种细菌中得到DNA通过一定途径进入另一种细菌,从而引起后者遗传特性的改变。 核酸:是由几十个甚至几千万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超螺旋: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包括DNA扭曲、超螺旋、多重螺旋和连环等。 核酸的杂交:是指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之间可通过碱基互补形成双螺旋结构。 寡聚蛋白质:某些蛋白质是由两个或更多个蛋白质亚基(多肽链)通过非共价结合而成,称寡聚蛋白质。 α-氨基酸:与羧基相邻的α-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氨基,因而称为α-氨基酸。 肽: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酰胺键,这个键称为肽键,产生的化合物叫做肽。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局部的空间结构,但不包括与其他肽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的内容。 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伸展的多肽链靠氢键联结而成的锯齿状片状结构。 无规则卷曲:又称自由卷曲,是指没有一定规律的松散肽链结构。酶的功能部位常常处于这种构象区域。 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结构域: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domain)或功能域。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球状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构象。每条多肽链又称为亚基。 同源蛋白质:在不同的生物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 别构效应:是指含亚基的蛋白质分子由于一个亚基构象的改变而引起其余亚基以至整个分子构象、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 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某蛋白质在一定的pH的溶液中,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它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叫做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变性作用:蛋白质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随之改变或丧失,但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这种现象叫变性作用。 复性: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若不过于剧烈,则是一种可逆过程。高级结构松散了的变性蛋白质通常在除去变性因素后,可缓慢地重新自发折叠形成原来的构象,恢复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复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在溶液中靠水膜和电荷保持其稳定性,水膜和电荷一旦除去,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就被破坏,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沉淀下来,此现象即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胞内酶:由细胞内产生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 胞外酶:将细胞内产生后分泌细胞外起作用的酶。 酶所催化的反应称作酶促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前的物质称底物,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产物。同工酶:指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但催化相同反应的一组酶。 变构酶(别构酶):是指一些含有2个或2个以上亚基的寡聚酶。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1. 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高分子物质,由氨基酸构成,主要作用是构成细胞的结构和代谢物质的合成,也是细胞信号传递、能量传递和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的种类多样,包括酶、激素、抗体、细胞骨架、肌肉等。 2. 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元,由一羧基和一氨基组成,此外还有一个侧链。人体内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其中9种是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氨基酸不仅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细胞代谢和酶活性的调控物质。 3. 核酸 核酸是一类生物体内的高分子物质,包括DNA和RNA两种,由核苷酸组成,主要作用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DNA存储了生物的遗传信息,RNA则参与了生物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生物体内的核酸种类多样,包括单链RNA、双链RNA、转录因子、siRNA等。 4. 核苷酸 核苷酸是核酸的组成单元,由糖、碱基和磷酸组成。碱基分为嘌呤和嘧啶两类,糖分为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类,磷酸则是核苷酸分子中的反式结构。生物体内的核苷酸种类多样,包括腺苷酸、鸟苷酸、胞苷酸、尿苷酸等。 5. 酶

酶是一类催化生物体代谢反应的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催化生成或者分解特定的分子。酶在生物体内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参与了代谢、能量转化、信号转导、免疫防御等生理活动。 6. 代谢 代谢是生物体内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等。代谢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过程,能够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态。代谢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核酸等。 7. 糖原 糖原是动物体内储存能量的一种多糖物质,由许多葡萄 糖分子组成。糖原主要储存于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肝脏和肌肉会将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通过血液输送到需要能量的器官。 8. 糖类 糖类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 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等多种类型。糖类在生物体内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参与能量代谢、合成酶和抗原等生理活动。 9. 脂质 脂质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既包括脂肪, 也包括其他的脂性物质,如磷脂、鞘脂、固醇等。脂质在生物体内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构成细胞膜、储存能量、保护器官等生理活动。 10. 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是生物体内维持pH值稳定的一种生理机制,涉 及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生物体内的环境pH值一般维持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