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摘要:人会疲劳,金属也会疲劳吗?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也是会疲劳的,并且发现了金属疲劳带给人们各个方面的危害,所以研究金属材料的疲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国外关于金属疲劳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金属产生疲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及金属材料疲劳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金属材料疲劳裂纹疲劳寿命

一.引言

金属疲劳的概念,最早是由J.V.Poncelet 于1830 年在巴黎大学讲演时采用的。当时,“疲劳”一词被用来描述在周期拉压加载下材料强度的衰退。引述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 ASTM) 在“疲劳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之有关术语的标准定义”( EZ06-72) 中所作的定义: 在某点或某些点承受挠动应力,且在足够多的循环挠动作用之后形成裂纹或完全断裂时,材料中所发生的局部永久结构变化的发展过程,称为“疲劳”。金属疲劳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在材料结构受到多次重复变化的载荷作用后,应力值虽然始终没有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这种在交变载荷重复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就叫做金属的疲劳破坏。据统计金属材料失效80%是由于疲劳引起的,且表现为突然断裂,无论材料为

韧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都表现为突然断裂,危害极大,所以研究金属的疲劳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金属材料的疲劳一般难以发现,因此常常造成突然的事故。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由于但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2002 年5 月,华航一架波音747-200 型客机在由中正机场飞往香港机场途中空中解体,19 名机组人员及206名乘客全部遇难。调查发现,飞机后部的金属疲劳裂纹造成机体在空中解体,是导致此次空难的根本原因。直到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才开发出一些发现和消除金属疲劳的手段。

二.金属疲劳的有关进展

1839年巴黎大学教授在讲课中首先使用了“金属疲劳”的概念。1850一1860年德国工程师提出了应力-寿命图和疲劳极限的概念。1870一1890年间,Gerber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Goodman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简单理论。1920年Griffith 发表了关于脆性材料断裂的理论和试验结果。发现玻璃的强度取决于所包含的微裂纹长度,Griffith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断裂力学的开端。1945年Miner用公式表达出线性积累损伤理论。五十年代,力学理论上对提出应力强度因子K的概念。六十年代,Manson—Coffin

公式概括了塑性应变幅值和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Paris在1963年提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和应力强度因子幅值?k之间的关系。1974年,美国空军颁布军用规A-83444,从此断裂力学就成就为疲劳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50年代以后,随着断裂力学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疲劳裂纹扩展的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疲劳裂纹扩展的研究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同时展开。在微观方面,主要是研究疲劳裂纹扩展的微观机制和相关的微观力学模型;宏观方面,主要是研究疲劳裂纹扩展的力学模型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表达式。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才开发出一些发现和消除金属疲劳的手段。

三.金属材料疲劳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金属疲劳破坏是承受交变应力的机械构件高应力集中区较弱的晶粒在经过一定的循环次数以后形成微裂纹然后发展成宏观裂纹继续扩展导致最终断裂的破坏过程。疲劳破坏以许多形式出现,包括仅有外加应力或应变波动造成的机械疲劳,循环载荷同高温联合作用引起的蠕变疲劳,受循环载荷的作用下温度也变动的热机械疲劳即热疲劳与机械疲劳的组合,在存在侵蚀性化学介质或致脆介质的环境中施加反复载荷时的腐蚀疲劳等。机器和结构部件的失效大多是由于发生上述某一种疲劳过程造成的引起疲劳失效的循环载荷的峰值一般远远小于静态断裂分析估算出来的安全载荷。

影响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属材料受到外力作用后,其部

即处于受胁和松弛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之中。受胁表明材料部能量升高,而松弛则可能使能量降低,松弛过程主要通过塑性变形和断裂来实现。当金属受胁达到饱和状态而不能继续再用塑性变形或根本就不能以塑性变形来松弛时,若再增加应力,它就会以断裂的形式来彻底松弛疲劳破坏。由于没有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破坏十分突然,往往造成灾难性事故,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疲劳裂纹经常从零构件的表面开始,所以金属零构件的表面状态对疲劳强度会有显著的影响。这里所指的表面就是表面加工光洁度、表面层的组织结构及应力状态等。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光洁度对疲劳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因为零构件经表面加工后所引起的表面缺陷是应力集中的因素。特别是对高强度材料,表面稍有缺陷,就常成为极危险的尖锐缺口,这是疲劳源的所在地。晶体结构的影响:滑移在体心立方金属中是分散的,不容易产生活移带开裂。在体心立方金属中的位错运动需要更大的应力。体心立方金属的屈服强度通常较高一些,而且在这些材料中的加工硬化速率又较低,因此使疲劳极限接近于其极限强度,疲劳强度高于面心立方结构的材料。堆垛层错能的影响:具有高层错能的材料(即扩展位错宽度窄的)比较容易发生交滑移,位错的运动可以通过交滑移的方式而绕过障碍使形变继续进行,因此,能促使持久滑移带的形成,有利于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具有高层错能的材料的疲劳抗力是比较低的。相反,具有低县错能的材料的疲劳抗力是比较高的。晶粒大小的影响:对大多数金属材料而言,其疲劳极限是随着晶粒的减小而提高。第二相性质的影响:对于起强化作用的第二相

能够有效的提高疲劳性能,而对于不起强化作用的第二相往往要降低疲劳性能。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减少夹杂物的数量,减少夹杂物的尺寸都能有效地提高疲劳极限。夹杂物和缺陷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是多年来许多学者悉心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中、高强钢或高硬度钢,夹杂物和缺陷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更加显著。钢材中总是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夹杂物,它们周围应力分布的不均匀对疲劳裂纹萌生和早期扩展有重要作用,也是引起应力集中的原因之一,对疲劳强度影响很大。但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要寻求一种统一的处理方法是相当困难的。金属表面的情况、金属所处的介质环境等对金属的疲劳都用影响。

古人就知道了如何让金属“强壮”的方法,那就是锻炼它们,令它们“百炼成钢”。现在我们所说的“锻炼身体”一词,其实就来源于对金属的锻炼,我们应该像锻炼金属一样锻炼自己的身体。锻炼金属的方法是热处理,例如对钢不断回火和捶打,使其韧化。减弱金属容易疲劳的特性,人们想到的另外一个方法是向单一金属中掺入其他物质,填补金属中的空隙和瑕疵。如果掺入的物质是金属,就可以制造出合金,用两种金属相互填充空隙的方法来弥补瑕疵,并使得金属强度增高。向金属中加入碳,也可以弥补金属中的瑕疵,制造出高强度碳钢。在金属材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也是增强金属抗疲劳的有效办法。例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里,加进万分之几或千万分之几的稀土元素,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些金属抗疲劳的本领,延长使用寿命。在设计机械时,也应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金属疲劳事故。比如,可以

消除零件上的薄弱环节,减少开孔、挖槽、切口等,因为疲劳裂纹常发生在这些地方;提高零件表面的光洁度,保护表面不受生锈腐蚀之害,加工粗糙所产生的刻划痕以及材料锈腐之处,都是容易产生微细裂纹的;对零件表面进行强化处理,比如,辗压零件的表面,使材料表面强化,从而不易产生微细裂纹。

四.金属材料疲劳的试验方法

疲劳试验用以测定材料或结构疲劳应力或应变循环数的过程。疲劳是循环加载条件下,发生在材料某点处局部的、永久性的损伤递增过程。经足够的应力或应变循环后,损伤积累可使材料发生裂纹,或是裂纹进一步扩展至完全断裂。出现可见裂纹或完全断裂统称疲劳破坏。

按破坏循环次数的高低,疲劳试验分为两类:

(1)高循环疲劳(高周疲劳)试验,对于此种试验,施加的循环应力水平较低;

(2)低循环疲劳(低周疲劳)试验,此时循环应力常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故通过控制应变实施加载。

按材料性质划分有金属疲劳试验和非金属疲劳试验;

按工作环境划分包括高温疲劳试验、热疲劳(由循环热应力引起)试验、腐蚀疲劳试验、微动摩擦疲劳试验、声疲劳(由噪声激励引起)试验、冲击疲劳试验、接触疲劳试验等。

金属疲劳试验时,应力随时间一般呈正弦波形变化,但有时也采用三角形、矩形等应力波形。金属疲劳试验时最广泛采用的是旋转弯曲疲劳试验和轴向加载疲劳试验。金属在疲劳极限下实际所通过的最大循环次数称为试验基数。钢铁及钛合金等,基数一般为10;对于有色金属、特殊钢及在高温、腐蚀等试验条件下,基数一般为10。一些金属存在疲劳极限,对应地在曲线上出现水平部分。一些金属不存在疲劳极限,其曲线无水平部分;随循环周次增加,金属所能承受的应力不断减小,因此将对应于规定周次的应力称为条件疲劳极限。金属疲劳极限一般根据10 个以上相同试样的疲劳试验结果所绘制的曲线求得或用升降法求得。

金属疲劳强度是一种对金属外在缺陷、在缺陷、显微组织和环境条件非常敏感的性能,通过疲劳试验所测定的试验数据一般都很分散,疲劳断口金属疲劳裂纹通常在表面层应力集中处(滑移带、夹杂、析出微粒、划痕、缺口、冶金缺陷等)萌生、而后扩展至断裂。金属疲劳断裂表面的外观形貌称之为疲劳断口。一般分为三区:即疲劳源(萌生疲劳裂纹的核心策源地);疲劳裂纹扩展区(扩展过程中留下呈同心弧线的贝壳状形貌,光亮平滑,颗粒细,有时呈瓷状);终断区(剩余截面不足以支承峰值应力因过载荷而静断,呈暗灰色纤维状或晶粒状)。断口是试样或零件在试验或使用过程中断裂后形成的相匹配的表面,它是断裂失效最主要的残骸,也是断裂失效分析最重要的物证。断口忠实记录了材料在载荷与环境作用下,断裂前的不可逆变形以及裂纹萌生和扩展直至断裂的全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断口的

特征规律反推载荷和断裂环境等信息。

五.总结

为提高抗疲劳性能和分析的准确性,充分利用材料潜力,结构与材料的设计与制造,正朝着微观组织结构与应力力应变分布尽可能均匀化、表面加工尽可能光滑化和预测尽可能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六.参考文献

[1] https://www.doczj.com/doc/f21921509.html,ler.金属疲劳——过去、现在和未来[J]. 机械强度,1993,15(1):77-80.

[2] 传尧.疲劳与断裂[M].: 华中科技大学,2002:1-5.

[3] 林吉忠.金属的缺陷、载荷与疲劳[M].: 中国铁道,1993.

[4]先碧.破解金属疲劳的奥秘[N].大众科技报,2011-6-21(5).

[5] 郝富杰.概述金属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J]. 建筑,2011,37(11): 51-52.

[6] 哈宽富.金属力学性能的微观理论[M].科学,1983:550-551.

[7] 熊志鑫.基于强度稳定综合理论的金属疲劳寿命研究[D]..工程大学,2011:42-43.

[8] 子华.金属疲劳断口定量反推研究综述[J].机械强度,2008,30(3): 508-514.

[9] 永翔,冰.1Cr18Ni9Ti 管道焊缝金属疲劳短裂纹萌生与早期扩展[J].核动力工程,2003,24(2):127-128.

非晶态金属材料综述

非晶态金属材料 一,非晶态金属材料 非晶态金属材料是指在原子尺度上结构无序的一种金属材料。大部分金属材料具有很高的有序结构,原子呈现周期性排列(晶体),表现为平移对称性,或者是旋转对称,镜面对称,角对称(准晶体)等。而与此相反,非晶态金属不具有任何的长程有序结构,但具有短程有序和中程有序(中程有序正在研究中)。一般地,具有这种无序结构的非晶态金属可以从其液体状态直接冷却得到,故又称为“玻璃态”,所以非晶态金属又称为“金属玻璃”或“玻璃态金属”。 制备非晶态金属的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固相烧结法,离子辐射法,甩带法和机械法。 二,非晶态金属的特点 由于传统的金属材料都以晶态形式出现。但这类金属熔体,由于极快的速率急剧冷却,例如每秒钟冷却温度大于100万度,冷却速度极快,而高温下液态时原子呈无序状态,因被迅速“冻结”而形成无定形的固体,此时这称为非晶态金属;由于其内部结构与玻璃相似,故又称金属玻璃。 这种材料强度和韧性兼具,即强度高而韧性好,一般的金属在两点上是相互矛盾的,即强度高而韧性低,或与此相反。而对于非晶态金属,其耐磨性也明显地高于钢铁材料。 非晶态金属还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远优于典型的不锈钢,这可能是因为其表面易形成薄而致密的钝化膜;同时由于其结构均匀,没有金属晶体中经常存在的晶粒、晶界和缺陷,所以不易产生引起电化学腐蚀 并且非晶态金属还具有优良的磁学性能;由于其电阻率比一般金属晶体高,可以大大减少涡流损失,低损耗、高磁导,故使其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型材料,也被誉为节能的“绿色材料”。 另外,非晶态金属有明显的催化性能;它还可作为储氢材料。 但是非晶态合金也有其致命弱点,即其在500度以上时就会发生结晶化过程,因而使材料的使用温度受到限制。还有其制造成本较高,这点也限制非晶态金属广泛应用。

材料概论

第二章 1 普通的混凝土中有几种相?请分别写出各种相的名称。若在其中加入钢筋,则钢筋起到什么作用?此时又有几种相? 答:3相;砂子、碎石、水泥浆;增强作用;4。 2 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特性,了解晶体的结构不完整性有哪些类型?并区分三大材料的结构类型与比较其各自的特点。 答: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的规则而有序地排列,即存在长程的几何有序。 结构的不完整性:实际上,极大多数晶体都有大量的与理想原子排列的轻度偏离存在,依据其几何形状而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金属材料的结构:一般都是晶体。金属键无方向性,晶体结构具有最致密的堆积方式。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紧密堆积六方结构,金刚石结构。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金刚石型结构;硅酸盐结构; 玻璃结构; 团簇及纳米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包括高分子链的结构及聚集态结构 各自的特点: 3 高分子材料其聚集态结构可分为:晶态和非晶态(无定形)两种,与普通的晶态和非晶态结构比较有什么特点? 答:晶态有序程度远小于小分子晶态,但非晶态的有序程度大于小分子物质液态。 4 如何区分本征半导体与非本征半导体材料? 答:本征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取决于电子-空穴对的数量和温度的材料。 非本征半导体:通过加入杂质即掺杂剂而制备的半导体,杂质的多少决定了电荷载流子的数量。

5 极大多数晶体实际上都存在有种种与理想原子排列的轻度偏离,依据结构不完整性的几何形状可分为哪几种缺陷类型?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答:依据其几何形状而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成: 置换型固溶体(或称取代型):溶剂A晶格中的原子被溶质B的原子取代所形成的固溶体。原子A同B的大小要大致相同。 填隙型固溶体(也称间隙型):在溶剂A的晶格间隙内有溶质B的原子填入(溶入)所形成的固溶体。B原子必须是充分小的,如C和N等是典型的溶质原子。 6 比较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和热固性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并说明由于结构的不同对其性能的影响。 答: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在适当的溶剂中可溶胀or溶解,升高温度时则软化、流动,∴易加工,可反复加工使用,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塑性。(热塑性) 交联网状结构高分子:性能特点:较好的耐热性、难溶剂性、尺寸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但弹性、塑性低,脆性大。∴不能进行塑性加工,成型加工只能在网状结构形成前进行,材料不能反复加工使用。(热固性) 7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结构式为?其柔顺性怎么样? 答:非常好 8 何为材料的力学强度?影响力学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按作用力的方式不同,材料的力学强度可分为哪几种强度? 答: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明显的塑性变形或破坏的最大能力。 通常材料中缺陷越少、分子间键合强度越大,材料的强度也越高。 按作用力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疲劳强度等。 9 区分高分子材料的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的主价力和次主价力,比较两者对其性能的影响。 答:大分子链中原子间、链节间的相互作用是强大的共价键这种结合力称为主价力,大小取决于链的化学组成→键长和键能。对性能,特别是熔点、强度等有重要影响。 大分子之间的结合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称为次价力,比主价力小得多(只有主价力1-10%),但对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影响很大。如乙烯呈气态,而聚乙烯呈固态并有相当强度,∵后者的分子间力较前者大得多。 10 按电阻率的大小,可将材料分成哪几类?何谓超导性? 答:按电阻率的大小,可将材料分:超导体;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超导性:一旦T< Tc(超导体临界T)时,电阻率就跃变为零。Tc依赖于作用于导体的磁场强度。

金属材料知识大全

概述 金属材料就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得具有金属特性得材料得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与特种金属材料等.(注: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不属于金属材料) 1、意义 人类文明得发展与社会得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得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得应用为其时代得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得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得重要物质基础。 2、种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与特种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含铁90%以上得工业纯铁,含碳2%~4%得铸铁,含碳小于 2%得碳钢,以及各种用途得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不锈钢、精密合金等。广义得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 (2)有色金属就是指除铁、铬、锰以外得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与稀土金属等。有色合金得强度与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 (3)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得结构金属材料与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得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3、性能 一般分为工艺性能与使用性能两类.所谓工艺性能就是指机械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在所定得冷、热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得性能。金属材料工艺性能得好坏,决定了它在制造过程中加工成形得适应能力。由于加工条件不同,要求得工艺性能也就不同,如铸造性能、可焊性、可锻性、热处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 所谓使用性能就是指机械零件在使用条件下,金属材料表现出来得性能,它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金属材料使用性能得好坏,决定了它得使用范围与使用寿命.在机械制造业中,一般机械零件都就是在常温、常压与非常强烈腐蚀性介质中使用得,且在使用过程中各机械零件都将承受不同载荷得作用。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得性能,称为力学性能(过去也称为机械性能).金属材料得力学性能就是零件得设计与选材时得主要依据。外加载荷性质不同(例如拉伸、压缩、扭转、冲击、循环载荷等),对金属材料要求得力学性能也将不同。常用得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多次冲击抗力与疲劳极限等。 金属材料特质

金属材料性能

金属材料性能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注: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不属于金属材料) 性能 一般分为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两类。所谓工艺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在所定的冷、热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金属材料工艺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在制造过程中加工成形的适应能力。由于加工条件不同,要求的工艺性能也就不同,如铸造性能、可焊性、可锻性、热处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 所谓使用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使用条件下,金属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金属材料使用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寿命。在机械制造业中,一般机械零件都是在常温、常压和非常强烈腐蚀性介质中使用的,且在使用过程中各机械零件都将承受不同载荷的作用。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性能,称为力学性能(过去也称为机械性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零件的设计和选材时的主要依据。外加载荷性质不同(例如拉伸、压缩、扭转、冲击、循环载荷等),对金属材料要求的力学性能也将不同。常用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多次冲击抗力和疲劳极限等。 种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含铁90%以上的工业纯铁,含碳2%~4%的铸铁,含碳小于2%的碳钢,以及各种用途的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不锈钢、精密合金等。广义的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 (2)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 (3)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金属材料特质 1.塑性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金属材料在受到拉伸时,长度和横截面积都要发生变化,因此,金属的塑性可以用长度的伸长(延伸率)和断面的收缩(断面收缩率)两个指标来衡量。 金属材料的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愈大,表示该材料的塑性愈好,即材料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破坏。一般把延伸率大于百分之五的金属材料称为塑性材料(如低碳钢等),而把延伸率小于百分之五的金属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如灰口铸铁等)。塑性好的材料,它能在较大的宏观范围内产生塑性变形,并在塑性变形的同时使金属材料因塑性变形而强化,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保证了零件的安全使用。此外,塑性好的材料可以顺利地进行某些成型工艺加工,如冲压、冷弯、冷拔、校直等。因此,选择金属材料作机械零件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塑性指标。 2.硬度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一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摘要:人会疲劳,金属也会疲劳吗?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也是会疲劳的,并且发现了金属疲劳带给人们各个方面的危害,所以研究金属材料的疲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国内外关于金属疲劳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金属产生疲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及金属材料疲劳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金属材料疲劳裂纹疲劳寿命 一.引言 金属疲劳的概念,最早是由J.V.Poncelet 于1830 年在巴黎大学讲演时采用的。当时,“疲劳”一词被用来描述在周期拉压加载下材料强度的衰退。引述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 ASTM) 在“疲劳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之有关术语的标准定义”( EZ06-72) 中所作的定义: 在某点或某些点承受挠动应力,且在足够多的循环挠动作用之后形成裂纹或完全断裂时,材料中所发生的局部永久结构变化的发展过程,称为“疲劳”。金属疲劳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在材料结构受到多次重复变化的载荷作用后,应力值虽然始终没有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这种在交变载荷重复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就叫做金属的疲劳破坏。据统计金属材料失效80%是由于疲劳引起的,且表现为突然断裂,无论材料为韧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都表现为突然断裂,危害极大,所以研究金属的疲劳是

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金属材料的疲劳一般难以发现,因此常常造成突然的事故。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由于但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2002 年 5 月,华航一架波音747-200 型客机在由台湾中正机场飞往香港机场途中空中解体,19 名机组人员及206名乘客全部遇难。调查发现,飞机后部的金属疲劳裂纹造成机体在空中解体,是导致此次空难的根本原因。直到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才开发出一些发现和消除金属疲劳的手段。 二.金属疲劳的有关进展 1839年巴黎大学教授在讲课中首先使用了“金属疲劳”的概念。1850一1860年德国工程师提出了应力-寿命图和疲劳极限的概念。1870一1890年间,Gerber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Goodman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简单理论。1920年Griffith发表了关于脆性材料断裂的理论和试验结果。发现玻璃的强度取决于所包含的微裂纹长度,Griffith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断裂力学的开端。1945年Miner用公式表达出线性积累损伤理论。五十年代,力学理论上对提出应力强度因子K的概念。六十年代,Manson—Coffin公式概括了塑性应变幅值和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Paris在1963年提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和应力强度因子幅值?k之间的关系。1974年,美

金属材料工程导论

《金属材料工程导论》 结业论文 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能、用途及其发展展望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曹鹏军 参考文献 1、刘宗昌,任慧平,郝少祥《金属材料工程概论》。北京:冶金工业 出版社。2007 2、百度文库《金属材料》 3、戴启勋。《金属材料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E. Merchant ,章慈定;近代制造技术、机床及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J];制造 技术与机床;1980年10期 5.孙庚午;国外重型机床的发展趋势[J];制造技术与机床;1980年12期 6.李正邦《钢铁冶金前沿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 7.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冶金史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8. 9.金锡根《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年2月

10.中国钢铁学会《钢铁辞典》北京;物价出版社;1995年7月 11.陈裹武《钢铁冶金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年10 月 12.王从曾《材料性能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摘要 金属材料是以金属材料或以金属材料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以泪材料的统称。金属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差异较大,可分为纯金属、合金、金属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金属材料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材料。可以预见,在未来,金属材料必将在人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 材料钢铁应用发展 金属材料的概念 金属材料是以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种类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生物可降解金属材料体外腐蚀测试体系综述

生物可降解金属材料体外腐蚀测试体系综 述 甄珍、奚廷斐、郑玉峰 1.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中心,北京 100871; 2. 温州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温州 325035; 3.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871 摘要:随着生物可降解金属材料日益受到关注,大量的体外腐蚀测试体系被用来模拟其体内腐蚀行为。不同的测试体系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为建立一个合理的并且更接近体内真实情况的测试体系,对可降解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和体外腐蚀测试体系进行总结。从电解质溶液的选择、样品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测试方法以及腐蚀速度的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得到以下初步结论:电解质溶液应该选择与体液成分接近的含有蛋白的缓冲模拟体液,样品表面粗糙度和溶液体积与样品表面积之比应该接近植入部位的实际要求,并且采用动态腐蚀测试方法,同时多种腐蚀速度评价方法应当相互参照。 关键词:生物可降解、金属材料、体外测试、镁、铁 1、引言 生物可降解的金属材料已经收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生物降解性金属材料,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永久在体内存在的植入物的减少,如炎症引起的心血管支架,再狭窄和应力遮挡引起的骨科植入物。镁合金和铁合金两种生物降解这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金属。动物实验[1-7]和临床试验的[8-11]已经证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生物可降解金属作为植入物,但同时有些缺点也暴露无遗。尽管巨大的这两种合金,快速降解率的潜力镁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植入物和缓慢降解在铁基生物医学植入率生理环境中施加严格的限制许多临床应用。为了开发新种合金和评估的生物腐蚀特性材料,有一定的体外腐蚀系统应建立了可以模拟的降解过程金属植入物在体内。 体外腐蚀试验模拟并评估在体内通过一系列的体外方法,可降解过程如电化学测试,失重试验和氢进化试验。研究人员在体外构建不同各种电解质溶液和模拟系统样品表面的不同比例,以溶液的体积,这会导致数据的不可比性。因此,除了主观处理的材料,如元件的选择,表面涂层,并且处理技术,客观条件应尽可能一致可能和接近体内条件。为了建立一个更合适的体外试验系统中,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如下:1)电解质溶液选择; 2)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力;3)测试方法:电化学测试和浸泡试验;4)评价腐蚀速率的方法.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一、金属材料定义:是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二、金属材料分类: ①黑色金属:纯铁、铸铁、钢铁、铬、锰。 ②有色金属:有色轻金属、有色重金属、半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 三、金属材料性能: ①工艺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热处理性能等 ②使用性能: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1. 工艺性能 金属对各种加工工艺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称为工艺性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铸造性能:反映金属材料熔化浇铸成为铸件的难易程度,表现为熔化状态时的流动性、吸气性、氧化性、熔点,铸件显微组织的均匀性、致密性,以及冷缩率等。铸造性能通常指流动性,收缩性,铸造应力,偏析,吸气倾向和裂纹敏感性。 (2)锻造性能:反映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过程中成型的难易程度,例如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塑性的高低(表现为塑性变形抗力的大小),允许热压力加工的温度范围大小,热胀冷缩特性以及与显微组织、机械性能有关的临界变形的界限、热变形时金属的流动性、导热性能等。可锻性:塑性和变形抗力 (3)焊接性能:反映金属材料在局部快速加热,使结合部位迅速熔化或半熔化(需加压),从而使结合部位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整体的难易程度,表现为熔点、熔化时的吸气性、氧化性、导热性、热胀冷缩特性、塑性以及与接缝部位和附近用材显微组织的相关性、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等。 (4)切削加工性能:反映用切削工具(例如车削、铣削、刨削、磨削等)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5)热处理性能: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过程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所以,它是机械制造中的特殊工艺过程,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2. 机械性能:

非晶材料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题目:Ti基非晶合金的制备以及低温力学性能 姓名:孙驰 学院:材料学院 班级:04320701 指导教师:程焕武

Ti基非晶合金的制备以及低温力学性能文献综述 1.非晶合金 1.1非晶合金概述 非晶合金材料是20世纪后期材料学领域发展迅速的新型材料,是亚稳金属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组成物的原子模型考虑,物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有序结构,另一类为无序结构。晶体为典型的有序结构,而气态,液态和非晶态固体都属于无序结构。在非晶体中的原子,分子的空间排列不呈现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晶态长程有序受到破坏,知识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关联作用,使其在几个原子间距的区间内仍然保持着有序特征,即具有短程有序,人们把这样一类特殊的物质状态统称为非晶态[1]。 非晶合金长程无序但短程有序,是指原子在空间排列上不呈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但在1-2nm的微小尺度内,与近邻或次近邻原子间的键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短程有序可分为化学短程有序和几何短程有序。化学短程有序是指合金元素的混乱状态,即每个合金原子周围的化学成分与平均成分不同的度量;几何短程有序包括拓扑短程序和畸变短程序。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与液态金属相似,但又非完全相同,液态金属的短程有序范围约为4个原子间距,而非晶合金约为5-6个原子间距,前者中原子可以做大于原子间距的热运动,后者的原子主要做运动距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的热运动。非晶合金结构特征可以用径向分布函数RDF(r)=4πr2ρ(r)加以描述。它表示以某个原子为中心,在半径r,厚度为d(r)的球壳内的平均原子数。非晶合金的RDF(r)上出现清晰的第一峰和第二峰,没有可分辨的其它峰出现。在X射线衍射谱上,不存在晶体所特有的尖锐衍射峰,而是出现宽展的馒头峰。它的电子衍射花样是由较宽的晕和弥散的环组成,不存在表征晶态的任何斑点和条纹[2]。 1.2非晶合金与块状非晶合金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第一次制备出非晶的是Kramer于1938年利用蒸发沉积的方法实现的,此后不久,Brenner等声称用电沉积法制备出了Ni-P非晶合金。1960年 Duwez等人用快速凝固方法第一次制备出了Au 75Si 25 非晶合金,这标志了非晶 合金的诞生,这种快速凝固法是将Au 75Si 25 金属直接喷射到Cu基底上直接激冷

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

钢的合金化概论 1、钢中常存的杂质有哪些?硫、磷对钢的性能有哪些影响? 钢中常存的杂质有:Mn、Si、S、P、N、H、O等。 S易产生热脆;P易产生冷脆。 2、合金元素对纯铁γ相区的影响可分为几种,请举例说明。 合金元素对纯铁γ相区的影响可分为四种: (1)开启γ相区(无限扩大γ相区),如Mn、Ni、Co (2)扩展γ相区(有限扩大γ相区),如C、N、Cu、Zn、Au (3)封闭γ相区(无限扩大α相区),如Cr、V,W、Mo、Ti、Si、Al、P、Be (4)缩小γ相区(但不能使γ相区封闭),如B、Nb、Zr 3、在铁碳相图中,含有0.77%C的钢称为共析钢,如果在此钢中添加Mn或Cr元素,含碳量不变,那么这种Fe-C-Mn或Fe-C-Cr钢分别是亚共析钢还是过共析钢?为什么?含有0.77%C的Fe-C-Mn或Fe-C-Cr钢为过共析钢。因为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使Fe-C 相图中S点左移,S点左移意味着共析碳含量降低。 4、合金元素V、Cr、W、Mo、Mn、Co、Ni、Cu、Ti、Al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α-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γ-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 铁素体形成元素: V、Cr、W、Mo、Ti;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Cu; 能在α-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元素:Cr、V; 能在γ-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元素:Mn、Co、Ni。 5、合金元素对钢的共析温度有哪些影响?合金元素对钢的共析体含碳量有何影响? 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铁碳合金相图的共析转变温度下降;缩小γ相区的元素使铁碳合金相图的共析转变温度上升。 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使S点碳含量降低;尤其以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作用最为强烈。6、常见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有哪些?哪些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常见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有:Ti、Zr、V、Nb、Cr、W、Mo、Mn、Fe;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Nb、V;

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综述

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 王俊 摘要:电偶腐蚀,是指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金属在导电介质中接触后,由于各自电极电位不同而构成腐蚀原电池。电偶腐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且危害极大的腐蚀形成,它广泛地存在石油、天然气、船舶、航空和建筑工业等行业中,一旦发生则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针对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从其腐蚀原理、影响因素、控制方法及腐蚀评定进行综述。并展望了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金属接触;电偶腐蚀;电位差 1、前言 现代社会中,金属材料的应用及其广泛,已然涉及到方方面面,这种情况下,研究金属材料的腐蚀及其防护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金属在其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腐蚀,如若防不当会造成金属材料在其使用寿命结束之前就产生破坏,特别是在航空等国防领域,金属材料的腐蚀引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所以,针对金属材料的腐蚀及其防护的研究日益重要。 2、电偶腐蚀的原理 2.1 概述 由于腐蚀电位不同,造成同一介质中异种金属接触处的局部腐蚀,就是电偶腐蚀(galvanic corrosion),亦称接触腐蚀或双金属腐蚀。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金属在导电介质中接触后,由于各自电极电位不同而构成腐蚀原电池,电位较正的金属为阴极,发生阴极反应,导致其腐蚀过程受到抑制;而电位较负的金属为阳极,发生阳极反应,导致其腐蚀过程加速。它是一种危害极为广泛和可能产生严重损失的腐蚀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船舶、油气、航空、建筑工业和医疗器械中。它会造成热交换器、船体推进器、阀门、冷凝器与医学植入件的腐蚀失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腐蚀类型。可以是金属与金属,也可以是金属与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如石墨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介质中形成回路,形成电偶腐蚀[1]。电偶腐蚀往往会诱发和加速应力腐蚀、点蚀、缝隙腐蚀、氢脆等其他各种类型的局部腐蚀,从而加速设备的破坏。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电极电位的金属处于腐蚀介质相互接触而引起的电化学腐蚀,又称接触腐蚀或双金属腐蚀。电偶腐蚀原理见图1。发生电偶腐蚀时,电极电位较负的金属通常会加速腐蚀,而电极电位较正的金属的腐蚀则会减慢。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资料讲解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 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摘要:人会疲劳,金属也会疲劳吗?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也是会疲劳的,并且发现了金属疲劳带给人们各个方面的危害,所以研究金属材料的疲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国内外关于金属疲劳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金属产生疲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及金属材料疲劳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金属材料疲劳裂纹疲劳寿命 一.引言 金属疲劳的概念,最早是由 J. V. Poncelet 于 1830 年在巴黎大学讲演时采用的。当时,“疲劳”一词被用来描述在周期拉压加载下材料强度的衰退。引述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 ASTM) 在“疲劳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之有关术语的标准定义”( EZ06-72) 中所作的定义: 在某点或某些点承受挠动应力,且在足够多的循环挠动作用之后形成裂纹或完全断裂时,材料中所发生的局部永久结构变化的发展过程,称为“疲劳”。金属疲劳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在材料结构受到多次重复变化的载荷作用后,应力值虽然始终没有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这种在交变载荷重复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就叫做金属的疲劳破坏。据统计金属材料失效80%是由于疲劳引起的,且表现为突然断裂,无论材

料为韧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都表现为突然断裂,危害极大,所以研究金属的疲劳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金属材料的疲劳一般难以发现,因此常常造成突然的事故。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由于但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2002 年 5 月,华航一架波音747-200 型客机在由台湾中正机场飞往香港机场途中空中解体,19 名机组人员及 206名乘客全部遇难。调查发现,飞机后部的金属疲劳裂纹造成机体在空中解体,是导致此次空难的根本原因。直到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才开发出一些发现和消除金属疲劳的手段。 二.金属疲劳的有关进展 1839年巴黎大学教授在讲课中首先使用了“金属疲劳”的概念。1850一1860年德国工程师提出了应力-寿命图和疲劳极限的概念。1870一1890年间,Gerber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Goodman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简单理论。1920年Griffith发表了关于脆性材料断裂的理论和试验结果。发现玻璃的强度取决于所包含的微裂纹长度,Griffith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断裂力学的开端。1945年Miner用公式表达出线性积累损伤理论。五十年代,力学理论上对提出应力强度因子K的概念。六十年代,Manson—Coffin公

金属材料学概论教学大纲

金属材料概论 Introduction to Metallic Materials 课程编号:07370620 学分:1 学时: 15 (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教材:《金属材料学》,戴起勋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金属材料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本课程在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以及高性能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应用。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系统掌握有关金属材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合理应用金属材料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金属材料发展简史; (2)现代金属材料; (3)金属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与趋势。 2.基本要求 了解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金属材料的发展概况和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二)工程构件用钢 1.教学内容 (1)工程构件用钢的服役条件及性能要求; (2)普通碳素工程构件用钢、低合金(含微合金化)钢的合金化原则和有关的低合金钢,双相钢; (3)提高低碳工程构件用钢性能的途径:控轧、控冷、合金化等,了解工程构件用钢的发展趋势。 2.基本要求 (1)了解工程构件用钢的服役条件及性能要求; (2)掌握普通碳素工程构件用钢、低合金(含微合金化)钢的合金化原则和有

关的低合金钢、双相钢; (3)理解提高低碳工程构件用钢性能的途径:控轧、控冷、合金化等,了解工程构件用钢的发展趋势。 (三)机器零用钢 1.教学内容 (1)机器零件用钢一般性能要求; (2)机器零件用钢:调质钢、弹簧钢、低碳马氏体钢、轴承钢、高锰耐磨钢、渗碳钢、氮化钢、非调质钢等合金化原则和性能及其典型钢种; (3)理解典型机器零件用钢的选材思路和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机器零件用钢一般服役条件及性能要求; (2)掌握常用机器零件用钢的合金化原则和性能及其典型钢种; (3)了解超强度钢; (4)理解典型机器零件用钢的选材思路和发展。 (四)工具用钢 1.教学内容 (1)工具用钢的合金化、组织性能的特点及分类; (2)低合金刃具钢的合金化,热处理特点,典型钢种; (3)高速钢的合金化、组织、性能、工艺过程、典型钢种; (3)冷作模具钢的性能要求、合金化、热处理特点及典型钢种; (4)热作模具钢的性能要求、合金化、热处理特点及典型钢种; (5)其他工具用钢。 2.基本要求 (1)理解工具用钢的合金化、组织性能的特点; (2)掌握低合金工具钢的合金化,热处理特点,典型钢种。掌握高速钢的合金化、组织、性能、工艺过程、典型钢种; (3)掌握冷、热模具服役条件、性能要求和钢的合金化、热处理之间的关系;(4)了解冷、热模具钢的典型钢种; (5)了解其他工具用钢。 (五)不锈钢 1.教学内容 (1)提高钢的抗蚀性途径,对不锈钢组织、性能的要求和不锈钢的合金化;(2)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的成分及性能特点。 2.基本要求

金属材料概述

常用金属材料概述 金属材料是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要材料构成的,并具有具有金属特性的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按化学组成分类,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黑色金属主要是指以铁或以铁为主形成的金属材料,即钢铁材料,如钢和生铁。有色金属是指除钢铁材料以外的其他金属,如金、银、铜、铝、镁、钛、锌、锡、铅等。生产中使用最多的黑色金属是钢和铸铁,有色金属是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 钢的种类繁多,通常按钢中是否加入合金元素,将钢分为碳钢和合金钢。 碳钢按碳的质量分数可分为低碳钢(ω C ≤0.25%)、中碳钢(0.25%<ω C ≤ 0.6%)、高碳钢(ω C >0.6%),按钢的质量分数可分为普通碳素钢(ωs≤0.05%,ωp≤0.045%)、优质碳素钢(ωs≤0.035%,ωp≤0.035%)、高级优质碳素钢(ωs≤0.02%,ωp≤0.03%)和特级优质碳素钢(ωs≤0.015%,ωp≤0.025%),按钢的用途可分为碳素结构钢(用于各种工程构件,也可用于不太重要的机件)、优质碳素结构钢(用于制造各种机器零件)、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工具)和一般工程用铸造碳素钢(用于制造形状复杂且需要一定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零件),还可按钢冶炼时的脱氧程度分为沸腾钢、镇静钢、半镇静钢和特殊镇静钢。 合金钢按钢的用途可分为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特殊性能钢,还可按成分、冶金质量及组织等进行分类。 钢的性能根据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碳素结构钢易于冶炼,工艺性能好,价格低廉,在力学性能上一般能满足普通工程构件及机器零件的要求,工程上用量很大,一般不进行热处理;低合金机构钢由于强度很高,被广泛用于建筑、石油、化工、铁道、造船等许多部门。 钢的热处理工艺是指根据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所制定的钢在热处理时具体的加热、保温和冷却的工艺参数。热处理工艺种类很多,根据加热、冷却方式及获得组织和性能的不同,钢的热处理工艺可分为: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及特殊热处理(形变热处理、真空热处理等)。根据热处理在零件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热处理又可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 铸铁是一种以铁、碳、硅为主要成分且在结晶过程中具有共析转变的多元铁 基合金。其化学成分一般为:ω C =2.0%~4.0%、ω si =1.0%~3.0%、ω Mn =0.1%~1.0%、 ωs=0.02%~0.25%、ωp=0.05%~1.5%。为了提高铸铁的力学性能,有时在铸铁中添加少量Gr、Ni、Cu、Mo等合金元素制成合金铸铁。 铸铁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主要是由于它的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并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可切削加工性能、耐磨性能及吸震性等,因此铸铁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矿山及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 碳在铸铁中既可以化合态的渗碳体(Fe 3 C)形式存在,也可以游离状态的石墨(G)形式存在,据此可以将铸铁分为三类:白口铸铁,碳除少量固溶于铁素体中外,其余的碳都以渗碳体(第二相)的形式存在于铸铁集体中,其断口呈银白色,由于存在共晶莱氏体组织,所以其性能硬而脆,很难切削加工,一般很少直接用来制造各种零件;麻口铸铁,碳除少量固溶于铁素体中外,一部分以游离 状态的石墨(G)形式存在,另一部分以化和状态的渗碳体(Fe 3 C)形式存在,在其断口上呈黑白相间的麻点,这类铸铁也具有较大的硬脆性,故工业上也很少

金属基复合材料综述

金属基复合材料综述 专业: 学号: 姓名: 时间:

金属基复合材料综述 摘要:新材料的研究、发展与应用一直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复合材料,特别是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新材料技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金属基复合材料对促进世界各国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高科技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倍受人们重视。本文概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性能、应用、制备方法、等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金属基复合材料;分类;性能;应用;制备;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composite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matters in modern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 al matrix composites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lassific ation of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performance, application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w as reviewed, and put forward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 earch, discusses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Application; Preparation; Development trend. 1.引言 复合材料是继天然材料,加工材料和合成材料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材料。按通常的说法,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单一材料,通过不同的复合方法所得到的宏观多相材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常希望复合材料即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又具有某些特殊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性能材料之一,对促进世界各国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高科技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制造方法的出现,高性能增强物价格的不断降低,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各方面将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金属材料性能知识大汇总(超全)

金属材料性能知识大汇总 1、关于拉伸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问题 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a、拉伸过程的变形: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加工硬化(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 b、相关公式:工程应力σ=F/A0;工程应变ε=ΔL/L0;比例极限σP;弹性极限σ ε;屈服点σS;抗拉强度σb;断裂强度σk。 真应变e=ln(L/L0)=ln(1+ε) ;真应力s=σ(1+ε)= σ*eε指数e为真应变。 c、相关理论:真应变总是小于工程应变,且变形量越大,二者差距越大;真应力大于工程应力。弹性变形阶段,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吻合;塑性变形阶段两者出线显著差异。

2、关于弹性变形的问题 a、相关概念 弹性: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能力 刚度: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 弹性模量:反映弹性变形应力和应变关系的常数,E=σ/ε;工程上也称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弹性比功:称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评价材料弹性的好坏。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滞弹性:(弹性后效)是指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弹性滞后环:非理想弹性的情况下,由于应力和应变不同步,使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而形成一封闭回线。 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循环韧性,也叫内耗 b、相关理论: 弹性变形都是可逆的。 理想弹性变形具有单值性、可逆性,瞬时性。但由于实际金属为多晶体并存在各种缺陷,弹性变形时,并不是完整的。 弹性变形本质是构成材料的原子或离子或分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变形的反映

汽车驾驶疲劳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3)0120039204 作者简介:张灵聪(19572 ),男,福建漳州人,副教授,博士,现在第三军医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交通心理学的研究。 汽车驾驶疲劳研究综述 张灵聪,王正国,朱佩芳,尹志勇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 400042) 摘要:论述了驾驶疲劳研究的一些概况;主要介绍驾驶疲劳的表现、原因、测量、实验、机制和对策等;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表明:这个领域还有许多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例如驾驶疲劳的报警、驾驶疲劳机制等。 关键词:驾驶疲劳;公路催眠;剥夺睡眠;驾驶疲劳报警;驾驶疲劳机制中国分类号:U492.8;R1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驾驶疲劳是指在一段时间的驾车之后所产生的反应水平下降,这种下降表现在注意分散、打瞌睡,使驾驶操作失误或完全丧失驾驶能力。按照驾驶疲劳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主观疲劳(主观上的感受)和客观的疲劳(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反应机能的下降);按照产生的内容,可分成:生理的疲劳(身体的变化,主要指肌肉和神经的疲劳)和心理的疲劳(心理反应机能的下降)。一般的说,这些疲劳是相互关联的,客观的疲劳、生理的疲劳必然导致主观疲劳和心理的疲劳;反过来,主观疲劳和心理的疲劳容易引起客观的疲劳和生理的疲劳。但是它们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的动机会抑制个体对客观的和生理的疲劳的觉察。驾驶疲劳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表现在:①驾驶疲劳所产生交通事故,往往与占道行驶、车速过快等因素混杂在一起。因此,驾驶疲劳因素在交通事故中产生多大的影响难于准确的估计。有调查认为在美国每年的千万个事故中只有10%是由驾驶疲劳所引起[1]。而Ha 2w orth 等(1990)发现几乎有一半的驾驶员说他们在驾驶过程中曾经几乎入睡了[2]。②驾驶疲劳并不一定会产生交通事故,因为,驾驶员发现自己疲劳,可以通过减慢速度或者不超车等方法来弥补生理、心理反应水平的下降。2 汽车驾驶疲劳的表现和原因分析2.1 驾驶疲劳的表现 人在疲劳时往往有一些身体的征兆,如眼睑拉紧、过多地打哈欠、手脚变软、头脑发胀、想打盹、肩部僵硬、眼睛干痛、腰部颈部酸痛、动作不稳 定等。而且,当出现驾驶疲劳时,会产生注意视野 变窄、往意力与判断力下降,有时还产生幻觉。驾驶员对此都有自我觉察的能力。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产生由于驾驶疲劳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呢?这除了存在侥幸心理和动机的影响之外,可能与过度疲劳产生了心理反应迟钝和在极度疲劳时驾驶员无法控制自己等因素有关。 Hattori (1987)认为:驾驶员在较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其疲劳程度可以分成三种水平:①清醒阶段,这时驾驶员基本没有疲劳。②有一点疲劳阶段,这时驾驶员感到非常困,从而减少了对安全的注意,眼光是随意的飘动而不是注意特别的点;汽车不是随着路况的不同而改变速度,而是保持恒定不变。③高度疲劳阶段,这时驾驶员意识水平非常低,眨眼也急剧减少,驾驶操作也比第二阶段显得更加不慌不忙;但是驾驶员对汽车的控制极其困难,他们会之字型驾车,并且他们所驾驶的汽车往往会横过道路的中线,甚至会冲出路面[3]。疲劳驾驶所产生的交通事故往往比较严重,典型的表现是:正面相撞、汽车冲出路面,碰撞前没有紧急刹车的痕迹。说明在疲劳的时候,驾驶员不能及时回避瞬间出现的意外情况。2.2 驾驶疲劳的原因分析 有人研究认为:驾驶疲劳与心理负荷的大小有关,而与打瞌睡无关。也就是说,行车道路上的转弯、上下坡越多,则汽车驾驶员就越容易疲劳,却不容易打瞌睡。相反,行车道路上的转弯、上下坡越少,就像高速公路那样笔直而单调,则汽车驾驶员就越不容易疲劳,然而却容易打瞌睡[4]。这个论断并不全面,公路催眠所引起的与疲劳导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