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质整理

海洋地质整理

海洋地质整理
海洋地质整理

第一章

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部分岩石圈,具体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四大洋。

第二章

1.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几个一级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

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

2. 什么是海与洋?海根据形态可分为哪几类,这几类海如何定义?

一般而言,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二者的总称。

海与洋的区别:

海盆与洋盆

洋盆:中生代以来出现,一直接受沉积。

海盆:第三纪初具规模,第四纪完全形成。

洋底与海底

洋底:洋壳性质。

海底:少部分洋壳,大部分陆壳

水深

大洋:水深、面积广、形态不受大陆影响。

大海: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大陆地形轮廓影响。

根据其形态,可将海分为内陆海、边缘海、陆间海三种类型。

内陆海:伸入大陆内部者称之。其水文要素主要受大陆的影响,虽然与大洋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总体说来,受大洋的影响不大。如渤海、黑海、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因岛屿而与大洋隔离者称之。其水文状况在外侧主要受大洋的影响,而内侧则主要受陆地的影响。它可与大洋自由沟通,潮汐和海流是由大洋直接传播而来。如日本海、东海、南海等。

陆间海:位于相邻大陆之间者称之。其水深很大,往往有海峡与毗邻的海洋相通。如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等。

3.世界大洋分为哪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通常把世界大洋分成四大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地球上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的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面积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其北部有巨大的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其中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深11034m,为世界已知最深处。

大西洋:地球上四大洋之一,略具“S”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以冰岛附近的威维亚、汤姆孙海岭同北冰洋分开。洋底中央部分有显著的隆起,南北延伸,亦略具“S”型,称大西洋海岭。海岭的东西两侧,分布着宽广的深海盆地。

印度洋:为地球上的四大洋之一,位于亚洲、南极洲、非洲与大洋洲之间,大部在南半球。洋底有南北延伸的隆起,将其分为东、西两大海盆:东海盆较深.并有数条海沟;西海盆则有多处隆起。

北冰洋: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的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 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面积12.31×106km经白令海峡通太平洋,以威维亚、汤姆孙海岭与大西洋分界。罗蒙诺索夫海岭把其分成两个海盆。

第三章

? 1.海底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一级单元,各个一级单元又包括哪些次一级地形单元?

三个一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岛弧、海沟

大洋盆地包括:深海盆地、火山、海峰、海底高地、海岭等

2何为矿物,矿物的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包括哪些,如何理解?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光学性质:指矿物在可见光照射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

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如刻划、敲打)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矿物的硬度、解理、断口、弹性、挠性、延展性等。

?

? 3.何谓岩石,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哪几大类?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

一般将岩石分为三个大类:

①岩浆岩(火成岩)

②沉积岩

③变质岩

? 4.何谓岩浆岩,岩浆岩根据SiO2含量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岩浆岩: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成为岩浆岩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可分为:侵入岩、喷出岩

? 5.何谓变质作用,何谓变质岩?

变质作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的原岩,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其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变质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 6.何谓沉积作用,何谓沉积岩?

沉积作用: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遭受风化剥蚀的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形成沉积的

作用。

沉积岩:指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遭受风化剥蚀的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形成沉积

物经过固化而形成的岩石。

7三大类岩石的结构构造如何解释?常见的类型包括哪些?

1.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与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岩浆岩的结构。

(1)显晶质结构(2)隐晶质结构(3)玻璃质结构(4)等粒结构(5)不等粒结构. 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所反映出的岩石外貌特征、它可以指示岩浆岩的形成条件。

(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构造

2.沉积岩的结构:构成沉积岩颗粒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叫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2 )泥质结构(3)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形成时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所反映出的外貌特征称沉积岩的构造.

(1)理层构造(2)面层构造

3变质岩的结构:原岩的结构经过变质作用后所形成的结构称变质岩的结构。

(1)变晶结构(2)变余(残留)结构(3)交代结构(4)碎裂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的排列特点和空间分布状态。

(l) 变成构造(2)变余(残留)构造(3)混合岩构造

8构造运动的分类

按其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移动。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是相邻地块或同一地块的不同部分沿着地球半径方向作差异性升降运动。

9什么是岩石产状?包括哪些要素?

岩石在地壳或岩石圈中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叫岩石的产状。

走向、倾向、倾角

10褶皱的基本类型包括哪两类?各自的特点如何?

1 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其特征是中心部分岩层较老,向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 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其特征是中心部分为较新岩层,向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11什么是节理和断层?断层要素包括哪些?断层的主要类型包括哪些?

节理是岩石中的一种破裂,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明显滑动者称节理。

岩石受力发生破裂后,沿着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

断层要素:断层面、断层盘、断距称为断层要素。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滑动的方向可分为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其中断层面倾角25者°称为逆掩断层。

平移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作水平滑动的断层,叫平移断层,也叫平推断层。其断层面常近于直立。

第四章

? 1.什么是相对地质年代以及绝对地质年代?

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叫作相对地质年代

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

? 2.相对地质年代可以通过哪三类来确定相对地质年代?怎么理解这三类地质方法?

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来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某一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这就叫地层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老的地层中保存有简单而低级的生物化石,而新地层中则含有复杂而高级的生物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切割律: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作用,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常互相切割或呈穿插关系。被切割或被穿插者比切割或穿插者老,此称切割律。利用切割律可以确定一切有切割或穿插关系的地质体(即岩层、岩体或矿体的泛称)形成的先后顺序。

? 3.地质年代和地层单位怎么对比?(宙、代、纪、世)(宇、界、系、统)地质年代表中的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与其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两者的级别和对应关系如下:

? 4.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分为哪两类,分别阐述。

地质作用:地球科学把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称为内能;

二是来自地球外部的能源,称为外能。

内能

能量来源于地球自身,主要包括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旋转能、重力作用形成的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产生的热能,此外尚有化学能和结晶能等外能

来自地球以外的能,主要为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此外,尚有其他星体的辐射、宇宙射线及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等亦可产生一定的能量。

? 5.海洋地质作用分为哪两类,每类地质作用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结晶能等引起整个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角、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主荽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

主要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6.试述外力地质作用的序列及主要类型。

一般都按照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的顺序进行,这几种作用

即代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序列,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7.解释地震作用。判断和衡量地震强度标准有两种,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如何理解?

?地震作用:地震在孕育至发震的全部过程中引起震区地壳物理性质变化并使岩石变彤、地表形态改变的作用,称为地震地质作用或地震作用。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绝对强度的等级叫震级。它是由震源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界定的,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不因客观环境而改变。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及其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

?

?8.世界四条地震活动带分别是什么?

全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四条: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9.地震发生时或者发生后有哪些地震地质现象?

发震时:

1.地面隆起及塌陷、

2.山崩和滑坡、3、褶皱和断裂、4、喷水冒沙、5、海底

浊流和海啸

第五章

? 1.何谓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代末期以前,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位于地球的南极附近,在其周围是一个辽阔的大洋称为泛大洋。后来,特别是中生代末期,在天体引潮力和地

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成欧亚、北美、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等六个大陆块在泛大洋中漂移。这样分离出来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目前位置,其间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原泛大洋缩小成目前的太平洋。

主要证据:①大陆轮廓的相似性、②地层和地质构造证据、③古生物证据、

④古气候证据

? 2.海底扩张说的要点是什么?

要点:

1、大洋岩石圈因密度较低,浮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是可以漂移的。

2、由于地幔温度不均匀而导致密度不均匀,结果在软流圈或整个地幔中引

起对流。较热的地幔物质向上流动,较冷的则向下流动,形成海沟

3、大洋中脊裂谷带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不断上涌的地幔物质冷凝后

形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先形成的老洋底到达海沟处向下俯冲,潜没消减在地幔中,成为软流圈的一部分,因此,洋底始终处于不断产生与消亡的过程中,它永远是年轻的。

? 3.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被活动带和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的球面块体,即板块,全名称为岩石圈板块。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板块内部具刚性,板块的边界为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地缝合线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板块边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 4.何谓转换断层?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其轴线的断层切割,使洋中脊被水平错开,这些断层看似平移断层,其实它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它是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 5.划分板块边界的标志是什么,板块边界类型有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把构造活动性地带作为划分板块边界的标志。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岛弧-海沟系及年青的山脉是地球的构造活动带,它们就是板块的边界。

(1)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两板块相向而行,形成边界汇聚、对冲、碰撞、消减,是地球表面上巨大的挤压带和造山带,是岩石圈中构造现象最复杂和最强烈的地带,如太平洋板块边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岛弧-海沟型、地缝合线型。

(2)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两大板块相背运动发生洋中脊扩张,迫使中脊两侧洋壳相背离散向外扩张,中脊处上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岩石圈有所增生,又称增生边界。伴有浅源地震和高热流值等。是板块边界中最重要的类型。大西洋中脊是典型的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

(3)平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以转换断层为板块边界,转换断层两侧

大洋板块相对滑动,这里岩石圈既不增生,也不消减,沿断裂带有浅源地震分布,一般无火山活动。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以转换断层为边界,即平移型板块边界。

第六章

? 1.何谓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通过自身的动力对海岸和海底进行侵蚀、对碎屑物质进行搬运和沉积等作用的过程称为海洋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的动力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海水的运动、海水的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 2.试述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1)陆源碎屑

据统计,每年从大陆剥蚀、侵蚀到海洋中去的沉积物总量为200亿吨,其中约15%进入深海沉积。

(2)海洋生物

在大洋中生活着数不胜数的生物,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繁殖之快都非常惊人。这些生物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海洋生物主要生活在

500 m水深以浅的海域,每年总生物生产量约150亿吨;

能构成大洋沉积的生物碎屑主要是微体钙质生物(如有孔虫、翼足门和超微生物等)和硅质生物(有放射虫和硅藻等),这些生物体死亡后,

它们的骨骼和壳体等成为大洋沉积物的一部分。

(3)火山物质

太平洋周围分布着有名的火山带,大洋内部也分布着工些火山岛屿和海底火山。这些火山喷发的产物——火山灰、火山弹、火山泥和火山岩碎

屑给海洋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沉积物。

每年因海底喷发和海底扩张,使海底增加30亿吨喷发物质,其中大部分是熔岩,也有相当数量的玄武质火山灰弥散在水体中,然后沉入洋底成为海底火山碎屑岩,大量集聚在火山周围,少部分也可飘移很远,当高温的火山灰与海水接触,可能形成新矿物,如绿泥石和沸石等。

(4)宇宙物质

宇宙物质包括陨石和宇宙尘埃,每年约有几千吨,每日1~2千万颗尘埃进入大气层,其中有2/3落将入海洋。可分为磁铁矿型、半晶质硅酸

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化学沉积物。

例如在被太阳彻底晒热的浅海中,可以造成碳酸盐或呈鲕状或呈细粒状沉淀,前者见于红海及里海,后者见于佛罗里达和巴哈马群岛周围海域;

在海水和沉积物之界面上,由于海解而溶于海水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沉淀而析出各种水成矿物,即海洋自生矿物,如铁锰结核、钙十字石、橙

玄玻璃、磷钙石、重晶石、黄铁矿、蒙脱石等:此外,石灰质的沉积物也属

于化学沉积物类。

? 3.海洋沉积环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据此可将海洋环境划分为几类?

以海水深度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1、滨海带:又称滨岸,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环境,

波浪和潮流作用强烈。

2、浅海带:低潮线至200m深的浅海水域,相当于大陆架环境。

3、半深海带:水深200~2000海m域的,相当于大陆坡环境。

4、深海带:水深大于2000m的海域,主要为深海盆地

第八章

? 1.海岸带分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现代海岸带自海向陆分为水上岸坡和海滩两个部分,二者以低潮线为界,可以进一步把海滩分为后滨和前滨,水下岸坡分为近滨和滨外。

后滨:高潮线以上的狭窄的陆上部分,向陆直至最大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地方,相当于潮上带。它从前滨的顶部向陆延伸至自然地理特征改变的地方,如海岸陡崖、沙丘或植物生长带。

前滨:从低潮线至高潮时波浪上冲流到达的界限,相当于潮间带。它从滩肩顶向海延伸至低潮时回流消散的界线。

近滨:又称临滨或内滨,自波浪破碎带至低潮线,相当于潮下带。近滨是水下岸坡的上部,其水深相对较浅,是破波活动频繁的地带。

滨外:又称外滨,是水下岸坡的下部。它自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发生变形从而对海底产生作用处(称为波浪基面,大约相当于1/2长波的水深处)到波浪破碎带的前沿,水深相对较大。

? 2.什么是中立线?什么是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移,什么是纵向运移,各发育什么地貌?

在水下岸坡上,泥沙在浅水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在水下岸坡上,可以找到这样一点,波浪携带泥沙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返回时运动距离加上重力作用在斜坡上使泥沙运动的距离,即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被Cornaglia称为中

立点(Neutral Point), 把岸坡上的中立点连接起来,便称为中立线。

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移:若波射线与海岸线正交,波浪的作用方向与重力

的切向分量方向将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时泥沙作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运移,称为横向运动。

形成堆积地貌有:1.水下堆积阶地2.海滩3.水下沙坝4.离岸堤 纵向运移:波向线与海岸线斜交时,水质点运动方向与重力沿坡的切向分

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泥沙向岸运动的路线与向海运动的路线不一致,泥沙除了横向位移外还发生沿岸线方向的纵向运动。

形成的地貌:滨海沙体(海滩)、沙嘴、湾坝和连岛坝等

? 3.简述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可以认为,岸坡上中立线位置的泥砂运动是达到均衡状态的,而在中立线向陆侧的颗粒,在波浪一周期运动后,向陆移动一段距离,而中立线向海侧的颗粒经过一周期后,会向海推移一段距离。颗粒在运动时,对岸坡底有一定的侵蚀作用,因而在中立线两侧形成两个侵蚀区,使中立线向陆侧的岸坡先变缓再变陡,而中立线向海侧的岸坡先变陡再变缓,这样,中立线上、下侧都出现颗粒运动的均衡位置,形成中立带,中立带上的颗粒都处于均衡位置,这便完成了均衡剖面的塑造。在中立带的上下两侧出现两个侵蚀区,侵蚀区的外侧是堆积区,靠陆侧形成沿岸沙堤,岸坡水下外侧形成水下沙堤。

4.海蚀作用表现为三种形式,分别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种形式:

1、冲蚀:指波浪水体给予岸线的直接冲刷

2、磨蚀:指海水携带的沙砾随波浪往返运动对海底产生

3、溶蚀:指海水溶解海岸基岩引起的海岸侵蚀。

5.什么是波场泥沙流?由泥沙流形成沙体的方式是什么?

波场泥沙流:在波浪作用下海岸带泥沙群体长时期内沿某一平均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波场泥沙流。

由泥沙流形成沙体的方式有:

凹岸充填

凸岸堆积、

屏障掩遮

湾内波能降低等。

第九章:

?

? 1.如海河口分为哪几段各是什么?

?三段: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

?

?

? 2.按照河口的盐度分布和环流特征,河口分为哪三类,如何理解?

?三大类型:

?高度分层型河口(A型):这种类型的河口以径流作用为主, MⅠ≥1,海水则呈楔形沿着河口向上游方向入侵。

?轻度混合型(或部分混合型)河口(B型):当MⅠ=0.2-0.5,潮流足以使咸淡水混掺时,就会产生轻度混合,这时咸淡水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不存在盐度梯度很大的过渡带(即盐跃层),但在垂向上,底层和表层的盐度仍有显著的差别。

?在这种河口,盐水楔人侵的界限随着径流量和潮汐强度的变化而移动,在移动的范围内出现“最大浑浊带”。浑浊带内的悬浮质浓度和水体的浑浊度比它的上、下游高得多,从而造成了该带内泥沙颗粒快速沉积。

?

?高度混合型(或强混合型)河口(C型):在潮汐作用远超过径流作用的河口,MI≤0.1,向上垂咸淡水混合比较均匀,盐度梯度消失,纵向盐度在从河口向上游方向逐渐递减,底层的盐度高于表层。

?

? 3.什么是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和扇形地,便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1、河流泥沙来源丰富。

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小

3、口外海滨区水浅、地势平坦

4、沉积环境稳定

? 4.根据三角洲的动力学特征,三角洲分为哪四类?

河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

综合控制三角洲

? 5.根据三角洲发育的形态,三角洲可分为几类?

扇状或弧形,如黄河三角洲

鸟足状,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尖头状,如意大利波河三角洲

岛屿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

? 6.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分为哪几个方面,并加以说明。

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即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

三角洲平原相:

三角洲平原相指的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相当于顶积层的水上部分。其界

线在向陆一侧从河流大量分汊处开始,与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楣接,向海一

侧以水边线与三角洲前缘相接。沉积物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泻湖等

多种类型,以细粒物质为主,含有少量海陆过渡相生物。

三角洲前缘相:

三角洲前缘相位于三角洲的水下部分,相当于顶积层的水下部分和前积层

的上部,沉积物颗粒较粗,泥质、有机质含量极少。微体生物具有海陆过

渡相的特点。

前三角洲相:

前三角洲相位于三角洲前缘外侧的向海地带,相当于前积层下部和底积层,

由河流输送来的悬浮物质和胶体溶液再沉积形成,沉积物是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物质,呈暗色,具细纹理,含水量高达80%,良是好的生油层。

?7.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形成3层具有不同特征的垂向层序,是什么,并加以说明。

在三角洲层序中,自下而上依次出现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相和三角洲平原相

其沉积相标志的变化相当明显。自下而上表现为:

(1)积沉物的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细;

(2)沉积物的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

(3)沉积构造由水平层理向上渐变为波状层理和各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再往

上又变为以水平层理为主;

(4)物积沉中黏土矿物、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逐渐减小,但在三角洲平原

相,特别是湖沼沉积中,含量又增多,

(5)积沉物的颜色由喑变淡,由青灰色转为灰色,上层为黄褐色;

(6) 海相生物减少,陆相生物则逐渐增多;

(7) 层序下部常见生物洞穴,洞顶部出现植物根系。

第十章

? 1.大陆边缘有几种类型?

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全球大陆边缘分为三种类型:发散型、汇聚型、转换型。

根据大陆边缘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全球大陆边缘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大西洋型(又称为被动型、发散型、无震型、稳定型)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又称为主动型、汇聚型、有震型、活动型)大陆边缘。

? 2.大陆架沉积可分为哪三类,并对这三类沉积进行解释。(现代沉积、变余沉积、残留沉积)

大陆架沉积可分为现代沉积、变余沉积、残留沉积

现代沉积:沉积物的性质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及其物质来源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积物称为现代沉积

变余沉积:变余沉积是指经过海侵后受到现代海洋动力作用加工和改造过的残留沉积物,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之间。变余沉积又称为准残留沉积或假均衡沉积。

残留沉积:残留沉积是指形成于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的沉积物,其属性与现代水动力条件不相适应,如外陆架出现砂质沉积、浅海底出现淡水环境的沉积物等。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of Marine Geology 刘金鑫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2016中队船舶与海洋工程1班 学号:2220163863) 摘要:本文从海洋地质学历史上的三大学说出发,指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海洋地质学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文章指出三个学说的立足点和主要证据,进一步论述了学说从猜想变为事实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部分学说的缺陷性,论述了其在当时不为地质学界接受的主要原因。三大学说按历史时间论述,体现了学科从缺陷到完备的过程。结语中,作者表明了对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的一些思考和其给予的启迪,也展望了未来海洋地质学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一、引言 本学期《深海地理与地球科学》课程,主要学习了地球地理属性、海洋地质构造和海洋地质学发展的一些内容。其中,活动论的演化深深吸引了我,我认为它的演化过程是人类海洋科学领域巨大的一个突破,也是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对自然的认识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 海洋地质学的三大学说相辅相成: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也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图 1:海洋的地质学发展历程

二、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1.海洋地质学 1)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 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层、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图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2.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2)主要论点:石炭纪(3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一个大洋(泛大陆、泛大洋);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 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 布;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 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 受挤压而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 粘性,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3)主要证据:大陆边缘的形态、造山带 与地层学的证据、古冰川及古气候的证 据、古生物的证据、地磁学的证据。图 3:大陆漂移示意图 4)缺陷: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力与离心力小,不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

ISSN1009-2722 CN37-1118/P 海洋地质动态 M arine Geolog y Letter s 第26卷第10期 Vol26N o10 文章编号:1009-2722(2010)10-0040-05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 蓝先洪,张志珣,李日辉,杨慧良,陆凯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要: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始于1958年,主要开展了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与资源评价、油气资源调查以及其他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一批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在整理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对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现状;海域;基础地质 中图分类号:P736.5文献标识码:A 海域基础地质调查是海洋地质的基础工作。我国海域辽阔,大陆架宽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随着陆地自然资源的消耗,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的日益扩大,海洋潜在的各类矿产资源,尤其是陆架区油气资源、热液硫化物、浅海砂矿和天然气水化合物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研究日趋重要。开展海域基础地质调查,不仅对海洋地质的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讨论了我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调查现状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由国家科委海洋组统一部署的近海综合调查拉开了 收稿日期:2010-06-07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1212010611301,1212010916045) 作者简介:蓝先洪(1958)),男,研究员,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工作.我国开展海洋调查的序幕。其后开展的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大致可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实施的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以及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第2阶段为20世纪70)80年代开展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海洋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调查等;第3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八五0科技攻关项目、各种国家专项和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一系列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我国海域基础地质工作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1第一阶段调查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到70年代初,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首先在渤海、东海海域,继而在黄海等不同海域进行了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勘查工作,分别采用了多种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系统地采集了重力、磁力、热流、地震和测深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了钻探和地质取样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成果。 1956年,在国家科委组织下编制了我国第1个12年(1956)1967年)海洋科学远景发展规划,提出了中国海洋近海综合调查及其开发的设想,并于1958)1960年组织了有60多个单位参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海洋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9海洋地质 9.1出航准备 9.1.1海洋地质调查每个航次应制定航行、作业计划。 9.1.2每个航次起航前,应采取下列措施: a)召开本航次航行、作业海区情况分析会。 b)对本航次航海图书资料和船舶证书进行检查。 c)制定本航次操纵、避碰、防台风、防火和海难应急预案。 9.1.3船舶出海作业前应做好下列保障工作: a)出航前,船舶应补足各种油料和生活淡水。 b)主食品补给量应大于计划工作日15天量。 c)配备专职或兼职医生,常用药品、必要医疗器械齐备。 d)船舶导航、通讯设备齐备、完好。 9.1.4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应根据作业海区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9.1.5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在每航次出航前,应向当地海事部门申报作业海区,并发布航行作业通告。 9.1.6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在船舶出海作业前,应对船舶进行综合检查,保证船舶适航状态。 9.2海上作业 9.2.1海洋地质调查作业人员应与船员密切配合,并遵守海洋地质取样、地震测量、磁力测量、重力测量、钻探、测深、海底摄像等机械、仪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9.2.2使用水下设备作业前,应采取下列措施: a)检查船舶设备是否正常。 b)检查水下设备电缆、钢缆、保险绳接口是否牢固。 c)检查绞车、吊机液压泵油位是否符合工作要求。 d)查阅航海图书资料,核实海底地形、地貌是否符合拟使用设备的安全技术参数。 9.2.3使用水下设备作业期间,应遵守下列规定: a)船舶操纵应满足水下设备技术参数和施工设计要求。 b)船舶应按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悬挂危险信号和旗帜。 c)船舶收放电缆尾标应停车进行。 d)收、放电缆航速应小于3kn;拖网作业,航速稳定在2kn。 e)船上应建立、完善观察瞭望体系。 9.2.4特殊情况下应采取下列措施: a)船舶拖带水下设备在渔船活动多或国际航道附近海区作业时,应配备护航船只。 b)作业区渔船、渔标、渔网过多,严重危及作业安全时,应收回水下设备,停止作业。 c)水下拖拽设备、吊放设备拉力超过钢缆最大扩张力时,应立即降低航速。 d)发现半潜状态漂浮物时,应迅速操纵船舶躲避。 9.2.5海上钻探应遵守下列规定: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热能工程专业海洋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介绍了海洋地质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调查研究方法及本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着重介绍了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全球海面变化、海岸带的现代过程、河口与三角洲、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深海沉积、海洋矿产资源。同时,还需结合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古海洋学等新理论,较深入地探讨了地球与海洋的发展演化史。 一、考试方式与时间 博士研究生入学《海洋地质学》考试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和重大科学进展 了解海洋地质学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掌握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DSDP、ODP、IODP、InterRidge等)、重大科学进展和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环境分区和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 掌握现代海洋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环境分区的具体特征;了解海岩带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三)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物理、海底构造、海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具体圈层特征和海洋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掌握海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大陆边缘构造(沟-弧-盆体系)、洋中脊、地幔对流和地幔柱等特征;了解海底热液和海底变质作用概念和特征。 (四)海洋沉积学和古海洋学 掌握现代海洋不同沉积背景(陆架、陆坡、盆地)的沉积学特征;掌握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阶段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掌握古海洋学概念、研究内容和主要科学进展。 (五)海洋矿产资源 掌握海洋矿产概念、分类和分布特征;掌握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砂矿、海洋铁锰结核、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主要矿产资源的概念、成因和主要特征等。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 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 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 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 6.8 km/s)、3B(Vp= 7.0~7.7 km/s)两个亚层。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 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的设备准备

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的设备准备 我作为首席地质学专家,很快又要远赴东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在这之前,还有一些调查设备的准备工作需要开展。 首先是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船按照使用海区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近海调查船与远洋调查船两大类。前者船体小、吃水浅、航区小、续航力低,只装备浅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后者则船体大、吃水深、航区广、续航力长,装备着深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这两类海洋调查船之间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为了讲求经济效益和使用便利起见,一般不相互兼用。根据本次考察实际,我决定采用远洋调查船,因为它具有船体大、吃水深、航区广、续航力长,装备着深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的特点。 海洋调查船按其调查任务不同可分为综合调查船、专业调查船和特种调查船。我选用的是海洋地质专业调查船,海洋地质调查船是专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的船舶,专门执行海洋地质调查的专业调查船。船上装有专门的海洋地质调查的仪器、设备,主要任务是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采样分析等手段研究海底的沉积与构造,评估海底矿产资源的蕴藏量。海洋地质调查船的船型不大,但装备有精密的地震、地磁、重力探测仪器和准确的导航定位系统。船上除有雷达、罗兰以及卫星导航仪GPS等定位导航设备外,还设有进行专业调查的设备,如回声测深仪、旁侧声呐、多波束测深仪、采泥器、柱状采泥器、地层剖面仪和地震、重力、地磁以及地热等地球物理调查设备,并设有地质、化学实验室,且多数装有电子计算机,以便及时处理现场观测数据。 选择好了调查船以后,我就开始考虑海洋深潜设备的选择。现在主要的深潜设备主要有以下三种:载人深潜器(HOV)、AUV、ROV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AUV、ROV是无人水下航行器的一种。无人水下航行器的“本事”其实远不止实施水雷侦察,它还是实施水下攻击、进行反潜作战的“能手”。无人水下航行器不仅能进行情报搜集、勘测战场、确定和跟踪各种感兴趣的目标,还能实施攻击。其实,在完成所有这些任务以后,它们还可以作为远程传感器的节点,继续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并通过网络与其他节点共同分享情报资源,大大改善水下作战的状况。正因如此,无人水下航行器在未来海战中将很有前途,特别是在网络中心战中。网络战斗群中任何一艘潜艇只要拥有发射和回收水下航行器的能力,就能大幅度增加主战平台使用传感器和武器的效能,使作战范围大为增加。它的主要用途是在军事上。 所以我会更倾向于选择载人深潜器(HOV),使用载人潜水器可以使我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深海勘探。载人深潜器这项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在中国“蛟龙号”成功下潜后,我国载人深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载人深潜器的功能包括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有效执行各种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和捕获等工作,并可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以及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接下来我就取样和勘探来说一说设备要求。地质取样包括柱状取样、表层取样和拖网取样等取样方法。( 1) 柱状取样分为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和重力柱状取样两种。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由大型重力柱状取样器、平衡杆、活塞和重锤等部件组成。重力柱状取样器是利用重力进行取样, 取样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 m。重力柱状取样器有操作相对简单, 取样成功率高的特点。对

授予学位学科门类与学科代码

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0104逻辑学 010105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 哲学(自然辩证法) 02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 020201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产业经济学020206国际贸

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020208统计学020209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学 0301法学 030101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刑法学 030105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0106诉讼法学030107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030110军事法学 0302政治学 030201政治学理论030202中外政治制度030203科学社会主义 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国际政治学030207国际关系学030208外交学

0303社会学030301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 (含中国民间文学) 0304民俗学 030401民族学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中国 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01教育学 040101教育学原理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40103教育史040104比较教育学 040105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特殊教育学040110教育技术学 (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心理学(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1基础心理学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应用心理 学 0403体育学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注:可授予教育学、

舟山南沙实习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13级南沙认识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邵伟增等 学生姓名:张锋 学号:130105109 班级:A13海科1班 学院名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习日期:2015年5月9号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摘要】2015年5月9日,星期六,我们在学院邵伟增等老师的带领下,到南沙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9日上午8:00,A13海科1班、A 13海科2班全体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与带队的各位老师一起乘坐学校的大巴前往南沙,抵达南沙后,邵伟增老师召集所有同学,对本次实习的具体流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同学们在胡佳臣,梁娟老师的带领下,结合南沙的实际情况,对海浪海流,海岸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进行了回顾。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了地物光谱实验仪,对南沙进行了一组测绘。并加以分析,可以提高同学们对海洋探测和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另外通过实地近距离接触海洋和梁娟老师的讲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现象加以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对近海的一些海洋地质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践实习,给同学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的机会,走出课本,走近海洋。培养同学我们积极主动实践的意识,学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5年5月9日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29°52′40N 122°24′1E

29°52′37N 122°24′1E 三、实习内容 1.使用地物光谱辐射仪 SI921VF系列连续谱野外光谱辐射计为地物波谱仪,具有便携,低廉,软件功能强等特点. 可应用于遥感测量,矿物勘察测量,测量地表植被、农作物、土壤、岩石、水体等地物光谱的光电仪器, 农作物监测,水体海洋光谱测量。地物波谱仪是,一般为四通道,也可装配更多通道。体型小巧轻便,野外工作可装在三角架上,也可手持进行测量。量测的物理内容有亮度、照度反射率、分光反射率、光谱分布等项目。ISI921VF 型野外地物光谱辐射仪作为野外光谱采集仪器,对各种地物,如植被、建筑物表面、水体、岩石等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光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原数据等。其光谱仪波长范围为383~1058nm,波长精度为0.1nm。它且具有较高的抽样间隔和光谱分辨率,采样速度快,操作简单。 在胡佳臣老师的指导下,在南沙沙滩上选则了6个测量点测了一组数据,6个点测量的物体分别为白板,沙子,水泥地,绿叶,灰板和海水。在尽量保证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分别在6个点进行了测量,并记录下了时间、地点、光谱序号。

海洋地质调查

(三)海洋地质调查 1.部署安排 开展我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采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等基础数据,逐步实现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汇编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通过我国海洋地质基本特征分析研究,提出我国海洋地质中长期战略发展方向、规划和工作部署建议;针对我国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突出问题,开展重点海岸带滨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地区工程合理布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成果;开展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工作,提出可供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地区、新层位、新类型;开展我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查明其资源潜力,建立我国近海海砂资源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地质专项和其他专项相关工作。 我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1:100万大连幅、上海幅、海南岛幅、中沙群岛幅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地质取样,以及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样品测试分析和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南海北部海域地震剖面调查;开展南海沉积物地球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开展1:100万南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和南海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 我国重点海岸带滨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开展长江口以北沙泥质海岸带、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北部湾广西近岸的海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评价。 我国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开展南海东北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以及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和南黄海海域油气资源普查,主要进行以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查明油气资源分布状况,指出有利勘探目标;开展某盆地的沉积充填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研究;按年度编制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图,开展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数据库建设,为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管理以及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服务。 我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开展黄海成山头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主要进行浅地层剖面、旁侧声纳、多波束等调查,进一步查明海砂资源的分布状况。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开展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在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2) 重点内容 (2) 填空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名词解释 (2) 海洋地质学 (2) 简答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了解内容 (2) 名词解释 (2)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2) 简答题 (2)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2)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2)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2)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2)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2)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评估.docx

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评估 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的监管途径一直停留在海上电子班报上,仅将进度信息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以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传输和保存,无法准确获取项目信息,项目管理难度较大。且表现方式单一,信息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者对项目的监管。本文综合利用挣值分析、GIS技术,设计了海洋地质调查项目静态概念模型和动态评估模型,实现项目进度评估、跟踪,提高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监管水平,降低项目风险。 1评估模型设计 1.1数据库及静态结构模型数据库结构采用UML静态结构模型表达(图1)。UML是用类构造模型来表达的,每个类由1组包含属性和实现行为的离散对象组成。属性用来定义数据内容,行为用来定义所进行的操作。属性中存在一个关联字段,用于类与子类之间的索引。顶级类包含项目所有结构的定义。多个类通过泛化处理可以具有一些共同的结构。子类在继承它们共同的父类结构和行为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结构和行为。这样便产生下一级子类,由此也对索引进行了扩展。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关联[1]。在深入研究海洋地质调查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以事件驱动和动态建模的思想为指导,构建海洋地质调查项目信息静态结构模型。调查项目信息静态结构模型主要由调查工区、调查测线、海上地质取样点等类构成[2]。海上地质调查项目评估模型主要包含地质调查元数据、调查项目基本信息、调查工区信息、调查测线信息、海上地质取样信息等几个大类。

数据之间通过两条主线进行索引。第一条主线:元数据名称-数据集编号-工区编号-测线编号-测试类型。调查项目信息静态结构模型核心类是调查项目,调查项目类可以对应1个或多个工区类,1个工区也可以对应多条调查测线。调查测线类型包括地震测线、重力测线、磁力测线、单道测试等。每条调查测线对应1个测线导航数据。导航数据是调查科考船在航行中的卫星导航数据。第二条主线:元数据名称-数据集编号-站位编号-取样测试数据。主要负责样品测试数据的管理。两条主线分别负责线性要素和点状要素的索引及管理。 1.2动态行为模型海洋地质调查静态数据库结构模型中,揭示了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类的属性、方法以及类与类之间关系,突显了其静态结构。海洋地质调查动态行为模型可揭示类实例化后对象之间的协作、交互行为。研究调查项目动态评估模型,建立了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评估主要对象活动图(见图2)。图2是调查项目、调查工区、调查测线和站位4个类实例的交互操作顺序。首先,新增调查项目实例,编辑实例的属性。再根据项目计划导入项目工区,新增工区实例,生成多边形图形特征,编辑工区属性,并与当前调查项目实例关联,以便工程快速定位于场区。随后,规划调查航线,并将测线计划和站位计划导入系统中,生成测线计划图和站位计划图,编辑相应的属性。接下来利用班报信息,自动生成实际站位和测线,基于测线和站位的挣值分析,动态生成项目的挣值分析图。 2关键技术 2.1项目计划可视化项目计划较为复杂,包括地震、单道、重力、

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调查卡(精)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 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 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 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 四大洋。 主要内容:①、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 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砂运动和沉 积作用。 ②、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 ③、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 ④、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 ⑤、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 ⑥、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 ⑦、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 ⑧、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 ⑨、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 ⑩、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 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2.研究海洋地质学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概述海洋地质的研究历程? 答: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 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 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 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 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 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 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崎岖不平的地形,发现了 纵贯整个大西洋的中央海岭;又用柱状取样管取样,进行样 品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首次推算了深海区的沉积速 率。 20~30年代,荷兰地球物理学家芬宁·梅因纳斯等使用潜艇在爪哇海沟和波多黎各海沟进行海洋重力测量,发现了与海沟有关的显著的重力负异常。这对海底构造,乃至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36年,美籍加拿大地质学家戴利用浊流解释海底峡谷的成因,推动了海底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海上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致力于海底地形研究,绘制了一批详细的海底地形图;并大力开展声在水中传播规律的研究,为发展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打下了基础。战后,由于海底油田开发的需要,海洋地质调查蓬勃发展。1947~1948年,瑞典国立海洋研究所所长彼得松率领瑞典“信天翁”号作环球深海考察,采用真空式活塞取样管取得长达23米的柱状样,研究了大洋沉积物的结构、厚度和沉积速率,并采用人工地震法研究海底构造。 4.为什么说大洋钻探计划(ODP)是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际科学合作计划? 答:1985年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ODP)原定1994年结束, 而后延续到2003年9月结束,通过该计划,科学家们揭示了

1101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深水港开发涉海关键技术问题

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深水港开发 涉海关键技术问题 李孟国,杨树森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摘要:江苏如东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水下地形和水动力泥沙条件非常复杂。针对该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进行 了水动力泥沙系统研究。文中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包括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的主要科研工作、技术创新和研究结论。为深水港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辐射沙洲;西太阳沙;烂沙洋;波浪;潮流;泥沙中图分类号:P7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688(2011)01-0001-04 Marine Key Techniq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Port in Xitaiyangsha and Lanshayang Sea Area LI Meng-guo ,YANG Shu-sen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Sediment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Tianjin 300456,China ) Abstract :ThetopographyandhydrodynamicsedimentconditionsinXitaiyangshaandLanshayangseaareaofRudongCountyareverycomplex.Inallusiontothedevelopmentofdeepwaterportinthisseaarea,the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studiesonhydrodynamicsedimentproblemswerecarriedout.Thispaperintroducestheresearchresults,includingkeytechniquestobesolved,themainresearchworkstobecarriedout,technicalinnovationsandresearchconclusions,andprovidesthedeepwaterportdevelopmentwithscientificbasis. Key words :radialsandbanks;Xitaiyangsha;Lanshayang;wave;tidalcurrent;sediment 收稿日期:2010-09-06 作者简介:李孟国(1964—),男,天津市人,博士,研究员,港口航 道工程专业。 中国港湾建设 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 2011年2月第1期总第172期 Feb.,2011Total172,No.1 图1辐射沙洲全貌图 1概述 江苏省的射阳河口至长江口北岸近岸浅水区的地貌形 态为以弶港为中心的辐射沙洲形态(图1)。辐射沙洲是一种为世所罕见的独特的海岸地貌形态,南北延伸200km ,东西横跨90km ,共有70多条水下沙脊,各条沙脊高低不等,形态各异,沙脊之间有深槽相隔,深槽坡陡水深。该辐射沙洲是全世界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被称为“海上迷宫”,在海岸学和海洋地质学上均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在如此长的海岸线上至今尚没有一个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港口[1]。 该辐射沙洲处于山东半岛南部的旋转潮波系统与自东海进入黄海的前进潮波系统相交汇的地方。由于潮波辐聚,波能集中,使得该区潮差大、潮流强,为强潮区。辐 射沙洲海域潮汐以正规半日潮为主,潮流为半日强潮流,且大致以弶港为顶点作辐射状的辐聚、辐散运动。辐射沙 黄沙洋 烂沙洋 弶港

20世纪的科学发展

科学史论文——20世纪的科学史发展、

20世纪的科学史发展 20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100年,由于科学的各类学科的基础科学已发展较为成熟,基于这样坚实的基础上,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便有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材料和更加多样的研究工具。尤其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的研发及应用,大大减少了庞大的计算量给人类科学发展带来的阻碍及负担。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渗透,为科学的探索带来更多可能性与机遇。此外,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普及,高等教育的不断升级,有更多怀揣对科学的理想与希望,并将自己的毕生事业奉献给科学的有志之士投身到这一领域,科学已从原本的贵族神坛,走向普罗大众。更多人投身科学,也有更多人切实的感受到科学对自己生活甚至命运的改变。 以下,本文就将从不同的科学角度列举20世纪的伟大科学进步。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较不显著),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量子行为称为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相对论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它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与启示

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与启示 海洋地质调查是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先行工作,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支撑。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地质工作重要性更加显现,关注度日益提升。随着海洋地质调查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新的海洋地质调查船相继入列,海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机构快速发展壮大。当前,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驶入快车道,进入全面赶超美欧日等传统海洋地质强国的关键时期。针对该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等问题,本文从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历史维度出发,总结了世界海洋地质调查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建议。 前人的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基于时间序列的历史事件梳理,以及按技术门类或按国别的分别论述。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人类近现代历史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对不同阶段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历史使命、驱动因素、主要特点、代表性事件等总结不够系统。 本文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文明演进、国家需求、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等因素基础上,首次将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并阐述了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主要特点和标志成果等,总结凝练了海洋地质调查发展规律。同时,围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我国加快发展海洋地

质工作的建议。 一、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 ⒈19世纪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萌芽期” 19世纪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海洋地质调查以拓展国家战略空间为主要目标。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国力空前强盛,纷纷将海洋作为重要战略空间,开始对深远海的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特征、海底地形等进行探索;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建立海洋地质调查机构。 这一阶段,调查船以军舰或旧船改装为主,主要的技术装备有配重麻绳测深器、拖网、海水采样器、沉积物采样设备等机械式仪器设备,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海洋调查活动有:1831~1836年英国“贝格尔”号环球探险;1839~1843年英国J.C.罗斯的南极海域探险;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调查等。 主要成果有:1854年美国M.F.莫里编制了第1张北大西洋水深图;1859年英国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1895年出齐《“挑战者”号航行科学成果报告》(50卷);1904年摩纳哥阿尔贝大公一世资助出版《大洋水深图》;1912年德国魏格纳发表大陆漂移说,并于1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源》。 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初创期” 一战起始—二战结束,海洋地质调查以服务军事作战为

海洋地质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 九 119 2 016年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为三 亚新机场建设提供重要地质依据;高取心率钻孔精细厘定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框架;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助推海岸带协同发展;围绕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重大工程,开展浅层气相关地质灾害影响评估;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提高了重大工程建设保障能力;建成多个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南黄海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前新生代海相地层并发现油气显示;圈定东沙中生代13个有利圈闭构造及 西沙海槽盆地5个重点构造;神狐海域新发现高饱和度、高渗透率水合物储层;冷泉探测发现目前我国海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冷泉羽流;发现“海马”冷泉生态系统复杂,历史甲烷渗漏量大;“高富强”地震勘查新技术落实了调查参数井井位;创新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体系;初步建成天然气水合物数据集成及共享服务平台;整合推出海洋地质新数据并提供服务;海洋地质数据成果三维展示提升海洋地质信息服务水平。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为三亚新机场建设提供重要 地质依据 1∶25万乐东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了以多波束水深测量、单道地震、浅层剖面、侧扫声呐、重力、磁力、地质取样、地质浅钻等为主的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图幅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等特征,调查成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之一的三亚新机场选址建设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该成果正在提交给海南省人民政府。 发现大面积砂质沉积物。多波束调查显示,区内45m以浅区域海底表层沉积物主要为松散砂,由岸向外沉积物粒度变细,发育潮流冲刷槽、潮流沙脊和海底沙坡三种地貌类型。圈定表层砂质沉积物2429km2,位于新机场选址西北方向80km。通过HDQ2钻孔发现,纵向上发育四层砂,初步判断该砂质沉积物能满足新机场填海用砂需求。 新机场选址附近海域发育古河道。调查发现,在三亚新机场建址附近有两条古河道:全新世古河道A,距离机场建址1.8km,宽度约1.8km、深约14m;早中更新世古河道B:距离机场建址8km,宽度约0.8km、深约 10m。 海洋基础地质调查 (一) 1∶25万乐东幅海洋区域地质 古河道中以粗碎屑 沉积物为主,孔隙 度大、有较强的渗 透性,与古河道以 外的沉积物具有较 大的物性差异。在 上覆荷载下容易形 成局部塌陷,在外 力作用下容易引起 层间滑动,造成基 底不稳定,从而对 机场所在的海床稳 定性具有较大的安 全隐患。 1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