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质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

119

2

016年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为三

亚新机场建设提供重要地质依据;高取心率钻孔精细厘定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框架;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助推海岸带协同发展;围绕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重大工程,开展浅层气相关地质灾害影响评估;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提高了重大工程建设保障能力;建成多个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南黄海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前新生代海相地层并发现油气显示;圈定东沙中生代13个有利圈闭构造及

西沙海槽盆地5个重点构造;神狐海域新发现高饱和度、高渗透率水合物储层;冷泉探测发现目前我国海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冷泉羽流;发现“海马”冷泉生态系统复杂,历史甲烷渗漏量大;“高富强”地震勘查新技术落实了调查参数井井位;创新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体系;初步建成天然气水合物数据集成及共享服务平台;整合推出海洋地质新数据并提供服务;海洋地质数据成果三维展示提升海洋地质信息服务水平。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为三亚新机场建设提供重要

地质依据

1∶25万乐东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了以多波束水深测量、单道地震、浅层剖面、侧扫声呐、重力、磁力、地质取样、地质浅钻等为主的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图幅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等特征,调查成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之一的三亚新机场选址建设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该成果正在提交给海南省人民政府。

发现大面积砂质沉积物。多波束调查显示,区内45m以浅区域海底表层沉积物主要为松散砂,由岸向外沉积物粒度变细,发育潮流冲刷槽、潮流沙脊和海底沙坡三种地貌类型。圈定表层砂质沉积物2429km2,位于新机场选址西北方向80km。通过HDQ2钻孔发现,纵向上发育四层砂,初步判断该砂质沉积物能满足新机场填海用砂需求。

新机场选址附近海域发育古河道。调查发现,在三亚新机场建址附近有两条古河道:全新世古河道A,距离机场建址1.8km,宽度约1.8km、深约14m;早中更新世古河道B:距离机场建址8km,宽度约0.8km、深约

10m。

海洋基础地质调查

(一)

1∶25万乐东幅海洋区域地质

古河道中以粗碎屑

沉积物为主,孔隙

度大、有较强的渗

透性,与古河道以

外的沉积物具有较

大的物性差异。在

上覆荷载下容易形

成局部塌陷,在外

力作用下容易引起

层间滑动,造成基

底不稳定,从而对

机场所在的海床稳

定性具有较大的安

全隐患。

120

121

九、海洋地质调查

高取心率钻孔精细厘定东海

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框架

通过对东海外陆架3个高取心率地质钻孔的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分析,厘定了MIS5(深海氧同位素5期)以来的地层,重建了古环境。

MIS5中晚期(100~74ka)。相对低海平面期,之后海平面缓慢下降,发育高位体系域浅海-前三角洲细粒沉积。此后海平面缓慢上升,发育以细砂-粉砂质砂为主的潮流沉积,形成海侵体系域沉积,有明显侵蚀面。末次冰期亚冰期MIS4(60~74ka),早期持续海退,发育近河口潮坪沉积。中后期形成近滨潮坪沉积和黑色贝壳砂。MIS3(25~60ka),海平面缓慢下降,发育大面积的浅海-三角洲体系,

形成高位体系域浅海沉积。晚期海平面持续下降,发育泥沙互层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在中内陆架形成过路沉积。末次冰盛期(18~22ka)。

海平面大幅下降,在平缓陆架上形成河流、近岸河口及滨海沉积,对应低位体系域沉积。随后冰消期,海平面缓慢上升,在潮流作用下,发育潮坪沉积,即早期海侵体系域。全新世海在7ka 左右达到最高海平面并相对稳定,外陆架在较强的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下,发育大范围海侵潮流沙脊,形成分选程度相对较高的灰黑色中细砂沉积,对应海侵体系域晚期。

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框架的厘定,对于促进我国东部边缘海晚第四纪沉积研究、精细分析冰期古河道的分布和演化、中国大陆碎屑物质在东海及冲绳海槽的分布等研究及海域

划界应用具有重要极意义。

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框架

122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

助推莱州湾海岸带协同发展

截至2016年,莱州湾海岸带大、中比例尺综合地质调查已完成16幅1∶10万~1∶25万海陆统筹地质图件,包括12幅基础性图件和4幅应用性图件,基本查明莱州湾海岸带地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卤水等矿产资源赋存特征,为莱州湾海岸带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淤泥类土、盐渍土、饱和粉细砂及粉土易震动液化层广泛分布,影响基础稳定性,地下水存在中-强结晶性侵蚀,在工程建筑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龙口-蓬莱变质岩侵入岩较不稳定亚区,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岩溶区水库存在渗漏,建筑需防震。这些问题和建议为莱州湾海岸带国土资源规划、开发、管理以及重大工程开发建设地质风险评价等提供了基础性、先导性地质工作支撑和服务。

以1∶25万莱州湾工程地质分区图为例:陆域划分3大工程地质区,即鲁西北平原工程地质区(Ⅰ)、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Ⅱ)、鲁东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Ⅲ),在此基础上,划分了8个工程地质亚区。海域划分3个大区,即鲁东滨海平原工程地质区(Ⅳ)、西部黄泛平原及滨海平原工程地质区(Ⅴ)、莱州湾中部堆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Ⅵ),在此基础上,划分了6个亚区。针对每个地质分区提出具体工程地质问题和建议。例如黄河三角洲冲积海积层稳定—较不稳定亚区,

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二)1∶25万莱州湾工程地质分区图

123

九、海洋地质调查

宁波-舟山海域海底浅层气调查

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利用浅地层剖面测量、地形测量、地质钻探、钻孔试气、沉积物和孔隙水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技术方法,围绕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重大工程,开展浅层气相关地质灾害影响评估。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提高了重大工程建设保障能力。

通过浅地层剖面解译,圈定埋藏浅层气的平面分布范围和含气层顶界埋深。埋藏浅层气在研究区海域普遍分布;地震剖面常见声学空白、声学幕和声学扰动现象,海底常见麻坑、泥火山等特殊微地貌,并观测到近底海水中甲烷含量异常现象。地震剖面和地质浅钻揭示主要的含气层是上更新统和下全新统的滨海相-

河流相砂质粉砂、黏土质粉砂和粉砂地层,上覆的上全新统泥质沉积层为封堵盖层。含气层顶界埋深变化较大,以4~10m 为主,局部埋

深达20m。海上钻孔取气试验,现场测得最大气体压力0.06MPa,海底浅层气具有多层性。钻孔孔隙水和沉积物顶空气分析表明,浅层气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含量90.3%~97.9%,主要为生物成因气。

实验模拟结果反映埋藏浅层气降低沉积层土力学强度,破坏土质原始稳定性,减小基底支撑力,在外载荷重下,含气沉积物发生蠕变或突变,产生不均匀沉降或液化失稳,破坏石化基地的构筑物、管道和海堤稳定。同时,施工中存在高压埋藏气扰动喷发、溢出闪爆等火

灾风险,严重威胁石化基地安全。

宁波-舟山海域海底浅层气分布和埋深示意图

124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南黄海科学钻探CSDP-2井

揭示前新生代海相地层 并发现油气显示

南黄海陆架施工科学钻探CSDP-2井于2015年底完成2000m 全取心钻探,2016年计划加深至2800m,目前钻至2700m。该科学钻探的目标之一是探查南黄海中部隆起前新生代海相地层时代,揭示南黄海前新生代海相地层沉积演化过程,为油气突破进一步奠定基础。

CSDP-2井岩心显示,0~596m 岩心为新近纪以来沉积的松散/未固结沉积物。596~2700m 岩心为中—古生代岩石。根据古生物化石和区域对比,确定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地层为主,泥盆系

为海陆交互相地层,岩性为灰岩-泥岩或砂岩。推断CSDP-2井2700m 处的地层为泥盆系五通群,是迄今为止南黄海钻遇的最古老地层。在CSDP-2井在下三叠统分别钻遇3段好

的油气显示,分别为866~876m(三叠系青龙组)、885~889m(三叠系青龙组或大隆组)和1151~1162m(二叠系龙潭组)。沿灰岩裂隙或细砂岩的方解石脉发现油迹,对应的气测录井显示全烃百分含量最大值分别达到0.30%、0.37%和0.45%。在裂隙处取得的样品经荧光分析显示为“油迹-油浸层”特征。龙潭组视厚度350m 左右,灰黑色泥岩含量约40%,累计泥岩厚度约100m,推测为较好的烃源岩,烃源岩的类型为II 到III 型,II 型为主,为海陆过

渡环境。

CSDP-2井为南黄海中部隆起上的首钻,该隆起油气显示是南黄海中、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的首次发现。海相地层的发现将极大促进南黄海盆地,尤其是中部隆起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勘查工作,并将推动南黄海层序标定和古沉积和构造环境等前沿

科学问题的研究。

CSDP-2井二叠系龙潭组沿细砂岩的方解石脉显示油迹

海洋油气资源调查

(三)

九、海洋地质调查

南海北部油气资源调查

锁定有利圈闭构造18处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油气资源调查,采用三维成像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取得了单元单缆地震资料采集三维成像技术的突破。以此育、圈排关系好、具有一定的油气显示或地化异常。

这些重点构造的进一步落实将加快海相中生界油气勘探进程,有助于形成并完善海相中生界油气成藏理论,实现海域新层位的油气资源战略突破。

东沙海域13个中生代有利构造分布图

西沙海槽盆地5个重点构造分布图

为基础,初步圈定东沙中生代

13个有利圈闭构造及西沙海槽

盆地5个重点构造。

通过本次调查,圈定

南海北部中生界分布面积约

6.7×104km2,主要分布在珠江

口盆地东沙隆起两侧的潮汕坳

陷、韩江坳陷及台西南盆地等

区域,总体呈现南厚北薄的特

征,其中潮汕坳陷中生界残留

厚度3000~5000m。发育有

背斜、断鼻、断块和复合圈闭

及岩性尖灭圈闭,初步解释的

主要构造有13个,主要分布在

潮汕坳陷斜坡带,闭合幅度介

于500~1500m,圈闭面积均

大于100km2。

西沙海槽盆地最大沉积厚

度超过8000m。盆地自下而

上发育岭头组、崖城组、陵水

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

莺歌海组、乐东组。综合分析

局部构造的油气地质条件,优

选5个重点构造,圈闭面积均

大于100km2、单层圈闭闭合

幅度200~700m、离富生烃

凹陷距离小于10km,储层发

125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神狐海域2016年

新发现高饱和度、高渗透率

水合物储层

2016年在神狐海域实施第四次天然气水合物钻探(GMGS-4航次)开展11个站位先导孔随钻测井,其中SH-W07-16站位在121~153m发现异常高的声波速度和电阻率值。声波速度超过2500m/s,电阻率异常值达12Ω.m。分别在10个层段对该站位进行取心,53m层段有孔虫含量丰富,发现疑似油气浸染的橘黄色有孔虫壳体;110m层段黄铁矿发育;物最大饱和度75%。该站位含水合物层厚30m,水合物最大饱和度约75%,渗透率可达40mD,矿体面积约12km2。

通过工作,系统获取了水合物试采目标储层地质参数。对3个水合物试采目标井位进行了保压和非保压取心作业,以及原位地层温压和原位渗透率测试,现场对非保压取心样品进行了红外扫描、微生物取样、裂隙气及顶空气取样、孔隙水取样,对保压样品进行了CT扫描、三轴岩土应力实验、渗透率实验、阶段释气测试,系统获取了试采目标井位水合物储层的沉积物显微结构、储层原位渗透率、水合物饱和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四)

SH-W07-16站位取芯情况

126m层段有孔虫主要为浅水有孔虫,该层段对应随钻测井上的高伽马层,原位渗透率测试30mD;137m层段为高饱和度水合物层,水合度、气体组分、保压样品三轴岩土应力等方面详实数据,为水合物试采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

126

127

九、海洋地质调查

冷泉探测发现我国海域

迄今规模最大的冷泉羽流

通过多波束水体影像资料处理,共识别出300余个气泡羽流。所有羽流均喷出海底100m 以上,最大达578m,是目前我国海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冷泉羽流。一系列原位调查确认该最大羽流发源于海底泥火山的冷泉泄漏,而其余羽流也均与麻坑、泥火山等地貌有密切区,在平面上呈狭长带状分布,初步推断这些冷泉的形成可能受控于水深、地形、地貌或底水温度等因素。

该项成果将会进一步推动海底冷泉、热液两个极端环境系统耦合机制的研究,改变以往两个极端系统彼此隔绝独立的认识;拓展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空间,热盆内发育冷泉泄漏的地质事实否定了热盆不大可能发育冷泉的传统观点,热液羽流与冷泉羽流两种系统潜

某海域多波束测深图及冷泉羽流泄漏点分布区(黑色圆点代表冷泉羽流)

关系。

经地质拖网原位取样,发现了形态多样的冷泉碳酸盐岩出露区,对碳酸盐岩进行实验室分析,碳同位素负异常明显,δ13CPDB 值-22.68‰~53.99‰(平均值-39.74‰,n=43),和世界各地的冷泉碳酸盐岩在同位素组成和矿物学

成分方面能很好对比。同时,对水体中的甲烷进行了随船甲板测试,发现了10余处水体剖面中的甲烷含量异常点。综合调查表明,气泡羽流、冷泉碳酸盐岩和甲烷异常均位于陆架斜坡

在作用的评估将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有更全面认识。两种羽流活动,预示着该盆地内赋存着两种甚至多种有价值的经济矿产。

南海北部“海马冷泉”生物具

多样性,历史甲烷渗漏量大

2016年3月,“海洋六号”调查船利用ROV“海马”号ROV 及生物拖网调查手段,对南海北部水合物区“海马冷泉”进行了海底观测、地质调查及生物取样,发现“海马冷

泉”生态系统分布有多种化能合成生物组成的冷泉群落:①以宽型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 )为优势类群贻贝床群落,主要附生在硬底自生碳酸盐上,其它生物类群包括铠甲虾(Munidopsis sp.)、螺类(Buccinum sp.;Provanna sp.)

、蛇尾(Ophiacantha sp.)、海葵等;②以伴溢蛤(Calyptogena sp.)为主囊

128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一大批新的海洋地质数据

公开发布

2016年,整合推出了一大批新的、可供上线的海洋地质数据,并提供服务(见下表),加

大海洋地质信息服务力度。同时,为促进海洋地质数据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海洋地质数据资源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推进海洋地质信息网建

设,遵循互联网公共协议和ODATA 数据开发协议,构建基于REST 风格API 的轻量级

Web

海马冷泉区生物群落

数字海洋地质

(五)蛤群落;③以西伯加虫科种类(Paraescarpia sp.)为主的管虫群落,囊蛤类和管虫个体大,囊蛤类体长超过11cm,管虫体长超过23cm,显示冷泉生态系统发育时间较长。其次对环境中16SrRNA 分子的高通量测序,发现在“海马解释放。

此次对“海马冷泉”的调查研究,为水合物试采或开采期间针对性监测提供珍贵的资料,并且有助于将来对我国南海北部冷泉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及保护。

冷泉”区沉积物中,特别是甲烷-硫酸盐转化带(SMTZ)含有丰富的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ME),在底部的甲烷产生带(methanogenesis)除了已知的产甲烷古菌,还发现大量的未培养且功能未知的古菌(如MBGB 等)。

自生碳酸盐岩δ13C值-43.0‰~-27.5‰,指示其为甲烷缺氧氧化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δ18O 值2.5‰~5.8‰,显示18O 富集;含壳体的碳酸盐岩结壳以文石为主、无Ba 富集和相对于Mo 更加富集U 元素,表明它们形成于紧靠海底的开放环境中。相反,碳酸盐岩结核、烟囱及无胶结壳体的碳酸盐岩结壳中出现Ba 和Mo 的富集,说明它们形成于更加缺氧的环境中,很可能反映了过去大量天然气水合物的分

129

九、海洋地质调查

2016年公开发布的新数据

服务,以此为基础搭建海洋地质数据共享平台。优化完善了网站空间数据服务等功能模块;完成了网站安全等级测评和安全保护及网站全部

上线数据的保密审查;保证数据持续更新和服务;完成网站手机移动版APP 应用研发,创新

网站使用新模式。

海洋地质信息网——空间数据服务海洋地质信息网移动APP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天然气水合物数据集成

及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建成

对2016年以前获取的天然气水合物野外勘查数据进行了系统性的检查入库工作,并制作了相应图件,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勘查提供数据支撑。天然气水合物数据涵盖野外勘查实测数据、研究成果数据等。数据专业种类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现场测试分析、钻井数据等等。其中重点核对整理了地震数据、多波束数据、取样站位数据、钻井数据、ROV数据等。目前,收集管理原始数据及备份数据总量约50T,其中,取样站位信息2521个站位,钻井信息37个钻孔,多道地震信息115582km,摄像观测信息531个站位。建立了一整套天然气水合物数据入库规则及方法,设计了原始数据与数据库数据的转换接口,自行编制相应程序解读国外仪器设备获取的原始数据。为水合物数据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实现了数据方便、快捷、安全入库。

初步建成天然气水合物数据集成及共享服务平台,为“一站式”数据共享服务奠定了基础,提高数据共享服务水平,为勘查试采提供实时、全方位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调查程度图,提供研究及部署人员及时了解我

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程度。天然气水合物共享服务平台

海洋地质数据成果三维展示提升

海洋地质信息服务水平

立足于海洋地质资料与数据成果海量多源的实际特点,结合海洋地质调查业务部门的展示应用需求,采用国内外先进的三维展示开发技术与平台,在海岸带地质调查与海洋油气资源调查数据三维展示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基于SkyLine平台基本建成了我国北方海岸带区域三维场景,开发了三维海底展示、

130

131

九、海洋地质调查

重点海岸带区域海水淹没模拟

重点油气勘查区域三维地质建模

立体量测、水淹分析等功能模块,可实现球体模型上海洋地质调查数据与成果的综合展示,提高了成果展示与应用水平。基于Open Inventor 平台初步建成了我国油气勘探重点海域地质体三维模型,开发了三维地质体模型可视化展示组件,实现了海洋油气地质调查地震解释剖面图、构造区划图、等深度构造图、断

裂分布图以及钻井资料等资料管理与展示。

应用三维技术推动了海洋地质调查成果由传统的平面展示向三维立体展示的转变,为地质专业人员开展业务领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提高了海洋地质调查与科研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海洋地质调查数据与成果的转化应用与网络化服务。

南黄海“高富强”地震勘查新技术

锁定油气钻探目标

在南黄海崂山隆起实施新的地震勘查技术,提出并完善了调查参数井井位建议,为落实下古生界烃源岩、建立早古生代地层层序,并最终实现南黄海油气新层系油气发现和突破奠定基础。

通过工作,形成了适用于崂山隆起地震地质

海洋资源调查关键技术研发

(六)条件的“高富强”(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强震源)地震勘查技术,该技术覆盖次数96次,富含5~25Hz 的强能量低频成分,震源容量

6390立方英寸,最大探测深度超过15000m。通过地震资料攻关处理、新老地震资料联片解释和海陆对比,建立了南黄海崂山隆起完整的海相地层地震层序。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确定了崂山隆起中部是海相中-古生界的重点目标区,面积约6000km 2。该区发育6个

132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主要圈闭构造,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总面积达590km 2。通过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1号和3号构造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其中3号是首选钻探靶区。运用该技术获得了较高品质的海相中-古

生界反射资料,为区内油气调查与勘探的突破

南黄海崂山隆起T10反射层圈闭分布(图中标注了各圈

闭编号及其面积)

3

号圈闭构造的井位设计方案

提供了技术支撑。

已有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海相新层系油气远景好,但目前勘探程度低、商业投入难以下决心,亟待调查参数井破解难题。调查参数井井位的落实将为下扬子区及海域海相新层系的油气突破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装备

完成优化试制

完成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钻具的优化与样机试制。保温保压取样器是取样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通过对保温保压取样的密封机构进行改进优化,提高了密封翻板机构的可靠性,对压入式保温保压取样钻具的稳定性进行了优化,同时针对坚硬地层条件完成了回转式长筒保温保压取样钻具的首轮样机试制,同时开展了保温真空管、取样钻头、取样管鞋及打捞器的优化。通过进行室内试验显示,

采用补压装置的前提下,压力保持在90%以上,可满足天然气水合物保压需要。真空双层保温内筒失温速率在5℃/h 以内。针对海上试验要

求,完成了钻具海试前的准备工作。

针对海域钻探的特点,对海洋钻探冲洗液进行了优化和正交试验。初步确定了采用抗盐共聚物、聚丙烯酰胺等处理剂的低温环保冲洗液配方,通过室内试验验证后其冰点可达-15℃。

完成了优化后取样适配装备——取样基盘和取样绞车样机的室内模拟试验。取样基盘可在保温保压取样的过程中为取样钻具提供水下

九、海洋地质调查

井口和钻杆夹持功能,通过室内

模拟工况试验验证,经过优化后

的取样基盘可适应水深3000m工

况下30MPa压力要求,取样绞车

可提供±3m海浪的升沉补偿功

能,避免样品扰动。

已经初步完成了海域天然气

水合物取样技术装备的自主化,

基本形成以保温保压取样钻具为

核心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取样

技术体系。

保温保压取样钻具

133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of Marine Geology 刘金鑫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2016中队船舶与海洋工程1班 学号:2220163863) 摘要:本文从海洋地质学历史上的三大学说出发,指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海洋地质学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文章指出三个学说的立足点和主要证据,进一步论述了学说从猜想变为事实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部分学说的缺陷性,论述了其在当时不为地质学界接受的主要原因。三大学说按历史时间论述,体现了学科从缺陷到完备的过程。结语中,作者表明了对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的一些思考和其给予的启迪,也展望了未来海洋地质学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一、引言 本学期《深海地理与地球科学》课程,主要学习了地球地理属性、海洋地质构造和海洋地质学发展的一些内容。其中,活动论的演化深深吸引了我,我认为它的演化过程是人类海洋科学领域巨大的一个突破,也是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对自然的认识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 海洋地质学的三大学说相辅相成: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也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图 1:海洋的地质学发展历程

二、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1.海洋地质学 1)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 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层、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图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2.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2)主要论点:石炭纪(3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一个大洋(泛大陆、泛大洋);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 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 布;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 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 受挤压而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 粘性,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3)主要证据:大陆边缘的形态、造山带 与地层学的证据、古冰川及古气候的证 据、古生物的证据、地磁学的证据。图 3:大陆漂移示意图 4)缺陷: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力与离心力小,不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

ISSN1009-2722 CN37-1118/P 海洋地质动态 M arine Geolog y Letter s 第26卷第10期 Vol26N o10 文章编号:1009-2722(2010)10-0040-05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 蓝先洪,张志珣,李日辉,杨慧良,陆凯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要: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始于1958年,主要开展了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与资源评价、油气资源调查以及其他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一批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在整理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对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现状;海域;基础地质 中图分类号:P736.5文献标识码:A 海域基础地质调查是海洋地质的基础工作。我国海域辽阔,大陆架宽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随着陆地自然资源的消耗,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的日益扩大,海洋潜在的各类矿产资源,尤其是陆架区油气资源、热液硫化物、浅海砂矿和天然气水化合物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研究日趋重要。开展海域基础地质调查,不仅对海洋地质的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讨论了我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调查现状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由国家科委海洋组统一部署的近海综合调查拉开了 收稿日期:2010-06-07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1212010611301,1212010916045) 作者简介:蓝先洪(1958)),男,研究员,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工作.我国开展海洋调查的序幕。其后开展的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大致可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实施的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以及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第2阶段为20世纪70)80年代开展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海洋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调查等;第3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八五0科技攻关项目、各种国家专项和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一系列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我国海域基础地质工作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1第一阶段调查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到70年代初,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首先在渤海、东海海域,继而在黄海等不同海域进行了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勘查工作,分别采用了多种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系统地采集了重力、磁力、热流、地震和测深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了钻探和地质取样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成果。 1956年,在国家科委组织下编制了我国第1个12年(1956)1967年)海洋科学远景发展规划,提出了中国海洋近海综合调查及其开发的设想,并于1958)1960年组织了有60多个单位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海洋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9海洋地质 9.1出航准备 9.1.1海洋地质调查每个航次应制定航行、作业计划。 9.1.2每个航次起航前,应采取下列措施: a)召开本航次航行、作业海区情况分析会。 b)对本航次航海图书资料和船舶证书进行检查。 c)制定本航次操纵、避碰、防台风、防火和海难应急预案。 9.1.3船舶出海作业前应做好下列保障工作: a)出航前,船舶应补足各种油料和生活淡水。 b)主食品补给量应大于计划工作日15天量。 c)配备专职或兼职医生,常用药品、必要医疗器械齐备。 d)船舶导航、通讯设备齐备、完好。 9.1.4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应根据作业海区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9.1.5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在每航次出航前,应向当地海事部门申报作业海区,并发布航行作业通告。 9.1.6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在船舶出海作业前,应对船舶进行综合检查,保证船舶适航状态。 9.2海上作业 9.2.1海洋地质调查作业人员应与船员密切配合,并遵守海洋地质取样、地震测量、磁力测量、重力测量、钻探、测深、海底摄像等机械、仪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9.2.2使用水下设备作业前,应采取下列措施: a)检查船舶设备是否正常。 b)检查水下设备电缆、钢缆、保险绳接口是否牢固。 c)检查绞车、吊机液压泵油位是否符合工作要求。 d)查阅航海图书资料,核实海底地形、地貌是否符合拟使用设备的安全技术参数。 9.2.3使用水下设备作业期间,应遵守下列规定: a)船舶操纵应满足水下设备技术参数和施工设计要求。 b)船舶应按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悬挂危险信号和旗帜。 c)船舶收放电缆尾标应停车进行。 d)收、放电缆航速应小于3kn;拖网作业,航速稳定在2kn。 e)船上应建立、完善观察瞭望体系。 9.2.4特殊情况下应采取下列措施: a)船舶拖带水下设备在渔船活动多或国际航道附近海区作业时,应配备护航船只。 b)作业区渔船、渔标、渔网过多,严重危及作业安全时,应收回水下设备,停止作业。 c)水下拖拽设备、吊放设备拉力超过钢缆最大扩张力时,应立即降低航速。 d)发现半潜状态漂浮物时,应迅速操纵船舶躲避。 9.2.5海上钻探应遵守下列规定: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招投标数据分析报告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本报告于 2019年11月30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招标数量、招标情况、招标行业分布、投标企业排名、中标企业 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 法定代表人:/成立日期:1976-05-07企业类型:/经营状态:/ 注册资本:/ 注册地址:/ 营业期限:/ 至 / 营业范围:/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招标数量 2,099 企业招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

2.2 企业招标情况(近一年) 2019年03月316 企业近十二个月中,招标最多的月份为,该月份共有个招标项目。 仅展示最近10条招标项目 序号地区日期标题 1广州2019-11-2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线上采购一体化平台 2广州2019-11-29计算机设备 3广州2019-11-29登记表及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4广州2019-11-2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线上采购一体化平台 5广东2019-11-2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地震采集系统水下部件及数字包-重新招标-中标公示6广东2019-11-29地震采集系统水下部件及数字包 7广东2019-11-2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项目 8广东2019-11-2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项目施工总承包招标暂停公告9广州2019-11-29发明专利申报服务采购 10广州2019-11-2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线上采购一体化平台 2.3 企业招标行业分布(近一年)

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附录

表B.1 稀土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表 附录C 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因素及工程间距的确定 C.1 稀土内生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C.1.1 矿体延展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类,其具体划分及类型系数如下: 表C.1 矿体规模划分及类型系数表 C.1.2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a)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产状稳定,内部结构简单,内部无夹石或很 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 b)较简单,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规则脉状,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 产状较稳定,内部结构较简单,内部有夹石。 c)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有脉状、带状、小透镜状、网脉状、网脉浸染状、具分枝复合现象,膨大 缩小,尖灭侧现,产状不稳定或极不稳定,内部结构复杂或极复杂。 C.1.3 构造影响程度 a)小,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b)中等,类型系数0.2,偶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矿体,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c)大,类型系数0.1,有或常有断层,岩脉破坏矿体,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 C.1.4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按厚度变化系数及矿体类型系数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如下: C.1.5 稀土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根据稀土主元素品位变化系数划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相应类型系数如下:

表C.3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C.2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C.2.1 矿体延展规模:按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类及类型系数列于表C.4 表C.4 矿体规模及类型系数表 a)连续,其含矿率为大于90%,相应的类型系数为0.3. b)较连续,其含矿率在90%-70%,相应的类型系数为0.2。 c)不连续,其含矿率为小于70%,相应的类型系数0.1。 C.2.3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a)简单(矿体边界模数大于0.6),似层状,成片连续分布,偶有夹石或风化球,相应的类型系数为0.9。 b)较简单(矿体边界模数0.3-0.6),似层状至透镜状,成片连续至较连续分布,常有夹石或风化球,相应的 类型系数为0.6。 c)复杂(矿体边界模数小于0.3),透镜状,较零散分布,类型系数为0.3。 C.2.4 厚度稳定程度 a)稳定,厚度变化系数为小于60%,类型系数为0.6。 b)较稳定,厚度变化系数60%-120%,类型系数为0.4。 c)不稳定,厚度变化系数大于120%,类型系数为0.2。 C.2.5 稀土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a)均匀,品味变化系数小于30%,类型系数为0.3。 b)较均匀,品味变化系数30%-60%,类型系数为0.2。 c)不均匀,品味变化系数大于60%,类型系数为0.1。 C.3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C.3.1 勘查工程的布置原则 C.3.1.1 一般是以一定的几何形态的网格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间距,系指用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内生矿床地表槽、井探工程间距比深部勘查工程加密一倍。勘探工程的布置应视矿体在山头、山腰、山脚的分布规律,采用相对均衡的工程间距。 C.3.1.2 对于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一般采用勘探线与地形相结合的方法,地形较平坦,沟谷不发育时可采用勘探网法,勘探线应尽量垂直山脊走向,当山脊较长且走向变化明显时,应分段取不同方向的勘探线,勘查工程的布置应视矿体在山头、山腰、山脚的分布规律,采用相对均衡的工程间距。地形很复杂的部位,应适当加密控制。 C.3.2 施工原则 应按照由已知到未知,有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稀到密的原则进行,基准孔、参数孔、沿走向和倾向的主导剖面应优先施工。 C.3.3 勘查各阶段工程间距(密度) C.3.3.1 预查阶段:勘查工程极少,无间距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oc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热能工程专业海洋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介绍了海洋地质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调查研究方法及本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着重介绍了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全球海面变化、海岸带的现代过程、河口与三角洲、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深海沉积、海洋矿产资源。同时,还需结合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古海洋学等新理论,较深入地探讨了地球与海洋的发展演化史。 一、考试方式与时间 博士研究生入学《海洋地质学》考试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和重大科学进展 了解海洋地质学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掌握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DSDP、ODP、IODP、InterRidge等)、重大科学进展和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环境分区和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 掌握现代海洋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环境分区的具体特征;了解海岩带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三)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物理、海底构造、海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具体圈层特征和海洋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掌握海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大陆边缘构造(沟-弧-盆体系)、洋中脊、地幔对流和地幔柱等特征;了解海底热液和海底变质作用概念和特征。 (四)海洋沉积学和古海洋学 掌握现代海洋不同沉积背景(陆架、陆坡、盆地)的沉积学特征;掌握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阶段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掌握古海洋学概念、研究内容和主要科学进展。 (五)海洋矿产资源 掌握海洋矿产概念、分类和分布特征;掌握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砂矿、海洋铁锰结核、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主要矿产资源的概念、成因和主要特征等。

截至2012年1月创业板排队上市公司名单

https://www.doczj.com/doc/652816277.html,2012年02月02日 09:10证监会网站手机免费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652816277.html,|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序号申报企业 注册 地 所属领域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 1 山东泰丰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关键机械基础件齐鲁证券有限公司战肖 华 张应 彪 2 北京欧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子专用设备东方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孙树 军 张正 平 3 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江苏特种功能材料 东海证券有限责任 公司 王磊 马媛 媛 4 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轨道交通设备广发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赵怡 蒋继 鹏 5 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创新药物及关键技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 公司 吕洪 斌 徐慧 芬 6 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山东 电力电子器件及变流 装置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 责任公司 杨淑 敏 龚文 荣 7 深圳市景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软件及应用系统招商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陈佳杨爽 8 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国信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赵刚 吴小 萍 9 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新型高效生物肥料光大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唐绍 刚 王广 红 10 南京宝色股份公司江苏复合材料国海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刘迎 军 胡启 11 河北四通新型金属材料股份有 限公司 河北复合材料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赵新 征 王剑 敏 12 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 北京数字内容服务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刘顺 明 任波 13 上海飞凯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 司 上海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国元证券股份有限 公司 罗欣 于晓 丹 14 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 广东新型安全饲料 民生证券有限责任 公司 王刚 陆文 昶

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代替 DZ/T0033-199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4.2 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其编写的基础是: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有关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已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经过了综合研究。 4.3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4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资源/储量的估算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提倡针对勘查工作的实际和适用条件,采用成熟的并经审定的新估算方法。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 4.5 地质勘查工作应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或勘查合同的约定)部署工作,并取得相应阶段的各项勘查数据资料。本标准所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适用于勘探阶段,在勘查程度达不到勘探阶段的情况下使用该编写提纲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进入报告,不应遗漏。 5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 5.2 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以本标准附录A为基础进行增减、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的设备准备

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的设备准备 我作为首席地质学专家,很快又要远赴东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在这之前,还有一些调查设备的准备工作需要开展。 首先是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船按照使用海区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近海调查船与远洋调查船两大类。前者船体小、吃水浅、航区小、续航力低,只装备浅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后者则船体大、吃水深、航区广、续航力长,装备着深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这两类海洋调查船之间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为了讲求经济效益和使用便利起见,一般不相互兼用。根据本次考察实际,我决定采用远洋调查船,因为它具有船体大、吃水深、航区广、续航力长,装备着深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的特点。 海洋调查船按其调查任务不同可分为综合调查船、专业调查船和特种调查船。我选用的是海洋地质专业调查船,海洋地质调查船是专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的船舶,专门执行海洋地质调查的专业调查船。船上装有专门的海洋地质调查的仪器、设备,主要任务是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采样分析等手段研究海底的沉积与构造,评估海底矿产资源的蕴藏量。海洋地质调查船的船型不大,但装备有精密的地震、地磁、重力探测仪器和准确的导航定位系统。船上除有雷达、罗兰以及卫星导航仪GPS等定位导航设备外,还设有进行专业调查的设备,如回声测深仪、旁侧声呐、多波束测深仪、采泥器、柱状采泥器、地层剖面仪和地震、重力、地磁以及地热等地球物理调查设备,并设有地质、化学实验室,且多数装有电子计算机,以便及时处理现场观测数据。 选择好了调查船以后,我就开始考虑海洋深潜设备的选择。现在主要的深潜设备主要有以下三种:载人深潜器(HOV)、AUV、ROV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AUV、ROV是无人水下航行器的一种。无人水下航行器的“本事”其实远不止实施水雷侦察,它还是实施水下攻击、进行反潜作战的“能手”。无人水下航行器不仅能进行情报搜集、勘测战场、确定和跟踪各种感兴趣的目标,还能实施攻击。其实,在完成所有这些任务以后,它们还可以作为远程传感器的节点,继续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并通过网络与其他节点共同分享情报资源,大大改善水下作战的状况。正因如此,无人水下航行器在未来海战中将很有前途,特别是在网络中心战中。网络战斗群中任何一艘潜艇只要拥有发射和回收水下航行器的能力,就能大幅度增加主战平台使用传感器和武器的效能,使作战范围大为增加。它的主要用途是在军事上。 所以我会更倾向于选择载人深潜器(HOV),使用载人潜水器可以使我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深海勘探。载人深潜器这项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在中国“蛟龙号”成功下潜后,我国载人深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载人深潜器的功能包括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有效执行各种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和捕获等工作,并可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以及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接下来我就取样和勘探来说一说设备要求。地质取样包括柱状取样、表层取样和拖网取样等取样方法。( 1) 柱状取样分为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和重力柱状取样两种。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由大型重力柱状取样器、平衡杆、活塞和重锤等部件组成。重力柱状取样器是利用重力进行取样, 取样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 m。重力柱状取样器有操作相对简单, 取样成功率高的特点。对

全力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_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3月/17日/第004版 专题 全力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十二五”重点成果回顾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坚定不移执行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决策,高举地质找矿新机制和“358”目标两面旗帜,瞄准前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地质调查、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高科技装备研发及应用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全力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广州海洋地质人积极谋划今后五年的发展,为实现海洋强国梦继续努力奋斗,力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紧密围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目标,持续进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深入开展勘查技术、基础地质理论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成果。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调查,圈定评价了一批成矿区块,确定了一批钻探目标和井位实施钻探评价,取得了重大勘查发现。2013年,广海局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成功实施钻探,钻获大量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赋存类型的水合物样品,探明巨量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经科学计算,天然气储量超过1230亿立方米。2015年在神狐海域实施23口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均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水合物矿体厚度大、储量大,呈高孔隙度、高饱和度特征,成藏机制独特。钻井控制水合物矿藏面积约128平方千米,控制资源量超过1500亿立方米,通过钻探取芯落实两个大型矿体,探明储量高达400亿立方米,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性开采提供了重要参考靶区,标志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同时,技术研发、理论研究等取得重大创新,自主创立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技术体系,形成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成矿地质理论,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海大洋资源勘查功勋卓著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重返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主战场,组织实施了由“海洋六号”船承担的5个航次大洋科考任务,并启动实施了3个航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取得了丰富的科考成果和海量的调查实物、数据和资料,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合法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连续5年组织“海洋六号”船赴中、西太平洋完成了9个海山的富钴结壳资源和环境调查,初步了解了海山的富钴结壳资源状况,对采薇海山开展了全方位长周期的环境观测;继续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资源和环境调查,进一步补充完善合同区环境基线数据,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拟定的环境特别受关注区首次进行了多手段、多学科环境调查等;发现了新的多金属结核富集区,并积极提出有利于我国的富钴结壳勘探主张。科考工作为2014年我国成功申请到富钴结壳勘探矿区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按时履行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资源勘探和环境基线调查等国际义务,为未来新矿区申请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2013年开始,连续3年组织“海洋六号”船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新资源调查航次,调查区域横跨东、中、西太平洋,首次在国际海域使用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了调查区地质和构造特征,发现了大范围富含稀土元素的深海沉积物;现场获得高稀土品位样品,初步圈定了多个资源远景区,开拓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新领域。

煤炭地质勘查规范(参考模板)

煤炭地质勘查规范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 4 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 5 煤炭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度 5.1 阶段划分 5.2 预查阶段 5.3 普查阶段 5.4 详查阶段 5.5 勘探阶段 6 煤炭地质勘查的控制程度 7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7.1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7.2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 8.1 煤炭资源量计算指标 8.2各类型资源量计算块段划分的基本要求8.3 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 8.4 有夹矸的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

8.5 露天勘查煤层的夹矸和剥离物的估算 9 煤层气和其他有益矿产勘查工作 10 泥炭地质勘查 10.1 泥炭预查 10.2 泥炭普查 10.3 泥炭详查 10.4 泥炭勘探 10.5 泥炭资源/储量估算 11 资源编录、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制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附录B(资源性附录)勘查工作研究的技术要求 B.1 煤质研究 B.2 勘查区(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勘查研究 B.3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B.4 环境地质工作 附录C(资料性附录)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研究 C.1 煤层气的勘查评价 C.2 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评价 附录D(资料性附录)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类型划分及钻探工程基本线距 D.1 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D.3 选择钻探工程基本线距的要求

D.4 泥炭勘查工程控制的程度 附录E(资料性附录)建议的资源/储量比例及资源量估算指标附录F(资料性附录)采样及测试工作量 D.2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附录G(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勘查工作量G.1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G.2 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量 G.3 露天煤矿的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G.4 露天煤矿勘查的抽水试验工程量 附录H(资料性附录)露天边坡、剥离物分类及勘查工程布置H.1 按构成露天边坡岩层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面的发育程度露天边坡可分为三类 H.2 露天边坡勘查工程布置 H.3 按剥离岩层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可将剥离物分为三类H.4 露天剥离物勘查工程布置 附录I(资料性附录)小煤矿勘查工作 附录J(资料性附录)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J.1 概略研究 J.2 预可行性研究 J.3 可行性研究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2020年4月19日

授予学位学科门类与学科代码

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0104逻辑学 010105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 哲学(自然辩证法) 02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 020201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产业经济学020206国际贸

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020208统计学020209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学 0301法学 030101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刑法学 030105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0106诉讼法学030107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030110军事法学 0302政治学 030201政治学理论030202中外政治制度030203科学社会主义 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国际政治学030207国际关系学030208外交学

0303社会学030301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 (含中国民间文学) 0304民俗学 030401民族学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中国 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01教育学 040101教育学原理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40103教育史040104比较教育学 040105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特殊教育学040110教育技术学 (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心理学(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1基础心理学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应用心理 学 0403体育学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注:可授予教育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