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文明的延续

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文明的延续

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文明的延续
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文明的延续

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文明的延续

苏勇

摘要: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希腊是人类历史上的五大文明古国,然而延续至今屹立不倒的便只有中国,因此华夏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具有

独立起源的五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华夏文明以“人文”为中心,

追求“仁爱、诚信、平等、民主、公正,”教化和约束人民做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时至今日,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

不但没有过时,反而随社会的发展赋予新的意义,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

义。这样的文明需要传承,也必将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延续。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学习其核心价值,并要延续有着悠久历史的华

夏文明。

关键词:华夏文明;价值;延续

华夏文明以“人文”为中心,在自身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的、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丰富、壮大自己形成新的文明。华夏文明的强大包容性使其内容丰富,涵义耐人寻味。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民胞吾与”等理念,成圣人贤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养功夫论等,都是了不起的调节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正因为她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容,针对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正如中华文化中经典的真理“万变不离其中”。殊途同归,华夏文明最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是不变的,“仁爱、诚信、平等、民主、公正”是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历史长河里无数的古国王朝消亡在背离这一价值追求的道路上,然而中华文明正是一如既往坚持这样的价值追求,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努力地做到这些保证了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千秋不倒。一段时间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旧的价值观念和信念被抛弃,而新的共同价值观又没有树立起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盛行,部分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管理中存在是非不分、善恶不辨,造成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和心理

失衡、社会风气不正,要保证我国长期保持统一必须把主流华夏文明核心价值作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延续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追求。

“仁爱”,是孔子提扬的内在仁德与爱心——“仁者爱人”,“泛爱众”,“仁”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义、礼、智、信、四德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也是孝悌的根本。在一定意义上,“仁”是中华文明的内核、主旨。“仁”的内涵包括尽己之心的“忠”与推己之心的“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价值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在《中庸》里,“诚”是一个最高范畴,是“天之道”,又叫“至诚之道”,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与道理。

古人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仁爱、诚信为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原因有三;1、“仁爱”“诚信”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之最重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且至今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当下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例如道德模范吴天祥、防治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以及一些青年志愿者朋友,仍然继承并实践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以一颗仁爱之心,诚朴信实,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爱利他人,服务社会,纯洁世道人心。2、“仁爱”与“诚信”是现今、今后较长的时期,我国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道德价值。应当看到仁爱、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性人情之根;如果社会诚信出现“断裂带”,那么人民便不能乐业安居,社会便会混乱,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代都是仁爱诚信盛行的时候,“仁爱”“诚信”价值理念有着现实针对性,有助于美政美俗,整饬秩序,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仁爱”“诚信”的价值,是“明荣知耻”的基础,对今天的社会规范、法律体系起指导与辅助的作用,有助于社会规范、法律体系的健康建构、实施与完善。

“仁爱”“诚信”价值在文化的发展中,是多民族、多宗教共同的价值理念,

是我国最重要的伦理共识。儒家的“仁爱”与佛教的“慈悲”、伊斯兰教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有共同性、互通性,也有若干差异,但千百年来在我国早已处在相互影响与交融之中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都讲“诚信”。今天我们提扬这两个价值,不仅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各宗教的相互理解、团结和谐,也有助于我国文化与世界各文明、各宗教的对话与交流。

“平等、民主、公正”也是华夏文明的价值追求,从古至今,从上层精英到普通老百姓的社会理想。与此相应的表达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等。就今天的社会而言,人们普遍期待的社会状况是:失业率不高,犯罪率很低,公序良俗得到护持,有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贫富差距不大,公民的基本人权、政治经济权与尊严得到尊重与保护,全民享受住宅、教育、医疗保险,生态环境良好,食品安全得到保障,人口预期寿命增加,生活品质提升。这就包含着人人平等、申张每个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的诉求。

就人们对社会的价值评价而言,“平等、民主、公正”的社会是社会主义中国民众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同时,这些价值不仅仅属于“外王事功”的范围,它又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内圣修己”的要求,即每一位公民都要尽可能地自觉养成平等、民主、公正的意识,对己对人,对家庭对社会,对职业对人生,都以此为衡量、评估的重要标准,并身体力行,融化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

构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华夏文明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明的延续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

1、重新阐释“礼义廉耻”,赋予现代意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士大夫(官员和文人)之无耻,是谓国耻。”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就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维护社会稳定,最基本的是管好各级官员。用“礼义廉耻”教育各级官员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

古代对“礼义廉耻”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重新解释,赋予其现代意义。

简单地说,“礼”追求的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即人人遵守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做文明有礼的人,可以简化为“遵规守法”。“义”追求的是气节,古有“正”、“直”、“善”、“大气”等义,可以解释为“公平正义”。“廉”与贪相对,追求的是做清清白白的人,有“廉洁”、“廉直”、“不苟取”、“节俭”等义,可以解释为“廉洁奉公”。“耻”在古代被视为“四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包括两个含义,一为羞,二为辱,可以解释为“知耻明羞”。归纳如下: 礼——遵规守法——文明的基础

义——公平正义——高尚的人格

廉——廉洁奉公——清白的品行

耻——知耻明羞——做人的底线

2、以兼有传统和现代意义的“民主、平等、公正、仁爱、和谐”作为当代中华文明的现代核心价值。以上核心价值都可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有些公民可能认同“四维”(礼义廉耻),有些人可能认同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平等、公正、仁爱、和谐”。其实,这些核心价值都具有凝聚和规范全国公民的意义。一并提倡,可以得到全国大多数公民的认同,最大限度地凝聚海内外华人。

3、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既讲利益也讲价值,弘扬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软实力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核心价值的认同,中华文明的价值观是中国软实力真正所在。我们没有必要像西方国家那样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其他国家,但我们欢迎其他国家分享我们祖先创造的核心价值。近年来,外事活动或国际会议,越来越重视强调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很少谈中国的核心价值;而西方则相反,处处强调西方的核心价值。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有大国的风范和气魄,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既要强调核心利益,更要强调核心价值。加强国际交流和对话,阐述东西文明的核心价值的差异性和相对性,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和尊重中华文明的价值观。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原因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原因 2016年07月04日来源:光明网作者:周国林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受一些外来学说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信仰的国度之一,还有人据此对中国的未来作出悲观的判断。揆诸史实,说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基督教式的宗教信仰则可,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信仰则实在令人不敢苟同。除了宗教信仰,还有文化信仰,是对某种文化价值的体认、信奉和遵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仁义之道就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准则,是他们生命中的信仰。 圣哲之求道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不如“乘桴浮于海”(《公冶长》)。孔子的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一种自我超越,体现了人类使现实存在状态趋向于理想的努力和冲动。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成为君子儒,不要成为小人儒。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的内容是仁、智、勇三项,而以“仁”居首。至于仁的意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名言,人们已耳熟能详。孔子时常提到的诚信忠恕义、温良恭俭让等德目,都在“仁”的涵盖之下,并由此构成孔子之“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蒙元时期蒙古族衣着左右衽与尊右卑左习俗

【摘要】蒙古族在室韦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一样皆着左衽式服饰,后来到大蒙国时期和元朝时期,大多服用右衽式服饰,只有少数妇女和侍女等服用左衽式服饰。文章对此衣衽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此衣衽关系的变化与当时盛行的尊右卑左习俗密切相关。 【关键词】蒙元时期;蒙古族;衣饰;习俗 【作者简介】董晓荣:女,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与蒙元史 蒙古族从室韦时期始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但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至今犹存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其服饰虽吸收了突厥、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适合于牧猎的服饰文化,但他们根据自己世代繁衍生息的广袤草原地理、气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文化。 一、蒙古族先民室韦人的衣衽关系 蒙古族的族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和讨论的重大课题,并曾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孙进已先生认为,蒙古族的族源虽然有许多个,但其中的主源应该是室韦系各族,蒙古族是以室韦系各部为主体吸收其他各族的成分融合而成,蒙古之名就是从室韦中的蒙兀室韦音转而来。蒙古族的语言属蒙古语族,而古代居住在室韦以西的各族则大都属突厥语族[1][P112]。这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看法。在公元7-9世纪,蒙兀室韦还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居住,《北史·室韦传》载:“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女妇束发作叉手髻。”[2][P3129]《旧唐书·室韦传》载:“畜宜犬豕,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被发左衽,其家富者项著五色杂珠。”[3][P5357]从上述记载得知,此时期的室韦人主要从事牲畜饲养和渔猎业等,经济活动具有游动性和不稳定性,其服饰也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以皮服为主。此时期室韦人的服饰是左衽式的,当时居住在室韦周边的突厥、契丹等族大多着圆领窄袖长袍、束腰、穿短靴等适合于游放狩猎生活的服装,衣衽皆左衽式。突厥奴隶主政权控制大漠南北后,鞑靼、室韦等部役属突厥部,居住在突厥东北,与突厥比邻。《北史·突厥传》载:“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徏,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2][P3287]《隋书·突厥传》载:“其俗: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恒厥处。穹庐毡帐,被发左衽,食肉饮酪,身衣裘褐,贱老贵壮。”[4][P1864]从上述记载得知,突厥人住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徏,所着裘褐皆左衽式。室韦部长期以来与契丹比邻,关系密切。《旧唐书·契丹传》载:“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在京城东北五千三百里,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3][P5349]后来室韦又成为辽朝的番国,受契丹文化影响颇深,在语言和风俗上有明显的共同性。《契丹国志》卷26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夏则城居,冬逐水草,有南室韦、北室韦。其俗,丈夫皆盘发,衣服与契丹同……”[5]契丹建国以后,到太宗时期,统一规定了国制与汉制的衣冠制度,与政治上实行的“胡汉分制”的制度一致。北面官与契丹人穿契丹国服。一般契丹男人的服装为“髡

诚信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

诚信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保险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和信用密不可分,保险公司卖的不是实物型产品而是信用和承诺,没有信用便没有一切。因此,诚信文化应是保险行业最根本的行业文化。保险行业要坚持诚信服务,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而我们太平洋保险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 诚信文化:诚信立业,合规经营,用心承诺,用爱负责。古往今来,“诚信”便是英雄们惺惺相惜,成就大业的根本,无论儒法,还是老庄。“诚信”,“诚”总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美德出现的,古书上处处写着君王以诚治国,诸侯以诚得士的故事。信陵君正因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汉,一诺千金,为诚信两肋插刀的豪情,更被写进才子名著,感动着千百万读书人。 诚信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背上“诚信”,我们便会感到一种责任感,那是对自己的要求。“诚信”是一只背囊,背上它,我们便势必要面对一种可能,一种被抛弃,被欺骗,乃至被诋毁、被利用的可能。可诚信绝对会还你一份轻松,一片坦荡,一身磊落。 创新文化:持续学习,专业精进,勇于变革,锐意创新。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

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绩效文化:结果导向,关注过程,持续优化,责任到人。 ?和谐文化:以人为本,关爱互信,同心同德,共铸愿景。

中学国旗下讲话: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

中学国旗下讲话: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 中学国旗下讲话: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提要:简单地说就是律已,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它是外在的表现,而思想修养才是真正的内核 中学国旗下讲话: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 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显着特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明确要求,现代中学生要礼貌待人,遵规守纪,严于律己,那么,什么是文明礼仪呢? 简单地说就是律已,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它是外在的表现,而思想修养才是真正的内核,它不仅反应个人素质教养,也能体现社会公德,温文儒雅,谦恭礼让,是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三顾茅芦,张良拜师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社会中,物质文明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遵守排除秩序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礼仪,它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随地扔垃圾,与人交谈注视对方,上课发言清晰洪亮,随手开关门、灯,上下楼梯轻声慢步,仪态表情落落大方,总之,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有我们中华学子的文明素养和优雅风度。

蒙元帝国史

蒙元帝国史 蒙元帝国史绪论(上) 1 【单选题】西域人以(C)为纽带建立起了回族。 A、犹太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佛教 2 【单选题】(C)发动了历史上前所未有规模最大的一次征服。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成吉思汗 D、窝阔台 3 【单选题】下面哪个国家或地区没有纳入蒙元帝国的版图?(D) A、爪哇 B、伊拉克 C、高丽 D、日本 4 【判断题】皇帝专制主义的独裁及对臣下关系的野蛮是从清朝开始的。(×)

5 【判断题】元代是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完成的大一统王朝。(√) 蒙元帝国史绪论(下) 1 【单选题】 《二十二史考异》的作者是(C)。 A、王国维 B、赵翼 C、钱大昕 D、陈寅恪 2 【单选题】下面哪部作品不是元朝时期的著作?(D) A、《通制条格》 B、《蒙古秘史》 C、《圣武亲征录》 D、《元史》 3 【单选题】(B)最先提出二重证据法。 A、胡适 B、王国维

D、陈垣 4 【判断题】《圣武亲征录》主要记载的人物是成吉思汗。(√) 5 【判断题】史料《元史》中的“志”大部分是照抄元朝的《十三朝实录》。(×) 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的诞生(上) 1 【单选题】怯薛的职司不包括(C)。 A、分管汗廷事务 B、金帐警卫 C、管理千户 D、随从出征 2 【单选题】成吉思汗的称号始于(A)。 A、1206年 B、1204年 C、1203年 D、1201年 3 【单选题】成吉思汗时创制的蒙文字母来自(D)。 A、汉字

C、阿拉伯文 D、回鹘文 4 【判断题】蒙古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象征是蒙古文字的面世。(√)5 【判断题】蒙古口头语言实际上是东胡与与西突厥的汇合。(×) 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的诞生(下) 1 【单选题】蒙古的支柱制度不包括(D)。 A、分封制 B、怯薛制 C、千户制 D、札撒制 2 【单选题】蒙古人攻下燕京之后,迫使金朝迁都(D)。 A、归德 B、冀州 C、沈阳 D、汴梁 3 【单选题】蒙古人崇尚的颜色是(B)。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抓住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一直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正是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伦理价值认同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 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据,引导

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我们概括和总结

中华文明演讲稿4篇

中华文明演讲稿4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华文明演讲稿4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华文明演讲稿1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吉林文庙》。 吉林文庙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战略要地,雍正二年,办理船厂事务的朝廷官员上奏皇帝,请求在吉林兴建文庙,却遭到了皇帝的严厉训斥。当时清王朝对自己的满族文化传统相当重视,对吉林乃至整个关外另眼相看,一直对这片龙兴地实行封闭政策,反对建庙兴学直到1736年乾隆登基,这事才被重新提起。乾隆毕竟年轻,思想开放,下旨在吉林建立文庙。 吉林文庙是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内,主要建设是为了纪念孔子对中国教育事业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有崇尚儒学、崇尚科举的含义。吉林文庙在吉林市是首屈一指的,吉林文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吉林文庙,既是清朝对汉文化传入东北的认可,更是汉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互通有无的历史见证,吉林文庙建筑群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在封建社会所建的地方文庙中是独有的。

最奇的是它的殿顶,一般文庙都是绿色琉璃瓦,而此庙却是只有皇家建筑才能用的黄金色琉璃瓦,这不仅在东北绝无,就是全国也属罕见。文庙由殿堂、配庑、墙垣围成三进院落,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占地16364平方米。院落四周红墙高耸,院内大树参天,共有殿堂、配庑64间,此外还照壁、辕门、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等附属建筑,规范宏大,布局严谨。整座建筑庄严肃穆,雄奇壮观,金碧辉煌。由清代吉林提学使曹广祯题写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个大字,分悬于东西牌坊之上,气势非凡。吉林文庙还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圣迹石刻图陈列、历代衍圣公及夫人绣像展室、吉林碑林等。 中国是礼仪之邦,吉林文庙的建设对传播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喜欢吉林文庙,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更热爱我的祖国!它的历史渊源流长,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华文明演讲稿2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礼

蒙元帝国史

蒙元帝国史 1.1 1 、【单选题】西域人以()为纽带建立起了回族。 A、犹太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佛教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下面哪个国家或地区没有纳入蒙元帝国的版图?() A、爪哇 B、伊拉克 C、高丽 D、日本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皇帝专制主义的独裁及对臣下关系的野蛮是从清朝开始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元代是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完成的大一统王朝。()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 1 、【单选题】《二十二史考异》的作者是()。 A、王国维 B、赵翼 C、钱大昕 D、陈寅恪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下面哪部作品不是元朝时期的著作?() A、《通制条格》 B、《蒙古秘史》 C、《圣武亲征录》 D、《元史》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圣武亲征录》主要记载的人物是成吉思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史料《元史》中的“志”大部分是照抄元朝的《十三朝实录》。()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2.1 1 、【单选题】怯薛的职司不包括()。

A、分管汗廷事务 B、金帐警卫 C、管理千户 D、随从出征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成吉思汗时创制的蒙文字母来自()。 A、汉字 B、藏文 C、阿拉伯文 D、回鹘文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成吉思汗的称号始于()。 A、1206年 B、1204年 C、1203年 D、1201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蒙古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象征是蒙古文字的面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2.2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知识点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 展 班级姓名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建立 时间:建立者:定都: 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大帝国。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设、、;地方实行。 (首创“”一词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王朝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法律上:颁布大量律令 文化上:统一文字,将秦的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的重要纽带。)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上:大修,拆除所有路障,统一。 思想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3、秦朝的疆域:东到,西到,南到,北达一带。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秦朝亡于暴政 秦朝的暴政(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沉重的兵役、徭役;繁重的赋税;刑罚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激起民众的反抗,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秦末农民起义 1)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蕲县大泽乡影响: 2)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率军入咸阳,灭亡。3、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

2)汉朝建立 时间:建立者:(汉高祖)定都:长安史称: 4、西汉初年的统治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政策来恢复经济。 如:汉高祖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汉景帝将田 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等。 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为西汉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颁布“”,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建立,设立。 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盐铁官营 思想文化上:(董仲舒的建议) 大力推行(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2、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此后,西汉开始由盛而衰,外戚乘机夺取 政权。,西汉皇族,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派大军北击匈奴,修建(西起,东到)。 2、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困。采取“和亲”政策,汉室将女子作为公主,嫁给 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2)汉武帝时,派、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并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3)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 3、汉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以西,也就是现在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2)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 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 使西域。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人

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 中华民族素来是文明礼仪之邦!温文儒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讲文明礼仪更是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副温和的面孔、一个彬彬有礼的举动……都是心灵的互动,情感的交融。 文明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行为礼仪是外在的表现,而思想修养才是真正的内核,它不仅反应个人素质教养,也能体现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三顾茅庐、张良拜师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在现在的社会中,随着科技代化的发展,国家经济的腾飞,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自我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位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科学家回答道:“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与人交流注视对方,上课发言清晰洪亮、开关门时轻声慢步、仪态表情落落大方等等。总之,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北京晨报》曾报道说,有一个200多人的中国旅游团去泰国,飞机上三次用中代广播,呼吁中国乘客不要把飞机上的耳机、毛毯和餐具带下飞机。令人尴尬的是,下飞机时还是有中国游客把餐具偷偷藏起来,最后被发现不得不交给乘务员。“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国外,有许多公共场所都特别用汉语赫然写着“请勿大声喧哗!”等字样,用以提醒中国游客。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做中华代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为了切实提高每位同学的日常行为习惯,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建立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个个成为有礼貌,讲究礼仪的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1、熟记并能正确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文明用语”。不讲脏话、粗话,见到老师、长辈或来宾时,能主动敬礼或问好。 2、管住自己的口,不乱吃零食,不说脏话,不出口伤人,不大声喧哗;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吵闹打架;管住自己的脚,不践踏花草,不在墙壁上留下脚印。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衣服、勤洗澡。以朝气蓬勃、文明高雅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4、要学会站、学会坐、学会走、学会微笑。知道“站如松坐如钟”、让我们从课间操开始 5、积极参加学校“文明礼仪伴我行”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争做“礼仪之星”。 同学们,文明整洁的校园需要我们共同来创建。希望每一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整个校园。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

第五单元_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2.清朝(1636-1912):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清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①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设置台湾府(联系,巩固东南海防) 。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①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②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薯、玉米); 明至清前期,我国 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手工业棉纺织业特别发达 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商业③沿海各地海外贸易活跃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1.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专制统治权威 2.措施: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 3.明清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 内容变化: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见解 形式变化:答卷文体为八部分,称八股文 影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目的:为皇帝培养忠实的奴才 5.2.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1.黄宗羲:(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2)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反映人们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说明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反封建思想应运而生。 3.在19世纪中期的北京,在徽、汉两个剧种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4.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5.2.3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1.明朝科学技术发展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 2.明朝科学巨匠及其他们的贡献 (1)医学家:李时珍 贡献:《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等(2)农学家:徐光启 贡献:编写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他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是引进西学第一人。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写《几何原本》 (3)宋应星 贡献:编著《天工开物》,一部总结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 贡献:编写了《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他是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3.明清中国与西方科技差距拉大的原因: 文化专制和八股取士,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得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得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得核心价值观;其二,就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得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得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中国佛教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她文化传统之间得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与而不同得价值取向。 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得“天地之大德”.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就是,颠沛必于就是。"(《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得生死以之得志趣与情怀。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得本性.率性而行,即成为道。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得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就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得即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修己"、“内圣”云者,就就是说儒家学者应不断充实自己得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人得品格与能力;“治人”、“外王”云者,就就是说儒家学者

要当仁不让,仁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治理国家与服务社会得责任,为天下国家得平治尽心尽力。宋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就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得这种使命感与责任心得最好得 阐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就就是说儒家君子为了完成自己得使命,负起自己得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则就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得胸怀,能够容纳与善于接受不同意见与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得内涵.两千多年来,儒家得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念得熏陶之下,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谱写了天地间一曲曲波澜壮阔得正气歌,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虽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断奋起得发展态势与善于容纳与接受异质文化得宽广视野。 二、道家:道法自然,逍遥齐物 道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道家最为推崇得范畴“道”得原始意义就是指道路,引申为人应遵守得规则与运动变化得规律,以及那些自觉遵守规则与规律得人所达到得自由境界。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得观点。在道家得始祖老子瞧来,道得运行法则就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就是得样子,绝不能将自己得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得驱使与强迫,

传承中华文明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

传承中华文明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 想要做美德少年,要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积极在“荣明耻,从我做起”“美德少年”活动中,更加全面地发展。下面,为大家分享传承中华文明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初二二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明,争做美德少年》。 道德对于人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将人比作花朵,道德就是花瓣,没有花瓣花也就不再美丽;如果将人比作雄鹰,道德就是羽翼,没有羽翼雄鹰也就不能高飞;如果将人比作一支笔,道德就是笔芯,没有笔芯笔也就失去价值,不能抒写人生的华美篇章。 一个人学业的成功、事业的辉煌都取决于品德的高尚。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精神风貌,怎样的道德水准去担负起承上启下的艰巨任务? 古人云“厚德方可立身”。在大家的印象中,“厚德”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但其实“厚德”常在我们身边,从一个个细微的行动就

可以体现出来。当你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弯一下腰胜过一切言语。这无疑是道德的最好证明!一个人的品德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例如:是否尊重他人,是否乐于助人,是否诚实守信等。我们应该用较高的道德水准来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在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同学,她就是我们的班长易烨。她凡事都先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尊重他人。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是当之无愧的道德模范。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上音乐课。可突然下起了雨。音乐教室离教学楼有一段距离,一些同学都选择淋着雨跑过去。可是碰巧有一位感冒的同学没有带伞,这位同学一直站在楼梯口踌躇不前,不敢冲向雨中。细心的易烨发现了便上前关切地询问。得知原因后,易烨想都没想便把校服外套脱给了这位同学,自己冲进了雨帘。音乐课结束后回到教室,她整下午都穿着一件湿湿的校服,但她的这种热心,恰如火般炙热。这么多个同学走过,却只有易烨有了这样的举动,实在是令人感动。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仅反映出了易烨的品德高尚,也反映出了我们自身的不足。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小事,当我们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不是做到最好,如果没有又是因为什么。当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是否伸出了援手?

我对蒙元时期的感悟

《国史十六讲》与我对蒙元时期的感悟 元朝,这个由成吉思汗家族创建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异数。它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大蒙古国的一个阶段。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个盛世,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盛世不过是昙花一现?这要从宋朝说起了。 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 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武力取胜,这是我们一贯的看法。但我认为书中一段话说得好:“文化是逐渐扩大的。中国近塞诸民族,往往其初极为野蛮,经过若干年之后,忽崭然露头角。其政治兵力和社会的开化,都有可观。这并非其部落中一二为人所能为,而实在是其部落逐渐进化的结果。”元的兴起,亦是如此。 蒙古是野蛮民族,但也不同于一般的野蛮民族。首先,他们极其爱好远方的珍品,对于商人与工人也是特别的优待。宽且对于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也没有必要遵循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些都无疑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次,蒙古是有文字的。大食文化对其影响最大。自成吉思汗以来,蒙古人专用大食的“畏兀字”有六十余年,后又自造新字——蒙古字。这种对文明的追求也肯定了蒙古人的上进心。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都是杰出。人物毛泽东曾经对成吉思汗有过评价: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是,我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白手起家,建立了蒙古帝国,缔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他以少胜多,所向披靡。他的势力范围,东至朝鲜、海参崴,西至东欧,南至印度印度半岛、两河流域和北非,北至贝加尔湖。疆域之大,世界上绝无仅有。成吉思汗为他的儿孙击败众多对手、取得中国的统治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吉思汗绝对不是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成吉思汗不算英雄,谁算英雄? 至此,元朝已极盛了。 那么元朝是何时开始衰败的呢?书中给了我明确的答案:“世祖灭宋之日,就是元朝最盛之时。然而其分裂,也就于此时开始了。”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曾经有过不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因为他们当年有着共同的敌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利益。他们必须团结,必须奋战,必须付出牺牲。当共同的利害关系代之以君臣关系,当蒙古战士转变成了蒙古贵族以后,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和跃马横戈的战斗力就成了昨日黄花。全副武装、受到正规训练的蒙元武装部队,在没有武器、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军面前,不堪一击,望风披靡。既不懂得之中国之法,其自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进程,是其历史贡献的标志,这种核心价值是否为人类社会成员所共同体认,是其适合今日世界潮流的标志。这种核心价值能否与时俱进,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活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影响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传统。借助它,历史才得以延续,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核心,神本主义始终没有占据主义地位,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看出,整个中国文化的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统一性而不是以天代人,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被动摇。古代帝王虽然有“奉天承运”一说法,但这只是从天人合一中衍射出来的另一种形式,表面上看,显示出“天”的神圣性,但实际上,“天”却成为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也为目的,充分体现了以文为本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这就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天人统一思想、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为中国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我们可以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前提下开展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我们在建设繁荣富强现代化国家的同

国旗下讲话稿: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国旗下讲话稿: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国旗下讲话: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时间已临近年末,我们即将告别马年,迎来羊年。时光的飞逝,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过去和未来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而固定的支点就是你我不变的信念。我相信,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展望过未来,怀揣自己美好的梦,但是有多少人曾关注思考过我们的过去,我们的传统,我们民族灵魂的根基,我们的根?在不知不觉中,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成为饮料市场的主要品牌。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外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浓郁的花香使他们眩晕,绚烂的霓虹灯蒙上了他们的双眼,整盒的巧克力麻木了他们的神经。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呢?我们最初的梦呢?例如端午节,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07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中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韩国成功申遗了。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我们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当年,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现时的一些年轻人正在被韩流所淹没,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备受国人的追捧,新一代青年正在被外来文化所侵蚀。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不要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已经在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均被列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政府做到了,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做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挺起我们名族的脊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让民族精神伴着我们的传统节日代代相传。我的讲话到此结束,希望大家对民族节日的热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会就此打住。自己的节日,咱自己过,自己的梦,咱自己做。谢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题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队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 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 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 方法 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获取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 看待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教学 难点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 媒体 类型教学作 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 间 媒体来源 蒙古族骑 马射箭图 知识目标图片 A A 激趣导入2分钟下载讲解 过程与方 法 图片 E D 建立表象5分钟下载观看 过程与方 法 图片 D E 帮助理解6分钟下载理解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图片H I 升华感情3分钟下载

设计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蒙古族骑马射箭图。这是哪个民族?对这个民族的生活你有多少了解? (教师引入):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 族,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上,多数过着游牧生活,被称为“毡帐 中的百姓”,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豪放纯朴的民族,是 我们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元 朝并统一全国,而且它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 辽阔,那么,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统一全国的呢?它对我 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 看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的全过程。 二、新知学习: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教师介绍: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 于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 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 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 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教师展示蒙古族的服饰、生活习俗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关古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2.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年幼时的铁木真, 因父亲在部落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 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 过上安定的生活。他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 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应突出成吉思汗这个人物。通过讲述铁木真童年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对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留下深刻印象。讲述时可指导学利用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讲述铁木真童年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小结,形成知识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