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王文娟

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

(二)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学历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

(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存在的依据

三、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

(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

(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

四、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特点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二)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请按以下提纲调整和完善!

(不少于20 000字,不包括第四部分)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内涵解析

(一)原则

(二)管理原则(概念加上一般性质)

(三)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特点

(五)政策性原则符合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

特点

根据姚启和教授的归纳, 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有三个特点: ( 1)既要遵循一般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 2)能覆盖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活动领域, 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 3)既要体现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又要体现鲜明的阶级性。[ 5]政策性原则完全符合这些由高等教育管理规律推导出来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表述

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定的依据(3-4条)

(一)

(二)

(三)

(四)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多参考几个人的,这是一个人的)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历史演变(从中世纪大学到今天,可以总结一下,看看随着历史发展,高

等教育管理有哪些的微妙变化,这很有价值!建议好好做!)

参考文献:

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

从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来说,关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第一,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如果从纵向的教育管理学发展史来看,20 世纪中叶以前,教育管理学主要是一门教育学科,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者大都曾经有过一些从事教育管理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我国的教育管理专业一般都设在教育学院或教育系。

第二,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的和开放的管理学科。

第三,教育管理学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这种观点在国内理论界最为流行,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老一辈学者,也有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他们认为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这两者的分支学科。因为教育管理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管理规律。

第四,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实践科学。教育管理学总是以应用和服务于教育管理的实践、对实际工作有帮助为依归。我们研究教育管理学是为了指导实践,学是为了用,不是搞纯理论的研究。

第五,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历史的双栖型、交叉型、协同型的综合科学。它既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又同时有诸多科学的学科性质。对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的说法,有研究者表

示不能苟同。黄崴教授认为,教育管理学确实具有综合性,但这种综合性并不意味着教育管理学就是一门综合科学

(二)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学历程

教育管理在我国从有文字的记载发展到20 世纪末大致经历了经验描述、借鉴传播、总结建立和迅速发展几个阶段。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体制影响,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学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良性发展的。而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自20 世纪70 年代末至今,无论是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基本范畴体系,还是教育管理学自身具有层次和历史发展脉络的知识来源,还是教育管理的所有要素、所有过程以及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得到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富有成效的研究,并不断获得新的进展。教育管理学研究的范式也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由过去以经验总结性描述为主逐渐向更加理性的研究范式转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取总结的方法,即全面总结我国(尤其是建国以来)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强调我国的国情,注重实事求是,把我国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管理经验加以总结,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新成果进行归纳。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肖宗六著《学校管理学》(1987 年)等。二是介绍国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是直接翻译国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另方面是系统介绍国外教育管理研究现状及成果。三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即对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之中求同存异,吸取别国别地有借鉴价值的成果为我所用。四是对教育管理改革实践的理论探讨,即对教育管理改革实验(试验)进行理论分析。五是操作性研究,即对教育管理实际问题进行的概括,如中小学常规管理、中小学管理手册等研究成果均属此类。六是思辩性研究,即从历史和现实,从国外到国内,从学科之间的联系等多角度对教育管理理论的思考。

这些年来, 我国教育管理学历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的组织,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第二,创办了专门的学术期刊;第三,研究成果丰硕;第四,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界为满足教学与培训之需,克服种种困难,编写了大量的教育管理学教材。这些教材、著作的出版发行对推动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建设、加快教育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

根据中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各种有关教育管理(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分成四大类:

(1)传统经验抽象型。这些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而成的管理原则。如方向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原则等。

(2 ) 领导方法抽象型。这些是从传统的行政管理、领导方法中抽象而成的管理原则。如领导与

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化与规范化原则等。

(3)现代企业管理原则移植型。这些是将国内外现代企业的管理原则引申或移植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使其具有指导办学的价值。如整体化的原则、封闭与开放的原则、动态平衡的原则、信息反馈原则等。

(4)现代管理一级、二级原则降格型。这些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原理与学校情况相结合,并降格为教育管理原则。如系统原则、整分合原则、能级原则、效益原则等。

此外,有的教育原则的表述已游离管理的本质或将管理范畴任意扩大化,如教育性原则。还有的只从一般的管理特征的角度进行描述,如科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等。

(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存在的依据

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提出,有其合理的理论源渊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和实践发展的结晶。

(1) 高等教育组织的二元控制结构

科森较早发现,大学的管理表现出“组织结构上一种奇特的二重性”,一种是传统的管理科层结构,另一种是教师在其权力范围内对学校有关事务作出决策的结构。二重控制结构衍生出两种不同的系统: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学术系统自由民主地运行依靠学术管理来维系,行政系统严谨有序地运行依靠行政管理来维系。两种管理方式在功能上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但是在职能运行上常常表现出“张冠李戴”(错位) 、“主次倒置”(越位) 、模糊不清、推诿扯皮(缺位) 的现象。这主要是行政化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全面延伸和泛滥,行政功能过渡膨胀,行政权力在社会超限扩张的结果,致使高等教育忽视其文化功能和学术功能,以行政管理的思维方式处理学术事务,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

事实上,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规范型学术组织“, 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教师都是以自我的方式研究、探寻知识,抵制政府和产业界命令式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主张学术自治,力图维护学术自由。这不是有序的系统化的行政管理所能完成的。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复杂多样,高等教育不仅从事传统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且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变革的使命,与产业界、社会、政府的联系和合作越来越多样化,大大超出了学术管理的权限范围。由此看来,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两者存在范围不同、任务不同、实现方式不同、内容不同。但是,高等教育系统组织的二元控制结构决定了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促使两种管理方式分工合作,行政管理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工作,搭建一个效率、公平、秩序的服务平台支持学术管理工作,学术管理遵循学术运行规律,充分利用行政管理提供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效益。

(2) 高等教育存在发展的二元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成为社会大系统协

调发展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激烈论战。这种论战主要以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为基础,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政治论为基础。强调认识论的人趋向于摆脱价值影响,以追求客观真理作为目的。强调政治论的人趋向于考虑价值影响,重视高等教育与外界的相互联系,以为社会大系统服务作为目的。高等教育演进发展的轨迹向我们展示出,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论战,政治论的高等教育明显占了时代的上风。然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指导下,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和组织结构等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抨击。有些人开始失望地谈论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认为出现了高等教育“合法性的危机”。但是,如果我们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找到整合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的平衡点。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实际上是在维护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问题。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实际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外的协调发展问题。所以,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其实是在社会大系统中找寻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发展和系统外部发展的最佳平衡点的过程。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和不匹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与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论争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在于树立学术自由与学术控制相互依存的原则、自主发展与适应社会相得益彰的原则,找寻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发展的最佳平衡点,逐渐减少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之间的磨擦。

(3) 教学、科研和学习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管理与其他社会系统组织管理相比有其特殊性,这主要由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大学来决定。虽然高等教育系统除了大学外,还包括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但是,高等教育职能的实现主要由大学来承担。本文主要以大学为组织实体来阐释和说明。University 的本意就是将具有共同追求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研究和切磋。中世纪大学的职能主要是追求和探索知识,师生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研究和探索过程,教学过程从属于研究过程。随着大学的演进发展,教学的漂移和科研的漂移使教学、科研和学习的联结体逐渐分化,大学对知识的追求通常是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共同体。事实上,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是资源、权力和威望的磁石,三者之间以科研作为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形成一种教师和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的有机系统,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于一体。所以,大学的研究氛围对社会的贡献比产业界和非赢利的研究机构有更大的价值。恰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M·威斯特(charles M. V est) 指出的,政府对于大学研究的投入同时也是对下一代教育的投资,每一美元有了双重的作用。大学在研究人员身上的投资也有双重的功用,即通过教研人员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知识的传递分为有形知识的传递和无形知识的传递,有形的知识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等手段传递,而无形的知识不能正式地界定和公开施教,只能通过参与科研过程来获得。许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认为他们早先和一位师傅一起学习的主要好处是“包括工作的标准和思想的方式在内的一种比较广阔的方向。”科研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学术研究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提升批判思维能力和开发探究能力的过程。即使一些以教学为主的本科类院校,教

学过程中也应该渗透一种科研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与科研相互整合协同进化的原则是教学、科研和学习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4) 高等教育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统一

美国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曾指出,管理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组织中高效达成既定目标。从中可以看出,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是有机统一的,管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度,行使其基本职能,形成有序的管理过程和环节,才能够顺利地实现管理目标。要对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多维参数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把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过程管理是指按照高等教育中的决策、预测、组织、指挥、执行、检查、指导、监督、控制、评价、总结等管理职能的程序性进行的管理。它是一种动态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主动的管理方式,属于系统管理方法的范畴,其基本思想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看作是目标的控制过程,紧密围绕着

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来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在一定目标观照下进行的管理活动,高等教育系统的高效运作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大力加强目标管理,紧密围绕着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来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加强高等教育目标管理的实质就是根据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这一信息反馈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人才和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滞后性、高等教育工作的周期性长等特点,使直接的目标管理具体操作起来十分复杂。高质量的教育是由高质量的工作来保证的,高等教育过程管理工作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特色。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可以以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为参照系,通过控制和管理高等教育过程来达到间接控制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目的。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四、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

(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

古典管理逻辑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系统的逻辑性和秩序,决策过程被看作是合乎逻辑的一个高度完整的序列过程。这一观念曾一度被引入教育系统。但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发现这种观念与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状况是那样的一致,以至于一些社会科学家开始重新考察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特征及对管理的要求。

M.科恩、J.马奇和J.奥尔森的研究证明,教育组织具有很难运用古典组织思想的三个与众不同的组织特征,即所谓“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三个基本特征:

(1)组织目标不具体明确,往往是委婉地陈述目标,对清晰的决策提供不了有效的指导,虽然表面上大家点头称是,实际上“优秀”和“教育质量”等概念一直在困扰着大家。在不同的机构中,追求着优秀的手段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具体的教育组织目标似乎经常随着参与团体的改变而改变,目标之间也常常相互冲突。要把这些目标转变成明确的行动方案更是困难重重。决策意味着一次发现目标的机会,而不是根据已有的目标改进决策。

(2)组织技术往往不是很清楚,而且未被很好的理解。组织本身并不是清楚自己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管理者也不清楚自己的管理程序,大多数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管理者也不清楚自己的管理程序,大多数教师在一种试误的基础上行动——行得通就干下去,如果不行,再换别的。当产品质量(人才质量)出现问题时,很难找出是整个程序中哪一个环节造成的。

(3)参与者流动性大。在高等教育组织中,不同问题会吸引不同的集体和个人,而且不同个人用在决策上的时间和精力是不一样的。学生有进有出,教师和管理者也有走有留,对于社区的其他成员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精神鼓舞时,才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因此,并不是所有每一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关注决策议题。决策成员即可参与也可放弃参与的机会,是否参与取决于决策主体的性质和参与者的兴趣。

(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

克拉克将高等教育系统权利分为三大层次:

(1)扎根于学科的权利。这种权利来自早期学术行会的历史传统,在思想上得到“学术自由”学说的支持;在功能上,它是基于专业的知识以及对促进批判、创造和发展科学的需要。受历史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这种程度实施程度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在讲座制中这种权力是最强烈的,而在以系科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权利则比较分散。个人化的权利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但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和同僚决策,评估作用的增强,离开这种权利则高等教育系统显然不能健康地运转。这一点在我们制定高教管理原则是有应重视,要尽量避免过度官僚化给高校学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院校权利。起源于英国高等教育的董事会制度是由捐资办学者、专家学者及民意代表组成的学校内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这种由“外行人”组成的机构是院校的合法拥有者或合法经营者。总总体来看,院校权力越来越多地受环境的影响,它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在以整体观分析时,兼顾系统的开放性。

(3)政府权力。只要政府承担高等教育的某些任务,高等教育系统中就必然有政府行政的一席

之地,尽管政府干预的程度因各国的传统和政治制度呈现很大差异。在欧洲和拉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介入一直是比较深的,教育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机构。而在美国,成立很晚的教育部作用十分有限,除了有特殊的高等院校,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管辖权。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的,在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特征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由于整体和投资主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控制程度,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力有可能朝多样化的发展。

四、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

1.主客观一致性

原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是知道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则。而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因此,人们不能任意杜撰原则,原则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他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合适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则具有客观性。但是规律本身并不是原则。人们对规律的主观认识有是否正确的问题。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而提出的原则,是正确的原则;反之,是错误的原则。这说明原则又有主观性。而且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认识真理的能力,总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因而不能够一次就全部认识客观规律的各个方面,而只能认识到一定的程度,这也是主客观某种程度的不一致。任何管理活动,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原则。为了使管理活动有效,必须使提出的管理原则符合客观规律,做到主客观的一致。

2.层次性

原则是分层次的。某一层次的原则是反映它研究对象领域内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对象的领域、范围不同,反映其规律性的原则所覆盖的也不同。下一层次的原则受上一层次原则的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毫无疑问,他必须遵循党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和动力原理等,对于一切管理活动都起指导作用,当然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也有指导作用。尽管四项基本原则、现代管理原理都对高等教育管理也起指导作用。尽管四项基本原则、现代管理原则都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说它们就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因为它们并不是从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不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它们都是上亿层次的指导原则,及上位原则。仅靠四项基本原则和现代管理的一般原理,是难以搞好高等教育管理的。另外,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指导的,是下一层次的原则,及下位原则。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高等教育管理有哪些基本原则。

3、两重性

在社会生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社会化的人参与的,因而除了具有自然属性之外,都具有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决定着这些社会的社会发展。这种两重性是一切社会系统的根本属性。因而,对社会系统实施管理的原则也都具有两重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同样具有两重性。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特点

1.既要遵循一般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管理存在着自身的规律,管理活动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一般管理活动的规律就是管理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管理过程的逻辑关系。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就是对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和反映。但是,管理活动又不能脱离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独自发挥作用,事物本身的发展现律是管理的基础。犹如经济管理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高等教育管理,就是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来调节和协调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保证高等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理。因此,正确认识和单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是确定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科学依据。只根据一些一般管理原则,如只是从国外管理著作中抄来一些资料和结论,套用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实践中来;或是生搬硬套经济领域的管理理论和原则,脱离高

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如前几年的硬板市场经济的原则,主张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主张高等佛教与商品化等等:都不可能正确的提出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由于高等教育管理对象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因而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对管理规律的认识也必然受到变化着的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总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规律总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教育的基本条件存在,和这种基本条件相适应的教育规律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只有当教育的基本条件消失了,在这种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教育规律才会消失。这就说明了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掌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据以提出并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重要性。有人认为,由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是变化的,动态性也是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一个特点。其实,原则既然是规律的反映,只要规律没有变化,原则就不应该是动态的。至于认识的深化,只是是原则更符合客观规律,而不是原则有了什么变化。

2 .能覆盖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活动领域,指导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它要能覆盖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活动领域,知道高等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只能指导高教管理某一方面工作的原则不能算作基本原则。这反映了管理原则层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必须以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深入实践,认识高等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点。认真地研究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经验,从中发现和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是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依据。只把一些上位原则(如基本路线、教育方针、“三个面向”等)当作口号,而不去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也不可能正确地提出和实行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3.既要体现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又要体现鲜明的阶级性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这种二重性,是由高等教育的二重性和管理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也就是说,一方面,反映客观规律的某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某些经验,而不应该一概排斥;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许多原则必然要受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必须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在借鉴西方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时,要注意扬弃,去掉不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东西。

为了有效地实施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在正确认识高等教育规律和高等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确定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指导思想以教育思想为核心,同时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是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集中表现,是高等教育理论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中介。根据上面我们对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性和管理基本原则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一胶可概括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根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取得更好的办学效益。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根据前面我们对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特点的分析,可以确

定,高等教育管理有以下六条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动态性原则;(6)效益性原则。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讲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管理工作必然有方向。管理成效的大小,首先决定于方向是否正确。任何管理那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前提,管理目标体现管理的方向。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其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必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其服务。不论什么社会性质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是一个根本问题,是高等教育目标的核心,它就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

办学方向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的问题。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虽然都一直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坚持正确的的办学方向,但在不同时期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

里,人们认为,高等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就是指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因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因而认为,方向只有一个,不是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资本主义方向。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综合的完整的概念,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也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内涵,应该既包括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也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二)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任何管理工作都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地综合,这就是现代管理的整分合原则。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互相作用和互相依颓的若干组成都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同时这个整体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都分(要素、于系统)。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对其管理耍有整体现念。要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又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地综合,以求达到整体的最佳效益。

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可表述为: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的有效配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就不仅要组织好教学工作,还必须有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与之配合。除了培养人才的职能以外,高等学校,并充分地考虑社会环境中诸因素的影响。还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教育管理的日标和内容,不是单一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而是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生产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活动的综合管理。而且不论是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都与社会大系统紧密相联,都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相适应。因此必须把高等教育管理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来考虑。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各方而工作的开展都要服从于培养人才这个首要任务。就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来说,首先是要作好培养人才的决策和宏观控制,包括人才培养的预测规划、总体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等,以及通过组织、计划、协调、立法、拨款、检查评估等手段,保证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就高等学校的管理来说,各部门的工作都要而向学生,教学和思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科研、生产工作要与教学工作结合,后勤工作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要处理好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和基本途径。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效率高。马克思曾经把教学活动比作科学的再生产,他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但是,不能把教学仅仅理解为课堂讲授。教学活动既包括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学到间接知识,也包括指导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和掌捏学习方法。因此,教学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综合过程。科学研究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把科学研究引人数学过程是大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能给学生创造全面发展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学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能够有目的地主动地学习为完成研究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在实践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交流,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深入更具体,有利于实行因村施教,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主动性。开展科学研究还能够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当然,在教学中绘学生讲授的理论知识,并不需要也不应该要求教师都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去进行总结和积累。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陈旧周期加快。高等学校的教师如果不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向,用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丰富教学内容,而仅仅停留于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那就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对社会需要的了解,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有利于高等学校的

教学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i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潜力,充分调动教师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有偿服务,为学校筹集一部分资金,以弥补办学经费之不足,用以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条件。但是,高等学校必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衡量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绝不能只看经济收益的多少,搞短期行为,而不顾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培养人才和直接力社会服务的关系。必须统筹兼顾,加强管理,对收益进行合理分配,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特别是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在任何管理活动中,人处于主体地位。对人的管理是管理活动的核心。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采用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要实行民主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可表述为:依靠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管理。

对高等教育实行民主管理有特殊的重要性。就管理对象的特点来说,在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特点,都是从事学术性很强的教学、研究或学习.是精神生产,主要靠自己独立钻研和思考、探索,只有靠内动力,也就是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完成管理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等,要靠教师去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靠教师自觉地去探索和实行。同时,也要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去积极地配合,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这对于增强内聚力,增强对领导管理者的理解和信颓,对于及时改进管理措施,提高有效性,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高等学校要搞好管理,必须依靠教师发挥能动作用厂切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决策,还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

就高等学校工作的复杂性来说,在高等学校一殿都没有许多专业和课程,有教学、科学研究、生产、思想教育、后勤以及校内校外关系等各方面的工作,有众多的人员,有极大的复杂性。管理好一所大学,需要很多学问。任何一所大学甚至一个系的领导者都不可能完全懂得所设的各专业、各门课程及各方面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也必须依靠调动广大教师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共同管理,才有可能把学校办奸。在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重大决策上一定要注意听取和尊重教师特别是教授们的意见。因为教授在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学科领域里是专家,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能够保证有关决策的正确;由于教授们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在师生中有影响,有他们参与的决策,吏能够得到师生员工的拥护和信赖.有利于决策的实施;教授们的言行对学生有浴移默化的影响,让教授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许多著名的大学校长都十分重视发挥教授在办学中的作用。

就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来说,正由于高等教育有学术性强、专业学科门类多的特点,要充分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因此要给高等学校以学术自由和必要的办学自主权,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高等学校还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是因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学校是多样的,这也要求政府不仅要处理奸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特别是要使高等学校有办学自主权,以利于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政府的作用是进行宏观控制和协调,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财政的、政策的导向和法规的约束,引导学校主动地得到发展。高等教育还有必须加强社会适应性强的特点。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向社会开放,主动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并积极争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社会需要的变化,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条件的变化,也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内部管理的变化,如教育发展现模、速度的调整,结构、布局的优化等。因此,要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管理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背景中来加以考察和认识,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的管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是建立在管理目标的多样性与系统能量大小和条件差别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必须在系统中建立合理的能级,使系统的各要素能够处于相应的能级中,

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这是现代管理的能级原则。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性的,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任务和所能提供的条件也必然是多样;高等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也会有差别。因此,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分层次的、多种类型的,不会是只有某一个层次或某一种类型。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在高等学校内部,各系各单位也会因其学科或工作性质不同而有特殊的要求,它们各自的情况和条件也是有差别的。

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可表述为: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我国的幅员广阔,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正在逐步内手工操作、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变。生产力发展的二元结构,使社会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是多样化的。各种类型、各层次的教育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教育要解决脱离实际的问题,就应当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各有分工,报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各个高等学校应当明确自己的任务,努力在各自的类型或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水平高低不在于学校处于哪个层次,而在于是否能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EmMc L.Bo侧)曾指出:“纪没有什么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e但是,……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而且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他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作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优先考虑的重点。”

由于历史的和其他的种种原因,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有差别,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指出:“现代先进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多样化的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应是高等学校中存在的地位差别。某种适度的分级可使高等学校和各类高等教育按其被察觉到的素质获得相应的地位,并鼓励它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竞争。”?’’在我国,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国家需要办少数高水平的重点大学,较多地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承担较多的科学研究任务,成为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国家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在一部分高等学校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211工程”计划,即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力争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至于大多数一般院校,虽然也应该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本料大学生;专科学校的任务则是培养专科生。像这样分开层次,不仅是国家的需要,而且从现在国家可能投入的财力入力来说,也只能集中扶持少数有条件的重点大学。现代科学员需要人才和资源的集中。用拉平的办法,把有限的人才和资金撤到所有高等学校的办法,是很难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的。问题是确定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妥有科学的、公平的评议,能够促进有条件的院校参与竞争;处在金字塔塔尖的重点学科、重点院校要向塔底的人才开放,从而有利于促进整个高等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要有合理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使其能在各自的层次上,通过自主办学,发扬优势,办出特色。在高等学校内部对系和学科专业的管理,也要区别不同情况鼓励各自办出特色。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是因为,管理对象内部诸要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也是变化、发展的e因此,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根据管理对象和条件的变化、发展,对其相互关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整体目标的过程。

高等教育管理的这种动态性更为明显。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儒家在不断变化,社会结高等教育提供的条件也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必须提高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逐步建立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就高等学校本身来说,大学生每年有进有出,教师队伍也需要适时补充调整,教学和科研的实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对高等学校不断提出新要求。高等学校管理对象和外部条件的这些新变化,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新情况,需要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因此,高等学校管理不能里守成规,因循守旧,而必须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进。

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可表述为: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从根本上讲,是由高等教育必须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要求相适应这一基本规律决定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过,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经济基础在发生变化,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也必须改革,否则就会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那么高等教育当然也必须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情况下,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加快步伐。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目标、教育计划都需要相对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更需要稳定。历史经验证明,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必然会降低教学质量。稳定性和前面说的适应性似乎是相矛盾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犹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一样,高等教育改革并不是要否定现存的一切,而只是要改掉那些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且改革还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稳定性是强调要保持过去的一些好传统,保留在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教育管理制度等方而过去已经证明是好的东西。承认继承性,才能保持稳定性。面此,实行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必须把适应性和稳定性统一起来,处理好改革和继承的关系。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任何管理活动,其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系统的效率和效益。管理效益和效率的关系,是与管理目标联系在一起的。目标正确.效率越南,效益越好;反之,如果目标不正确,就谈不上有效益,而且效率越高问题越大。管理效益的大小就是在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条件下实现管理目标的程度。

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可表述为: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办较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效益。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它既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又是巩固政治统治和建设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手段,是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些都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是需要大量投入的事业,面发展高等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它靠社会提供,既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耍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管理体制和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制约。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即以较少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注意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更要注重精神效益、社会效益,即坚持办学的政治方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由于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由于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的周期长、迟效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既要注重近期效益,更要注重长期效益。面且教育效益的大小较难衍量,这就使高等教育管理要力求避免失误。首先是管理的决策、指挥要正确无误,这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如果因决策指挥的错误而造成全局性的失误,必然导致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而且可能影响千万人、一代甚至几代人,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影响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是否正确,包括办学方向、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发展规模和速度等。二是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包括培养人才的专业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是否合理,比例是否适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是否相适应。三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权限的划分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四是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否能够适应复杂的、要求日益

提高的管理工作的要求等。可见,效益性原则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全过程起作用的一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注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

上述六条原则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在这些原则中,方向性原则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性质;整体性原则反映了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民主性原则保证管理工作有最重要的动力;多样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指出了完善管理工作的根本途径;效益性原则指出了管理工作的本质特点与根本要求。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原则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这些原则也常常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1经营管理原则

经营企业,要顾及民主性、合理性、职能化的推进、公司与各职员间是否协调、公司与社会是否协调,以下原则非常适用。

2有关目标的原则

经营管理的目标不是支配,而是满足劳资双方为优先。满足是指处在某一时点下,从各个状况,双方都能同意的水准。也就是双方设定同意的目标。

3命令一元化原则

在原则上,一位职员只接受一位上司的命令。为了避免复数命令造成混乱局面,这是绝对必要的。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打破这项原则。

4分业与专业化原则

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分业制度及专业制度,若想使本原则与命令一元化原则不致发生冲突,可引入“指挥参谋组织”(lineandstaff)制度。

5监督范围妥当化原则

它也称为“管理范围”(spanofcontrole)。每个管理人员所管理的人数皆有一定限度。通常,作业员以15~30人为限,事务员以6~8人为限,企划方面以2或3人为限。视情况而定,可弹性增减。

6阶层短缩化原则

管理阶层愈短愈好。如果拉得过长,不但命令传到低层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且内容亦有可能歪曲。本项原则必须与第五项原则相互协调。

7权限委让原则

工作与权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工作交给部属时,必须连同权限一起委让。它的结果是,委让者必须管理委让出去的权限。

8分权化原则

权限委让必须遍及组织全体,这是分权化原则。有了分权化制度,就要具备完整的公司管理体制。分权化包含决定及执行。

9目标管理原则

分权化的结果,担当者必须自己设定目标,或与上司一起设定目标。成绩若相当不错,部属的自主性及参加意识便会相对地提高。

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体现,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为达到组织的基本目标而在处理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绳。

一方面管理原则是对管理活动的科学抽象,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管理原则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教高司[1998]33号) 一、总则 1.为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要点。 2.教学工作的地位。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基本建设的管理。 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意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6.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等。高等学校各个部门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是合格人才为中西心,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7.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学校要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中占有合理的比例。要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随着收集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8.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着眼于更好地调动各种类型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发展志趣和特长提供机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计划管理 9.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国家教委宏观指导下,由各校组织专家自主制定的,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得进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0.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学校实际,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培养特色。 11.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 12.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1、经费配制 2、规划 3、评估 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

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划分是相对的) 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 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美国大学多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理念。在美国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 英国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在具体管理上,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不过是荣誉性职位,而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在学部和系的层次上,由各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策机构,因而其决策过程更为民主。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

学校管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44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决定学校管理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的是 A.学校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B. 学校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C.学校管理要依据客观规律 D.学校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不等同性2.研究者通过参加学校管理活动,对其活动中的原始事件进行记录,并分析记录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叫 A. 调查研究法 B.人种志研究法 C.比较研究法 D.案例研究法 3.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 A.学校管理思想 B.学校管理目标 C.学校领导体制 D.学校管理原则 4.学校管理工作的导向是 A.学校管理思想 B.学校管理目标

C.学校管理过程 D.学校管理手段 5.主要研究学校日常行政工作重要问题的会议是 A.校务会议 B.教学例会 C.校长会议 D.行政会议 6.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后勤事务工作的职能机构是 A.政教处 B.校长办公室 C.总务处 D.教导处 7.校长负责制的核心内容是 A.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 B.党支部保证监督 C.教职工民主管理 D.校长的职位内涵和职责内涵 8.自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曾实行过多少种领导体制? 种种种种 9.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 B.计划 C.实施 D.目标 10.检查阶段的管理活动可分为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经常检查和集中检查,其划分依据是

A.内容 B.主体 C.形式 D.时间 11.学校管理活动过程的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是 A.计划 B.实行 C.总结 D.检查 12. 学校民主管理主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A.班级制度 B.管理例会制度 C.教职工代表大会 D.教学例会制度 13.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时时体现教育性,处处着眼于育人的行为准则是指 A.教育性原则 B.民主性原则 C.规范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4.学校管理方法可分为基本的管理方法和特殊的管理方法,其划分依据是 A.对象范围的不同 B.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不同 C.管理对象的性质不同 D.所运用方法的主次不同 15.通过对学校成员进行政策、法律等知识的宣传和理想等信念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的学校管理方法是 A.思想教育方法 B.行政管理方法 C.法律管理方法 D.咨询参与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要点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要点 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 一、总则 1、为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要点。 2、教学工作的地位。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 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重现代化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6、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等。高等学校各个部门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7、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学校要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总经费中占有合理的比例。要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随着收费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8、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着眼于更好地调动各种类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开展志趣和特长提供机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计划管理 9、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由各校组织专家自主制订的,它既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doc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一、总则 1、为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要点。 2、教学工作的地位。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 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重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6、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等。高等学校各个部门 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7、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学校要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总经费中占有合理的比例。要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随着收费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8、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

学校管理应该遵循的几个法则

学校管理应该遵循的几个法则 盘县普古中学张雄法则是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用来解决各种问题、提升人际关系和与他人进行沟通等所用到的一系列准则,一般为前人总结出来无误的规律或方法等。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规律、规范、准则规则、方法、办法等。 学校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灵活多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现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虽然在管理过程中形式万千,变幻多端,如果能遵循一些法则,管理就会另辟蹊径,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向大家简述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几个法则,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地剌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地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地温暖而又不致于被扎或扎伤对方。“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这样做可以获得下属地尊重。与下属保持“适当”心理距离,避免在工作中丧失原则。领导与领导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应该遵循这一法则。双方保持亲密关系,相互尊重,互相支持,团结协作你,合作共赢。养成团队意识,形成团队精神。学会拱柴蓬火,抱团取暖,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下属,理解下属,关心下属,合理分工,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学校才会得以发展。离开下属,孤军奋战,往往将自己弄得片体鳞伤,甚至会自生自灭。没有领导,哪来的下属;没有下属,领导充其量就是一个摆设。作为学校领导,你不要有意无意地扎伤下属那颗热忱而又脆弱的心灵,你才不会被下属所作所为所扎伤。同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尊重、支持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生活、学习、工作中,互相关心,精诚合作,团结一致,事业才能榛榛日上。离开了对方,你什么也不是。作为同事,不要为了个人的一点私利,有意无意地扎伤同事那颗真诚而又团结的心灵,你才不会被同事那些离奇古怪的方式所扎伤。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一样。没有学生,更不会有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教师,学生更无从谈起。只有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做自己的朋友、自己孩子。发扬孩子的优点,包容孩子的缺点,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喜欢你,感激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能健康快乐成长。作为教师,你不要有意无意地去扎伤孩子那颗细小的柔弱的心灵,自己才不会被孩子的言行举止所扎伤。所以,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对方,另一方根本无法生存。只有遵循“刺猬”法则,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互相关心,才能谋求发展,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才会从对方获得幸福,获得快乐。但是也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对方的痛苦之上,只有敞开心扉,坦诚相待,才不会扎伤对方。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校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一项全局性的 工作。学校管理是否成功,是以教育的有效性来衡量的。学校管理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而对学校资源进行组 织安排的活动,它以管理的有效性作为自己追求的直接目标。学校管理则既要遵循学校教育规律,也要遵循管理本身的规律。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工作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一、民主化原则 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决策。决策,并非一人之能事,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的经验与智慧很难对环境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这就要求了管理必须要讲究民主化原则,学校管理亦是如此。 充分调动组织内人员的积极性是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 重要手段。学校中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教职工,其中又以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最为重要。因此,学校实行民主化管理既是使教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并直接参加学校的管理活动。其优点在于可以保障教职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有监督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利,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激情,使教职工成为学校的主人。 一般来说,学习的民主管理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教师为主 把教师真正当作学校主人,真心实意依靠教师办学不是一句口号,应该落到实处。具体而言,第一,要根据实际树立学校发展的目标,要求使学校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总体相向,这是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也需要学校文化的培养。第二、管理要提高透明度,凡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教师有知情权,凡是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事,教师也有知情权。第三,教师应该是学校管理的实际参与者,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发表意见,参加学校的重要会议,为学校工作出谋划策。同时,学校领导也要随时听取群众意见,不搞一言之堂。第四,要采取各种形式,让教职工参与学校活动。要给予教职工发表意见与建议的机会,让有某种特长爱好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五,要善于放权,让教职工有具体工作的执行权、监督权,使学校全体领导和教师形成责任共同体。 2、重视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 随着学校对外开放程度加大,社会对于学校的要求逐渐提高,学校已经不能在“闭门造车”,而应该及时的面相社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学校应定期向家长们作工作报告,报告有关事项决策,由他们提出批评建议,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反馈与支持。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其知识经验的深度广度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学校,学校放下架子,悉心听取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的问题。近年来,一向在人们心目中远离是非纷扰之地的圣洁的象牙塔--高校也频频被学生推上行政诉讼的被告席。高校被学生起诉,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莘莘学子们都在"认真地对待权利"并"为权利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确实十分严重。一、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招生方面受教育权与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明文确认的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及其它的种种原因,这两项基本权利在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中往往并未得到完整的贯彻。就拿平等权来说,众所周知,每年高考我国各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一致。特别是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就其教育发达程度和国家对其教育投入的经费来说,均遥遥领先于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如果按照实质正义的要求来理解,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应该远远高于其它省份,但情况却正好相反。因此,对北京地区考生的高考低分录取的政策相对于其它地区的考生来讲都是不公平的,甚至山东省的几位考生还专门为此诉诸法院。现在,北京地区高考虽改成单独命题,因此无法与其它省份对比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了,但这仅仅是回避了问题,并不是最终解决公平录取问题的办法。另外,平等权还要求对所有考生自身来说在录取时要做到人人平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招生时对考生的身高、视力、健康状况等往往都作了一些限制。当然,一些特殊的专业对考生作出一些特定的要求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例如播音、表演等专业对考生的形象、气质、音质等作出要求,染整专业要求考生非色盲等都应属于专业本身性质所要求的必要的限制,但如果对从性质上来讲对于那些根本无须进行任何特定限制的专业而对考生进行了限制,或超出根据专业性质应予以限制的范围之外而对考生进行了非必要的限制,或仅仅因为考生患乙肝等疾病或有残疾就不录取或录取后取消其入学资格,那么高校就会有对考生进行歧视和滥用职权侵犯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之嫌。在招生中还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招收保送生的问题,按照前国家教委198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其目的在于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招收保送生的工作,应有利于培养和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有利于更好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鼓励和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些,《条例》第二条详细地规定了保送生的条件,总的要求是被保送的学生必须是德智体美劳方面表现一贯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不可否认,制定该《条例》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条例》施行之初也曾起过比较好的效果。但在近些年的招生工作中,由于受到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及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在招收保送生工作中,不正之风已非常严重,以致严重影响到了招生的公平性,违背了当初制定《条例》的宗旨。招生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个透明度低的问题。现在高考录取招生,一般采用网上录取的方式,减少了腐败的机会。但对于研究生招生,按照《高等教育法》第19条的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取得入学资格所要求的是"经考试合格"。这里其规定的是"合格标准",但对于有数个上了分数线的"合格者"是否必须按名次录取的问题却没有规定。于是,便出现了在考研、尤其是考博时,同导师的"关系"极为重要的情况。甚至圈内人都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考博一是考外语;二是考"关系"。而且对考研、考博的考生来讲,因往往只能查到自己的成绩,根本不知道别人的成绩和自己考试成绩在其中的排名情况,权利被侵犯了往往自己还蒙在鼓里。2、对学生管理、尤其是在处分学生方面目前,在我国教育类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到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有两部规章,即前国家教委分别于1989年与199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定一般都是在以上两部规章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如果有兴趣上各个高校的校园网页去浏览一下,就会发现各高校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规定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但总的特征是抽象、笼统、粗糙。有的高校在一些处罚性条款--尤其是

管理学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总论 二.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智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三.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智能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四.3、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即使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杰伦。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五.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人及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能力(概念能力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得思维能力) 六.5、泰罗:贡献:1工作额定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对泰罗的评价:把人当经济人:主要用经济手段进行刺激,局限于基层管理 七.6、法约尔:贡献:1企业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 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2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 首创精神.集体精神)。评价:一般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补充了泰罗的理论。 八.7、行为管理理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九.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十.1、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表率.奖惩机制.承担责任)4设定工作目标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十一.2、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十二.全球化与管理 十三.1、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1国际商务知识2文化适应能力3视角转换能力4创新能力 十四.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十五.1、信息的定义: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了信息。 十六.2、信息管理工作:1信息的采集(明确采集的目的。界定采集的范围。选择信息源)2信息的加工(鉴别:a查证法b比较法c佐证法d逻辑法.筛选:a真实性筛选b适用性筛选c精约性筛选d先进性筛选.排序.初步激活.编写)3信息的储存(准确性问题.安全性问题. 费用问题.方便性问题)4信息的传播(目的更加具体.控制更加严密.时效更加显着)5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传播主题的干扰.传播渠道的干扰.传播客观障碍的存在)6信息的利

学校管理学试题和答案完整版

学校管理学试题和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4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决定学校管理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的是 A.学校管理活动的特殊性B.学校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C.学校管理要依据客观规律D.学校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不等同性 2.研究者通过参加学校管理活动,对其活动中的原始事件进行记录,并分析记录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叫 A.调查研究法B.人种志研究法 C.比较研究法D.案例研究法 3.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 A.学校管理思想B.学校管理目标 C.学校领导体制D.学校管理原则 4.学校管理工作的导向是 A.学校管理思想B.学校管理目标 C.学校管理过程D.学校管理手段 5.主要研究学校日常行政工作重要问题的会议是 A.校务会议B.教学例会 C.校长会议D.行政会议 6.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后勤事务工作的职能机构是 A.政教处B.校长办公室 C.总务处D.教导处 7.校长负责制的核心内容是 A.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B.党支部保证监督 C.教职工民主管理D.校长的职位内涵和职责内涵 8.自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曾实行过多少种领导体制?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9.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B.计划C.实施D.目标 10.检查阶段的管理活动可分为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经常检查和集中检查,其划分依据是A.内容B.主体C.形式D.时间 11.学校管理活动过程的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是 A.计划B.实行C.总结D.检查 12.学校民主管理主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A.班级制度B.管理例会制度 C.教职工代表大会D.教学例会制度 13.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时时体现教育性,处处着眼于育人的行为准则是指A.教育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 C.规范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 14.学校管理方法可分为基本的管理方法和特殊的管理方法,其划分依据是 A.对象范围的不同B.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不同 C.管理对象的性质不同D.所运用方法的主次不同 15.通过对学校成员进行政策、法律等知识的宣传和理想等信念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的学校管理方法是 A.思想教育方法B.行政管理方法 C.法律管理方法D.咨询参与方法 16.协助校长抓好德育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是 A.副校长B.党支部书记C.教导主任D.总务主任 17.2001年10月,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提出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原则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标准。其中城市小学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为 A.1:20 B.l:22 C.1:19 D.l:23 18.采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的朝代是 A.秦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19.下列哪项是由对道德的理性认识所产生的 A.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B.理智的道德情感体验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编制任务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2013年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纳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30419-T-424。 (二)背景 高等学校是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阵地,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是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重要主体。高校拥有的知识产权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高校服务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体现。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是关系到核心科技成果保护、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教师及科研人员在更加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技术转移运行模式、知识产权权属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效果和技术转移成效方面存在着相当差距。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地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尚需加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而制定并推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是切实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力抓手,是激发高校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因应创新型国家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要求的重要手段。 (三)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起草组在结合国内标准体系最新进展及国际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经预研、立项、起草及初步征求意见等,形成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其主要过程为:预研:重点搜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情况,并委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广泛调研127所高校(包括985高校34所、211非985高校37所、其他高校56所)知识产权工作现状,明确了国家标准的理念和思路。 立项:制定标准编制方案,形成《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标准项目建议书》,向国家标准委提出立项建议,国家标准委批复确定立项,项目编号20130419-T-424。 起草并初步征求意见:组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单位专家完成标准文本讨论稿,向江苏、重庆、陕西等地区部分高校征求意见,并邀请中国标准院的专家等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规范和调整,形成《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依据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办学水平,是将学校做精做强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水平,笔者结合本校的一些做法,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德·博夏德(Peter Borscheid)在其名著《为甚么我们越来越快》中,强调“社会发展的加速,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价值观,影响到管理、生产、交往与学习等方方面面,波及到所有追求更快、更广、更高的领域。” 在信息化的今天,学校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依托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一方面,学校校长和行政成员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要到位。在这方面,我校定位明确:以信息化引领学校教育现代化。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要求以高水平、高标准、高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

校长和行政成员做到四带头:一是带头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二是带头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推广、使用信息技术;三是带头制作课件,建立个人博客、个人网站并经常性地加以维护;四是带头参与信息技术的科研工作,包括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教研活动等。 另一方面,全体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的意识。技术的终极目的是提升人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必须是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只有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爱用、想用、会用、用好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我校将教师在信息化这方面的培训摆在突出位置,引领教师更新理念,积极使用。学校以“领导懂、骨干精、全员会”为基本要求,按照“按需培训,讲究实效,分级负责,形成团队”的原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使所有教师树立现代教育信息化观念,具有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和教学需要的信息技能。现在,学校全体教师都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能利用网络搜索资源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具备信息整合的能力,100%的教师能较熟练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只有真正具备了高水准的专业化素质,教师才会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以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教师,其专业化程度更高,更能赢得专业的尊严。 二、围绕科学实用性目标架构信息综合化平台 要让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处于高位状态,学校应围绕科学与实

关于颁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工作规则》的通知

关于颁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 考籍管理工作规则》的通知 (考委〔199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广东省高等厅、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学考试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完善和发展自学考试工作,结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工作实践,制订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工作规则》,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四月三十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工作规则 第一章总则 一、为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务、考籍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考试质量,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制定本规则。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以下简称“省考委”)举行的各项考试的考务、考籍工作,适用本规则。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务、考籍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公正、准确、规范的原则。

四、各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自考办”)的考务、考籍管理工作应接受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教育部自考办”)的业务指导。 五、各级自考办要根据考试规模的发展配备与考务、考籍管理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各级自考办的工作人员和参与考试工作的兼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负责,符合保密工作的条件,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 六、教育部自考办与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自考办”)要有计划地培训考务、考籍管理工作人员,并应经过必要的考核。 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原则上一年实施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 第二章报名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性别、年龄、民族、信仰、职业、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按省自考办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考生须按有关规定报名。 九、首次报名者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含军人、武警人员证件)报名。报名时须按规定填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登记表》(以下简称“《考生登记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登记卡》(以下简称“《报名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课程卡》( 以下简称“《报考课程卡》”)。交纳照片和报名、考试费,领取省自考办统一印制的《准考证》。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D.以上都不是 2.1 989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 )。 A.校长负责制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并存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我国目前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 )。 A.集权模式B.集权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模式C.分权模式D.并重模式 4.( )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A.教授治校B.委员会制C.大学董事会制度D.校长负责制 5.我国高等学校在1950~1955年期间实行的是( )。 A.校长负责制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D.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9.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是()。 A.美国模式B.英国模式C.欧洲大陆模式D.并重模式 10.以下不属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是( )。 A.一定的招生权B.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力 C.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 D.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 二、填空题

1.( )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2.高等教育的( )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3.在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属于国有,法国政府的( )是最高的权力决策机构。 10.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 )的领导体制。 11.校长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高校自主办学权力的同时,还必须接受教职员工的( )。 12.我国高校的( )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力、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13.目前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的一大趋势是建立由高校党委、( )和( )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14.( )是全校行政工作的统筹部门,它以( )为核心。 15.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 )”。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 2.简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几个模式。 3.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有何特点? 4.简述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系统。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2.试述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3.试述我国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考答案 一、选择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