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一、默写

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

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

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

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

二、简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会失败和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6、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7、文中“举”“发”有何异同?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

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8、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

9、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

语:居安思危

1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

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

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3、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

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5、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

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

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

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

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

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

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

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7、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为了完成

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答:要有好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坚强的意志、较强的社会能力。

18、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些人认为生活中似乎已经没有忧患了,顺境中一样可以成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失去了现实意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结合具体例证阐明自己的理由。

答:①不同意。②现在时代虽然安定,但危机仍然存在。如国家,虽然我们国家出于和平之中,但周边还有一些国家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敢放松警惕,要加强军事训练/现实社会竞争激烈,追求享受,没有忧患意

识就会被社会淘汰。

一、默写

齐师伐我,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

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他肯定了鲁庄公的

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

(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

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

问其故)。

下视其辙,●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

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

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简答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

争取胜的原因

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用自己的话概括):

(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

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

追击

(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

所在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

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

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

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

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

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目的:判断敌情。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

慎的特点。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

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

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

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

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

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

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

“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将鼓”

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fu )违反,阻挠 .拂(bi )同“弼”,辅佐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畎亩:田间,田地。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正反对比论证。 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 国家就要灭亡。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 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 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近观:“,”。仰视:“”;俯瞰:“”。总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战国策》) 1.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3.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4. 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6.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 7.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 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

3.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 4.,; ,。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再别康桥》(徐志摩)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战国策》) 1.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3.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复为慷慨羽声。 4. 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 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 3.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部编版古诗文默写(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

古诗文默写33.闭之,则右刻“,”,左刻“,”。(魏学洢《核舟记》) 34.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一、填空35.,蒙络摇缀,。(柳宗元《小石潭记》) 1.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36.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3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3.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8.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4.,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9.天之苍苍,??(《庄子·北冥有鱼》) 5.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40.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二、理解性默写 7.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一、《回延安》贺敬之 8.,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 9.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激和热爱之情,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 10. ,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情景;夸张句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11. 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12.,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万籁此都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4.,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15.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6.,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17.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 18.,!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19.自经丧乱少睡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21.满面灰尘烟火色,。(白居易《卖炭翁》) 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22.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23.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24.,,;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虽有嘉肴》)9.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2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礼记·虽有嘉肴》)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2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虽有嘉肴》)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27.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2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 29.蒹葭萋萋,。,。(《诗经·秦风·蒹葭》) 30.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诗经·秦风·蒹葭》) 3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三、《小石潭记》柳宗元 3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1) 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高考理解性默写题汇编

高考理解性默写题汇编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高考理解性默写题汇编(二) (1)《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两句,展现出一幅老幼生活安宁、人人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李商隐《锦瑟》中“,”两句拢束全诗,表明作者到老珍重这份感情,但当时已然是凄迷难辨。 (3)李煜《虞美人》中“”一句.以水喻愁.写出了词人满腔的幽愤。 (4)庄子《逍遥游》中,在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之后,提出总结性看法的两句是“,” (5)刘禹锡《陋室铭》中写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交代出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作者对刘裕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的赞叹。 (8)《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因为外界评价而兴奋或颓丧。

(9)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10)《赤壁赋》中,作者从侧面描写朋友箫声和歌声悲凉的句子是: “,。” (11)《蜀道难》中引用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12)李商隐《无题》中“,夜吟应觉月光寒”一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推己及人、从自身相思愁苦揣想出对方凄苦愁怀的情感。 (13)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也”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句是“,,”。 (1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有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15)在《师说》中,韩愈提出新的“师道”思想,其中“,”两句指出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 (16)在《雁门太守行》中,“”一句描写城内的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显示了军威和气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 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 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 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 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 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 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

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训练及答案 劝学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 “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逍遥游 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师说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下理解性默写(答案)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鱼我所欲也》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鱼我所欲也》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3.《鱼我所欲也》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曹刿论战》中统领全文,暗示文眼,反衬曹刿的形象特点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8、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邹忌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2.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所下命令中“受上赏”的是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中赏”的是:上书谏寡人者;“受下赏”的是:闻寡人之耳者17、《关雎》统领全文,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小伙子对心仪姑娘热烈追求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8、《蒹葭》中运用起兴手法,既交代时令、环境,渲染凄清惆怅气氛,又表达了对意中人深深怀恋之情的语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1、《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写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句子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从军行》中诗人不从正面着笔写战斗,而是善于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的句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从人的视觉、听觉出发,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的句子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1、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写出李白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

理解性默写考试题收集

(三)10、理解性默写(6分,每空1分) (1)《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4)《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5)《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是“问君你能有几多愁?。” (6)《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二句:“,。”(2)《赤壁赋》中“,。”表明一世之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荀子在“学与思”上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则认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注意“淇”“隰”“泮”“酾”“赋”“罔”“殆”等易错字的书写。每空1分,共6分,每一个小分句中,如有错别字,不给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鱼我所欲也》中,用“。”来强调“生命”固然重要,但若遇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如“义”),我是不会苟且偷生的。 (2)《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3)李煜的《虞美人》中,最能体现“物是人非”的诗句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考必考文言文之一,文言文在中考中的分数 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小编整理了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字词释义及这首文 言文的背景,供大家参考。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2、发:起,指任用。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4、傅 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 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5、举:选拔。6、版筑:筑 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鱼盐:此处 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 鱼盐。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 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 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10、士:狱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 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

九年级上册理解性默写题(含答案)

九年上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望江南(梳洗罢) 1、词中写思妇晚妆初罢即登楼望江,等待征人归来的词句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词中通过眼中所见,烘托出一种空旷无聊,怅然若失之感的词句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3、词中表现思妇看到与丈夫昔日分手之处,愈觉神伤的词句是:肠断白蘋洲。 4、词中与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隅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句话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5、描写思妇盼望之深、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句子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6、写思妇形单影只、久久等待的句子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渔家傲秋思 1、词中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词中以南归大雁去而不留反衬边地荒凉的词句是:衡阳雁去无留意 3、词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的词句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词中道出将士彻夜无眠的感伤之情的词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话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6、抒写征人思乡、戍边报国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1、词中生动描绘千百猎手满山遍野围猎的威武气势的词句是:千骑卷平冈 2、词中动用典故言志的词句是:亲射虎,看孙郎。或(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词中表现作者决心报效祖国,立功边疆,实现报国壮志的词句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古诗词中,有许多运用典故表情达意的语句,请写出这样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以孙权自比,突出诗人豪情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 6、以魏尚自比,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词中触景伤情的词句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2、词中抒写人去楼空,万事皆休,还未开口,泪已先流的悲苦之情的词句是: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词中写词人想泛舟解愁,却最终无奈作罢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武陵春》中把“愁”写得更有分量,想象新奇而生动的句子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词人睹物思人,悲从中来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6、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描摹愁思的句子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表现词人愿为国家效力,梦中也不忘报国志愿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词中表现戍边将士骑术精湛,射技高超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词中表现词人欲助君王实现统一大业,为自己树立千载功名的词句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李白《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破阵子》中同样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戍边将士的诗句,请写出你印象最深的连续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写出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视觉:马作的卢飞快;听觉:弓如霹雳弦惊 7、描写军营豪壮生活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最新《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

《关雎》理解性默写 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蒹葭》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公共知识综合测试1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 法律对社会发展能否起进步作用,决定于()。 A. 是否适应一切经济基础的需要 B. 是否能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 法律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D. 是否适应国家的需要 2.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A. 社会主义法的基础 B. 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C. 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基本原则 D. 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测试题(高中部分)与答案

高考理解性默写-----高中部分(14篇) (一)《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二)《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三)《师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 .. ()(拂),出.()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 2、(一)通假字 1 曾,同“”,。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①人恒过古义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最新全国卷语文高考理解性默写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周三小测12 默写 班别:姓名:评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具体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抒写与琵琶女素昧平生却同病相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7、在《劝学》中,荀子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来比喻论证,引出学习效果: “,”。 8、李商隐《锦瑟》诗意含蓄,但诗人最后发出了 “,”的感慨,引发了读者情感的共鸣。 9、苏轼《水调歌头》中“,”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10、《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 1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 12、“______,_____”道出了《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3、《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 14、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1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16、《阿旁宫赋》中,杜牧用比喻的方式想象宫殿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理解性默写题目(答案):

1 《木兰诗》理解性默写测试姓名计分班级 一、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 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凉州词》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7、《木兰诗》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11、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 12、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 13、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14、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15、《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 是(共10 字): 15、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16、 二、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

2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三、思考与探究 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的粗略? 详写: ①②③④; ②略写:① 2、说一说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3、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 3、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要回答。 4、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① ② 5、“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句诗的作用是写出木兰停机叹息,表现()。 6、“军书十二卷”这里的“十二”是表示多数,请联系所学内容再举两例: 7、 8、“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运用修辞手法是(),表现了木兰(、和)的性格。 2

2018高考理解性默写练习300题

2018高考理解性默写练习300题(上) 1、劝学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逍遥游 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师说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原文é)举于鱼 g?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舜( shùn)发于畎()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盐之中,n)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rú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不能益其所动心忍性,曾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改过,然后能人恒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于虑,而后,衡困于心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而后喻。征于色,发于声,,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家拂士,入则无 法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患而死于安于忧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曾(1)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发舜?发:)1( 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征于色矢十中八九。(射,发射)见其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发而幽香。(花开放)野芳发(头发)发,颓然乎其间者苍颜白 垂髫(头发)黄发畎亩之中(于:从)?舜发于(2)于:是人也(于:给)故天将降大任于 安乐也(于:由于)。忧患,而死于然后知生于于心(于:在)困)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拂:?行(3 士(拂,通“弼”辅佐)。法家拂国恒亡(必然)恒:(4)?恒过(经常)人(犯错误)5)人恒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过以其境 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6)举大名耳。(成就;成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振作)作)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7 。(起来;开始工作)往来种作 文以记之。(写作,创作)属予作亭者谁。(建筑)作冻风时作。(发生,发作)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将: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将8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管夷吾举于( 9)士:士 卒多为用者。(士兵)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士此庸夫之怒也,非 安乐(安逸)10 ()安:死于安(养)衣食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