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一、默写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

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

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

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简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一论点

的目的是什么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

会失败和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

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句在

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6、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

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7、文中“举”发“”有何异同同:即表

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

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8、第2 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

9、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居安思危

11.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

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3、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 '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

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5、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

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

毁灭。

17、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答:要有好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坚强的意志、较强的社会能力。

18、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些人认为生活中似乎已经没有忧患了,顺境中一样可以成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失去了现实意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结合具体例证阐明自己的理由。答:①不

同意。②现在时代虽然安定,但危机仍然存在。如国家,虽然我们国家出于和平之中,但周边还有一些国家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敢放松警惕,要加强军事训练/ 现实社会竞争激烈,追求享受,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被社会淘汰。

一、默写

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

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

(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

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

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

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简答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

所在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

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

战术、掌握

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

胜原因,略写战争

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

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

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目的:判断敌情。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

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

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

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 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 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九年级课内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九年级课内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词五首》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 3.《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诗人报国之志的词句: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8.《破阵子》中描写军营火热生活的的词句是: 9.《破阵子》中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词句是: 10.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1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12.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1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事紧张的三句是: 14.《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15.《武陵春》抒发生离死别之情的句子是: 16.《武陵春》中诗人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苦物化,从而抒发自己内心深重苦闷的诗句是: 17《武陵春》中表现景物依旧、人事已变,引发人内心伤感的词句是: 18.人们常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出奇,以的词句,物化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19.《望江南》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无尽相思之情的两句是: 20.《望江南》中与《天净沙秋思》点题句“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 21. 《武陵春》中揭示作者悲苦的原因的句子是: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及答案 (1)《论语》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密切相关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鱼我所欲也》 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论语》《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资料

《论语》: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4.《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这句话说明品德高尚的人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10.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重”表现在_____________ ,“远”表现在___________。 答案: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任重而道远 ,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为什么一个人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and《出师表》练习题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忠之属也。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顾逐之 5、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公将战曹刿请见 6、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 7、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9、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10、鲁庄公“肉食者鄙”的具体表现是: 战前不知如何准备,战中不知如何指挥,战后不知如何取胜。 《出师表》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 B、临表涕零(涕:鼻涕)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 、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9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 D、何陋之有策之不以其道 ..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一、默写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

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

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 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简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一论点 的目的是什么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 会失败和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

《曹刿论战》《虞美人》《锦瑟》理解性默写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 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 3.《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虞美人》理解性默写 1.用比喻手法将“离愁”写得真切、深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怨问苍天的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的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锦瑟》理解性默写 1.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

曹刿论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默写

《曹刿论战》 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9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0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望其旗靡)之时。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忠之属也。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公将战,曹刿请见. 8、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9、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负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1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一、默写 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

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 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 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 二、简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会失败和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是?

高考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 一、《论语》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论语>十则》中,含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意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中“__.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两句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是:“__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的“向善论”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5.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为国捐躯、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这在《鱼我所欲也》中的体现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初中教材必背篇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曹刿论战

初中教材必背篇目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 四、《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模拟实战练习 1.(2016·全国卷Ⅲ)《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一句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在曹刿看来,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在“彼竭我盈”的时候。 5.《曹刿论战》中曹刿先下车察看齐军车印,再登高望齐军队形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6.《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详察敌情的语句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7.《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公将战,曹刿请见。 8.《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之类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部编版九下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全册共5篇古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班级:姓名: 教材目录:(古文背诵篇目) 9.鱼我所欲也/《孟子》 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0.曹刿论战/《左传》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2.出师表/诸葛亮 《鱼我所欲也》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1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12.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3. 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或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下基调的语句: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 3、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刻苦的句子: 4、初步揭示学习勤奋态度的句子: 5、写作者幼时抄书原因的句子: 6、表明作者坚守信用,决不耽误还书日期的句子: 7、写作者求师心切的句子: 8、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 9、表明叩问之师的确是德隆望尊的严师的句子: 10、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 11、表明老师发怒,自己谦和的态度和请教的情节: 12、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而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或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 13、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07《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2020年中考语文新题型理解性默写强化训练

七《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强化卷(附答案) 10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2.《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是:,。 4.《鱼我所欲也》中,表明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是:,。 5.《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 6.《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是因 为:,。 7.《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 是:,,。 8.《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9.《鱼我所欲也》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 是:,, ,。 10.《鱼我所欲也》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11.《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 指:,。 12.《鱼我所欲也》中,不辨礼义而接受的万钟是为了:,, 1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14.《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 因:。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交代作战背景句子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的句子是:。 2.《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3.《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 是:,,。 5.《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 子:,,。

6.《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7.《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反击的有利时机是:;追击的有利时机 是:,。 9.《曹刿论战》中,曹刿总结这场战争,认为战争取胜的原因在于抓住时机的句子 是:,。 10.《曹刿论战》中,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提出要选择时机,还要谨防埋伏,交代追击原因的句子是:,,。 11.《曹刿论战》中,对战争的过程只用了“”“”“”十二个字作了交代,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体现其繁简得当的特点。 《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强化卷(答案)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中,表明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是因为: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7.《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鱼我所欲也》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0.《鱼我所欲也》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鱼我所欲也》中,不辨礼义而接受的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4.《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此之谓失其本心。 曹刿论战

最新《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过关训练

高考默写过关训练《曹刿论战》 姓名:等次: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2、《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分析鲁庄公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的语句 是:,,。 3、"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理由是:,,。 4、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 。 《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注意细节详察敌情的语句是:,。6、 7、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8、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之时。 9、《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10、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11、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12、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 1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高考默写过关训练《曹刿论战》答案 姓名:等次: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分析鲁庄公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的语句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理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注意细节详察敌情的语句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7、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8、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9、《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公将战,曹刿请见。 12、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1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理解性默写(按篇目总结有答案)教学提纲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论语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不应生气,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那就是如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桃花源记》 2、总体上为我们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图景(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 ....)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陋室铭》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6.《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7.岳阳楼记 2、写岳阳楼重修后发生了变化的句子是: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岳阳楼记》中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文中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8、作者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一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全文抒发了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关雎》 1.《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一、默写 1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 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 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牛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 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简答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会失败和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 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

部编人教版初三下学期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2《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江城子·密州出猎》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方面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句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8、秋瑾的《满江红》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9、秋瑾的《满江红》中“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是化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and出师表练习题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a n d 出师表练习题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忠之属也。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顾逐之 5、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公将战曹刿请见 6、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 7、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9、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10、鲁庄公“肉食者鄙”的具体表现是: 战前不知如何准备,战中不知如何指挥,战后不知如何取胜。 《出师表》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 B、临表涕零(涕:鼻涕)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策之.不以其道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1、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