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整版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整版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整版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整版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韩勇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备受人民关注,党和国家也一直强调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并在积极探索可行的措施,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宏观的构想,并在一定地区付诸实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首位的,足见农村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分析农村经济的内容、发展现状,重在展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即如何扬长避短,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

(一)农村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述

2、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二)农村经济的内容

(三)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和作用

(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二、农村经济与“三农“

(一)农村经济与农业

(二)农村经济与农民

(三)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三)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四)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二)发展生态农业

(三)发展循环农业

五、结论

一、农村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概述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并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和教育。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成本问题,二是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协调生产优化问题。

4.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对人口资源的正确估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的前提之一。

5.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点。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持续性有两方面: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当代人的利益,又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促进农村生产力的逐步稳定提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要维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于农村中的经济体,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必要补充,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农村经济的内容

1.农业经济(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以农林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2. 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3. 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4. 在本地或到外地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农民工)5运输业方面的收入

5.旅游业收入

6.其他服务的收入

7.农村个体经济

8.其他

(三)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和作用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这一制度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资金短缺、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点。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现状

(一)、发展是毫无疑问的。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的面貌也在这短短3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农民从原来的饥肠辘辘到后来的解决温饱又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他们的收入变化也是巨大的,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0多倍。

(二)、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当前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3年才有所回升。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也严重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城乡差距不断的拉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城乡居民

的收入水平上,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已连续多年低速增长,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左右,

扩大到3:1,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较严重,这一问题的存在是不符合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的,所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很紧迫的任务。二、对未来模式的设想

(一)、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

然结果。

(二)、城市化普及,城乡“二元结构”替代为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标志,未来的农村应该全面实现城市化,农村这个概念将逐步被人们淡忘而退出的舞台。一部分城市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文资本等要素先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和特色,让他们成为其他城市的榜样和窗口,最终通过辐射效应达到共同发展。

(三)、由市场调节农业生产和农业的生产结构。

在未来的经济中,市场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也不例外,土地承包者必须全面掌握市场的变化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的品种、规模;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发展规模和特色农业。在市场的指挥棒下,土地承包者也会根据需求来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农产品积压低价的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现阶段要做的工作

(一)、重视农业人口再就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二)、重视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提高,有赖于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人才和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依靠知识层次不高的农民来自发实现农业现代化恐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一方面把农村人口引入城镇或城市,一方面鼓励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给他们一定的土地让他们自主经营。

(三)、重视招商引资,不但要招商,农业也要招商

招商引资是一个很好的尽快搜集所需资金的很好办法,并且它具有传导效应,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国家要吸引外资,工业生产要招商引资,农业同样需要招商引资。农业招商引资,是指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个人或团体来当地进行农业生产,以尽快改变农业现状的措施。要进行农业招商,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让他们进行现代化耕作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农业型生产活动。同时,小城镇的建设也要鼓励招商引资,这是一个促进城市化的好途径.。(四)、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招商引资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切实改变农村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状况。对农业的投资不但要减轻农业税,主要必须集中在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科研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灌溉和抗灾害等能力。

三、农村经济与“三农”

(一)农村经济与农业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面向国内、国际市

场,依靠科技,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要由注重

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由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到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延长

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由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加快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

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

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农村经济与农民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创造者,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好了,农民也能享受其成果。

(三)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农村经济上的可持续性(2).生态的可持续性(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1)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持续稳步发展(2)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3)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三)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使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其自己的特点。独特的国情与严峻的挑战

1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

2食物安全问题(1)农业资源短缺(2)农业生态恶化(3)粮食生产地域差异明显,粮食供需品种不平衡(4)农业基础设施

严重不足

3 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1)自然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

(3)生态保护面临挑战

4 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四)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

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1.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农村可持续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可持续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发展农村可持续经济必须要优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要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2.如何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持续发展,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发展生态农业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农业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

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五、结论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配套的农村产业体系,使农村经济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兼顾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共赢。

知识经济的内涵

题目:知识经济的内涵是什么?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当今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随着现代科技革命产生和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经济孕育而生。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球化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从知识经济与知识的关系分析,人们发现,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和知识在生产中作用不断增强紧密联系的,是人类从最早一块自然的直接赐予获得生存,到近代依靠对自然的加速索取获得发展的旧生存发展模式,向依靠自身的智慧,更有效的利用自然,更合理的发展经济的新模式的转变过程。知识经济是文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归宿,是人和自然最终获得和谐发展的希望所在。 对世界领域知识经济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发到现在。由1945年开始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制造后,计算机硬件芯片集成度提高,软件界面大众化,其多媒化全方位的功能,价格低易于普及,国际互联网横向的发展,并向各领域纵向深入,才使其成为这一时代真正的主宰。随着人们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从一个学科到一个领域,再到社会经济结构,从现象的感受到理性把握和科学认识,画出一条从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的清晰轨迹。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基于1997全球知识经济大会在多伦多召开,表明一个基于最新科技成就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是随着实践的规模、程度加大和深入发展,油学术界到国家最高决策人,从个人的研究成果到全球了解认同,实践到理论过程的时间缩短,速度提高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其中以数字化合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科技革命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在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直接孕育并抚育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特征使人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快捷的获取、传输和存储信息,方便的与世界各地交流和沟通。互联网的兴起,使商品交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有效缩短了从产品制造到销售、使用的时间,从而直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以来,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知识经济。1998年开始,“知识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成为今年来在世界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然而知识经济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它的内涵的理解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或不对称性。人们通常只从知识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经济,并且又把知识仅仅解读为科技知识。显然,对知识经济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难以揭示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我们应该本着全面、科学、理性与动态的原则,从社会这个大文化环境出发,多层面、多视觉的考察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现象的现状和未来走势,从而力求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经济,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安OECD在1996年《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相对于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有效创新,广泛交流,合理综合和正确运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使生产力获得迅速提高,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中所说的知识又是哪类知识呢?知识这个概念,通常是指

2021届高三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专项练习

2021届高三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专项练 习 一、单选题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热带雨林生产力高的表现有()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土壤肥沃③生物生长迅速④生物循环旺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热带雨林系统脆弱性的原因有() A.生物残体分解慢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3.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B.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 C.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D.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 4.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比刚果河流域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③受巴西暖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5.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不可调和 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为了提倡低碳生活,某公司推出了一款公益行动“蚂蚁森林”:用户依靠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来养大电子设备中的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就在某个实际地点种下实体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蚂蚁森林”公益行动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B.水土流失C.生物多样性减少D.土地荒漠化 7.目前该公益行动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成功种植五千多万棵树,这些实体树的主要功能是() A.涵养水源B.防风固沙 C.美化环境D.保持水土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10.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受中国的传统观念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浪费且无偿利用,导致中国人民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小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人们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的共同使命。 正文: 1. 我国水资源现况: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3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B.伦敦

农村耕地减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农村耕地减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要:土地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吃、穿、住、行的来源都离不开土地,而农村的生产用地(可耕地)则为我们提供直接和主要的食物来源,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可是城市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了不少侵占农村的可耕地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已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农村耕地减少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耕地;减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和少地农民,农民失地必然造成农民养老失去传统的物质基础。这些失地农民家庭有的得到了大量的经济补偿,生活好了起来,这些主要是城中村和近郊的农民。而有些农民家庭得到的补偿却不能使他们以后的生活无忧,这些主要是偏远山区的广大农民。这些大多数农民家庭中的青壮劳动力大部分选择了外出打工来赚钱,而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则在家种地。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不仅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在十年内减少了一亿亩,已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耕地减少问题。 1 我国农村耕地减少的现状和影响 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适于农耕的土地很少,且有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我国拥有耕地1.23亿公顷(折合为18.51亿亩),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40%。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锐减:2001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4亿亩,2002年为18.89亿亩,2004年耕地总面积下降为1.22亿公顷(折合为18.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到0.094公顷,2007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已减至1.217亿公顷(折合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2公顷(折合为1.38亩),2008年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是18.2574亿亩,2009年我国耕地总面积退变为18.25亿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并列第二,人均耕地面积则为倒数第三,仅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居第24位。再加上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尤其是耕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更加突出了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给我国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形势非常严峻。耕地面积锐减,加上耕地质量退化,粮食产量已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目前,我国耕地产出的粮食还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国内的粮食价格也在上涨,其原因是粮食供给减少,而粮食供给减少的原因是耕

水资源再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水资源再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由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提出并流行,意味着一场社会发展观念的创新与革命.当我们透过这一新的理念审视历史与现实时,所看到的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一种普遍忧虑,一种交织着近忧远忧的世界与人类的命运关注.本文阐述了水资源再生利用可持续战略之间的关系,指出水资源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解决环境负荷唯一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是针对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建设发展引发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主要是:人口的剧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掠夺式开采和过度消耗已造成了资源的匮乏,有的资源已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况: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正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日趋恶化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仅已经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为了保证人类的协调发展,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新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使资源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的基础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直接产生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但是一旦它确立并成为多数的共识之后,它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发展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地、持续不断地发展,把发展的负面效应的代价减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与环境不致遭到严重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继续发展。 二、目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这已是世界性问题,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第一届水问题会议在这一天闭幕,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正视全球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共同采取行动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水资源。我国除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以外,还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的,一些河流泥沙量高等不利因素。 (二)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水资源污染程度是10年前的400倍。“八五”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是5.5%,2001年的工业废水处理率是32.2%。全年排放废水3.54×109m3,黄河兰州段多年平均径流量(3.54×109m3).全国饮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人口比例很大。如总大肠菌群的超标率为76.1%,耗氯率超标率为16.7%,即使是自来水,2001年全国的合格率仅为87%。 (三)用水量不断增长,且增长率高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我国自1980年至此2001年人口从9.8亿增加到13亿,年增长率为1.42%;用水量从4437×108m3增加到预测的7096×108m3,年增长率为2.38%。用水量增长率为人口增加率的确1.67倍。另外,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例分别从1980年的1.5%和10.3%增加到2001年预测的3.0%到21.4%。而预测的2002年世界平均值分别为7.8%和31.7%。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和工业用水所占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用水量不断增加,且增长率高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四)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由于饮用水水质与人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各国对饮用水的水质非常重视。在80年代中前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作了调整补充后,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又纷纷再次进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是我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在国 民经济、社会政治诸方面中处于关键性的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 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可持续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村经济、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前提保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不以 浪费农业再生资源、破坏农村环境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食物安全、生态健康和发展持续之目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对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促进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以及发挥各地区的综合优势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及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这一制度 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 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 持续发展的广泛性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 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 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 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具体,人们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应用于经济、社会等更细化的层面。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发表的《丹博斯宣言》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练习题(含详解)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单选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以下四题。 1.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下图表示的四个区域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2.农业地域类型以牧牛业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 A.甲 B.乙 C.丙 D.丁 3.俄罗斯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下列关于其湿地广布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B.有永久冻土层为隔水层,不利地表水的下渗 C.夏秋季节发生凌汛使河水泛滥,溢出河道成淤水 D.濒临北冰洋,极地东北风带来较丰富的水汽 读“我国某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Ⅰ、Ⅱ、Ⅲ依次表示() A.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指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下图所示是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河水系组成和流域状况,其中甲河位于南美洲,乙河位于非洲,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6.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的流量比甲河丰富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D.甲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乙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壹.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简介 我国水资源且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于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于1800亿m3之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于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壹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

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_肖毅强

Perspective / RURAL LANDSCAPE 152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实验室主任 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风貌也为城市居民所向往。然而,千百年来,出于生计考虑,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根深蒂固,加之消费社会的资本渗透,导致乡村自然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性开发。譬如砍伐树林贩卖木材速度远快于植树造林速度,大量种植速生经济林(如桉树)导致土壤沙化、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肆开山采石和贩卖土方,这些目光短浅、竭泽而渔利用自然的方式只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一系列环境问题。 我们深知: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问题不解决,一味地宣传保护自然资源显得曲高和寡,风景园林师应当在农民经济收入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协助政府在保护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景观保护和利用策略,指引农民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创收,提高生活水平。例如规划苗圃,引导农民种植畅销的苗木,增收的同时增加了绿地率;营建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复合林(上层种植板栗、柿树、核桃、枣树、枇杷、杨梅、梨树等植物,下层空地尤其是田间地头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牡丹、芍药、天门冬、麦冬等植物),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服务于休闲农业;倡导桑基鱼塘等生态养殖持续创收。 3 乡村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协调者 乡村建设和乡村景观保护的执行主体在于农民,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才能调动其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建设家园的积极性。风景园林师一方面要主动地欣赏和适应乡村自然风貌;另一方面又要能动地探索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为社会服务。因此,风景园林师在乡村建设中应扮演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协调者,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譬如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优先改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垃圾收运等基础建设工程;对于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区域环境整体治理,结合园林绿化突出地方特色;对于具有自然和人文景点的地区则应注重景观风貌保护,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总之,风景园林师要综合协调人地矛盾,就是要以人为本,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保护乡村的自然肌理和历史风貌,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等方面,按照节地、节土、节能、节水、节材五个方面建设乡村;并将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服务业,利用乡村风貌为农民创收,实现乡村风貌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双赢局面。 当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让人失望时,看到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观,都会油然而生“希望在乡村”的感慨:其一,优美的乡村景观大多尚未遭遇“建设性破坏”;其二,乡村依然有机会发展成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然而,千百年来传统农耕模式沉淀下来的中国乡村景观正普遍面临产业模式陈旧、传统村落破败、乡村人口凋零、乡村发展缺乏动力的状况,现状的美景只是“无以为继”的停顿和无奈! 这是两个问题导致的:第一,如何保护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第二,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成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景观。某些问题的结症也许超越了专业范畴,但专业层面 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清晰。 1 优化产业模式落实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是村落产业状态的体现:体现为人类利用地景资源的 生产方式和聚居方式。其对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核心价值。 然而,现行的城乡机制正引导着乡村向非农业化方向发展:停滞的农耕产业不能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外出务工”、“村村办厂”及“建设征地”等不断升级的“被动适应”模式成为了乡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这些对乡村社会形态及自然环境造成的深层伤害,最终体现为乡村景观特色的丧失。 “美丽中国”话题下的乡村景观,其出路决不是工业化、城市化!中国广大乡村必须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其农业(包括 林畜牧渔等)产业的现代化以及对地景资源的精明利用,带动乡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看到,欧洲优美的乡村景观背后,是悠久的现代农业发展历史,这方面我们要补的课太多。立足生态环境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现为环境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地景资源服务能力的提升,并将乡村发展彻底融入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系统中。 合理的产业模式将带动日常化的生产生活“经营”乡村景观,并通过发展来实现乡村景观的特色保护和发展:统筹乡村空间规划,整理零碎化的地景资源,优化产业模式,强化乡村聚落形态管理,配套市政及公共服务等,逐步实现乡村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地形上、降水上的分布差异性,使我国不仅在地表水资源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地下水资源仍具有南方丰富、北方贫乏的空间分布特征。占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60k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0%,不足南方的1/2。而北方地下水开采资源约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特别是占全国约1/3面积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仅有220kmm3/a,只占全国的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110km3/a和30km3/a,均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而东南及中南地区, 面积仅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60km3/a和26km3/a,均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水资源过度开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缺乏保护和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退化等,本文从中国当代水资源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尊重客观规律,谨慎开采地下水,重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污水和雨水资源化,提高海水淡化技术,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立法等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水资源现状;措施建议;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曾向世界各国多次警告,由于缺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肯定受到制约,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将增加40%,届时将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以人均水资源为例,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已成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和集中,局部地区高强度需水与水资源天然分布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加剧,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与突发事件频繁等各种突出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今中间乃至世界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水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应用等方面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才能奏效,任何偏颇或缺失都可能事倍功半。面对这一实际,笔者在前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切入,提出一些对于基础现状解决的见解和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发展对水需求急剧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需求总量为4400亿m3,20世纪90年代为5500亿m3,2000年增至6000亿m3,2010年需求总量近7000亿m3。预计2030年将增至8200亿m3。目前,中国人口已达13亿,今后,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高峰。2050年,中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从20世纪80年代的2700m3减至1700 m3中国有近2/3的城市将出现供水不足,年缺水约60亿m3。

对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你对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 浅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得到利用时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对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可是在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仅仅在表面,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有资源就好可是你是否为后代想过呢?他们那个年代是否还会有资源呢?所以,1994年, 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全国人大以最高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基本战略。1999年开始,每年中央都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无疑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内涵是什 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英文定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s to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out prejudice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deman d. In other words, refers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which is an inseparabl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atmosphere of human survival, fre sh water, oceans, land and forest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that futur e generations can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oth links are not equival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 rtant a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requires stri ct control of population,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 ble use of resour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 elopment is the real long-term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含义、古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都拓展到哪些领域了呢?那么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呢? 此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描绘会一个我所认识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多从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儒家文化的特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认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发展问题进行诠释,获得了许多富有启示意义的认识成果。文明的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文明,它的发展及其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密切关联。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Harmonizing human and nature),主张仁民爱物,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既肯定在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有强调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以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强调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应该进行开发利用。荀子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王制》)显然荀子把山林泽薮等自然资源作为家园财富,是“国家足用,财物不屈”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不管是主张仁民爱物,保护环境,还是反复强调与自然地和谐统一,其终极目标还是要让百姓“有余食”“有余用”和“有余材”、,落脚点还是民生,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礼记.曲礼》认为:“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地有余而”不足,君可耻也。(”《杂记》)但是,利用而不是滥用,这是中国古代环境意识的基点。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而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主术训》)认为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适时的开发利用,反对不合时宜地过度开发,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