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氧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

环氧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

2005年第25卷第4期,470~474

有机化学

Chinese

J0umal

ofo曙anic

Chernis仃y

Vbl.25.2005

No.4.470~474

?研究简报?

环氧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

温永向

刘安华冰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摘要由siO:(白炭黑)制备了高活性的五配位硅化合物,并用带环氧官能团的含卤化合物与活性五配位硅作用,衍生

出带有环氧官能团的硅酸酯:通过环氧化硅酸酯的控制水解反应,制备出了新型聚合物纳米复合平台——环氧化倍半

硅氧烷;借助x衍射、热分析、红外等现代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关键词二氧化硅;非碳热还原法;环氧化硅酸酯;倍半硅氧烷

Study

On

theSyntheSiSOfS¨SeSquiOxane

WEN,Yong—XiaIlg

LIU,An—Hua木

qnstimte对Mmerinls,southChimUnivers讧y掰Technobgy,K盼L曲ormoq对PobmerPmcessing

Engineenng

Ministq甜Educmion,Gtl8ngz}|ou51064∞

Abstract

ThehighlyreactiVepentacoordinatesiliconcomplexes丘omSi02weresynthesized.Byusing

functionalhalogen—containingcompoundswimreactiVepentacoordinatesiliconcomplexes,印oxide

silicatesubstances

were

pr印ared.By

con廿olling

ttlehydl-olysisofⅡleepoXjdesilicate,anoVel够pe

ofep—

oxy—functionalizedsilsesquioxanewasyielded.Andt11esynnlesizedproductwascharact嘶zed

aIldallalyzed

byX—ray

difhactome仃y,fourier仃ansfominfrared

spectroscopy,anddifferentialscanIlingcalorime缸y.

Keywords

smca;non—carbom锄almemod;epoxidesnicate;silsesquioxane

倍半硅氧烷(silsesquioxane)是一类结构简式为(RSiOl5)。的化合物.主要有无规、梯形、桥型及笼型等不同结构类型[1'2】.其中笼型,又称为立方型(cubic)或球型(sphere),其结构和二氧化硅类似,都由硅氧多元环形成的立方多面体组成.笼型倍半硅氧烷中的六面体倍半硅氧烷又称T8,结构对称性非常强,六面体的每个面都是由硅氧八元环组成的,与二氧化硅物质中的沸石或分子筛的结构最为相近,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类倍半硅氧烷,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3】.

多面体T8提供了一种合成高性能新材料的途径:它在每个顶点处都有一个活泼的位置,理论上每一个位置都能被不同的基团官能化.因此立方体T8可以用来制备具有一系列官能团的衍生物.在多面体的每个顶点处引入有机官能团,以它为前驱体可进一步形成多臂状

薅R蘑二

图1六面体倍半硅氧烷(T8)的结构示意图

FigIIre1

S缸uctuI_eofhexahedmn

silsesquioxaIles(T8)

或星型高分子。从而得到以无机二氧化硅为核的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B4】.在这类纳米复合材料中,无机相和聚合物间通过强的化学键结合后均匀分布在整个材料中,不存在无机粒子的团聚和两相间界面结合力弱的问题,材料的综合性能优异,制备方法却简便灵活,易

E_mail:adallliu@scut.edu.cn:Tel.:020_87114203.

ReceiVed

May10,2004;reVisedoctober

22,2004;acc印tedNoVemberl2,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9974009)资助项目.

 

万方数据

No.4温永向等:环氧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47l

于进行分子结构的设计.目前笼型倍半硅氧烷已经在光固化树脂、多孔材料、耐热阻燃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应用.

由于硅的不活泼性,使得工业上制取硅的有机衍生物原料大多数都是采用高温碳热法.但是高温碳热还原法需要高热和特别设备,而且与氯化物反应时需要昂贵的防腐材料,这样必定使得这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非碳热法,直接从二氧化硅出发制备五配位硅【5'6】,进而合成倍半硅氧烷.

1实验部分

1.1实验原料

白炭黑,工业级,沈阳化工有限公司;乙二醇,分析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KOH,化学纯,汕头市光华化学厂;甲醇,分析纯,广州市东红化工厂;环氧氯丙烷,分析纯,永华特种化学试剂厂;环氧硅酸酯,本实验室合成;正硅酸乙酯,分析纯,汕头市光华化学厂;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25%,上海试剂一厂;乙二醇、甲醇使用前用4A分子筛干燥.

1.2环氧硅酸酯的合成

室温下将7.5gsi02与135rIlL乙二醇混合在250mL带电动搅拌的反应瓶中加热至回流,蒸馏出约10mL乙二醇后,适当降温,再加入7gKOH,继而加热至乙二醇回流.溶液在反应过程中同时缓慢蒸出反应生成的水分和过量的乙二醇,直至蒸出的乙二醇约为110mL后,停止反应,用氮气吹扫反应体系,迅速赶走挥发物质并加速体系冷却.然后密封过夜,使反应产物结晶.按比例取五配位有机硅钾络合物一一甲醇溶液和环氧氯丙烷(EPc),放入带冷凝管的烧瓶中,磁力搅拌,升温至甲醇沸点,反应一定时间后蒸出少量甲醇,密封冷却,在手套箱中抽滤,并用甲醇清洗被滤出的固体(KCl),滤液中再加入少量EPc,按前述过程重复操作四到五次,直到没有白色沉淀产生为止.然后升温至甲醇沸点,使甲醇缓慢蒸出;甲醇蒸出后,继续升温至环氧氯丙烷的沸点以上,使反应完全,并使未反应物分离,得到浅黄色透明的环氧硅酸酯.

1.3含环氧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

取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25%)7.28g溶于少量甲醇,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总量为0.02m01的正硅酸乙酯(TEos)与先前制备的环氧硅酸酯混合物(摩尔比:100:0,95:5,80:20,60:40),再加入甲醇至溶液体积达到20rIlL;在常温下,密封剧烈搅拌一天(24h);所得各产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于120℃干燥,留做测试分析.1.4测试分析

(1)用日本的D/MAx—IⅡ型x射线衍射仪分析合成产物,Cll,石墨靶,扫描速度为2(。)/IIlin,衍射角范围:30≤2p≤600.

(2)采用上海精密科学仪器cDR一4P型差动热分析仪,在空气气氛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测试合成产物.

(3)合成产物以KBr压片,用美国Nicolet公司的MAGNA—m760型红外光谱分析仪作红外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反应机理

Laine等‘71用脂肪族二醇,如乙二醇,在碱的催化下得到了高反应活性的五配位硅络合物(Eq.1).

si02+KoH+3HocH2cH20H—二!!旦!!L

K(Qs.-o~oH(1)

五配位硅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碱性,分子中的金属正离子活性很高,加入卤离子以后,可以交换出金属离子(Eq.2)嘲.

[≥段。:呲l等

◇<兰≥g嚣㈤式中,R为带官能团的烷基或芳基化合物,如环氧基、羟基、烯烃等.该反应中形成的盐是不溶于醇类物质的,故可以作为沉淀物分离.

正硅酸酯在Me4NOH的存在条件下,水解而成(CH3)4N)8si8020,反应式如Eq.3.

吣翎㈣∥,。㈣

÷雩‘’o孑8‘\r“旭

|/dI/Ou

o/si_0-s、一

 万方数据

472有机化学、b1.25.2005

从理论上讲四配位硅氧烷能够代替正硅酸酯用于制备T。,作为T。合成的原料.实验中用环氧基四配位硅氧烷代替部分的TEOS,以二者的混合物作为合成原料,反应式如Eq.4.

邺邺一卜毗吼+[X兰≥昌≯2VH2+叱洲2p0。跫。0弋叱洲3+Lo夕。\o/\/oH‘Y‘+

CH2CH3

》。才r。。洲2弋№。。弋№V叱№删』溯。∥,。。(4)

辛罗‘椤i、∥”

2.2影响合成反应的因素

2.2.1影响五配位硅酸酯合成的因素

反应温度的确定是以有利于排除生成水为原则的.理想的反应温度应该是水与乙二醇的共沸点,但是水的量与乙二醇相比而言很少,故以乙二醇的沸点为反应温度.

水分对五配位有机硅的合成有显著的影响.本工作中发现,将Si02与乙二醇在加入KOH前,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蒸馏,可缩短无定型Si02反应体系的澄清时间,可以改善晶型Si02反应体系最后产物的结晶性能.可以推测,预蒸馏所起的作用是脱除了部分Si02表面的物理结合水,使反应易于向正方向进行.也可能进行了少量的Si02表面羟基与乙二醇的脱水反应:

s._OH+HO~OH—+H20+siO/\\/OH

因为预先形成了表面悬挂物,故这个反应将对后续反应过程起到促进作用.如不脱除水分,会形成间位和邻位H键,从而阻碍Si02表面与有机物反应.2.2.2影响环氧官能团硅酸酯合成的因素

本实验所设计的反应体系是均相溶液,但在乙二醇(EG)作为溶剂时,环氧氯丙烷(EPC)浓度不能超过30%,否则出现分层;而以甲醇(Me0H)作为溶剂时,MeOH和EPc可以任意比例互溶(表1).

环氧氯丙烷(EPc)与五配位硅化合物作用生成Kcl沉淀的反应在常温下就可以开始了,只是速度很慢.当温度上升到EPc的沸点(115~117℃)附近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温度对五配位硅与环氧氯丙烷反应的影响如图2所示.在反应中,反应的摩尔比,基于理论当量,EPc需稍微过量才能使五配位硅化合物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完全,从而使体系达到中性.必须过量的原因可以认为是该反应本身动力学上的要求所致.

Temperature/℃

图2温度对五配位硅与环氧氯丙烷反应的影响

Figll弛2Innuenceofterrlperanlreonreactionofpen协:oordi—natesiliconcoⅡlplexes柚d印oxyclllompmp柚e

2.2.3影响含环氧基倍半硅氧烷合成的因素

倍半硅氧烷的生成是以溶胶一凝胶的生成为依据的,所以生成凝胶之前或是生成凝胶之后的时间都是不可取的,整个反应过程大约需要24h.实验还表明,反应的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大,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整个反应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减少,所以选择在常温下进行.

环氧官能团硅酸酯与四甲基氢氧化铵是互不相容的,如果直接反应速度非常缓慢,所以在实验中加入了甲醇作为溶剂.因为甲醇不仅是环氧官能团硅酸酯的良好溶剂,同时也是四甲基氢氧化铵的良好溶剂,这样可以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从而加快反应的进行.

2.3环氧化的倍半硅氧烷的结构分析

2.3.1x—ray分析

图3是一系列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从谱线a到谱线d分别对应的是TE0s与环氧硅酸酯摩尔比率为100:0,95:5,80:20,60:40的混合物水解后的产物.

表1不同溶剂与环氧氯丙烷(EPc)的相容性8

Table1CompatibleofsolvemsaIldepichlorobydrin(EPC)

4体积比,“√”表示混合体系均匀透明,“×”表示混合体系分层、混浊;温度:22℃

 万方数据

No.4温永向等:环氧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473

由图3这一系列的图线可以看出,所制得的产物有

~定的结晶,图谱中3.8左右的峰对应的应该是C32H96.

N8020Si6?69H20.通过对比这些图谱,可以发现,随着

环氧硅酸酯的逐渐加入,在11.0附近的峰逐渐减弱,到

后来甚至消失,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环氧硅酸酯的加入

破坏了晶体的一个结晶面.

2纠(。)

图3水解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

Ⅱ’0s与环氧硅酸酯的摩尔比例分别为:a一100:O;卜_95:5;c一80:20:d—_60:40

FigIlre3X—raypowderdifhactionpa仕emsof印oxy—function-alizedsilsesquioxane

nepmportionofⅡ’0St0

epoxy0rg锄o-silicon:a一100:0;b__95:5;c一80:20:d—_60:40

2.3.2DSC分析

图4是一系列产物的DSC图谱,从谱线a到谱线d分别对应的是TEOS与环氧硅酸酯比率为100:0,95:5,80:20,60:40的混合物水解后产物.每一谱线在100℃左右的吸热峰,可能是由于所制得的产物有一定的吸潮性而使得样品所含少量水分的蒸发所引起的.通过比较各谱线可以发现,小颗粒结晶的熔融温度随着环氧硅酸酯的加入而逐渐升高,可见环氧硅酸酯的增加提高了产物的热稳定性,也说明了环氧基团成功地进入了产物结构中.

2.3.3红外光谱分析

图5是水解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图,其中谱线a代

‘I’emperature/℃

图4水解产物的DsC图谱

TEOS与环氧硅酸酯的摩尔比分别为:a一100:O;b__95:5;c一80:20;d删:40

ngllm4DSC柚alysisofepoxy—fIlnctionalizedsilsesqIlioxanenepro叫ionofⅡ’oStoepoxyo唱ano—silicon:a一100:O;b__95:5;c一80:20:d-—60:40

表的是纯的TEOS的水解产物;b,c,d分别代表的是TEOS与环氧硅酸酯的比为95:5,80:20,60:40的混合物的水解产物.通过比较可知,1500和3020附近的峰对应的是MeNO,3700~3100处的峰对应的是OH,1060附近的峰对应的是si—o—si,2920附近的峰对应的是CH3,cH2.比较几条线可以发现随着环氧硅酸酯的增加,2920处的峰是越来越强了,可见CH2成功地加上去了;特别在d曲线上,915处有一个小峰,其对应的是环氧基团,这也表明了环氧基团成功地加入了.

Wavenumber/cm。l

图5水解产物红外光谱分析图谱

TEOs与环氧硅酸酯的比例分别为:a一100:O:b—95:5;c一80:20;d一60:40

Fig鼍lre5瓜spectnlmofepoxy—functionalizedsilsesquioxaIleThepmpomonofⅡ'0Stoepoxyo唱柚0-silicon:a一100:0:卜-95:5;c一80:20:d—-60:40

3结论

通过低温非炭热的化学方法,直接由白炭黑合成了五配位硅化合物;再利用环氧氯丙烷与高活性的五配位硅化合,得到对水稳定的带环氧官能团的硅酸酯,消除了所制出的五配位硅化合物强的吸水性、易分解还原成

 万方数据

474有机化学Vbl.25.2005si02和有机体的可逆性反应;然后利用环氧硅酸酯和正

硅酸乙酯(1EOS)的混合物在四甲基氢氧化铵存在的条件下水解,生成带有环氧官能团的笼型倍半硅氧烷

ReferenCes

3456

Agaskar,P.A.胁org.C妇m.1991,30,2707.

动aIlg,Y.F.;Slln,L.Y.;Liu,A.H.;Gon舀K.C.劬绷.

W白,配2∞1,42(2),98(i11C11inese).

(张亚峰,孙陆逸,刘安华,龚克成,化学世界,2∞1,7铊(2),98.)

Baney,R.H.;noh,M.;Sakaibara,A.Chem.RPv.1995,95,1409.

Tsucllida,A.;B01ln,C.;Semetz,F.G.朋础,册∞2删Z邸1997,3D(10),2818.

Song,J.H.;Liu,A.H.;Gong,K.C.C忍P,,1.W扫,搿2∞l,J8(4),315(inChinese).

(宋建华,刘安华,龚克成,化学世界,2∞1,J8(4),315.)Song,J.H.;Liu,A.H.;Sun,LY.;Gong,K.C.C免伽.,0rg.醌硎.2∞l,2j(1),53血C11inese).

(宋建华,刘安华,孙陆逸,龚克成,有机化学,2∞1,2J(1),53.)

Laine,R.M.;YoⅧgdallal,K.B.;Robinson,T.R.№fz‘旭1991.3贸.642.

(Y0405101LU,YJ.;DONGH.Z.)

 万方数据

环氧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

作者:温永向, 刘安华, WEN Yong-Xiang, LIU An-Hua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刊名:

有机化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年,卷(期):2005,25(4)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7条)

1.Agaskar, P A查看详情 1991

2.张亚峰.孙陆逸.刘安华.龚克成查看详情 2001(02)

3.Baney, R H.Itoh, M.Sakaibara, A查看详情 1995

4.Tsuchida A.Bolln C.Sernetz F G查看详情 1997(10)

5.宋建华.刘安华.龚克成查看详情[期刊论文]-化学世界 2001(04)

6.宋建华.刘安华.孙陆逸.龚克成查看详情 2001(01)

https://www.doczj.com/doc/ff2118623.html,ine, R M.Youngdahal, K B.Robinson, TR查看详情 1991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林新花.刘安华.罗绍静环氧硅酸酯的合成研究-云南化工2003,30(2)

直接从SiO2(白炭黑)制备了高活性的五配位硅化合物,并用带环氧官能团的含卤化合物与活性五配位硅作用,衍生出带有环氧官能团的硅酸酯.借助于X-衍射法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活性的五配位硅呈强碱性,吸水性强,吸收水分后很快分解还原成SiO2和有机物.而在含卤化合物与活性五配位硅化合物作用生成硅酸酯后,即控制和消除了这种可逆反应,制备出了稳定的环氧硅酸酯.

2.学位论文刘安华由SiO<,2>非碳热法直接合成硅有机化合物及其结构表征1999

研究了直接从SiO<,2>制备新型有机硅络合物及其聚合物的新的技术途径,采用了低 温、低原料成本、低能耗的、不同于多步骤的传统高温碳热还原的技术路线,借助于超声波的物理辅助作用,直接由天然SiO<,2>与二醇和碱类物质反应制备了新型有机硅化合物---高活性的五配位有机硅络合物;并开创性地用带官能团的含卤化合物与活性五配位有机硅作用,衍生出多种其它硅有机化合物;通过硅有机化合物的进一步反应,制备出了新型的含硅聚合物.

引证文献(5条)

1.王晓蕾.梁国正.张增平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应用[期刊论文]-材料导报 2007(11)

2.温永向.刘安华.张利利.刘瑶宇.邵剑含TiO2/(RSiO1.5)8复合物涂层的光活性与抗老化性能[期刊论文]-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7(4)

3.张利利.刘安华.曾幸荣双环笼状取代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期刊论文]-有机化学 2007(3)

4.张利利.刘安华.曾幸荣.温永向双环笼状四配位硅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期刊论文]-有机化学 2006(8)

5.施彦斌环氧改性有机硅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f2118623.html,/Periodical_yjhx200504023.aspx

授权使用:电子科技大学(cddzkjdx),授权号:093753d5-44c2-4c22-9ad8-9dc4015fe1af

下载时间:2010年7月3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