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摘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正文: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

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

待遇也相当优厚。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占了该校全年预算的1/3。由此可知,明治政府在教育上给与了巨大的财政支持,这也是日后日本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石。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大力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明确提出了要从小学抓起。为了能够普及小学教育,政府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划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划分为210个小学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教育网。同时,明治政府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内容。政府规定:凡六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采取强制的法令,以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仿效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国内,取代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的儒家封建思想。通过明治政府的努力,全国小学的普及迅速,儿童的入学率也普遍提高。为了满足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日本政府也大力建设师范学校来培养急缺的教师人员。

政府的扶植是普及义务教育效果显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与国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离不开的。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财力有限,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因而有许多学校的建设都是民众出资完成的。经过两方的共同努力,明治政府建立的40年间,日本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取得立显著的成果。成功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而英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用了70年,法国则用了80年。而在时间上,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小学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同时,也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改进中高等教育和创立实业教育

明治政府在初等教育基础牢固之后,重点就转向中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发展上。日本政府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初期,中等教育的治学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渐确定以升学为主。

1872年,《学制》颁布后,中等教育在学制的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的变革。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课程纷乱繁杂。经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就把提倡实业之学、创办实业技术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当时,文部省明确指出: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与技能尚未渗透到普通人民中间,教育与劳动显然分开,农业及工业等各种事业大部分仍因袭陈规陋习;今天国家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必须努力向民众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1872年,《学制》规定: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但此时,实业教育在日本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实业技术教育少,人员也不多。

到19世纪9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革命,对技术

人员和熟练劳动者的迫切需要,使日本国内的实业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治政府先后制定了《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来推动实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国库每年支出15万日元来兴办实业教育。政府在当时的大、中、小学都贯彻了技术教育的方针。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了手工科,中学开设了实业科目,如工业、农业、商业。其二,在各级教育上专设了实业学校:初等教育开办实业补习学校、乙种实业学校等;中等教育开办实业中学、甲种实业学校等;高等教育则开办专科实业学校。这样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日本实业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兴旺起来,从1893年到1912年间,发展极为迅速。

(三)、创办重点大学,注重培养高水平人才。

为了能够迅速培养出一批的高级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明治政府对重点大学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1877年日本国内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东京大学落成。1886年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大学院主要侧重于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人才。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对东京大学也是给与了大力支持。1880年,给这所大学的拨款占该年全部文教经费的44%。除了建立东京大学之外,各省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等。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

自1872年《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干,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这个规定就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政府和学校还选派大批高才生出国留学。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明治政府在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之时,也深深感到教师资源的极度缺乏。若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队伍,创办的学校就是一纸空文。于是在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即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种。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由国家设立,培养的是中等师范教育人员。此外,为了解决教师数量的不足,除建立师范学校之外,还实行了各科短期训练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并且,政府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以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鼓励立志于教育事业。1896年3月,国会终于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这一法令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增加5年加薪10%,但最多加到35%为限。同时,这一时期,还建立了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日本的教师数量急剧增加,缓解了教师人员不足的现象,为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道德教育的加强,封建主义的抬头

伴随着日本政府的教育改革的实施,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大量的涌入国内,使日本很快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西化的思想越来越重,传统的封建儒学被打击得体无完肤。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意识到了这种现象对天皇制的威胁,于是上书天皇要求在进行改革之时,莫忘“道德”之修养。之后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1879年,文部省颁布了《教

育大旨》,阐明了明治政府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教育大旨》中说:“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就菲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它指出了全盘西化产生的弊病,强调了继承日本固有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出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同时期也颁布了《小学教员须知》第一条指出:教员的重要职务虽是教人以知识,但更重要是教人以善良,更应该尽全力于道德教育之中,使学生们忠于皇室,爱于国家。1890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想是宣扬“大和魂”,要求臣民忠于天皇而无二心。由于近代天皇制的建立,传统的封建思想开始抬头,国家教育体制得到发展。甚至之后,日本放弃了美国式的教育模式,转而学习德国的军式教育,致使之后的日本形成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四、日本教育改革的成果

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改革下,教育成绩蒸蒸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普及文化知识,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明治维新之后,全国的日本人已具备了基本的读书写字的能力。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政府也不断地向国民灌输为人之道德,爱国之情操,培养了学生为国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做使日本国民能有很高的觉悟,大多数人都愿意把他们的智慧和精力献给自己的国家,认为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相关。体力劳动者也希望为国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到一个公民的义务。

(二)、培养出大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

这对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962年,日本政府发表了《日本的成长和教育》的白皮书,总结其历史经验时指出:自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惊人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一件令人十分注目的事件。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学生的尽职精神得到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由于日本的教育体制,使日本国民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个整体或集团。在他们看来,忠诚于自己所属的组织是个人最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这种精神就是日本的尽职精神。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认为,拼命的为集团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观念已经完全融入到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中,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特征。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不尽职,不仅会被认为是道德问题,甚至是人格问。基于日本这样的国民性,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才会如此的迅速而高效。

五、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之所以成功也是存在多种因素的:(一)、明治政府的统治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

明治维新是由天皇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因而改革的阻力较小。领导者们对于教育的重视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可以说是很有远见的。教育是造就新思想、新人才、新血液的基台,教

育强大的国家,国力也会强大。

(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尽管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存在不少困难,但对教育的投资却绝不吝啬。“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促使日本政府对教育采取慷慨之举。据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是:1885年为1.8%,1890年为2.1%,1910年为2.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lO年平均占23%左右。我们不得不为日本政府的大手笔而发出感叹,对教育重视之如此,又怎会得不到教育之回报?

(三)、国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明治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功与日本国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教育不分门第、财富之别,对每个人都会打开的,只要你能够通过刻苦的努力,就能够取得知识和学历,提高社会地位。这就给与了人们追求知识的动力,人们都希望通过教育来获得生活上的富足和事业上的成功。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他们也注重教育的发展,这就为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从教育改革中看启示

从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来看,两国都属于儒家文化圈,文化教育思想背景十分相似。因此在借鉴日本教育改革经验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些启示。

(一)、以教育为重,教育“先行”

日本在明治维新开始之前,也是处在半殖民的的危机之中,之后却迅速的摆脱了这种困境而且还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一个经济发达,军事强大,能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相抗衡的新兴国家。这就给了我们启示: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国家的腾飞,就必须尽可能的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为自己所用,不能总是闭门造车。要做到这一点,教育是必须首要重视的。教育“先行”,以教育的先进成果来引导经济的发展。

(二)、要加大对实业教育的重视

明治维新时,实业教育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出现工业革命以后,实业教育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日本还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来保障实业教育的实施。我国也存在职业教育的建设,但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的偏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不成气候,得不到重视。再考虑到中国现有的国情,对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也是存在很大缺口的。因此,我国也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同时,政府也应积极的采取保障措施。(三)、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取得教育改革成功的保障

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中,政府对教育发展的每项政策及其细节,都做了细致的规划,而且自始至终都在坚持。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环境各异,对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但政府应该注意到,教育发展的实质性意义,要努力的承担其责任,推动我国教育与时代相结合,实现教育的新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时期成功的教育改革,在日本走向近代化道路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同属亚洲地区,有一衣带水的中国来说,有必要借鉴日本的历史经验。虽然,我国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借鉴其经验发动戊戌变法,却失败了的经历,但却不能因此而放弃向其学习的意志。毕竟它是成功的,我们只有真正

的吸取其可用之处,才会实现我国教育的改革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健、王金林《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

[2]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年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

(8)日本的明治维新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时 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德川幕府建立后,将军颁布法令,规定“江户颁布之一切法令,全国各地均应遵从”“领内政务,应严守清廉,诸事均须依法办理”。由此我们推断() A.幕府的建立推进了政治近代化 B.幕府力图建立法制社会 C.各藩藩主必须听命于幕府将军 D.各藩藩主没有自主权力 解析:选C。“全国各地均应遵从”“诸事均须依法办理”,实质上就是要求各地的藩主在听从将军命令的基础上行政,这是日本幕藩体制的基本特征。 2.1799年,美国商船“富兰克林”号第一次访问日本,船长下令当海岸一旦在望的时候,立即悬起荷兰旗,冒充荷兰船只。船上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宗教书,在临近日本的时候,必须装箱钉死。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日本和荷兰是同盟国家 B.美国的国力不及日本 C.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荷兰是当时世界大国 解析:选C。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与中国、朝鲜、荷兰等国进行通商。因此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答案为C项。 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表明日本幕府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故D项不能反映出来。 4.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中下级武士已演化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解析:选A。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C项不符合当时的实际,B、D两项表述不确切。 5.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 ①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②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③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④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重的,既加剧了日本的沉沦,也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使其不得不面向世界。而早在西方入侵以前,日本社会内部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④与题意不符。 6.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不同的原因:经济方面,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德川 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 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 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文部大臣 田中不二磨也参加了这个代表团。考察团如此高的级别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这个考察团后来成为推动日本近代化改革的 肖兴安熊家国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次事关日本国运的改革。其改革成功的关 键是,有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其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大力普及初 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 改革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启示 【作者】肖兴安,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熊家国,华中农业 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外国教育

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举措作业人民版选修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 8.2 明治维新的举措课 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明治维新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的主要措施是( ) A.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 B.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C.“废藩置县” D.将大名迁居京都 解析:“废藩置县”使日本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也就为日本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A、B、D三项是废藩置县的表现。 答案: C 2.“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日本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答案: D 3.明治政府的哪些措施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 ①废除藩国,中央直接管辖地方②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③取消等级身份制④取消武士阶层的特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明治政府通过“废藩置县”,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的特权,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承认土地私有,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改革。 答案: A 4.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的取胜B.1889年宪法的颁布 C.“殖产兴业”的政策D.军事工业的刺激 解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建厂和建设近代交通业,导致其工厂和蒸汽机的数量大大增加。 答案: C 5.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 ) A.日本实行征兵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C.日本实行募兵制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阅读分析材料,抓住关键词“有国则有兵备”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可作出判断。 答案: A 6.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唯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是 ( ) A.培养出国人才B.教育改革 C.“求知于世界” D.派使团出访西方 解析: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最富有远见的改革措施,它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大量必不可少的人才,成为日本崛起为东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答案: B 7.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试论明治维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试论明治维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日本与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一直以来就有人认为他们同属于“中国文化圈”,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先生讲:“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属于中国文化圈,和中国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因此,可以说中国与日本之间在教育思想,文化特征等发展上有极大的共通之处,研究日本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对于我国学校教育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二)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实业教育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 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腐朽、经济衰败,教育的颓废更是令人痛心。从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来看,尚无一个全国统一的、上下衔接的学校教育系统。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他们通过中日教育状况的对比,颇感日本教育发达、体制周详,因而将许多有关日本学制的资料翻译介绍到国内来,以期效法。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对日本教育的实际考察、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清末教育界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他以为日本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发达,人才众多。明治维新给清末学制改革带来了深远影响。清末学制大量吸收日本学制的养料,改变了晚清以来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模式,转而重视发展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促进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使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进而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 日本幕府统治末期,一批爱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为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必须大力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遂提出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主张。福泽谕吉就是“文明开化”、“文明救国”主张的重要代表之一。 福泽谕吉是日本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尽管福泽谕吉已经逝去百年,但时至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其教育思想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福泽谕吉提倡“文明开化”和“崇实致用”。他认为,实现文明开化必须依靠人类的智慧,来自外国的实学也不可能轻易地成为自己国家的东西。他所说的普及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他接受西方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主张人人平等,没有与生俱来的贵贱之别,受教育是人人应有的权利;他又从国家的角度认为普及学校教育是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 为培养独立自由的个人和建立文明富强的国家,在重视广设学校的同时, 福泽谕吉又明确提出在学校 中应实践“和谐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福泽谕吉也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福泽谕吉所强调的道德,与传统的儒学孔孟之道不同,它主要是指通行的人情道理这一普遍的德性,是一种超越宗教派别的道德规范。福泽谕吉提倡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目的正是培养独立自由的体、智、德兼备的完人。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普及教育,并且德、智、体和谐发展,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能给人们诸多启示,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应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的范畴。我们虽然已作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但是从自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开始的应试教育至今仍未能根本扭转。这种片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及世界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汇编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及世界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汇 编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1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2、本茨与莱

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一、改革的背景 ①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 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③幕府的腐朽的统治导致了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④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了日本的门户,西方列强纷纷加强了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 日本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⑤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二、明治维新 (1)改革的根本目的 明治维新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 (2)主要内容 政治上:废除旧体制; ①废藩置县。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③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①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④突出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 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⑤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①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 ②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③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④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 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进行武士道教育,创办军事院校。 三、改革的影响 ①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日本近 代化的进程,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成为日本发展的转折点; ②但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 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了灾难。 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 【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米亚的军用地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同步练习(有答案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同步练习(有答案部编人教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和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4课日本 明治维新知|识|目|标①了解日本的幕府统治及倒幕运动。②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③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时间: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2.政策:德川幕府推行__________,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危机:1853年和1854年,________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二、倒幕运动 1.背景:日本________大量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2.策略: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3.概况: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____________”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4.结果: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________。三、明治维新下图是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明治维新开始于哪一年?这次改革有哪些内容?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1.时间:从________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 (1)政治上,____________,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____________。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____________”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上,提倡“__________”,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__________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____________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 ______________的道路。课堂小结 1.本课可以采用图示法记忆明治维新的必然性 2.本课可以采用数字四个“一”记忆新学内容一个封建政府:德川幕府。一场运动:倒幕运动。一次政变: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一次资本主义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习题精选第一百篇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明治维新习题精选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A、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总是与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下列改造社会习俗,促进日本工业化的是 A、尊王攘夷 B、“黑船事件” C、废藩置县 D、文明开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西南强藩成为日本倒幕运动基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幕府统治势力鞭长莫及 D、倒幕派控制了藩政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 )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幕府时代,日本的武士阶层( ) ①大多是职业军人②拥有佩刀的特权③主要从农民中选出④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的不同措施是 A、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B、建立新式军队 C、改进军事装备 D、增强海军实力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摘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正文: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

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 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待遇也相当优厚。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

日本明治维新 答案

五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国内因素: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⑴政治:天皇没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等级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尖锐 ⑵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⑶文化:洋学兴起,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为日本学习西方准备了条件。 ⑷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⑸阶级: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有变革体制的强烈愿望,成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 2、国际因素:(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民族危机出现。 3、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政治前提:武装倒幕和明治新政府的建立 5、改革的目的: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皮毛:西方先进技术 变化: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制定宪法;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 1.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积极作用: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道路。 ⑴经济:建立起,由转变为 ⑵政治:建立起,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⑶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⑷对外: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⑸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启迪和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局限性⑴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影制约了 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⑵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⑶文化: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⑷对外: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给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总之,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高二历史选修1 日本明治维新.doc

高二历史选修1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结构】 一、背景: 1、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⑴政治上:实行幕藩等级制度,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⑵经济上:幕府歧视工商业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 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⑶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2、外患: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日美亲善条约》 3、前提:倒幕运动胜利后,明治政府建立 ⑴尊王攘夷 ①社会基础: ②评价: ⑵倒幕运动 ①社会基础: ②经过: ③胜利原因: 二、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⑴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设置三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⑵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建立起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经济:发展新经济 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⑵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 ⑶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形式支付。(作用) ⑷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贸易。 3、文化: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⑴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⑵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西化: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富国强兵,建立新式军队 ⑴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⑵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⑶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⑷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三、评价: 1、目的:富国强兵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历史作用: ⑴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⑵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历史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很快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重难点解析】 1、俄国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答案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单项选择题作业 1.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者的共同点是(C) A.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B.都涉及了政治制度的革新 C.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D.都取得了成功 2.“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文中的“社会变革”包括(D)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海军③推行地税改革,大力发展近代经济④提倡“文明开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某校九年级学生在学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后,将二者进行了比较,概括出两次改革运动的相同点。其中正确的是(B) A.改革前两国都遭到西方侵略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改革都注重教育,提倡“文明开化”D.改革后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4.下列材料所反映的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有(C)

开设学校,创办报刊,又使铁路、电讯、兵制、工业等百般事务改换了旧的面貌。——福泽谕吉《劝学篇》 ①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②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③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文化教育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5.与表2直接相关的举措是(D)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允许士地自由买卖 C.提倡文明开化,发展教育D.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6.它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通过“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废藩置县,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改革,迅速崛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次改革是(A) A.日本的明治维新B.俄国的1861年改革 C.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D.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7.表1世界近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大力兴办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文化方面“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思想教育以及生活方式军事方面“富国强兵”。实行征兵制,将“武士道”精神灌输给军人根据表1指出,这次改革是(B)

日本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让我们又爱又恨,是我们的骄傲和自卑的源头,这个和我们颇为相似的国家的现代化之路,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现在的愤青(据说本人也是愤青)无法分清或者不愿用头脑分清军国的日本和现代的日本,日本的大众和日本的官僚。对于历史只有情绪没有思考,只有仇恨没有理智,这绝对不利于中国的利益。关于如何看待现在的日本,和永远绕不过去的历史问题,由于我缺乏客观的资料的事实,无法娓娓道来,但就日本崛起的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现代大国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失败的,但绝不是彻底的失败。从结果来看,在没有外力的摧毁(美国)下,日本的明治维新最终成为了法西斯专制。这其中自然有封建的残余,似乎是越不过去的天堑,因为列举世界一切后进国家的改革,例如日本,德国和中国都没有一帆风顺的,无论他们采取西学开放还是闭关锁国。但是他们改革的失败的原因,还是对于现代国家的理解的偏差。弱国,当受到欺辱(军事及经济)时,有志之士的第一反应就是富国强兵。当富国强兵成了现代国家的标志,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时,那么一切改革的手段:国家的统一,教育,技术,现代体制,文化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富国强兵,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军队的建设,放弃了人作为现代国家最根本的出发点,就会明白日本一定会走上歧路。当然,为什么没有建立现代政治体制,有他的封建残余在作怪,也更有学习现代精神的囫囵吞枣(参考五四运动,虽然百家争鸣,但是却成了略带盲目的试验场,除了胡适之等少数比较冷静以外,都有一些盲目的偏激和肤浅)。所以现代制度没有完全的建立,最终导致日本新的独裁,是因为对于新的现代国家的理解的偏差。以为国家工业发达,军队强大可以侵略和打败他国,就是强大的伟大的日本,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现代化的日本,这难道不是明治以来,能人志士的目的么。 只是我们应该警醒的,国家的现代化,最终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张,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幸福指数。我们曾经也在为错误时期辩解是反复的举例:这个时期是功大于过的,卫星上天了,原子弹爆炸了,但惟独没有提到人,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就如同日本的错误,忘记了或者故意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意义。 日本的学生精神 日本学习中国很久了,后来发现,除了中国,还有荷兰这样不可思议的国家,不可思议的文化。那么学习的精神和传统让他们接受外来的只是要相对容易一些。学习和交流史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原因,如果现在有人把这种行为轻视为日本的文化贫瘠和好攀附强者,那么就完全失去了理解文明进步方式的机会。(中国盛唐不仅仅是文化的输出,也引入了佛教,阿拉伯文化,才缔造了伟大的盛世)总之正因为这样一种心态和传统,当佩里舰队彻底的唤醒了日本,日本便重新找到了老师,并迅速的崛起。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又有多大程度的觉醒呢?就算是现在,我们又有多少虚心的学生精神呢?不仅仅是虚心,学技还是体,学形还是神,也是关键。 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还是。。。。。。。 学以致用不能简单的完全否定,但他的危害的确不小。幕府时代人才选拔机制落后,完全根据血缘关系,不像中国,有科举,读书就是敲门砖。这样的话,下层很难进入上层社会,反而激发人们的反抗。(并非为幕府时代辩护,只是探讨教育和考核制度对人的异化,幕府时代的忠君恐怕和科举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它的极端不合理反而催生了一大批体制外的自由学者,我们称之为后发优势。一个国家拥有大批的精英,不受思想的束缚,使得日本在接受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后进国家的改革考点归纳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后进国家的改革考点归纳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复习建议 人类文明在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各个不同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是不同的,同学们要把英、法、美和俄国、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道路加以比较,认识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 就考查的角度来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主要考查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辩证地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日本明治维新主要考查其目的、措施、方式和特点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从中学习日本近代化的成功经验。 知识清单 近代化道路上的障碍近代化途径政治经济 俄国专制制度 农奴制度 沙皇改革进行政治、司法改革维持沙皇专 制 农奴获得人身解放,获取份 地;地主土地私有保留;资 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日本 幕藩体制 等级制度明治维新 制定宪法 废藩置县、四民平等、日本帝国 宪法 土地私有;殖产兴业 考点聚焦 考点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度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开始建立,农奴制形成。农奴属于地主所有,是地主的私产,地主可以出售农奴。农奴无条件给领主服劳役,且负担很重的赋税。

19世纪中期俄国开始工业革命,但受到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农奴生活贫困,不能自由流动,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 2.新思潮的涌动 俄国参加对拿破仑的战争,青年军官到西欧国家,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1825年,他们武装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虽然失败,但对俄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改革派,如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公开批评旧制度,要求解放农奴。 3.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 1853年,俄军侵入奥斯曼帝国。英、法派兵援助奥斯曼帝国,战场主要限于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次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腐朽和落后,使国内矛盾更加尖锐。沙皇尼古拉一世绝望自杀,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自上而下开始进行改革。 (二)农奴制改革 1.概况 1861年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2.内容 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通常低于农民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且质量较差。 农民获得份地时,必须以现金支付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只有当还清本息后,农民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三)政治改革 1.行政制度:参照西方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在卫生、教育、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实际权力掌握在沙皇任命的官僚手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