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2007年6月第7卷第2期

湖南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

Jun 12007

Vol 17No 12

收稿日期:2007—03—16

作者简介:贺小飞(1975—),女,湖南省宁乡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文史系教师,历史学硕士。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贺小飞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湖南长沙410002)

摘 要: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31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2-0095-03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自此,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

个民族象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1]

明治维新之所以取

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

体素质

初等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最低阶段,作为对最多数国民进行教育的机关”,明治政府“一开始就集中力

量来抓。”[2]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其指导

思想是,全力以赴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定为实行《学制》的首要任务。为迅速普及教育,政府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1所大学,辖中学32所,每一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有600人设小学一所。普及小学的原则是,“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同时采取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一切条件,办起了幼稚小学、贫民小学、村落小学、女子小学以及残疾人小学等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新式小学。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授初步科技文化知识。当时小学的

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初小)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上等寻常小学(高小)还增添几何等课程。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

历史课除日本史外,还讲授中国史和西洋史。据统计,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语文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显然,明治政府在大办小学教育时,不仅规模庞大,数量多,而且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平。明治政府为了办好小学教育,连年不断地颁发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其中仅属小学教育的就占一大半。这些法令贯彻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儿童入学率年年提高。到1905年男生入学率增至9717%,女生增至9313%,初等教育就学率已达99%,迅速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二)努力改进、充实中高等教育

日本统治阶级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

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3]

明治政府在19

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明治维新时期的中等教育是当作一种高级国民教育来办的。初期,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步确定以升学为主。从颁发《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科目纷乱庞杂,甚至有专学汉文一种科目的中学。经过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1886

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俨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校,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帝国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在日本近代中等教育上成绩卓著。由于中学

5

9

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早在1881年,日本政府就规定,中学设置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1886年,又规定普通中学要学二门外语,中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占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中学生每升一级,都要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升级。毕业时,举行大考,由教务负责人出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评定。为迅速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建设一套适于日本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明治政府还努力抓高等教育和科研,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早在1871年,日本就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1877年创办了驰名世界的东京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理、文、医四个学部,专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自《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学,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为使平民子弟中有才华者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不能自办衣食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这个规定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后来又建立了全国学术研究机构,即东京学士会院。同时还选派大批高才生出国留学。

(三)大力发展实业教育

明治政府刚一成立,就把提倡实学、创办实业技术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1872年学制令规定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8月,工部省在东京虎门设工学寮,聘请外籍教员讲授土木、机械学的知识,这是日本最早的工业学校。但是,日本的实业技术教育在明治初期未得到充分发展,当时的实业技术学校很少,目的是培养各产业部门的管理干部,还谈不上大面积地培训低级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到19世纪90年代,形势有所变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急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革命,迫切需要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遂向实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急于发展军火工业,更加急需技术人才,充实和加强实业技术教育的呼声日趋高涨。井上毅就任文部大臣后,先后制定《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来推动实业教育。1893年《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发布时,文部省发出训令,指出:“日本的过去的教育和产业劳动截然分开,教育属于特殊领域,而农工各种产业大部分仍旧未脱离旧习,要推动国家将来富强,务必向国民之子弟实施科学技术与实业相结合的教育。”[4]1894年颁布《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目的是为了奖励实业技术教育。国库每年支出15万日元,用来兴办实业学校。日本实业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兴旺起来,从1893年到1912年间,发展极为迅速。例如,明治33年(1900年)日本实业学校是143所(其中工业20、农业57、商业39、商船业4),学生18453人;明治37年(1904年)发展为270所(其中工业33、农业120、水产7、商业62、商船业7),学生46672人;明治41年(1908年)发展到403所(其中工业33、农业18、水产14、商业73、商船业12),学生56573人;明治45年(1912年)发展到519所(其中工业36、农业249、水产15、商业100、商船业11),学生

74869人。[5]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

日本实行普及教育时,深感教师缺乏,他们认识到,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师资,创办学校就是一纸空文。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即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种。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是中等教育,由国家设立。最初只在东京设立一所,培养寻常师范学校教师或校长,也可以担任其他学校的教师或校长。因此,为了解决中等学校教师的不足,除在师范学校内设立中等师范科外,还采取各科短期训练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鼓励立志于教育事业。过去,处在普及教育第一线教育的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微薄,社会地位低。明治维新后举办近代教育,大约经过30年时间,到1896年3月,国会终于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这一法令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增加5年加薪10%,但最多加到35%为限。同时,在这一时期,政府明确规定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一般官吏同”,还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

二、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文化知识普及全民,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到明治末年,大部分日本人已具备读写能力,义务教育普及率达百分之百。同时,政府通过普及教育,向学生灌输至高无上的爱国主义,并且培养学生为国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这样做使日本国民的觉悟大大提高,大多数人都愿意把他们的全部聪明才智和精力献给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工人和农民在生产劳动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做好工作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就是尽到国民的责任。学生及公务员亦是如此。

(二)培养出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及工商管理人才

这对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1962年,日本政府发表《日本的成长和教育》的教育白皮书,总结其历史经验时指出:自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惊人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一件令人十分注目的事件。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日本教育培养出了学生的尽职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由于日本人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个整体或集团,因此在他们看来,对自己所属的集团的忠诚是最应该有的品德,这种“忠诚集团心”就是日本的尽职精神。他们以为拼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念已经融化到社会心理和传统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这正体现了日本人的尽职精神。在人

69

们的观念中,尽职是一个最应该有的起码的道德,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不尽职,则不仅是道德问题,甚至是人格问题。日本人的尽职精神产生了较高的工作效率,这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

(一)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领袖阶层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至关重要。明治政府的领导人有极高的远见,他们英明地把发展教育看作是文明开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国强兵的基础。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中看出。明治维新的最主要领导人木户孝允,在1868年12月向朝廷提出一份题为《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建议书,说:“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之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可见木户孝允的观点是把人民的知识进步和富国看作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明治维新的另一位最主要的领导人岩仓具视在1867年也曾向朝廷献计献策,他在《济时之策议》中论述了制度改革,指出新政权应做的事情,其中强调要富国强兵必须发展教育以培养人才,传播爱国思想。岩仓具视的建议是把教育同富国强兵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强调的。明治政府的第二代最高领导人伊腾博文在1869年1月也曾提出国政建议书,呈给明治天皇。他在所著《国是纲目》的六条建议中,论述了人民教育问题,主张使全国人民达到世界各国的学术水平,扩充天然知识,应在东西两京设立大学校,在府、藩、县以至郡村设立小学,……不论城乡,不论偏远地区,人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光辉。

(二)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

在对教育的投入上,明治政府尽管财政上有不少困难,仍不惜拿出巨额资金用于学校教育。当时主管教育的文部省的经费是政府部门中最多的,1873年为143万日元,1874年为139万日元。[6]据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是:1885年为118%,1890年为211%,1910年为21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23%左右。

(三)国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日本学者江腾树曾说过,学习可以使人成为圣人,教育的大门能够被个人的成就打开,而不管财富和门第条件如何,而且通过“苦学力行”(艰苦条件下的学校教育)能够获得学术资历和提高社会地位。这种说法大大激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热情,给予人们用教育来获得“生活上的进步和成功的希望”。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许多资本家、官僚地主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所有这些,无疑对教育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时期的成功的教育改革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必须借鉴日本的历史经验,把“科教兴国”落实到行动中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

参考文献:

[1]杨云等1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M]1北京:中共中央

党校出版社,199111131

[2]阿部重孝1教育学辞典(第三卷)[M]1东京:岩波书

店,19381

[3]永井道雄(著),王振宇等(译)1近代化与教育[M]1长

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

[4]王桂1日本教育史[M]1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71177~1781

[5]戴本博1外国教育史[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5151

[6]万峰1日本近代史[M]1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801

On the Educa ti ona l Reform of Japan’s M e ij Restora ti on

HE Xiao-fei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Changsha,Hunan410002)

Abstract:Since the Meji Rest orati on in the m id-20th century,Japan opened a way of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building up its m ilitary1Among the reas ons,the most i m portant one is the successful educati onal refor m of the govern ment1The govern ment had a clear knowledge of the i m portance of modern educati on,and supported educati on financially1Japanese als o partici pated and sup2 ported educati onal refor m actively1This is the main reas on f or the success of educati onal ref or m1

Key W ords:Japan;M eij Rest orati on;educati onal refor m

[责任编辑:胡重光]

79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首先打开关闭的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归纳、概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概述武装倒幕运动;理解并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和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述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武装倒幕运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明治维新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和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武装倒幕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重点难点】 一、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和作用。 二、难点:明治维新前夕的日本社会状况。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导)日本历史上曾借助两次成功的改革,实现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古代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近代日本又借助明治维新,日本向西方学习,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那么,明治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有哪些措施?对日本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探究。(出示课题,引入新课)学习新课: (师导)什么是明治维新呢?“明治”指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维新”即改革。(课件显示: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 (教师过渡)日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这次改革的呢?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课件显示) ㈠幕府统治的危机(课件显示) (指导学生粗读教材,了解19世纪中叶日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简介幕府和幕府统治)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

(8)日本的明治维新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时 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德川幕府建立后,将军颁布法令,规定“江户颁布之一切法令,全国各地均应遵从”“领内政务,应严守清廉,诸事均须依法办理”。由此我们推断() A.幕府的建立推进了政治近代化 B.幕府力图建立法制社会 C.各藩藩主必须听命于幕府将军 D.各藩藩主没有自主权力 解析:选C。“全国各地均应遵从”“诸事均须依法办理”,实质上就是要求各地的藩主在听从将军命令的基础上行政,这是日本幕藩体制的基本特征。 2.1799年,美国商船“富兰克林”号第一次访问日本,船长下令当海岸一旦在望的时候,立即悬起荷兰旗,冒充荷兰船只。船上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宗教书,在临近日本的时候,必须装箱钉死。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日本和荷兰是同盟国家 B.美国的国力不及日本 C.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荷兰是当时世界大国 解析:选C。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与中国、朝鲜、荷兰等国进行通商。因此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答案为C项。 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表明日本幕府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故D项不能反映出来。 4.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中下级武士已演化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解析:选A。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C项不符合当时的实际,B、D两项表述不确切。 5.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 ①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②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③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④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重的,既加剧了日本的沉沦,也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使其不得不面向世界。而早在西方入侵以前,日本社会内部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④与题意不符。 6.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

日本明治维新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

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微考点: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与倒幕运动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与倒幕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1)内忧: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2)外患:外国势力的渗透,即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统治岌岌可危。 (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黑船事件: 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从此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倒幕运动:(拓展点) 倒幕运动是19世纪中期,由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高利贷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西南诸藩的大名组成倒幕派,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武装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倒幕运动胜利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易错微析 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易错: 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是幕府的封建统治。 例题1 19世纪中期,掌握日本实权的是() A.幕府将军 B.天皇 C.大名 D.武士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幕府将军掌握日本实权,天皇有名无实,大名、武士都要听命于幕府将军,故选A。 例题2 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欧化”是指()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种姓制度 答案:C

解析: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选C。 1.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美国叩关 B.封建残余 C.幕府统治 D.殖民统治 2.在日本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放弃排斥外国影响的做法,转而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并组织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的是() A.新兴地主 B.中下级武士 C.大名 D.商人 3.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 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 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 4.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那么,在世界近代史上首先打开日本大门的西方列强是() A.英国 B.俄国 C.德国 D.美国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德川 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 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 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文部大臣 田中不二磨也参加了这个代表团。考察团如此高的级别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这个考察团后来成为推动日本近代化改革的 肖兴安熊家国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次事关日本国运的改革。其改革成功的关 键是,有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其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大力普及初 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 改革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启示 【作者】肖兴安,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熊家国,华中农业 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外国教育

试论明治维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试论明治维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日本与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一直以来就有人认为他们同属于“中国文化圈”,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先生讲:“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属于中国文化圈,和中国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因此,可以说中国与日本之间在教育思想,文化特征等发展上有极大的共通之处,研究日本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对于我国学校教育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二)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实业教育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 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腐朽、经济衰败,教育的颓废更是令人痛心。从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来看,尚无一个全国统一的、上下衔接的学校教育系统。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他们通过中日教育状况的对比,颇感日本教育发达、体制周详,因而将许多有关日本学制的资料翻译介绍到国内来,以期效法。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对日本教育的实际考察、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清末教育界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他以为日本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发达,人才众多。明治维新给清末学制改革带来了深远影响。清末学制大量吸收日本学制的养料,改变了晚清以来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模式,转而重视发展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促进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使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进而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 日本幕府统治末期,一批爱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为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必须大力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遂提出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主张。福泽谕吉就是“文明开化”、“文明救国”主张的重要代表之一。 福泽谕吉是日本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尽管福泽谕吉已经逝去百年,但时至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其教育思想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福泽谕吉提倡“文明开化”和“崇实致用”。他认为,实现文明开化必须依靠人类的智慧,来自外国的实学也不可能轻易地成为自己国家的东西。他所说的普及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他接受西方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主张人人平等,没有与生俱来的贵贱之别,受教育是人人应有的权利;他又从国家的角度认为普及学校教育是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 为培养独立自由的个人和建立文明富强的国家,在重视广设学校的同时, 福泽谕吉又明确提出在学校 中应实践“和谐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福泽谕吉也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福泽谕吉所强调的道德,与传统的儒学孔孟之道不同,它主要是指通行的人情道理这一普遍的德性,是一种超越宗教派别的道德规范。福泽谕吉提倡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目的正是培养独立自由的体、智、德兼备的完人。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普及教育,并且德、智、体和谐发展,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能给人们诸多启示,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应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的范畴。我们虽然已作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但是从自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开始的应试教育至今仍未能根本扭转。这种片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早在明治初期便已出现萌芽,到自由民权运动时正式形成,并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发展成熟。日本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对明治维新起到了补充和推动的作用,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发展成型的民权思想在日本的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由民权运动中,民权思想家们提出的关于实现民权的政治构想,对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逐步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其民权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中隐含着的“愚民观”以及民族扩张主义等思想观念对近代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标签:日本;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近代日本的民权思想,主要是通过明治早期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士族知识分子、启蒙思想家传入日本的。这个群体的著作不少是介绍西方民权思想,反映了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萌芽的出现,如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人的作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正是日本民权思想的集体觉醒。这场运动主要由资产阶级中的士族知识分子领导,他们明确提出开设议会、订立宪法、减免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要求,这些正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存在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进行的有力补充。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但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差异。西欧的资本主义是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的,而日本的资本主义却是从封建的包买商资本转化而来,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发展相结合的产物〔1〕。近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其自身存在着的封建因素,使得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折射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以资产阶级为主要载体的民权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一、自由民权运动: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权意识的觉醒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发生在明治维新期间,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追求自由民主权利和民族独立的社会政治运动。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的文明开化进程,在思想方面,日本从西方引进了激进主义的人权思想、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权思想,以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主义思想〔2〕。这些思想中蕴含的人权与自由理论与精神,在近代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自由思潮,对幕府统治时期的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力,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1874年1月,因主张“征韩论”失败而下野的前政府参议副岛种臣、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等人,结成日本最早的政党爱国公党,并发表了《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此后日本其他地区也迅速建立起民权组织。早期日本民权思想启蒙家和民权运动家,纷纷阐发各自对明治新政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构想,自由民权运动便由此开始。1875年,全国性的民权组织爱国社建立,并于1877年6月向天皇进呈请愿书,正式系统地提出了开设议会、减免地税和修改不平等条约等政治主张。此时的自由民权运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及世界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汇编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及世界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汇 编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1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2、本茨与莱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或为资本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同步练习(有答案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同步练习(有答案部编人教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和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4课日本 明治维新知|识|目|标①了解日本的幕府统治及倒幕运动。②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③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时间: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2.政策:德川幕府推行__________,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危机:1853年和1854年,________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二、倒幕运动 1.背景:日本________大量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2.策略: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3.概况: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____________”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4.结果: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________。三、明治维新下图是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明治维新开始于哪一年?这次改革有哪些内容?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1.时间:从________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 (1)政治上,____________,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____________。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____________”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上,提倡“__________”,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__________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____________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 ______________的道路。课堂小结 1.本课可以采用图示法记忆明治维新的必然性 2.本课可以采用数字四个“一”记忆新学内容一个封建政府:德川幕府。一场运动:倒幕运动。一次政变: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一次资本主义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摘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正文: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

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 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待遇也相当优厚。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更无可能拥有自己的据点,独立地创建和训练军队。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从未真正夺到过政权。 三、领导力量不同: 日本维新派的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如“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久经风浪锻炼,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讲究斗争策略,选择阻力最小的路线和做法,善于争取同盟军,打击最主要敌人。而日本维新的“大旗”—明治天皇,随着天皇制的确立,成了日本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依靠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推行改革大业。 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封建知识分子,有改革热情,却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争策略上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如变法伊始便裁撤旧衙门、裁减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同时,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十分孤立。他们所依赖的光绪帝虽有抱负,富有改革的热情,能积极支持戊戌变法,但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使他终究跳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四、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不同: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封建等级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地税改革,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为攘外安内作准

高二历史选修1 日本明治维新.doc

高二历史选修1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结构】 一、背景: 1、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⑴政治上:实行幕藩等级制度,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⑵经济上:幕府歧视工商业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 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⑶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2、外患: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日美亲善条约》 3、前提:倒幕运动胜利后,明治政府建立 ⑴尊王攘夷 ①社会基础: ②评价: ⑵倒幕运动 ①社会基础: ②经过: ③胜利原因: 二、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⑴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设置三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⑵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建立起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经济:发展新经济 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⑵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 ⑶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形式支付。(作用) ⑷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贸易。 3、文化: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⑴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⑵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西化: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富国强兵,建立新式军队 ⑴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⑵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⑶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⑷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三、评价: 1、目的:富国强兵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历史作用: ⑴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⑵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历史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很快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重难点解析】 1、俄国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

日本明治维新论文

浅析明治维新对日本国家的影响及启 示 一、概述 明治新政府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成员身份重构、先进知识引入、教育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和军事力量建设等方面对日本传统的国家形态及其治理机制进行重构。明治维新从治理主体及权力重组、中央财政体系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等方面推动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进程。由明治维新开启的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虽然给中国带来战略竞争压力,并使日本成为东亚近现代各种冲突、战争和灾难的主要策源地,但也使日本丧失了文化吸引力和道义感召力。中国可以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有益经验,但需吸取其失败教训。 二、维新改革的历程 在整个德川时代,受过教育的日本人都把自己视为儒家思想的信徒,视为文明人,其他地方都是蛮夷(中国和朝鲜例外)。培里等西方人士就被标上了“蛮夷”的标签。但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很快就把这种视西方为“蛮夷”的观点置于尴尬的境地――“蛮夷”怎么能够制造横渡世界大洋的蒸汽船呢?为了对此进行解释,19世纪60年代末期,福泽谕吉(西学学者,也是幕府的翻译员)向日本引入了西方流行的历史观点――西方是文明开化的国家,那里有科学,有技术,有法律。而中国、日本、土耳其等是“半开化的”国家,世界的其他地方则是蛮夷。这种划分文明阶段的历史理论,对于传统的观点是一次迎头痛击。 福泽谕吉进行了推论,他认为,西方强大的技术乃是从西方的政治、经济、司法和教育系统中成长出来的,技术不可能离开这些土壤而一枝独秀。他援引了英国人瓦特的例子――他被推动去发明蒸汽机,是因为发明家能够得到利益和荣誉的褒奖,这种褒奖受专利保护。福泽谕吉主张,技术之利来自于独立的公民和承认人权的司法制度。 在王政复古之前的一两年,人们广泛地阅读福泽谕吉的著作,他的著作在明治维新早期是最畅销的书。福泽谕吉和其他观点相似的同侪撰写的著作,引燃了19世纪70年代的“文明开化”运动。发起这一运动的领袖们针对各种问题发表了“开化的观点”――包括立宪制政府、哲学、教育、宗教、自然权利、婚姻、妻妾和娼妓问题等等。他们雄辩地主张妇女权利。当时正逢政府建立新的西式体制,以及某些寻求在政治上发出声音的势力正在寻找一种意识形态,他们的理念因而得以传播开来,以论证“反对派运动”的合理性。 三、明治维新对日本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 明治维新不仅是日本在东亚地区崛起和谋取地区霸权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不仅对日本现当代国家治理机制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地区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治理机制构建及演变产生了难以忽略的影响。 回望历史,可以看到,日本具备重要的有利条件促进历史进步――商品经济、较高的文化水平、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民族认同感;同时也有不利条件阻碍历

日本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让我们又爱又恨,是我们的骄傲和自卑的源头,这个和我们颇为相似的国家的现代化之路,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现在的愤青(据说本人也是愤青)无法分清或者不愿用头脑分清军国的日本和现代的日本,日本的大众和日本的官僚。对于历史只有情绪没有思考,只有仇恨没有理智,这绝对不利于中国的利益。关于如何看待现在的日本,和永远绕不过去的历史问题,由于我缺乏客观的资料的事实,无法娓娓道来,但就日本崛起的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现代大国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失败的,但绝不是彻底的失败。从结果来看,在没有外力的摧毁(美国)下,日本的明治维新最终成为了法西斯专制。这其中自然有封建的残余,似乎是越不过去的天堑,因为列举世界一切后进国家的改革,例如日本,德国和中国都没有一帆风顺的,无论他们采取西学开放还是闭关锁国。但是他们改革的失败的原因,还是对于现代国家的理解的偏差。弱国,当受到欺辱(军事及经济)时,有志之士的第一反应就是富国强兵。当富国强兵成了现代国家的标志,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时,那么一切改革的手段:国家的统一,教育,技术,现代体制,文化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富国强兵,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军队的建设,放弃了人作为现代国家最根本的出发点,就会明白日本一定会走上歧路。当然,为什么没有建立现代政治体制,有他的封建残余在作怪,也更有学习现代精神的囫囵吞枣(参考五四运动,虽然百家争鸣,但是却成了略带盲目的试验场,除了胡适之等少数比较冷静以外,都有一些盲目的偏激和肤浅)。所以现代制度没有完全的建立,最终导致日本新的独裁,是因为对于新的现代国家的理解的偏差。以为国家工业发达,军队强大可以侵略和打败他国,就是强大的伟大的日本,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现代化的日本,这难道不是明治以来,能人志士的目的么。 只是我们应该警醒的,国家的现代化,最终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张,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幸福指数。我们曾经也在为错误时期辩解是反复的举例:这个时期是功大于过的,卫星上天了,原子弹爆炸了,但惟独没有提到人,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就如同日本的错误,忘记了或者故意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意义。 日本的学生精神 日本学习中国很久了,后来发现,除了中国,还有荷兰这样不可思议的国家,不可思议的文化。那么学习的精神和传统让他们接受外来的只是要相对容易一些。学习和交流史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原因,如果现在有人把这种行为轻视为日本的文化贫瘠和好攀附强者,那么就完全失去了理解文明进步方式的机会。(中国盛唐不仅仅是文化的输出,也引入了佛教,阿拉伯文化,才缔造了伟大的盛世)总之正因为这样一种心态和传统,当佩里舰队彻底的唤醒了日本,日本便重新找到了老师,并迅速的崛起。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又有多大程度的觉醒呢?就算是现在,我们又有多少虚心的学生精神呢?不仅仅是虚心,学技还是体,学形还是神,也是关键。 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还是。。。。。。。 学以致用不能简单的完全否定,但他的危害的确不小。幕府时代人才选拔机制落后,完全根据血缘关系,不像中国,有科举,读书就是敲门砖。这样的话,下层很难进入上层社会,反而激发人们的反抗。(并非为幕府时代辩护,只是探讨教育和考核制度对人的异化,幕府时代的忠君恐怕和科举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它的极端不合理反而催生了一大批体制外的自由学者,我们称之为后发优势。一个国家拥有大批的精英,不受思想的束缚,使得日本在接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