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2015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根据最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修订)

高中历史必修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特点:传贤到传子;公天下到家天下。

(2)王位世袭制: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2.分封制

(1)目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诸侯享有相当大独立权,易导致分裂割据。3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全国军

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发展

(1)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2)北宋:兵权收归中央,抽编禁军;行政权上,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牵制;财政权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主要由中央掌控。

意义: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

A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相权。

B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C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加强

(1)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职权与唐朝的尚书省和宋朝的中书门下相同)

3.选官制:

(1)汉代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形成,唐朝:武则天首创弄举和殿试。作用是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置军机处(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康熙时设南书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

(2)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最初目的:办理西北军务。特点:有官无吏、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及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3)明清之际,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1)建立条件:分为政治、经济、地理和思想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公民条件:祖籍本邦;拥有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子。

(2)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梭伦改革意义: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3)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划定10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改革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4)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古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鼎盛)

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为公民担任公职和参政发工资,发观剧津贴

(5)实质: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当家作主(少数人的民主)。(6)影响:

2.罗马法

(1)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保留一些野蛮习惯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分类:公民法和万民法

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万民法:(公元3世纪时,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区别不复存在),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3)罗马法作用:欧洲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缓和社会矛盾,维系帝国的统治。

②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奠定基础,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过程: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实施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益。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20年代,第一任首相是沃尔波尔)

①内阁与首相关系: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

②内阁与议会关系:内阁实际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应辞职,或者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③首相: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掌握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2.美国联邦制--1787年宪法:

(1)背景:独立战争后的邦联无力稳定社会秩序,也无法维护国家利益;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共和思想影响。

(2)内容: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自治权。意义是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发挥地方积极性。

(3)实行三权分立:国会(参议院+众议院)掌握立法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掌握行政权,选民间接选举产生,4年一届;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2/3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但须参议院批准。

(4)评价: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一定民主精神;存在不足(允许奴隶制、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

(1)内容:立法权属于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议案;总统由参、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命令须经部长副署。

(2)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4.《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

(1)内容: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解散议会;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产生)组成;实行联邦制。

(2)评价: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

(第10、12课 )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战争时间侵略国结果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 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英法《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

甲午中日

战争

1894-1895 日本《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进一步加速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1900-1901

英美俄日法

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

2.《南京条约》

(1)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协定关税。

1843年在《南京条约》附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居留等特权。

(2)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京;十口通商;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商船可在

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俄国在此其间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

4.《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2)影响:反映帝国主义时代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侵略特点;加重人民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加深。(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5.《辛丑条约》

(1)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原因:自然灾害;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过程: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上半年经北伐西征后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秋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运动后期提拔领导人有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

(2)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绝对平均主义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1859年)

(1)内容: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2)资政新篇评价: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或方案)。未能实行。5.特点: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革命任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13课辛亥革命

1.过程:189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窃权。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

(1)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驳回总统意见,总统命令须由总理副署。

(2)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6月5日以后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评价: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一大”

(1)条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2)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3)主要内容: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标志:

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破裂标志:1927年七一五事变全面破裂。

(2)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成果:1927年初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北伐战争(1926-1927年)作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4.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5.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6课抗日战争

1.过程:两个阶段分为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条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三个战场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国外战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法西斯侵华的开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1937年8月起淞沪会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百团大战;1942年与1945年初两次远征缅甸;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结束。

2.日本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和731生化部队

3.胜利原因(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

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胜利根本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第17课解放战争

1.内战与和平的斗争

(1)1945年8月到10月国共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

(2)1946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2.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起,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4.战略决战:1948年秋到1949年初,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结束百年屈辱史;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士气。

第7课工业革命

1.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条件: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发展;殖民地提供巨额财富(资本)和广阔海外市场(市场);圈地运动(自由劳动力);手工工场积累生产经验技术(技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兴起,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向

欧美扩展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成为主要组织形式;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2)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列强加紧扩张,自由主义盛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4)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5)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电动机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19世纪80年代发明汽车和20世纪初发明飞机。(3)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钢材取代木材和铁。

2.影响:

(1)诞生一批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主导)。

(2)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3)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首先兴起,主要成就也由英国取得,发明成就主要来自生产经验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多个国家同时兴起,美国和德国成就突出,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2)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3)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

生了垄断组织。

(4)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或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5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2)内容:前期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后期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3)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意义:引进近代科技,培养人才,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60年代

(1)产生的原磨坊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2)标志:官僚、地主和商人创办近代企业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初步发展:

(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2)表现: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意义: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1915-1921)

(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

(3)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3.曲折发展

(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第二个黄金时代)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日益萎缩。

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4.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5.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科班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合理调整工商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与飞机制造厂;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4.中共八大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成功探索。

(2)主要内容: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6.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中,1971-1973年间周恩来调整恢复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回升。

第1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农民有使用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村民委员会、发展乡镇企业。

(2)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标志。

(2)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15、16课物质习俗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多沿袭传统,鸦片战争后中西混合。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和住宅。(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辛亥革命后大城市的旧习俗逐渐被废除,在农村传统习俗仍旧沿袭。

2.新中国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主流风尚是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票证时代);

(2)新时期主流风尚是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3)1987年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

3.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4.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汽车与油料几乎全赖进口。

5.水运与航空: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水运业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运近代化进程;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6.电讯业务

(1)成就:18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882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到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意义:信息传递更快捷和简便,深刻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7.大众传媒

报刊影视互联网

概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

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

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

法时期的《事务报》,辛

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舆论宣传、娱乐、传播

1. 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

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

步。

2.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

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3. 1935年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

演《渔光曲》是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影片。

4.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

1.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

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

后,互联网称为“第四媒

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

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

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信息等功能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

后电视逐渐普及。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市场虚假繁荣;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下跌。

4.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新政的内容:整顿、复兴和改革

(1)整顿银行与金融体系:恢复银行;美元贬值;管制证券业。

(2)复兴工业:公平竞争规则;规定工资标准、工作日时数;调整企业关系与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政策:补贴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3.罗斯福新政的意义: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5.新政的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改造。

第19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2)70年代初经济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将政府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社会服务。(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特点:法律制度化;覆盖面广;日渐完备。

(3)评价:穷人受惠多,稳定社会秩序;加重政府财政负担,降低劳动者积极性。

(4)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涨”,80年代后,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3.第三产业兴起与新经济出现

(1)第三产业:①原因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与消费需求多样化;②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部门;③意义:提高经济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产生质的变化。

(2)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

①内涵: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②出现原因: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推动。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2)评价: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胜利;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办小企业,政府无力开发矿藏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

(3)意义: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稳定政治形势,找到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4)特点: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斯大林模式”

(1)1924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1922年苏联成立。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农业集体化。

(3)成果: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1937年实现工业化,工业生产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评价①积极: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推动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②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提高缓慢;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年)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

(1)内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2)结果: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果;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以失败告终。

2.勃列日涅夫(1964—1982)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1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 臣关系 岛与山峦 3. 18世纪以来在英国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4.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颁布 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发表于 A . 1689年 B . 1787年 C . 1848年 年 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强迫清政府割 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 .血缘关系 B .地缘关系 C .上下级关系 2.地理环境与文明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孕育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是 A .大河谷地 B .大陆草原 ?沙漠与绿洲 .海 A .议会 B .内阁 .国王 A .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人权宣言》的发表 C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 .1871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 丑条约》 7?《资政新篇》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 案。它的作者是 A .林则徐 B .洪仁玕 C .康有为 D .孙 中山 8.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A .总统 B .议会 C .内阁 D.全体国民 9.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幵端,其导火线是 A .袁世凯复辟帝制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 败 C.九一八事变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 A.毛泽东 B .刘少奇C .周恩来 D .邓小平 11 . 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A . “区域自治” B. “政治协商” C . “一国两制” D. “九二共识” 12 . 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建立了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欧洲共同体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018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解析 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整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D.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墨子、庄子 D.荀子、韩非子3.右图为中国古代一幅着名书法作品,其字体的特征是 第3题图 A.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C.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D.奔放跃动,极富写意性 4.某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浙江古代文明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越窑的青瓷②大邑的白瓷③钱山漾的绢片④马王堆的素纱 襌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东汉杜诗 B.北宋沈括 C.宋代毕异 D.元代王祯6.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云南省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04年1月10日,上午8:30—10:30,共90分钟】 云南省201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理藩院 3、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某同学以新疆历史为研究主题,他应该选下列哪位人物为研究对象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刘永福 D、张自忠 5、“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届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甲乙丙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9、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下图是雅典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有资格参与这种场合发言的是 A、外邦人和全部公民 B、成年男性 C、广大奴隶 D、妇女 11、某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 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该宪法是 A、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2013年俄罗斯人民迎来了十月革命胜利96周年,十月革命,俄国虽然是帝国主义链条 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但有着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的发生革命的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 B、沙皇君主专制在政治上十分落后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复习

技术与设计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1、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技术为人提供了抵抗不良环境,防止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的功能。 发展人:技术促进了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 第二节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性质有: ①目的性: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 进行的改造。(例:助听器的发明) ②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例: 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③综合性: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 ④两面性: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带来好处,也会带来危害。 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但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 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用于胎儿鉴别) 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医疗,但也会挑战人类伦理道德) 核技术(可以用于发电,但也会用于战争) 空间技术(可以用于科学实验、卫星通讯,但也会产生太空垃圾) 转基因技术(可制造符合人类要求的动植物,但可能会产生负作用) ⑤专利性:保护技术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例:复印机的专利壁垒)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科学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例如:科学活动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技术活动有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莫尔斯发明电报、纳米技术等。 3、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 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4、专利的申请和获得:提交申请→受理→初审→公布→实质审查→授权。 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贵阳专版)中考历史总复习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演练卷(4)综合(1)

一、请你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蒋廷黻曾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D) A.军备落后B.国力贫弱C.政治腐败D.急需改革 2.以下是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其数据变化说明(D) 时间 哲学、 宗教 自然、 应用科学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文学、 艺术 合计年平均数 1895年 前 1 4 1 2 3 11 1896— 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0 63.33 A.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B.戊戌变法取得重要成果 C.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 3.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是(B)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孙中山与中共研究改组国民党 D.中共三大的召开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同新中国成立初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相比,从行业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A) A.前者集中在轻工业,后者集中在重工业 B.前者总体比较落后,后者取得了巨大成就 C.前者受到列强挤压,后者得到苏联帮助 D.前者多在沿海沿江,后者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5.2017年10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B)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列宁主义④生物进化论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6.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内容的是(C)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D)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D.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8.它于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兴起,至16世纪已扩展到西欧各国,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场盛行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指(C) A.新航路的开辟B.启蒙运动 C.文艺复兴运动D.“三角贸易” 9.《强国之鉴》指出:“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里的“政治体制”是(D) A.议会共和制B.总统共和制 C.封建君主制D.君主立宪制 10.如图所示,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耕地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导致耕作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 18世纪耕地景象蒸汽机犁地演示(约1851年) A.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开始出现 B.海外贸易发展使农产品出口增加 C.工业革命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 D.纺织业发展使棉花种植技术改进 11.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1929年的104.9下降到1932年的48.2,下降了54%。在世界市场上,

2020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三)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下列有利于周统治“最长久”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禅让制D.皇帝制度 答案:A 2.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 A.禅让制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D.世袭制 答案:C 3.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答案:D 4.“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 A.1688年的“光荣革命” B.两党制度的形成 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D.责任制内阁形成 答案:A 5.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 D.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6.巴黎公社起义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的( ) A.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理论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理论 D.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答案:B 7.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的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 A.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专治统治 B.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 C.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2019-2020年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9-2020年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分封制 2.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3.《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 A.罗马B.雅典C.中国D.英国 4.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权利法案》的是 A.国王B.议会C.内阁D.总统 5.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君主专制D.联邦制 6.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爆发于A.1848年B.1871年C.1917年D.1949年 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俄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8.洪秀全是从广东走出去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他领导了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9.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 A.《人权宣言》B.《资政新篇》 C.《共同纲领》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有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C.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1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思想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导思想D.“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思想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湖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2017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冲刺必备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3)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4)受封诸侯的权力: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5)受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作用: 积极: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2、宗法制 (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妻的第一个儿子)。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⑴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建立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丞相之下设诸卿)、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③建立地方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⑵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郡国并行制)。 ⑴原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一)

学业水平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题2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 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3、在位时期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5、中国香港岛是在下列哪一条约中割让给英国的?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与中国以往反侵略战争相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社会极大援助 B、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C、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D、日本侵略战线拉得太长 7、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当时我省被迫对日开放的一处商埠是 A、南通 B、无锡 C、常州 D、苏州 8、1962年,台湾民众于右任写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

广东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2018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2018.6·广东学业水平·1)为了巩固统治,西周时期用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政治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宗法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答案】D 2.(2018.6·广东学业水平·2)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于() A.长安 B.建康 C.咸阳 D.洛阳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答案】C 3.(2018.6·广东学业水平·3)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设立内阁 B.取消世家大族的特权 C.设立军机处 D.废除丞相制度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答案】C 4.(2018.6·广东学业水平·4)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执政官 D.元老院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A 5.(2018.6·广东学业水平·5)根据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掌握制定法律、决定国家重大经济决策等大权的是() A.议会 B.国王 C.内阁 D.最高法院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A 6.(2018.6·广东学业水平·6)1787年颁布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是()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B 7.(2018.6·广东学业水平·7)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历史文献是() A.《共产党宣言》 B.《社会契约论》 C.《论法的精神》 D.《十日谈》 【考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答案】A 8.(2018.6·广东学业水平·8)《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其提出者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陈玉成 D.李秀成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答案】B 9.(2018.6·广东学业水平·9)标志者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党“一大”召开 【考点】五四运动;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B 10.(2018.6·广东学业水平·10)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土地革命 B.抗日战争 C.国民革命 D.南昌起义 【考点】国民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答案】C 11.(2018.6·广东学业水平·11)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考点】抗日战争;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B 12.(2018.6·广东学业水平·12)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三民主义 D.新民主主义

详细版2018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2018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必修一】 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 并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A ∪B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A ∩B 补集:就是作差。 1、集合{}n a a a ,...,,21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有2n –2个. 2、求)(x f y =的反函数:解出)(1y f x -=,y x ,互换,写出)(1 x f y -=的定义域;函数图象关于y=x 对称。 3、(1)函数定义域:①分母不为0;②开偶次方被开方数0≥;③指数的真数属于R 、对数的真数0>. 4、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f(x 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 上是增(减)函数,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5、奇函数:是()()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0x =在其定义域内,则(0)0f =); 偶函数:是()()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6、指数幂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0,1)x y a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r s r s a a a +?=;②()r s rs a a =;③()(0,0,,)r r r ab a b a b r s Q =>>∈。 (3)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对数函数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log (0,1)a y x a a =>≠叫对数函数。 (2)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01log =a ;③底真相同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 (3)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 > 0 , a ≠ 1 , M > 0 , N > 0,那么: ①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②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③)(log log R n M n M a n a ∈=。 (4)换底公式:)0,10,10(log log log >≠>≠>= b c c a a a b b c c a 且且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计划

高一年级2019年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学科复课计划 历史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根据目前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除了语数外,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文理分科”将被终结,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所以目前全国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尤其是自主招生的院校越来越看重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名校在高考招生时,更看重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商丹高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重视学业水平考试。辛校长也非常重视学考,多次强调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是:总目标全区第一,大多数学生取得A,全都过B,杜绝C。 二、学考奋斗目标 1、宏志班必须100%得A。 2、文科志强班80%以上得A,两个理科志强班60%以上得A。 3、确保所有学籍生得B以上。 三、目前学情分析: 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是必修一、二、三。高一第一学期已学完必修一,本学期上完必修二,暑假补课开始学习必修三,在2018年底学完必修三,2019年元月开始学考总复习。 1、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分文理科,文科教学时间为一周四节,文科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认真积极,但是也有部分同学,态度极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于学考甚至高考持无所谓的态度,上课不听,考试不认真做题,试卷讲解时也不认真听。 2、理科一周两节课。理科的课时相对较少,时间紧张,所以在后期的教学中,只能完成新课的教学,讲题的时间安排较少。由于分科导致部分理科学生对学考文科科目存在应付态度,上课不认真听,做作业的态度也不端正,还有部分理科宏志班的学生过于骄傲,认为学考很容易。 对于目前的情况,文科学生以高考带动学业水平考试的策略,把每个知识点都得夯实基础;而对于理科学生,扭转学生学习态度,认识学考的重要性,把握学考重点,以学考考纲为中心展开平时教学。 四、具体措施 1、以课标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为准来对教材进行整合,课标和考纲中没有的内容简单处理,课标中涉及的重要知识我们也根据复习的需要进行了符合学生实际

2013年广东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以及答案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3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 A.罗马 B.雅典 C.中国 D.英国 4.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权利法案》的是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总统 5.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联邦制 6.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爆发于 A.1848年 B.1871年 C.1917年 D.1949年 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俄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8.洪秀全是从广东走出去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他领导了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总结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二、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 1、秦朝: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第二册P24) (1)中央官制 a、最高统治者: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 b、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第二册P24) a、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 b、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c、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2、汉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汉初时的汉承秦制(第二册P31) a、背景: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b、内容: (a)中央制度:继承秦朝中央集权体制。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b)地方制度:继承秦朝郡县制度,同时,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度。(第二册P31) ①郡国制原因:错误吸取秦亡教训。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②内容: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③后果:地方势力膨胀。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c、特点: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为”措施: a、中央官制上,形成了“内朝”与“外朝”体制(第二册P34) (a)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 (b)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b、地方措施:(第二册P34) (a)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b)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削弱地方王国势力)

2016年上海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要点和评分说明 注意:(1)属于解释性的回答,大意正确,均可酌情给分。 (2)属于开放性的答案,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Ⅰ.闭卷部分(共40分) 一(共10分) 1.出现于大河流域或濒临海洋(2分) 2.F(1分)E(1分)3.A(1分)D(1分) 4.Ⅵ(1分)Ⅱ(1分)5.A(2分) 二(共8分) 1.A(2分)2.D(2分)3.C(2分) 4.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用“仰慕”“敬佩”“赞赏”等也可)(2分) 三(共12分) 1.B(2分)2.C(2分) 3.认为抗战是头等大事;赞赏中国军队的抗战努力及成果;鼓舞民众奋起抗敌的决心(任答一条即可)(2分) 4.不能(1分);两份材料描述的时间不符,内容也不完全相符(1分) 5.三段材料都属于事件亲历者的证据(2分)(如答日记、回忆得1分); 三段材料能相互印证(2分)(如答材料二是中方证据、材料三是日方证据、材料四是德方证据,得1分) 四(共10分) 1.秦国壮士(2分)2.2.2(2分) 3.没道理(1分);因为楚、韩两国货币不同,米价也不一定相同(1分) 4.保证国家赋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便利各地联系交往;加强中央集权(任答两条即可,每条2分) Ⅱ.开卷部分(共60分) 一(共10分) 1.DACB(顺序不能颠倒)(1分) 2.错误:墙上的佛像(或答“凳子”“桌子”及“坐姿”)(2分) 理由:佛教直至汉代才传入中原(或答凳子、桌子是东汉后才进入中原的)(2分) 学业考试(2016)历史试卷答案第1页(共2页)

3.(1)残忍;自私;奸诈(任答一条即可)(1分) (2)此小题评分可从以下五个层次考虑。 ●层次1:答“可信”或“不可信”,不作说明,不得分。 ●层次2:答“可信”或“不可信”,能据此作出合理说明,得1分。如答“艺术家 或在参考史籍的基础上塑造曹操形象”或“艺术家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 塑造曹操形象”。 ●层次3:答“难以判断”,或综合层次2的两种回答,得2分。如答“单凭两幅图 像无法判断,须结合其他材料比对”。 ●层次4:答“可信”,从作者的视角作说明,得3分。如答“能反映艺术家对曹操 的认识”。 ●层次5:综合层次3、4的回答,得4分。 二(共16分) 1.B(2分)2.C(2分)3.C(2分) 4.A(2分)5.B(2分)6.D(2分) 7.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与检验。(2分) 举例:可从地圆学说与地理大发现、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近代自然科学与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与十月革命等任举一例说明。(2分) 三(共10分) 1.D(2分)2.B(2分) 3.不能(1分),仅凭这张照片,既无法证明“两德人民”,也无法证明“普遍支持”。(1分)4.引发了作者对盼望国家统一的情感共鸣。(2分) 5.柏林墙虽然倒了,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依然对立,冷战思维依然存在。(2分) 四(共24分) 1.(1)①②(2分)③④⑤(2分) (2)②③⑤(2分)①(2分)④(2分) 2.本小题评分可从如下三方面考虑,但切忌将这些方面割裂开来评判。 ●主题、视角与史实:主题明确,视角清晰,史实确切,共10分。 ●逻辑与表达:逻辑合理,文字通顺,条理清晰,共4分。 ●特色:能运用“相同中有区别”或“不同中见联系”的辩证视角阐述,可加2分。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简单抄录教科书,可再加2分。 本小题最高得分不超过14分。 学业考试(2016)历史试卷答案第2页共2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历史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历史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具有上古血缘纽带和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始皇帝”的来历:嬴政统一全国后决定称皇帝,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郡县制的建立:起源于春秋后期。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县”隶属于“郡”,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形成原因:(1)宗法分封制的破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擅自称王,卿、大夫夺位的政变也时常发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其中的典型事件。诸侯争霸战争逐渐演变为兼并统一战争。为增强竞争力,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变革,以法律的形式打破宗法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 (2)秦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统一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也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内容:(1)皇帝制: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负面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

V R p = 3 4 3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2016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 复习必背知识点 必修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 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n 2个 2、对数: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 1log =a a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商的对数: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 3.奇函数()()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必修二 一、直线 平面 简单的几何体 1、长方体的对角线长2222c b a l ++=;正方体的对角线长a l 3= 2、球的体积公式:球的表面积公式:24 R S π= 3、柱体h s V ?=,锥体 4.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及定理: (1)四公理三推论: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该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推论一: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二: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三: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3)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也称为共面直线。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用两分法进行两次分类。 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a α?,a A α=,//a α。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推理模式:,,////a b a b a ααα???.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推理模式://,,//a a b a b αβα β?=?.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两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两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推论: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推论模式:,,,,,,//,////a b P a b a b P a b a a b b ααββαβ'''''''=??=??? (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 A.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B.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2)垂直: 1.线线垂直 判断线线垂直的方法:所成的角是直角,两直线垂直;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必垂直于另一条。 2.线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面面垂直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 V s h = ?1 3 log log m n a a n b b m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