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十校联盟摸底)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 )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2.(2019·长沙一中月考)汉末灵帝熹平四年,汉政府曾将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其字体全是工整的隶书。曹魏时,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世人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 )

A.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

B.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

C.官方意识形态发生突变

D.儒家分化出不同流派

3.(2019·资阳二模)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霍光奏议表明汉代( )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

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

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

4.(2019·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背离了儒家思想

D.完善了监察制度

5.(2019·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

6.(2019·德州期末)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

B.提出“仁政”思想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2019·太原期末)《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对此,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据此可知( )

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

C.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

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

8.(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

9.(2019·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10.(2019·长郡中学三模)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

A.宣扬民本思想

B.主张重构秩序

C.追求仁政德治

D.肯定汤武革命

11.(2019·青岛调研)《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12.(2019·贵阳摸底)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二、非选择题

13.(2019·苏北四市质检)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14.(2019·长郡中学实验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出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12:CBCADCDBCBAC

13.答案 (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本质:维护统治。

14.答案示例信息一:内容不同。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说明:韩非子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韩非子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形成了严刑峻法的法律思想。西塞罗时期,罗马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因此他的法律思想体现自然法观念。信息二:效果不同。说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维护了罗马的统治;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

百家争鸣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导入新课】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 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③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④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 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 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思想主张: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韩非子思想主张 集权观:①加强君主集权;②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法治观:①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以法治国。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历史③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4.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历史·3》(必修)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 单元导言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理解概念:“百家争鸣”的含义。 学生结合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教师归纳解释: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 影响:积极:对当时:①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②推动了教育和儒学思想的发展; 对后世:儒学独尊,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 影响深远 消极:儒学独尊扼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百家争鸣”的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造纸术: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进步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于世界?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较早确立封建制度 (2)经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3)对外:清朝以前,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5)中华民族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甲骨文——殷商时代 2、金文——殷商时代 3、小篆——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4、隶书——始于秦朝,通行于汉魏) 5、楷书(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正) 6、草书——奔放跃动 7、行书——盛行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1、秦代篆书家——李斯 2、东晋“书圣”——王羲之(擅草书、行书) 3、唐代:欧职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怀素和张旭之的狂草 4、北宋四大书法家 5、元代赵孟頫(赵体) 6、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概述唐朝到清朝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演变,并归纳其日趋世俗化的表现和原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世俗化的表现: 柳永的词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 宋代民间兴起了散曲,其庄谐杂出,可雅可俗; 明清时期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小说达到繁荣阶段,适应了广大民众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原因:

第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第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温故·习新〗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2)具体原因: 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2、主要派别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儒学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儒家的五经)、

《乐》 2.战国――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 (1)孟子(亚圣)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人之性恶”(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3)历史影响 ①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知识点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战国,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提出系统法治理论; (2)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3.墨家:战国,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1)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人;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百家争鸣优秀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

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创新大课堂》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1单元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二十五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模拟题组] 1.(2016·广东惠州二模·12)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A[“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 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2.(2016·广东珠海一模·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 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C.三教并行 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A[材料中“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信息说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属于该时期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春秋大一统”属于董仲舒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三教并行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3.(2016·广东深圳二模·1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提纲)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社会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②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③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孔子把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①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对“鬼神”的态度: (2)政治方面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3)教育方面①思想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②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范围。逐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二)孟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核心);②重民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百家争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的运用。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式 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 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百家争鸣众多的人物及其主张。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根据本课课标,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用具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 五、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一个大夫,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而当时礼乐制度规定,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只能天子才能享用,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当这个人物知道这件事后,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他是谁?他为什么会那么气愤? 孔子。这个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为什么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会那么生气?(因为孔子很重视礼乐制度,重视人的尊卑等级。) (二)讲授新课 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 必修3】 百家争鸣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 要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 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 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 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 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 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流程】 【导言】 〖文科〗如何学好历史? 一、自求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 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 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菩萨。走进庙里,才 发现观音菩萨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菩萨一模 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二、自信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 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 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 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 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 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三、坚持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 示意年轻人退下了。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 另一个什么也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 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俗称“十家九流”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3)阶级 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4)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 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核心:道; 哲学:世界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相对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庄子思想主张:“齐物”的观点 哲学思想:相对主义(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处世态度:“天与人,不相胜”顺从天命、安于现状 ※B 儒家:※创立者----孔子(1)政治思想:仁礼(仁与礼的关系: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达到中庸的做 法:“和而不同”①核心:仁:“仁者爱人。”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③对人际关系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对礼的要求:克己复礼目的:维护奴隶主等级秩序,但对人尊重 ⑤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⑥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 (2)教育思想:①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②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因材施教(个性教育) ④教学原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 ⑤学习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⑥教学精神:诲人不倦 (3)文化贡献:整理六经 探究: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孟子主要思想主张①“仁”“义”(核心)②伦理观:性善论(仁义礼智先天固有) ③政治主张:仁政保民④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荀子①民本思想:重民(君舟民水)②伦理观:性恶论(王霸并用)③政治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特点)④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C 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节用”“薄葬” ※D 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4、影响:A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 B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历史上的三个百家争鸣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百家争鸣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第一次,也是众所周知的一次,起于三千年前的春秋末期,贯串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竞争的时代。由于经济发展和时代需求,教育、文化空前普及,“士”这个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标志性的文化巨人们比肩继踵而出,儒、道、墨、法之外,还有若干家大师。种种因素表明,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大国,是从这个时代开始。 中国最近一次的百家争鸣,是在距今八十多年前的五四时代。产生了区别于封建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成果,出现了划时代的、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师,标志着苦难深重的中国,以全新的文化大国面貌而崛起。 上述两次文化繁荣昌盛,无庸置疑,也不须赘述。 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结实,中国文化的大繁荣,真如瑶池仙果一样稀有吗? 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众彩纷呈,每隔千年出现一次繁荣昌盛,应该合乎情理。 其实,距今一千年的北宋,也具备了文化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首先,经济空前发达,国家年收入超过七千万两白银,“国家干部”的工资,属于历代最高;其次,教育空前普及,开科取士人数众多,选拔规则完备,士子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公务员”考试成为求教读书的巨大推动力;从而,北宋以四大发明俱备的实力,科技水平领先于当时世界;再者,首次实现“三教合一”,又各家分门别

派,封建王朝的朋党之争,本不是优良传统,但学术上的内斗,也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拥现出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大师。 可惜的是,北宋这个辉煌的朝代,被不可思议地灭亡了,它的光辉文化史,随之陪葬于其末代皇帝骇人听闻的腐败。它的文化含金量,也被莫名其妙地贬低了。到二十世纪前期,史学教授钱穆一句“积贫积弱”,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盖棺定论。现今的人们,只能从拍卖场上的天价,才会去估量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 每千年一勃兴的文化繁荣昌盛,在世界上,足够一个文化大国身份了。 然而,北宋的灿烂文化,因被草原民族的残暴蹂躏而贬值;五四的光辉传统,随着旗手被冷落而改换门庭。 漠视已有辉煌,无视眼前巨匠的现象,反映出文化上的幼稚。 处在新世纪之初的今天,我们要打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多少路要走呢? 从历史筛选出的软、硬条件,我们都不妨参照一下。 要有雄踞世界的文化,第一个问题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 办教育,经费是基础。并不是花钱越多越先进,而在于愿否在教育上投入。看看教育经费在国家计划中所占份额,就可一目了然。比比这个份额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就会测量出我们算不算“教育大国”。若干年来,“国家有困难”,几乎形成中国教育的专用语,其微言大义,就是“国家不在这里真花钱”。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先秦百家争鸣的条件有哪些

先秦百家争鸣的条件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次重要的巨变时代, 这一时期, 中国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 新兴的地主阶级替代了奴隶主阶级, 社会动荡, 诸候割据, 列国纷争。旧的政治道德观念、伦理法则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新的学术的大争鸣, 思想文化领域第一次出现了文化百花园的空前盛世的局面, 国家的稳定, 秦皇汉武一统天下的确立, 中国走上了一条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的道路。适应这一集权政治的需要,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百家。从此百家争鸣局面结束了, 致使其在后世封建社会很少重现。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出现。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这就是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激烈的社会冲突,独立的“士”阶层的形成与天才的涌现。 一、经济、社会结构解组 中国思想文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有一个共同规律:或者是社会经济大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或者是社会大变革, 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转折刺激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而“百家争鸣”却遇到了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双重因素发生作用, 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学术思想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铁和发现和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大约春秋初年,我国就发明了冶铁技术,铁的硬度提高,适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器以其锋利,坚硬取代青铜器开始广泛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到战国后期,基本完成了铁器的普及过程。铁器的使用, 对农业和手工业等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恩格斯认为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 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其次, 牛耕的出现。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农业生产靠手工劳动进行的时代, 耕牛是农业生产中最强大的动力。战国时期, 牛耕进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教材分校是上好一节的基础,首先我和给我考官交流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理解。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F写了中国传统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地位非常重要。但这节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和探究的能

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之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清晰可见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本节当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 ②学法那么本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我将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提问:孔子是何时人呀?能用个词形容看这个时候的感受吗?奥运会怎么重大的场合,大导演张艺谋为何要设置这样的一幕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探询其中的答案。进入本。(写板书) 通过这样的导入是希望通过视频观看,讲学生的感受,提问设疑,确定春秋战国时期。调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本以下的学习环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儒、道、法三家治国之争。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诸子百家对人生态度的把握和百家争鸣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出示《芈月传》剧照)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吗?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片段。(播放“诸子争鸣”的剧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