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7077名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论文

217077名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论文

217077名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论文
217077名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论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乳腺癌手术论文乳腺癌医学论文

乳腺癌手术论文乳腺癌医学论文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的比较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本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和转移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的治疗效果与改良根治术相似,满足了女性形体美的要求。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 乳腺癌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等手术方法是当前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月至12月在乳腺外科住院手术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6~67岁,平均(36.5±5.4)岁。患者均经B超、钼靶X线、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乳腺癌,且排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和双侧乳腺癌的患者。 1.2 研究分组根据患者当时采用的手术方法分组,其中保乳手术患者41例,改良根治手术45例。保乳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38.4±6.1)

岁,改良根治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35.7±7.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1.3.1 保乳手术组保乳手术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患者乳腺肿瘤的直径<3 cm,肿块距乳头>3 cm,且肿块与乳房的大小比例一定,没有腋窝淋巴结的肿大,病灶局限没有弥漫钙化,患者有保乳的需要。手术方法:首先,以肿瘤为中心选择放射状或沿乳晕切口,将距离肿瘤3 cm以内的腺体根据肿瘤情况行乳腺段或乳腺小叶切除。之后,对切缘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若切缘检查为阳性,则表明肿瘤尚未切除干净,需要继续扩大范围进行乳腺的切除,直至切缘为阴性。腋下淋巴结清扫从腋静脉至背阔肌,术后防止引流管,缝合皮肤后加压包扎。 1.3.2 改良根治术组根据乳房大小及肿瘤所在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横梭形或纵梭形切口。一般应距肿瘤边缘3 cm以上做切口,皮肤切开后将皮瓣游离,自内下向外上分离出乳腺及深部的胸大肌筋膜,切至胸大肌外缘。解剖锁骨下血管,行腋窝胸大肌和胸小肌淋巴结的清扫术。术后冲洗创面,放置引流管,缝合皮肤,包扎切口和腋下。 1.4 术后综合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进行放疗和化疗。放疗在手术后1~5 d内进行。对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采用45~50 gy 的全乳照射剂量照射患侧乳腺及胸壁,对瘤体床追加10~15 gy照射;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19版)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19版)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第一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中国女性的生命健康。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多项研究已证实,乳腺癌筛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末先后制定并推行了女性乳腺癌群体筛查指南,从而将乳腺癌5年生存率提高到89%。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早期乳腺癌列为可治愈性疾病,早诊早治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最佳途径。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提高乳腺癌防治水平是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东方女性,中国女性与西方欧美国家女性相比,其乳房具有不同的特点,体积普遍偏小,多属于致密型乳腺,且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起始于40~50岁之间,比西方国家提前5~10岁。因此,制定适合中国女性特点的群体性乳腺癌筛查指南势在必行。 中国抗癌协会协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组织专家团队(含乳腺癌临床医学、肿瘤流行病学及生物信息学专家)先后主持开展了由原国家卫生部牵头的针对城市女性为主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乳腺癌筛查项目、针对农村女性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两癌”筛查项目中的乳腺癌筛查项目和中国多中心乳腺癌优化筛

查方案研究3项女性乳腺癌群体筛查项目,获取了中国乳腺癌群体筛查的基础数据,特别是中国多中心乳腺癌优化筛查方案研究项目获得了以乳腺X线、乳腺超声及乳腺触诊3种筛查方法为基础全覆盖、互盲法、同步进行的群体性乳腺癌筛查对照研究数据。 本专家团队在分析总结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数据的基础上,参考了欧美及东亚等国家的最新乳腺癌筛查指南,并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分别从筛查起始年龄、筛查方法、筛查时间间隔3个方面,针对中国女性乳腺癌一般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制定了这部以人群为基础的规律性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 筛查年龄 45~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推荐进行规律性筛查(A级推荐) 40~44岁的一般风险女性,应有机会接受筛查。接受筛查前,鼓励其在充分了解乳腺癌筛查的潜在收益、风险和局限性之后,与医生共同确定个体化决策(B级推荐) 年龄<40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推荐不接受规律性筛查(C级推荐) 年龄>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身体健康且预期寿命>10年,如有意愿,应有机会接受筛查(B级推荐)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小常识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小常识 全网发布:2011-06-23 20:28 发表者:袁永熙(访问人次:4637) 乳房超声越来越普及,各地医院纷纷开展。现在妇女保健意识增强,对“B”超检查再也不陌生。许多病人就诊或者网上咨询时,常常问到“B”超专用术语是怎么回事,我认为:了解一些“B”超的原理,知道一些常识还是有好处的。 仪器和方法:乳腺超声检查一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高频探头7.5-13Mhz(兆赫),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有乳头溢液者检查前最好不要挤出液体。患者取仰卧位,直接将探头放在乳房表面,对乳头及外上、外下、内上、内下四个象限以及腋窝进行全面扫描。 灰阶即灰度等级在屏幕上的显示,是由振幅的高低转变成黑、灰、白色。颜色越深代表振幅越高,表现回声越强,即亮区。颜色越浅代表振幅越低,表现回声越低,即暗区。 回声的种类:1 低回声区在乳腺增生结节,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病灶中都可以表现出。2 等回声区常见于正常乳腺组织。3 强回声主要见于脂肪瘤病灶中。4 无回声区以含液体组织回声为标准,主要见于囊肿或囊性增生中。5 光点、光环主要是高密度介质产生反应如 钙化点,环状钙化片等。 病理图象 1 乳腺囊性增生 声像图表现腺体增厚,结构紊乱,腺体之间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反射区,体积以数毫米至1-2厘米不等,极少数可更大。囊腔形状呈圆形或扁圆形,边界清楚而规则,极小囊腔无明显边界掺杂在增生的腺体中,囊腔可散在多发,也可互相融合呈网状。 2 乳房囊肿 声像图表现肿物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整齐,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内呈无回声反射,较大的囊肿内可见稀疏弱光点漂移,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3 乳腺纤维腺瘤 声像图表现肿瘤内呈中、低回声反射,回声光点分布均匀,以纤维组织成分为主时,回声光点增强粗糙,部分囊肿内可有较大或粗斑点状钙化斑。肿瘤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或扁平状。肿物包膜完整,极少数可见包膜模糊。肿瘤后方回声不衰减或稍有增强, 可见侧方声影。 4 乳腺癌 声像图表现乳腺肿块边缘不光滑,周边走行回声粗糙,仔细观察可见像小锯齿状向周围组织延伸呈镶嵌状,无明显包膜,肿瘤可呈“蟹足”状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的后方回声表现为衰减、不衰减、增强及侧方声影等几种形式,主要由于肿块内的组织结构、声阻抗差和组织 对声波吸收的程度不同所致。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摘要】乳腺癌是危害广大妇女健康的疾病,目前因病因问题尚未完全澄清,难以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近几十年年来虽几经改进,但死亡率迄今无下降趋势;对于乳腺癌早期发现虽不能控制癌的发生,但可阻止向晚期癌发展,如果能够绝对重视并普遍有效地开展,将有可能减少晚期癌的出现,从而起到改善乳腺癌的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作用。本文就有关乳腺癌早期诊断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乳腺癌早期诊断早期发现诊断影像检查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对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所以对乳腺癌的防治,保护女性健康,在我国尤其重要。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直接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女性的健康。而要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出率,就要重视乳腺增生的患者的定期筛查和乳腺的自我检查,同时要合理应用影像学、及病理检查。 一、乳腺增生患者的定期筛查 乳腺增生患者的定期的筛查,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在近些年来,乳腺增生的患者在我国也明显增加。多数文献认为,乳腺增生变成乳腺癌的发病率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各别文献认为乳腺增生发展成乳腺癌的机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这些差异与研究的人群的不同有关系。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人,乳腺癌增生的恶变就高。乳腺增生没有特殊的药物治疗,最主要是对症治疗、

保持心情舒畅。少饮咖啡类饮料,不要抽烟,饮酒;忌服激素类药物;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的食物;尽量不要做人流手术。乳腺增生的病人,必须定期到医院做检查,一般三个月或半年要到医院检查一次,检查的时间应该在行经后的一周左右。这能有效的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出率。 二、乳腺的自我检查 学会乳腺的自我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光线明亮的室内,端坐,充分暴露双侧乳房,乳房肥大下垂明显者,也可取平卧位。首先要对着镜子,要观察自己两侧乳房形状、大小是否对称,乳房皮肤是否有发红、水肿特别是“桔皮样”改变(肿块侵入乳房表浅淋巴管导致水肿致“桔皮样”皮肤改变),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有无凹陷,乳头有无分泌物,特别是血性的溢液常提示乳房病变的存在(注:要特别注意乳房外上象限的检查,因为乳腺癌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用掌面在扪诊乳腺,检查要按一定的顺序外上、外下、内下、内上、中央各区,不要遗漏部分的乳腺,双侧乳腺检查完后,以后还要检查腋窝有无可疑的肿块。检查如果发现乳腺有异常,发现乳腺有一些结节或是有肿块,特别是肿块边缘不清、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小时,必须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必要时候可以作病理检查。 三、乳腺影像学的检查 (一)X射线的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影像检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又以X线检查为主。现今在我国,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钼靶X线射线及干板

乳腺癌超声诊断论文

探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b超诊断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以及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50例b 超诊断的乳腺癌均经手术后追踪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误诊5例。超声发现<1cm有5例(其中误诊2例),双腋下未见淋巴结肿大;1-2cm20例(其中误诊3例),有5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cm以上25例均双腋下可探到肿大的淋巴结回声,其中5例同侧锁骨上有淋巴结肿大。声像图表现边缘不规则、呈蟹足样改变、血流显示、纵横比>1,30例阻力指数>0.7,20例内部回声有微小的钙化,其准确性为90%。结论乳腺癌的声像图为低回声、边缘不规整、呈蟹足样改变、微小钙化、穿支血流、阻力指数>0.7是乳腺癌最主要的声像图表现。 [关键词] 乳腺癌;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0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asound in breast cancers. methods the sonographic appearances and ultraso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ncers in 50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 in the 50 breast cancer detected by ultrasound, 45 cases were confirmed diagnosed after operation, and 5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the tumors ≤1 cm were in 5 cases ( of which

乳腺癌检查结果分级标准【最新版】

乳腺癌检查结果分级标准 乳腺X线检查分级(基于BI-RADS分级标准) ☆0级: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既往结果比较。 ☆1级:阴性无异常发现。双侧乳腺对称无肿块、结构扭曲和可疑钙化。 ☆2级:良性所见。钼靶X线阴性发现报告可能描述一些改变但总的来说并无恶性的X线征象。 ☆3级:可能是良性发现建议短期随访。良性可能性大放射科医生期望此病变在短期(一般为6个月)随访期间稳定或缩小来证实他的判断。这一级的恶性率一般小于2%。对这一级的处理建议随访6~12个月或≥2年。对临床触及肿块的评价用这一分级不合适;对可能是良性的病变但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增大者应建议活检而不是继续随访。 ☆4级:可疑异常要考虑活检。这一级包括一大类需临床干预的病变。此类病变无特征性乳腺癌形态学改变但有恶性可能性分为4A、4B、4C亚级。

4A:包括一组需活检但恶性可能性较低的病变。对活检或细胞学检查为良性的结果比较可信常规随访。 4B:中度恶性可能。对这组病变穿刺活检结果可信度的认识取决于放射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达成共识。 4C:进一步疑诊为恶性但还未达到5级的一组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浸润的实质性肿块和簇状分布的细小多形性钙化可归在这一亚级中。 对影像学判读为4级的病变不管哪个亚级在有良性病理结果后均应定期随访。而对影像提示4C级、病理穿刺为良性结果者则应对病理结果重新作进一步评价以明确诊断。 ☆5级:高度怀疑恶性。这一类病变有高度的恶性可能性检出恶性的可能性≥95%。临床应采取适当措施。 ☆6级:确诊恶性病变。 超声检查结果分级 ☆0级:需要其他检查方法协助评价如巨大乳房、乳头溢液超声

乳腺癌筛查项目技术方案

乳腺癌筛查项目技术方案 乳腺癌是妇女最多发生的癌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发病率居妇女恶性肿瘤的前列,对广大妇女的健康与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乳腺癌的二级预防,近年已被公认是恶性肿瘤中最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群防措施,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多个西方国家早在1963年已开始乳腺癌普查研究,并从中受益。我国乳腺癌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发病率相对较低,妇女乳腺的生理结构如大小、致密度等也与之不同,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卫生部拟在全国30个省(区、市)53个县(区)开展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 具体筛查地区为北京海淀区和通州区、天津河西区和塘沽区、河北廊坊和保定、山西阳泉和大同、内蒙包头、辽宁阜新和抚顺、吉林长春和延边、黑龙江齐齐哈尔、上海徐汇区和南汇区、江苏无锡和苏州、浙江宁波和金华、安徽芜湖和淮北、福建厦门和漳州、江西南昌和九江、山东东营和泰安、河南郑州和洛阳、湖北宜昌和武汉、湖南株洲、广东佛山和潮州、广西北海和桂林、海南海口、重庆涪陵和沙坪坝区、四川成都和绵阳、贵州贵阳和遵义、云南丽江和玉溪、陕西咸阳和延安、甘肃兰州、青海西宁、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和阿克苏。以上每个县(区)筛查点完成1万名适龄妇女的筛查工作。

本项目的筛查对象为35-69岁的当地妇女。采用乳腺临床体检、乳腺钼靶X线摄片和乳腺超声检查相结合的筛查方案。所有病变的诊断及转归的判定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依据。以早诊率、生存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为观察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并进行独立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以便进一步完善筛查方案,试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妇女生物学特性的乳腺癌筛查的模式,使乳腺癌病人得到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一、人群的选择 (一)队列的建立。 本项目是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工作,要求项目开展前就要明确筛查人群,建议从当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获得目标人群总人口并建立数据库,获得目标人群的人口结构的详细信息,建立待筛查调查对象的详细人口档案。 (二)筛查人群的选择。 选用常规版的一般地区可选取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人群依从性较好的区(乡)人口作为目标人群;试点地区(地方执行力较强、基线数据比较明确、具有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应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具体的抽样方法如下:第一阶段抽街委会(村),即在指定的市或区内根据所需筛查的人口数(通常根据限定人口数比要筛查的人数多25%的计算方法)随机抽取一个或几个街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310013 浙江杭州 解放军117医院 余秀华 张 宏 施 红 徐爱芬 李 黎 近20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和身心健康。大多数乳腺癌发生于乳腺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其中80%是浸润性导管癌(又称硬癌),其他有乳头状导管癌、髓状癌等。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及介入性超声等诊断手段对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 高频二维超声图像特征 根据检查需要,病人一般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两手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房。采用高频探头(715~1010MHz)可以提高分辨率。将探头直接轻放于乳腺上,横切、纵切、冠状切及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扫查,声像图由浅至深,依次显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乳腺腺叶及乳腺导管、胸大肌及肋骨组织。当发现乳腺病灶时,探头放于此处仔细观察病变的细微结构。多数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改变,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111 典型乳腺癌的共同特征 (1)肿瘤边缘不整,无包膜,边缘呈“毛刺状”或“蟹足状”改变。(2)内部多呈不均质、实性低回声,中心有液化坏死时,可见无回声暗区。(3)肿块后方回声衰减。Staror[1]认为,边缘回声的特征诊断价值最高,作为乳腺癌典型表现,特异性9914%,阳性预测值为9118%。 112 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 (1)微小钙化斑点:乳腺肿块内良性钙化较粗糙,呈弧形,钙化斑点较大,而恶性钙化呈簇状分布,钙化斑点微小,又称“砂粒样钙化”,后方无声影;(2)肿瘤纵横比:比较肿块的纵径(前后径)与横径(左右径),恶性肿瘤的纵径往往大于横径,这是鉴别良、恶性肿块的重要指标[2]; (3)弹性法:可反映病变组织的硬度或弹性,其机制是将低频(<1kHz)机械振动加至肿块,并以常规超声观察肿块受外力作用后所产生的应变反应,乳腺癌平均组织弹性率即被压缩厚度的百分数明显降低[3],为313%(最大为14%),纤维腺瘤为2411% (最大为66%)。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诊断 211 CDFI诊断 目前常用半定量法来判断乳腺肿瘤内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并进行分级,0级:肿瘤内未发现血流信号;Ⅰ级:肿瘤内少量血流,可见1或2个点状或细棒状细胞;Ⅱ级:肿瘤内为中量血流,可见3或4个点状或1支较长血管,血管长度>肿块半径;Ⅲ级:肿瘤内有多量血流,可见5个以上点状或2支较长血管。 正常乳腺组织及大多数乳腺良性肿瘤血供少, CDFI探不到彩色血流或仅探及细微信号(0级或1级),而乳腺癌CDFI多表现为病灶周围或内部可见中量或丰富血流信号(2级或3级)。诊断中应注意:(1)二维图像未见肿块,但CDFI显示血流丰富,不一定是癌肿;(2)有些体积较大的良性肿瘤,因血供增多,CDFI发现丰富的血供,甚至呈“彩球状”; (3)对于<2cm的乳腺肿块,如CDFI探及Ⅱ级或Ⅲ级血流信号,并为高速低阻的动脉频谱,则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可达8814%。 由于乳腺组织血供来源复杂,个体差异大,尚不能对良、恶性肿瘤的多普勒血流频谱制定出鉴别诊断的临界值。目前,CDFI检测主要用于判定乳腺肿块血供的丰富程度[4]。 212 CDE诊断 CDE不依赖于角度,不会发生混叠现象,具有很高的血流敏感性,更接近血管的真实形态。恶性肿瘤表现为周边型和穿入型血流,以穿入型多见。这种穿入性血管即是肿瘤的滋养血管,作为诊断恶性病变指征,其诊断符合率为8918%[5]。但是,CDE也有其局限性,如血流不显示方向、速度,易产生闪烁伪像。根据我们的经验,观察乳腺肿块时,应分别观察CDFI和CDE。对于高速血流频谱检查以CDFI为佳,而低速细小血流以CDE为优。 3 超声造影诊断 超声造影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乳腺肿瘤血管的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19)要点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19)要点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第一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中国女性的生命健康。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多项研究已证实,乳腺癌筛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将早期乳腺癌列为可治愈性疾病,早诊早治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最佳途径。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提高乳腺癌防治水平是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东方女性,中国女性与西方欧美国家女性相比,其乳房具有不同的特点,体积普遍偏小,多属于致密型乳腺,且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起始于40~50岁之间,比西方国家提前5~10岁。因此,制定适合中国女性特点的群体性乳腺癌筛查指南势在必行。 1 筛查年龄 ?45~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推荐进行规律性筛查(A级推荐)?40~44岁的一般风险女性,应有机会接受筛查。接受筛查前,鼓励其在充分了解乳腺癌筛查的潜在收益、风险和局限性之后,与医生共同确定个体化决策(B级推荐) ?年龄<40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推荐不接受规律性筛查(C级推荐) ?年龄>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身体健康且预期寿命>10年,如有意愿,应有机会接受筛查(B级推荐)

变的高危风险女性,筛查起始年龄可提前至35岁;其他乳腺癌高危风险女性,筛查起始年龄可提前至40岁(C级推荐) 2 筛查方法 ?乳腺X线筛查被证实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因此,推荐其作为一般风险女性的主要乳腺癌筛查方法(A级推荐)?乳腺X线筛查阴性的致密型乳腺女性,补充乳腺超声筛查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检出率,推荐补充乳腺超声筛查(B级推荐)?单独采用乳腺触诊筛查乳腺癌,由于目前证据不充分,尚不推荐。但乳腺触诊对于从未接受乳腺癌筛查的女性,仍有可能提高乳腺癌检出率,因此推荐乳腺触诊作为乳腺影像学筛查之前的初始手段(B 级推荐) ?推荐乳腺磁共振检查用于有早发乳腺癌家族史且自身携带有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乳腺癌高危风险女性的规律性筛查;或推荐用于乳腺X线及乳腺超声筛查均阴性的其他乳腺癌高危风险女性的补充性筛查(C级推荐) ?推荐乳腺超声筛查用于无早发乳腺癌家族史或不携带有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40~44岁的其他乳腺癌高危风险女性的筛查;推荐乳腺X线联合乳腺超声筛查用于45岁以后该类高危风险女性的筛查(B级推荐) 3 筛查间隔时间 ?一般风险女性,推荐每2年1次乳腺X线筛查(A级推荐)

中国乳腺癌筛查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乳腺癌筛查现状分析及对策 本文原载于《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5年第5期 乳腺癌是公认的女性健康杀手之一,全球每年新增100多万女性乳腺癌患者,其中至少有40万人死于乳腺癌。中国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乳腺癌也成为了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1]。乳腺癌成为由WHO认定的可通过普查来降低死亡率的另一个恶性肿瘤,基于其明确的普查效果,WHO向全世界发出号召,要求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工作,以期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 1乳腺癌的筛查现状 1.1国外乳腺癌筛查现状早在1963年多个西方国家已开始乳腺癌普查研究,他们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开展了相当规模的乳腺癌普查,经过50多年的努力,国际上多个癌症研究机构和组织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乳腺癌筛查推荐方案,形成了各自的乳腺癌筛查指南,其评价结果都认为乳腺癌筛查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率,普查计划是有效的并值得各国推行[2]。虽目前国际上对于乳腺癌筛查的利弊还有争议,但乳腺癌的筛查在总体上来看还是有利的[3]目前全球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手段主要包括临床乳腺检查(clinical breast examination,CBE)、乳房钼靶X线摄影术(mammography,

MAM)、超声成像(ultrasound,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其中钼靶X线摄影是许多欧美国家首选的乳腺癌筛查手段[4];MRI主要用于高风险女性患者的检查[5]。此外,对于有家族史的女性,应建议进行乳腺易感基因1/2(BRCA1/2)的筛查,以便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依据[6,7]。由于各种筛查方法在单独使用时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筛查效能,通常联合采用2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筛查。关于乳腺癌筛查方案,各个指南不尽相同,但多与美国癌症学会(ACS)推荐的乳腺癌筛查指南类似。ACS指南(2015年版)建议MAM筛查起始年龄为40岁,建议20~39岁女性每3年接受1次CBE筛查;40岁以后每年先后各参加1次CBE 和MAM筛查;已知BRCA突变、未检出BRCA突变但有BRCA突变直系亲属或乳腺癌终生风险在20%~25%以上的女性应参加MRI筛查。而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近年在综合考虑乳腺癌筛查的利弊后,不再推荐40~49岁妇女进行每1~2年一次的乳腺X线检查常规筛查,而改为推荐50~74岁妇女每2年一次乳腺癌钼靶X线常规筛查,40~49岁则选择机会筛查[2]。然而,瑞典癌症研究所并不赞同这样的修改,其指定的推荐方案仍参照ACS指南。可见乳腺癌的筛查技术及模式在国际上仍有争议。 1.2中国乳腺癌筛查现状我国乳腺癌筛查起步较晚,2005 年国家卫生部开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癌症筛查'专项工

乳腺癌筛查项目技术方案

附件二 乳腺癌筛查项目技术方案 乳腺癌是妇女发生最多的癌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发病率居妇女恶性肿瘤的前列,对广大妇女的健康与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乳腺癌的二级预防,近年已被公认是恶性肿瘤中最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群防措施,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多个西方国家早在1963年已开始乳腺癌普查研究,并从中受益。我国乳腺癌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发病率相对较低,妇女乳腺的生理结构如大小、致密度等也与之不同,根据我国的现状,卫生部拟在全国30个省(区、市)53个县(区)开展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上海市徐汇区和南汇区作为项目区,将各完成1万名适龄妇女的筛查工作。 本项目的筛查对象为35-69岁的当地妇女。采用乳腺临床体检、乳腺钼靶X线摄片和乳腺超声检查相结合的筛查方案。所有病变的诊断及转归的判定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依据。以早诊率、生存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为观察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并进行独立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以便进一步完善筛查方案,试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妇女生物学特性的乳腺癌筛查的模式,使乳腺癌病人得到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一、人群的选择 (一)队列的建立 本项目是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工作,要求项目开展前就要明确筛查人群,建议从当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获得目标人群总人口数和人口结构的详细信息,建立待筛查对象的详细人口档案(见

附表1)。 (二)筛查人群的选择 首先在指定的区内根据所需筛查的人口数(至少12500名适龄妇女)确定参加筛查的街道。在街道内由居委会或村委会提供所辖区域人员名单,对所有符合标准的妇女全部进行普查。若有不愿参加者,应记录其拒绝的原因,顺次继续抽取,直到满10000人为止。如若所抽取的街道仍不能满足所要求的筛查人数,应再重新确定一个新的街道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1、入选条件 筛查对象为35-69岁的当地妇女(入选条件:现住址居住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无乳腺恶性肿瘤史,自愿参加并且能接受检查者)。 2、对研究对象进行编号的方法 本项目的编号系统是按照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位臵进行编号,该编号采用十位数字进行,前两位数字为筛查区号(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号),上海为“09”;第三、四位数为筛查点号(即区编号),徐汇区为“01”,南汇区为“02”;第五、六位为街道居委会或村号,第七到第十位是个人号。该十位号码与研究对象个人是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了对研究对象的准确定位,因此,通过该编号可以跟踪查找研究对象。个人编号将出现在调查表的首页,以及每一份乳腺检查用表上。个人编号的前四位数字为各筛查点编号,用打号机打印;后六位数字由各筛查点自行手写编号。示意图如下: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 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9 1%、70 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 5%和14 7%,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单管引流+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引流;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乳腺癌是女性乳房常见的肿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历来是外科临床的一个难题。我院普外科2006年7月—2006年10月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的传统

“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①试验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的患者共19人,均为女性,年龄31~68岁,平均(49 6±7 8)岁,体重45~70kg,平均(53 7±8 9)kg,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方式比较,均无差异(P>0 05)。 1.2方法 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的患者在缝皮前自术区外下至腋窝顶部及术区内下至内上方胸骨旁各置橡皮引流管一根,沿途多剪几个侧孔,缝合皮肤后吸成负压,创面于腋窝、锁骨下区分别用柔软纱布填充,最后纱布垫敷盖伤口,胸带适度包扎,无须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固定,术后引流管接中心负压吸收,持续负压吸引5~7d,压力-300~-500mmHg,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的患者在缝皮前只于腋窝处旋转引流管1根,皮瓣及切口用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术后引流管接引流袋,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 2结果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多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乳腺高频彩超由于其对浅表组织具有显像清晰度高、解剖层次丰富,并具有非常好的重复性,使用方便,对人体无损害无痛苦,所以在乳腺疾病的检查中越来越突出其优越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乳腺;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10例,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以乳腺肿块就诊的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67岁。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切除后行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10 MHz,条件设为乳腺状态。超声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两侧乳房和腋窝。采用直接检查法,涂耦合剂后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多切面、多象限扫查乳腺,左右对比,发现肿块后,详细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有无衰减回声、微钙化灶的有无、周边浸润征象。 2 结果 210例病例均病理证实,恶性肿块为69例,其病理分类为:乳腺佩吉特氏病伴浸润性导管癌48例,髓样癌4例,硬癌2例,乳腺其他恶性肿瘤15例。 3 讨论 3.1 乳腺触诊[1]超声检查前应先进行乳腺触诊,一般情况下,均可通过触诊发现,并对乳腺肿块的具体部位、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等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3.2 二维超声检查乳腺癌好发部位为外上象限区,其次为乳晕区,乳腺癌低回声肿块周围不规则回声晕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依据,典型的乳腺癌声像图特征是[2]: 3.2.1 肿块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缘呈蟹足样浸润,肿块较小时,形态尚规则。 3.2.2 边缘回声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边缘粗糙回声增强,另一种边界光滑,侧缘回声减弱。 3.2.3 内部回声有3种类型;一种为等回声,回声稀少,分布不均,另一种为均匀低回声,第3种内部为点状增强回声可伴声影,或簇样钙化灶。 3.2.4 后方回声可增强或声衰减,同时可见其他转移病灶。 3.3 彩色多普勒 3.3.1 乳腺癌CDFI显示肿瘤血管密度高,血供丰富。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要点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 要点 1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⑴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⑵老年人乳腺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指南认为老年人是否停止筛查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各种合并症情况。如果合并症多,预期寿命有限,则不需要进行乳腺癌筛查。因此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考虑机会性筛查。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内外侧斜(MLO)位。 ⑶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线筛查对5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线对40岁以下及致密乳腺诊断准确性欠佳。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 线检查。 ⑸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女性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目前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在乳腺X线检查基础上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较之单独应用乳腺X线检查有更高的筛查敏感度,尤其是针对乳腺X线筛查提示致密型乳腺(c型或d型),因此乳腺超声检查可推荐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有效补充。 1.3.3 乳腺临床体检 在经济欠发达、设备条件有限及女性对疾病认知度较不充分的地区仍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1.3.4 乳腺自我检查 ⑴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⑵由于可以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女性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选择月经来潮后7~14 d 进行。

乳腺癌检查

乳腺癌检查 1、乳房体格检查 主要是通过视诊及触诊来检查乳房的形态、乳房皮肤表面的情况、乳头乳晕的情况、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情况,最后,勿忘记区域淋巴结检查及全身检查。 (1)乳房形态:需检查乳房外观、大小及位置是否对称。 (2)乳房皮肤表面的情况:需检查乳房皮肤的色泽及有无水肿、皮疹、溃破、浅静脉怒张、皮肤皱褶及橘皮样改变。 (3)乳头乳晕情况:需检查乳头有无畸形、抬高、回缩、凹陷、糜烂及脱屑;乳晕颜色有否异常,有无湿疹样改变等。 (4)乳房肿块:需检查乳房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质地、表面光滑度、活动度及有无触痛等。主要通过触诊来检查。一般来讲,双侧多发并伴有周期性乳痛的肿块以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而单侧单发的无痛性肿块则有恶性病变的可能。 (5)乳头溢液情况:需检查乳头有否溢液,并详查其是自行溢出还是挤压后而出、单侧还是双侧、溢液的性状如何等。 (6)区域淋巴结情况及全身情况:由于乳腺癌常易发生腋下及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故乳房部的体格检查应常规检查上述区域的淋巴结的大小、质地及活动度等。 检查方法:上半身完全裸露,直立于镜前,将双手举起再放下对比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有无改变,有无肿胀隆起或陷,皮肤颜色有无变化,有无溃破,两侧乳房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检查时手指并拢,以指腹部接触乳房,并选择轻、中、重不同力度进行触诊,切记不可用手捏抓乳房,一般左手检查右乳房,右手检查左乳房,进行腋下淋巴结检查也就以手放平角之,不可提抓腋下组织或腋下皮肤,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具体步骤如下: 1、正确的乳房检查触摸时手掌要平伸四指并拢,用最敏感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末端指腹按顺序轻扪乳房的外上外下,内下,内上区域最后是乳房中间的乳头及乳晕区。检查时不可用手指抓捏乳腺组织,否则会把抓捏到的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 姜燕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术后对218例乳腺癌手术病人及早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179例病人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32例可以生活自理,总有效率为%。[结论]手术后及早对患侧上肢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肢体尽早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锻炼;方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根治术对病人患侧上肢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常常导致患肢功能活动受限,肩部僵硬,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规范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促进肢体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我们自2007年6月起对乳腺癌手术后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5月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共218例,均为女性,年龄30~74岁,平均岁;左侧乳腺癌123例,右侧乳腺癌95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13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1例。 2 方法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当被确诊为乳腺癌后,病人对形体改变常表现出焦虑、忧虑、沮丧等不良情绪,担心切除一侧乳房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

务,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情绪,以文明、普通、大众化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与病人交流,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配合医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使之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 2.2.1 术后病人取平卧位6小时,将患侧上肢屈臂过肩内收位,腋下垫纱垫,胸帯加压包扎。将枕头置于患侧肩下、胸壁及上臂下,其支持作用。6小时后病人可取半卧位或半坐位,保持肩关节处于内收位制动3天,避免外展上臂。 2.2.2 一般在术后第一、二天即可开始做前臂、肘关节屈伸运动及掌握的动作,如伸屈手指、翻转手掌、握拳、屈腕和屈肘等动作。每天约5—6次。 2.2.3 术后第三、四天患侧上肢前臂做前后、左右、上下摆动,但不宜长时间下垂。每天约3—5次。 2.2.4 术后第五天,解除胸带包扎后,可用健侧手托起患侧肘部慢慢向前上方抬举,使之超过头部,尽可能伸直。每天2—4次。 2.2.5 术后第六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顺着墙渐渐向上滑行,逐渐提高,俗称爬墙或爬杆,每天3—4次。 2.2.6 术后第七至十天,使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做梳头动作,先同侧,再逐渐至对侧,以摸到对侧耳廓为止。每天3—4次。

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

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

附件1 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 ( - ) 从开始,为中国35-59岁农村妇女开展乳腺癌检查,逐步探索适合中国乳腺癌筛查的优化方案,提高乳腺癌早诊率,延长5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保护农村妇女健康。 一、项目依据 乳腺癌是影响中国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是中国妇女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死亡原因,死亡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2.95/10万上升到当前的5.90/10万(其中城市8.5/10万,农村4.8/10万)。西方发达国家在乳腺癌筛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并有效降低了死亡率,但中国乳腺癌筛查工作起步较晚,筛查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53个项目点开展了以城市妇女为主的乳腺癌筛查工作,探索适合中国城市地区的妇女乳腺癌筛查方案。经过在农村地区开展妇女乳腺癌筛查试点工作,结合正在开展的针对城市女性的乳腺癌筛查项目,探索、比较和优化在两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适宜的乳腺癌筛查方案。在筛查的过程中开展医学咨询和健康教育,增强项目地区农村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受检妇女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经过项目实施,积累经验,为进一步推广乳腺癌筛查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目标与实施原则 (一)总目标。 从开始,为中国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检查。本项目拟经过宣传、健康教育和定期筛查等方式,逐步提高农村妇女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探索适合中国乳腺癌筛查的优化方案。 (二)年度目标。 1. - 为120万农村妇女开展乳腺癌检查,其中完成40万。 2. 提高筛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承担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 经过开展乳腺癌检查试点,总结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乳腺癌优化筛查方案。 三、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200个农村项目点,每点人,检查年龄为35-59岁。其中西藏4个项目点,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各6个项目点,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四川、甘肃各7个项目点,吉林、河南、湖北、湖南各8个项目点。筛查人群共计40万人。 (二)项目内容。 乳腺临床检查及乳腺彩超检查和钼靶X-线检查;对接受筛查

基层乳腺癌筛查注意事项(完整版)

基层乳腺癌筛查注意事项(完整版) 摘要 乳腺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使乳腺癌的预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而有效的乳腺癌的筛查可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基层乳腺癌筛查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扰,本文就乳腺癌筛查的方法、乳腺癌筛查年龄和间隔的问题以及基层医生培训和群众科学认知等问题做一评述,讨论如何有效地在基层开展乳腺癌筛查工作,提高基层乳腺癌防控工作的效果。 乳腺癌已经成为居于全球女性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上升更为迅速,已经超过全球每年2%的增长速度,而农村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上升更为明显,年增长速度达到6.3%[1]。但近年来乳腺癌筛查和预防工作的开展,使乳腺癌的生存不断得到改善,合理的筛查对于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改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乳腺癌筛查工作在西方国家早已广泛开展,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的乳腺癌健康保险计划( HIP)到70年代的乳腺癌检测示范工程(Breast Cancer Detec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BCDDP)以及欧洲国家等多项研究,均证实了乳腺癌筛查的效果[4]。我国的乳腺癌筛查起步较晚,从1987年开始,北京、天津、广州等地陆续开展了乳腺癌的筛查工作,2005年中国抗癌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乳腺癌筛查的临床研究,2009年卫生部、全国妇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妇女的"两癌"检查中包括了乳腺癌的筛查,2012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牵头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城

市人群中开展了包括乳腺癌在内五种肿瘤的筛查工作[5,6]。但以上的筛查活动还是以城市女性为主,针对基层农村妇女的筛查工作相对薄弱,并且,在基层地区开展乳腺癌的筛查工作不仅要考虑筛查方法和效果,还要考虑卫生经济学和人群依从性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乳腺癌的防治效果[7]。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乳腺癌基层筛查方案、标准和技术规范,本文就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乳腺癌筛查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一阐述。 一、筛查方法的选择 乳腺癌的筛查方法包括触诊、超声和乳腺X线检查。理论上,超声更适合致密型乳腺的检查,而乳腺X线检查比较适合脂肪型乳腺的检查。乳腺X 线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结构及微小钙化灶,更有利于检出早期病灶,在欧美国家使用较为广泛且相关技术及筛查方案较为成熟[8]。但中国女性的乳腺大多体积较小而致密,且中国近一半以上的乳腺癌发生在绝经前,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前接近10年,因此乳腺X线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另外,在基层地区还存在乳腺X线检查费用过高、设备数量有限、不易携带等问题,不如超声检查易于施行,因此有学者建议在中国女性中应用高频超声技术筛查乳腺癌[10]。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版)仍将乳腺超声检查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补充检查措施[11]。但国内有研究显示,年龄对乳腺X线检查诊断的灵敏度影响非常明显,但对乳腺彩超的影响相对不明显。在对1 468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即使是50岁以上的患者,彩超的灵敏度也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