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上海市抗震设计反应谱及时程曲线_省略_规程_中长周期设计反应谱的讨论_翁大根

对上海市抗震设计反应谱及时程曲线_省略_规程_中长周期设计反应谱的讨论_翁大根

对上海市抗震设计反应谱及时程曲线_省略_规程_中长周期设计反应谱的讨论_翁大根
对上海市抗震设计反应谱及时程曲线_省略_规程_中长周期设计反应谱的讨论_翁大根

抗震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取值研究

分 类 号 学 号 M200973022 学校代码 10487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人: 冯程程 学科专业: 结构工程 指导教师: 伋雨林 副教授 答辩日期: 2012 年1月5日 抗震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取值研究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 Period Value of Seismic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 Candidate : Feng Chengcheng Major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upervisor: Assoc.Prof. JI Yul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P. R. China January, 201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100万吨热连轧轧制规程设计

太原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 题目:100万吨热连轧工艺设计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班级:机自0911班 学生姓名:张骁康 学号:200812030534 指导老师:杨霞 日期:2013年1月4日

目录 一.题目及要求 二.工艺流程图 三.主要设备的选择 3.1立辊选择 3.2轧机布置 3.3粗轧机的选择 3.4精轧机的选择 3.5工作辊窜辊系统 四.压下规程设计与辊型设计 4.1压下归程设计 4.2道次选择确定 4.3粗轧机组压下量分配 4.4精轧机组压下量分配 4.5校核咬入能力 4.6确定速度制度 4.7轧制温度的确定 4.8轧制压力的计算 4.9传动力矩 五.轧辊强度校核 5.1支撑辊弯曲强度校核 5.2工作辊的扭转强度校核 2

六.参考文献 3

一题目及要求 1.1计题目 已知原料规格为1.5~19.6×1250~1850mm,钢种为Q345A,产品规格为19.6×1250mm。 1.2的产品技术要求 (1)碳素结构钢热轧板带产品标准(GB912-89),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应符合GB-709-88标准 钢板长度允许偏差 切边钢板宽度允许误差 2)表面质量:表面要缺陷少,需要平整,光洁度要好。 1

二工艺流程图 坯料→加热→除鳞→定宽→粗轧→(热卷取→开卷)→精轧→冷却→剪切→卷取 三主要设备的选择 轧钢机是完成金属轧制变形的主要设备,因此,轧钢机能力选取的是否合理对车间生产产量、品种和规格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选择轧钢设备原则: (1)有良好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轧机结构型式先进合理,制造容易,操作简单,维修方便; (3)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有利于工人劳动条件的改善; (4)备品备件要换容易,并有利于实现备品备件的标准化; (5)在满足产品方案的前提下,使轧机组成合理,布置紧凑; (6)保证获得质量良好的产品,并考虑到生产新品种的可能; 热带轧机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车间生产的钢材品种和规格。轧钢机选择的主要内容是:选取轧机的架数、能力、结构以及布置方式。最终确定轧钢机的结构形式及其主要技术参数。 3.1立辊选择 立压可以齐边(生产无切边带材)、调节板坯宽度并提高除磷效果。立压轧机包括:大立辊、小立辊及摆式压力机三种,各自特点如下: 大立辊:占地较多,设备安装在地下,造价高,维护不方便。而其能力较强,用来调节坯料宽度。 小立辊:能力较小,多用于边部齐边。 摆式侧压:操作过程接近于锻造,用于控制头尾形状,局部变形,提高成材率效果较好。缺点是设备地面设备占用场地较多,造价较高。 本设计采用连铸坯调宽,生产不同宽度带卷,选择小立辊齐边。 3.2 轧机布置 现代热带车间分粗轧和精轧两部分,精轧机组大都是6~7架连轧,但其粗轧机数量和布置却不相同。热带连轧机主要区分为全连续式,3/4连续式和1/2连续式,以及双可逆粗轧等。(1)全连续式: 全连续式轧机的粗轧机由5~6个机架组成,每架轧制一道,全部为不可逆式。这种轧制机产量可达500~600万吨/年,产品种类多,表面质量好。粗轧全连轧布置见图1a。但设备多,投资大,轧制流程线或厂房长度增大。而且由于粗轧时坯料短,轧机效率低,连轧操作难度大,效果并不很好,所以一般不采用粗轧连轧设计。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 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 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 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所选取地震波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弹塑性反应谱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等延性强度需求谱和等强度延性需求谱,其实质是确定强度折减系数R,延性系数μ,以及结构周期T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普通房屋设计中的弹塑性反应谱设计来举例说明。 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对于某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与体系的自振特性(自振周期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弹性反应谱如图1所示?,它是在计算了大量地面运 动加速度的基础上,确定地震影响系数α与特征周期T之间关系的曲线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38页)

附件1: 山东省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技术要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山东省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确保审查质量,依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制定本技术要点。 第二条超限建筑工程种类: (一)高度超限工程:指房屋高度超过规定,包括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第6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第8章钢结构最大适用高度,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第7章中有较多短肢墙的剪力墙结构、第10章中错层结构和第11章混合结构最大适用高度的高层建筑工程。 (二)规则性超限工程:指房屋高度不超过规定,但建筑结构布置属于《抗震规范》、《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的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

(三)屋盖超限工程:指屋盖的跨度、长度或结构形式超出《抗震规范》第10章及《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索结构技术规程》等空间结构规程规定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不含骨架支承式膜结构和空气支承膜结构)。 (四)特殊类型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规范》、《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和《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暂未列入的其他高层建筑结构,特殊形式的大型公共建筑及超长悬臂结构,特大跨度的连体结构等,且结构布置不规则项判别符合本技术要点附件1-1相关规定的。 (五)高度低于24米、结构布置特别不规则的大型公共建筑,结构布置不规则项判别符合本技术要点附件1-1相关规定的,也应进行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超限建筑工程具体范围详见附件1-1。 (六)既有建筑工程,结构布置本来不超限,但经过改造、扩建后,结构布置不规则项符合本技术要点附件1-1相关规定的,应进行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第三条本技术要点规定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属于下列情况的,需要委托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一)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B级高度的混凝土结构,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第11章最大适用高度的混合结构;

结构自振周期

场地土类别、结构自振周期、设计特征周期的概念解读常有众智平台朋友来询问场地土类别与地震力是什么关系,结构自振周期折减对结构的地震力有什么影响,设计特征周期是什么概念,土的卓越周期又是怎么回事,本文结合规范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对这几个概念的相关关系也做了一些论述,期望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具体综述如下: 一、场地土类别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6对场地土类别是这样划分的:建筑的 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分为Ⅰ0、Ⅰ1两个亚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抗规》第4.1.4条、4.1.5条对场地覆盖层的厚度及图层的等效剪切波束分别作了规定。 相关概念:

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与震害的关系:土质愈软覆盖层厚度愈厚,建筑震害愈严重,反之愈轻,软弱土层对地震力具有放大作用。历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同样或相近的建筑,建造于Ⅰ类场地时震害较轻,建造于Ⅲ、Ⅳ类场地震害较重。 规范采取的相应措施:《抗规》第4.1.1条将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具体设计时,结构设计师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另外《抗规》第3.3.2、4.1.8,、4.1.9对相关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人员不应忽视。 二、结构自振周期 概念: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固有的动力特性,只与自身质量及刚度有关,结构有几个振型就有几个自振周期,一一对应。 应用:

中厚板轧制规程设计课程设计

前言 板钢轧制制度的确定要求充分发挥设备潜力、提高产量、保证制度,并且操作方便、设备安全。合理的轧制规程设计必须满足下列原则和要求: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提高产量,充分发挥设备潜力提高产量的途径不外是提高压下量、减少轧制道次、确定合理速度规程、缩短轧制周期、提高作业率、合理选择原料增加坯重等。在保证操作稳定的条件下提高质量,为保证钢板操作的稳定,要求工作辊缝成凸型,而且凸型值愈大操作愈稳定。 压下规程是钢板轧制制度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着轧机的产量和产品的质量。轧制制度中得其他内容如温度制度、速度制度都是以压下制度为核心展开的。反过来,温度制度、速度制度也影响到压下速度。

目录 1·制定生产工艺和工艺制度………………………………………………………… 1·1制定生产工艺流程…………………………………………………………… 1·2制定生产工艺制度……………………………………………………………2·压下规程制定…………………………………………………………………… 2·1坯料的选择……………………………………………………………………… 2·2确定轧制方法…………………………………………………………………… 2·3轧制道次的确定,分配各道次压下量………………………………………… 2·4咬入能力的校核…………………………………………………………………3·速度制度确定…………………………………………………………………………4·温度制度确定…………………………………………………………………………5·压下规程表的制定……………………………………………………………………6·各道次变形程度和变形速率的制定………………………………………………… 6.1 变形程度的确定………………………………………………………………… 6.2 变形速率的确定…………………………………………………………………7·轧制压力的制定………………………………………………………………………… 7.1 变形抗力的确定………………………………………………………………… 7.2 平面变形抗力的确定…………………………………………………………… 7.3 计算平均压力p………………………………………………………………… 7.4 轧制压力的确定…………………………………………………………………8·电机输出力矩的制定………………………………………………………… 8.1 传动力矩的计算……………………………………………………… 8.2 附加摩擦力矩的确定………………………………………………… 8.3 空转力矩的计算……………………………………………………… 8.4 动力矩的计算………………………………………………………… 8.5 电机输出力矩的计算………………………………………………… 8.6 电机额定力矩的计算…………………………………………………9·电机的校核………………………………………………………………… 9.1 主电机能力的限制…………………………………………………

新抗抗震规范14

14 地下建筑 14.1 一般规定 14.1.1 本章主要适用于地下车库、过街通道、地下变电站和地下空间综合体等单建式地下建筑。不包括地下铁道、城市公路隧道等。 14.1.2 地下建筑宜建造在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基上。当处于软弱土、液化土或断层破碎带等不利地段时,应分析其对结构抗震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 14.1.3 地下建筑的建筑布置应力求简单、对称、规则、平顺;横剖面的形状和构造不宜沿纵向突变。 14.1.4 地下建筑的结构体系应根据使用要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等确定,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丙类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6、7度时不应低于四级,8、9度时不宜低于三级。乙类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6、7度时不宜低于三级,8、9度时不宜低于二级。 14.1.5 位于岩石中的地下建筑,其出人口通道两侧的边坡和洞口仰坡,应依据地形、地质条件选用合理的口部结构类型,提高其抗震稳定性。 14.2 计算要点 14.2.1 按本章要求采取抗震措施的下列地下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1 7度Ⅰ、Ⅱ类场地的丙类地下建筑。 2 8度(0.20g) Ⅰ、Ⅱ类场地时,不超过二层、体型规则的中小跨度丙类地下建筑。 14.2.2 地下建筑的抗震计算模型,应根据结构实际情况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能较准确地反映周围挡土结构和内部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与周围挡土结构分离的内部结构,可采用与地上建筑同样的计算模型。 2 周围地层分布均匀、规则且具有对称轴的纵向较长的地下建筑,结构分析可选择平面应变分析模型并采用反应位移法或等效水平地震加速度法、等效侧力法计算。 3 长宽比和高宽比均小于3及本条第2款以外的地下建筑,宜采用空间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并采用土层-结构时程分析法计算。 14.2.3 地下建筑抗震计算的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震作用的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平面应变模型分析的地下结构,可仅计算横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不规则的地下结构,宜同时计算结构横向和纵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地下空间综合体等体型复杂的地下结构,8、9度时尚宜计及竖向地震作 用。 2地震作用的取值,应随地下的深度比地面相应减少:基岩处的地震作用可取地面的一半,地面至基岩的不同深度处可按插入法确定;地表、土层界面和基岩面较平坦时,也可采用一维波动法确定;土层界面、基岩面或地表起伏较大时,宜采用二维或三维有限元法确定。 3 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杓、构件自重和水、土压力的标准值及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4 采用土层一结构时程分析法或等效水平地震加速度法时,土、岩石的动力特性参数可由试验确定。 14.2.4 地下建筑的抗震验算,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

热轧带钢轧制规程设计(DOC)

热轧带钢轧制规程设计 摘要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热轧带钢生产是钢铁生产中的主要环节。热轧带钢工艺的成熟,为冷轧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大大地满足了国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本车间参考鞍钢1700ASP生产线,本设计中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从热轧带钢机的发展、国外带钢生产先进技术以及我国带钢发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热轧带钢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参考了鞍钢ASP1700生产线以及实际设计情况确定了车间的轧钢机械设备及参数;第三部分以典型产品Q235,3.8×1200mm为例从压下规程、轧制速度、轧制温度等方面确定了生产工艺制度;第四部分以典型产品为例进行了轧制力和力矩计算;第五部分根据设备参数和实际制定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咬入、轧辊强度的校核;第六部分本次设计总结。 关键词:热轧带钢,轧制工艺制度,轧辊强度

目录 1综述 (1) 1.1引言 (1) 1.2 热轧带钢机的发展现状 (1) 1.3热轧板带钢生产的工艺流程 (2) 1.4 热轧板带钢生产的生产设备 (3) 1.5ASP1700热轧板带钢生产的新技术 (3) 2 主要设备参数 (4) 3 典型产品轧制工艺确定 (6) 3.1 生产工艺流程图 (6) 3.2 坏料规格尺寸的选定 (7) 3.3 轧制工艺制定 (7) 3.3.1 加热制度 (7) 3.3.2 初轧和精轧各自压下制度 (7) 3.3.3 精轧轧制速度 (9) 3.3.4 精轧温度制度 (10) 4力能参数计算 (10) 4.1 精轧各机架轧制力计算 (10) 4.2 精轧各机架轧制力矩的计算 (13) 5设备强度及能力校核 (13) 5.1 精轧机咬入角校核 (13) 5.2 轧辊强度校核 (14) 5.2.1 辊身弯曲强度校核 (17) 5.2.2 辊颈弯曲和扭转强度校核 (19) 5.2.3 辊头扭转强度校核 (20) 5.2.4接触应力的校核 (20) 6结语 (22) 参考文献 (23)

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结构基本周期是结构自振周期中最长(数值最大)的那个; 场地卓越周期是场地自振周期中最容易被(地震)激励起的周期; 场地特征周期(设计特征周期)是设计地震反应谱曲线上平台段结束(最右端)的同期值. 产生了疑问:场地卓越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有关系吗? 知道一个不相干的,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再振幅谱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在地震波通过覆盖土层传向地表的过程中,由于土层的过滤性与选择放大作用,地表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 各条地震波的特征周期很难确定,规范反应谱上的特征周期是根据若干条平均后再进行削平处理而得到的拐点。 对地震波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其傅立叶谱,观察其地震波峰值对应的周期,此周期便是地震波的特征周期。可以在ansys,sap等程序中轻松实现。 傅立叶谱幅值最大点对应的周期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不是特征周期!特征周期是抗震规范中用到的概念,目的是确定规范谱的形状。它描述了结构所处的地震环境。实际上,规范谱不应看作真实的地震反应谱,这一点在其他帖子中已有论述。我个人的观点,规范是结构抗震理论应用方法的体现,如果研究抗震理论,似乎不应以抗震规范为准绳。因为规范是为使用者提供的标准,它必须为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做出一些折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理论或技术方法。 1、卓越周期是老早以前的提法,原意指的是引起建筑场地振动最显著的某条或某类地震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该周期与场地覆土厚度及土的剪切波速有关。对同一个场地而言,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会得出不同的卓越周期,因此概念上存在矛盾。现在地震工程界已彻底摒弃这种提法; 2、场地与场地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所说的应是场地; 3、现在确定地震影响系数用的是场地特征周期。即首先根据场地覆土厚度及土的剪切波速确定建筑物的场地类别,并据此查表得场地特征周期,最后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特征周期确定抗震设计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 在结构布置时应使结构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避开场地的卓越周期, 以免场地、地基与结构形成共振或类共振” 卓越周期是通过地震波频率分析得到的所占能量最大的周期成分. 特征周期另外又考虑了近震远震的影响(老抗规),新抗震规范用设计地震分组来考虑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特征周期的概念早已有之,同样卓越周期的概念依然存在;二者数值上很相近,从抗震角度当然结构自振周期避开特征周期和卓越周期为好,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也可清楚看到其中的关系. 关于卓越周期的说法,我是以前听一个教授说的,他的原话是:“大家以后不要再提场地卓越周期这个说法,这个概念本身有问题......" 而他本人是建筑抗震规范编写组的成员。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新的的抗震规范及有关的背景材料都不再用”卓越周期“的概念,而且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地震工程的论文都不再提“卓越周期”。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场地特征周期”或许与原来的“卓越周期”有某种概念上的联系,但它们在意义上可能已经完全不同了。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就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与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就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就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就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与所选取地震波就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弹塑性反应谱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等延性强度需求谱与等强度延性需求谱,其实质就是确定强度折减系数R,延性系数,以及结构周期T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普通房屋设计中的弹塑性反应谱设计来举例说明。 反应谱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对于某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与体系的自振特性(自振周期与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弹性反应谱如图1所示? ,它就是在计算了大量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基础上,确定地震影响系数与特征周期T之间关系的曲线

现行行业标准规范(2015.04.09)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6-2011〗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7-2010〗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T10-2011〗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12-2006〗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3-2014〗约束砌体与配筋砌体结构技术规程〖JGJ/T14-2011〗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5-2008〗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标准〖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7-2008〗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JGJ18-20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9-2010〗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 〖JGJ22-2012〗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 〖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25-2010〗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T27-2014〗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 〖JGJ/T29-2015〗建筑涂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T30-2015〗房地产业基本术语标准 〖JGJ31-200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JGJ33-201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5-87〗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JGJ36-2005〗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JGJ38-2015〗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39-201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T41-2014〗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46-200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8-2014〗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51-2002〗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T53-2011〗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 〖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7-2016〗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58-2008〗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T60-2012〗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JGJ62-2014〗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64-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JGJ65-2013〗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JGJ66-201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203-9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Specificatins for seismic design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1997-08-04发布 1997-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施行日期:1997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发布《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的通知 水科技[1997]439号 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SL203-97.原《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DJ10-78同时废止. 本标准自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本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九九七年八月四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能源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1)水规设便字第35号文的通知,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研究院和高等院校对原水利电力部于1978年发布试行的SDJ10-78《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修订而成.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会同各协编单位开展了广泛的专题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吸收采用了地震工程新的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际,提出修订稿后,在全国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施工,科研,教学单位及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试设计,最后由电力工业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局会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组织审查定稿. 本规范为强制性行业标准,替代SDJ10-78. 本规范共分11章和1个标准的附录.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进一步明确了规范适用的烈度范围,水工建筑物等级和类型,并扩大了建筑物类型和坝高的适用范围;提出了对重要水工建筑物进行专门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以确定地震动参数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设防概率水准;增加了场地分类标准,并相应修改了设计反应谱;改进了地基中可液化土的判别方法和抗液化措施;根据1994年国家批准发布的GB50199-94《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和要求,在保持规范连续性的条件下,区别不同情况,把各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计算从定值安全系数法向分项系数概率极限状态的体系"转轨,套改",并给出了各类水工建筑物相应的结构系数;采用了对混凝土水工建筑物以计入结构,地基和库水相互作用的动力法为主和拟静力法为辅的抗震计算方法,对土石坝采用按设计烈度取相应动态分布系数的拟静力抗震计算方法;在编写的格局上改为按水工建筑物类型分章,各章分别给出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并补充了内容. 希望有关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归口管理单位,以便今后再次修订时考虑. 本规范由原能源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提出修订. 本规范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归口.

场地卓越周期和特征周期

场地卓越周期和特征周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的区别在于: 1)研究途径不同.卓越周期是通过场地地震动记录的分析得到,而特征周期是通过场地地面运动反应谱的分析得到. 2)研究意义或用途不尽相同.除了可用于土层动力反应分析的研究外,场地卓越周期还可以防止特殊的地震效应发生,避免拟建建筑物自振周期与场地脉动卓越周期一致或接近,在地震发生时,地基与建筑物产生共振或类共振;对某一特定场址,特征周期可以根据实测强震记录计算,并综合场地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该场址的设计特征周期用于抗震设计. 3)两者在取值上的差异.从取值大小上考虑,场地特征周期一般大于卓越周期;从取值特点上考虑,某一特定场地可以存在2个或多个地震动卓越周期[ ,而其特征周期只有1个,是反应谱的下降段的起始周期;此外,两者的取值不具有可比性,前者研究的是地面运动的频度较大的 周期,后者研究的是在场地运动各频率激励的综合作用下结构的反应中满足某一特征关系的周期,因此,卓越周期大的场地,并不意味着其特征周期~定大,反之,也并不意味着特征周期就小. 4)场地卓越周期更多的是场地地震动特性的客观反映,即它是地震动记录上客观的存在1个或多个特别卓越的周期;而特征周期更多的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性,即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可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对其规定相应的计算公式,并根据此公式在反应谱上确定特征周期,供抗震设计使用. 卓越周期是指随机振动过程中出现概率最多的周期,常用以描述地震动或场地特性。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由于土层的过滤特性与选择放大作用(过滤与放大通过不同性质界面的多次反射来实现),周期与场地土固有周期接近的地震波得到增强(通过共振作用放大),此周期称为场地(地震动)卓越周期。 设计特征周期也可称为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是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有关,规范通过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反映,场地越软,震级、震中距越大,值越大。 地震动卓越周期反映的是场地土动力特性,与场地覆土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及岩土阻抗比(土地震效应的三要素)有关,前两者影响频谱,后者影响幅值。一般来讲震级、震中距越大,高频分量被长距离传播路径所过滤,低频(长周期)分量越显著;软土地基上卓越周期显著,而硬土地基上则包含多种频率成分,卓越周期不显著(可以包含若干个)。 设计特征周期针对的是设计反应谱,因此数落一下设计反应谱的来历很有必要。为了迎合结构设计,将不同的地震动记录的反应谱曲线加以统计平均(均值反应谱),再利用数学上的平滑拟合,基于安全或经济因素的修正,便得到设计反应谱。设计反应谱并不针对某个特定地震波,而是据大量地震动的综合认识预估结构地震作用的一种规定。即设计反应谱不是真正的反应谱,是经验物理领域的概念,设计特征周期的物理意义不很明确。从反应谱的分段区间来看,设计特征周期可以认为是速度与位移控制段的分界周期。

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本学期的“工程结构抗震分析”课程首先介绍了地震与地震震害以及结构抗震分析的必要性和其方法的发展过程,然后简单回顾了一下结构动力学基础,接下来认识了地震波与强震地面运动的特性,以及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方程,最后重点讲述了几种抗震设计分析方法——反应谱分析法,时程分析法(弹性和弹塑性),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法。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本人对强震地面运动特征和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在进行建筑、桥梁以及其它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时,一般都要遵循以下五个步骤:抗震设防标准选定、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反应分析、抗震性能验算以及抗震构造设计,其流程如图1 所示。 本文将着眼于图1流程中的第3个步骤, 从我国现行规范中的3种最常用的结构响应分 析方法出发,简单介绍一下其各自的基本概念 和适应范围(具体原理和计算过程在此不再详 述,读者可另查阅相关课本和规范),以及现有 抗震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初学者对结 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也作为 本人对本课程的学习总结。 一.3种最常用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 1.底部剪力法 定义:根据地震反应谱理论,以工程结构 底部的总地震剪力与等效单质点的水平地震作 用相等来确定结构总地震作用的一种计算方 法。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基本振型主导的规则和 高宽比很小的结构,此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对于 结构剪力的影响有限,而对于倾覆弯矩则几乎 没有什么影响,因此采用简化的方式也可满足 工程设计精度的要求。 高规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 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 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尚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用它的理念,简化的估算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至少在静力的概念上把握结构的抗震能力,它还是很有用的。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定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用来计算多自由度体系地震作用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利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和振型分解的原理,求解各阶振型对应的等效地震作用,然后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对各阶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效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一般可考虑为计算两种类型的地震作用: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和考虑平扭藕联效应的地震作用。 反应谱的振型分解组合法常用的有两种:SRSS和CQC。虽然说反应谱法是将并非同一时刻发生的地震峰值响应做组合,仅作为一个随机振动理论意义上的精确,但是从实际上它对于结构峰值响应的捕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一般而言,对于那些对结构反应起重要作用的振型所对应频率稀疏的结构,并且地震此时长,阻尼不太小(工程上一般都可以满足)时,SRSS是精确的,频率稀疏表面上的反应就是结构的振型周期拉的比较开;而对于那些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总说明

混凝土结构设计总说明 1.总则 本工程按国家现行有效的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单位除应遵守本说明及各设计图纸详图外,尚应执行现行国家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所在地区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程及规定,并应在设计图纸通过施工图审查,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方可施工,不得违规违章施工,确保各阶段施工安全。 本工程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本工程所建的为多层住宅和多层商业,本工程使用的测量高程为黄海高程;±为室内地面标高,相当高程标高米。 尺寸单位除注明外,以毫米(mm)为单位,平面角以度(o)分(’)秒(”)表示,标高以米(m)为单位。 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设计使用年限 本工程为异形柱结构。 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3.设计依据 采用国家现行有效的设计规范、规程、统一标准、标准图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有关公告"作为不能违反的法规,同时考虑工程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采用地区性规范。本工程结构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规程: (1)国标部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广东省标准部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15 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程DBJ/T15-18-97 静压预制混凝土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15-94-2013 本工程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程序及辅助计算软件名称/软件版本号/编制单位分别为GSSAP;;广东省设计建筑研究院。结构整体计算嵌固部位为地下室顶板层。 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佛山市顺德区勘察有限公司提供。基础施工时若发现地质实际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与设计要求不符时,须通知设计人员及岩土工程勘察单位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处理。 4.结构抗震设计、荷载、防火及耐久性要求 本工程为抗震设防工程,工程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设计地

中厚板生产压下规程课程设计-轧制规程设计

《塑性成型工艺(轧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题名称15×2100×9000mm轧制规程设计指导教师 专业小组 小组成员 2013年06月15日

《塑性成型工艺(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10级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 设计小组:第12小组成员: 设计课题:中厚板轧制规程设计指导教师:张金标 设计小组学生学号产品牌号产品规格/mm 1Q23510×2000×9000 24510×1900×10000 312CrNi3A12×1800×10000 44Cr1313×1700×9000 5Q23512×2100×12000 6458×1800×13000 712CrNi3A14×2000×9000 84Cr1312×2000×8000 9Q2359×2050×12000 104510×2300×12000 1112CrNi3A13×1900×12000 124Cr1315×2100×9000 二、设计条件 机组:双机架串列式可逆机组(二辊可逆轧机粗轧,四辊可逆轧机精轧)。 主电机:二辊轧机主电机型号ZD250/120,额定功率25002kw,转速0~40~80rpm,过载系数2.25,最大允许传递扭矩1.22MN.m;四辊轧机主电机型号ZD250/83,额定功率20502kw,转速0~60~120rpm,过载系数2.5,最大允许传递扭矩0.832MN.m。 三、设计内容 制定生产工艺及工艺制度;确定轧制方法;确定轧制道次,分配道次压下量;设计变形工具;计算力能参数;校核轧辊强度及主电机负荷;绘制轧辊零件图、轧制表。 四、设计时间 设计时间从2013年06月03日至2013年06月14日,为期两周。 五、设计要求 每个设计小组提供6个以上设计方案,1成员完成1个设计方案的全部设计工作;组内分析、评价各个方案的设计结果,以最佳方案作为本组设计方案;小组提交最佳方案的设计说明书1份,组员提交个人的设计小结(简述方案、设计思路、计算过程和结果评价)。 材料成型教研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