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讲义)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速记巧练(教科版)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讲义)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速记巧练(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清单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大气层组成。

海洋和陆地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球体。

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 亿年。

6.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

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

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

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7.在地球的结构中,地壳是最薄的一

层,并且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

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

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

的岩造物质构成。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

质量最大的一层。地核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

厚度最厚。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

5.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

(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通

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

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者终日不出的现象,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2. “地心说”和“日心说”

天文学家

及观点

主要观点相关证据

托勒密地心说1.地球是球体。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

动。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

1.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

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

但事实并非如此。

2.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

转,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物体,如云彩等等一起转动,人们看

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

3.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

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

哥白尼日心说1.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

一周。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

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

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1.如果在帆船桅杆顶端放一个光

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会看

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

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2.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

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

实在不可想象。

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菜昂·傅科在巴黎先贤悬挂一枚锤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4.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1)地球有自转轴,

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5.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

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它是由

晨线和昏线组成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是昏线,从黑夜变

为白昼的界线是晨线。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一周要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晚。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两边的景物向后运动,坐在转椅上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周围的景物是逆时针运动。这说明我们看到的物体“运动”与我们自身的运动方向相反。

3. 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古人有关影子变化规律的观测发现。

古人的观测发现

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4.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长)一(短)一(长)。

6. 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自转,所以才有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除了自转这种运动方式之外,地球还在公转。

(1)公转是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转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365天)。

(4)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

3.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4.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每年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每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5.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

正好相反。当南半球是夏至的时

候,北半球正是冬至。当南半球

是冬至的时候,南半球正是夏

至。当北半球是春分的时候,南

半球正是秋分,当北半球是秋分

的时候,南半球正是春分。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

的影响

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2.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3.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

是光照。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

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

(3)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

动,称为夜行性动物。

(4)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

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

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昙花和夜来香也

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

4.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2)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

(3)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

因果关系。

6.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2.1.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等。 2.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球的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是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而确定的。 4.在地球的结构中,地壳是最薄的一层,厚度约17千米,并且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而高山、平原地区的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左右。 5.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岩造物质构成。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6.地核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 7.地球上陆地不是全部连接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世界各地,分成7大板块,海洋也被这些陆地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 8.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公里,比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公里的两倍还要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9.地球上,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是相互连通的,各大洋之间都有宽阔的水域或者比较狭窄的水道相连。 10.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匀,全球陆地面积的67%集中在北半球,而世界海洋面积的57%集中在南半球,海洋面积在北半球约战海陆总面积的61%,在南半球约占81%,海陆分布存在着不太标准的南北对称现象。 11.“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记录表

12.研讨 问题1: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 地球结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结构及特点方面的知识。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可以解释地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地球自转模型可以解释地球自转的情况。 问题2: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他们制作的都是有关地球的模型。 不同之处:他们制作地球模型的侧重点不一样。地球结构模型侧重于展示地球的结构,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侧重于展示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地球自转模型侧重于展示地球的自转情况。 问题3: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学生通过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改进。 2.2.昼夜交替现象 1.在地球上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2.针对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我们的假设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假设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假设3:地球自转。 假设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 3.实验一: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课课练(共7课)(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_____、_____、_____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____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_____。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_____。同时,地球还在_____。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_____年。 6.不同的_____适合表达不同的_____。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_____;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_____。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______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_____,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_____。 2.__________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__________。 4.昼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______模拟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__模拟_____。通过__________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_____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 天文学家______ ______ 示意图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 转,同时地球自转 地球是否是球体是是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主要内容 第1课《地球的结构》 1.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大陆构成。海洋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71%,陆地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是24小时。 2.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比 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不变。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1.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当我们随着车、转椅一起运动时,会看到车、转椅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通过相对运动的概念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太阳和其他星体东升西落,这

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课《影子的四季变化》 1.圭表: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经过长期观测记录,人们发现影子长度在四季会呈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2.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 在地球的同一地点,观察正午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发现: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3.夏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大,冬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小。春分和秋分时正午太阳仰角相同,夏至时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冬至时日出时间晚,日落时间早。春分和秋分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公转: (1)公转一周的时间为1年; (2)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3)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4)公转轨道是椭圆的。 2.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单元练习 (含答案)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练习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一、选择题 1.地球的年龄超过()岁。 A.4亿B.14亿C.40亿 2.下面两幅照片都是小明家上午11点的情形,第______幅是夏天拍的。 A.①B.① 3.古人用圭表观察的是()。 A.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B.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C.一天中,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 D.正午时分,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 4.关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B.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 C.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D.地球自转一周和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样的 5.我国科学家会选择在()季到南极考察。 A.夏B.冬C.春 二、填空题 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 这就意味着越是_______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7.南极圈和北极圈内经常会出现几个月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 ),有时候几个月太阳不下山,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 )。 8.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_____季最_____,_____季最_____,_____季和_____季适中。 9.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指向_______星。地轴倾斜角度大约是23度,如果它的倾斜角

度再大些,可导致_______和_______现象发生的范围更大。 三、判断题 10.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 ) 11.改变光照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规律。( ) 12.“地球是球形的"是托勒密和哥白尼关于地球运动学说的共同观点。( ) 13.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 ) 四、连线题 14.连线题 将地球分成南北两半的圆周线纬线 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南回归线 北半球的一条纬线赤道 南半球的一条纬线北回归线 五、简答题 15.小明今年去了两次海南岛,一次是和爸爸一块去的,他发现他影子朝南;一次是和妈妈一块去的,他发现他的影子朝北。那么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的时间可能是哪个季节? 16.说一说气候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17.简要说一说地球上的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六、实验题 18.探索地球形状实验,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同学将移动小帆船沿伞面慢慢移动靠近观察的同学 A.将伞打开,放在两同学之间 B.在小船上插上小帆 C.一位同学将小船沿伞面向另一同学移动,另一同学贴住伞面观察 D.制作小船和小帆 观察的同学看到的是________。 A.先看到帆B.先看到船身 七、综合题 为了探究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某学习小组提出了几种假设,并利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1、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状的。 2、地球是在运动的,不但绕地轴自转,还围绕太阳公转。 3、地球到现在的寿命超过了40亿岁;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 生物等;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火山喷发、地震、昼夜交 替、四季变化等等。 4、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地壳、地幔、地核。 5、地球表面主要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其中海洋面积为71%,陆地 面积为29%,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6、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察的数据或假设,制 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7、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 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8、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昼夜交替指昼和夜不停的 交替出现;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 9、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为一天或24小时。 10、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 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11、模拟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时:手电筒模拟太阳,乒乓球等球体 模拟地球。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 有多种,还需结合更多的事实证据得出最后结论。 12、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其实与地球与太阳运动关系有关。 1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用傅科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14、“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宇宙历史上有 代表性的学说。 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

15、通过探究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我们知道: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转,同时地球还会绕着太阳转。 16、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17、地球绕地轴自转,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地轴是假想的,真实是不存在地轴的)。 18、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19、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20、坐在转动的轮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的运动方向和轮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21、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与我们看到的天体东升西落相反。 22、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地球上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东边早,西边晚。也就是说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3、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 24、.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物体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25、圭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其中有刻度的平面叫圭,立着的叫表。正午时表会在圭面上投射出影子。 26、古人通过圭表来观察物体日影的四季变化,人们还根据圭表影子长短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27、物体日影长度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天文学家 托勒密 哥白尼 不同点 地球静止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 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转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太阳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 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 24小时自转一周。 地球和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 周运动。 相同点 地球是球形的。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填空练习(分课时编排)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1.我们的地球模型 1.科学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或,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加以。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2.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相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与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3.地球结构模型: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和。是最薄的一层,约17千米,并且厚度是不均匀的,厚度将近2900千米,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 4.观察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1)地球上陆地的形状、大小、位置各不同,且陆地不是全部连接在一起的,海洋也被这些陆地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大洋大洲) (2)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是相互连通的。(分陆地分海洋) (3)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在半球,海洋集中在半球。 5.地球自转模型:横切橙子模拟的是,吸管竖着穿过橙子代表,地轴 于赤道,地球围绕自转。(地轴是穿越南北两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 6.关于地球我们还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的。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岁。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颗行星。目前地球上生活着左右的人口。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的卫星是。地球内部是的,会产生地震火山。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是,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我们在 半球(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是,最长的纬线是中间的,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我们在半球。 2.昼夜交替现象 1.针对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我们的假设,能出现昼夜交替的打√。 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假设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假设3:地球自转。()假设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判断。“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这种说法本来就是的。“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这一假设不仅解释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而且解释了地球上一年四季的现象,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确定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地球 产生的。 4.地球是一个也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5.由于地轴是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极圈内还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的“地心说”,第二种是的“日心说”。

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2.1.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 3.62亿平方公里,比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公里的两倍还要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表面积占大约29%。 3.地球上,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是相互连通的,各大洋之间都有宽阔的水域或者比较狭窄的水道相连。 4.我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地球结构模型:橡皮泥制作,可以解释地球的结构及特点方面的知识。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泡沫球上涂色,可以解释地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地球自转模型:橙子切开后穿筷子,可以解释地球自转的情况。 2.2.昼夜交替现象 1.针对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我们的假设 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假设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假设3:地球自转。 假设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最接近真实情况) 2.地球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在不停自转导致的。 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 4.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在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黎明或者傍晚。 5.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者终日不出的现象,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 4.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观察到摆的振动面在旋转,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傅科摆)。

教科版(2023年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教科版〔2023 秋〕科学六年级上册其次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悄悄学问点整理 〔适合背诵的学问点〕 第1 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 .地球的内部构造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地球的构造 地 2 ) 度约 千米幔 地壳《噂度 约仃千米〕 地域〔平均 半度约 3500 千米〕I 2.地球外表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外表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围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 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 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学问。我们可以依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学问,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地球构造模型剖面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 7.观看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

学说名称大文学家示意图地心说 托勒密 日心说 哥白尼 \ \《\侬\ //d/r//// .(((. I jjo \\\\). ,y/ /f t 、一, /\/\ Y \ r - TL , 求■——jr /J/F / x\\\ i J 7 /、/ V 地球/、动,太阳绕地球转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是否是球体是能否消灭昼夜交替现象能太阳/、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是 能 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第2 课昼夜交替现象 1 .地球是一个不透亮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外表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 小时〔或1 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通过模拟试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消灭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觉察: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 课人类生疏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试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 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 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 示意图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 转,同时地球自转 地球是否是球体是是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

(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黎明 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 红色纸片模拟太阳 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 按某种方向转动模拟地球的自转 贴有地名的同学模拟不同的地区 先看到红纸片模拟先迎来黎明 (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 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教科版六上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2.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制作出初步的____________,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3.地球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不停地运动,这个假想轴叫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 ) 2.地球仪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3.想要表达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 4.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手段观测地球数据,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了现在常用的与真实地球较为接近的地球仪。( ) 5.赤道是地球上真实存在的一条线,它把地球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 ) 6.科学家们在探究像地球这样巨大的物体时一般会制作模型来进行研究。( ) 7.从地球仪上我们能获得有关地球的所有知识。( ) 8.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 ) 9.地幔的平均厚度约3500千米。( ) 三、选择题。 1.地球的结构分为( )部分。 A.两 B.三 C.四 2.( )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A海洋 B陆地 C.沙漠 3.地球的年龄超过( )岁。 A.4亿 B.14亿 C.40亿 4.在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最外层的橡皮泥模拟的是(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5.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做得最厚的是()层。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6.下列关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小于陆地的面积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详解

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 理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 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 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 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 示意图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 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 转,同时地球自转 地球是否是球体是是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

(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黎明 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 红色纸片模拟太阳 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 按某种方向转动模拟地球的自转 贴有地名的同学模拟不同的地区 先看到红纸片模拟先迎来黎明 (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