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学概论试题

人类学概论试题

人类学概论试题
人类学概论试题

2006年人类学概论: 1. 15 上午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人种2,聚落考古学3,民族志4,医学人类学5,涵化6,《努尔人》

二、简答(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人类学的基本框架。

2,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获取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请谈谈你对其中访谈技巧的认识。

3,如何理解格尔玆“深搭”(thick description)及其在民族志中的含义。

三、论述(共75分)

1,如何运用人类学关于宗教和仪式的理论,求看待和解释中国民间信仰的复兴和创造?(35分)

2,结合亲属和社会结构的人类学理论,评述汉族社会结构研究的理论和实践。(40分)

2006年人类学概论(单考)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种族2,新考古学3,宗教人类学4,田野工作5,涵化6,族群

二、简答(共45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生态人类学的认识。20

2,结合你所熟知的民族志著作评述民族志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

2006年中国民族学概论: 1. 15 下午

三、名词解释(共60分,每个6分)

1,田野调查2,神话3,佤族4,悬棺葬5,不落夫家6,万物有灵7,壮族8,火把节9,阿訇10,喇嘛教

四、简答(共90分)

1,举例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现实意义。25

2,试对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识别工作进行评论。20 3,简述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5

4,简述民族文化保护的意义。20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摘要]:红色旅游是中国特定历史情况下形成额度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具有历史性与不可再造性。武乡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代表地之一,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仔细研究武乡红色旅游的成果,可以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开展提供成功范例。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红色旅游;武乡;舞台开放;仪式; 红色旅游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由此看来,红色旅游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红色旅游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学习性,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二、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三、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旅游资源的欣赏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同时,它所具有的独特教育意义易造成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该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不良印象,反而不利于老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武乡红色旅游力避以上问题,突出红色旅游的特性,将历史的舞台重现给旅游者,以一种仪式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一、武乡及其红色旅游资源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资源大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横跨太行、太岳两1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08年中山大学人类学概论考研真题笔记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017816284.html, 1考研高分学姐总结出的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考研政治的试题分为两大部分,在答题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法。在历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各位考研高人得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在经历考研并且成功之后,针对这类问题结合我的经历,我总结出两类题型的解答技巧,与大家分享。 题型1评价分析型 题型特点:评价分析型选择题一般以引文作为材料,引文的内容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该类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出现最多,所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扎实掌握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注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解题诀窍:对这种类型选择题,考生要能够理解引文中蕴涵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引文中的错误是什么,错误原因又是什么。要特别注意:(1)如果题目是考查考生对引文的理解,那么判断备选项是否正确并不是以这个备选项所显露的“事实”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备选项的观点是否蕴涵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选。(2)如果题目是考查分析引文中作者的观点是否错误及其原因,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材料的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的角度。 题型2因果关系型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017816284.html, 2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另一种是知道原因考结果,其引导语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解题诀窍 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论文

文化真实性与旅游体验 2013年12月 摘要:随着对文化真实性探究的深入,发展旅游业时如何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考虑的因素也多起来,但主要的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传统文化在转换为商品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不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束缚拥有这种文化资源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体验的文献研究数量庞杂,还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尤其国内许多学者在旅游体验基本理论方面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引进阶段,更多是对旅游体验定性方面的研究,而定量方面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 关键词:文化真实性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旅游体验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旅游背景下地方文化真实性研究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感知总结 一、基本概念 1、旅游人类学 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等方面都应是其研究的内容,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旅游人类学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2、文化真实性 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存在性真实客观主义者坚持“客观性真实”,即强调客观事物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性。由此产生的旅游者体验是对事物原形的认识性体验。文化真实性的涵义也在文化商品化背景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文化商

品化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是非功过,本文将从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角度对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进行论述。 3、旅游体验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二、文化真实性 (一)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 1、真实性的概念 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2、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 商品化和真实性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转换的。赵红梅指出对文化的商品化只要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文化商品化当作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方式,那么文化商品化对文化的发展就是有益的。Cohen指出,通过合理进行真实性的设计,不但可以使“真实”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还可以使真实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3、真实性的影响因素 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文化;游客数量;独立程度;宣传的一致性。游客“真实性”的感知受到性别、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前期参观经历等的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体验多深,了解多少,获得多少,除了与游客的旅游经验、文化素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年龄大小、身体状态以及先期所进行的旅游准备有关外,还受到东道主社会所提供的“社会空间”的影响。 4、真实体验与游客 旅游真实体验的主体应该是游客,游客的出游动机恰是追求文化的真实。因

旅游人类学

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 ——旅游人类学 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 1.关于人类学 1)概述 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 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北大人类学历年考题【原文】

人类学理论 一. 概念解释 1.马林诺斯基 2.新进化论 3.文化相对论 4.《江村经济》 5.结构人类学 6.社区研究法 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8.田野工作 二. 简述题 1试论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异同 2.试论50年代至70年代(二战后)英,法,美国人类学的基本变化情况 3.简述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三. 论述题 1.试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领域(亲属制度,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之一论述本学科的研究特色 2.举例说明民族志对于社会人类学的重要性 3.略析人类学者在研究中国中面临的认识论挑战 人类学方法 一. 概念解释 1.民族志 2.参与观察 3.跨文化比较研究 4.“浓厚的描述” 5.整体论 二. 简述题 1.简述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2.简述"主位法"和"客位法"的方法论差异 三. 论述题 1.试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共时方法和历时方法的结合 2.论述经验事实与理论阐述之间的关系 四.问答题 1.《古代社会》的作者是( ) (1)泰勒(2)摩尔根(3)马林诺斯基 2.结构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 (1)格尔茨(2)列维_斯特劳斯(3)埃文思_普里查德 3.弗里德曼是( ) (1)汉学人类学家(2)非洲人类学家(3)美洲印地安人类学家 4田野工作是指( ) (1)实地社会实习(2)地理学实地测量工作(3)民族志研究的核心过程(4)社会学的整体论方法 2002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1.进化论 2.博厄斯 3.米德 4.结构主义 5.利奇 二. 简述题 1.简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述宗教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简述政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 论述题 1.试述马林诺斯基的《文化论》的基本内容 2.试述20世纪初期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内容 3.试述二战以后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变化 人类学方法 一. 概念解释 1.田野工作 2.民族志 3.跨文化研究 4.人类学 5.民族中心主义 二. 简述题 1.简述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差别 2.你对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的看法 3.试述人类学的基本研究规则 三. 论述题 1.试述一个人类学家研究自己民族和他民族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便利之处 2.试述整体论 3.试述归纳法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 2003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概念解释 涂尔干 费孝通 格尔茨 传统 社会结构 象征人类学 二:简述题 1.简述博厄斯的人类学理论贡献 2.简述新进化论 3.简述结构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5.什么是文化相对论 6.简述埃文思-普里查德的人类学观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题库一

旅游学概论题库一 一.填空 1.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_________的概念 2.从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这个意义上来讲,旅游市场指的是或 _________。 3.旅游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科学范围内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分别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领域进行。 4.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的欧洲,受到传统的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的影响,以为旅游学是要探讨和阐明旅游现象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 5. _________年,联合国在_________召开国际旅游会议,提出长途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的概念。 6.关于旅游的艾斯特定义所针对的只是消遣性旅游,而没有把_________纳入进去。这是该定义的不足之处。 二.单选 1.旅游资源的易损性表现在 A.有形旅游资源上 B.无形旅游资源上 C.有形无形旅游资源上 D.有形旅游资源强于无形旅游资源。 2.全面认识影响旅游的主客观要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_______工作有一定实际意义。 A.产品定位 B.价格制定 C.市场营销 D.销售渠道 3.我国于1983年加入世界旅游组织,并成为该组织的第106个_______。 A.正式成员 B.附属成员 C.联系会员 D.团体成员 4._________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目的地的定居和就业。 A.旅游者 B.短程游览者 C.旅游 D.游客 5.“Employment multiplier”指的是________。 A.收入乘数 B.就业乘数 C.产生乘数 D.营业收入乘数 6.马里奥蒂(A.Mariotti)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__________性质的社会现象。 A.文化 B.综合 C.经济 D.社会 7.在旅游学的重要分支中,应当以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 A.旅游的经济外壳 B.旅游的现象整体 C.旅游的文化内涵 D.旅游业 8.客人抵达目的地后有关预订房间,租雇车辆,提供翻译导游等服务项目的委托,被称为_________。 A.联程委托 B.单项委托 C.代办业务 D.当地委托 9.直至________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才成为真正的企业。 A.1978年 B.1984年 C.1954年 D.1989年 10.按七大国际旅游地区划分,在产生客源方面居于第三位的是___________。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旅游市场划分 中的宏观标准的是()()()() A.世界大区 B.国别 C.旅游访问目的 D.游客性别 E.游客职业

复旦大学 人类学 试题

2012复旦人类学考研真题(官方版) 一、名词解释(任选五题,每题6分): 文化的整体性(holism) 文化相对主义(relativism) 医学人类学的哈佛学派(the Harvard School of Medical Anthropology) 政治人类学(political anthropology) 濡化(enculturation) 林惠祥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5分): 1) 什么是人类学的饮食文化观? 2) 什么是特定场景中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现象? 3) 简要评述博厄斯(Franz Boas)对于现代人类学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 4) 刘易斯(Oscar Lewis)的“贫困文化”概念对于田野研究而言,有无指导意义? 5) 请谈谈你对庄孔韶教授所主张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的理解。 三、论述题(共三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如何应对全球化语境中进行人类学田野研究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请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请尝试以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的视角,来剖析下列案例(任选一例):佛山二岁儿童被碾压事件;“郭美美”事件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如何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考察北京奥运会或者上海世博会对于城市社区日常生活的意义?请提出简要的研究方案。 2) 如何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医患关系?请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C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如您的本科专业不是社会学或者与人类学相关的专业(如民族学或考古学)的话,请具体说明促使你做出专业选择的动因。 2) 请尝试以亲族和婚姻研究的人类学视角,来剖析当前中国城市的“剩女”现象。 四、附加题(不计入总分): 如果你是2012年“复旦人类学日”的组织者的话,你将如何设计和策划? 复旦人类学2010年文化人类学真题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文化人类学(2010年) 一、名词解释(任选七题,每题5分): 文化相对主义 涵化(acculturation)

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 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内容提要: 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 一、符号理论引介 (一)符号理论概述 1.符号的概念 2.符号理论的脉络 3.符号的分类 4.符号的功能 (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1.符号意义的构成 2.符号意义的编码 3.符号意义的特点 (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 (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 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 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 (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 (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 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 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 (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符号叙事 (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 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选材(2)制造(3)使用 (4)保存(或废弃) 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 (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 (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 1.旅游的商业活力 (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

旅游人类学-

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人类学结课作业 题目: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XXXXXXXXXXXXXXX2 学生姓名:XXXXXXXXXXXXXXX

摘要: 国外研究: 1960年起,“旅游影响研究”成为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旅游经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社会文化三个领域的影响研究.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迅猛发展,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1970 年以来,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以及相应的理论等方面。1中国最早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其表现在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余秀娟)国外,旅游业出现得更早,相关研究也显得丰富而深入,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民俗学等领域涉及。旅游影响在人类学领域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旅游人类学,并且其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正如美国学者葛雷本(H.Graburn)所说:“西方人类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层面上。宗晓莲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评述》一文中认为,从目的地社会出发进行研究最为常见,而其中以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居多,早期学者们对旅游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后期研究中发现情况不是那么单一,发展旅游带来的影响利弊皆有,且不能完全归之于旅游开发。关于此,在维莱内.L.史密斯(V.Smith)与1977年编著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有较多的论述,这本书曾两次被西方学界称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里程碑,突破了单一角度评价旅游影响视野。在民俗旅游中,关注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的相关的论述在国外旅游界已经引起普遍注意。美国学者埃文斯.坡洽德(Deirdre Evans Pritchard)在《真实性、旅游、传统和法规----以坡特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美国西墨西哥州最古老的建筑坡特宫殿附近售卖手工艺品的印第安人的遭遇,说明传统的外在要素常常干预其传承过程,公众、法律和文化保护主义者的设想、态度及注意力影响着的珠宝制造和销售,该实例中还涉及政府对传统的干预。本迪克丝(Regina Bendix)的《旅游和文化表演----发明传统为了谁?》一文中,针对前期该领域的研究中对经济动机导致民俗表演的创造,从而影响旅游中民俗真实性的批评。另一个学者苏珊.露丝(Susan D.Russell)考察了菲律宾一个曾经是殖民地的旅游点,指出这个村寨为旅游展演的传统宗教节目、歌舞习俗对强化民族认同身份有重要意义。这些学者拓展了对旅游的研究视野,把民俗旅游问题推向了纵深。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吴磊漓江流域)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西方学界对于旅游带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研

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

「物」(thing)的理論:由《禮物》與「實質論、形式論」爭辯談起 1.Mauss, M. 1990(1950).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2.Polanyi, K. 1968(1958). “The economy as an instituted process,” In E. LeClair & N. Schneider (eds.) Economic Anthropology, pp.122-143. 3.黃應貴,1974,〈Tiv與Siane經濟: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派與形式論派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35:145-162。 邱澎生 (1998/03/12底稿;2004/08/05改寫報告於「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期中研討會) 以上三份著作,第二篇文章的作者K. Polanyi,開啟了1960年代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與「形式論」爭辯;第三篇論文則分析此兩派作品背後所反映的不同目標、預設與取徑;而第一部部專書雖發表於兩派論爭之前,但卻相當程度影響了Polanyi對經濟過程的深刻反思。我先分析Mauss作品,其次分析Polanyi 論文,並帶入黃應貴對兩派作品的討論,最後再試著由其中線索談談如何看待「物的理論」。 Mauss在《禮物》一書中,1經常流露出他對群體和個人關係的關懷,這裏包含了他對社會凝聚力(social solidarity)如何形成、群體義務/個人自由以及對群體慷慨/自私自利間緊張性如何調整等等問題的關注。《禮物》是作者探究人類社會中「交換行為」與「契約行為」關鍵課題的一部份研究內容,Mauss針對古代社會普遍(而現代社會則有時偶然)發生的「契約性禮物」(contractual gifts)進行的考察,他以民族誌和語料學等資料對這種特殊的契約行為進行描述與分析,進而探究存於「契約性禮物」背後的「精神機制」(spiritual mechanisms)究係如何運作。構成契約性禮物的「精神機制」為何?直接引用作者的話說,即是:那些「迫使受禮人必得回禮的法制力量與個人自利動機」(the rule of legality and self-interest compelling the gift to be obligatorily reciprocated),或也可說成是:「存於禮物之中那些迫使受禮人回禮的力量」(the power resides in the object to cause its recipient to pay it back)。 Mauss將其研究地區所盛行的彼此交換「契約性禮物」的過程,稱為是「報償」(法文原文為prestations and countre-prestations,英譯做total services and total counter-service)。對此種兼具「契約」與「交換」性質行為的研究, 1中譯本可見:牟斯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旅游人类学

1旅游:人们居于不同想法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在此过程中同旅游中介和旅游地所发生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2游客:出于不同想法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文化地区体验不同生活,或参观或访问的群体。 3符号:符号即旅游标示物对游客的意义,作为符号系统,一般的旅游标示物都具有两种基本的指示功能,能指和所指,同时也具备几种基本的指示功能:标志功能、代言功能、宣介功能,通常符号的能值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不大,而能指变化却很大。 4通过仪式:“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包含分离、过渡、组合三个程序内容,就如从世俗、神圣、世俗的变化。 5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事项未研究对象,比较偏应用,主要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6全球化:这一概念,源于对国际关系和现代化的延续,它不只限于政治经济领域,同时社会文化也出现全球化,它体现在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在全球流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7柯思:从旅游经验角度来分析,游客的旅游经验有多种模式和类型,1:来自于游客生活的社会所施于的“推力”而产生的“再生模式”2:由于厌倦、无聊现在的生活而逃离,体验新生活的“转换性模式”3:以体验经历不同文化为目标的“经验性模式”4: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模式去进行长期的旅行体验的“实验性模式”5:

以一种“选择性”的精神中心为信念或为之约束的“履约性”的旅行活动的“存在性模式”。 8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人类学是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表现和社会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素来以在某一个“异文化“地方长时间生活,参与观察,从事第一手资料收集,重实地调查为原则,他可以让我们去到主、客人的社会,能让我们参与进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9旅游的全球化图景:全球化现象政治经济领域,社会文化也出现空前的”流动“1,”族群图景“的流动,不同民族和人群在全球化背景下大规模移动现象,使生活方式发生史无前例的改变2,”技术图景“的流动,科学技术作为技术性工具和概念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活动中成为无以替代的重要角色3,”财金图景“的流动,指资本的全球化流通,经济贸易在全球范围活跃的进行着4”观念图景“的流动社会价值体系和观念形态会借着全球化的流动进行传播和互动,5”媒体图景“的流动,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电影等各种方式传播信息是全球化的表现。 10真实性:旅游的真实性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和认知:1“客观性真实”指旅游在客观方面的原始性属性,游客的客观经历和游客的认知大致相同,2“建构性真实”经过人为加工而呈现出来的,既包含了旅游行为本身的客观性,也加入了别的因素,如:想象,期待、权力等主观性,使旅游“客体”成为一种“象征性真实”。3”存在性真实“是由旅游者和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所获得的,对于建构性真实的主观体验,这种真实与具体旅游活动中的客观物质无关。 11从旅游人类学角度分析游客:1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地的人2他们或以休闲、或以积累不同经验、或以体验不同的异文化为目的、想法、观念而外出。3他们将围绕异文化地区展开一系列的娱乐活动。4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或是观望,或是简单参与,或是深入融入体验。5旅游时间或长或短,最后他们会有不同的旅游体验,这就是游客。

级人类学导论期末试卷A

2013级人文学院实验班《人类学导论》(一)期末考试卷 A卷 考试时间:2014年1月10日8:00-10:00 考试地点:厦门大学南强二教室 命题人:蓝达居邓晓华杨晋涛 一、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选项中包含不少于2个且不多于4 个正确选项。多选和错选1项以上算全错;少选1项,若其他选择均正确的情况下可得一半的分。)(20分,每题2分) 1、以下哪些说法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演化论的正确理解? A、自然选择演化论将生物演化的根本原因归于先天因素而不 是后天因素。 B、演化即进步。 C、自然选择可以说明所有变异性状的发生频率。 D、演化一定是渐进性的。 E、自然选择并不能最后使所有不适应性状都消失。 F、自然选择的演化论把生命的神奇归因于超自然因素。 2、通常而言,以下哪些特征可以视为灵长目动物区别于其他哺乳 动物的共同特征? A、体温恒定,有隔温的体毛 B、双眼前视和色彩视觉 C、四肢不可扭转 D、双手双脚具备可对握性

E、具备有利于攀援和悬垂的锁骨结构 F、幼儿有较长的依赖期。 3、以下哪些属于粗壮南方古猿? A、南方古猿阿法种(A. afarensis) B、南方古猿鲍氏种(A.boisei) C、南方古猿罗百氏种(A. robustus) D、南方古猿湖畔种(A. africanus) E、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亚种(A. robustus) F、南方古猿非洲种(A. aethiopicus ) 4、以下哪些是对直立人的正确描述 A、分布遍及欧亚非 B、学名为Homo erectus C、目前断代最早的直立人化石是在非洲发现的 D、直立人创造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E、脑量为895-1040cc,明显高于南方古猿。 F、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化石断代为180万年前。 5、以下哪些属于人总科动物 A、人科 B、小型猿科 C、懒猴科 D、猕猴科 E、大型猿科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 旅游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或许可以说,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旅游活动。当然,这种“旅游”更恰当的来说可以称之为旅行。因为这里所说的旅行与现代旅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旅游是旅行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旅行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书中所言:“如果没有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交往,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那么问题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是如何来相互传播,相互交融的呢?答案是旅行。旅行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充当了媒介,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首先书中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阐释旅行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旅行对于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比如说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两种假说:其一,“走出非洲说”;其二,“多元说”。“走出非洲说”即主张今天所有人类的祖先在十万年前走出非洲大陆,渐次分布到世界各地。“多元说”是建立在古猿和人类化石证据之上的,认为人类不仅仅产生于非洲大陆,世界各地本就有人类群体分布。但是,无论是“单元说”还是“多元说”,旅行与人类历史进程都是脱不了关系的,人类为了获取更为满意的生活物资和居住条件,也会进行迁徙,这也是一种旅行。在古代,各条商路的开辟,壮大了旅行的队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为例:张骞出使西域,不仅为西域各国带去了大汉的文化,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文化,丝绸之路的开辟让许多国家互通有无,促进了文化繁荣与经济繁荣;再到后来的郑和下西洋,旅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近代历史中,旅行促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殖民战争来进行的,这种旅行模式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它不仅为现代人类文明提供了物质支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精神追求——对资本的渴望。而到了当代,全球化程度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的政治因素以及交通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限制也随着变小,旅游已经渐渐变成了一项很普遍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第一节提到了“内部东方主义”这一词,何为“内部东方主义”?宗教学家贝科其.海登提出“内部东方主义”,认为东方人里也有把其他不同的东方人看作是一种原始或者落后的“他者”现象。这种说法揭示了现下旅游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游客在旅游中抱有一种猎奇心理,所以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时求“异”,致力于开发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异”成为被展示的重点对象,最终导致一般的主流民众建立起了一种这样的印象——“落后与进步”的反差,“野蛮与文明”的对比,但其实很大程度上这种认识都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总的来说,第一节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旅游时全球化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情调。”旅游的来源是人们的一种天生感知,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重视如何打造“游客的凝视”,即要注重游客的旅游期待与可能的目光聚焦,怎样的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游客,这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由此出发,“内部东方主义”即出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不能不说是在打造“游客凝视”中所产生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里被当成“他者”,开发者利用他们的“异”来吸引游客,他们的“落后”成为了卖点,这是今天旅游业存在的一大问题。 书中第二节的主题是:“失落的主题”,论旅行文化作为民族志的表现范式。何谓“民族志”,它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而旅行,则是指一种离开自己常住地,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异己的文化空间的一种行为,它表现为在异质空间进行转换和交流的契机,也是建立各种关系的纽带。从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来看,旅行其实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种体现,旅行是实践人类学学科的基础性活动,人类学家把在田野工作中的旅行当作一种特别的概念和行为,并将其嵌入学科的知识谱系之中。简而言之,旅行可以说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手段。因为人类学家在用民族志的方法进行考察,进行田野作业时,本身就是在进行一种旅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2002年9月第13卷第3期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Gu ilin In stitu te of Tou ris m Sep.,2002 V o l.13N o.3 [旅游文化研究]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① 杨春宇,叶 文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生命礼仪;文化转型;旅游商品化;开发与保护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旅游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带来各种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这一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就旅游者及其类别,旅游的目的、动机和方式,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社会问题等论题进行研究,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旅游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80(2002)0320074205 The D evelop i ng Tour is m An thropology YAN G chun2yu (T ou ris m and Geog rap hy S cience Colleg e of Y unnan N or m a l U n iversity,kunm ing650092) Key words:rites of life;cu ltu ral tan siti on;comm ercializati on of tou ris m;exp lo itati on and p ro tecti on Abstract:Since1970’s,tou ris m has becom e an i m po rtan t p art in m odern p eop le’s life bu t in the m ean ti m e,there have app eared cu ltu ral co llisi on and tran sfo rm ati on th roughou t the w o rld.T he issue arou sed the atten ti on of an th ropo logists w ho have m ade tho rough investi2 gati on on the typ es of tou rists,the ai m,m o tivati on and p attern s of tou ris m,and the cu ltu ral i m p acts and social p rob lem s b rough t fo rth on the ho st coun tries by tou ris m.It ab so rb s m any basic theo ries from o ther cou rses and gradually fo rm it’s un ique theo ry.T hen their findings led to the estab lishm en t of Tou ris m A n th ropo logy,a b ranch of an th ropo logy. 一、旅游人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美国旅游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一样,已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并以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西方社会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但人类学家对旅游业的关注却到了70年代才开始。这种对旅游业的突然关注被西方人称之为“如获珍宝”(serendi p itou s)。那么旅游业怎么会引起人类学家们的关注呢?众所周知,人类学家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感兴趣,这些活动不管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用来指称这些方式的社会、文化术语都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人类学家们,如英国功能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等,就根据他们在田野调查中所注意到的一切写下了许多专题论文。此外,他们还注意把不同民族的人进行比较。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人类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种社会的文化的突然碰撞和变迁,深深引起了人类学家们的注意。他们在研究西方现代社会给第三世界带来冲击的时候,把旅游业的发展也纳入其中。开始的时候,人类学家把旅游者看做是一种征服者、统治者,或是传教者,他们充当了文化传播的媒体,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并把游客看成是引起世界上不发达地区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那时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