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题型:

1、填空(10分)

2、名词解释(4*5分)

3、简答(4*8分)

4、论述(2*15分)

二、名词解释(因为分值比较高,所以最好对名词作一些解释。)

1、继嗣: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为社会所认可。有:“世系”“血统”的含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它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在许多社会中,继嗣制度是一个群体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狭小范围扩展开来。P93

2、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P98

3、仪式: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的意义。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外,仪式还可以减少许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业,使这对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P113

4、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适应和延续传统的过程。也有学者强调其中的个体了解、内化和呈现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P125

5、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持续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因相互传播、采借、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变异。P130

6、范式理论:是指一个重大理论,有时也称为一个理论框架或者看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围绕人类学诸多问题或一个问题形成的不同理论或理论观点。P140

三、简答题

1、简述对文化人类学认识的观点。P9

答:(1)、普同论或普同性。是指人类文化拥有的共同性特征。它包含两个基本的构想,一是指世界上现存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种属,任何一个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先进。二是指人类文化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2)、整体论。是指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物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对整体论的把握与运用,应当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第二,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相对论。是指这样一种文化观: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对各该群体所起作用都是相对的,为此文化谈不上进步或落后。2、简述文化生成的认识。P36

答:文化的生成,是指某一类型的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人类拥有多样性的文化类型,如:农耕文化、畜牧文化、狩猎采集文化。又由于人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惯常将人与某一类型的文化相联系,并赋予了不同的民族许多带有文化类型特征的称谓,如:马背上的民族、稻作民族、赶山吃饭的民族。文化人类学致力于了解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依据文化与环境关系的诸多理论解释,我们可以简要地将文化特征的形成放在特定的生境中加以理解并概括如下:文化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境内在规定了文化的基本走向,文化通过主动的适应过程和选择形成相互区别的文化特征。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内在地规定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以藏族为代表的高山草场畜牧文化的类型特征。

3、简述语言的功能。P64

答: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有一下三个方面

.(1) 、当语言作用于人与人夫人关系时,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社会黏合剂。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它是组成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2)、当语言作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时,语言是认知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这里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人类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够进行,也就是说,语言是实现思维的工具。二,思维还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三,语言还是人类思维的贮存所。

(3)(3)、当语言作用于人与文化时,语言是文化信息的凝聚体。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保存者。人类认知世界、描写世界并利用语言把经验储存下来。由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成果凝聚在语言之中,因此,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以已有的文化成果为起点,也以巩固在语言信息中的文化信息为起点。

4、简述强化仪式的概念。P120

答:强化仪式指的是在一个群体的“生命”陷入危机或潜在危机时,举行这种仪式能将个体成员团结起来。这些仪式据说能够强化集体的情感和社会的整合。当然,进行强化仪式并不一定非得局限于明显危机的时候。在那些四季分明、人们的活动要随之变化的地区,强化仪式以一年一度的庆典形式出现。对一些社会中的人而言,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特别重要的时刻,而庆典则表达出人们对他们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自然之生产和繁育力量的一种尊敬态度。强化仪式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强化秩序和价值观,还能够强化群体认同,强化信仰。

5、谈谈你对宗教起源的认识。P114

答: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社会学理论认为,宗教起源于社会本身的需要,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须。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作用。

6、简述文化中断的概念及原因。P133

答:文化中断是指不同文化在接触过程中,除了出现彼此间的相互吸收,彼此融合,有时也会出现因多种原因而使文化在濡化或交流中出现文化过程的非连续性。文化中断是西方教育人类学者在20世纪后半叶提出的一种分析、解释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理论。(原因书本上没有,大家自己百度整理吧。)

7、简述美国人格学的学术观点。P145

答:总体说来,该学派的独到见解有一下三个方面:

(1)历史具体主义。这也是该学派的全部理论核心。首先,反对吧全人类的文化作为一个普通的历史来研究,而是研究某一文化的具体历史。在他们看来,每一种文化都是其社会的独特产物,尤其各自的发展规律,所以世界文化是多样的,各有价值。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提出采用“历史方法”,即“不仅建立在一般性的基础上,而且重视每一单个文化事例”。

(2)文化区理论。文化区理论与传播论有相似之处。“文化区”指的是人类学的研究单位是一个特定的文化。

(3)价值中立和种族平等立场。文化相对论也是一种研究立场和原则,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不存在因种族差异而导致的高低之分。博厄斯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四、论述题

1、请举例的方式,论述符号的功能。P17

答:人们运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举凡语言、文字、艺术、音乐等莫不如此,在许多民族中,对自然物稍加修饰,使得自然物也具备了符号的意义。透过观念的表达,符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体而突出地承载了如下的功能。

(1)自我定义和群体区分功能。

(2)强化群体共功能。

(3)文化传统的功能。

注:按这三个功能加以举例。比如,针对自我定义和群体区分功能,可以以图腾为例。

2、请论述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P51

答: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有三:

(1)、主位与客位法(2与观察法。(3谈法。

田野调查的过程:

(1)、调查课题的选择和提纲的拟定。

(2)、调查前的准备。①、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②、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③、调查队伍的组成。④、装备、物品的购置。

(3)、进入田野。①、熟悉环境。②、查阅地方文献。③、基本信息采集。④、试点调查。⑤、正式调查。

3、请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P65

答:(1)、语言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现象。说语言是一种文化,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语言是人类在进行过程中创造的,属于广义文化之列,具有文化普遍性的特征。其次,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活动和知识积累,其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习得性。所谓习得,就是后天的学习所得,而不是先天就有的。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习得性,被置于不同的环境中,所习得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第三,语言是自成体系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一种选择和适应的结果。第四,语言也想文化一样,也在不断进行分化和整合、变异和涵化。第五,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属于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它不仅是意义的代码,而且是文化的代码。第六,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被贮存在语言文字记载的书面中,也贮存在语言中,我们往往可以直接通过语言自身来探索这个文化的属性和特征。

(2)、语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第一,我们可以利用语言词汇和文字探索文化史上一些未知的状况。第二,我们可以利用词义演变来构建文化演变的过程。第三,我们可以利用语言资料了解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接触和相互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第四、语言材料还可以为文化史的恢复,文化的分期提供证据。第五,语言中保存了一个民族的独特的知识系统。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自成体系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4、请论述族群认同的基本理论。P104

答:对人类群体,人类学家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族群性,在众多理论探讨中,主要有原生论、工具论、文化说、互动理论和建构说。现主要就原生论和工具论阐述族群认同的基本理论。(1)、原生论。作为一个族性理论流派,原生论缘起于对族群意识为什么如此难以化解的反思,关注于这些事实:族籍一般是根据人们的出身来推定的,族群构建在人们对其他具有共同世系或起源的信念上,大都仅挑选那些据信能够反映其世系和起源的文化特质来做自己的族界标志。倾向于认为:族群认同是亲属认同的一种延伸和隐喻,它是人性中某些非理性的原生情感的外化,或植根于自私基因中的生物学理性的表现。原生论可以进一步被区分成两个流派,一是以格尔兹为代表的文化历史学派,他指出,对个人来讲,这种原生的情感联系是被给予的。二是以范.登.伯格为代表的社会生物学派,他认为这种表面上看来非理性的原生情感是有其生物学基础的,它是自私的基因追求包容性适存的表现。

(2)、工具论。工具论者强调族群认同的重要性,以及随情景变化的特征。在工具论看来,人是有理性,无时不在算计和优化自身利益的。族籍不过是人们为追逐集体利益而操弄的一种工具,只要能够增进利益,族群纽带就会有巨大的感召力。由于认为族群意识的兴衰是由具体的政治、经济场景变化来决定的,工具论不时也称作为“场景论”。总之,该学派强调族群认同的多重性和多变相,对研究族群意识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五、补充需要看的内容

1、P21--P25的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2、P27--P29的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

3、P84--P94的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

《艺术概论》总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常识 1.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这应该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2.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三个: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3.法国雕塑家罗丹:“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这句话是要说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审美欣赏的主体差异性。 二、概念 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该学说认为理念、道等是超然于物我之外的,但无法解释理念、道从何而来,因此客观精神说无法科学揭示艺术的本质。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观看法,主张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康德,尼采。主观精神说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夸大了艺术家的主体性,无法全面解释艺术的本质。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该学说认为艺术只是生活的代替品,艺术自身没有内在的价值,没有自己的规律,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偏见。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艺术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学说把艺术系统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解释,为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5.艺术真实:是指通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以假定性的艺术情境表现高度抽象了的生活真实,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化的真实,是一切艺术生产的共同规律。 三、思考 1.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题思路: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艺术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学说把艺术系统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解释,为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首先,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大致上是平衡发展的。但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发展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所以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比如古希腊时期、莎士比亚时代的艺术,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然而,到了物质生产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却没有出现同类作品的繁盛。 2. 简单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题思路:丑作为审美活动的负价值,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美背道而驰。但是生活

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机考)

《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说明 考试方式 开卷,网络机考,60分钟。 每个分校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安排考生分别考试。 考生可带教材、参考资料、作业等纸质材料进入考场,不能携带电子工具,不得相互交流,遵守考场所有规定。 考试成绩 卷面100分,占最终考核成绩50%。 题型分值 1、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40分) 3、判断题(每题1分,共15题,15分) 提示:总题量65题,平均每题答题时间50秒,剩余约6分钟检查答题情况。 考核范围及答题要求 考核范围为教材全部章节。 答题要求: 单项选择题在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多项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5个答案,多选、错选、漏选均整题不得分; 判断题在2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答案,只需勾选答案,无需说明理由。 考核难度分配 说明:以下所言“容易”的意思是全部题目均在形考与在线自测中出现过;“较难”是少部分题目在形考中未出现过,或有些学生在形考随机出现时未做到;“难题”则是形考中未出现过的题目。所有题目的答案均可从教材中找到。 1、单项选择题:容易20分+较难15分+难题10分。 2、多项选择题:容易20分+较难12分+难题8分。 3、判断题:容易6分+较难4分+难题5分。 小计:容易题46分;较难题31分;难题23分。 复习、考试要求及注意事项 1、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尤其是章节目录、绪论; 2、重点关注知识点,包括形考作业中已经出现过的和未出现过的; 3、形考作业中已出现过的题目,在终考时出现会有所改变,包括选项顺序的改变、答案的改变、选项的改变,因此,考试时要仔细选择答案,小心查看每一个选项; 4、合理安排答题时间,每题答题时间在50秒左右,遇到难题不要停留时间过长,可以在答完全部题目后再查找答案,如有时间,最好再检查一下所有答案,不要急于交卷; 5、每位考生考到的试卷内容均不完全相同,即使题目内容相同,答案也可能不同,因此,不要寄希望于参考他人的答案,一定要独立思考,独立答题。 附形考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学形成于() A.16世纪末叶 B.17世纪末叶 C.18世纪末叶 D.19世纪末叶 2.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因此而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人是() A.费德勒 B.黑格尔 C.格罗塞 D.狄索瓦 3.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则是()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如果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艺术为它服务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艺术和宗教、哲学、文学一样是更远离物质经济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和道德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非常密切的意识形态,属于前一类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2.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这些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5.艺术与宗教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不同点在于:宗教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6.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相同处是: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同: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 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7.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主观世界的真实性。 8.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课程代码:00504 2016年4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人文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艺术学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艺术发展基本规律、世界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律及具体艺术门类的发展规律等相关问题能力,从而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如下: 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了解世界范围内艺术学学科及理论的发展概况,掌握中西方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理解动中西方艺术学理论的异同及相互借鉴。 5.掌握艺术学理论横向、纵向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6.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使艺术创作链保持良性循环。 7.能够结合中国艺术创作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议。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作为艺术类专业基础课,将与此相关的各具体艺术门类以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要素放在一个体系内来进行阐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艺术学理论的整体意识,从而将创作、作品、鉴赏等环节相结合,更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旅游人类学

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 ——旅游人类学 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 1.关于人类学 1)概述 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 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框架知识结构 绪论 1、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艺术史具体的描述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艺术批评具体的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哲学、宗教和经济基础较远,政治、法律、道德和经济基础较近。 1、原始社会是有着几百万年历史的漫长时期,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是打造的石器。在原始社 会的各种艺术现象中,直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渔猎场面,而从不表现植物。 2、艺术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 3、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人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人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而不同方式的生产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意义”的问题。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的产品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公用性和实用价值。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包含并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艺术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一般生产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是一种商品。而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审美属性。艺术品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绝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最后,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具有特殊性。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中,包括一个主体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物化过程,即创作主体在现实中确立自己产品物质形式,实现劳动对象化过程。但是艺术的这种物质生产性质并不是本质的,只是表现在全程中的艺术传达层面上,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外层的生产。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的行为,它所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艺术生产所物化或对象化的内容是与物质生产完全不同的,有其自身独具的特殊规律。艺术创作不仅关系到如何表现和如何传达,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表现什么和传达什么。而物质生产不包含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 4、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首先,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如自由、自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但是,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鲜明,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无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体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所以,艺术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另外,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到客观世界。 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 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的美。所以,艺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的认识本质。 2、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着的面前,即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 从创作过程看,它有感觉的、直觉的认识基础,任何艺术家都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的,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或图解概念。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作品的形象首先投之于观众的感官,诉之余观众的直觉。离开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可感性,形象便不存在,作品本身也不存在。 3、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 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 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4、再现: 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现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学习知识重点提要

上编 艺术总论 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 é ——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俄国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另外还有形象说、形式说、情感说、表现说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构成了人类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艺术概论复习材料2.

艺术 艺术有广义之分和狭义之分。广义——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狭义——指语言艺术以外的其它艺术种类,语言艺术也称文学。 艺术活动是指艺术行为各领域的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鉴赏。 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德国的格罗赛作品《艺术的起源》 艺术活动四个构成要素: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社会和自然界。 艺术创作——是从审美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意境。 艺术创作的特点:集中体现为“创造性”活动,艺术家的创作是原创的、不可复制。 艺术传播借助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 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 艺术接受与艺术传播紧密相连, 艺术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使作品为更多人接受, 接受又以艺术传播为基础。艺术接受包括对作品的消费、鉴赏和批评, 是艺术的终点。 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始于上万年的冰河期。 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1:摹仿说 2:游戏说 3:表现说 4:巫术说 5:劳动说 6:人类社会说或多因说多源说。

1摹仿说——是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艺术起源来自最古老、古希腊,主张这一学说是德谟克利德特、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起源于游戏本能, 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 是没有功利性的活动, 主张这一学说是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谷鲁斯。动物的“游戏”是将过剩的精力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 3表现说——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最早提出这种观点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19世纪后期“表现说”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持这一观点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 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 。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符号学美学》。 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仪式活动。近代西文学术界较有影响理论之一。这一学说最早英国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 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也持这种观点。 5劳动说——艺术产生于实践活动。俄国普列汉诺夫《论艺术》 (没有地址的信 6人类社会说或多因说、多源说——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本能、表现的欲望和游戏的冲动。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多因的,而来是单因的,归根到底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舞蹈是原始社会中最重要的艺术。在甲骨文中,舞与巫两字原是同一个字。神话常被当作是文学最早的源头。原始人在从事雕刻、绘画、舞蹈时,并不是为了审美, 同样具有实用和功利的目的,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 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一是经济基础,其二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

艺术学概论复习要点及答案

基础知识及要点(答案。): 答题要求:条理清晰、字迹规整、论述充分、言之有据 1、 艺术概论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 艺术四要素:艺术家一一作品一一欣赏者一一世界 艺术活动圈:艺术欣赏一一艺术批评一一艺术研究一一艺术创造 艺术概论:对 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学科。 2、 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及其代表性人物: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表现说、艺术起源多元决定论 模仿说:艺术是对自然界河社会现实的模仿 合理性:原始艺术具有模仿成分 片面性:模仿并非艺术本质。只是一种实现手段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巫术说:艺术具有某种实用倾向或实际目的的行为 合理性:原始思维,万物有灵。能力有限,寄托巫术 片面性:艺术离不开物质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弗雷泽《金枝》,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游戏说:艺术出自一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过剩精力的释放。表现在: 1.由于 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2、人将这种自由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 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合理性:揭示了人流思想深处的原始的艺术冲动 片面性:忽略了人的艺术创造的社会实践性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艺术 合理性:指出了艺术活动的社会实践根本特征 片面性:社会实践逐渐生成具有审美色彩的中间艺术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表现说: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 合理性:艺术具有表现情感的实际功能 片面性:艺术起源并非出于表现,而是有其发展过程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 是所谓“真正的艺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情感表现说”。美国苏 珊.朗格,“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多远决定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二十由多元决定的。艺术本身就是一 种综合现象,因此,艺术的起源与社会性、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有关联。艺 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 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的 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得冲动和游戏的本能。究根结底, 艺术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代表人物: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矛盾与多元决定》,“多元决定论”。 3、艺术本质的几种学说及其代表性人物: (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影子说”,“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A 、 B 、 A B 、 A 、 B 、 A 、 B A 、 B 、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1.广义的艺术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书法),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及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 2、艺术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 3、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活动. 4、艺术形态的特征有哪些? a.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要求生产者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 b.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要求生产者主体将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艺术风格和语汇,艺术天才和情感符号物化到产品之中,从而获得艺术生产对象化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c.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要求生产者主体将自己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的美的形式构成,物化到产品中去。 5、艺术形态的主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a.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b.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 c.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6、对《红楼梦》,鲁迅曾有过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这段评论说明了艺术形态的什么特征? 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每个欣赏者有个性差异. 7、烟草公司广告图片和《拾穗者》(法国米勒)中怎样表现了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真实人生的图画中渗透了劳动的甘美,人生的辛酸. 8、清代金人瑞评《水浒》:“《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音。”表现了艺术形象的什么特征? 丰富的形象性 9、什么是绘画?什么是造型艺术?什么是非造型艺术? 绘画是专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的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造型艺术,一般说诉诸视觉感官.符号体系是静态性的,带有按照自然原形准确塑形的特征,给人以视触觉感,仿佛是可视可见、可以触摸的实体存在.非造型艺术,一般说诉诸听觉感官.符号体系是动态性的、带有超越物象原型、自由变化的特质,给人以听触觉感.仿佛是转瞬即逝、扑朔迷离、虚幻性的精神存在. 10、中国画的特点有哪些?西方绘画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特点:1.表现在工具材料上,采用中国特制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上作画.“笔墨”

艺术学概论复习重点

一、必考 1.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部分或三个环节,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 2.在艺术构思活动中,除了"(想象)"以外,"(情感)"也是--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如果说(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3·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利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 (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 4·(哲学)是(理性)思维,(艺术学)是(感性)思维,连接两者的学科是(美学) 二,艺术系统 1、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却(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 (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 (卓越的创造能力)和 (鲜明的创作个佳),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 (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 和 (专业技巧)。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恩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三方面或三个阶段。郑板桥曾靶画竹的过程分为"眼申之竹火"胸申之竹,"手申之竹",对应的就是这三方面。 3、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 (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 (艺术形象)。 4、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 式。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5、抽象思维是指运用 (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6、灵感恩维,是指在创造活动申,人的大脑毖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恩维 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她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7、艺术创作心理中,以(意识活动)为主,但也有 (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使得艺术创作心理蕴藏着多种心理因素。 8.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讲义第二部分

第十章亲族、继嗣制度 第一节什么叫亲族 一、亲族的本质 亲族,在一定意义上又称亲属,是由血缘关系发展成的血亲(血族)及其配偶和由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亲(姻族)及其配偶的总和。 亲族的本质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的产物。生物性是亲族关系建立的起点,如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 亲族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比如亲族也包括通过收养和过继等形成的亲族关系。亲族还包括“干亲”、“把亲”。 案例:六亲 二、区分亲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区分七组关系的八个原则或者是范畴。 1.行辈原则 2.同辈长幼(年龄)原则 3.直系旁系有别原则 4.被称亲属性别原则 5.称谓人性别原则 6.中介亲属性别原则 7.血亲姻亲区别原则 8.亲属存殁原则 第二节亲族类型和亲等 一、亲属的类型 (一)血亲 1.直系血亲(包括自然直系血亲、拟制直系血亲) 2.旁系血亲(包括自然旁系血亲、拟制旁系血亲) (二)姻亲 姻亲是因婚姻而形成的亲属。其下分为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两类。 (三)配偶 配偶是一种特殊的亲族类型。配偶基于婚姻而形成,也基于婚姻而存在。 二、亲等 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尺度被称为亲等。一般而言,亲等多则关系疏远。从世界范围看,亲等制主要分为两类,即等级亲等制和世代亲等制。 等级亲等制是一种按照世代的远近,参考地位尊卑、男女性别、恩情薄厚等来确定亲等等级的制度。如我国古代的丧服制。 世代亲等制是一种以一世代为一亲等的计算制度。分为罗马法与寺院法。 第三节亲属称谓 一、什么是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 亲属称谓的作用和价值:

1.亲属称谓是一种完全确定的、反映亲属间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通过称呼可以确定和确定和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 2.亲属称谓可以加强非亲属群体间的的团结与合作; 3.亲属关系的使用还可以将不具亲属关系的成员整合进亲属关系的网络之中; 4.亲属称谓能帮助人们理解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化。 二、亲属称谓制度的分类 亲属称谓制度,又称亲属名称制度,简称亲属制度。它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夏威夷式 (二)爱斯基摩式 (三)易洛魁式 (四)克罗式 (五)奥马哈式 (六)苏丹式 第四节我国的宗族制度 一、宗族的含义和特征 宗族是一种通常聚居一地,身份关系明确且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父系血缘亲属组织。宗族是宗和族的合称,实际上,宗和族具有不同的含义。 族一般指有血缘联系的一群人的集合,这里专指男系同姓同祖成员的集合,由众多的同姓同祖家庭组成,族人包括各个家庭的家长、妻子和子女等。而宗是指族人的主干和统帅,《白虎通·通论》说:“宗,尊也,为先祖主也,为族人尊也。”宗比族的范围要小得多。 在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商周宗法制度下,宗在族中的地位很高。宗的首脑称宗子,由嫡长子继承,拥有主持祭祀、统管宗内财产、教导族人、掌管婚丧大事、会聚族人等权力,称为宗子权。宗又分大小,小宗尊大宗为宗。如周代,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正宗、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其他儿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于天子来说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被分封为卿大夫。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本家又为大宗,其爵位也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大夫的其他儿子封为士,土对大夫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家是大宗,其爵位仍由其嫡长子继承。这样,天子、诸侯、大夫、士共同组成了井然有序的政治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组织的衰落,宗在族内的地位日益下降。族虽仍由众多家庭构成,但已不像宗法制度下那么严密,逐渐成为一个较松散的族人自治联合体。实际上,我国的宗族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同各地特殊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相联系,并由此造成宗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的宗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聚族而居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基于儒家“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的训条,为了增强宗族的协作,维护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秩序,多数宗族都采取聚族而居的形式。以族的单位聚居在一起的人称“族人”或“乡党”。 (二)身份关系明确 同一宗族的成员间身份关系通过许多方式划分后,泾渭分明。 其一,是宗族成员有族长和族人之别。宗子是宗族的领袖,有时又称族正、宗长、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