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维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 ,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 ,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 :一致性 、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 ,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三维理论(cube theory)美国心理学 家凯利(Kelley,H.H.)于1967年创立 的一种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其 理论的内容主要如下:(l)说明行为的 原因可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①归因 于从事该行为的人。②归因于行为者 的对方,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③归 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2)要找出真正 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①一致 性:指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 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若是, 一致性就高。②一贯性:指行动者在 其他时间和其他情境下,这种行为是 否发生。若是,一贯性就高。③特异 性(区别性):指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 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若是,特 异性就高。(3)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 可进行归因判断。 …主黔耀堆 凯利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人类归因的机制,但是,这个理论 还是相当理想化的,还没有充分

考虑 到人类归因时的具体情况。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Weiner的归因理论
1972年,Weiner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会使个体感到自豪,觉得自己聪明导致了成功。相反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上的成功不敢肯定,产生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引起无助忧郁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反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的成功期望不至于过低,会继续努力,这将有助于保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
Weiner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的维度-可控制性,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Weiner看来,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他认为,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会充满自信。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则产生惊异的感觉。若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会感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会感到无奈。


1. 哈罗德?凯利 [Harold Harding Kelley 1921.02.16-2003.01.2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Boise),因癌症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力布(malibu)。 凯利 197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曾获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此外,他还是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成员。


1、 社会交换理论
2、人际互倚理论
3、归因理论
1967 年,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该文中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

界进行归因 - 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对 F.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乃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事件,去觉察或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此种由刺激事件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mediating process)。他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他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他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
行动者;
所处关系或情境,既行为产生的环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特异性(distinctiveness):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一贯性(consistency):行动者是否在其他时间和其他情境下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
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表示如下:
表 2: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行为信息 归因类型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低 高 低 行动者
高 高 高 客观刺激物
高 低 低 情境
表 3:三种信息与内部外部归因的关系 观察 解释 归因
个体行为 区别性 高 外部
低 内部
一致性 高 外部
低 内部
一贯性 高 外部
低 内部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它可以解释下面这种情况:当销售人员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

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型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结果经济、迅速地做出归因,而并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琐的分析。这也就是凯利所说的单线索归因。因此,凯利后来对他的理论加以了补充和完善。他提出了因果图式说,来弥补三度理论的不足。所谓因果图式,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因过程中,这种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事件唤醒而参与对行为的归因。后来,凯利又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即打折扣原则、增强原则和补偿原则。打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增强原则是指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被理解得更高。补偿原则是指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
学习上的三维归因:























选择题
1.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答案与解析:选B。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其中,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外在

的、不可控的。因此,答案选B。
2.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的描述是( )。
A.他宁愿担任专业工作也不愿做企业家
B.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C.他很少依赖外界反馈
D.他常常让别人提出问题
答案与解析:选B。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体现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答案选B。
3.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
A.认识动机
B.赞许动机
C.成就动机
D.交往动机
答案与解析:选C。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因此,答案选C。
4.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答案与解析:选B。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教师与家长的期待是外部动机,也是一种低级动机,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性才能起作用。因此,答案选B。
6.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答案与解析:选A。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因此,答案选A。
7.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答案与解析:选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因此,答案选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