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0524

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0524

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0524
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0524

摘要

本文主要对各种归因理论做简短的介绍,着重描写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绩效管理和营销管理中的应用,以此来说明归因理论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更好解释,从而更好的指导工作。

文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简单的概念和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第二章则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绩效管理和营销管理方面来谈谈归因理论的一些应用。第三章则总结了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归因理论发展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字

归因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管理营销管理行政管理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and realize the State Council about to promote the instruction spirit which the electrical appliances go to the country, Department of commercial affairs in repeatedly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foundation, proposed the fiscal subsidy electrical appliances go to the country policy mentality. The electrical appliances go to the country implement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oroughly, also in the improvement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d the electrical appliances to go to the countr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o make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Based on this to promote the countryside resident to expend proposed that a set of practical and feasibl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for instance strengthens the post-sale service, to increase the sales network, the improvement tax policy and so on.

Key words

Attribution theory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dministion Management

Marketing Management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2)

Key words (2)

目录 (3)

前言 (4)

第一章绪论 (5)

1.1 归因理论发展 (5)

1.2归因的概念 (5)

1.3归因理论的概念 (5)

1.4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5)

第二章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7)

2.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7)

2.1.1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的吸取上的应用 (7)

2.1.2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的开发中的应用 (7)

2.1.3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保持中的应用 (8)

2.2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8)

2.2.1 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8)

2.2.2从归因视角对其分析 (9)

2.2.3 应用归因理论改进管理 (10)

2.3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10)

2.3.1应用归因理论确定企业的目标 (10)

2.3.2应用归因理论使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达成共识 (11)

2.3.3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估 (11)

2.4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11)

2.4.1分析市场需求并满足需求 (12)

2.4.2售后服务的完善 (12)

第三章总结 (13)

3.1应用归因理论应注意的方面 (13)

3.2归因理论发展的前景 (13)

3.2.1归因理论的归因研究过程及因果相联系 (13)

3.2.2 归因理论的研究应用领域的扩展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论文附件 (17)

一英文原文 (17)

二英文译文 (26)

佛语有云,因果循环。不错,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事业中,无不时时存在各种各样的事情,同时,这所有的事情的发生又有其原因,并且它们又是其他事情发生的原因。所以结果是有原因引起的,同时又是引起另一结果的原因。

一提到归因理论,其实大家都并不陌生。可以说在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可是,那时候我们对归因的理解是非常的肤浅的。并且,我们那时候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以及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所决定的意识,让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对归因有一个很好很系统的了解。

归因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作用: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感激心情;把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则会使人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如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好或努力,则以后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或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若把失败归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则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归因的积极因素,避免不利的情形,本文采用资料收集,分析,与人探讨等得出了一些常见的对归因理论应用的方法。因信息收集时并不完全,个人知识浅薄,探讨领域有限,观点也比较局限,故望请谅解。

第一章绪论

1.1 归因理论发展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来的,由此海德在西文社会心理学界被称为现代社会知觉和归因理论的奠基人。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相应推断理论,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沿用了海德的理论,于1972年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他对归因理论的根据和研究几乎把归因理论推向心理学研究的顶峰。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1.2归因的概念

其实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寻找原因、作出解释。人们力求通过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和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3归因理论的概念

所谓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1.4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沿用了海德的理论,于1972年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他对归因理论的根据和研究几乎把归因理论推向心理学研究的顶峰。他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他把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又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在——外在因素、稳定——不稳定因素、可控制性——不可控制性因素。他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

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简单引出第二章:本论文拟云用三度归因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绩效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改进策略。)

第二章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管理人的行为活动。因此,作为解释人的行为原因,归因理论必然可以广泛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2.1.1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的吸取上的应用

一个企业要在社会上立足,无疑引进人才是必经之路。然而,在引进人才时,究竟自己引进的是不是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有没有帮助,这就需要企业对人才进行严格的把关。

从内外因的角度对企业引进人才来看,在当今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各种竞争日渐激烈现状下,企业要谋求发展,不管是内还是外,都要求企业引进高素质的,高质量的人才。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要发展,如果没有人,这是不可能的,企业的日常运转也就无法进行。企业要更好的发展,如果没有人才,更是不可能的,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制定,方案的实施,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等等都要求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人才。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所面临的同行业的竞争者,上游企业的竞争,下游企业或中间商,潜在的企业替代者等,要求企业不断地进取,不断的发展,因而,企业离不开人才的引进。

从人才方面来看,人如果要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的工作或事业,人如果要发展自己,就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因此,就要求社会提供一个工作的场所,一展自己的才华,渴望有这样的一个舞台。而企业又恰恰提供的这样的一个平台。所以,企业对人才或这说人才对企业的需求都是势在必行的,不可逆转的。这中需求是双向的。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力求避免这样两种人:一是自命不凡者,这种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在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在因素;而将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在因素,将别人的失败归于内在因素。这种人必然影响团队的协作精神。二是习得无助者,这种人总是把成功归于运气好,把失败归于能力不足。常与这种人合作最终会导致整个团队萎靡不振。所以,最佳人选是那些自我效能高的人,这种人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某一特殊工作或事务,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认自己对处理该项工作具有高度的效能。因此,他面对挑战性的情境,敢于冒险一试,一旦失败也不会怨天尤人。同这种人合作便会信心十足,其乐无穷。

2.1.2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的开发中的应用

企业引进人才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究竟怎么样来实现,还必须企业对其进行培训。传统意义上的培训与开发多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往往忽视了对企业文化以及员工的看待问题的观念的培养。其实,观念的转变和情绪的调节

也是培训与开发的重要内容。情绪和观念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密切相关,在这些想法或看法的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

企业在进行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转变人才的归因观念,尽可能的趋利避害,让员工养成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尽量避免员工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因为这样的话就会使员工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感到绝望。

2.1.3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保持中的应用

企业在对于自己的员工的挽留中,对于优秀的企业人才,应尽力的挽留,对于一些平凡型的或者对企业发展部适应的人员,应当进行更新。这样既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不断的进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又能够使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的血液不断的更新。

应用稳定性—不稳定性归因分析企业在人才的留用方面措施,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企业应当留下那些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的员工,只有这样的员工才拥有一种企业的自豪感,企业的自信感,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而自己也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企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与之相反,企业应淘汰那些将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尽管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但是,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企业组织内团队的协作,无法提高团队的士气。试想,在古代一支作战的军队,如果士气都没有,一遇到敌军,就垂头丧气的,无心恋战,弃甲曳兵。那么,这支军队哪怕战斗力再强,也是不战而败。所以,企业在人才的留用上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

2.2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2.2.1 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行政管理面临新的形势,但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观念、管理方式、程序、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方面跟时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观念有待改变。虽然我国已经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直接干预、微观管理、人治管理等思想观念在部分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相反,许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观念,如民主参与的管理、法治化管理、自治管理等,又尚未建立起来。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将难以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进行竞争。

其次,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我国现行的管理方式依旧是衙门式的办公,公民有事情时直接去找政府,然而,对于一些政务的透明性,却依旧是纸上谈兵。对于一些国家的政策,依旧如同一纸空文。对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执法必严,有法必依,尽管较之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但是,依旧存在某些不足,主要是政务信息的不完全。

再次,我国行政管理的程序有待完善。我国至今尚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既缺乏行政程序的宪法规范,也没有缺乏法典化的行政程序予以规则。并且在现有的行政程序立法中,往往重事后程序,轻事前和事中程序。行政程序的参与性弱,公开度低,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行政程序的参与性的强弱和公开度的高低,是行政程序民主化程度的重要体现。行政程序繁冗复杂,执政效率较低。在我国,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主性和参与性,没有说明理由、听证程序,甚至于当事人没有申诉权。市场经济需要我们按照行政管理程序办事,提高办事的效率,真正做到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

2.2.2从归因视角对其分析

这对以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的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从归因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对于行政管理中的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历史根源比较久远,因而在短时间内无法有太大的改变。

从内外因来看,内因方面: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而新中国成立60余年,在时间上有强大的反差。因此,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改变,进而导致行政管理观念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脱节。不仅是我们的人民大众,就是不少的执政人员在观念上也无法短时间转变。外因方面:并不是我们的执政理念落后,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执政理念比我们成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社会知识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然而,毕竟我们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人民思想依旧受到很大的束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他们至少都已经发展了数百年,从成长度来看,一个三岁小娃娃的意识怎么和一个成人相比?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更是融为一体,与发达国家接触更为亲密,与之同时,人们就难免会对其各种文化,经济,社会状况等等进行比较,故而,感觉上是我国的执政理念相对落后。

从稳定性上来看,思想意识方面的东西本就是比较稳定的,即是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更何况是积累了几千年的思想。因而,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只会逐渐的得到改善,慢慢的向世界先进的行政管理靠拢。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会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如果把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看做是一种社会意识,那么,它也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元化的今天,它要求并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改变。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理念是会越来越好的,但是不能急于求成。

从可控性上来看,管理理念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是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向着理想方向改变的,因此是可控性的。维纳认为,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理念是会不断的改进的,向先进的管理理念靠拢,不断的走向成熟。

2.2.3 应用归因理论改进管理

通过其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因此,如何解决执政管理中的问题就是怎样转变执政理念的过程。

内外因上来讲,不仅要改变行政人员的管理理念,而且还要改变广大人民民众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加强我国的民主化建设,法制化的完善,人民科学观念的提高,文化教育的落实,强化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当符合正当的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同时,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应当积极的配合行政管理,参与行政的监督。逐渐的转变政府的只能,建设一个服务性的政府,实现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

2.3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改善公司绩效的效果。

绩效管理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确定有效的目标?如何使目标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达成共识?如何引导员工朝着正确的目标发展?如何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行监控?如何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评价和对目标业绩进行改进?绩效管理中的绩效和很多人通常所理解的“绩效”不太一样。在绩效管理中,我们认为绩效首先是一种结果,即做了什么;其次是过程,即是用什么样的行为做的;第三是绩效本身的素质。因此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2.3.1应用归因理论确定企业的目标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目标就是我们前进的指路灯。没有目标,我们就只能盲从。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样的。一个企业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制定属于自己的目标。在以后的发展中,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这样,才不会使企业在发展中迷失方向。否则,只能是“车毁人亡”。在制定企业的目标时,也不能盲目的,随便胡乱的制定,要根据企业的现状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来制定。

从内外因方面来考虑,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不殆。企业在制定目标时,就应当充分的分析内外局势。对内,企业必须依据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事实求是。企业现阶段发展的位置,当前的定位,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都要考虑。这些因素是内在的,可控的,稳定的。而对外,更是不能够马虎,因为外在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说,市场的需求状况,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大环境,文化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因素都是企业以外的,是相对稳定却又风云万变的,是不可控制的。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必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之后,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一个有效的目标,

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3.2应用归因理论使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达成共识

企业制定了目标,就需要人员去执行。这时候,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的员工应当达成一致的共识,将相和,国家才能兴旺。企业也是一样的。只有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达成共识,同心协力,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企业的目标。

企业管理者应当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员工,与员工体会到同一种感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是相当重要的。实行绩效考核首先要明确员工的任务目标,一般员工会根据自己的所处状态和对未来的考虑制定一组目标。而管理者根据企业战略和部门目标也会形成对于员工完成的期望目标。两相对照如果差距较大,就有可能有某些制约因素在困扰员工,从而使其对前景比较悲观。因此管理者如果根据归因理论进行研究,找出导致员工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员工自身能力和对外来预期过低,还是确实有着员工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的存在,当然也有可能是企业战略的失误。这样在问题出现之前加以解决和调整,就能更好地完成企业使命。

2.3.3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估

利用归因理论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的评估,一直都是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

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有员工技能、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激励效应。员工技能是指员工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内在的因素,经过培训和开发是可以提高的;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和个人面临的不为组织所左右的因素,是客观因素,我们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内部条件是指组织和个人开展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也是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改变内部条件的制约;激励效应是指组织和个人为达成目标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效应是主观因素。

在影响绩效的四个因素中,只有激励效应是最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的因素,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组织和员工会尽力争取内部资源的支持,同时组织和员工技能水平将会逐渐得到提高。因此绩效管理就是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组织和员工争取内部条件的改善,提升技能水平进而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

企业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客观的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利用归因理论,引导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向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员工成长的方向。将员工的成功归因与员工的内因,提高员工的自豪感,将员工工作失败归因于外部不因素,激发员工的斗志。将员工的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员工的不稳定因素。将员工的成功归因与可控性因素,使员工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将失败归因于可控性因素,使员工不气馁,继续努力。

2.4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的交换关系,而对设计项目的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即对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性质进行有效的调解。在营销管理实践中,企业通常需要预先设定一个预期的市场需求水平,然而,实际的市场需求水平可能与预期的市场需求水平并不一致。这就需要企业营销管理者针对不同的需求情

况,采取不同的营销管理对策,进而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2.4.1分析市场需求并满足需求

营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个人、社会利益的一种均衡。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要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和企业奉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而,企业进行营销管理,便是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利益的均衡。

从内外因来看企业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自身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关的生存资料,生存资料当然要从社会中去获取,获取生存资料便需要有所付出,怎样付出,才会使得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呢?便需要企业分析社会的需求,企业结合自身现有的资源,满足这些需求,便是营销管理的内容了。比如说需求为一事物,而企业提供另一事物,则两者之间实现不了自身的利益。只有需求什么,便提供什么,这样,双方才能实现互赢。所以,找准需求才是关键。

稳定性上来看,企业现有的资源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当前的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两者总能够建立起某种利益相关关系。因而,作为管理者,应当明确,企业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可控性方面,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企业自身的各种情况,资源是已知的,是可以控制的,而社会需求是随时间(长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但是,确是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分析预测的,所以,企业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2.4.2售后服务的完善

企业在提供每一次服务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顾客在购买之后,都有一个满意度的对比,实际感受到的满意度与期望的效用之间的对比。如果顾客感到实际的效用大于期望值时,就会感到非常满意,这样,企业对售后的服务便可以稍微的放松些,如果顾客感到实际效用小于期望值时,便感到不满意,因此,需要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售后服务来加以挽回。同时,还应对顾客感到不满意进行归因,如果说顾客将这种不满意归因于企业,那么,企业便应当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如果顾客将其归因于自身,那么,企业可以节省一部分服务费用。不管怎样,都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使用正确的归因,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售后服务。

第三章总结

3.1应用归因理论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加强管理者的培训。由于存在种种的归因偏差, 对管理者要进行相关的理论、绩效管理方法培训, 譬如和员工进行面谈, 一定不要带任何主观看法, 以防先入为主的错误。

第二,要始终保持信心。即使是员工的工作绩效表现很差, 管理者也要相信员工有进步的愿望。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通过绩效管理的循环和完善是会进步的。只有如此, 才会客观分析问题及因果, 千方百计地做好转化工作。

第三,要有耐心。无论如何努力, 也总会有些员工表现出似乎不可克服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管理者必须讲究思想工作的艺术和方法, 刚柔相济, 以柔克刚,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特别是对员工的心扉,只有艺术地、委婉地叩敲, 才会打开。

第四,忌全面开花、急于求成。问题的解决总有个过程, 管理工作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有阻力、有反复, 甚至会出现局部的、暂时的倒退。想一次全部解决问题是不会成功的。要珍惜员工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全面客观地进行归因分析, 扫除障碍。同时要化整为零, 突破一点,带动全局。通过绩效归因找出员工不正常心态, 研究工作模式, 完善绩效管理手段, 进而改变员工的自我认识和对周

围工作环境的认识。企业管理者要更好地协调员工与工作、员工与公司的关系, 同时培养员工的适应性和对组织的忠诚度, 从而确立良好的公司内部竞争机制, 提高公司的凝聚力。

3.2归因理论发展的前景

归因理论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经历了数十载之久,这几十年,对一个人而言,时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对一个理论,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理论,这仅仅时开始而已,因而,可以说对归因理论的研究还处于不断的发展时期。

3.2.1归因理论的归因研究过程及因果相联系

归因理论发展到现在,不同的学者对其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有对归因方法进行研究的,有对结果归因进行研究的,如海德主要研究归因的方法,维纳主要是对结果成败进行归因。

其实,归因理论应该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了研究方法,也要有结果。以研究方法来推动结果的产生,结果又反过来促进方法的完善,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不断前进,生生不息,日近完美。

3.2.2 归因理论的研究应用领域的扩展

归因理论作为一个社会人文性质的理论,其研究领域主要是人的行为。当前研究应用的主要方面教育教学、人力资源、企业绩效、行政管理等。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对于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需求逐渐强烈,因而,归因理论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怎样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结束语

归因理论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些独到的方法和理论支持,让我们对人在进行某项社会活动的认识进一步的加强,更好的对一些社会行为进行解释。随着归因理论的不断完善,研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归因理论对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各种领域里,归因理论都能让人们更好的趋利避害,遇到不同问题时,冷静的去寻求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发展。

致谢

感谢李立平老师,在她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下,我最终顺利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

感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老师,在我人生最美好的四年里,你们教会了我可以为国家贡献的一技之长和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让我拥有了更加成熟的思想和更加健全的人格。

感谢一起成长的同学和朋友们,我们一起走过了很多困惑,创造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这些日子我将铭记一生。

大学生活即将匆匆忙忙地过去,但我却能无悔地说:“我曾经来过。”大学四年,但它给我的影响却不能用时间来衡量,这四年以来,经历过的所有事,所有人,都将是我以后生活回味的一部分,是我为人处世的指南针。就要离开学校,走上工作的岗位了,这是我人生历程的又一个起点,在这里祝福大学里跟我风雨同舟的朋友们,一路走好,未来总会是绚烂缤纷。

参考文献

[1]田辉.归因理论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第14卷第2期

[2]曾淑珍.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行政论坛.第57期2003年5月

[3]陈爱吾.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经济》.第11期2003年

[4]吴芳.归因理论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4期2001年11月

[5]顾锦芳.简论归因理论在行政组织激励中的运用.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第3卷第3期2002年9月

[6]郑建君,金盛华.领导领域中归因理论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17卷第2期

[7]丁宁.归因理论关于价格感知公平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4月下旬刊总第537期

[8 ]郭振芳.归因理论研究综述.科技信息.2007 第32期

[9]张爱卿.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1期

[10]宋亦平,王晓艳.服务失误归因对服务补救效用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8月12--17

[11]金立印.顾客服务补救预期形成因素及对顾客满意的影响.营销科学学报2006.2-2 1—15

论文附件

一英文原文

Attribution Theory

Attribution theory (Weiner, 1980, 1992) is probably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theory with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motivation. It incorporat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the sense that it emphasizes the idea that learners are strongly motivated by the pleasant outcome of being able to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 It incorporates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efficacy theory in the sense that it emphasizes that learners' current self-perceptions will strongly influence the ways in which they will interpret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ir current efforts and hence their future tendency to perform these same behaviors.

According to attribution theory, the explanations that people tend to make to explain success or failure can b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ree sets of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cause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may be internal or external. That is, we may succeed or fail because of factors that we believe have their origin within us or because of factors that originate in our environment.

Second, the cause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may be either stable or unstable. If the we believe cause is stable, then the outcome is likely to be the same if we perform the same behavior on another occasion. If it is unstable, the outcome is likely to be different on another occasion.

Third, the cause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may be either controllable or uncontrollable. A controllable factor is one which we believe we ourselves can alter if we wish to do so. An uncontrollable factor is one that we do not believe we can easily alter.

Note that this factor is distinct from the previous two categories. An internal factor can be controllable (we can control our effort by trying harder) or uncontrollable (most people cannot easily change their basic intellectual ability or change from being an introvert to being an extrovert). Likewise, an external factor can be controllable (a person failing a difficult course could succeed by taking an easier

course) or uncontrollable (if calculus is difficult because it is abstract, it will still be abstract no matter what we do).

An important assumption of attribution theory is that people will interpret their environment in such a way as to maintain a positive self-image. That is, they will attribute their successes or failures to factors that will enable them to feel as good as possible about themselves. In general, this means that when learners succeed at an academic task, they are likely to want to attribute this success to their own efforts or abilities; but when they fail, they will want to attribute their failure to factors over which they have no control, such as bad teaching or bad luck.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ttribution theory as it applies to motivation is that a person's own perceptions or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or failure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effort the person will expend on that activity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four factors related to attribution theory that influence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ability, task difficulty, effort, and luck. 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d previously, these four factors can be analyzed in the following way: Ability is a relatively internal and stable factor over which the learner does not exercise much direct control.

Task difficulty is an external and stable factor that is largely beyond the learner's control.

Effort is an internal and unstable factor over which the learner can exercise a great deal of control.

Luck is an external and unstable factor over which the learner exercises very little control.

Note that it is the learner's perception that determines how attributions will influence future effort. A learner may believe that he is a "lucky person" - and for him luck would be an internal and stable characteristic over which he exercises little control. In other words, for this person "luck" is really what the preceding list calls an "ability" o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Likewise, a person may believe that she expended a great deal of effort, when in fact she did not, or that an objectively easy task was difficul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ttribution theory as it applies to motivation

is that a person's own perceptions or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or failure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effort the person will expend on that activity in the future.

Students will be most persistent at academic tasks under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1.if they attribute their academic successes to either:

internal, unstable, factors over which they have control (e.g., effort) or

internal, stable, factors over which they have little control but which may sometimes be disrupted by other factors (e.g., ability disrupted by occasional bad luck);

and

2.if they attribute their failures to internal, unstable factors over which they have control (e.g., effort).

The following guidelines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preceding statement:

1.If we want students to persist at academic tasks, we should help them establish a sincere belief that they are competent and that occasional imperfections or failures are the result of some other factor (such as bad luck or a lack of sufficient effort) that need not be present on future occasions. (That is, ability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re likely to be beneficial, with the exception cited in the next guideline.)

2.It is not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attribute their successes entirely to ability. If they think they already have all the ability they need, they may feel that additional effort is superfluous. The ideal attribution for success is, "I succeeded because I am a competent person and worked hard."

3.When students fail, they are most likely to persist and eventually succeed if they attribute their failure to a lack of appropriate effort. 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at when students perceive themselves as unsuccessful teachers help them develop the conviction that they can still succeed if they give it their best shot. (Note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define effort appropriately, as in guideline 5.)

4.It is extremely hazardous to motivational health for students to fail repeatedly after making a serious effort at academic tasks. When this happens, they will either (a) stop believing they are competent, or (b) stop attributing their failure to lack of effort. Both of these outcomes are likely to reduce persistence at the academic tasks. It is

important, therefore, to arrange tasks so that students who work hard are able to perceive themselves as successful.

1.It is important to define effort correctly and for the learners to internalize an accurate concept of effort. In practical terms effort is most usefully defined as devoting effective academic learning time to the task. Just trying harder or spending more time doing ineffective activities does not constitute effort.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make this distinction. If we use another definition of effort, when we tell children that their failures are a result of a lack of effort, we run the risk of leading them to believe that they have an internal, stable characteristic called laziness, over which they have no control. This will reduce motivation.

2.Another way to say this is that it is possible and desirable for students to believe that even though they have "worked hard," they have not yet put forth their best effort. If we can show students ways to improve their efforts - and there are almost always ways to channel their energies more effectively - then we can enable them to have an accurate perception that increased effort is likely to pay off.

3.Excessively competitive grad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s are likely to impair the learning of many students. Competition will encourage students to persist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believe additional effort will enable them to succeed within the competitive atmosphere. In many instances, success in competition is completely beyond the learner's control - no matter how hard a learner works, another more competent and equally energetic competitor is likely to win.

4.It is useful to evaluate students at least partly (but not exclusively) on the basis of their effor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weakest students in a class should receive the highest grades simply because they may spend more time trying to master the subject matter. Ideally, course assignments should be arranged so that diligent work actually leads to academic success, and the teacher's evaluation should help students see this connection.

1.In general, it is best for students to believe that it is their own behavior rather than external circumstances that leads to success or failure. Researchers refer to this as having an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While it is good for students to have a realistic

浅谈三维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三维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兰文涛 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 摘要:以应用为主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通过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和3ds Max模型制作,并发布应用到GIS,从而推进了GIS应用,实现了油田设施在计算机中的展示、研究与管理步伐,加快了数字油田建设,并促进了克拉玛依标志性建筑三维模型的早日完成。 关键词:3ds Max;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建模;GIS;应用 1.1 前言 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公司)在“数字地球”技术背景下,提出了数字新疆油田的宏伟战略,并制定了“数字新疆油田”信息建设“三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不仅将从根本上建立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的信息化建设新秩序,而且标志着“数字新疆油田”规模化建设的开始。 但是“数字油田”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内容之多,之广,它涉及数据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工程建设等,其中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由二维地理信息来表示的。二维 GIS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机助制图,今天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如土地管理、电力、电信、城市管网、水利、消防、交通以及城市规划等。但二维GIS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限,本质上是基于抽象符号的系统,不能给人以自然界的本原感受。随着应用的深入,第三维的高程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些二维GIS 和图象处理系统现已能处理高程信息,但它们并未将高程变量作为独立的变量来处理,只将其作为附属的属性变量对待,能够表达出表面起伏的地形,但地形下面的信息却不具有,因此它们在国际国内也被俗称为2.5维的系统。考虑到2.5维这一概念并不严密,作者称之为“地形面三维”或简称面三维。我们认为,面三维的GIS本质上仍然是二维GIS系统。 二维GIS只能处理平面X、Y轴向上的信息,不能处理铅垂方向Z轴上的信息。它在表达上通常是将Z值投影到二维平面上进行处理,因此对于同一(x, y)位置的多个Z值不能表达。 世界的本原是处在三维空间中的,二维GIS将现实世界简化为平面上二维投影的概念模型注定了它在描述三维空间现象上的无能为力,克服这一缺陷迫切需要真正的基于三维空间的GIS的问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开发,它充分体现了三维建模技术,对三维物体进行了真实再现,从而满足生产、科研、管理、决策等对空间信息的可视化需求。 2.1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2.1.1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三维GIS,三维GI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它把现实世界中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用户对空间信息管理的要求 ,并借助其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进行各种辅助决策。从而满足了生产、科研、管理、决策等对空间信息的可视化需求。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GIS有三种定义:①基于工具箱的定义:认为GIS是一个从现实世界采集、存

三维建模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c18791185.html, 三维建模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 作者:冯丹 来源:《商情》2019年第49期 【摘要】虚拟现实建模技术是当下计算机技术当中的一项热门话题。当今三维建模技术主要以Autodesk maya和3Dmax两款设计软件为主要创怍工具,三维建模方法主要有多边形建模、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建模、细分曲面技术建模。每种建模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本文主要围绕多边形建模和NURBS建模两种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虚拟现实; 多边形建模; NURBS建模 一、引言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应用,高科技技术产品的出现,三维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并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这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主要象征之一,有效提高了各类产品、建筑、景观、动画等的设计效果,使得图形不再仅局限于二维空间当中,而是转变为了三维立体图像,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标志着人类计算机科技的进步。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 VR 技术,同时也被叫做灵境技术,是针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包含了图形学、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传感器与高分辨率显示等技术,将人们的五感融合在一起,形成真实虚拟三维空间的信息集成技术系统。 三、三维建模技术 三维建模技术是一门通过软件来实现模型的技术手段。3D Studio Max,常简称为3ds Max 或MAX,是Discreet公司开发的(后被Autodesk公司合并)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而NURBS曲面建模和Polygon多边形建模是这两款软件主要的建模类型。 (一)多边形建模 多边形建模是三维建模技术当中最早的建模技术之一。多边形建模方法是虚拟现实制作和虚拟建筑制作中最常用的三维建模方法,通过使用大量的、小的面片,多边形建模方法建立的模型可以建立任何平面或者曲面,并且使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可以任意变化修改,能充分使用建模师的想象力,建立超现实三维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 (重定向自归因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Attribution Model) [编辑] 凯利的归因模型的概述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lder)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E.A.Jones)和戴维斯(K.E.Davis)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从行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distinctivene ss):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迟

凯利的归因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1967)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eider)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E. A. 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从行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 H. 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三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凯利认为这3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3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表示如下: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海德、凯利、相应推断、三维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主要有四种:(1)恒常原则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2)二维归因理论。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3)三维归因理论。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包括四种要素(实体、他人、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共意性、一贯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4)对应推断理论。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如果一名员工

三维归因理论1

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三维理论(cube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凯利(Kelley,H.H.)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其理论的内容主要如下:(l)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②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2)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①一致性:指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若是,一致性就高。②一贯性:指行动者在其他时间和其他情境下,这种行为是否发生。若是,一贯性就高。③特异性(区别性):指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若是,特异性就高。(3)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可进行归因判断。…主黔耀堆凯利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归因的机制,但是,这个理论还是相当理想化的,还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类归因时的具体情况。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Weiner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归因理论中的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那么什么是归因,都有哪些内容,他的作用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几张图片。 一、归因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活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可见,这种主观解释比客观、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归因理论是对人的行为结果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完领域。归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是许多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不断探索的结果。弗里茨·海德、内德·琼斯、基恩·戴维斯、凯利、伯铂德,韦纳等人时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开展对归因理论和归因应用研究将时我国的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起到推大促进作用。 二、重要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十分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做出原因分析。(他还认为,人有一种基本的需要,那就是预测和控制环境;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控制环境。)

归因理论教学文档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目录 编辑本段海德的动机归因理论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系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

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编辑本段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归因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归因理论 编辑本段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编辑本段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后来,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表12-2所示的归因模式。 表12-2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三维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三维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武汉纺织大学工程造价11403王博) 摘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马特龙把地质统计学引用地质研究以来三维建模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本文通过对前人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三维建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始末。 关键词:三维设计;三维建模;技术应用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modeling in various Fields Abstract:since the1950s matalon applied geological statistics to the geology,the study of geological3D modeling has got application in many areas.In this paper,we give a sight on the application of3D modeling in various fiel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tory through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3D design;3D modeling;application technology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三维建模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三维建模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三维建模技术在对交通、能源、动画、影视、通讯等各个项目中的利用也急剧增加。本文从三维建模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和意义三个方面对三维建模进行綜述。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三维模型是物体的多边形表示,通常用计算机或者其它视频设备进行显示。显示的物体是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实体,也可以是虚构的物体。任何物理自然界存在的东西都可以用三维模型表示。回顾一下地质建模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可以发现目前的三维建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模型,第二是用于油藏的整体评价,例如油藏勘探开发的风险评价。但三维建模一直没能深入到油田的生产中。 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先进的技术。油藏地质研究还主要依靠手工编制的厚度图、油藏剖面图、连通图等。十分需要新的技术的补充与提高。在整个开发阶段地质研究工作中,唯一可以称为新技术的就是三维建模。因此三维建模完全可以在开发阶段地质研究中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实际上,三维建模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油藏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和生产措施部署的核心技术。 现在,三维模型已经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在医疗行业使用它们制作器官的精确模型;电影行业将它们用于活动的人物、物体以及现实电影;视频游戏产业将它们作为计算机与视频游戏中的资源;在科学领域将它们作为化合物的精确模型;建筑业将它们用来展示提议的建筑物或者风景表现;工程界将它们用于设计新设备、交通工具、结构以及其它应用领域;在最近几十年,地球科学领域开始构建三维地质模型。 2.三维建模的发展历史

归因理论

动机理论编辑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理论编辑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 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三维模型 论文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与应用 三维建模 摘要:我们身在一个三维的世界中,三维的世界是立体的、真实的。同时,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化的时代是以计算机和数字化为表征的。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不满足于计算机仅能显示二维的图像,更希望计算机能表达出具有强烈真实感的现实三维世界。三维建模可以使计算机作到这一点。所谓三维建模,就是利用三维数据将现实中的三维物体或场景在计算机中进行重建,最终实现在计算机上模拟出真实的三维物体或场景。而三维数据就是使用各种三维数据采集仪采集得到的数据,它记录了有限体表面在离散点上的各种物理参量。它包括的最基本的信息是物体的各离散点的三维坐标,其它的可以包括物体表面的颜色、透明度、纹理特征等等。三维建模正在广泛地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并且以其提供直观、方便的三维图像等特点在各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三维建模、三维模型绘制、伞状网络 1、三维数据的应用 我们身在一个三维的世界中,三维的世界是立体的、真实的。同时,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化的时代是以计算机和数字化为表征的。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不满足于计算机仅能显示二维的图像,更希望计算机能表达出具有强烈真实感的现实三维世界。三维建模可以使计算机作到这一点。所谓三维建模,就是利用三维数据将现实中的三维物体或场景在计算机中进行重建,最终实现在计算机上模拟出真实的三维物体或场景。而三维数据就是使用各种三维数据采集仪采集得到的数据,它记录了有限体表面在离散点上的各种物理参量。它包括的最基本的信息是物体的各离散点的三维坐标,其它的可以包括物体表面的颜色、透明度、纹理特征等等。三维建模在建筑、医用图像、文物保护、三维动画游戏、电影特技制作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筑领域,一个建筑物如果用普通二维图片(比如照片)表示,会造成对某些细节部位或内部构造观察的不方便。而建造时使用的图纸虽然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却不容易看懂而且很不直观。如果使用三维建模的方法重建出这个建筑的三维模型,那么就可以直接观察这个建筑的各个侧面,整体构造,甚至内部的构造,这无论对于建筑师观看设计效果,还是对于客户观看都是很方

归因理论案例

案例一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体育课,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是50米快速跑。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男女各两组进行分组练习,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练习前提出了要求,即男女两对中没有战胜各自对手的,要做立卧撑五个。练习的一开始学生还为了比赛中胜负争论,如谁抢跑了,谁跑的时候脚踩线了等等,练习了几次后,学生的劲头出现不协调的因素,“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寻声望去,一名男生指着身旁的同学叫嚷着,一脸的懊丧,他的叫嚷得到全班大多数“失败者”的附和,原来与一同跑的是校田径队的集训队员,他虽几经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自信心不免受到不小的打击。教师问道:“你认为与谁比,公平?”“我要和他比”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迅速作出了回答与选择,指着身后一名小胖子并脸上带着一丝“坏笑”,于是“失败者们”纷纷提出换人要求,一时间就乱作了一团,教师很快使学生安定了下来,对学生们说了这么一席话。“如果是比赛,你能因为对手的强大而要求调换对手或者是拒绝比赛吗?”“不能”。学生的回答是坚决的。“什么是虽败犹荣?相信大家都懂,能与强者同场竞技是一种荣耀,什么是强者,就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永不言败,即使明知是失败的结果,也要冲上去与之争个高低,这才是强者。”听完老师的话那些要求换对手的学生不在言语了,只是接下来的练习更具竞争性。那名学生又一次输了,他一边做立卧撑一边在说:“我就不信赢不了你”。…… 案例二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学生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侧不然,认为失败的因素是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于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们听后大喜迅速作出反应。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来,出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小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谜底:首先引导各组观察着一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人的排队的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然后,请该组的成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通过这节课后,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中比以往显得更团结了,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和谐了,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体育成绩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 分析: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受到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利用3DMINE等软件建立三维数字矿山模型及其应用

3Dmine矿三维数字矿山系统的步骤及简单应用 这是2012年时候,我看了网友的相关帖子然后按照他们的流程,梳理出来的方法。当时对3DMINE软件理解还不够,以为建几个实体模型就是数字矿山了,实际上还差比较远,最基本的钻孔数据库、块体模型储量估算那些部分还没有,所以题目应该叫做“利用3DMINE 等软件生成三维数字矿山模型”更恰当一些吧。 因为许多朋友问这个方法,所以我再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网友的方法还是比较简单实用的,能够快速生成一套三维矿山模型,我添加的一些内容仅供参考,里面还是有不少小错误,请大家以网友原创为准。网友原创网页链接在上面,主要是两个帖子,一个是采集等高线,一个是截图的。 需要再补充一点,刚截出来的卫星图片,范围可能不是很准确,可以用PHOTOSHOP裁剪图片。如果有CAD实测平面图,将卫星图片多次插入CAD平面图中,图片后置显示,将卫星图片与测量实测地表建筑等对比,用PHOTOSHOP多次裁剪后就非常准确了。将裁剪准确后的卫星图片贴在DTM表面模型上,才与实际地表更吻合(如图13)。 摘要:利用3Dmine软件建立矿山地下巷道、矿体、空区、矿岩界面模型;利用Google Earth、Getscreen软件截取矿区地表高清卫星图片;利用Global Mapper 、MapGis 、3Dmine 建立地表等高线图和三维地表模型,并将高清卫星图像贴在三维地表模型表面;三维数字矿山系统在矿山生产设计中简单应用。 关键词:3Dmine ;三维建模;Google Earth ;Getscreen;Global Mapper; MapGis ;三维模型应用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不断发展,三维矿山工程设计软件在很多矿山、设计院、地勘单位、高校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比较有代表性的软件有3Dmine、dimine、supac、micromine、sd、龙软等等。三维软件有着许多传统二维设计软件不具备的优势,并且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里尝试用3Dmine结合其它一些软件建立铁山矿数字矿山系统,介绍详细制作流程并浅谈一下它的部分应用。 国产大型3DMine矿业工程软件可应用于地质、测量、采矿和生产管理等方面,主要为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探数据管理、矿床地质模型、构造模型、传统和现代地质储量计算、露天及地下矿山采矿设计、露天短期进度计划以及生产设施数据、规划目标数据建立实用三维可视化基础平台。 Global Mapper 是一款地图绘制软件,不仅能够将数据(例如:SRTM数据)显示为光栅地图、高程地图、矢量地图,还可以对地图作编辑、转换、打印、记录GPS及利用数据的GIS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可以转换数据集的投影方式以符合项目的坐标系统,并可以同时对数据集的范围进行裁剪;还提供距离和面积计算,光栅混合、对比度调节、海拔高度查询、视线计算等。 GetScreen(全称Get Screen Copy from Google Earth)是自动截屏Google Earth地图至本地的专用软件,根据用户确定的截图区域和高程,自动计算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自动拼接成无缝隙的地图文件,支持BMP 和JPEG两种存盘文件格式,并同时生成可用于OZI的GPS导航文件。 图1三维数字矿山系统侧视图 铁山矿三维数字矿山系统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 地上是带有等高线的DTM表面模型,并贴上了卫星图片。等高线是从中科院下载的地形TIFF文件,通过Global Mapper、MAPGIS、3DMINE等软件转变而来,而卫星图片是通过GetScreen软件从Google Earth上截取而来。 地下部分就是通过3DMINE常用功能将CAD图纸转换到真实空间坐标位置的平面图、剖面图,再利用平面图、剖面图制作出巷道、矿体、空区、矿房矿柱等实体模型。 技术路线如图2。

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论文: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方法比较研究

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论文: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方法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对于现下流行的几种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这几大类主流建模方法在制作中的侧重点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广大三维动画爱好者提供可供参考价值的资料。 关键字:三维建模多边形建模曲面建模插件 中图分类号:TH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05-0116-01 建模是每个动画项目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项目中的场景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技术表达,才能达到项目制作中追求高效快速的目的。因此比较研究各种建模方法的应用技巧对于提高项目制作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悉数当下建模技术方式,分别有多边形建模、曲面建模、细分表面建模、插件建模四种,在建模技术上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劣势。 多边形建模方式是属于三维制作软件领域中传统的建模方式,其原理是利用一组顶点和顶点间的边组成所需要的边形,Polygon物体是多边形面的集合呈现简单的形状。也就是说可以利用3D MAX预先设置的Box、Cone、Torus、plane 、Teapot 这样的标准几何体,和扩展几何体中的Capsule、Prism 、ChamferBox等多边形,针对于对象的需要,任意的修改这些基

本多边形的他们的组合方式,使他们的外形达到制作方提出的要求,比如建筑效果中的楼房、起居用品、器皿等简洁规整的物件外形,而对于复杂的模型创建则可以利用3DMAX内置的编辑操作和多边形工具对Box反复Extrude和Edit Mesh来完成,因为这些工具的存在使得它具备创建复杂模型的实力。 NURBS曲面建模方式是用来做曲面造型物体的专业的方法,全称是……非一致性合理基础样条曲线,曲线和曲面是曲面模型的定义单位。由于NURBS曲线和曲面在传统的制图领域并不存在,是为使用计算机进行3D建模而专门建立的在3D建模的内部空间用曲线和曲面来表现轮廓和外形,因此NURBS能够比传统的多边形建模方式更好地控制物体表面的曲线度。有棱有角的形状要想在NURBS表面里制作生成是很难的,这种建模方式在制作复杂的曲面造型和精致的卡通造型、接近真人的效果的模型、曲线型的工业模型才更有优势。3DS MAX从2.0版就引入了NURBS技术使其建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到目前4.0版NURBS技术更加完善创建和控制NURBS物体更为便捷,使NURBS建模方式在设计和动画行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NURBS 建模现已成为曲面与工业造型的标准方式,在工业设计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细分曲面技术是1998年以来业界最流行的建模技术,大有赶超NURBS技术之势,它可以使模型建立更容易,而且效果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理论及其应用 对事情进行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维纳将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作为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将以教育、个人成功与失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员训练、心理治疗、挽救邪教痴迷者、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警察工作中,分析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问题为例来具体阐述维纳成就归因理论的应用. 一、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1教师对学生归因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 (1)当学生做出积极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正面强化 (2)当学生做出消极归因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加以矫正,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 2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归因 如果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

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3 具体应用: 1. 避免能力归因倾向2 客观地认识难度归因倾向3. 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4. 防止运气归因倾向5. 给予学生适当的成就期望 6. 善用归因回馈.失败时,应肯定他们的能力。成功时,慎用表扬。 7. 积极进行归因训练(1)强化矫正法2)情景感染法(3)榜样训练法(4)自我控制法 二、在成功失败后的应用 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要学会进行积极地归因。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 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失败→缺乏努力→内疚/ 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成功→运气→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所以努力作为一种不稳定内部的一个因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会继续向前。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