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个性独特的才女作家,她们的创作也一直备受关注,学术界各学者也都各执一见,众说纷纭。她们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对比,悲剧意识的对比,创作风格的对比这三个大方面入手,浅析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以及由作品引发的个人思考。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意识;创作风格;

Abstract:

Keywords:

序言

萧红与张爱玲,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却同样经历过中国的动乱,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一生漂泊不定,她们的家庭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路途的坎坷,也同样曾使她们对爱情失去信心。这种种的相似,将她们联在了一起,也与她们各自的创作紧紧地联在一起。

一人物形象之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是敏感个性的才女作家,作品中自然流露着女性意识,只不过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的更为强烈些,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给予了更多的理性关照。虽然她们都把目光定位在了普通人民身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仍然不同,人物形象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一)“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萧红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长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有纯朴、真实,也有麻木、落后。《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小相同,它总是发着猪声。”[1]从这句话中就能感觉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那种粗俗天性,同时会被萧红的语言所折服,幽默却又不乏讽刺,极易让人脑海中显出麻面婆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王婆、成业婶婶、李二婶子等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着麻木、冷漠的共性。文中刻画最为深刻的人物我觉得是金枝,她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但是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的命运仅用一个“悲”字来说远不足以。在她怀孕的时候,连她的母亲都埋怨、逃避、甚至要被她羞死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母亲不像母亲,对女儿也没有爱和热情。就是在金枝挣回那一元钱的时候,母亲的眼里也仅是钱,没有其他。她不去问女儿的生活状况,而是催促着女儿赶紧回城里挣钱。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漠刻画得透彻,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慨叹。

像这种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在萧红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像《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等等也终究逃脱不了当时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命运。正是这些平凡的劳动人民,这些平凡中的悲剧,才构成了萧红作品中灰色,暗淡的悲情基调。

而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对小人物,对都市平民命运的反映,只不过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不是典型的愚昧、麻木的代表。他们有思想,渴望冲破枷锁,但又被某些东西拴着无法冲破,因而导致种种悲剧命运的产生。像《半生缘》中的曼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个为了更好得生存,竟然出卖了自己的亲妹妹;一个为了满足自己的扭曲心理,不惜把自己儿子、女儿的幸福彻底毁掉,同时也毁掉了自己。他们是平凡的小人物,可以使说是自私,也可以说是某种目的将他们带上了不归路;但他们又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意识之下做出的冷漠行为是最可怕的。

张爱玲笔下的小人物是形形色色,对比鲜明的,他们的人生悲剧是深刻的,有着不同原因的。像《色戒》中的王佳芝,《多少恨》中的家茵,《半生缘》中的曼祯等等。只要提出一个人物,就能找到很多要说的,因为她们的人生内容太丰富了,这可能就是张爱玲小说的魅力吧。张爱玲找的这些悲剧原因却又是那么顺理成章,出人意料。比如《色戒》中的王佳芝本来她也就是一个求学的普通学生,仅是一次爱国的公演就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她痛苦的在另一种身份下生活,她有时几近疯狂,但是她渴望有一天能够逃离那种生活,所以她忍了。但女人终究是女人,爱情在女人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她即将成功的最后一刻,她还是放走了她自以为不会爱上的那个男人,可能是感动,也或许是真爱使她做出了这个生死抉择,上演了一幕自演的悲剧人生。

萧红与张爱玲,写得都是小人物,但这些小人物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萧红笔下的人物共性多一些,男女老少皆有描写;张爱玲笔下的小人物个性之处多一些,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堪称一绝。萧红写的小人物是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乡村人,又朴实的一面,自然也有罗获得一面;张爱玲写的小人物是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他们也有落后,但和萧红所描述的还是有差别。或许是由于萧红、张爱玲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存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然:一个生活在传统封闭的乡村中,一个生活在现代开放的都市中。

(二)女性形象之对比

萧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很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着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张爱玲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从进入男尊女卑的社会那一刻起,女人就注定了要依赖男人。即使在伟大的女人也改变不了,这是女人的本性。萧红与张爱玲,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同样对女性的境遇给予了关注,只是关注的方式角度不同罢了。

萧红有着多次的婚姻和生产经历,所以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在生产前和生产后血淋淋的怵目场面,是充满血腥的,惨烈的。她笔下女性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就像猪狗一样,是生产的工具。这种描绘是萧红特殊的生活经历所致,所以才会写得真实、刻骨,在刻骨中又显出女性的隐忍和坚强。

萧红的作品极少谈及女性的爱情,《小城三月》中翠姨的爱情描写,恐怕是她唯一一部女性爱情题材的作品。作品中的翠姨,不像其他作家笔下的女性,她显得过于平静和羞涩;翠姨是美丽的,但是她的爱情却在自己封闭的灵魂中消失。萧红笔下的翠姨生活在保守落后的小地方,她渴望自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世俗的目光和根深蒂固的思想:她潜意识里认为女性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的,女性的天空终究是低的。翠姨最后还是匆匆走完了自己的短暂人生,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命,不会好的。”[2]

萧红对女性形象的刻画相对而言趋于单一,这些女性在她笔下是沉重的,是不幸的,但是萧红很少去探究这种沉重和不幸的根源,只是表面化的去做客观的叙述,在这点上,张爱玲的创作略显深刻。当然这和萧红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可能也正是这种单一,才使得她笔下

的女性更为独特吧。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没有萧红作品中惨痛的生产经历,她善于写女性人物的心理,并且故事情节丰富。张爱玲对男人和女人这两个不同群体的透彻认识,使得她的人物刻画十分深刻。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描写要多于男性,女性是红花,而男性则是绿叶,两者相映相成,构成了一个个家长里短的故事。

张爱玲经常谈及女性的爱情婚姻生活,几乎是每部作品。在她的小说中,女性是一个独立体,她表现得更多的是女性人性中恶的一面,扭曲的一面。这些女性有温柔的,顺从的,也有疯狂的,泼辣的,歇斯底里的。我很喜欢她《半生缘》中的女主公曼桢,是温柔即使是平静的叙述,张爱玲也一样能对人物的内心做出剖析,一语惊人。张爱玲对女性扭曲心理的刻画也相当到位,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泼辣无理,也有让人怜悯的一面。傅雷对《金锁记》的评价很高:“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范。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3]这部作品能如此成功,也得力于文中对曹七巧这个人物的成功刻画。张爱玲对男女之情似乎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感,她说出的话总是能让人为之折服,似乎充满人生哲理。就像在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中,写的是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纠缠,可能我们痛恨的是男主人公振保,他胆小懦弱;而觉得娇蕊和烟鹂是可怜的,但是我更为张爱玲描述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种种现实关系而惊叹。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她十分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内心感受,因此而创作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女性,她们有各自不同的遭遇,各自的人生经历,各自的性格,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有着有别于其他女性的个性之处。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丰富的,变化的,绚丽的。她不仅写出了这些女性的悲剧人生,更揭露了其中更为深刻的女性的生存价值。

张爱玲对女性是了解的,了解是深刻的,她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着极为理性的认识,可能不像萧红的情感那样多,张爱玲更看中的似乎是作品之后的理性思考。在萧红的作品里,能明显的感觉到她对女性的怜悯之心,但她除了怜悯之外,她什么也帮不了。张爱玲极力追求女性的独立意识,揭露男权的不合理;萧红潜意识中似乎服从于男权,缺少女性的独立意识,所以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才会着本质的差别。

二悲剧意识之比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的人物的灭亡。人的悲剧命运的景象在我们心中所唤起的,就不是关于必然律的观念。痛苦与毁灭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这完全一样,痛苦和毁灭总是可怕的。”【4】悲剧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人演绎的方式不同而已。悲剧性的东西总是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悲剧的效果。萧红和张爱玲作品的共同之处就是作品中潜藏的某种悲哀,正是这种悲哀使作品与读者的内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更容易引起共鸣。但两位作家对她们心中悲剧的不同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心灵震撼。

(一)萧红:为“大我”的悲恸

萧红生于一个地主家庭,黑龙江省呼兰河县人。【5】在家中她缺少父母之爱,童年一直在祖父地疼爱庇护下生活祖父的爱影响了她的一生。如果说家庭的冷漠于她是不幸的,那么有一个疼她爱她的祖父对萧红来说又是幸运的。但是这种爱并非都是好的,正是由于祖父的溺爱,使她产生了依赖,软弱的小女儿情结。

萧红的感情之路是刻骨铭心的,她屡次被抛弃,历经磨难,结果还是令她失望。她所有的梦想接连破碎,在这个过程中,她有过痛苦,孤独和寂寞,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挡她的创作激情,即使寂寞她也要用文字记下来,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说萧红有大作家的才情和气质,这也决定了她文学创作无可取代的成就。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

丛书”,长篇小说也颇具史诗色彩,还有《商市街》,《小城三月》,《桥》,《旷野的呼唤》等作品都充满了真情,极具文学价值。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突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是丰厚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然而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人生是暗淡的。”【6】也正是由于她的悲剧命运,萧红的创作成就才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在她的创作和命运之间,并非是偶然和巧合,而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萧红曾说:“人类的精神只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的发展,追求他的最高峰;一种是向下卑劣和自私。”毫无疑问,萧红的精神属于后者,正是由于她思想的高尚和心胸的豁达,才使她的作品十分大气。她是位女作家,但却很少像其它女作家一样喜欢写婚姻,爱情,家庭等生活琐事,她也很少以自己的悲欢去写文章,萧红所反映的世界是大世界。

萧红亲眼目睹了祖国的灾难,故土的沦亡,所以她敏感的心倾向了国家,过多的爱国意识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痛苦,她开始用大部分的文笔记述当时人们的生活。她的作品就像是一种历史纪录,但不时地还透出凄凉、哀婉的基调,凄凉不是为自己,是为千千万万还没有觉醒的国人,是为“大我”而悲。比较明显地能感受到这种“大我”情调的是《呼兰河传》,也是萧红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曾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小说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是国人的无知、愚昧、自欺欺人激起了萧红的悲哀,当她的悲哀融入到作品中的时候就不难解释她作品种潜藏的悲哀了,但是更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亲。萧红的作品和鲁迅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封建制度下国人的愚昧无知而气愤和悲哀,只是鲁迅的文章更接近政治,更犀利,更具号召性,而萧红的文章更生活化,更温和。这可能就是鲁迅为何给与萧红如此高的评价的原因吧,在平淡中揭露社会的无情和冷漠。在《呼兰河传》中提到的上学校事件、那个无人问津的“水泡子”、吃瘟猪肉事件等等都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的种种劣根性。萧红的类似这种作品还有《生死场》,也同样是从爱国这个角度出发来创作的,她带给我们的是英雄式的悲剧。而像《小城三月》,就没有那么多讽刺批判意味,只是非常可观地描述了一个小人物翠姨的悲剧一生,但是这种悲剧依然是旧社会传统思想束缚所致,让人读后在无限伤感中思考女性在社会中无法改变的被约束地位。

萧红的作品简单、明了。她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身边的人和事。但是读来之时总有种隐约的忧伤流淌其中,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卖豆芽菜的女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地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7】王寡妇的生活就是这样。少了谁你都得活下去。人活着总会有喜怒哀乐,即使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它仍然存在,不会因谁的悲伤而消失。要想活着就得去接受,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就是萧红的人生感悟,一个人在经历过常人无法体验的生活之后,总会有我们无法体会的悲伤和感慨。她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8】这就是她的人生态度,似是站在高处俯瞰众生,是一种对自在生命意识淡漠的悲悯与慨叹。

萧红记述的似是真人真事,她写周围的一切,但很少流露自己的内心,即使是痛苦也会在她的节制下变得微乎其微。“她把自己的处境和感受毫无保留地倾诉给读者,有时字里行间里流淌着血泪,而却矜持的保持着自己的尊严…”【9】即使流露也是让人带着敬畏。她写周围的人和事,借此传达悲哀,没有起伏波澜,只有平淡,看透世事的平淡,有时平淡的近乎冷漠,但实际上她的心是热的,这种冷漠也仅存于爱情婚姻中。她对家乡故土仍是充满怀念和感激,而把自己的悲剧人生深深埋藏,藏进她的文字中,因而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真挚的情感,悲剧的意蕴。

(二) 张爱玲:为“小我”的悲悯

张爱玲1921年9月在坐落于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里出生,以后在祖国大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租界的地面上度过的。【10】祖父张佩伦清朝大臣,祖母为李鸿章的女儿,母亲黄素琼新派女子,出身宦官世家,特立独行。这种家世使得张爱玲的卓越才华变得顺理成章。

张爱玲出身贵族世家,但是一样缺少家庭的温暖,在她童年的记忆中,有的只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这些无形中形成了她内心世界的极度孤僻。相对于萧红而言,张爱玲更显孤独。她不喜欢喧闹,不喜欢与外界交往,尤其在晚年,她几乎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独行者。

张爱玲1943年正式写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的发表,震惊上海,傅雷曰:“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她的出现的确给文坛带来了新奇。之后很快出版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当然还有其它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里不再赘述。张爱玲是幸运的,幸运在有一位发现她才气的人;张爱玲又是悲哀的,悲哀在她一生追寻自己的归宿和所爱,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有寻到,虽然也成了家,但终究不是她所追求的婚姻。“作为一个作家,张爱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她的作品同样验证着一个‘奇’字。她在文学的世界中写尽了人间浮世的繁华和悲哀,庄严与滑稽,以特有的细腻演绎着近代中国的沧海桑田,唱出了末世的挽歌。”【11】对张爱玲的评价举不胜举,张爱玲的一生就如同她作品的名字一样,是传奇的一生,流言的一生,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

李碧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张爱玲时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于她又有什么损失?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我喜欢这句话中“古井”的比喻,不得不承认张爱玲是文坛中的绝世奇女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爱玲善于写爱情婚姻悲剧,“张爱玲是现代作家中最专注于‘恋爱、婚姻’作家,其婚恋描写与时代关系淡漠,而是指向人性、人性恶的一面。”【12】这和萧红的“大我”的创作角度完全不同,萧红极少去写爱情婚姻,而是用过多的文笔去关注民族、社会。所以说张爱玲的作品是从“小我”的角度出发的,在她的作品中没有太多的民族意识。同样处于中国的动乱时期,同样写的都是小人物,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仿佛只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与国家民族并无太大关联,她们的生活就是全部。张爱玲的小说是纯小说,是为了文学创作而创作,或者说张爱玲在创作上是自私的,她只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创作。就像她《封锁》中说的:“封锁了。摇铃了。‘叮铃铃铃铃铃’,每一个‘铃’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13]张爱玲的创作就是在这切断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她笔下的人物似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封锁的空间里,而且这些人通通都是为自己而活,就像白流苏,曹七巧等等,说她们自私也好,无情也罢,总之她们都安然无恙的活着。

张爱玲不批判社会旧风俗,她始终以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创作,写的就是家庭生活琐事。比如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篇小说就反映了张爱玲对中国传统爱情、婚姻的反思,小说开头的那段独白也让人为之一颤“也许每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子,至少两个。娶了红的,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自己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的,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14]这是张爱玲对男人本质的看法,她见解的深刻不得不让人敬佩、感叹。她批判的仅仅是一个伪君子,看似忠厚老实,实则自私、软弱、无情。没有什么社会原因,就是从“人”自身出发。再如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描绘的是当时都市里巷中最寻常的人生,表现的是一个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没有批判、讽刺,只是一个虚构的爱情悲剧,在她趋于平淡的这部作品中,流淌在字里行间的依旧是张爱玲似的苍凉。不仅这两部作品,其他小说也只是写剧中人的情爱不涉及国家民族,实际上都是按张爱玲的内心活动来虚构故事。

胡兰成在《评张爱玲》一文中将张爱玲和鲁迅相比作了一番评论,他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鲁迅是尖锐的面对这政治的,所以讽刺、谴责。张爱玲不这样,

到了她手里,文学从政治走回人间,因而也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15]

这句话还是合理的,是鲁迅和张爱玲的不同,也是萧红和张爱玲的不同,前者是大我,而后者是为小我。

张爱玲的创作是以自己的所感所悟去虚构故事,她笔下人物的心理刻画相当到位,实际上就是她的心理;而萧红的作品则不然,萧红描述的都是真人真事,似一部部自传,她不刻意去写某个人的心理,只是通过人物的自然的行为就足以表达出来,是一种平淡、客观的描述。张爱玲的悲带给我们的是隐忍的,一针见血;而萧红带给我们的则是淡淡的,时隐时现的悲。萧红创作中蕴含的是民族式的悲剧,张爱玲创作蕴含的则是存在式的悲剧。

总之,两位作家不同的悲剧意识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心灵震撼:一种是崇高的,一种是隐忍的。崇高是在一定高度上的,能净化人的心灵;隐忍是时时刻刻的,隐隐的,感触深刻的。萧红的作品是上升到一定高度的,里边有大道理,有民族;张爱玲的小说则相对低,因为张爱玲的作品更生活化,是生活故事。张爱玲的小说更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因而也就更能引起人的共鸣。萧红尽量掩饰自己心中的悲哀,而张爱玲则大胆流露。人对悲剧的认识和发泄渠道是不同的,因此创作出的作品就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悲剧效果。

三创作风格之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的作品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其创作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张爱玲的作品辛辣老练,萧红的作品朴实纯真;张爱玲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萧红则始终是当局者。不同的创作风格总是会给读者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冲击,两位才女作家都尝试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体,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叙事结构和审美风格。

(一)萧红:意识流似的叙事抒情文体

萧红具有个性的创作,是她留在文学史上最具价值的东西,她创造了一种不可模仿的文体形态,一种不像小说但是小说的文体,有叙事亦有抒情。

萧红的小说又似抒情散文,她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受,意识流的形态,向读者娓娓讲述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中的人和事。萧红以当局者的身份创作,所以很多作品似是自传性的叙述,这种看似自由散漫的文体与她成长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黑土地的辽阔空旷培养了她自由的性格,祖父的爱护和放纵助长了她的叛逆,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乡村化了。萧红的心就像是驰骋在北方草原上的奔马一样,无拘无束,真是自在,所以她才会以如此独特的笔势创作出如此多具有艺术文化价值的作品。

萧红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作家,是感性主义者,在她的作品中很难看到贬斥和痛恨。即使在受到巨大伤害后,依然保持着她创作的那份纯真。从萧红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她喜欢写家乡,尤其是家乡的蔓藤植物,这些植物代表了坚韧,从她对这些植物的客观描述中,能深刻体会到萧红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的痛彻的感悟。

只有拥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才能写得出如此单纯可亲的作品,而这种干净只属于萧红,这种自由散漫也只属于萧红,她独一无二的“萧红体”文本时文学史上之首创。

(二)张爱玲:别具一格的“张体”

张爱玲具有极强的文体意识,她也曾经探索过多种文体,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张爱玲体”,卓尔不群,雅俗共赏。

张爱玲有着睿智的目光,并且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她喜欢追逐个性,展现自我。张爱玲的文体似乎是混杂的,不是那么纯粹。她写散文,她的散文却不是优美动人或者感人肺腑的,而似乎是掺杂着评论;她写小说,她的小说也不显得庸俗无华,小说中的部分语言却有着散文般的优美,而且色彩鲜明、个性独特,她的每篇小说读起来总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写评论,她的评论也不是哗众取宠,每篇评论总有她独到的见解。

张爱玲总是试图在尝新,总是能找到新的着眼点,所以她的文体像是杂糅在一起的,总有一

种特别在其中。张爱玲第一部作品的文体曾让许多人惊叹,而她其后的作品更是给文坛学者带来了无数的慨叹。

(三)语言叙事、审美风格之比较

萧红的作品有一种近乎童真的纯粹,这种童真不是天真,而是心无杂念的纯粹、干净。只是这样,她的作品才充满了感情。她以自然清新、质朴深厚的文笔,自传式的叙述,超越了时代,让后人在感叹中体味她的作品。正是她孩童般纯净的心,才使她能创作出如此干净的作品。萧红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她以孩童的视角去看待她周围的世界,是一种最自然的流露。没有刻意的做作,没有太多的技巧,只有一种潜在的心与心的交流。

萧红的语言朴实简明,在她的作品中时而也有幽默,只是在这种幽默的语言背后是隐隐的沉重和讽刺。萧红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色彩,她的描述带给我们最多的就是北方“裂着大口子的土地”,或者是淡青的植物,但是这种朴实语言描绘的东北乡村却是真实的,亲切的。萧红没有张爱玲用语言制造氛围的高手腕,但是这种朴实无华的描述就像美术作品中的白描写意法一样,是一种本色的描述,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

萧红的语言相对柔一些,清新的、淡淡的。她喜欢借景抒情,如《小城三月》中有对翠姨坟头的描写:“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地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16]从这句话中就不难看出萧红语言的特色,同时一股悲伤之情已然流露其中。

张爱玲的创作极富技巧性,她对语言的熟练运用是文学史上无人能比的。她喜欢用华丽的词藻,在这种华丽背后探索人性。缤纷的语言色彩使张爱玲的作品如同一幅幅珍藏多年的油画,时间再久仍不褪色,耐人寻味。比如在《金锁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江软缎对联,绣盖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17]张爱玲用她独特的彩笔,铺张的语言描绘了芝寿新房的豪华陈设,与平铺的叙述形成了刺目的对照。张爱玲用词的华丽与她的家世有着必然的联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潜在的。从这些语言中可以感觉到她力图挽住其贵族文化繁华气象的努力。她身上的华贵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因此这种华贵也融到了作品之中。

张爱玲的文风是老练的,看透世事的。她善于挖掘人性,对人性刻画的深度超过了其他作家。她永远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冷眼去看世间的人和情,她也从不把自己带入文章中,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叙事。萧红至少还有对家乡的爱,张爱玲心中似乎没有爱,只有无法摆脱的苍凉,她的心似乎是冰冷的,一种绝望后的冰冷。张爱玲是一位纯粹的文学家,纯粹在她只是为创作而创作。她的每部作品中都隐含着其对人生的态度和见解,评论之尖锐在文学界屈指可数。张爱玲是理智的,有时理智的让人毛骨悚然。这并不是说她没有情感,只是她把这种情感通过哲理性的语言传达出来,较萧红而言,她的文笔多了一份冷静,一份深邃,一份清醒。

两位作家在叙事上也是不同的。萧红用的是回忆录似的记叙,而张爱玲用的是情节化的虚构。萧红以感性化的叙事见长,而张爱玲的叙事风格则是情节化,角色化的。萧红的小说似乎没有中心,没有主题,自由而飘逸,而张爱玲则利用虚构的故事,连贯的情节,丰富深刻的人物来创作,主题鲜明,观点深刻而独特。萧红以孩童的视角为切入点,而张爱玲就是以少妇的心理探求文学形象,构造故事情节。萧红的作品是纯自然的流露,没有过多的设计,而张爱玲则早为她笔下的人物设定了悲剧的结局,只等水到渠成。

张爱玲的作品中有现代与古典的糅合,萧红的作品则充满了北方的乡土气息,两位作家的审美风格也是不同的。张爱玲的这种巧妙转化中外文学传统的能力让人汗颜,所以她的作品中有中国传统的一面,也有西方开放的一面,中国传统的小说精华和西方小说的精髓在她的作

品中得到了和谐自然的吸收和消化;而萧红的小说更侧重于写中国的传统一面,写北方的乡村场景,写黑土地上的人和事,所以说她们审美的切入点是不同的。

总之,不同创作风格下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从文体、语言叙事到审美风格,萧红与张爱玲都各有特色,萧红带给我们的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黑土地,而张爱玲带给我们的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四结语

萧红与张爱玲,两位绝世才女,以她们的人生体验创作出了这么多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是女作家,所以文中自然流露着女性意识,尤其是张爱玲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是十分深刻的;因为她们的人生经历是其创作的重要来源,所以使得两位作家的作品中流淌着悲情;因为创作风格的不同,又使得两位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正是其中种种的相似与不同,才使得两位作家的作品更具有可比性。文章通过对人物形象、悲剧意识、创作风格的分析比较,对两位作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以及由此延发了更多思考。

注释:

[1] 张弘:《萧红小说经典全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2] 萧红:《小城三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3] 傅雷:《万象》杂志,1944年5月号。

[4][苏]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86页,85页。

[5]张弘:《萧红小说经典全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前言第一页。

[6]马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7]张弘:《萧红小说经典全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90,191页。

[8]张弘:《萧红小说经典全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9]肖凤:《悲情女作家萧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0]余斌:《张爱玲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11]文学武:《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12]王剑从:《雅俗结合的宁馨儿》,《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1期。

[13]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14]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北京: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21页。

[15]胡兰成:《杂志》月刊,1944年5月号。

[16]萧红:《小城三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17]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北京: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14页。

谢辞

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宋宁老师,本课题在选题及进行过程中得到宋宁老师的悉心指导,她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解决写作中的困难,并给我以热忱鼓励,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宋宁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渊博的学识都让我受益匪浅。她在我的论文开始之前及时地和我说了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上交时间等问题,对我的论文提纲给予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并及时回复了邮件等等,都对我论文的及时完成有很大的催动作用。在论文初稿写完后,宋宁老师又找了专门的时间给我详细指出了论文中存在语言、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在这里我要感谢宋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感谢学院和学校领导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还有我的同学、朋友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张弘:《萧红小说经典全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2]马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3]余斌:《张爱玲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文学武:《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苏]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6]肖凤:《悲情女作家萧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7]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北京: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年。

[8]胡兰成:《杂志》月刊,1944年5月号。

[9]萧红:《小城三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10]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河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萧红:《萧红散文》,重庆:重庆大时代书局,1940年。

[12]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黑龙江出版社,1979年。

[13][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陈定家汪正龙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译,广西:漓江出版社,2007年。

[1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6]萧红:《萧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乃翘、雅茹:《走出黑土地的女作家:萧红评传》,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萧红作品分析文档

论萧红作品的三个方面 摘要:从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的内涵性,一、时空界限的打破。二、幽默因子的运用。 三、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时空界限幽默因子哀而不伤萧红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萧红的作品。 时空界限的打破 内容上,萧红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多重性、深刻性等特点,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自在体”:形式上,语言的诗化、抒情化、散文化等审美的特性,是可以独立成章的美文。 这种独立性与时空界限的打破有着一定的联系,她的作品更注重空间性而非时间性。打乱时空界限的充分自由、自然、开放的结构形式。叙事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决定了萧红小说结构形式的舒展,随意。一切都服从她的讲述,抒情,虚构的需要。传统小说结构中时间至关重要的因素,而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的小说的创作则越来越重视空间因素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一种追求小说空间化效果的趋势,萧红有意识无意识的把空间因素放在了小说结构的首位,她的小说大部分都以空间作为结构的中心的。小说标题通常也用空间概念而少用时间概念。如《生死场》《牛车上》《桥》《北中国》《黄河》《莲花池》《山下》《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都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时空观和她重视生存状态,人生困境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说来,人的存在是与一定的场景、环境、场面即空间密不可分的,小说家不太可能把空间因素排斥在小说之外,相反,如果想达到瞬间的轰动效应,那就必须与时效性结合起来。但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是一个存疑,这也是一种悖论。往往越重视时间的具体性,具体化到一定程度,例如报告文学,通讯。一般来说,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具体化的时间有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片面性,狭隘性,简单性的一面,要想表现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效果,往往更注重加强空间表现力度,淡化时间概念,把时间的表现的不够充分,模糊,不具体。空间力度的加强给人一种立体感、厚重性。有利于表现色彩、意境、绘画、回荡的效果。对很多小说家来说,一般都更注重时间因素在结构中的作用,故事往往有一个从前往后的线性的因果发展链条。而萧红的小说结构中你是找不到这种时间链条的,时间已被打断,切隔成不同片段与不同的场面融合在一起。你很难分清哪是时间,哪是空间,哪是过去,哪是现在,时间的不确定性,给她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超越时空界限的高度概括性和所传达的人生思索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幽默因子的运用 萧红的小说一方面有沉郁,厚重之感,这是因为内容的沉重性,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死亡的描述。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对国民性的探讨,对人生悲凉的体验,生命意识的体验。这些都是厚重有深度的命题。还有三个层面的悲剧性:一、生命的悲剧感;二、女性的悲剧感;三、寻找家园的悲剧感。这些悲剧感也是沉重的。都是一些“忙着生忙这死”的命题。但另一方面在沉重的背后总是让读者感觉到一丝希望,一丝温暖,与《骆驼祥子》和《寒夜》相比没有那么沉重和窒息。而这种希望,这种温暖和幽默因子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联系。幽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乐观的心态,具有温暖,关怀希望的效果。抒情、写实、

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 - --------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 龙瑞10022154 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 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长张爱玲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似: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少家人的关爱,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坎坷的爱情婚姻生活,使她们对爱情都失去了信心。相似的成长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在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在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是生存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将朴实、真是和麻木、落后集于一身。例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但同时,萧红以其幽默中夹杂着的讽刺的语言功力,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忘。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例如《半生缘》中的曼潞,为了生计,她甘愿下海做舞女,她并不是十分的鄙夷这份工作,并且对于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还乐享其中,但是当遇到现实的问题时,比如,世俗的眼光,结婚的问题出现时,又使她对舞女这份职业感到及其的厌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对比十分的鲜明,她们的人生悲剧是不同的。 张爱玲与萧红都写的是小人物,都是女性,但是两人笔下的女性在本质上却是有着不一样的。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是东北的农村妇女,而且其中看不到作者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作者七声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女作家, 1943 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标志着她正式步入文坛,自此而后的几十年间,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雷峰塔》、《易经》等等,都可以被成为经典。但是,其前后期作品的特点却有着较大差异:前期作品以华丽而悲凉的风格为主,重点描述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后期作品却以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书写自己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张爱玲既具有遗老遗少的部分习气,同时也对爱情抱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另一方面胡兰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观和创作方向,在经历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破灭之后,她从写别人的故事转而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记录、感悟人生。本文将从张爱玲前后期作品的概况入手,分析不同时期其作品的不同特征,同时分析前后期作品是所以会产生差异及以胡兰成为分界点的原因,以期对研究张爱玲极其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张爱玲;前后期作品;胡兰成;原因;影响 abstract Zhang Ai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194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incense" marks her formal entry into the literary world. Since then, she has been working hard for a few decades. Works: "Golden Lock", "Allure Love", "Thunder Tower", "Book of Changes" and so on, can be a classic.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before and after it has a big difference: pre-works to gorgeous and desolate style, focusing on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and desire wrestling; post-works are slightly messy straightforward to write their own insight into the life of life insights. The reason why there will be such a difference,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early family and social background, so that Zhang Ailing not only part of the legacy of the old habits, but also have a more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ove; the other hand, the emergence of a certain degree of Hulan Cheng Changed the love of Zhang Ailing and creative direction, after experiencing the vision of love and burst, she wrote from someone else's story to write their own stories, with the text recorded, sentiment lif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Zhang Ailing 's works in the early and late perio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works will be different and the reason of Hulan' s demarcation point, so as to provide some help to the study of Zhang Ailing 's extreme works.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在《呼兰河传》中,她与祖父快乐的后花园生活,也被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一次,“我”将后园的玫瑰摘下插到祖父草帽上,祖父不知,进屋后祖母看见,大笑不止。这样真实欢乐的场面恐怕只有在祖父这篇中才能见着了吧。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吧。萧红的作品不仅仅真实创造人物、自己心爱的人还真实自我,用一种勇于表现真实的态度,写下了自传性的《商市街》。尤其经典是她自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旅馆别的房间的门上挂着“列巴圈”,她萌生了“偷”的念头。萧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后又因为没有了柴火不得不向房东借柴火,由于不好意思张口,他们只好写了一张字条去求借。她总在自己身处难堪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最真实的东西,所以很能打动人。她对自己的感情从不隐瞒、从不文饰,这一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萧红就是萧红,有着她独特的萧红体。这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她那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她面对着自己的第二任男人萧军,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都说对于越亲近的人来说,描写他的外貌必然是绰绰有余的长篇大论。且看萧红眼中的萧军“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仅仅十五字,便有棱有角,形神兼备了。远远超过那些冗长的篇章。以上这对萧军外貌的描写还不算什么,在散文《雪天》中有一段对话: 军:“饿了吧?” 红:“不饿” 军:“够不够?”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理解。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们的思考是对人生的质问,是超越她们自己时代的。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性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 此外,她认为,萧张二人的写作都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并与鲁迅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吻合,而且她们的写作为二十世纪汉语写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光明日报》有关于二位女性作家的比较: 萧红,其实我并没有完全读完《生死场》《呼兰河传》,但萧红的照片给我一种清晰的感觉:烈性女子。她的文字凄厉,大约与境遇相关,她碰到的男人都不好,第一个是浮纨子弟,第二个萧军是大男子主义者,而且最后又找别的同志组合去了,端木蕻良有过于软弱的地方,萧红多少是被牺牲被辜负的。 萧红的人生跌宕起伏的,与萧军三次离合,最终离开,离开萧军意味着离开革命阵营,萧红的女子自语转变的很奇怪:一面是文化主流中的“大我”话语,一种是主流边缘”女性的“小我”话语。而大我的激烈亢进始终掩饰不了小我的忧伤失望。她也许潜意识里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为外物所蔽。当她辗转至香港,患白喉而逝,死时没有发出任何声息,虽然她曾写下了振聋发聩的文字,但文字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过去的,就象她的生命——开到荼蘼花事了。 我常想起萧红,是因为我更喜欢《小城三月》里流露着纯洁、感伤同时体验着青春快乐的萧红,还有那个跑到鲁迅先生家试着不同的衣服笑吟吟问“可好看”的萧红。想起她那单纯爽朗的笑声终于淹没于世的沉寂,那种鲜明的热闹喧嚣自此休止的空落。 至于张爱玲,到底是聪明绝决的,她将人性的软弱低微看的再清楚不过,写来刻骨入微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 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 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 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脉络清晰,井然有序。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次铺开。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俗增加了耐谈性。俗雅——华美后的苍凉。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 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母亲也袒护兄嫂,为了生计,她向往着与范柳厚的婚姻。一个有钱。放荡,在英伦长大的公子哥。各家太太们都争抢把女儿嫁给他。而他只想流苏当他的情夫在一场场较量中,白流苏被逼到没有退路的绝境——做了的情妇。而此时香港战争爆发,在这乱世中,两人相互依存,于是结成夫妻。白流苏似乎是赢了,战争而在这场婚姻后面,难掩她心中的荒凉。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 张爱玲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白流苏与范柳原有多少爱情,婚姻又过的怎样,我们只有想象。有相同境遇的人,大抵也希望有白流苏式的传奇,而背后的苍凉与无耐又有谁知了,这就是张爱玲,就是在圆满后,也不忘告诉你“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子。” 3、多种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雅与俗的完美结合。 张爱玲不仅从《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吸取营养,她还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吸取了心理分析,意识流,通感、蒙太奇等技巧方法,在小说中灵活应用。 1、心理分析对揭示人物的潜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傅雷对于张爱玲小说尤其是《金锁记》中的心理分析给了高度评价:“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兄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她利用暗导,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曹匕巧是一个乡下开麻油店小户人家的女儿,父母早亡,爱钱的兄嫂把她卖给了姜家,她的丈夫是一个害骨痨的残废人,她本泼辣风情,有对爱情的向往,但在这个大家庭里。她只能守着残废的丈夫,而她的出身,作派又受人鄙视。当她看到小叔子季泽,她以为她爱上了他,而季泽打定主意不碰加里人,而她示爱被拒绝,张爱玲写到“她睁者眼只沟沟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伧”她的心理感受就通过这蝴蝶标本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眼前了。死去了,只剩下美丽的躯壳。因为美丽,更显苍凉。而她的世界里欲发只有金钱。张爱玲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概括了七巧的十年,象一只美丽的蝴蝶标本呆做镜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等待来的爱情,只有日渐苍老的容颜。区区百字,读者感受了时光的流逝,感受了七巧的寂寞。“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遥遥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镜子。镜子里发映着的翠竹窗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眼看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张爱玲文章分析

引言    在二十世纪文学殿堂中,张爱玲是一位很特别的女作家。她在四十年代脱颖而出,大红大紫,五六十年代在港台,八十年代之后在大陆掀起了一股经久不息的“张爱玲热”。此中缘由,近年来许多作家多有阐述。但仔细想来,张爱玲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她的小说以一种纯粹的“个人式”的参与,综合了都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特征,她的小说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五四传统新文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通俗文学。她一方面提升了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品位,但同时她又是都市文化的消费者。张爱玲在作品传播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纳入商品运行的轨道:传者受众媒介等几大要素都受到了张爱玲的有意识并有效的关照。她既着力寻找商品本身即文学作品的卖点,努力体察受众的接受心理、阅读偏好,又十分注意媒介的准确选择与有机组合,这种自我炒作式的商品行为是张氏小说能够畅销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小说畅销因素这一视角切入,把张爱玲的作品作为一种商品,置于四十年代特殊的文化市场背景中,以市场传播学的角度加以考察,以期更深入的从创作心理和价值取向上把握张爱玲独一无二的个体特征。  一.寻找卖点  文学作品一经发表,便进入信息传播阶段,也是传播过程的主要阶段。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张爱玲十分重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接受程度。她对受众心理的掌握是比较有把握的,因此能够从各角度入手突出卖点,使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好感和依赖感。  1、请君入瓮  首先她采用“拉”式切入法,放弃以往作家惯用的自说自话硬性倾销的传者中心的传播姿态,把自己的故事或感受当作不相干的外物突兀地、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而是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欣赏口味,以一种细致的、商量的,拉家常似的口吻淡入,利用文字的移情效应,不知不觉中吸引读者的关注和感情投入。“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对几千年来备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以彻底推翻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呼唤两性平等的人格权利为核心,对女性命运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成为中国女性觉醒的精神导师。“五四”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们,从冰心、卢隐到丁玲,共同表达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抗,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伤痕累累的女性心灵世界,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但她们都把女性的不幸遭遇归咎于男权社会,没有人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而萧红与张爱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1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东北小镇,一个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忠实地记录了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生存状态,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虽然地域文化和民俗氛围不同,但她们的创作却有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女性意识。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从形成来看,主要源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 1.1萧红的成长历程及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 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重男轻女,而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宠爱,萧红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女孩”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的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成年后的萧红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思想,向往民主和自由,但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强行将她嫁入一户有钱人家。萧红从小就目睹了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之下,知识女性主动摆脱旧家庭,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当时中国男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号 11040021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 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中,萧红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女性作家。萧红孤独寂寞、执着倔强的鲜明个性,使小说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将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相结合。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描写小人物悲苦、爱情不幸的悲剧主题,苦难生活中屈服或抗争的女性形象,清新自然的儿童视角,体会萧红孤独寂寞的个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探究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性格、人生经历等之间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性格特征;人生经历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个性独特的才女作家,她们的创作也一直备受关注,学术界各学者也都各执一见,众说纷纭。她们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对比,悲剧意识的对比,创作风格的对比这三个大方面入手,浅析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以及由作品引发的个人思考。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意识;创作风格; Abstract: Keywords: 序言 萧红与张爱玲,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却同样经历过中国的动乱,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一生漂泊不定,她们的家庭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路途的坎坷,也同样曾使她们对爱情失去信心。这种种的相似,将她们联在了一起,也与她们各自的创作紧紧地联在一起。 一人物形象之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是敏感个性的才女作家,作品中自然流露着女性意识,只不过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的更为强烈些,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给予了更多的理性关照。虽然她们都把目光定位在了普通人民身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仍然不同,人物形象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一)“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萧红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长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有纯朴、真实,也有麻木、落后。《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小相同,它总是发着猪声。”[1]从这句话中就能感觉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那种粗俗天性,同时会被萧红的语言所折服,幽默却又不乏讽刺,极易让人脑海中显出麻面婆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王婆、成业婶婶、李二婶子等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着麻木、冷漠的共性。文中刻画最为深刻的人物我觉得是金枝,她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但是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的命运仅用一个“悲”字来说远不足以。在她怀孕的时候,连她的母亲都埋怨、逃避、甚至要被她羞死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母亲不像母亲,对女儿也没有爱和热情。就是在金枝挣回那一元钱的时候,母亲的眼里也仅是钱,没有其他。她不去问女儿的生活状况,而是催促着女儿赶紧回城里挣钱。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漠刻画得透彻,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慨叹。 像这种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在萧红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像《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等等也终究逃脱不了当时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命运。正是这些平凡的劳动人民,这些平凡中的悲剧,才构成了萧红作品中灰色,暗淡的悲情基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