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特征与区别讲解

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特征与区别讲解

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特征与区别【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建筑体系多姿多彩, 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 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 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 ,风格;建筑布局;建筑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 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7个时期。直至 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 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 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

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 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 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 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 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 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

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 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 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 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 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

注意周围的环境, 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 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

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 ,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 。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 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 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3 拜占庭建筑风格的特点, 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 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 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 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 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4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 :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 似乎直指上苍, 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

5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 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 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

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 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 S 形, 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6 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 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喜用娇嫩的色彩, 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 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脚多用金色, 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

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区别: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

庄严,崇高。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称“多柱厅” ,其面积达 5000 平方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马克思

在论说西方宗教建筑时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 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阿蒙神庙建筑所夸张的正是这种纯物质的重压,旨在引起人们惊愕和震撼的观感,在这里,秀丽,含蓄的阴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建筑艺术之中西方比较

建筑艺术之中西方比较 内容摘要:从最初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到后来房屋的建造,人类逐步远离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跨除了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各自独立发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中西方建筑风格。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的交流、融合,中西方建筑不仅在各自的传统基础上得以发展,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哲学思想,儒家文化,文明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中西建筑艺术上的差别,是其文化差别的一种表现,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中西方建筑艺术有着以下几点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埃及的金字塔,中世纪欧洲的教堂…… 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这些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幻想与理念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 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 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 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 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建筑的差异体现出西方有比中国更强的革命性传统。中国儒学几千年基本是一脉相承的,也基本上无人挑战。西方则不同。中世纪否定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果,启蒙主义又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与蒙昧,重新尊崇人的价值,在巴洛克、洛可可走上华丽、花俏、奢靡的险途之后,古典主义又一次向简洁、典雅的古代传统回归。就这样,西方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比中国更早地迈向了现代文明社会。 6.中西方建筑材料选材的不同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欧洲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从东西方民族的性格差异与文化差异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呢?石头真率、质朴、刚硬、雄壮;木材细致、深秀、坚韧、柔美。物犹如此,人岂相同?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差异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差异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的正统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 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

论中西建筑 审美差异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三、布局方式的差异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退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 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橡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棒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杭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杭、橡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棒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 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大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底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虎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 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杭、斗拱及室内大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杭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 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1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杭、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 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3拜占庭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 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

中西方建筑差异及分析

中西方建筑地差异及分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艺术地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地不同:传统地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地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地.这种建筑材料地不同,为其各自地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地可能性; 关键词:材料差异发展历程审美观念 (1)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地差异使中西方建筑材料有差异;从建筑材料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比较讲究写意抒情.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地应用,形态厚重.中国传统建筑地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地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地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地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地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地发展. (2)建筑空间地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地区别是中西方建筑空间布局不同地重要原因;从建筑地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地群体地空间格局.中国地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地封闭心态,甚至有人认为:“封闭地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地社会.”还有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并且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统缆于内部地取向.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地客厅”.“城市地起居室”等等,西方建筑是开放地单体地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所以可以总结为,这是某些文化心态在建筑上地反映和体现.就拿相近年代建造.扩建地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地单个房屋组成地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地建筑群体。后者则采用“体量”地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地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地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地实体形象. (3)建筑地发展历程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地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地.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地建筑形式和所用地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地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地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地创新精神. (4)中西方审美观念地异殊显现了中西方建筑价值观地不同;从建筑地价值来看,中国地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地建筑着眼于实物体.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地一种文化.翻开西方地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地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侬神庙地总构思为两个正方形。M兰大教堂地总构思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地立面是一个正方形,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地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地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地“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地自然情调,形成鲜明地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地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地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地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地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地建筑物随着时间地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地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

中外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差异 中外古代建筑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古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物质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古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包罗万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建筑风格中透析不同的文化。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中西方的古建筑就有着很多的不同点,而这些不同的建筑特点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 本文所指的西方建筑主要指古典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而中国建筑主要指古代的中国建筑。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 ,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总体上说,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等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古建筑的差异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 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 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中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特点及差异 我国的传统崇尚一元论,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方则是二元论,即主客分离。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基础,将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讲究的是整体性、和谐性、关系性和实用性。而主客分离则强调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突出开放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会影响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布置。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上古时交通的不便,造成了中西建筑互不影响、相对、风格迥异。中式建筑体现的是封建的儒道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特色,突出建筑形态的互补性和对立统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特有的等级观念、从属观念和临时观念。西式建筑则受宗教神权的影响,追求主客分离的特色,表现的是地位观念、归属观念和永久观念。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1.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设计源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整体设计观。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突出天地人三者的大和谐设计观。物尽其才、人尽其力、天时地利。在建筑中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二,散点透视设计观。由于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写实主义的不同,采用散点透视原理,在绘画艺术中营造出无边无尽的超脱意境,让欣赏者仿佛身临其境,在精神需求上产生共鸣。在建筑艺术的表达上则形神兼顾,其空间是多方的视点相结合的布局以达到诗情画意移步易景的境界。其三,以形传神的设计观。南齐谢赫提出追求“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以神似替代形似,不是表面再现物体的外在形态与色彩,而是强调事物内在的生命韵律以及与环境人文的相辅相成。 2.西方艺术设计文化特点 在西方设计艺术中,现实性和务实性是两个最突出的特色,用一切能够表现写实的手法对人和自然进行复制,突出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这样几种设计思路。首先,科技至上的设计观。从古希腊就开始研究几何学、数学、解剖学等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绘画、建筑等多个领域。神话与科学共存,画家、设计者擅长用几何数理公式来表现具体物体形状、结构、运动方式。设计理念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并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而前进。其次是物质主义设计观。西方哲学思想着重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科学至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世界观。在西方普遍认为人是第一生产力,通过人对客观世界的研

古代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分析

古代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分析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建筑艺术也在不断进步与演变。中外古代建筑艺术 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从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背景、风格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背景 1.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背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在 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建筑文化。 1.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背景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在长期的 文明发展过程中,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等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并对欧洲以及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 2.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木材的使用,以木材为 主要材料。二是突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性,建筑物的布局和形状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三是注重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强调精雕细琢的艺术效果。例如,长城和故宫等建筑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2.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讲究对称和几何形状,建筑 物通常呈现出均衡、对称的美感。二是注重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耐久性,对于材料和

技术的使用十分重视,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物都在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后依然保存完好。三是建筑装饰讲究精细性和表现力,强调装饰和细节处理的艺术效果。例如,古罗马竞技场和巴黎圣母院等建筑都展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三、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究平衡和谐,在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和形状上追求精致的意境。二是强调空间感和室内氛围的营造,在设计中注重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和景色的配合。三是注重建筑物的意义和象征性意义,将建筑与文化、宗教等方面联系,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例如,万里长城和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特点。 3.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视实用性和功能性,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中注重材料和技术的使用,以提高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耐久性。二是强调均衡和对称,在建筑物的形状和布局上追求均衡美感。三是注重建筑物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意义,在建筑物的装饰和设计中运用丰富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性语言,强调建筑物的文化属性。例如,古希腊神庙和古罗马竞技场等都展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独特特点。 总结 中外古代建筑艺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不同文明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特征。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感受不同文明的美学精神和文化价值。

浅析中外建筑的特点和差异

浅析中外建筑的特点和差异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同时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本文主要以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和中国的故宫为例,具体分析中外建筑在结构、风格、样式、自然条件等诸方面的差异。 标签:中外建筑;文化意念;建筑结构;差异 建筑的英文是Architecture,这个单词是由Archi和tecture组合而成。这两个单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哲学和技术,说明建筑是最高技术与哲学的综合。如美国建筑师路易·康所说,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精神灵魂。 一、中外建筑的结构差异 在欧洲文明发展史上的两河流域,由于当地缺少优质石料而粘土资源丰富,导致砖结构的发展。砖的使用又促使叠涩式和辐射形的拱券和穹窿结构出现,这就是巴比伦建筑的结构特点,。古希腊由于当地石料丰富,创造了石梁柱结构体系,形成灿烂的古希腊建筑。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 而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便是以“框架式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早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其原因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处于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是以黄土高原的黄土为材料而创造的夯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木构架的。 二、中外建筑的文化差异 外国古代代表性建筑主要是宫殿、陵墓、庙宇、教堂,这些都通常是形而上的精神要求。古代人知识未开,他们把未知的苍茫宇宙、世间万物理解为神力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塑造上常把空间处理得幽暗、神秘,气氛压抑、威严,外观圣洁、庄重。体现出让宗教主宰人们灵魂的设计意图以及对于神灵敬畏崇拜的精神内涵。 同样在现代西方建筑中,例如圣家族大教堂,它作为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代表,闻名于世。它依旧以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雕塑、壁画等为特点。其内部以修长的束柱来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设计者高迪,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并将教堂原有的方塔改为圆塔而且增加到18个,分别表耶稣的12个信徒、4个传教士和圣母玛利亚,而中央最高的一个塔尖象征着耶稣本人。不仅是塔尖的数目具有一定的含义。高迪通过隐喻和装饰把教堂的纪念性推到顶峰。像这样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 建筑艺术是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反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两者建筑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将从形式、材料、色彩、意义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的艺术性格。 形式比较 中西方建筑形式的区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明显的。经典的中式建筑,比如宫殿、庙宇、园林等,都强调“宏伟、奢华、多彩、精细”的特征;而西方建筑,特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极端注重“和谐、简洁、朴素”的特征。 以古代中国皇宫建筑为例,传统中式宫殿多用大面积的木质构件拼接组成,外侧覆盖着装饰粉饰的建筑材料,墙壁全用砖、石等搭配;而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中的建筑使用全石料或半石料构建,基本不使用木材。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式建筑的形态更加华丽而丰富,而西式建筑的形态更加简洁而朴素。 材料比较 中西方建筑使用的材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式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石材和砖瓦;对于工艺等方面也比较强调精细和装饰,同时也注重材料的生态属性。

而西式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人造材料,它们 更强调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化特征。在现代高科技时代的建筑设 计中,钢铁、钢筋混凝土、玻璃等也是中外建筑共同采用的建筑材料。 色彩比较 在建筑艺术彩色方面,中西建筑之间有所不同。中式建筑以古代的 宫殿和园林为例,颜色最多是以红、黄、绿、紫等鲜艳亮丽的色彩为主,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而西式建筑颜色则以深灰色、米色、深棕色等为主;也可能会使用一 些明亮的颜色,但这些颜色相对于中式建筑来说要少很多。总体看来,中式建筑更加注意颜色和色彩的呈现,而西式建筑更注重材料的色彩 和质感。 意义比较 如果说中式建筑更多体现了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以家庭、宗族、 政治权力为龙头,强调建筑的权威、荣誉、尊贵以及对天地神灵的敬畏,用颜色与材料调配来体现建筑的象征意义,那么西方建筑注重建 筑内部、外观和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 现代化的西式建筑更偏向于设施完善、功能分明、美观大方,以及 建筑的艺术魅力和表达,同时注重建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从历史性建筑的角度来看,西方建筑器重对古代文明,极力保护其 文化,例如欧洲许多历史古迹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差异 引言 中国擅长以木构体系为造房的主要结构,从夏商一直延续到明清,其建筑发展性具有稳定、持之以恒特征,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独特建筑艺术体系;西方古代建筑体系是以石材为主建造结构,无论是从古希腊建筑柱式运用、还是到古罗马建筑时期建造技术、艺术、型制、理论空前发展,以及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出现,和后来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均都表现出建筑风格在不同时期变革所留下的历史烙印,展现了西方人较高艺术修养与智慧。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1.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代发源地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其气候温和,国家经济发展以农耕为主,所以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将人与天地万物紧密在一起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讲究风水,这一点园林建筑就有所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充分表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另外,中国古建筑也受着周礼之制的影响,如宫廷建筑———北京故宫,平面讲究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阖的群体空间,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北京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被人喻为我国古代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四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高处周围苍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觉屋顶就是天穹,令人海阔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处。 2.“人”与神性为主题的西方建筑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发源地希腊,被喻为欧洲建筑的摇篮。它地处地中海北岸,东临爱琴海,属海洋性气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所以建筑突出以“人”为中心,如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多立克式、奥尔尼式就隐喻着男人和女人。高耸的石柱支承厚重的梁枋又象征着对“力”的崇拜。西方人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如在西方古代园林建筑中特别注重人工修饰,将植物剪裁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有序整齐的排列,体现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到12-15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基督教保持着绝对统治地位,具有 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构图和玲珑剔透的雕饰,表现出神秘敬畏的感觉,走

中西建筑的异同[1]

中西建筑的异同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 一、中西建筑艺术异同 中国的艺术的首要美学特征即实践理性特征,这一点是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本书所说“无论对其评价如何,孔子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定的事实”孔子将理性引导贯彻在世间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想,“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观念在艺术形式上尤其表现在建筑方面。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集中表现在教堂,它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是人们一个礼拜去一次的心灵洗涤之处。西方建筑之美将人引向一个虚幻的、神秘的世界。中国的建筑艺术集中在宫殿建筑,它是供世间活着的君王们所居住的场所,它将人们引入的是现实的、客观的人的生活,体现的是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观念,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中国美学的第二个特征是抒情,虽然东西方美学都抒情,但抒情在中国美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不像西方抒情最终让位于严谨的实证主义。无论是《诗经》还是《离骚》,无论是宋词、元曲实施明清小说,表现得最多的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是人心灵的喜怒哀乐。所以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不是体现在叙事上,而是抒情。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贯始终。但中国式的抒情是服从于理性主义的,用理智来节制感情的抒发,“发乎情,止乎礼”即使在浪漫主义源泉的屈原的作品中,依然能够看到理性的影子。中国艺术的第三个特征是整体性。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天人合一,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便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对家庭生活的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的要求体现在艺术上便是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明清的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与西方建筑突出单个建筑物之间的相互配合、映衬,即所谓的“借景”原则,一草一木、一亭一柱的布置都要求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融洽使人置身其中有一种整体美的享受,中国美学的第四个特征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含蓄。与西方人开门见山不同,中国人注重的是含蓄。并不直接告诉你某个形式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比喻、映射、联想、对比等方式让你自己去领悟。无论诗歌、绘画、雕塑、建筑莫不如此。可能表面想象非常简单,也许是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或是画一棵草,一枝竹,但它所包涵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王夫子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宋代《笔法记》“画者,画也,费物象而取其意........”这都体现了含蓄。中国人讲求通过艺术外部形式表达出内心的感情含意,从而引起读者或看者的心理 共鸣。

中西方建筑审美比较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 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 米,“万神殿”高43.5 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 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 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 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