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标实验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学案

课标实验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学案

课标实验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学案
课标实验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学案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课标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的过程,探寻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参战,俄国退出大战,德国投降,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难点:美国参战和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一)、美国的参战:

1、原因:

⑴条件:以“”身份做军火生意大肆渔利;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联系紧密。

⑵借口(直接因素):德国宣布“”

⑶目的:捞取战利品,夺取

2、参战: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3、影响:

②。

(二)、中国的参战:

1、时间:1917年北洋军阀向同盟国宣战

2、影响:大批中国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其中不少人在炮火下牺牲。

(三)、俄国退出大战:

1、原因:

2、标志:1918年3月,苏德签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军在西线的进攻:五次进攻均遭失败

2、协约国的反攻:

①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西线)后期第一次大规模反攻

③全线出击、突破“”

结果: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帝国相继投降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①直接原因

②德国投降

时间

标志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

1、经济实力对比:

2、军事战略:

3、国内因素:

4、国际因素:。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回答:作者是如何认识德国失败的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同盟国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提示:协约国可以得到美国的贷款,与美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德国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与美国的贸易中断;德国工业实力不如英法;美国参战。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答案提示: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从东线调出兵力集中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调到欧洲之前打败英法,但它发动的几次进攻均遭失败,元气丧尽,再也无力发起进攻。

协约国方面自美国参战后力量大大加强,逐渐掌握全部优势。向德军发动一连串反攻,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军事上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随着德军在西线的崩溃,协约国军在巴尔干战线也开始了反攻,保加利亚宣布投降。土耳其也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奥匈帝国在协约国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奥地利无条件投降。

由于土、保、奥匈的投降,德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局面。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影响到全国,德皇被迫退位,逃亡荷兰,德国投降。这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材料: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请思考:美国参战的目的真如威尔逊所说的那样吗?其真实的用意何在?

提示:美国的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

课堂练习

1、(2010·阳泉高二检测)法国福熙元帅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当协约国胜利消息传来时,蔡元培曾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下列有关中国参加一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宣战时间是在1918年3月

B.当时中国的政府是晚清政府

C.华工成为加速战争结束的决定力量

D.华工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

2、【变式训练】2010年4月24日,一个关于华工军团的国际展览在比利时的法兰德斯战地博物馆开幕。展品中,有一封至今依然没有找到收信人的信,信封上面密密麻麻地盖着军方邮戳,地方遍及大半个地球。由此我们可以印证的历史信息有( )

①一战中中国曾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服役②许多华工惨死在异国他乡③中国华工直接投入欧洲战场作战④中国华工只到过比利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图是美国的一幅宣传照,照片的宣传文字是“从德军手中拯救自由女神,请参军!”

这一照片的出现不会早于( )

A.1914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4.下列有关中国劳工的两幅图片不能说明( )

A.中国参加了一战

B.中国劳工正式编入协约国军队

C.中国劳工为一战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D.中国劳工是在欧洲战场服役

5.(2010·青铜峡高二检测)下列关于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

B.《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C.对俄国来说,需要时间巩固政权

D.德国利用《布列斯特和约》取得战争优势

6、.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美国对德宣战②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③协约国总反攻④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7.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有( )

①“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②美国的参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④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家经济濒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9.(2010·聊城高二检测)对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认识有误的有( )

①针对的目标是所有船只②只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

③“无限制的潜艇战”的实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④“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状况

A.①

B.②③

C.①④

D.④

10.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这句话表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性原因

B.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加剧了俄国各种矛盾,促进革命的发生

D.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前提是战争

11.(2010·杭州高二检测)《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描述如下:“……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 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 ) A.1907年《英俄协约》B.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

C.1918年11月一战停战协定

D.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 )

①基尔港水兵起义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13.同盟国集团从瓦解到最后失败,其原因有( )

①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②英、美的海上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③德、奥匈军队战略上的失误④战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士兵运动兴起

⑤意大利倒戈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4 (2010·本溪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要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

——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2)材料一中漫画中的鹰代表什么?鸽子又代表什么?如果你是一战前期美国的执政者,你会选择做鹰还是做鸽子?请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的演说词包含美国的何种意图?美国参战的目的真是威尔逊所标榜的那样吗?你认为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4)从美国在一战的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变化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答案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一)、美国的参战:

1、原因:

⑴条件:以“中立”身份做军火生意大肆渔利;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联系紧密。

⑵借口(直接因素):德国宣布“无限制潜水艇战”

⑶目的: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

2、参战: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3、影响:

①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二)、中国的参战:

1、时间:1917年北洋军阀向同盟国宣战

2、影响:大批中国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其中不少人在炮火下牺牲。

(三)、俄国退出大战:

1、原因:对德失败激化国内矛盾,战争引起革命——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2、标志:1918年3月,苏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军在西线的进攻:五次进攻均遭失败

2、协约国的反攻:

①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西线)后期第一次大规模反攻

③全线出击、突破“兴登堡防线”

结果: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帝国相继投降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③直接原因战场失利加剧国内危机、水兵兵变,柏林工人起义

④德国投降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

1、经济实力对比: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2、军事战略:同盟国集团低估了对手实力,战略失误明显。

3、国内因素:同盟国集团的内部社会矛盾加剧。

4、国际因素: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回答:作者是如何认识德国失败的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同盟国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提示:协约国可以得到美国的贷款,与美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德国由于英国的海上封

锁,与美国的贸易中断;德国工业实力不如英法;美国参战。

1、【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析能力和对史实的分析评价能力。一战中的华工受尽屈辱伤亡惨重,那些为战胜国做出贡献的中国华工并没有享受到战胜国国民待遇,他们的命运很长时间没人过问,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关注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与地位,意义尤为重大。中国对同盟国宣战是在1917年,A项错;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B项错误;C项夸大了华工的作用,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D项符合史实。答案:D

2、答案:A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由照片的宣传文字可知,当时美国已经对德宣战,美国参战的时间是在1917年,故选C项。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宣战后,派出大量华工到欧洲战场服役,主要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并没有编入协约国军队,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国看到了一线生机,但很快协约国就阻止了德军的攻势,故D项中德国取得优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四个选项出现的时间分别是1917年4月、1918年10月、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1918年11月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要注意“一战后期”这一说法。

①出现在战争初期,③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应当选C项。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性质的理解。一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列宁的话表明一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的矛盾,促使革命爆发,但战争并不是导致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战争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条件和前提,因此A、B、D三项错误。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条约放弃了部分领土和主权,最重要的是“使新生政权”得到喘息机会,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史实可知,符合1918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政治危机”限制。②④属于经济危机;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③均为德国当时面临的政治危机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同盟国失败原因的再认与再现能力。依据教材,①②③④⑤均符合要求。

14【解题分析】本题以不同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为出发点,考查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第(1)题据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美国当时实行的是中立政策,据材料可以概括当时实行这一政策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上远离欧洲战场;第(2)题结合鹰代表武力和战争,联系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显然美国会选择代表和平和中立的鸽子;第(3)题要联系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明美国的参战目的和实质;第(4)题要从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关系方面进行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中立政策”。美洲远离欧洲战场。

(2)鹰代表战争,主战派;鸽子代表和平,远离战争。选择鸽子。因为美国远离欧洲战场,与交战国的矛盾还未激化到参与战争的程度,保持中立可以与交战各国做生意,获得很多利益,免受战争之灾。

(3)美国准备参加一战。不是,美国的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

(4)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政策。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第3课__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班级:高二级主备人:教研组审阅:教导处审阅 第3周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俄国退出大战的原因;德国投降的原因。 2.理解美国的中立政策;俄国爆发革命的原因。 3.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⑴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关系十分紧张;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日益接近;③德国实施“限制的潜艇战”;④美国希望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⑵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集团,对宣战。 ⑶影响:①大大坚强了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的方面发展。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政府向宣战。 3.俄国退出 ⑴背景:新生的政权向各国建议,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⑵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集团签订了《》。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⑴契机:退出一战。⑵目的:企图夺回战争。⑶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⑴准备:①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为西线联军总司令。②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军队也开往前线。 ⑵反攻: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的大规模。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 ⑶结果:德军连连败退,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签订停战协定。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远比同盟国占优势。 2.战略失误: ⑴德国的“”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⑵战场形势变化出乎指挥部的预料。⑶德国被拖入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尖锐 ⑴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⑵德国爆发了“”,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探究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目标检测】 完成课件上的当堂检测题及课本第16页学思之窗里面的思考题。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 完成非常学案上本课内容的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阅读课本17页的材料并思考:美国参战的目的真如威尔逊所说的那样吗?其真实用意何在? - 1 -

2021人教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教案 【目标要求】 1.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事实; 2.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 终止的标志。 3.分析一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缘故。 【新知学习】 1、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 A、扭转海上劣势 B、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C、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D、为赢得战争制造条件 2、美国加入一战的时刻是()A、1914年9月 B、1916年2月 C、1917年3月 D、1917年4月 3、1918年3月,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的是() A、沙皇政府 B、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苏俄政府 D、苏联政府 4、加速德国投降的因素有①美国参战②奥匈帝国解体③二月革命爆发④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一战中同盟国集团失败缘故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显现重大失误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旨在() A.打击美国商船B.突击协约国船只,以改变海上劣势C.对美宣战D.为日德兰海战作预备

7.下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但1917年美国舍弃中立,对德宣战。下列关于美国政策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前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B.一战后期,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与自由”而对德宣战 C.美国由“中立”到对德宣战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D.美国参战,虽使一战规模升级,但加速了一战终止进程 8.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参战() A.大大增强了同盟国一方的实力B.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 C.阻碍到中国等许多国家退出战争D.使战局更加有利于协约国集团 9.1918年3月到7月,德国加强了在西线的攻势,其条件是() A.东线的俄国退出了战争B.德国得到同盟国的援助,力量增强C.美国尽管宣战,但未出兵D.法军遭受重创,只能被动挨打10.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打算”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量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量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坚强抗击②俄军短时刻内投入斗争③英军专门快参战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 11.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要紧表现有() ①基尔军港水兵起义②土地荒凉,商品短缺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峻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③④ 12.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A.法国B.奥匈帝国C.德国D.意大利 13.同盟国集团失败的缘故有() 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课内达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觉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然而,豪斯在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同意无结果的和平”的结论。 材料三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货款只有2 700万美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

全套下载(共15份14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含全套练习)

(共15套14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含全册练习)

第1节 气体的等温变化 1.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其压强与体积变化时的关系,叫做气体的等温变化. 2.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 与体积V 成反比,即pV =C . 3.等温线:在p -V 图像中,用来表示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它们是一些双曲线. 在p -1V 图像中,等温线是倾斜直线.

一、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 1.状态参量 研究气体性质时,常用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来描述气体的状态. 2.实验探究

二、玻意耳定律 1.内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2.公式 pV=C或p1V1=p2V2. 3.条件 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 4.气体等温变化的p -V图像 气体的压强p随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8-1-1所示,图线的形状为双曲线,它描述的是温度不变时的p -V关系,称为等温线. 一定质量的气体,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是不同的. 图8-1-1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 (2)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正比. (×) (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 (4)在探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之间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 (5)玻意耳定律适用于质量不变、温度变化的气体. (×) (6)在公式pV =C 中,C 是一个与气体无关的参量. (×)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用注射器对封闭气体进行等温变化的实验时,在改变封闭气体的体积时为什么要缓慢进行? 提示:该实验的条件是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体积变化时封闭气体自身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为保证温度不变,应给封闭气体以足够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以保证气体的温度不变. (2)玻意耳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那么为什么在压强很大、温度很低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就不成立了呢? 提示:①在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气体分子之间除碰撞外可以认为无作用力,并且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玻意耳定律成立. ②当压强很大、温度很低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小,此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分子力引起的效果就比较明显,同时气体分子本身占据的体积也不能忽略,并且压强越大,温度越低,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之间差别越大,因此在温度很低、压强很大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也就不成立了. (3)如图8-1-2所示,p -1 V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更能直观描述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为什么直线在原点附近要画成虚线?

高考回归课本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考回归课本资料——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本“问题交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三、问题交流【学与问】 1. 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2. 每个能层所具有的能级数等于能层的序数。 3. 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中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思考与交流】 1. 铜、银、金的外围电子排布不符合构造原理。 2. 符号[Ne]表示Na的内层电子排布与稀有气体元素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O:[He]2s22p4 Si:[Ne]3s23p2 Fe:[Ne]3s23p63d64s2或[Ar]3d64s2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A、D 2. D 3. B 4. C 5. C 6. C是Mg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而A、B、D都不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科学探

究1】 1.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的元素数目分别为:第一周期2种;第二周期8种;第三周期8种;第四周期18种;第五周期18种;第六周期32种;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每个周期开头第一个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通式为ns1,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通式为ns2np6。因为第一周期元素只有一个1s能级,其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为1s2,跟其他周期的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不同。 2.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列;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相等。 3. s 区有2个纵列,d区有8个纵列,p区有6个纵列;从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可以看出,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及倒数第二层的d电子,呈现金属性,所以s区、d 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 4. 元素周期表可分为主族、副族和0族;从教科书中图1-16可知,副族元素介于s区元素和p区之间,处于金属元素向非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心理暗示案例——心理暗示、诅咒与催眠 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诅咒和心理暗示的原理基本一致,但也不完全一样。诅咒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你相信你被人诅咒了,那么你就被诅咒了。你并不是被别人诅咒而病加重,是你的心理暗示让你的病加重。佛家有句话叫做“心诚则灵”,诀窍就在心理暗示,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同样,你信你被诅咒了,你就被诅咒了,你不信就平安无事了。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 我们所处的环境总在变化,当心里产生一个念头的时候,倘若自己都觉得不好,那么自己得意识到是哪里出了差错,并去修补、改正,保持乐观,相信一切会更好。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在池塘边看人家钓鱼,一不小心掉入了水中,我奋力挣扎,紧紧抓住了岸边的杂草,当时大脑空白,本能抓着杂草不松手,心理暗示自己要撑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的,最后等到了救援,没事了。信念强的人应该比一般的人要坚持的时间长不少。

大家都跳过高吧,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跨不过去,可是当你看见一个比自己重了一倍的大胖子轻松跃过去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于是你立刻充满信心,心理暗示自己跳过去不是困难,没有了包袱,放开了就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小孩头上碰了一个大包,你给他吹口气再哄一哄他马上就不疼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暗示。 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我们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这里摔倒的”、“这段路总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为越是这样,我们心里就会越紧张。所以,聪明人应避免老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比如:“走稳些就不会摔倒了”、“经过这段路时应该减慢速度”等等。这种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譬如妇女和儿童,就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资料中这样描述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因此,那些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是

高中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讲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教案(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考点内容要求层级 同盟国集团 的瓦解 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c 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d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②德国在1917年2月起重新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危及美国利益,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 概念阐释无限制潜艇战 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海军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迫使英国退出战争。虽然一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等于阻断了美国发战争财之路,促使美国提前宣战,造成战略上的失误。 ③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 (2)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问题思考 材料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要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

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思考(1)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其真正目的是什么?美国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答案(1)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世界的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战争 (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易混易错正确认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从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其社会性质的改变。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1)契机:苏俄退出战争。 (2)目的: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 (3)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1)准备 ①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 (2)反攻 ①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

人教版物理选修3-5全册导学案(共62页)

人教版物理选修3-5导学案

【课题】§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备课人:赵炳东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自主探究】 1.光滑桌面上有1、2两个小球。1球的质量为0.3Kg,以8m/s的速度跟质量为0.1kg的静止的2球碰撞,碰撞后2球的速度变为9m/s,1球的速度变为5m/s,方向与原来相同。根据这些数据,以上两项猜想是否成立: (1)通过计算说明,碰撞后是否是1球把速度传给了2球? (2)通过计算说明,碰撞后是否是1球把动能传给了2球? (3)请根据实验数据猜想在这次碰撞中什么物理量不变,通过计算加以验证。 6.水平光滑桌面上有A、B两个小车,质量分别是0.6k g

和0.2kg.A车的车尾拉着纸带,A车以某一速度与静止的B车发生一维碰撞,碰后两车连在一起共同向前运动.碰撞前后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根据这些数据,请猜想:把两小车加在一起计算,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是相等的? 【典型例题】 A、B两滑块在同一光滑的水平直导轨上相向运动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用闪光照相,闪光4次摄得的闪光照片如下图所示。已知闪光的时间间隔为Δt,而闪光本身持续时间极短,在这4次闪光的瞬间,A、B两滑块均在0-80cm刻度范围内,且第一次闪光时,滑块A恰好通过x=55cm处,滑块B恰好通过x=70cm处,问: (1)碰撞发生在何处? (2)碰撞发生在第一次闪光后多长时间? (3)设两滑块的质量之比为m A:m B=2:3,试分析 碰撞前后两滑块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是否相等? 【问题思考】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时,你认为在计算时怎样对待速度的方向? 【针对训练】 1.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为了顺利地完成实验,入射球质量为m1,被碰球质量为m2,二者关系应是( ) A.m1>m2B.m1=m2C.m1

心理学案例分析

十二、实例分析题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 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册导学案

选修3-4全册教学学案 选修3-4_11.1简谐振动 【学习目标】 1.认识弹簧振子并能判断出振动的平衡位置。 2.理解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正(余)弦曲线,知道简谐运动图 像的意义。 3.能够根据简谐运动图像弄清楚各时刻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 和大小规律。 【自主学习】 1.弹簧振子 (1).组成:由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系统叫弹簧振子,它是一个理想化 的模型(为什么?)。 (2).平衡位置:振子__________时的位置。 (3).机械振动:振子在______位置附近的________运动,简称________。 2.简谐运动及其图像 (1).简谐运动: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___________规律,即它的振 动图像(x-t 图像)是一条________曲线。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 弹簧振子的运动就是__________。 (2).简谐运动的图像 ①坐标系的建立:在简谐运动的图像中,以横坐标表示______,以纵坐标表 示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__。 ②物理意义:表示振动物体的_______随_______的变化规律。 重点知识或易混知识 问题1.根据对平衡位置的理解,判断正误并举例说明 ① 在弹簧振子中弹簧处于原长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② 在弹簧振子中物块速度为零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③在弹簧振子中合外力为零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问题2.振动图像的理解,结合判断正误 ① 如右图所示正弦曲线为质点的运动轨迹。 ② 如右图,3s 内的位移为x 1大小为cm cm 10910322=+。 ③ 如右图,3s 内的位移为x 2 大小为10cm 。 ④ 如右图,1.5s 时的速度方向为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⑤ 0.5s 和1.5s 时的位移相同,速度也相同。 ⑥ 0.5s 和3.5s 时的位移相反,速度相反。 X X 1

人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课后题带答案

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AD ) A. 6s B. 2d C. 3f D.7p 2、以下各能层中不包含p能级的是(D ) A. N B. M C. L D.K 3、以下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B ) A. s能级 B. p能级 C. d能级 D. f能级 4、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C ) A. K+1s22s22p63s23p6 B. F 1s22s22p5 C. S2-1s22s22p63s23p4 D.Ar 1s22s22p63s23p6 1、从原子结构的观点看,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短周期元素,其能层数相同,不同;同一纵行的主族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能层数不同。 2、除第一和第七周期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元素开始,以稀有气体结束。 4、甲元素原子核电荷数为17,乙元素的正二价离子跟氩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1)甲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周期,第主族,电子排布式是,元素符号是,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2)乙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周期,第主族,电子排布式是,元素符号是,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1)三ⅦA 1s22s22p63s23p5Cl HClO4 (2)四ⅡA 1s22s22p63s23p64s2Ca Ca(OH)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B. 3p2表示3p能级有两个轨道 C. 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D. 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2、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分别为ns1、3s23p1和2s2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 ) A. XYZ2 B. X2YZ3 C. X2YZ2 D. XYZ3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ⅦA族元素性质特征的是(A ) A. 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完整版)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导学案

目录 第四章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导 第四章第2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第四章第3节楞次定律 第四章第4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 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 第四章第6节《互感与自感》 第四章第6节《互感与自感》 第四章第7节《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四章第《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五章第1节交变电流 第五章第2节描述交变电流物理量 第五章第3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第五章第4节变压器 第五章第5节《电能的输送》 第六章第1节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第六章第2节传感器的应用(一) 第六章第3节传感器的应用(二) 第六章第4节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 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奥斯特梦圆“电生磁”;法拉第心系“磁生电”,初步了解物理学中奥斯特和法拉第的贡献。 二、预习内容 奥斯特梦圆“电生磁”标题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标题。 问题1:奥斯特在什么思想的启发下,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的? 问题2: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能说明他是一个“幸运儿”吗?是偶然还是必然? 问题3:1803年奥斯特总结了一句话内容是什么? 问题4:法拉第在了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的基础上,思考对称性原理,从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5:其他很多科学家例如安培,科拉顿等物理学家也做过磁生电的试验,可他们都没有成功,他们问题出现在那里? 问题6:法拉第经过无数次试验,经历10年的时间,终于领悟到了什么? 问题7:什么是电磁感应?什么是感应电流? 问题8:通过学习你从奥斯特、法拉第等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问题9: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法拉第的生平,详细写出法拉第一生中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发现。 三、提出疑惑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人教选修三◆导学案高二历史 编制者:何永涛 审核者: - 1 -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俄国退出大战的原因;德国投降的原因。 2.理解美国的中立政策;俄国爆发革命的原因。 3.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⑴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 关系十分紧张;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 日益接近;③德国实施“限制的潜艇战”;④美国希望 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⑵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 集团,对 宣战。 ⑶影响:①大大坚强了 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 的方面发展。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 政府向 宣战。 3.俄国退出 ⑴背景:新生的 政权向各国建议 ,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⑵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 集团签订了《 》。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⑴契机: 退出一战。⑵目的:企图夺回战争 。⑶ 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 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⑴准备:①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 为西线联军总司令。② 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 军队也开往前线。 ⑵反攻: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的 大规模 。把战线推进到 马恩河一线。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 ”。 ⑶结果:德军连连败退, 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 签订停战协定。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 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远比同盟国占优势。 2.战略失误: ⑴德国的“ ”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⑵战场形势变化出乎 指挥部的预料。⑶德国被拖入 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尖锐 ⑴ 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⑵德国爆发了“ ”,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⑴战争初期, 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⑵ 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盟国。⑶僵持阶段, 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探究讨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物理选修3-1学案

第1章静电场 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______电荷和________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____________电荷,毛皮带__________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______电荷,丝绸带______电荷. 3.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________.金属中距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________________.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____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________在移动. 4.把带电体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_,远离的一端带________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起电.常见的起电方式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5.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____到另一部分. 6.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7.最小的电荷量叫________,用e表示,e=________.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e的____________.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做电子的________.

一、电荷 [问题情境] 在干燥的冬天,当你伸手接触金属门把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啪”的一声,手麻了一下,弄得你虚惊一场,是谁在恶作剧?原来是电荷在作怪. 1.这些电荷是哪里来的?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 3.除了摩擦起电,还有其它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吗? [要点提炼] 1.摩擦起电的原因: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____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____电.2.感应起电的原因: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电荷,远离的一端带____电荷.3.常见的起电方式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________ 的转移.[问题延伸] 感应起电现象中实验物体必须是导体吗? 二、电荷守恒定律 [问题情境]

国际战略格局略)

国际战略格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选择的国际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危与兴衰。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关系日益密切,世界的各个部分已经成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战略家们再也不能就军事来研究军事,就安全来谈安全了。只有超越纯军事领域,树立大战略观,把战略谋划提高到国际战略的高度,才能成功地把握未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际战略格局,主要讲四个问题: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三、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四、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大国关系。其中第三个问题是重点。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 所谓格局,是指态势、模式或构架,是几种力量交互作用后出现的一种暂时平衡状态。那么什么是国际战略格局呢?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它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政治层面上的实力对比关系。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三个部分,有时也称为“国际格局”、“世界格局”、“大格局”等。 1、国际格局的力量结构 2、国际格局中的大国战略关系 3、国际格局中的国际秩序 (二)世界历史上的国际战略格局类型 世界历史上的国际格局一共出现过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类型: 1、单极格局 所谓单极格局,是指由某一个主要的大国(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霸权国,是指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在单极格局中,通常只有一个实力最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即一国独霸世界。单极格局中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超群的实力

高中物理选修3-4导学案---12.5

第十二章机械波 选修3-4 12.5多普勒效应 【教学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自主预习】 1.波源与观察者互相________或者互相________时,接收到的频率都会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2.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 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是一定的,观察到的频率________波源振动的频率;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1 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________,观察到的频率________;反之,当波源与观察者互相________时,观察到的频率________。 3.多普勒效应在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交通警察可以用来测量汽车的________,医生可用来测量血流的速度,这种方法俗称为“________” 注意:①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了变化。

②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4.应用 ①超声波测速:发射装置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据反射波频率的变化的多少可以知道车辆的速度。 ②红移现象: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移现象”,所谓“红移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 ③医用“彩超”:向人体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液反射后被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能知道血流的速度,据此诊断疾病。 ④可据火车汽笛的音调的变化可以判断火车是进站还是出站;据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可以判断炮弹飞行的方向等。 【典型例题】 一、多普勒效应的产生 【例题1】下面说法巾正确的是 (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变化了 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 C.多普勒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

化学选修三答案

1. A、D 2. D 3. B 4. C 5. C 6. C是Mg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而A、B、D都不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1. 能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能层数 2. 碱金属稀有气体 3. 4. (1)三ⅦA 1s22s22p63s23p5 Cl HClO4 (2)四ⅡA 1s22s22p63s23p64s2 Ca Ca(OH)2 5. 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后填入的能级是s或p,而副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后填入的能级为d或f;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层为最外层的s、p能级,都不包含d能级,而副族元素的价电子层除最外层的s、p能级外,还包含次外层的d能级及倒数第三层的f能级。 6.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1s1),既可以失去这一个电子变成+1价,又可以获得一个电子变成-1价,与稀有气体H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根据H的电子排布和化合价不难理解H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既可以放在ⅠA,又可以放在ⅦA。 7.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例如,第三周期元素:根据Na、Mg、Al与水的反应越来越

困难,以及NaOH、Mg(OH)2、Al(OH)3碱性递减,说明Na、Mg、Al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Si、P、S、Cl形成氢化物越来越容易,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以及H2SiO3、H3PO4、H2SO4、HClO4酸性递增,说明S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8. 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9.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由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所以元素的化合价就会随着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10. 第八周期总共应有50种元素。 *11. (略) 复习题参考答案 1. A 2. A 3. A 4. B 5. (1)Na K Mg Al C O Cl Br Ar Ar (2)NaOH (3)K>Na>Mg (4)H2O 2H2O+2Na =2NaOH+H2↑> (5)NaBr (6)18 6 CO2和SO2。 7 X在第二周期ⅥA族,Y在第三周期ⅥA族;SO2和SO3。 *8 (略)*9 (略)*10 (略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略) 2. 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还差两个电子达到8e-稳定结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差一个电子达到2e-稳定结构,所以一个氧原子只能与两个氢原子成键,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分子为H2O。 3. 二氧化碳的结构为O=C=O,所以其分子中有两个碳氧σ键和两个碳氧π键。 4. 键能和键长都是对共价键稳定程度的描述,Cl2、Br2、I2的键能依次下降,键长依次增大,表明Cl2、Br22、I2分子中的共价键的牢固程度依次减弱。 5. 键能数据表明,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三倍,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两倍;而C=C键能却小于C—C键能的三倍,C=C键能小于C—C键能的两倍,说明乙烯和乙炔中的π键不牢固,容易被试剂进攻,故易发生加成反应。而氮分子中N≡N非常牢固,所以氮分子不易发生加成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