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堂练习试题

高二历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堂练习试题

高二历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堂练习试题
高二历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堂练习试题

高二历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堂练习试题

选择题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

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借此与双方进行贸易,扩充美国的实力

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我们参战的动机并不是复仇……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

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对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美国参战动机的说法评价正确

的是

A.美国参战的目的是捍卫人类的正义和权利

B.美国参战是为了帮助进行正义战争的协约国集团

C.战争态势的发展对协约国不利促使美国急于参战

D.美国认识到如果德国获胜必将是其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十月革命发生后成立的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

A.使德国把军队从东线调回西线发动新的攻势

B.促使美国放弃“中立”政策转而对德宣战

C.加速了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进程

D.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军事力量

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一战期间德军在德法边界修建了坚固的“兴登堡防线”。该防线

被协约国军队全线突破是在

A.1915年底

B.1916年初

C.1917年4月

D.1918年10月

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因素中德国没有估计到的是

① 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入战斗

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

现有

① 基尔港水兵起义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

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

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

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

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

但是,豪斯在与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三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

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 700万美元。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

越条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帝国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甚至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3分

2材料一、二,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3分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5分

的人

1.高中历史选修三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练习试题

2.高中历史选修三《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期末练习试题

3.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练习试题

4.高中历史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练习试题

5.高中历史选修3《巴黎和会》期末检测试题

【拔高教育】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4月试题

福建省华安一中、长泰一中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 一次联考试题(4月)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 统治阶级的提倡 B. 国家分裂的影响 C. 社会人口的增加 D. 铁器、牛耕的出现2.春秋时期的范蠡认为:“售粮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土地就要荒废。”这种观点实质上() A. 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片面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C. 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 肯定了农商并重的思想 3.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 A. 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 B. 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 C. 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D. 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进程 4.《汉书·贡禹传》上记载:“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少府之属官,包括考工室,右工室,东园匠)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材料反映汉代官营手工业() A. 规模庞大,不计成本 B. 高效运行,管理严格 C. 分工细致,技艺精湛 D. 产品精美,面向市场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 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6.史学家认为: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经济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宋朝的经济现象可作其进步依据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C. “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D.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7.明清时期出现的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经济现象是() A. 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江南丝织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2021人教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教案 【目标要求】 1.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事实; 2.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 终止的标志。 3.分析一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缘故。 【新知学习】 1、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 A、扭转海上劣势 B、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C、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D、为赢得战争制造条件 2、美国加入一战的时刻是()A、1914年9月 B、1916年2月 C、1917年3月 D、1917年4月 3、1918年3月,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的是() A、沙皇政府 B、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苏俄政府 D、苏联政府 4、加速德国投降的因素有①美国参战②奥匈帝国解体③二月革命爆发④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一战中同盟国集团失败缘故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显现重大失误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旨在() A.打击美国商船B.突击协约国船只,以改变海上劣势C.对美宣战D.为日德兰海战作预备

7.下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但1917年美国舍弃中立,对德宣战。下列关于美国政策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前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B.一战后期,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与自由”而对德宣战 C.美国由“中立”到对德宣战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D.美国参战,虽使一战规模升级,但加速了一战终止进程 8.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参战() A.大大增强了同盟国一方的实力B.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 C.阻碍到中国等许多国家退出战争D.使战局更加有利于协约国集团 9.1918年3月到7月,德国加强了在西线的攻势,其条件是() A.东线的俄国退出了战争B.德国得到同盟国的援助,力量增强C.美国尽管宣战,但未出兵D.法军遭受重创,只能被动挨打10.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打算”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量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量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坚强抗击②俄军短时刻内投入斗争③英军专门快参战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 11.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要紧表现有() ①基尔军港水兵起义②土地荒凉,商品短缺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峻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③④ 12.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A.法国B.奥匈帝国C.德国D.意大利 13.同盟国集团失败的缘故有() 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课内达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觉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然而,豪斯在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同意无结果的和平”的结论。 材料三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货款只有2 700万美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

分封制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分封制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分封制是古代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一种政治制度,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分封制在西周的时候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那时候虽然分设了一部分的异姓诸侯,但是大多数都是同姓的王族宗室,而周朝的鼎盛时期君主的能力当然是非常强大的,分封制是君主加强权力的表现,其实也是诸侯们得以继续生存的另一种需求,所以才在西周时期将分封制推上了顶峰,但是在西周之后分封制的瓦解过程加剧,最终还是被其他制度取而代之了,那么分封制的瓦解原因是怎样的呢? 分封制的瓦解原因首先还是诸侯国与国家的矛盾加剧,虽然说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国家的一个附属小国,而且诸侯们还是要受到君主的约束,但是毕竟诸侯国还是拥有政权的,诸侯们作为一个政权统治者,权力地位仅次于君王,其实这样也是一种危险的情况。从根本上来说诸侯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取决于谁的能力更强。若是诸侯们的实力大于君主,那么对于君主的命令就许多人都不会听从了,从这方面来说分封制的瓦解主要还是君主的能力逐渐下降。 自从平王实力开始逐渐下降,诸侯和君主之间的矛盾再次凸显了,对于君主的命令诸侯们也不愿意再听从,对于诸侯国家原有的义务也不再履行,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分封制的瓦解已经开始了。但是

由于当时诸侯们并不敢太过明目张胆,所以只是矛盾加剧却并没有过多的占领国家的领土。但是随着君主力量的再次削弱只能促使分封制的瓦解更加快速。 分封制的内容从很早之前古代君主就实行了分封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延伸,分封制一直在古代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分封制不仅可以巩固国家君主手中的统治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统治阶级由于利益和权力等原因产生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那么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呢? 分封制的内容体现了君主对于臣子或者宗室的要求,同时也规定了这些人在享有权利时所要承担的义务。那么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呢?分封制的内容是君主将土地和人民作为赏赐给功臣、贵族的后代或者宗室的一种手段,然后在各个地区组成诸侯国或者藩地,那么这些诸侯或者藩王在当地就享有了一定的统治权力,当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依旧要保证他们随时听候君王的命令,并且要将赋税和产物上交给君王,在君王有需求的时候还要协同君王作战等等,这就是分封制的内容。 同时分封制的内容还显示出这是一种以子嗣为传承方式的分封制度,虽然在分封制的内容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每个诸侯或者藩王都可以将这种地位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若是没有特殊情况诸侯或者藩王的地位将会一直传承下去。从分封制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诸侯和藩王虽然在各自的封地上享有统治权,但是这种权力只是在一定程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 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 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C.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司主财、枢密主兵,削弱了相权 3.“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 事、外交、民政。”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公民开始成为公民法庭的陪审员 B.以血缘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 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5.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 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8.下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中Z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为扩大税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高中历史 必修一 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翻阅下面这部着作,你不可能看到的论述是( ) A.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B.城邦是具有共同地域的公民团体 C.城邦的狭小阻碍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4.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 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字的人数超过6 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被写名字的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 ) ①人民主权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④轮番而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这说明( ) A.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公民大会是日常司法机关 C.雅典公民通过投票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公民利用陶片投票选举最高权力机构 6.(2012届广东惠州博罗中学月考)中国当代着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 )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一、考情分析 分封制在考试中是高频考点,考察的角度非常多,从分封制的目的、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衰败的原因及表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等方面的都会有所考察,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全面进行掌握。 鉴于分封制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等,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重点掌握分封制的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 1.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巩卫周王室的统治。 (2)目的 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①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的纽带)等。 ②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和先代贵族(杞、宋、陈、许、楚)。 ③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④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特点 受封对象多样,但是以王族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 (6)分封制被破坏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表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2.分封制xx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第I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第II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 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祛关系 C.政治权力小于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2.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 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促进了文化认同 3.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 铁犁牛耕的使用 C.社会环境稳定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4.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 意在 A.调解诸侯纷争 B. 反对争霸战争 C.规范社会秩序 D. 恢复周王权威 5.据春秋时《诗经》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地区。到战国成书的《尚书》中,禹治 水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自然灾害逐渐频繁

第3课__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班级:高二级主备人:教研组审阅:教导处审阅 第3周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俄国退出大战的原因;德国投降的原因。 2.理解美国的中立政策;俄国爆发革命的原因。 3.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⑴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关系十分紧张;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日益接近;③德国实施“限制的潜艇战”;④美国希望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⑵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集团,对宣战。 ⑶影响:①大大坚强了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的方面发展。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政府向宣战。 3.俄国退出 ⑴背景:新生的政权向各国建议,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⑵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集团签订了《》。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⑴契机:退出一战。⑵目的:企图夺回战争。⑶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⑴准备:①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为西线联军总司令。②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军队也开往前线。 ⑵反攻: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的大规模。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 ⑶结果:德军连连败退,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签订停战协定。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远比同盟国占优势。 2.战略失误: ⑴德国的“”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⑵战场形势变化出乎指挥部的预料。⑶德国被拖入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尖锐 ⑴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⑵德国爆发了“”,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探究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目标检测】 完成课件上的当堂检测题及课本第16页学思之窗里面的思考题。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 完成非常学案上本课内容的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阅读课本17页的材料并思考:美国参战的目的真如威尔逊所说的那样吗?其真实用意何在? - 1 -

2014年高中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 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A.性质相同B.领导者相同 C.任务相同D.结果相同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商品生产 D.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3.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4~7题。 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一战”后构筑的凡尔赛体系:①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②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③解决了美英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④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的新秩序。其中: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①②③④均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6.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高中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讲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教案(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考点内容要求层级 同盟国集团 的瓦解 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c 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d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②德国在1917年2月起重新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危及美国利益,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 概念阐释无限制潜艇战 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海军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迫使英国退出战争。虽然一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等于阻断了美国发战争财之路,促使美国提前宣战,造成战略上的失误。 ③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 (2)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问题思考 材料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要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

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思考(1)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其真正目的是什么?美国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答案(1)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世界的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战争 (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易混易错正确认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从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其社会性质的改变。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1)契机:苏俄退出战争。 (2)目的: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 (3)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1)准备 ①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 (2)反攻 ①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

【2019年整理】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卷(B卷) 问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在A、B、C、D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卷。 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4.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筹算法②地动仪③《授时历》④《黄帝内经》⑤《齐民要术》 A.②①③④⑤ B.⑤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⑤③ D.⑤①④③② 5.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④魏晋书法形成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思想不属于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的是 A.人是无知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够完善自己 B.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D、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寻人生真谛 7.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 二 历 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天门中学 吴少荣 第Ⅰ卷 一、选择题 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及多极化趋势。据此回答1-5题。 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军备进行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下列图片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主要特征的是( ) A.议会审判查理一世 B.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旅顺大屠杀 C.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 D.讽刺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漫画 3.图一、二反映的共同点是( ) 图一 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图二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A.苏联企图与美国“平起平坐”B.美苏争霸剑拔弩张 C.美国居战略优势D.苏联处于被动反击的地位 4.下列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评价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5.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意志一直左右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下列史实中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有()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雅尔塔体系 ③慕尼黑协定④万隆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②③ 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两次世界性大危机,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6-9题。 6.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A.法西斯势力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D.运用更多的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7.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这主要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A.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B.对经济生产进行干预 C.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D.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8.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是() A.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经济事务 B.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打击,缓和了社会矛盾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9.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B.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C.纬约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D.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组织的斗争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又是新的挑战,各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调整。据此回答10-13题。 1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D.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1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各国大力推行政治改革D.得到美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总结+练习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梳理: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王室衰微的表现: (1)分封制瓦解,制度变化; (2)周王室势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2、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诸侯争霸 1、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1)周王室衰微; (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3)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诸侯争霸所打的口号:“尊王攘夷” 3、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4、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有何利弊?: (1)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利: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从越王勾践身上能得到什么启发?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答:启发: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毅力,同时还要勤奋、要勇于创新和改革等。 精神: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发奋图强、坚定意志、永不言败. 预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指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满分100 分,时间是90 分钟。考查范围是人教版必修三,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48分,非选取题值52分,满分100 分。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较大,试卷紧紧围绕必修三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部分题目值得商榷,单选题:10、22、23题题目材料、选项在表述上不够严谨,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无法起到正确的导向性。大题导向性不强,考查学生能力不够,第25题虽然在突出家国情怀和唯物主义,但是考查不够宽,可以古今对比或者中西对比或者考查近代的源流,原题考查过于局限。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选择题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第1题的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读不懂古文,选D项的特别多。 第2题学生记忆不够准确,出题人以荀子民贵君轻的主张诱导学生选择了错误答案。,第3题,各个选项的迷惑性都比较大,而b项韩非子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有争议有争议,导致学生错误较多。 第4题学生竟然选a和d,不可思议,反映学生基础知识何其薄弱! 第5题学术性太强,学生不能理解选项b人性上是平等的含义,错误太多。 第6题学生没有认真读材料是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 第7题学生选择错误的答案,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藏书的增多竟想不出竟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让人无语! 第8题,第9题错误,使人不能原谅! 第10题涉及到对智者学派的理解,对人事万物尺度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11题的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 第12题需要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有点大。 第14题从霍布斯的观点的局限性入手学生有些不适应,出题人的导向也有问题。 15题的难度也很大,对题干的理解不正确,很难选到正确答案。 16题的答案迷惑性很强,学生错的很多。, 17题学生对于时间没把握,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第21题考查双百方针,选项中换了种说法,学生既然理解不了,真是让人无语! 第22题D选项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题人把概念内容给换了,是学生选错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题来看,答题分数普遍不高,第25、27题难度不大,学生没做好,说明学生的基础出现了问题,第26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得分较低。 以上学生的错误说明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