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舌尖_到_中国_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_常纾涵

从_舌尖_到_中国_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_常纾涵

从_舌尖_到_中国_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_常纾涵
从_舌尖_到_中国_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_常纾涵

XINWENAIHAOZHE(2013·10)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文化的交融一步步开阔着我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为每个民族、国家带来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每个人在面临不同文化的冲击时,需要通过文化认同来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而民族和国家则需要以历史、习俗、民族精神的认同来实现国家认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出天然食材与人工制作的巧妙融合,唤起了身处食品安全忧患中的国人对本土食文化最自然最淳朴的记忆。不同于以往的美食节目,它没有加入过多的商业元素,对美食的介绍不是流于表面,而是更多地融入对中国文化的诠释。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它从平民化的视角切入,完美地结合了精英兴趣和大众口味,大大扩展了收看对象,为实现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学者陆晔的实证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大众传播媒介无论在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方面,还是对公众的国家认同,都可能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1]事实上,根据网络上以及国内外专家对《舌尖上的中国》的一致好评,可以明显看出国人对它的认可。这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在公众对国家的认同构建中着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概念辨析

“一般说来,认同就是指对共同或相同的东西进行确认。认同的过程,就是人们通过他人或社会确认自我身份的过程,也就是在自我之外寻找自我、反观自我的过程。”[2]通过认同,人们在相互关系中可以增加确定性、建设性的因素。“认同本质上是对自我根源的不断追寻,对自我身份的不断追问,是对人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探究,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2]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认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拥有共同的文化,往往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2]《舌尖上的中国》正是以“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构建了文化认同的基础。崔新建认为,从类型上看,认同包括民族认同、种族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多种类型,但他认为这些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一方面,是因为在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中都包含着文化认同的内容;另一方面,认同所蕴含的身份或角色合法性,都离不开文化。身份、角色、合法性,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具有意义。即使是与认同不可分割的自我概念,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的产物。”[2]

笔者赞同崔新建文化认同的概念,并且认为国家认同也包括在认同范围之内,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认同中包含着文化认同。比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国家认同过程中,不仅仅强调肤色等生理特征的不同,而且中国人更强调“龙的传人”这一文化概念的认同。另一方面,正如崔新建所说,认同所蕴含的身份或角色合法性,都离不

从“舌尖”到“中国”

——

—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常纾涵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因为它“隔着屏幕能闻见香气”

的特点,更因为它通过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思维模式、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

的文化理念和共同的民族精神。以胡阿祥的“中国”概念为理论基础,从地理中国、历史中国

和文化中国三方面阐释《舌尖上的中国》在构建国家认同中的作用。通过方言的使用和镜

头的跳跃、文化符号的介绍、人物故事的解读和民族精神的呈现,《舌尖上的中国》实现了

从视觉、味觉的呈现到情感的延伸再到文化的认同,进而实现了地理中国、历史中国和政

治中国的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舌尖上的中国

本期关注·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

22

(2013·10)XINWENAIHAOZHE

开文化。身份、角色、合法性,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胡阿祥在《何谓历史,何谓中国》一文中,分别从地理概念、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等方面对“中国”概念的由来、历史做了梳理。

在地理概念上,先秦时期,“中国已经成为诸夏国家的共同称号,成为拥有共同地域的专称”。[3]历史上,作为地域概念使用的“中国”随着中国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大而改变,非汉族建立的国家也往往自称“中国”。从这个角度理解,地理中国不是哪一族的中国而是各族共有的中国。

文化中国的概念较为宽泛。先秦时期,文化概念的“中国”是一种美称,是“其人泽聪明睿智,其财则万物所聚,其礼则至佳至美,是具有高度文明的区域”。[3]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对周边蛮夷的不断中国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这奠定了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基础。

政治概念中使用的“中国”逐渐走向定型是晚清时期。“政治概念的‘中国’较之地域概念和文化概念的‘中国’,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它是中国概念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中国含义的升华,它充分反映了这样的史实: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的境内各民族——

—无论文化高低,地域远近,是汉族抑或非汉族——

—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是由中原和边疆共同组成的,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继承。”[3]

二、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基于胡阿祥对中国的定义,本文认为《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中国食文化的介绍和阐释,从以下三方面起到了国家认同的作用:

(一)地理中国的认同。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多元的自然景观和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为人们提供了最为天然和众多的食物原材料。不同地区的人们依山傍水生活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风格。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对食材、食物的介绍都会跨越整个中国。

中国广袤的疆土、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方言。一方面,方言是区别不同文化的最明显标志。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由当地人介绍美食时,通常使用的是当地方言,体现了纪录片的原生态特色。方言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本地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和一定文化冲突的存在。“文化冲突固然会引起文化

认同的危机,而文化冲突的最终结果又总是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认同。”[2]因此,使用不同地区的方言,会增加各地区人们对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认同,并且进一步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在更大范围内认可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对于中国这个地域广阔的国家而言,增进各个地区的文化认可和包容,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镜头的跳跃和原生态的语言展现不同地区的食文化,使得《舌尖上的中国》充分反映了中国人以物载情的思维习惯:对于食客来说,能吃到纪录片中介绍的食物是尝到了正宗的家乡味、地方味,而对于观众,尤其是远在家乡之外的人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留给他们更多的是“看”到的家乡味以及对家乡感情的寄托,故土、乡亲、念旧的情感在观看纪录片时得到了升华。这种味觉、视觉以及情感上的满足,为人们增进地理中国的认同提供了基础。

在《时间的味道》一集中还特别介绍了台湾西南沿岸的特产——

—乌鱼子。该集从乌鱼子的处理、贮藏、烹饪方法上详细介绍了台湾的这一美食。《舌尖上的中国》将台湾食文化和其他省份一样一同纳入中国食文化的行列,以对台湾食文化的认同凸显了台湾和大陆在文化上一脉相承,加深了人们从地理中国的角度认同台湾,更强化了中国人的边界意识。

(二)文化中国的认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将视角对准最普通的餐桌、小摊、作坊,在镜头的选择上多选择有中国传统意蕴的画面:挂在街边古楼上的腊肠,餐桌上黄色瓷器盘里的仿豹胎,坐在茶馆手拿折扇闲聊的老人们,在长桌宴上为老人祝寿的人们,蒸笼上遮盖的红布……在雾气蒸腾中,若隐若现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古楼、瓷器、茶馆、长桌宴、红布,这些明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被运用于镜头中。

在介绍美食的同时,纪录片还加入了对美食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例如在介绍馒头时,加入解说词为“只有中国是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在介绍米粉时,解说词加入了“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早的国家”的介绍;在介绍豆腐时,解说词为“中国的豆腐从诞生到兴盛,一路走过了2000年”等。对悠久历史的介绍,使观众在观赏纪录片时,增加了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也增加了中国观众对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认同。

在《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对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制作方法的介绍,都展现了中国自古本期关注·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

23

XINWENAIHAOZHE(2013·10)

流传下来的对食物独到的处理方式。在对苗家的糟鱼和腊肉作介绍时,解说词是这样的:“对淳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纪录片中的文字语言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视觉传播稍纵即逝的缺陷,并且使人们在了解这些独特食物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不同民族文化历史的认识。

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在讲食物的故事,不如说它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故事。立秋时节贵春和邻居们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的画面,东北邻家妇女齐心协力做酱坯时忙碌的场景,呼兰河畔金顺姬对母亲泡菜的眷恋,以及村宴之前热闹的场面,无一不是友情、亲情和尊老敬老之情的完美展现。纪录片通过讲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将舌尖上的食文化延伸到了中华民族孝敬、仁义的文化理念和传统美德之中。

(三)政治中国的认同。“当代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根基建立起的民族国家。”[4]99因此民族的内聚力或者民族的团结对加强中国不同民族、不同个人的政治中国的认同有着重要作用。《舌尖上的中国》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介绍,使得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认可,更增加了对彼此文化的包容。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整体或一个个人来说,文化是借助内聚力来维持身份认同的连续过程。这种内聚力,是靠延续美学观点、有关自我的道德概念和展示了这些观念的生活风格而获得的”。[5]36而对文化的包容与认可无疑会增加民族的内聚力,增进民族团结。

在《我们的田野》中对侗族、苗族、壮族、藏族不同食文化的介绍,揭示了中国这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在食文化上的异同,充分展现了不同民族丰富的文化差异。而在解释差异性的同时,《舌尖上的中国》挖掘了不同民族的共同特质:自强不息和勤劳智慧。“最初是求生,然后是饱腹,最后是艺术,中华饮食文化在民族生命的坚强旅程中逐步升华,呼应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塑型。”[6]通过对统一的民族精神的塑造,纪录片从刻画人们谋求舌尖上的满足出发,打造了人们在民族精神上的觉醒和认同。

正如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所说,“全球化时代也是民族主义复兴的时代。这既表现在对现存民族国家的挑战,也表现在到处存在的以民族性为基础的、总是声称反对外来者的认同的建构和重构。”[7]29全球化给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带来了危机和挑战,而对统一的民族精神的认同必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三、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从题材的选择、镜头的呈现和解说词的详解,不仅呈现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舌尖上的食文化,更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思维模式、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带来的文化认同,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实现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地理中国的认同、历史中国的认同和政治中国的认同的核心。在构建国家认同层面,《舌尖上的中国》有以下两方面值得借鉴:

(一)强化受众观念。《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选题窄、小众化的模式,将内容定位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食文化上,将镜头锁定在最广大的普通人身上,以情感上的共鸣传达纪录片的内容,这是该纪录片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广泛的受众无疑为在更多的人当中实现国家认同提供了基础。因此,赢得受众的青睐是纪录片构建认同的重要一步。

(二)坚守民族特色。通过呈现共同的思维模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方式,《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题材、中国视角,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这些共同点既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的基础,也是全球化时代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名片。《舌尖上的中国》对民族特色的呈现和坚守的方式,为纪录片在构建国家认同、树立国际形象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项目批准号:09BCO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

—理论关系的经验检视[J].新闻大学,2010(2).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胡阿祥.何谓历史,何谓中国[J].新世纪图书馆,2012(8).

[4]何成洲.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身份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刘永昶.交融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诉求——

—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J].声屏世界,2012(10).

[7]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本期关注·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

24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论东盟的内部关系

论东盟的内部关系 ——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主要成员国间的关系 曹云华 2013-3-6 21:52:03 来源:《东南亚研究》(广州)2006年5期内容提要:2007年是东盟成立40周年,对于一个人而言,40岁是“不惑之年”,对于一个国际组织来说,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40年里,东盟克服种种困难,经受了许多考验,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本区域所有成员的、受到尊重的、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她与世界上所有的有影响力的大国都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东盟多边合作双边合作内部关系 作者简介:曹云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510630 曹云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暨南大学人文社科团队项目“东亚一体化研究”(项目号:04SKZD05)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东盟的内部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第一个层面,是从多边的角度,主要指东盟10个成员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第二个层面,是从双边的角度,虽然都是在一个东盟组织之内,但由于历史、地缘、民族、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东盟10个成员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双边关系错综复杂。本文

首先从这两个层面分析东盟的内部关系,然后解剖东盟目前面临的新挑战。笔者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末撰写过一篇题为《东盟面临的十大挑战》的论文[1],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这些预测基本上是正确的,本文就算是上一篇文章的续篇吧。 一东盟的多边合作进程 冷战后,面对全球化和区域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东盟迅速作出反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经过10多年的整合,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正在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的层次与水平也不断提升。冷战后至今10多年的时间里,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可以分为如下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2002年,开展全面合作的阶段。冷战期间,促使东盟团结和发挥影响力主要因素是意识形态以及柬埔寨问题,冷战结束之后,东盟往何处走,东盟还能否维护团结和继续发挥地区领导的作用?面对这些新的挑战,东盟迅速作出了回答。笔者曾经在《东南亚的区域合作》一书中谈到这个问题:“其实,在后冷战时代,促进东盟达成新的团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东盟在今后的发展中面对许多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它们达成新的团结的新的粘合剂,它们包括区域经济合作,环境保护问题,与大国的关系问题,其中区域经济合作可能是今后东盟加强团结的最重要的粘合剂。”[2] 东盟1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笔者上述预测是正确的。1992年,东盟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此后三次将时间表推前,经过10年的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1994年,成立东盟地区论坛,启动了东盟多边安全合作的进程;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接着又先后吸收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为成员,东盟完成了从量上扩充的目标,囊括了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国家。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院(系):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公共管理 姓名: 刘平平 学号: 2012220764 2012年11月8日

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 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不应当理解为漫画式的人为建构。 文化认同是与现实不断遭遇并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文化主体 自觉地促成其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 外来文明时,其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决定着自身文明生成的速度与质量。为此,文化认同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种旨在透视、穿越其中的 认识误区的自我定位,以期避免自身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 是迫切而关键的。 关键字: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一体多化 一.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去特殊性 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文化,如同百川 奔流入海之势,汇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性或特殊性争锋、交融 的广浩域场。在这优胜劣汰的广浩域场中,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 的身份象征面临着模糊乃至丢失的挑战。伴随这场挑战而来的是世 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自我觉醒。思维对自身的意向,往往开始于 遭遇异己。【1】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是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命脉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在应 对乃至超越这一带来危机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意识。换言之,文化认同的思维起点,就其现实性而言,缘起于文化特殊 性之间的相互碰撞。 就中国的近代史看来,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反西 方殖民主义的历程是相伴而生的。【2】当紧闭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推开,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的殖民主义入侵。在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对中国文化概论的认识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大支柱就是墨家。,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大支柱是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第五大支柱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李锦全先生也曾经说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故这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核心是哲学思想。由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贯彻始终,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综合体。”[⑥] 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讲了百家争鸣。但是李先生仅仅限于百家争鸣,并且把佛教的传入和在社会上的流行当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冲击。 无论我们是同意蔡先生的划分还是李先生的划分,不可能对每种庞大博杂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等)都进行一番精深地研究,更由于我的智识不够和笔头的拙笨,即使可以贻笑大方地思考一些问题也只会使每个问题显得幼稚和浅薄,所以在这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机制我只略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和陋词,而着重叙述一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问题及现代化的途径的看法。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这除了社会上流行的“强势文化”的原因外,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文化存在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中得到启示,伊斯兰也

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英文版}(东盟经贸概况复习资料)

东盟经贸概况复习范围 Chapter 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Southeast Asia (1) In Southeast Asia, the largest, also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is Indonesia. (2) The country with the smallest area in Southeast Asia is Singapore. (4) The Mekong River is not only the biggest river in Southeast Asia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rivers in the world. (5) Vietnam and Laos adopted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and communist leadership. (6) The world’s three major barns are Siam, Yangon and Saigon. (7) Indonesia is the largest petroleum producing country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largest natural gas export country. (8) Laos is the only country without coastline in Southeast Asia. (9) Brunei, with the most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per capita, has been another rich nation in Southeast Asia. (10) Myanmar, Laos, Thailand and Cambodia, the four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believe in Buddhism. 其中(1)(2)(8)(9)为填空题,(5)(6)(10)为选择题,(4)(7)为判断题。 Chapter 2 Brunei (1) The official name of Brunei is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 (2) The Brunei flag has four colors---a yellow backdrop, with two wide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 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采用总体描述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展示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现状, 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有一定帮助,并通过此次活动唤醒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大学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而谁又能给出准确理解?对于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御,酒令,歇后语等中华传统文化又会怎样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 青年一代,当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 要么有严重的误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我们进行此次调查,旨在唤醒大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就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坚。 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及重要意义 1.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 2.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探索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当代与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诚信的高尚情操。 三.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世界多元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唯有高擎中华文化的大旗,弘扬民族传统,加强国民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才能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学的时间是宝贵而又有限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更能增强爱国情怀.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我们对不同大学学生进行了采访与问卷调查.本课题从"认同,知晓,态度"三个大方面调查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尔雅 走进东盟 答案

1.1.1东盟是东南亚联盟的简称,它包括东南亚10家成员国,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1.1.2东盟各国大部分属于什么样的气候地区?B.热带地区 1.1.3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哪两大海洋的天然水道?A.太平洋和印度洋 1.1.4中国与东盟在陆地毗邻而居的国家中有哪些国家?B.越南,老挝,缅甸 1.2.1郑和下西洋对东盟文化有哪些影响?A.B.C.D 1.2.2东盟国家的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哪些文化的冲击?A.B 1.2.3东盟国家中哪几个国家受佛教文化影响最深?A.B 1.2.4东盟地区长期受到哪些文明的影响?A.B 1.3.1东盟国家中哪些国家相对落后?A 1.3.2东盟10国现拥有多少人口?A 1.3.3东盟秘书处设在哪个城市?B 1.3.4东盟地区分为哪几个区域?A.B 2.1.1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力长达多少年?B 2.1.2哪个国家是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国家?B 2.1.3儒家文化来源于哪个国家?A 2.1.4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分别是:B 2.2.1新加坡的标志建筑是:B 2.2.2被誉为“海上桂林”的越南城市是:B 2.2.3为什么说缅甸蒲甘是缅甸东方文化的瑰宝?A.B.C 2.2.4为什么说东盟区域成为世界旅游天堂之一?A.B.C 2.3.1哪个国家的皮偶人物造型稚拙有趣?B 2.3.2东盟哪个国家的藤编工艺有特色?C 2.3.3东盟各国的建筑文化是受哪些国家的影响?A.B.C 2.3.4为传承民族文化和艺术,东盟的艺术家们建议:A.B.C 3.1.1.1越南的国土形状就象一个什么字母形状?B 3.1.1.2越南的北部哪个国家相邻?C 3.1.1.3越南实行什么社会制度?A 3.1.1.4越南是一个被誉为“金山银海”的国度,那么“金山”和“银海”指的到底是什么呢?A.B.C 3.1.2.1 1986年越共领导人黎笋死后,实行什么政策?B 3.1.2.2从公元前3世纪晚期至10世纪前期,越南处于哪个国家的统治之下?A 3.1.2.3越南南方全部解放是哪一年?A 3.1.2.4在历史上,为什么说中越关系十分特殊?A.B.C 3..2.1.1 什么宗教对越南的思想、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B.儒教3.2.1.2 绿帽是越南男人的特殊的服饰,这种帽子的造型来自于哪个国家的礼帽?C.法国3.2.1.3越南文化特色是:A.东西交融、兼容并举B.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

“文化认同”

02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 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当议》指出,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 苗普生《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 (二)关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 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认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李治亭《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指出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化”与“汉化”在内的满汉“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方案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愤青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形形色色的愤青,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文化地图。愤青的文化归属感是一个国家文化归属感的重要部分,但,当代愤青是否面临着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现在的愤青们,还没有搞懂我们的传统,传统就一钱不值了;还没有看清楚真相,就开始愤怒了;还没有明白自己的血脉,就准备来生投奔外国了。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缘于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危机,于是他们可能变成虚无主义者,以无信仰为信仰,无追求为追求,无文化为文化,于是没心没肺,不清不楚,真善美尽数失落,释儒道皆告无缘,最终沦为空心菜一样的一代愤青。二.调查目的 1. 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度以及广度 2. 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3.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看法。 三.调查对象: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医学院及其他各高校。 四.调查内容及工具 1.调查工具:问卷准备访谈卡片 2.调查内容: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及态度。 五.人员安排 根据我们的调查方案,在学校内进行本次调研需要的人员安排具体配置如下:调查问卷与工具准备:2名 调查人员: 3名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3名 调查报告撰写:1-2名 六.调查方法及具体实施 以问卷调查为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在完成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作以及调查人员的培训等相关工作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问卷调查了。把调查问卷平均分发给各调查人员,统一选择中餐或晚餐后这段时间开始进行调查(因为此时学生们多刚呆在宿舍里,便于集中调查,能够给本次调查节约时间和成本)。调查员在进入各宿舍时说明来意,并特别声明在调查结束后将赠送被调查者精美礼物一份以吸引被调查者的积极参与、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查结果。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调查员可以在当时收回问卷,也可以第二天收回 2.以访谈为辅助调查,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由于调查形式的不同,对调查者所提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访谈前调查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列出调查所要了解的所有问题。调查者在访谈过程中应占据主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一、名词解释 01、崇龙尚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玉代表高贵的身份和修养。 02、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研究阴阳、五行等矛盾关系为特征的原始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五行是水、火、木、金、土。阴阳家邹衍继承了前代学说,并进一步认为五行“相生”、“相胜(克)”,并提出了“五德始终”的历史循环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03、王夫之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04、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05、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06、居士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07、三清四御 “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圣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后的四御之首。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08、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09、冠笄之礼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一般二十而冠。加冠多在宗庙举行,由家长主持,并取字。笄礼是是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十五而笄,由女性家长主持,将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著髻。冠笄之礼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庄严肃穆,标志着一个人从此开始承担责任。 10、合卺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11、五服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12、幞头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东盟关系新诠释

“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东盟关系新诠释 自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和谐世界”理念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和谐外交”政策,中国东盟关系也进入了全方位发展阶段。本文结合“和谐世界”这一时代新理念,诠释中国东盟关系新进展,并提出新外交下双边关系发展新举措,以期更好地把握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 标签:和谐世界;中国东盟关系;诠释 2005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世界”理念,至此,“和谐”一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宣传,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代名词。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国利用这一机遇期,将自身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密切联系起来,构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內涵 “和谐世界”理念自2005年4月胡主席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第一次就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关注。之后从提出到确认再到正式确立,其深刻的内涵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一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为其核心价值观。“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正是此核心价值的体现。中国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需要国与国之间加强双边、多边交流与合作,无论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还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在昭示着“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以各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基础。没有和谐的内部环境,稳定的外部国际局势将得不到有力保障。固现今中国外交应“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2〕以达到国际秩序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二是延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以“和平发展”为途径。“和平发展”是在实践和谐世界体系中注入包容的精神,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提倡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借鉴和平等相待。“和而不同”,尊重各国自主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大国复兴,永不称霸的主张,表明中国外交已经不再以意识形态为限,而是以国家利益、事物的是非曲折性为其主导核心,以共同利益和共有的观念为主,发展与各国间的良性互动。这些主张在处理朝鲜核问题、伊朗、古巴、缅甸等涉及美国“问题国家”关系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正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长期外交方针的诠释。 三是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以“和谐世界”为外交实践的行动导向。在传统和平外交基础上,发展“和谐外交”,延伸到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则折射为创造和谐的周边关系;加强与大国间的政治互信与合作,特别是美日,中美合作将“既是利益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易三才 专业产业经济学 入学年月2012 年9月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一、文化认同综述 (1) (一) 文化认同概念 (1) (二) 文化认同类型 (1)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 二、国家认同综述 (2) (一) 国家认同概念 (2) (二) 国家认同分类 (3) (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 (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 (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 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 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 参考文献 (7)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