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院(系):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公共管理

姓名: 刘平平

学号: 2012220764

2012年11月8日

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

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不应当理解为漫画式的人为建构。

文化认同是与现实不断遭遇并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文化主体

自觉地促成其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

外来文明时,其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决定着自身文明生成的速度与质量。为此,文化认同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种旨在透视、穿越其中的

认识误区的自我定位,以期避免自身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

是迫切而关键的。

关键字: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一体多化

一.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去特殊性

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文化,如同百川

奔流入海之势,汇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性或特殊性争锋、交融

的广浩域场。在这优胜劣汰的广浩域场中,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

的身份象征面临着模糊乃至丢失的挑战。伴随这场挑战而来的是世

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自我觉醒。思维对自身的意向,往往开始于

遭遇异己。【1】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是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命脉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在应

对乃至超越这一带来危机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意识。换言之,文化认同的思维起点,就其现实性而言,缘起于文化特殊

性之间的相互碰撞。

就中国的近代史看来,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反西

方殖民主义的历程是相伴而生的。【2】当紧闭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推开,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的殖民主义入侵。在强

势的西方列强面前,中国有识之士起初认识到自身的器物落后,遂

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而后认识到自身的政治体制陈旧,效仿西方之“君主立宪制”的戊戌运动应运而生;可是,戊戌运

动翻转不了反而血祭积贫积弱的清廷,于是一场旨在“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的辛亥革命伴随民智之启蒙而燎原全国。然而,满清之解体

依然解救不了中国,随其后的军阀混战,一方面是入侵之西方文明

内部冲突、分裂的产物,另一方面也顺应了中国国内救亡图存之选

择路径的分歧。然而,对待自身对象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了自身所

达到的文明程度。正如“把妇女当作共同淫欲的掳获物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3】一样,当一种文明还

是入侵、奴役另一种文明的时候,其实也暴露了自身文明所具有的

野蛮性和狭隘性。因此,西方文明因其狭隘性而入侵中国,必然也

激起中华文明以同样的狭隘方式作为反弹。【4】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乃至之后的文化运动,贯

穿其中的主题都是中华民族主义的自我意识、自我张扬和自我富强。

但是,文明的冲突本身就包含着文明的相互融合与交互生成。

中国国门的被迫敞开,同时也被迫文明。当这种被迫最终能够转换

成一种自觉的主动,那么中国之崛起也就为时不远。从五四运动的

科学、民主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体内日渐长入,到新

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铺设,再到近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

国文明实现了由被动吸收向主动吸收和输出的成功转型。当前,中

国市场经济对外的开放程度、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受邀落户以及

十七大着力推行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充分地见证了中国文明实现

的这一成功转型或者跨越。究其根源,就社会层面而言,无不与中

国近现代的文化启蒙以及当代改革开放所取得伟大成就及其面向普

世文明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就国家层面而言,中国政体的指导思

想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一种追求解放全人类的普遍性的文明。因此,中国所持有的和平发展理念,以及国家政党所倡导的和谐世界,

不仅是一种反抗殖民主义、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而且也顺应世界多元并存与发展的历史趋势。

然而,由于美国不甘心其自身独霸地位在多元发展的制衡格局中日渐消弱,为此一场旨在限制其竞争对手、维持其霸主地位的悖逆历史潮流的运动,借由普世价值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席卷开来。普世价值,以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现代主义为内核,以普适性为外衣,短时间内迅速占据全球文化话语系统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表征着一种最优质的文明君临一切,成为衡量包括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文化秩序、社会秩序等在内的一切秩序优劣甚至合法与否的圭臬。如此,在这种高姿态的文明或者标准之下,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的社会运行秩序必然面临着为自身合法性进行辩护的外在压力从而是来自国内的民众压力。这双重压力,借由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滚雪球式地积聚起来并压在这些国家政府身上,自然地,承受不足压力的政府必会面临着垮台的风险。当前颜色革命、天鹅绒革命的前车之鉴,为尚存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文化问题时如履薄冰。为此,一场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或者文化认同运动,也在各个欠发达国家范围骤然掀起。问题是,其中一些国家在反抗普世价值的同时,却也是在反民主、反自由甚至反现代。这样的反抗运动正中鼓吹普世价值者之诡计。因为这样的反抗运动通往一种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走向自我封闭、自我倒退的路途,即它借着民族主义所召唤起来的民族热忱,成为支撑着使国家溯回到极权主义、社会倒回到狭隘的种族主义的巨大社会力量。

二.文化认同的自我定位:趋向普遍性

因此,面对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新文化“殖民”,我们不仅需要揭露其本身的虚伪性或者特殊性,更需要审慎地考虑在面对一种冠以普适性的特殊文化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文化战略。如此,文化认同的自我定位,在这场文化较量的博弈中,就具有迫切而又极其关

键的任务。然而,就当前中国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而言,至少存在

三个主要的认识误区:一是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

二是将文化认同等同于意识形态认同,三是将文化认同与现代化相

对立。【5】当然,这三大主要认识误区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为此,透视、穿越这三大认识误区,集中于一点就是揭示它们最终如何导

致文化认同本身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些学者主张通过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但是这种文

化认同不是面向未来的自我建构,而是通过回归到传统、翻新典籍。然而,正如人类的人性不能从猿猴那里而是应当从当下乃至人类面

向未来的自我意向那里去寻找、去索求确证一样,这种试图通过翻

新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的途径,不仅费尽周折而且势必徒劳无功。传统文化,就其合理的元素看来,总会包含在其现代的文化样

态中。“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

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

理解。”【6】因此,“拿早已僵死的东西来取代活生生的东西,这显

然无助于建构真正的文化认同。因为真正的文化认同不是一劳永逸

地赞同某种思想观念或文化形式,它是实践性的,是在活生生的文

化生活中形成的。”【7】实际上,主张复兴传统文化的学者们,一

部分人是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过度自信,他们认为中国传统

文化不仅包含全球化趋势所要求的文明基因,而且比如“天人合一”

等思想本身就具有医治现代化所导致的痼疾;另一部分人则是反现

代主义的,他们过分地夸大了现代化的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等工具

理性摧毁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原子

化或者碎片化了人类本真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他们提出中国文化认同的命题本身包含对现代性的否定。“20世纪

是自由主义高奏凯歌的世纪,也是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世纪。”【8】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各国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将文化认同与意

识形态等同起来。这种等同或者混淆,使得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自我

认知和归属心理,既披上了狭隘的地域性政治外衣,也以狭隘的民

族主义为其边界。如此,文化认同的自我建构和强化,不是面向人

类世界的生成,不是面向增进人类普遍利益的生成,而是一种狭隘

的物理意义上的肤色、语言、种族、地域等符号上的追认和集结,

从而是以凸显符号差异、利益对立来支撑这种追认和集结的合法性

和运行。“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

界定自己。他们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9】这种强化异质性、对抗性的文化认同,亨廷顿从文明的角度把它称

之为“文明的冲突”。这种意义上理解的“文明的冲突”,确实是贯穿冷

战始终的各民族文化角逐的普遍现象,但是冷战的结束本身所揭示

的既不是历史也不是文化的终结,而只是作为阶级利益诉求的二元

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终结。【10】

意识形态作为阶级及其政党利益的观念、理论表达,它的历史

局限在于它以异质性来彰显自身的优越性或普遍性与自身服务功能

的落后性或狭隘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当一种民族文化

被其政党的意识形态所左右,那么该民族文化要么固步自封,要么

沿着传统往回走,总之难以实现自身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发展的现代

化转型。因为,文化交流本身具有交互生成的特性,一种更高质量

的文明本身具有同化其他较低文明的功能,而较低文明的自我发展

不是弱化而是强化外来较高文明的同化功能,即便这种同化其他文

明的过程采取了非文明的甚至野蛮的殖民手段;相反,如果在没有

外来的更高质量的文化作为对比,那么该国原生态的、即便落后但

却自足的文化往往为本国的意识形态提供较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基础,这同时又反过来促使当局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利用各种手段

(如丑化、恶化、敌对化等)来阻碍本国文化与外界的交流,而无

视本民族日渐脱离世界文明而必然付出的代价。中国昔日之满清的

闭关锁国如此,今日之朝鲜当局亦如此。

近前,困扰着人们的问题是,在全球化愈演愈烈和社会日趋多元的今天,文化认同的张扬是否有助于社会或者世界的和谐?一些学者认为,“任何形式的认同都意味着对"他者"的排斥”。【11】这种观点的内在逻辑,是将认同等于对自身特殊性或者异质性的归属和张扬,例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内在逻辑就是建立在对文化认同的“民族化”理解之上。【12】事实上,文化认同本身是面向普遍性或者同质性的欲求与建构。我的观点倾向认为,就历史而言,文化认同的张扬同时有助于增进社会或者世界的和谐。不过确实应当承认的是,利用文化认同来谋求自身政治目的,却也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这种借着建构文化认同的外衣来强化意识形态之实体的方式,掩盖下的与其说是文明的冲突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冲突。意识形态,就其存在的目的而言,它所服务的是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文化认同,是对自身文化异质性的张扬并对其他文化表现出积极的同化冲动,因而这种认同本身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建构,因为认同必须通过对“他者”的排斥而得以体现。”【13】因此,夹杂着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当从西方席卷东方、从发达国家席卷欠发达国家时,势必遭遇后者的激烈抗拒。因为在后者看来,代表着现代性的所谓西方文明的输入,是对自身文化传统乃至意识形态的渗透、演化和颠覆。

因此,西方作为现代化的文明高地,在欠发达国家那里成了可望而不可求的对象。因为追求这一对象,意味着接受自身被西方化被同质化。将现代化等同西方化的观念,在一段时期内,像梦魇一样恐吓着东方国家进行现代化或者工业化的信心和步伐。这一点,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那里得到一定的经验确证。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折腾与摸索才正确地处理现代化与西方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迈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步伐。但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繁荣,并没有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对西方文明所持有的开放姿态,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伴随着民族富强的过分自信

悄然兴起。当然,这种民族主义的兴起,与遭遇美国由普世文明的

倡导者转向民族主义的维护者的“突变”密切相关。问题是,任何一

种文明向传统的回归,结局多半是惨淡的。中国由曾经的文明高地

衰落到愚昧状态如果说是根源于自身的闭关锁国,那么今日之中国

重建了现代新的文明高地,无不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以一种积极主动

的态势与西方文明遭遇。回顾历史,在对待西方文化态度上,非西

方国家抱有一种程度或重或轻的拒绝主义的路线使得这些国家最终

丧失了抵抗西方文明入侵与殖民的整体能力。对此,亨廷顿做过明

晰的表述:“日本从1542年第一次同西方交往到19世纪中叶,实

质上遵循了拒绝主义的路线。它只允许有限的现代化形式,如获得

火器,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包括最引人注目的基督教。西方

人在17世纪中叶全部被驱逐。这一拒绝主义立场由于日本1854年

在美国海军准将柏利(Perry,一译"佩里",译注)的压力被迫开放

门户和1968年明治维新之后全力学习西方而告终。几个世纪中,

中国也试图阻止任何重要的现代化或西方化。虽然中国于1602年

允许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但以后又在1722年把他们驱逐出境。……像日本的闭关自守一样,中国的闭关自守也是被西方的武

力打破的,那是在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之所为。”【14】

历史以其悲剧性的事实证明,以拒绝主义来对待外来的现代文明,结果不是保存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是捆缚自身文化的发展脉络

而拱手让外来文明任意蹂躏与宰割。以史为鉴,应对一种比自身文

明更高的外来文明,所用之方式不应当是隔离式的拒绝,而应当是

批判式的吸收,并且争取面向更为普遍性的文明生成自身。这种自

觉的自我定位,不仅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主

体(个人、企业、民族、国家等)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批判式的

吸收,类似亨廷顿所说的“改良主义”,即“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

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15】但这里所说的

批判式的吸收,不仅是一种共时性的中西结合或者传统文化为内核、

西方文化为外围的交融,还是一种历时性的基于传统与现代、东方

与西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建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理解的

文化认同,本身就是一个去特殊性的过程,它的价值是面向全人类

的共同利益的生成。

三.文化认同的自觉建构:一体多元

与亨廷顿强调文明的冲突、对抗、战争的思维不同,自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费孝通先生开始在许多场合讨论文化间相互理解、容忍、共存的问题。他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认为承认不同才能

明白自我,多元文化的存在是各个文化样态得以确立自身的外在前提。【16】但是费孝通先生所主张的“文化自觉”,实质上对传统文

化的觉醒,致力于倡导传统中国文化中求同存异的君子之道,而不

是倡导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进行客观把握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旨

在包含多元文化之共性的文化样态。因此,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更多的是回归、强化文化的传统,而不是建构、生成新的文化。事实上,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文化形式,

都在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中生成自身。这种生成是一个多元交互式

的生成。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外来文化的面前,其所采用反

抗的方式决定着自身文化生成的质量。就历史而言,越具有普遍性

的文化样态,越具有强大的能量。近代的殖民主义大行其道,被殖

民的国家输掉不是土地的贫瘠和人民的数量和体格,而是其民族文

化相对而言的狭隘。从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普遍性程

度往往也是该民族人们整体的思维发达程度的水平。但凡强调自身

民族特殊性的民族文化,往往是在张扬自身文化中落后的、狭隘的

应当加以抛弃的东西。这种背道而驰的方式最终总会以延缓自身文

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代价。就中国的历史看来,清朝的闭关锁国

导致的衰落无不与对自身文化孤芳自赏有关,同样新中国的诞生无

不得益于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来的民族文化整体思维格局的突

变与转型。直至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无不受益于其内在的和谐

理念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反观美国近年来的种种行径,却在

不断违背几百年来让其受益并迅速成为世界文明高地的文化战略多

元兼容并存的理念。如此行径的结果已经使美国处在一个矛盾的处

境上,即一方面面对外来文化实行了提防、限制的保守主义,另一

方面则是在自身文化输出方面持有进攻、演化的激进主义,而无论

是对内的保守主义还是对外的激进主义,美国都面临非本土文化的

强烈抵牾;并且美国越是如此,这种抵牾越以更为激烈的方式表现

自身的生命力。

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既可以

超越也可以滞后于作为其存在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但

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可以想当然地加以人为建构。就某一文化受制

约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而言,生产关系的普遍联系决定了文化发

展的趋势具有面向普遍性的生成向度,从而民族主义的文化认同的

未来是世界主义的文化认同,其过程是去狭隘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将文化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表述为一种类似相对孤

立的生产方式生成普遍联系的生产方式的过程,即:“过去那种地方

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

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

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

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

种世界的文学。”【17】在这篇经典文献中,马克思虽然是从整体

的视角论述世界历史的一般发展规律,但是在这一论述中,我们同

时看到文化也如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一样,是作为面向

世界面向普遍性的生成。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以更为直观的经验形式,验证马克思当年的这一论断。整合世界各地资源的跨国公司,

其所实现了的生产方式日渐挖掉各国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同时也

以自身生产、管理的先进性催生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形态。全球

各民族的经济越是紧密的纠缠在一起,多元文化的交流也就越实现

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交融。而一个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多元文

化交融的民族文化,也就越具有普遍性、越成为世界性的。利润最

大化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文明虽然起初只是资

本主义的文明也随之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

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来了。”【18】而新媒体如互联

网和移动通信设备的不断更新升级,不仅使得信息、文化的共享机

制展现出了世界文化场的雏形,而且世界文化场所具有的普遍联系

功能,如同自然的万有引力场一样,其中信息、文化传播的跨国性、瞬时性和便捷性及其蝴蝶效应,也越来越显示它的巨大能量。

为此,文化认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基因式地

追认,不应当理解为对某一意识形态进行拥护与否式地站队,也不

应当理解为借助理性的思维能力对文化传统进行漫画式地建构。文

化认同就其具体样态而言,它确实具有后现代主义式的生成逻辑。

但是就其发展的一般性而言,文化认同本身具有着类似自然历史发

展过程一样的客观规律性。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

到的水平,社会发展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

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文化认同的方式,可能是通过解读传统文

化的方式援引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甚至走向未来,也可能是直接基于

现代文化(不论是自身的还是外来的)建构一种为现代甚至未来服

务的文化形态。但是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是在与当下的社会现实遭

遇中生成自身。因此,文化认同本身是多元的交互性的生成。就生

成的纵向而言,传统文化长入现代生成普世文明;就生成的横向而言,外来文化长入本土文化生成世界文明。但是这不是孤立进行的

两个过程,而是一个整体内交缠同时进行的两个层面。在这个意义上,我把这种文化认同,理解为一种具有自身发展规律性的多元交

互生成过程;而把基于这一规律文化主体主动地促成其文化认同面

向普遍性生成的努力,理解为一种自觉性的建构过程。

参考文献

【1】【11】【12】【13】【16】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年第2期,第5页,第6页,第7页,第1页,第8页。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年第2期,第5页。

【2】【4】许纪霖:《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页,第1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第80页。

【5】【7】参见季中扬:《当代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J],学术论坛,2008

年第8期,第155页,第155页。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出版,第23页。

【8】许纪霖:《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第95页。

【9】【10】【14】【15】(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

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第5页,第1页,第52页,第53页。

【17】【1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第276页,第276页

第4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4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

英语Presentation-各个国家文化差异

Presentation Country: France Member:第二组 Outline 1、History Gaul period (AD fifth Century) Frank occupied Gaul under King Clove‘s West transgression, and then they moved to Paris to establish the Frankish kingdom. In the early medieval period (5 ~ tenth Century): Merovingian and Carolingian Middle ages (10 ~ fifteenth Century): Agriculture, handicraft, business developed. Gradual growth of population. Rise of new city. Commodity money relationship strengthened economic ties. All of thes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national unity. The late Middle Ages (16 ~ eighteenth Century):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feudal to capitalist society. Capitalism began to sprout and development. New routes flourished foreign trade and then led to the colonial expansion. Enlightenment was also booming in this time when people preached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freedom, equality and rationality. 2、The government Democratic Republic. Led by Prime Minister, Minister of state,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nd other members. Responsible for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military, as well as formulating regulations and orders. 3、Religions France’s main religion is Roman Catholicism(天主教)followed by protestant Christian, (基督新教)orthodox Christianity (东正教), Islam(伊斯兰教), and Judaism(犹太教). 4、 Languages Most French people speak French, some people speak English, 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speak other language. 5、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rench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SEE) published the latest statistics, as of January 1, 2010, France's population reached 64612939. Since the 2006-2010, French new population of 1.4 million, the increase amplitude is at the same time two times the averag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of Europe. 6、greeting The most common is Bonjour

不同国家的茶文化

不同国家的茶文化 ——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课题: 不同国家茶文化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尹连辉 组长:吴俊祥 组员:李恒、徐冉、夏恒博、刘雪明、刘雪萍、刘洪旭、王魁、梁焕焕、高俊 研究方向: 1.中国茶文化 2.日本茶文化 3.欧洲茶文化 4.亚洲其他国家茶文化 5.非洲大洋州地区茶文化 研究内容: 一、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其核心为和,具有深远的哲思。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

“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各朝代的茶 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备茶过程如下:将茶饼用火灸烤。将烤茶饼放入铜制茶辗辗成颗粒。用茶罗筛茶粒取细末。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常加入薄荷、盐、红枣或姜片调味,并多外加龙脑等香料。将细茶末连同上列材料,调和成酱。然后用茶酱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来越丰富,饮茶也日益考究,开始重视茶叶的本身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此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趋向以散茶为主,同时烹饮的手续也大为简化。 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城市的茶馆,并逐步兴起,成为适合各个社会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并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茶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茶的特性 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文化产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大的成就在于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建设。经济创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中,作为落实国家文化创意战略的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本文以“发展文化产业,助推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对文化产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百年中国梦 “中国梦”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承续百年的宏大命题。在这个命题下包含了两个具体的层面:一个层面是面向个人的中国梦.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战略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包括教育、求职、更好地生活等等。另一层面是面向企业的中国梦,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参与跨国经营、实现全球竞争等作为企业发展的愿景。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入世的精神面貌.如果13亿人都拥有这样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止,那将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力量。 实际上,中国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在中国梦的指引下.百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质层面从极度贫困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体质层面也从“东亚病夫”上升到北京奥运会金牌数第一。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与欧美等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位中国学者援引外国友人的说法,中国13亿人,只有一台电脑,其余都是终端。因此,中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和推动。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的规模.更要追求国际级企业文化的塑造.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创意战略 在过去的30年,中国政府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后实施了三大国家战略:经济创富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文化创意战略。经济创富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文化创意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创意战略始于1998年.其标志就是这一年中国政府在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专门负责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行业指导。其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200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到了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提到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表明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催生的文化消费时代。2006年9月.国务院在《国

战略型领导力与进取文化

战略型领导力与进取文化 战略型领导力与进取文化 领导力与企业文化正在成为企业致胜的关键。随着市场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日趋激烈,仅仅好的战略已经不能引领企业成功。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领导力的中高层经理人能够有力地实施战略,并在需要的时候调整战略。同时,建设活跃进取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每个人都是使企业成功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最急需的是具有战略型领导力的人才。中国的教育体系、经济体系及社会文化体系没有培养战略型领导力人才的“土壤”,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培养的也大都是执行层面、功能单一的管理者。结果是,中国企业很难从高端切入,大都处在商业价值链的底层,缺乏抗风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变化与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寿命越来越短,利润越来越薄,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企业的困难。 战略型领导者需要具有一些关键的素质与能力。这些素质能够帮助企业从更高、更广、更远的角度着眼,引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提升。这些素质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视野广阔: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首先就是宽广的视野。期铜价格从8年前的低于18000元/吨飙升到最近曾经突破81000元/吨,与此同时,原油价格从低于10美元/桶到现在的70美元/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期货市场的了解及判断,中国相关企业即使再辛苦工作,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绝大部分利润被飞涨的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所“吞噬”。在将来,随着外汇浮动幅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环保意识及员工人权保护法令在欧美的完善,缺乏相关知识与经验的企业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2、目光锐利:企业必须要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要在迅速变化、甚至紊乱的环境中,看到驱动宏观经济或者产业发展的力量,同时要随时关注可能引起“大西洋飓风”的“蝴蝶”。两个人的“每张桌子、每台电脑、微软软件”造就了垄断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微软,而微软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推动力量。山姆沃尔顿的“女裤”理论以及零售“巨无霸”沃尔玛,费雷德·史密斯的大学经济学论文及fede,ibm等等这些引领不同产业的领导者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形态。如果我们不能了解他们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调整,必定被社会潮流所淘汰。 3、富感染力:个人英雄主义的“独孤求败”时代早已经过去,或者可能从来没有存在过。幻想自己是“超人”的领导者必定失败,而且由于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维持这种幻觉的时间越来越短。能够长期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学会以理念及行动吸引他人、影响他人、并领导他人向着共同目标愿景努力。如李嘉诚对老板与领袖的对比,“做老板,简单;你的权力主要来自地位之便,这可来自上天的缘分或凭仗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较为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要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中国企业急迫需要像李嘉诚所描述的“领袖”。 4、长短结合:只注重眼前是既得利益者,只注重长远的未来是空想家,而只有长短结合才能成为战略型领导者。而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或者是只考虑眼前利益,像“血汗工厂”、家电手机等厂商,或者是像“德隆”那样的“空中楼阁建筑商”。这些企业都不可持久,因此需要既能够引领未来方向,又能够抓住现实机会,创造短期利润的领导者,使企业能够“突破重围”,获得长期发展。 5、资源整合:战略型领导者要具有战略联盟建设与资源整合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及合适的成本获得合适的资源。而且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降低资源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现在,很多跨国企业开始大规模收购中国企业,其动机就是通过收购来整合中国市场与人才。而且,收购的重点正在迅速向人才整合聚焦,因为只要

企业文化和领导力--马云

企业文化和领导力 主持人:各位同学,早上好。欢迎大家在温暖的冬日齐聚在中欧的校园。在刘院长热情洋溢的演讲中,我觉得只有马云才能够继续下去来镇住这样的激情。 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企业文化和领导力。企业文化看上去非常抽象,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企业的成败。它是企业的灵魂、生命、也是成功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的要素。而企业的创始人,他的信念,他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风起云涌的创业大潮中,真正敢用企业文化这一面大旗来独树一帜的企业家是寥寥可数。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可能会引起争议,在企业文化的设定和执行上也可能是困难重重。但独特性和它的不折不扣的执行,也正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今天,我们邀请来的马云,这位嘉宾,大家都非常熟悉。大家想一想,当初,他带着自己的梦想,带着给自己的一份承诺,领着自己的团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去厮杀。99年的2月,他在杭州湖畔,对着十八位创业成员,热情洋溢的这么说着:“我们在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着朝前冲的时候,你们都别慌,你们拿着大刀,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往前冲,有什么好慌的!”想想他的激情,想想他对创业团队的激励,不难看到今天阿里巴巴的成功。马云当初提出了三个目标:我们要成立一家能生存百年的公司;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我们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名。这是99年,11年过去了,按照他当初提出的目标,梦想早已成真。这就是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先生。今天,马云先生已经到场,让我们再次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与我们分享领导力与企业文化。 马云:非常荣幸能到中欧商学院来,这里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活力,也给阿里巴巴的发展输送了很多人才,我们很多阿里巴巴的高管都在这里学习,而且我觉得我们中国最好的商学院可能还是中欧。刚才刘院长热情洋溢的讲话,我听了也狠感动,大家对马云的了解,对阿里巴巴的了解,我觉得很多东西是通过媒体,通过朋友来了解。我觉得有时候有点难为情,比如说到马云怎么怎么厉害,怎么怎么能干,其实我认为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今天我希望有一个时间能和大家进行彻底的沟通和交流。 很多人说做商人要有所谓的背景,所谓的资源,才能够成功。这十年下来,我们走到今天,越走越有味道,而且确实,今天的马云和我手上的团队都要比十年前强许多。但是让马云再从头走一遍,说还是会赢,我觉得—肯定不会赢。人家说马云很聪明,但比我聪明的人太多了。人家说马云很勤奋,但其实比我勤奋的人也是太多太多了。所以说今天能够这样的成功,我一直说我们很运气,我们是运气的一代人。我们赶上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选择了互联网,选择了电子商务,有了批很好的朋友。有时候跟我同事一起工作的时候,我常常会很感动,我怎么会有那么好的福分跟这些人一起共事,这种感恩的心理自然而然的就会出来。 昨天,我去看了吴冠中先生的画展,颇有感触。很多画家在不断地钻研怎样画的更好,用怎样的笔法怎样画的更仔细更好,而吴先生的画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他看世界非常美好,画只是他的手段而已。我在和很多艺术家的沟通当中,发现自己也是个艺术家。从第一天起,我就不是为了挣钱而去创办这个企业。我觉得我做的这些,阿里巴巴也好,淘宝、支付宝也好,都是一种行为艺术。从我们的思想出发,通过几万人的努力去把它做成做好,最后能影响别人的思想和生活,这其中的乐趣我想是超越了一切的。真正的艺术品是不能被复制的,战略也是不能被复制的,任何东西只要能被复制都不值钱了。商学院最喜欢教两样,一个是财务,一个是战略。这都是空的,呵呵,有的时候,成功的人是说不清楚为什么成功的,而说不清楚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会成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把自己当成一个行为艺术家,

评估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评估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一般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以国家为单位作为了解文化差异的单元,事实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一些学者做出了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托特柏克架构以及霍夫斯泰德架构。 2.4.1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架构 在分析文化差异时候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架构是一个常用方法。这一架构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和空间概念。 1、与环境的关系:人们是屈从于环境还是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抑或控制环境?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的解答。在很多中东国家,人们将生活视为命中注定的事,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信他们能征服、控制自然。比如,美国每年花费上亿研究经费去从事癌症研究,因为认为可以找到癌症的病因。而很多国家文化则介于二者中间,采取一个更为中立的看法。这些对待环境的不同看法影响了组织的实践活动。 2、时间取向: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态度也不一样。如西方文化把时间看做一种紧缺的资源,美国人关注的是现在和近期的未来;相反日本人更看重长远,日本企业的年功序列制等管理制度的设计就反应了这一不同。意大利人追随他们的传统,性寻求保护他们历史的实践活动。对时间的取向反映出是否普遍采用长期计划,还有在时间上重视导致北美人致力于开发各类节约时间的产品。 3、人的本质:文化把人视为善的、恶的还是两者的混合体?朝鲜认为人的本质是非常邪恶的。北美人的看法倾向于二者之间。这影响到管理者主要的领导风格。在强调信任价值观的文化里,更多采用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而在信任度差的环境中会强调严格的管理控制。 4、活动取向:一些文化强调做事,强调成就;而一些文化强调及时行乐,强调享受。还有一些强调控制,要求自己远离物质并约束欲望。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如墨西哥人下午的午睡时间总是步履缓慢,法国人强调控制,强调理性和逻辑。这些方面帮助你思考人们是怎样对待工作和生活及娱乐的,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等。 5、责任中心:美国人是高度自由主义的,责任是照顾自己;马来西亚人和以色列人非常注重群体,更看重群体的和谐、统一和忠诚;英国人和法国人依赖于等级秩序。文化的这些维度对于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决策方法、沟通等都有重要影响。 6、空间概念:这体现了文化的开放度。空间上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人们是强调隐私的、混合的还是公开的,这对组织管理如工作设计与沟通都有显著的影响。 2.4.2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构架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会采取各不相同的解决办法。他以IBM公司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类型提出了五维度辨识模型。这五个维度(dimension)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豆瓣介绍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豆瓣介绍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豆瓣内容简介为什么当领导者试图让组织变得更高效时,却常常发现组织仍以明显低效的方式在运行?为什么当管理者试图改变下属的行为时,却常常束手无策,甚至遭遇极为强烈的抵制?大师沙因告诉你:对高绩效而言,文化越强大,组织越有效。 领导者所做的唯一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创建和管理文化。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豆瓣作者简介埃德加?沙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世界百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之一,企业文化理论之父,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实战派管理咨询专家在组织文化领域,他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和文化的间化过程提出了独创的见解。 业界公认“企业文化一词是由他“发明的,他还率先提出了企业文化、职业发展、职业锚、过程咨询、强制性说服等概念曾为苹果、花旗银行、宝洁、摩托罗拉、惠普、壳牌、DEC、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知名企业做管理咨询,其主要著作《组织文化与领导力》、《沙因组织心理学》等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豆瓣书本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的界定领导力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它能使领导者带领团体走出造就了这个领导者的旧文化,同时开始适应性更强的发展性变革进程。 这种洞察旧有文化的局限性及发展以使其更具适应性的能力,就

是领导力的本质和最大挑战。 第5章关于外界适应问题的假设第6章关于管理内部整合的假设第7章关于现实和真理的深层文化假设第8章关于时间和空间本质的假设第9章关于人性、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假设第10章文化的类型第11章文化的解析第三部分领导在文化建设、根植和发展中的角色领导之所以能够区分经营管理和制度管理,其特殊的功能在于它对文化的关注。 领导会创建文化,而且我们也将看到,领导同时也管理文化,有时甚至还会对文化进行变革。 第12章领导者如何创建文化第13章领导者如何根植和传播文化第14章在组织“中年期领导的变革角色第15章领导者如何变革组织文化第16章管理文化变革的概念模型第17章评估文化维度:十步干预法第18章组织(文化?)变革的一个案例第19章学习型文化和学习型领导

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

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兼论文化自强 发表时间:2011-10-17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建设的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得到高度发展,而且要使精神文明得到高度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依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我国文化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还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将有力推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促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文化强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等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纽带和标志。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可能会出现不一致、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创造的影响世界的各种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就是这些文明成果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石。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社会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各个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却有生命力强弱、影响力大小、持续力长短之别。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不仅具有物质、科技、军事、制度的力量,而且一定具有文化的力量。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既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演进过程,又是一个引导培育的自觉过程,是按照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要求进行文化创造和精神生产的过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我们党把文化自强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条件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读后感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读后感 作为一本管理类的图书,《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在管理界一直享有盛誉,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我开始接触这本管理界的“圣经”。正如我以往对读书的看法:无论什么时候,读一本书,要想真正了解这本书,首先要了解他的作者。只有详细的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之后,并且结合着作者的自身经历,我们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才能真正的吸取其中的精华。我一直坚信:思想来源于实践,任何人都一样,外在的种种表现都体现着内在的思想,而这种内在的思想又都来源于切身的实践。一本书同样如此,这其中所有的思想精华,都来源于作者的自身实践,都是作者思想的文字表现。所以这次,我依然是从作者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来阅读这本书,以此来体会其中的真谛。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沙因,在美国被称为“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并且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是世界百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之一,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实战派管理咨询专家,并且作为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曾为苹果,花旗银行,宝洁,摩托罗拉,惠普,壳牌,DEC等知名企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做过管理咨询。埃德加·沙因主要成就实在组织文化领域,他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和文化的间化过程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业界公认“企业文化”一词是由他发明的,并且他率先提出了企业文化,职业发展,职业锚等概念。对后来的管理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埃德加·沙因的成就在企业文化与领导力上,他结合着自己多年的管理经历详细的解释了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而这些观点则在这本《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当中都有体现。 了解了埃德加·沙因的成就与经历,我们对他本人也是对这本著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一看到组织文化与领导力,我就大致的对这个署名有了几个提问。什么是组织文化呢?如何界定组织文化?如何破评估组织文化呢?紧接着,我的脑海里也在想作为一个领导者,他们是怎么建立组织文化关系,怎样建立文化的?并且组织文化是怎么发挥其作用呢?还没阅读,就产生了种种的疑虑,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始了认真的探索。 经过不止一次的阅读这本书,我对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组织文化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它不仅具有持久力,而且具有扩展性,甚至扩展到了职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之中。并且在国家层面,文化在帮助我们理解团体间冲突上,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在组织层面,文化同样是理解团体间冲突的关键。下面再说一下领导力,谈到领导力,我们或许无一例外的想到了权威。的确,领导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在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领导或许是被领导。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领导。那么将领导力与组织文化放到一起,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某个时期,领导力曾经一再被吹捧为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若将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看作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那么,这个时期,领导力远比它的另一面来得重要。领导力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方面,领导力能够组织领导着来创建文化,没有领导,文化是混乱的,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的文化了。另一方面,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领导。一旦文化被创建,它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影响着领导。简而言之,在领导下产生文化,而文化又过来影响着领导。《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这本书则很好的诠释了企业和组织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且如何运用领导力。 这本书共从三个方面对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进行诠释,下面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个总体的概述,并对其中的精华惊醒归纳。首先第一部分: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界定。主要对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含义进行了解析。文化不但是一种动态现象,无时无刻不环绕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的被制定和创建,进而借由领导行为塑造而成;同时还是一套指导和约束行为的结构,惯例,规则和规范。这一部分当中,我从中学到了。领导力是这样一种能力,它能使领导者带领团体走出造就了这个领导者的旧文化,同时开始适应性更强的发展性变革进程,这种洞察旧文化的局限性及发展以使其更具适应性的能力,就是领导力的本质和最大挑战。第二部分是:文化的维度与发展组织和领导力。这一部分则从更深的一层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文化是与民族分不开的,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下面我们仅对能代表东西方民族文化特点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特点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美国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与管理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这决定了美国民族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 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但这种个人主义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自私,而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能动性、个性和个人成就。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美国的企业管理以个人的能动主义为基础,鼓励职工个人奋斗,实行个人负责、个人决策。因此,在美国企业中个人英雄主义比较突出,许多企业常常把企业的创业者或对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推崇为英雄。企业对职工的评价也是基于能力主义原则,加薪和提职也只看能力和工作业绩,不考虑年龄、资历和学历等因素。以个人主义为特点的企业文化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以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职工仅把企业看成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场所和手段。 二、欧洲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欧洲文化是受基督教影响的,基督教给欧洲提供了理想价格的道德楷模。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仁慈的,上帝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欧洲文化祟尚个人的价值观,强调个人高层次的需求。欧洲人还注重理性和科学,强调逻辑推理和理性的分析。

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复习

2014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十八: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 强国 【热点追踪】 材料一:2013年6月22日,从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审议通过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报成功,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5处,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材料二:3013年8月1日电,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完成的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各省区市之间的文化产业竞争正在增强,形成三大梯队格局。在2013年文化产业排行榜上,北京占据榜首,前十强几乎都是东部省份。 材料三:2014年2月13日晚,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开幕式在泉州举行。2013年,中国文化部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工作,福建省泉州市最终当选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当年9月,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五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泉州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一同被授予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称号。 材料四:全球最新的第443所孔子学院——安哥拉内图大学孔子学院,将由中资机构首次参建。中资机构直接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新做法,将为孔子学院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新路径。 材料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链接教材】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_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 不懈奋斗。 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在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国家由于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崭新文化。从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总是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既是政治的先锋队,也是文化的先锋队。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和路径的选择、文化纲领和政策的制定,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更好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如果抛弃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