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题型5 观点评析类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题型5 观点评析类

题型五观点评析类

该类试题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常见的一种开放型试题,它常以事件为背景,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或者要求考生对事件中涉及的各种行为或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分析其合理性。由于该类问题的设问指向范围很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

常见形式:一般是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错误观点或错误行为,要求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一错误观点或错误行为进行批驳。

从设问角度看,一般以“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形式呈现,有时省略“如何”二字;从待分析的对象看,试题或让考生谈对“意义”“积极影响”的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做法”“行为”的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观点”“想法”的看法。

解题关键:明确错误的“点”,侧重“破”。

解题步骤:注意“破”“立”结合。第一步,指出其错误及实质;第二步,分析原因;第三步,提示危害。要针对“破”来“立”,即如何坚持正确的观点或行为,以消除错误观点或行为的影响。

解题要求:

第一、“辨”要简明准确——判断划层次、找辨点、作判断。

第二、“析”要全面完整——理由(条件)肯定合理的,指出不合理的,附加条件或补充不足的。

第三、“结”要顺理成章——结论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做结论,合乎逻辑。

正误混杂型辨析题

正误混杂型,即命题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在分析辨题时,应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要避免单向的思维。因此在解答正误混杂型辨析题时,不必在开头匆忙作出判断,其判断可体现在整个答案之中。

理由不全型辨析题

在这类辨析题中,题目所给的条件(理由)本身没有错,但仅仅依靠这些条件(理由),题目观点还是不能成立,这类题目的缺陷就在于没有认识到结论成立还需要其他条件。

(1)肯定命题的正确性,运用教材理论简要进行说明。

(2)补充其他因素和条件。就是要补充题目中观点的成立需要的但并没有完全给出来的条件,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说明。

(3)对该题进行总结。

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

【真题呈现】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文化生活知识,题目类型评析类,问题指向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首先从知识层面,本题主要围绕的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题型层面,本题的基本答题思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然后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2.(2019·江苏卷)皮影、剪纸、微雕……曾几何时,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方式,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对此,有人心怀忧虑,呼吁要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但是也有人认为,社会已经变化,该消亡的会消亡,该新生的会新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拯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原理,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皮影等传统手工艺需要面对社会变化的现实,作出相应的变革和创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皮影等传统手工艺仍然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适当的扶持和拯救还是必要的。

【解析】本题需要对两种观点分别进行评述。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已经变化,该消亡的消亡,该新生的新生,没有必要认为保护。这种观点虽看到了传统手工艺要面对现实这一面,但未注意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第一种观点呼吁进行扶持保护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因此,可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说明第二种观点的合理之处,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来批判第二种观点,支持第一种观点。

3.(2019·江苏卷)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外资企业对自己的权利能否受到保护心存疑虑。几十年过去,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过177万件,年均增长11.24%。2001年中国对外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仅19亿美元,2017年已达286亿美元。2018年,我国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432.3万件,比上年增长16.9%。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抄袭、盗版、制假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列为扩大开放的四大举措之一,我国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专利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这些充分展示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2)有人说:“保护知识产权,既要完善立法,又要严格执行。”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案】(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保护知识产权需要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发展和实践的需要,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体系。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解析】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保护知识产权,既要完善立法,又要严格执行”蕴含的道理。根据设问指向可以发现本题需要从立法和执法两个环节来分析作答,主要涉及三种国家机关,立法方面:立法机关在保护知识产权上要做什么?执法方面:司法机关和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上要做什么?考生把这两个问题解答清楚,本题也就能很好的解答了。

4.(2019·北京卷)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大国。我国对发明专利进行保护并设置了保护期限。有同学提出疑问:技术不像苹果,一个苹果我吃完了你就不能享用了,技术却不一样,一个人使用一项技术的同时并不会妨碍他人使用,技术共享看起来对大家都有利。那么,为什么要对专利进行保护?而且既然保护,为什么不是永久保护而要设置保护期限?

资料包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修正案(草案)大幅提高了故意侵犯、假冒专利的赔偿和罚款额。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对发明专利给予20年保护期限。在保护期内,使用某项专利须得

到专利所有者的授权。专利超过保护期限,其他人可以无偿使用专利。

?对于各行业的技术领跑企业来说,专利授权收入是重要的盈利来源。以某企业为例,2018年专利授

权收入占该企业总收入的20%以上,其他企业如使用其专利,所生产的每件产品需要按售价的

3%~5%支付专利费用。

?图19反映了专利数量与行业竞争程度的关系。

图19

参考材料包的内容,针对这位同学的疑问,从经济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①我国现阶段对技术专利保护制度不完善,市场上出现故意侵犯、假冒技术专利的现象,

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对技术专利进行保护,是利用法律手段克服市场自发性的宏观调控的表现。

②对技术专利进行保护,可以促进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实现企业长足进步的重要手段。

③对技术专利进行保护,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人们的收入。

④是国家践行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表现。

(2)为技术专利设定期限,是我国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与世

界接轨的重要表现;对专利设置期限是为了防止垄断与过度竞争的有效手段,既保护专利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又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参考材料包的内容,针对这位同学的疑问,从经济角度谈谈你的认识。本题实质上

问了两个问题,即技术专利保护的经济学原因,另外即为何给技术专利保护设置有限的时间。解答本题,

考生可以从所给定的资料包来进行思考。资料包一中说明了我国保护技术产权的法律正在逐渐完善,针对

于现实中侵犯、假冒专利的现象给予规范,这是从现实角度来理解的,即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是十分完善,市场上出现了侵犯、假冒专利的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故要对技术专利进行保护,也是针对于市场调节自发性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的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资料包二说明了对技术专利产权设置20年的保护期限是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与世界接轨的重要表现,解答此点,可以从我国所形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角度来回答;资料包三表现的是专利授权收入是重要的盈利来源,特别是对技术领跑者来说,此不仅体现出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表现出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可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人们的收入,解答本点,可以从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企业的成功经营以及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来进行回答。资料包四说明了专利数量与行业竞争程度的关系,说明了专利数量无论是过低或过高都对整个市场不利,或是出现高度垄断,或是出现过度竞争,故对专利设置20年的期限是为了防止垄断与过度竞争的有效手段,既保护专利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又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回答。

【模拟训练】

1.“法治中国”凸显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高三(2)班的同学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材料里部分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答案】观点一: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靠依法执政,关键是

依宪执政。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③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一致的,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该观点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只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观点二:①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执政的关键是依宪执政。③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一致的,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该观点没有辩证地看问题,只强调党领导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国之“维”、一国之“纲”,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道德基础,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有学者指出,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是选择生硬灌输,“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交流,还是选择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双向互动方式,显现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水平与层次,关乎教育和引导的效果。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跟上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信息,与青年学生的需要和利益相契合,才会被其主动和建构性地接受。唯有说到点子上,打动内心,青年学生才会积极接受和认同,进而自觉维护和捍卫。

根据材料有人得出结论:“对青年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收到成效取决于教育者的理念。”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①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的成效不同。先进的理念能使青年学生积极接受和认同,落后的理念则难达预期效果,可见该观点具有合理性。

②认识发生作用需要条件,认识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育者的理念如果不通过实践,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该观点具有片面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跟上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节

奏,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传统文化的梳理工作,取精用弘、披沙拣金,把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核提炼出来,让它衔接当下惠及未来。必须换位思考,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用读者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言说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做电视的心里想着观众,录音频的心里想着听众,写书的心里想着读者,最后会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有人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守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守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精用弘、披沙拣金,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阐释出来。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管子·版法》有云:“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乡愁。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是乡风文明,文明乡风的形成离不开乡村文化的作用。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它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在人们的乡愁中,不仅有乡村的青山绿水,更有乡土社会中邻里互助的社会关系、祖先崇拜的仪式和庙会、乡村戏剧的热闹,这些规则、仪式和活动将乡村生活的居民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乡村社会。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有人认为“引入现代化文化元素、城市文化元素可以加速乡风文明的建设进程。”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

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乡风是维系村民生活的精神纽带,要注重保留其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不变,不能把过多的现代化文化元素引入乡村,而影响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乡风文明建设要立足乡村的实际,保留其独特性,不易过多引入城市文化元素,要保证乡村“灵魂”不走样;乡风文明建设要从乡村实际出发,既要传承传统的乡风精华,保持乡村文明的特点,又要使之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体现时代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