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年)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年)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年)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年)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年)

第一部分 交通发展历程

一、 主要成就

1、交通建设投资逐年增长。近五年来,交通建设投资数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2年的11.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3.2亿元,年均增长24.1%,超过了同期GDP年均20%的增长速度。

2、对外交通设施规模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并举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

公路: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干,二级、三级、四级等公路为补充,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公路网络体系。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26公里,全市1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实现了晴雨通车,通公路的行政村达到100%。

铁路:基本形成以胶济、蓝烟、胶黄、胶新铁路为骨架的铁路网络体系。其中,胶济铁路是青岛港通往腹地的主干道,复线工程和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完工;胶新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基本形成了以青岛港(包括前湾港港区、老港区、黄岛港区)为核心,胶南大湾港、鳌山港等一般性小型港口为补充、结构较为合理、配套较为齐全的港口体系。其中,青岛港是我国能源运输的枢纽和大宗散货的集散中心、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枢纽港之一。2007年港口总吞吐量达到2.65亿吨,外贸吞吐量 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46.59万标准箱。

航空:青岛流亭机场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干线机场。自1982年开航以来,机场规模和能力不断提升,开通航线条数、年旅客吞吐能力、年货邮吞吐量等统计指标分别由1995年的35条、80万人次、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4条、787万人次、11.6万吨。

3、城市道路设施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来,青岛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由10.74平方米/人增长到19.6平方米/人。其中市内四区的道路长度由705公里增长到997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9.76平方米/人增长到9.16平方米/人。

4、公共交通得到长足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公交线路里程增长了1.1倍,达3136公里;加大了公交场站的建设力度,解决了公交占路扰民问题;公交车辆总量增长了1.24倍,达5030标准台;公交客流总运量由1998年的4.2亿人次/年增长到2007年的7.6亿人次/年;公交出行比重由2002年的19.6%提高到2007年的21.5%。

5、交通管理手段趋向合理,智能化规模逐步扩大。随着道路网的逐步完善,对单向行驶的道路进行了优化调整,目前实施单向交通的道路约130条,总长度约为95.4公里;为加强对货车和摩托车的管理,规范行驶路线,防止扰民,对部分道路实施了禁止摩托车和货车通行;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水平产生质的飞跃,由过去的单点定时控制实现了自适应控制;停车诱导系统得到了初步应用。

第二部分 交通发展战略

一、 需求预测

本次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重点研究范围为中心城区,面积1408平方公里;对外交通部分兼顾市域,面积10654平方公里。

通过建立青岛市交通预测模型,采用“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得到以下预测结

果:2020年,居民一日出行总量由现在776万人次/日增加到1276万人次/日;机动车发展

规模由现在52.3万辆增加到120万辆左右,千人拥有率由149辆增加到220~280辆;公交出行比重由现在21.5%提高到35%左右,其他机动化出行由现在31%提高到41%左右;公交车辆由现在5030标台增加到12000-13000标台;前湾港疏港交通由现在约4万标准货车/日增加到10-12万标准货车/日。

二、 发展目标

1、交通体系发展总目标:营造一个与城市性质和职能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交通发展模式: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小汽车适度发展、非机动化交通得到提倡、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交通发展模式。

3、具体发展指标:提供“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的交通服务。其中“高效”为2020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方式比重从现状的21.5%提高到35%以上;“便捷”为2020年中心城区实现95%的出行者出行时间在45分钟之内,到周边县市控制在1小时左右;“舒适”为公交高峰满载率从现在的5-6人/平方米下降到3-4人/平方米;“安全”为万车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环保”为单车排放下降30-40%,交通噪声达到国标规范标准。

三、 发展策略

通过对现状道路交通的综合调研,针对未来城市交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以下交通发展战略:

1、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体现在大容量快速公交建设优先、公交路权使用优先、土地配置优先、科技投入优先和政策支持优先。

2、交通与用地相协调。以综合交通模式引导城市空间拓展,结合组团布局,平衡人口和就业岗位分布;以公共交通支撑城市中心区发展;交通系统与周边环境协调。

3、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力争使交通建设投资达到GDP的3%左右,公共交通投资占交通建设投资的30%-40%左右;采取交通区域差别化政策,加强中心区交通需求管理,控制小汽车交通量快速增长的趋势,逐步扩大公交出行比重;综合利用法规、行政和经济杠杆等手段,保持车辆与道路建设协调发展,调控交通供需平衡。

4、倡导“绿色”交通。在有条件的区域鼓励自行车的使用,优化调整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加强文明出行和健康出行的宣传和引导;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总量,控制交通噪声。

第三部分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一、规划目标

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一体化的对外交通体系,实现市域内一小时、与半岛都市群主要城市之间两小时、与省内主要城市之间三小时的通行目标。

二、公路网和客运枢纽规划

1、公路线网。规划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干,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为补充,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包括青威高速公路、青岛至龙口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胶平 (营海-平度) 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等6条快速对外放射线;同三高速公路和潍莱高速公路2条快速过境线;滨海公路、 204 国道、三城线(S218)、薛馆路(S329)、平度-营房公路(S219)、黄张路(S328)等6条主要的一级路。

至2020年,市域内高速公路网总长1000公里(含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网密度9.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含乡村公路) 15000公里,公路网密度141公里/百平方公里。

2、公路客运枢纽。调整优化公路长途客运枢纽布局,规划市区公路客运枢纽系统主要由8个客运枢纽场站组成,分别为青岛长途汽车站、青岛汽车东站、青岛汽车北站、铁路青岛北站汽车站、黄岛长途汽车站、黄岛汽车北站、红岛汽车站、城阳汽车站。

三、铁路网和客运枢纽规划

1、铁路线网规划。市域内铁路线网由胶济铁路、胶新铁路、胶黄铁路、蓝烟铁路和规划青太(青岛—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青荣(青岛—荣成)城际铁路组成。

预留黄岛—日照、田横—蓝村、晋煤外运泰安—董家口铁路和站场的建设条件。

2、铁路客运枢纽规划。铁路客运站规划扩建青岛站,在沧口建设青岛北站,预留城阳站用地空间。

根据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对两站的功能分工:青岛站,办理青岛至济南及以远方向动车组的始发终到业务、旅客运输业务;青岛北站,办理青岛至所有方向的普快旅客列车,同时办理青岛至荣成间动车组的始发终到业务、旅客运输业务。

加快建设铁路青岛北站,适应铁路提速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议铁路管理部门适时合理调整两站功能分工,缓解青岛站疏解能力紧张的矛盾。

四、民航客运枢纽规划

青岛流亭机场为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国际性机场,规划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客货运输、生活服务、飞行管理和飞机维修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空港。机场等级为4E级。

加快新机场选址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抓紧协调民航空域制约问题,尽快完成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适应青岛民航的快速发展需要。

五、水运枢纽规划

形成以胶州湾港口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鳌山湾和董家口港区为两翼,地方小型港站、综合旅游港点为补充的多层次港口发展体系。青岛港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主要包括前湾港区、海西湾港区、黄岛港区、老港区和四方港区、鳌山湾港区、董家口港区等港区和多处小型港站。远期发展目标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前湾港区是青岛港综合运输核心枢纽的骨干和主要基础,主要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同时承担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干散货运输,兼顾通用散杂货运输;黄岛港区是青岛港主体港区之一,是大型专业液体散货港区,以原油、成品油和液体化工品运输为主;老港区和四方港区是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港区和四方港区以散、杂货和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适度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适当兼容物流、旅游、商贸等服务功能,保留发展老港区客运功能;海西湾港区目前以造船、修船、海洋工程建造为主,船舶配套、科研开发为辅,将逐步发展成我国主要的船舶产业基地之一;鳌山湾港区是青岛港继续扩大港口规模及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的主要后续性港区,远景重点发展外贸集装箱业务,兼顾大宗散货及一般散杂货物运输;董家口港区是青岛港南翼重要的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和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逐步发展成为以杂货、大宗干散货、液体化工品等运输和促进临港工业发展为主的综合性深水港区;地方性港站主要包括积米崖、大湾、鳌山等,主要功能是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沿海小批量物资转运服务。水上客运枢纽包括在老港区现有海上客运码头基础上,建设海港客运中心;专题论证国际邮轮码头的选址方案,研究国际邮轮码头设在老港区、浮山湾、银海大世界、四方填海地等不同选址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

一、道路系统规划

1、发展目标

青岛市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由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构成。2020年需满足高态势下日交通量6000万标准车公里的交通需求,高峰时段车速中心区不低于20公里/小时,外围区不低于35公里/小时。

2、青、黄、红岛路网骨架规划

青岛城区道路网络骨架由“四横三纵”的快速路网构成,其中“四横”为仙山路、青黄跨海大桥连接线(胶州湾高速公路—银川路)、辽阳路—鞍山路及其延长线、延安路-宁夏路-银川路;“三纵”为湾口隧道青岛端连接线-胶州湾高速公路城区段、山东路-重庆路、青银高速公路城区段。

黄岛城区道路网络骨架由“四横两纵”的快速路网构成,其中“四横”为青兰高速公路黄岛段、同三连络线、前湾港路、嘉陵江路—湾口隧道黄岛端连接线;“两纵”为昆仑山路及向北延长线(至青兰高速)、江山路(嘉陵江路以北段)。同时,预留齐长城路快速路建设条件;预留沿灵山卫北侧(靠山侧)、胶南中心区北侧到同三高速公路的快速路建设条件。

红岛城区道路网络骨架由“三横三纵”的快速路和起骨架作用的主干道构成,其中“三横”为胶州湾高速公路湾底段、正阳路主干路、204国道城区段,预留正阳路(308国道—胶平高速段)快速路建设条件;“三纵”为青威高速公路城区段、滨河路主干路、双元路快速路。

青黄联系为“一桥一隧”,其中“一桥”指北部青黄跨海大桥(红石崖-李村河口);“一隧”指南部湾口隧道(团岛—薛家岛)。

环湾交通联系为“四环”,其中胶州湾高速公路为快速环路,规划拓宽为双向八车道或就近另辟复线组成八车道;红岛双高路—火炬大道及延伸段—黄岛珠宋路共同构成主干路内环;正阳路及延伸线为主干路中环;204国道环湾段为外环。

3、规划主要城市主干路

青岛城区的主干路有:东西向主干路包括前海一线主干路(贵州路—太平路—莱阳路、西藏路—费县路—广西路—鱼山路、香港路)、延吉路—同安路、长沙路、沧海路—升平路—金水路、汾阳路—兴城路—唐山路、滨海路—遵义路—曲源路、振华路、太原路、九水路—李沙路、瑞金路、枣山东路、合肥路、株洲路等;南北向主干路包括:延安三路、山东路、南京路、福州路、哈尔滨路—308国道、延安一路—威海路—人民路—四流路、兴隆路—安顺路—大同路、李山东路、瑞昌路、劲松三路、劲松七路—开平路、劲松九路—郑州路、滨海公路(松岭路)、文昌路—君峰路、夏庄路等。

黄岛城区的主干路有:东西向主干道包括:黄张路城区段、淮河路、黄河路—崇明岛路、齐长城路、长江路和滨海公路等;南北向主干道包括:珠宋路、奋进路、团结路、江山路(主干路段)、太行山路、井冈山路、大涧山路等。

红岛城区(含城阳)的主干道有:东西向主干道包括:204国道、春阳路、正阳路、河东路、火炬大道—双高公路—仙山路—华仙路、程港路、文阳路、兴阳路、夏塔路、流亭大道—赵红路、白沙河路等;南北向主干道包括:创业大道、泉大路、滨河路、长城路、青威路、王沙路等;

4、主要立交规划

城市道路立交主要结合快速路和对外交通干道设置。立交桥设计应本着简洁明快、功能清晰、节省用地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公交运行的空间需要,与城市空间和环境景观相协调。

5、道路断面规划

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城市道路等级的交通特点,合理划分路权,落实公交路权优先策略,方便行人过路,便于路口交通组织,保障道路系统功能。

道路断面规划应遵循以下要点:处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城市快速路大部分应为复合交通走廊,城市快速路采用高架形式时,地面层应作为主干路或次干路使用,以扩大路网的总容量,快速路走廊应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通行空间需要。青岛城区规划双向六车道以上(含六车道)的主干路断面宜采用两幅路的形式;中间绿化带宽度设置应有利于行人过街安全和路口左转或调头车道的设置,一般应为2—4米;步行道宽度一般应为4-6米。非机动车比例较高的黄岛和红岛城区,主干路断面宜采用四幅路,中央分隔带一般应为2—4米,两侧分隔带简单设置,实行机非实物分离。

6、道路网规划方案总体评价

通过规划,路网总长度达到446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9 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等级结构快、主、次、支比例为1:2.9:3.1:7.3;规划路网总容量为1218万标准车公里/小时,正常情况下能容纳约120万辆机动车出行;交通需求在正常发展态势下,路网平均饱和度为0.44,平均行程车速为29公里/小时;青黄跨海两通道与拓宽的胶州湾高速公路可提供30000-35000标准车/小时的通行能力,可满足远期两者间的交通需求(包含青岛城区对外交通需求以及环湾区域的部分交通需求);联系红岛(城阳)城区与青岛城区间的胶州湾高速公路、重庆路快速路、青银高速、308国道可提供45000-50000标准车/小时的通行能力,可满足远期两者间的交通需求(包含青岛城区的对外交通需求);前湾港疏港道路系统可以适应未来前湾港港口年吞吐量3亿吨、年集装箱吞吐量2000万标准箱所产生的每日10—12

万标准货车道路疏港交通需求。

7、慢行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是非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总称,属于绿色交通范畴,应积极提倡。规划将非机动车系统、步行系统、机动车系统实行有机分离。

二、客运系统规划

1、规划目标:构筑城市轨道系统、完善地面公交系统、充分发挥出租车的补充作用,整合客运系统发展。实现公共交通“易达性、低价性、舒适性”。预测2020年公交(含轨道交通)承担的日出行总量约为600万人次。

2、轨道交通规划

(1)远景市区轨道交通线网由8条线路(M1—M8线)组成,线网总长227公里。

M1线:中山路—城阳。线路自中山路起经台东、铁路青岛北站、流亭机场,到达城阳。

M2线:太行山路—李沧东部。线路经黄岛区政府、薛家岛、青岛火车站、台东、市政府、啤酒城、李村,到达李沧东部。

M3线:青岛火车站—铁路青岛北站。自青岛火车站起向东,经第一海水浴场、市政府、李村,到达铁路青岛北站。

M4线:泰山路—沙子口。自泰山路起,经过海泊桥、沿辽阳路向东经汽车东站、到达沙子口。

M5线:大麦岛—湖岛。自大麦岛起,经辛家庄,沿江西路、山东路,到达终点湖岛。

M6线:井冈山路—王台:是一条贯穿黄岛区的L型线路。自太行山路站起沿着团结路向北,经辛安、红石崖、到达终点王台镇站。

M7线:黄岛轮渡—柳花泊:是一条横贯黄岛区的东西向线路,自黄岛码头站起沿黄河路经辛安到柳花泊。

M8线:铁路青岛北站—即墨南泉:是一条纵贯红岛区南北、连接青岛城区的线路。自青岛北站起,向西过海经过红岛、上马街办、棘洪滩,到即墨南泉。

L1线:莱西—汽车东站。自莱西市经过华山镇、即墨市,到汽车东站。

L2线:王台镇—城阳。自王台镇起向北,经胶州市、城阳上马、流亭机场、长途汽车北站,后与L1线接轨。

L3线:平度—鳌山卫。自平度经张戈庄镇、南村镇、兰村镇、南泉镇至城阳,再经惜福镇到鳌山卫。

L4线:胶南—长江路。自胶南大珠山镇起,经胶南市到黄岛接M2线。

(3)2020年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远期初步形成覆盖主城核心区域、与对外交通枢纽有机衔接、争取连通东西两岸的轨道交通主骨架,适宜规模为80—100公里。

3、地面常规公交规划

(1)规划指标:远期地面常规公交仍是城市客运交通的承担主体,到2020年日运量在700—800万乘次,地面公共交通仍承担83%左右的公共客运量;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达到2.7公里/平方公里,其中青岛城区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黄岛城区和红岛城区达到2.5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70%。

(2)公交车辆

2020年地面公交车辆规模为12000—13000标台。单机公交车辆选用大容量、低污染、低能耗的车辆,并全部实现智能化收费;公交车辆和车内设施配置需满足人性化要求,并满足特殊人群的出行需要。

(3)公交场站

远期公交停车保养场总需求规模为156万平方米;首末站需求规模为15万平方米。由此,规划大型停车保养场(含现状自有)35处,用地面积94.3万平方米;规划公交停车场和部分首末站(含现状)86处,用地面积42.5万平方米,不足首末站面积应结合公交发展需要在其他新建、改建、扩建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安排用地。公交场站建设应充分考虑立体型式,以节省用地。

4、客运枢纽规划

客运枢纽是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地方。结合对外交通设施规划了11处对外换乘客运枢纽;结合轨道交通建设,规划4处停车换乘枢纽;同时,结合轨道交通及客流集散中心规划16处公交换乘枢纽。

5、出租车规划

远期出租车拥有量控制在17500辆,出租车万人拥有量约35辆;加强出租车运营管理,使出租车空驶率保持在25-30%,全日里程利用率达到70%;在对外交通衔接枢纽、公交换乘枢纽等客流量较大的地点,配套相应级别的营业站和停车泊位场地;大型商业、公共服务和娱乐活动中心及居民密集住宅区,必须规划配套的出租车泊位,建设出租车营业站,方便乘客租车;采用先进的GPS、无线通讯等技术,实施出租车IC卡结算,提高预约要车服务比例,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

6、海上交通规划

适应大桥和隧道建设带来的青黄交通结构变化,将青黄轮渡逐渐向旅游功能转变;对轮渡及周边地区进行适当改造,提升、完善轮渡的功能,加大周边交通管理力度,形成良好交通秩序;增强客运码头与其它方式的衔接,增加公交线路、机动车停车泊位和出租车蓄车位;配合高新区和李沧、四方的环湾地区的开发,建设红岛、西大洋、李沧、四方海上交通旅游码头,改造完善小青岛、浮山湾、中苑广场等海上旅游码头,结合沿海旅游景点和客运码头建设,逐渐扩大海上旅游交通专线规模。

7、旅游交通规划

规划四个旅游集散中心,汽车东站为主中心,铁路青岛北站、汽车北站和薛家岛旅游汽车站为分中心;针对旅游季节前海景点的交通压力,在城市出入口处规划旅游大巴停车换乘枢纽;同时在市区旅游景点周围进行挖潜,尽可能增加旅游大巴停车泊位供应;在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实施交通卡,小汽车旅游大巴换乘景区环保车辆、小汽车有条件停放等多选择的旅游交通模式,减轻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

三、物流货运系统规划

青岛市物流枢纽规划为综合物流园区、区域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三个层面,其总体布局为“三个园区,四个中心,若干配送中心”。“三个园区”为前湾港综合物流园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城阳综合物流园区;“四个中心”为空港物流中心、王台物流中心、胶南临港物流中心、红岛出口加工保税物流中心。

四、停放车系统规划

1、规划策略

形成以路外停车设施为供应主体、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结合老城区改造,适度提高各类建筑物的配建标准,采用占地少的立体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新建项目严格按配建标准配建停车位;在老城区结合路外停车场建设,逐渐降低路内停车比重,节省道路资源;

在新城区可利用空闲的道路空间适当设置路内停车泊位;城市中心区考虑路网容量和用地要求,适当控制停车泊位供应,开放部分尚未充分利用的配建停车场,发展停车诱导管理系统,提高停车场利用率;在交通枢纽、主要进出城市干道入口、重要的轨道交通换乘站规划大型公共停车设施,方便人们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区。

2、公共停车场规划要点

2020年青岛市区停车需求总量为145万个,其中社会停车需求总量为21.7万个;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控制在300米以内;中心区内的社会停车场库应该遵循布局均匀、规模适中的原则,以150—200车位为宜,一般不超过300车位,外围区和新区,可以根据需求适度规划大容量的社会停车场库;中心区用地紧张,宜多采用立体车库和地下车库,外围区、新城区和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多采用地下和平面车库。

五、交通管理系统规划

1、交通需求管理规划(TDM)

采取灵活机动的票制票价、差别化停车收费等经济手段和采取在高峰时段限制部分机动车进出市中心区、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单位轮休公休、明确路权等行政及法律手段,引导和调节城市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

2、交通系统管理规划(TSM)

按规划落实高等级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信号优先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梳理优化既有的单向行驶系统和禁货禁摩道路。结合货运通道的建设,加强对货运车辆的管理,减少扰民现象;逐步扩大禁止摩托车行驶的区域。

3、智能交通系统规划(ITS)

青岛市智能交通系统由“一个平台、六个系统”组成。“一个平台”是指青岛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六个系统”包括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交通监控与道路设施管理系统、公共交通运行管理系统、停车信息系统、货物运输信息管理系统。

第五部分 近期建设导引

一、公共交通建设导引

近期交通设施建设应加强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引导交通方式结构的转变。

1、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一期工程的前期论证和报批工作,尽快启动建设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力争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一期工程应选择对缓解老城区道路交通压力和缩短南北出行时间收效明显、客流需求量大的线路,适建规模为20—40公里。当运营线路采用不同线的组合方式时,应充分考虑与后期建设线网的运营衔接。

2、利用胶州湾高速公路等快速道路开辟8条快速公交线,重点加强青岛、黄岛、红岛(城阳)之间的快速公交联系。

3、在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线路尚未覆盖的客流走廊,建设3条高等公交专用道,分别为山东路—重庆路、福州路—重庆路和威海路—鞍山路和辽阳路。

4、结合以上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建设8处客运换乘枢纽。

5、完善公交停车保养场建设,加强首末站建设。

二、道路系统建设导引

1、在近期青岛城区道路建设中,应首先弥补快速路网和主干路网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均衡流量分布,缓解交通拥堵。

应尽快在老城区西部建设南北向快速路,将隧道连接线与鞍山路快速路和胶州湾高速公路接通,解决过境交通对前海风景区和城市中心区的绕行穿越问题,与其他快速道路形成相对系统的快速骨架雏形。

完善中北部地区的纵横向道路系统,加快李沧、四方及铁路青岛北站周边地区的土地功能调整,推进环湾地区发展,缓解纵向干道的交通压力。

在李沧、崂山等部分新开发区域加强路网建设,引导城市快速发展。

打通断头路、改造有缺陷的交叉口,提高道路网络的系统功能。

2、加快红岛高新区及相关道路建设,推进拥湾战略实施。近期应注重骨架道路建设以及与大桥连接线、青岛城区干道网之间衔接道路建设,将穿越城阳中心的过境交通适当外移。

3、加强和完善前湾港疏港集疏运通道建设,重点完善港口北部的疏港道路系统,适应港口发展,实现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有机分离。

4、按“公交路权优先、兼顾小汽车通行”的原则改造一批道路,改善公交道路通行条件,提高公交运行车速。

三、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导引

1、公路建设:结合青岛—龙口、青岛—威海、青岛—兰州(济青南线)等高速公路、滨海公路北段连接线的建设,重点完善其相关对外衔接工程,突出青岛对半岛城市群和周边省市的辐射、拉动作用,加强与国家公路网的有效连通。将过境交通向城市外围引导。结合铁路北站建设和红岛城区开发建设汽车客运站。

2、铁路建设:结合机场总规编制和机场扩容方案研究,设专题尽快研究确定铁路青岛北站以北铁路进线方案;启动铁路青岛北站建设;完成胶黄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

3、机场建设:抓紧研究确定机场扩容方案。规划按原址扩容控制用地,近期控制区内不再扩大建设规模,为青岛机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4、港口建设: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是港口建设的重点,近期建设前湾南岸集装箱码头、外航道浚深、董家口港区公共设施等项目,搞好国家青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在前湾港区内的配套设施建设。

第六部分 实施保障措施

一、完善交通管理体制与法制

1、坚持统一领导和专业管理相结合,加快完善城市交通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协调、统一、有效的交通管理体制和法制,保证实施目标的实现。

2、在本规划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交通近期建设规划、道路网规划、交通管理规划、疏港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系统研究确定各条快速路和相关立交的设计方案,加强交通数据库的研究和维护。

二、促进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形成完善的费用评价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完善票制票价,组建独立的IC卡票务公司;利用划拨方式落实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切实推进公交路权优先;构筑完备的地方性公共交通法规、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实现公交站场同公交运营相分离;加强行业统一管理,对线路班车实行公交化、公司化改造;推进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绿色交通出行理念。

三、其他措施

严格控制与港口、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轨道交通等区域性和市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相关的岸线、走廊、场站等用地范围内的其他工程建设,保障重大设施规划的顺利实施。

加强交通设施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交通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尽快推行规模以上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精品文档,放心下载,放心阅读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 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2011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岛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 (2012年3月27日) 2011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落实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61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3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150.72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8.50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4.9:48.7:46.4调整为4.6:47.6:47.8。 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2407.76亿元,增长20.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6.00亿元,增长2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58.68亿元,增长23.7%。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1222.71亿元,增长22.9%;其中,国内税收521.44亿元,增长11.3%。地税税收收入362.24亿元,增长27.9%。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为114.3,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7.7,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处于相对景气和较景气区间。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4.8%),八大类商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食品上涨11.1%、烟酒上涨1.5%、衣着上涨8.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7%、居住上涨3.5%。食品中,粮食、猪肉分别上涨7.2%、40.5%、鲜菜下降2.1%。12月份市区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0.5%,环比下降0.3%;二手住宅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4%。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试行) 青岛市规划局 2010年5月

青岛市规划局 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编制说明 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市规划局将适时组织对本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价,不断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条文及条文说明两部分,均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 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城[2010]13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

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青岛市黄岛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岛市黄岛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岛市黄岛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0日) 2016年,在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岛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激情干事,勇于担当。供给侧改革日益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城乡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2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281.27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421.16亿元,增长16.3%。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3:46.3:51.4。 一、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6万亩,下降3.48%。粮食总产量达到4.96亿斤,下降1.78%。实现农业总产值112.77亿元,可比增长3.22%;农业增加值66.28亿元,可比增长4.5%。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2.32%、0.36%、10.54%、42.22%和4.56%。

主要农产品产量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000亩,下降31.25%。其中,荒山造林7520.3亩。林木绿化率46.8%,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森林抚育面积90000亩,增长800%。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实现11.4万吨,增长13.8%。 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值73.42亿元,完成水产品总产量34.94万吨,与去年持平。其中,捕捞产量8.26万吨,养殖产量26.68万吨。海水养殖产量25.97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4.3%。海、淡水养殖面积13458.19公顷。 农机总动力84.59万千瓦,减少9.05%。农用拖拉机4.73万台,增长0.37%。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6.3%。灌溉农田机电井数4497眼,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4460公顷。 二、工业与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55.8亿元,增长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70.4亿元,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274.4亿元,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536.6亿元,增长4.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3%。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量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内容概要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2、坚持统筹城乡。优化人口、城镇、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集聚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3、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集约发展。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各类资源要素配臵,调整、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努力构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山东半岛、沿黄流域乃至黄海西岸与东北亚等更广阔区域,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二、城市性质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三、城市职能 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四、城市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度高、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以富民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建设滨海宜居城市。 以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特色化,加快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强行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基本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群众就医条件。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建立事业单位全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发展。 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 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 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 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规划布局、功能等级、用地规 模和配套设施;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建设指标、布局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物流设施用地、布局和规模。

青岛市2015年统计公报

2014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 (2015年3月30日)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作为,真抓实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新常态下全市呈现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904.62万人,增长0.92%;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87.59万人,增长1.29%。 表1:全市常住人口分布情况 区市数量(万人) 总计904.62 市南区 56.74 市北区106.90 李沧区 54.14 崂山区 42.75 黄岛区146.52 城阳区 68.80 即墨市119.42 胶州市 87.10 平度市135.44 莱西市 75.07 高新区 9.84 保税区 1.90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869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82.4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4447.1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比例为4.2:44.6:51.2。人均GDP 达到96524元。民营经济增加值3323.4亿元,增长8.3%。 图1:2014年季度GDP 及增速 1678.4 3932.9 6135.7 8692.1 7.6 7.8 7.9 8.0 0.0 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一季度 上半年 前三季度 全年 7.3 7.47.57.67.77.87.98.0 8.1GDP(亿元)增速(%) 图2:2013、2014年GDP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 2014年 4.2 44.6 51.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2800.4亿元,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5.2亿元,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74.7亿元,增长6.0%。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1340.1亿元,增长0.6%;其中,国内税收691.4亿元,增长8.3%。地税税收收入599.0亿元,增长12.7%。 2013年 4.44 5.5 50.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青岛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附件2: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文本主要内容摘选 总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全域统筹、海陆统筹、城乡一体、集约紧凑发展的要求,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市域:青岛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胶州市、即墨市、莱西市和平度市,陆域面积112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指市区的环胶州湾沿岸地区,包括胶州湾东岸的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崂山区,胶州湾北岸的城阳区和红岛经济区,

胶州湾西岸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其中胶州湾东岸面积为581平方公里,胶州湾北岸面积为553平方公里,胶州湾西岸面积为27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6143平方公里,包括陆域面积436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面积1783平方公里。陆域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面积为3230平方公里;鳌山卫街道办事处、温泉街道办事处、田横镇、金口镇,面积为510平方公里;胶州市毗邻胶州湾的九龙街道办事处相应区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胶东街道办事处、李哥庄镇(青岛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面积为42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包括:胶州湾,面积365平方公里;自海岸线向海15米水深线所围合的区域,面积1418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围绕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发展战略

规划体系(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 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 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

石家庄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 2016年3月30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4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4.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452.9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93.3亿元,增长10.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8%。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7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5%。民营经济实缴税金444.2亿元,比上年下降8.7%,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7.1%。民营出口总值实现6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2%。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其中食品类下降0.1%,烟酒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5%,购进价格下降6.3%。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3%。粮食总产量504.8万吨,比上年增长0.4%。 蔬菜播种面积16.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总产量1330万吨,增长1.1%。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7.5万公顷,增长1.3%;产量603万吨,增长2.2%。 肉类总产量78.4万吨,比上年下降1.5%。蛋类产量109.4万吨,下降0.6%。奶类产量122.8万吨,下降1.0%。 表1 201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 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

社会实践报告 —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 班级:环艺一班 姓名:陆传坤 学号:20091004207

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调查报告 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调查目的: 掌握青岛城市规划目的法,以及青岛市规划后的新城所带来的利弊影响 一、调查对象: 青岛市公职人员,农民,农民工及其家属,学生等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青岛市区,青岛李沧区,市南区等。共发出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回收率达100%;其中:公职人员10人。农民10人,农民工及其家属10份,学生10份。 三、调查时间: 2012年1月22日 五、调查内容: (1)青岛市规划后的的交通问题 (2)青岛市规划后带来的社会问题现状及其环境等问题 (3)青岛规划能否结局用工荒,缓解就业压力

六、结果: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总体情况看来,青岛新城建设存在的很大的问题,他们的问题不被政府重视,并且他们存在着不负责现象严重,施工设计质量低下等问题。社会及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青岛新城改造问题来自政府和施工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的失职,使新城面临一个错误的决定市;另一方面,黑心的施工设计者错误的设计,会导致交通一塌糊涂,社会问题暴漏,环境急速恶化。 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青岛的新城建设仍然存在着问题。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看法:青岛市政府和建设规划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新城布局,加大政府及其民众监管质量,政府决策尽量透明化,让市民完全了解政府的意图。 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城建设意见征求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当地市民为主体的市民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外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工农帮护网络等,对青岛的新城建设提供对口的帮助。

2005年青岛市统计年报

200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青岛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3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确保了“十五”计划主要目标的完成。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综合 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增长16.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4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9.7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11亿元,增长16.0%。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6.5:51.9:41.6。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4亿元,增长3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06亿元,增长23.4%。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393.01亿元,增长15.1%;地税税收收入

120.88亿元,增长20.0%。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30.37,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7.65。 市场物价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3,比上年上升 2.3%,其中,食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上升 2.1%、8.3%、0.4%、7.7%,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0.2%、0.7%、0.6%、1.9%。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1.39,上升 1.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6.52,上升6.52%。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10.9,上升10.9%,土地交易价格指数103.4,上升3.4%,房屋租赁价格指数103.3,上升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社会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方面压力加重等。 二、农业 2005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业增产、增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市认真落实种粮、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农林牧渔业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录 序言 (1)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作用 (1) 1.3. 编制原则 (1)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2. 工作阶段与要求 (2) 2.1. 工作阶段 (2) 2.2. 工作要求 (2) 3. 规划内容 (3) 3.1. 交通发展战略 (3) 3.2. 综合交通体系组织 (3) 3.3. 对外交通系统 (4) 3.4. 城市道路系统 (4) 3.5. 公共交通系统 (5) 3.6. 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5) 3.7. 客运枢纽 (5) 3.8. 城市停车系统 (6) 3.9. 货运系统 (6) 3.10. 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6) 3.11. 近期规划 (6) 3.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 4. 技术要点 (7) 4.1. 现状调研 (7) 4.2. 交通调查 (8) 4.3. 现状分析 (10) 4.4. 需求分析 (11) 4.5. 方案制定 (13) 4.6. 方案评价 (13) 4.7. 强制性内容 (13) 5. 成果要求 (14) 5.1. 成果形式 (14) 5.2. 规划文本 (14) 5.3. 规划说明书 (15) 5.4. 规划图纸 (16) 5.5. 基础资料汇编 (17)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序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及作用,规定了编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编制内容、规划成果组成,以及编制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了指导各城市做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本《导则》提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编制程序,并明确了规划成果形式和要求。 1.总则 1.1.目的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旨在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合理安排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1.2.作用 1.2.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综合 交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1.2.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的依据,对外交通、 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纽、停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子系统规划及近期规划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3.编制原则 1.3.1.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1.3. 2.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 系,统筹各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

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一部分交通发展历程 一、主要成就 1、交通建设投资逐年增长。近五年来,交通建设投资数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2年的11.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3.2亿元,年均增长24.1%,超过了同期GDP年均20%的增长速度。 2、对外交通设施规模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并举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 公路: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干,二级、三级、四级等公路为补充,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公路网络体系。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26公里,全市1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实现了晴雨通车,通公路的行政村达到100%。 铁路:基本形成以胶济、蓝烟、胶黄、胶新铁路为骨架的铁路网络体系。其中,胶济铁路是青岛港通往腹地的主干道,复线工程和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完工;胶新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基本形成了以青岛港(包括前湾港港区、老港区、黄岛港区)为核心,胶南大湾港、鳌山港等一般性小型港口为补充、结构较为合理、配套较为齐全的港口体系。其中,青岛港是我国能源运输的枢纽和大宗散货的集散中心、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枢纽港之一。2007年港口总吞吐量达到2.65亿吨,外贸吞吐量 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46.59万标准箱。 航空:青岛流亭机场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干线机场。自1982年开航以来,机场规模和能力不断提升,开通航线条数、年旅客吞吐能力、年货邮吞吐量等统计指标分别由1995年的35条、80万人次、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4条、787万人次、11.6万吨。 3、城市道路设施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来,青岛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由10.74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1]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第一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见图1)(见图2)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见表1)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全国农民工[7]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见图3)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8]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见图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1%。农产品生产者价格[9]上涨1.7%。(见图5)(见表2) 年末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21个,比年初增加20个;下降的为49个,减少20个。(见图6)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6年3月11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

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表1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表2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篇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青岛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青岛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规定,按照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青岛市城市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三个阶段,其内容及深度要求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 1.3 本规定是《青岛市城市规划条例》的配套文件,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必须执行本规定,本规定实施以前制定的有关规定如与本规定不一致,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篇城市用地规划管理 第一章城市用地的适建与相容范围 2.1.1 青岛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2.1.2 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对尚无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应根据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确定建设适建性,并符合《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见附表一)的规定;未列入《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应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核定适建范围。 2.1.3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1.4 建设用地的相容性一般分为相容性和可相容性两种情况;相容性为用地性质用途可直接由规划编制与审批部门确定;可相容性是与原用地性质用途的相容,须经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的。 2.1.5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 第二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2.2.1 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根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一般按表2.2-1 的规定执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表2.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