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口区渔业资源_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长江口区渔业资源_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长江口区渔业资源_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长江口区渔业资源_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收稿日期:2006-03-1;修回日期:2006-04-16 作者简介:倪 勇(1941-),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学及渔业资源研究。 通讯作者:陈亚瞿(1938-),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研究。 项目资助: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资助。

长江口区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倪 勇 陈亚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 200090)

长江口区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区,其特点是水质肥沃,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肥沃的水域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许多生物种群包括主要经济鱼、虾、蟹类经河口水域洄游、繁殖、生长,使这里成为我国最大的河口渔场。这里曾盛产鲥鱼、前颌间银鱼、刀鲚、凤鲚、白虾、中华绒螯蟹及蟹苗、鳗鲡和鳗苗等。近三十年来,长江口区渔业资源全面衰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渔场面积不断缩小,导致产量日渐减少,渔业生产难以为继。本文就上述几方面作一概述,并对长江口渔业的定位和调整进行客观分析。

1长江口区主要经济水产动物的资源

现状———全面衰退

1.1刀鲚(Coilia nasus Te mm inek et Schlegel ),俗

称刀鱼、鲚鱼

刀鲚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据1973~1982年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年产量为1500~3500t 。上海市刀鲚的产量,1959~1971年的13年中平均年产仅为12.2t (1~40.9t ),原因是当时渔船吨位小,有的为风帆船,动力小,马力低,捕捞量较低,刀鱼资源未遭到破坏;1972~1987年期间,随着渔船吨位逐渐增大,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网具的日益改进,产量显著增加,这16年的平均年产量为189.

2t;其后8年(1988~1995年)年产量有所下降,

平均为65t;再后的7年(1996~2002年)年产量又有所回升,年均为178.9t,处于较高强度的捕捞状态,其中2001年产量最高,为300t;2003~2005年产量又显著下降,仅分别为25t 、35t 和40t 。

1.2凤鲚(Coilia m ystus L innaeus ),俗称籽鲚、子鱼、烤子鱼

凤鲚是目前长江口区最重要的渔业对象。自1960年以来的40多年中,上海市凤鲚的年产量平均为1174.2t/年。上世纪60、70、80和90年代的平均年产量分别为807.2t 、1202t 、1173.9t 和1556.8t 。2000~2005年的年产量有所下降,2005年最低,仅400t,而且小个体鱼的比例增大,有资源衰退的趋势,对此应予以关注。

1.3前颌间银鱼(He m 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俗称面丈鱼、银鱼

前颌间银鱼曾是长江口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为长江五大渔业对象之一。据统计,沪苏两地1959~1987年最高年产量为944.6t (1960年),最低只有24.3t (1987年)。根据渔获量,可以将其资源变动状况分为3个时期:(1)旺盛期:1959~1963年,平均年产量为769.6t;(2)稳定期:1964~1973年,平均年产量为474.2t;(3)衰退期:1974~1987年,平均年产量为115.9t 。1987年后产量急剧下降,以至到90年代初已不能形成

渔汛,各渔场无鱼可捕,至今资源未能恢复。

1.4中华绒螯蟹(E riocheir sinensis),俗称大闸蟹、河蟹。

河蟹的成蟹和蟹苗是长江口区重要的水产品种之一。上世纪60年代(1959~1968年)长江口河蟹的平均年产量为93.3t,70年代(1971~1979年)为46.0t,80年代(1980~1989年)为46.3t, 90年代(1990~1999年)为9.0t,2000~2004年为1.6t。这表明长江口区河蟹资源量正在锐减。

蟹苗从1970年起被开发利用,是长江口区最有经济价值的苗种资源之一。其平均年产量70年代(1970~1979年)为6059.2kg,80年代(1980~1989年)为2526.1kg,90年代(1990~1999年)为2418.6kg,2000~2005年为1367.0kg。从平均年产量看,70年代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最近5、6年较低,甚至无苗可发。但2004年12月2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市渔政处共同在长江口人工放流了2.5万只优质亲蟹,促使2005年长江口蟹苗旺发,产量高达3t。

1.5鳗鲡苗(A nguilla japon ica)

鳗鲡苗为长江口区重要的经济苗种之一。在1974~2004年的31年中,上海市的平均年产量为1934.7kg。前19年(1974~1992年)为704.2kg;后12年(1993~2004年)为3883kg。鳗苗的产量不断提高,表明它已成为高强度捕捞的品种,应引起关注。

综上所述,目前长江口区鲥鱼、前颌间银鱼已基本消失;刀鲚产量显著下降,中华绒螯蟹产量锐减;蟹苗产量也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有时几乎形不成汛期;凤鲚虽仍有一定数量,但也已出现资源衰退迹象,鳗苗处于高强度捕捞状态。总之,长江口区主要渔业对象的资源呈全面下降趋势,不容乐观。

2长江口区的渔业生态和环境现状———逐渐恶化

2.1生物多样性下降。

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口区渔业物种减少,资源量下降,一些物种相继消失,如鲥鱼、白鲟、白鳍豚、江豚、松江鲈鱼等均已基本绝迹。2.2渔业资源减少、产量明显下降,长江口区的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2.3造成长江口渔业资源减少,生态和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

2.3.1沿江建造闸坝 1949年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干流、支流上的水利枢纽、沿江的节制闸及江湖排灌涵洞。如江阴以下,1957年只有14座水闸,1958~1986年间则建了137座。这些闸坝对促进工农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阻塞了一些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使其不能到达湖泊或支流的产卵场进行繁殖,也使幼鱼不能回归到江河、湖泊或河口、海洋。如江西赣江中游吉安等地的水闸,对刀鲚和鲥鱼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它们阻断了这些鱼类到达传统的、理想的赣江产卵场,而幼鱼也回不到长江口区。长期以来,处于生殖洄游时期的这些鱼类在河口区或长江干流被大量捕捞,而又得不到幼鱼资源量的及时补充,最终导致鲥鱼几乎绝产,刀鱼资源亦大为衰退。

2.3.2水质污染 由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工农业和航运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长江水域(尤其是沿江大中城市江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上海为例,城镇日排污水达620万t (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71年沿江兴建了西区和南区排污口后,污水近岸排放,随涨落潮回荡在江岸附近,形成宝山小川沙至浦东白龙港全长约55k m、宽约0.4km的污染区,水质污染物远远超过渔业标准的规定,如铜的含量为渔业水质标准的106.4倍,铅为17.8倍,锌为14.9倍,铬为20.9倍,枯水期(11月)溶氧量只有0.7mg/L。这一带水域是前颌间银鱼、凤鲚的繁殖亲体上溯及其仔鱼降河的必经之道,亦是产卵场,尤其前颌间银鱼是在近岸产粘性卵,因水体污染,这一带的产卵场被破坏,鱼卵、仔鱼在污染区大量死亡,致使上海地区的前颌间银鱼产量逐年减少。1987年后至现在的15年间已无鱼可捕。又如1997年5月上旬在外高桥外侧江段调查发现,密度为61粒/m2的凤鲚卵中有40%已死亡。

2.3.3滩地的围垦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上海在崇明北部、东部、东旺沙、团结沙以及浦东、南汇沿江滩地和横沙浅滩等江滩进行了大面积围垦,造成渔业水面和幼鱼栖息水域面积大量减少,生

态环境变差,导致前颌间银鱼、凤鲚产卵场和经济鱼类仔、幼鱼的索饵场面积缩小,从而影响了这些鱼类的资源补充。

2.3.4酷渔滥捕 长江口水域的酷渔滥捕使得不少经济种类变成稀有或濒危物种。

2.3.5各项大型工程导致长江口水动力和地形等发生变化 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工程建设后和建设前相比,北槽水域的流速大潮时加快0.4~0.5m/s,小潮时加速0.1~0.2m/s。进而导致涨潮时咸水入侵度加大,近几年来,咸水常推进到横沙南沿一带。同时,该工程周围水域内水的流向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不规则旋转流、窜流变成东西向往复流,使九段沙和横沙浅滩上的窜沟水流流向改变,特别是南九段沙流向横沙门的斜向水流受阻(落潮时反之)。而且,涨潮时长江口门地区铜沙浅滩和九段沙浅滩的一些水流受南、北导堤阻挡而不能进入北槽,分别折向而上。另外,工程及南、北导堤的建成,使周围水域的水深和地形发生变化,一些水域变深(如西九段沙北部),一些水域变浅(如16~20#浮筒与79~89#浮筒之间的一大片水域)。工程建设前,涨潮时水深6~7m,落潮时4~5m,而现在分别为2m 和0.7m。北槽水域的流速、流向、水深和地形等发生的这些变化,对刀鲚、凤鲚、河蟹等的洄游路线和进入的群体数量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长江口水域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经济水产动物的洄游、繁殖、索饵、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加上不合理的捕捞,使河口区的渔业资源不断下降,对渔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

3长江口区渔业生产现状

3.1渔场面积不断缩小

长期以来,长江口水域(上海江段)是刀鲚、凤鲚、前颌间银鱼、河蟹和鳗苗等经济水产种类的传统优良渔场。从20世纪70年代起,这些水域被上海市渔政部门划分为9个渔区。1970年后,长江口水域和岸线逐渐被开发利用,在上海长江沿岸陆续兴建了许多大型企业和重大工程,如石头沙和圆沙的锚地,宝山沿岸的宝山钢铁厂,浦东外高桥开发区,浦东国际机场,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长兴岛南沿的振华港机和江南造船厂,宝山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以及浦东至崇明的越江隧道和大桥等,使原来传统的渔场面积大大缩小,9个渔区中,Ⅱ、Ⅲ、Ⅳ渔区(即白龙港至浏河的长江南沿渔场和长兴、横沙南岸渔场)已完全丧失,Ⅰ、Ⅵ和Ⅶ渔区亦受到影响,崇明西部南沿的Ⅷ和Ⅸ渔区现因地形和水深等变化,近10年来已不是主要渔场。据初步估计,目前的渔场面积仅为上世纪70年代的1/3不到,这对长期在这些传统渔场作业的崇明县一些专业渔业村,特别是长兴乡海星渔业村和横沙乡渔业村的影响较大,因为这2个渔业村的长江捕捞渔场原来就在Ⅱ、Ⅲ渔区,后因这些水域被开发利用,退缩至北槽和南槽的Ⅰ渔区。但1998年后又因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的兴建及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使得作业面积越来越小,渔民已无法从事捕捞生产。

3.2渔业产量显著下降

由于长江口区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面积缩小等因素,长江渔业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因1970年后诸多大型企业和工程的陆续兴建和建成,长江口区传统渔场的面积不断缩小,渔业产量明显下降,渔业生产难以为继,渔民收入显著减少,生活日趋困难。

4长江口区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4.1渔业的定位

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我国金融、航运、贸易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深水港的建设,上海还将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最主要的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及国际大都市。因此,长江口水域的传统渔场(诸如宝山、外高桥、长兴和横沙南沿、崇明新河、北槽和南槽等江段)已经失去或必将失去,崇明北滩、东滩、横沙东滩、浦东和南汇沿江江滩等浅滩将被加速围垦,长江口渔业水域面积将日益减少,渔业规模必将逐渐减缩。各级政府部门和包括渔民在内的水产界人士,对长江口区渔业的这个定位应有一个共识。

4.2政府部门重视,加速渔业改造

为适应长江口水产资源不断衰退、渔业面积日益减少、渔业产量和收入明显下降以及上海整

(下转第127页)

feeding.M icr obi ol.A li m ent.Nutr.1986,4:121-135.

2 Moriarty D.J.W..Contr ol of lum inous V ibri o s pecies in penaeid aquaculture ponds.J.Fish D is.1997,20:383-392.

3 朱后华.光合细菌的培养及其在水产中的应用.水产养殖, 1997(5):25~27.

4 白维东,刘根奇.E M活性微生物水产专用肥仔成鱼池塘养殖中的使用效果分析.渔业现代化,2002(1):22~24.

5 章 剑,周 玲,李 莉.微生态制剂及其在龟鳖养殖中的应用.渔业现代化,2001(2):5~7.

6 陈应江,尹金来.光合细菌对暂养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水产养殖,1997(5):24

7 王 刚.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水产科学,2002, 21(3):34~36.

8 隋大棚,王 群,李 健.微生态制剂在鱼虾养殖中应用.齐鲁渔业,2002,19(11):9~11.9 葛芹玉.微生态制剂与水产养殖.2001(18):27~29.

10 石 军,陈国安,张云刚.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饲料博览,2002(2):38~41.

11 毕永红,王 武.微生态制剂及其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水产科技情报,2001,28(1):15~17.

12 侯 颖,孙军德.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的作用.微生物学杂志,2004,24(4):49~52.

13 邹国忠.微生态制剂在无公害虾蟹养殖中的应用.科学养鱼,2002年增刊.

14 杨先乐.我国水产品的药物残留状况及控制对策.水产科技情报,2003,30(2):68~71.

15 刘卫东,苏 洁,邓立康.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产科学,2001,20(2):28~31.

16 柳富荣.水产养殖中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江西水产科技,2002(3):9~12.

(上接第123页)

体发展的形势,上海市政府、市水产办公室、各区(县)政府前几年已对上海市海洋渔业和长江渔业的调整和转产作了规划,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分阶段逐步实施。至2005年底,市郊各区、县已基本完成了渔民的社会保障(小城镇保险),保证了渔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广大渔民的拥护。这为长江渔业调整和转业创造了重要条件。宝山区前几年已完成了罗泾、月浦和盛桥等地原来从事长江渔业的渔民的转业和转产工作。现在从事长江渔业的主要是崇明、长兴和横沙三岛的渔民。上海要以科学发展观加速对渔业的改造,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渔民的科学素养。

4.3保护渔业环境,保护珍稀动物

要提升长江口渔业水环境的治理水平和生态修复理念,恢复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形成以人为本,人、水和谐,舒适优美的水景观体系。

4.4结合崇明三岛的发展机遇,发展长江口海岛渔业

根据上海市政府2005年11月16日发布的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崇明本岛将建成综合生态岛,长兴岛将建成以现代船舶和港机制造为特色的海岸装备岛,横沙岛将建成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休闲生态岛。在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体目标下,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其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旅游度假和户外运动产业、现代观光农业、现代办公服务业和海岸装备及清洁型工业。规划至2020年,崇明三岛人口规模控制在80万以内,其中崇明岛65万人、长兴岛13万人、横沙岛2万人。在崇明三岛总体目标和产业发展的实施过程中,三岛渔民在县政府和乡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要解放思想,把握住机遇,根据各自的特点,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完成渔业的转产和转业。例如开发休闲渔业和观光渔业,兴建水产品物流中心,集资投入商业网点建设或房地产建设等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深信三岛渔民在市、县、乡各级政府领导下,在大好的发展形势下,一定能完成渔业的转业和转产,生活得更美好,并为保护长江水产资源而作出贡献。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复习纲要 1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移动性--大多数种类有洄游习性2)公有性--配额问题3)自我更新性--自我增殖、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可再生4)波动性--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干扰5)有限性--环境容纳量、负载力6)生物资源数量的金字塔性--能量传递损耗7)未知性--难以准确计算2集群(定义、好处、缺点)2.1集群定义定义一:因某种原因(繁殖、索饵、越冬等),鱼类个体聚集在一起,通常是同种个体、大小、年龄相近,沿同一路径移动。定义二:集群是由于鱼类生理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营共同生活。2.2集群好处A提高繁殖成功率(四大家鱼B利于寻找食物;C利于抵御捕食者(沙丁鱼)D逃避网具;E利于洄游2.3集群缺点A破坏食物资源(僧多粥少)B 更易被捕食者发现3洄游的原因与机制3.1洄游的原因;冰川活动与地质变迁,如大西洋鲱,短距离,随冰川退缩,向北洄游距离增加1)水温:寒温带鱼类洄游的主要因素-繁殖、饵料2)水流:特别对被动洄游-水流携带;成鱼回归3)水化学因子:盐度(河蟹)、pH、溶解氧、其它气体;大马哈鱼,'家乡味'4)饵料5)敌害,如侧线2-10cm/s的流速;皮肤粘膜细胞对温度的敏感如鲱0.2℃的温差,盐度调节。4)气味迁徙说:鲑科,20世纪50年代morpholine诱导4洋流(类型、暖流与寒流、世界主要洋流、中国近海主要洋流)4.1定义: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4.2类型1)风海流(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大多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温度和盐度不同→密度差异→海水水位差异→海水流动3)补偿流: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1)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2)寒流,亦称凉流,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系暖流)、棉兰老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寒流)、合恩角寒流、秘鲁寒流(洪堡德洋流)、埃尔·尼纽暖流、赤道逆流(暖流)、南赤道逆流、索马里暖流、莫桑比克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中间关系等系列生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5.1年龄鉴定材料、方法;生长退算得:L=14.0192cm推算法:确定退算公式:将每一尾鱼的体长和鳞的径资料点,画在坐标纸上,按所画点总趋向做一经验线,确定所用的线性方程。最基本的公式有:L=bR; L=a+bR;L=aR;求出ab值,将实测体长和轮径代入求出a、b列出关系式,绘出相关线图;体长退算:将同龄组的r平均值(或每一个体的r 值)代入L-R相关式,求出相应L值,与实测体长比较6卵巢发育分期、成熟系数;繁殖季节及影响因素;卵的性质;产卵群体结构类型及划分意义;繁殖力估算及变动机制;繁殖方式(类型)6.1卵巢发育分期 卵巢发育周期 组织学特征 肉眼观察特征 1 卵原细胞分裂成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交会期 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鉴别雌雄(仔幼鱼) 2 小生长期(核和细胞质增长为特征)初级卵母细胞为主,单层滤泡上皮 扁带状,淡黄色略透明(幼鱼);或宽带状可能有退化卵粒

渔业资源报告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2016年7月2日~2015年7月5日 2016年8月25日~2015年9月5日 实习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青菱湖及南湖 姓 名: 学 院: 水产学院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何绪刚 2016年 9月1日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 ................................................................ I 1 前言 ................................................................ I 1.1问题的由来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目的 (2) 2 调查材料与方法 (2) 2.1调查时间 (2) 2.2调查地点 (3) 2.3调查指标及方法 (4) 2.3.1 水环境因子 (4) 2.3.2 水生生物调查 (4) 3 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 (7) 3.1 水质与底质调查结果 (7) 3.1.1 水质 (7) 3.1.2 底质 (7) 3.2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8) 3.2.1 浮游植物 (9) 3.2.2 浮游动物 (11) 3.2.3 底栖动物 (15) 3.2.4 水生维管束植物 (16) 3.3 渔业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17) 3.3.1 渔获物分析 (17) 4 渔业资源与环境评价 (18) 4.1水质状况评价 (18) 4.2水质富营养化状况评价 (18) 4.3鱼产力估算 (19) 5 实习心得与建议 (20) 5.1实习心得 (20) 5.2实习建议 (21) 参考文献 (21)

浅谈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一)

浅谈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一) 论文关键词:海南休闲渔业对策 论文摘要:休闲渔业是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体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渔业新的增长点。海南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引导;同样,处在起步阶段的海南休闲渔业同样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海南必须认清形势,由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规范地发展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又称娱乐渔业,是一种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等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和精神的)密切联系,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休闲渔业将渔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对渔民的家居和渔船进行改造,让游客真正贴近渔民生活,享受一种自然古朴的渔家风俗,给宾客一种全新的体验。游客通过与渔民合作,体验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鲜鱼等乐趣。在离城市较远的水库库区,可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形成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旅游、住宿、疗养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省份和热带旅游度假胜地,休闲渔业发展空间广阔,必须在全面分析评估相关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上,制订相应对策,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一、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1国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休闲渔业诞生在拉美加勒比海地区。70-80年代,在一些社会经济和渔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休闲渔业开始盛行、发达。目前,休闲渔业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美国是世界上休闲渔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产值是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据资料显示,美国每年约有3520万16岁以上的钓客,在休闲渔业上花费达378亿美元。1996年,经济学家对美国休闲渔业协会(ASA)作了一次调查,推断美国每年休闲人口的消费产生的影响。调查显示,休闲渔业对全社会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为1084亿美元,为全国各地提供了120万个工作机会,占美国各部门总劳动力供给量的1%以上。休闲渔业创造了总计377亿美元的总消费,增加了24亿美元的州政府税收,约占全年州政府税收的1%。为联邦政府贡献了31亿美元的税收。约占联邦农业税收的1/3。 日本休闲渔业也很发达,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日本通过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建造人工渔场,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渔村渔港环境,发展休闲渔业。1993年日本游钓人数已达3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其中利用导游进行游钓的达111万人。从事游钓导游业者2.4万名。其中的90%是与渔业有关的兼业人员。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在近十年兴起,据2003年澳大利亚所做的全国休闲渔业和本土渔业的调查,参加垂钓活动的游钓者越来越多,花在钓鱼活动中的费用达18亿澳元。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一系列有关休闲渔业的专项经济研究,为促进和规范休闲渔业发展提供各种资讯和服务。 2我国体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平方米。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东部及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钦州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0911403110 姓名范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范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 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范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上述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捕捞强度爆发式增长,掠夺性捕捞现象越演越烈。劳动力要素过度增长,资源枯竭,捕捞过度、经济效率降低等生物、社会和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

海洋科学/2006年/第30卷/第6期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 蒋 玫,沈新强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 摘要:根据2001~2003年间,每年8月共3个航次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20个定点测站 (30°05′~31°15′N ;121°30′~122°50′E )鱼卵、仔鱼调查的资料,着重就该水域鱼卵、仔鱼的数量时空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水文生物环境影响因子做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数量3a 的年际变化较大,2002年数量为高峰期。平面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和舟山渔场内,杭州湾相对较少。种类以中华小公鱼(S tolep horus chinensis )的卵和仔鱼的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盐度相对水温对鱼卵、仔鱼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明显,降盐以及径流量的加大对鱼卵、仔鱼总量的增加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变动对鱼卵、仔鱼产生一定的作用。调查区内经济性鱼类资源量的日益减少,低值鱼类比例的增加成为资源结构的变动趋势。 关键词:长江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温度;盐度;径流量中图分类号:Q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096(2006)0620092206 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水域历来是传统的 捕捞渔场,由于钱塘江和长江流入海区,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为多种经济鱼类的产卵提供条件,也是多种仔、稚、幼鱼在此索饵育肥的场所。以往关于该区域的鱼卵、仔鱼的研究仅限于形态分类以及生理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陆续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少量调查研究[1~3],多年的动态研究却未见报道。近10a 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渔业资源受到显著影响。例如该区域的经济鱼种凤鲚(Coilia m ys 2tus )、鳓鱼(I lisha elongate )等资源量大幅度减少[4,5]。特别是人类的滥捕,渔获群体的结构明显低龄化,即补充资源严重匮乏。而鱼卵、仔鱼是鱼类资源进行补充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鱼类产卵习性和生态的调查研究对把握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利用2001~2003年每年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水域的鱼卵、仔鱼定点调查资料,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文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为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海洋生物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在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水域共布设20个 固定测站,见图1。调查从2001~2003年,每年8月 共3个航次,进行鱼卵、仔鱼标本采样。调查范围为30°05′~31°15′N ;121°30′~122°50′E ,站位按水文条件和地理环境划分3个海区:长江口渔场(1~6站)、舟山 图1 站位分布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survey stations 收稿日期:2005203202;修回日期:2005208210 基金项目: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基金项目(2001DIA1001424)作者简介:蒋玫(19732),女,江苏镇江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生态及环境保护评价,电话:021*********,E 2 mail :jmlj @https://www.doczj.com/doc/ef12492178.html, 2 9

海南渔业资源模板

第二篇渔业资源 第一章海洋与渔业资源 第一节资源 南海位于中国最南端,是中国最大的陆缘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省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海南岛陆地面积的60倍。南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200多种。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年),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来海南抚定珠崖,“调定城郭,置井邑”,置珠崖郡,明帝永平十年(67年),汉族人陆续来海南沿海地区,进行通商贸易,海南地区的珠玑、玳瑁、犀角、广幅布和热带果品已声闻中原。这说明海南岛渔民早在那个时期已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之后,南海一直是海南岛海洋渔业的生产海域。文昌县、琼海县等地渔民凭着智慧和勇敢,远闯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从事海洋捕捞生产活动。 海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阔,而且有154条河流一年四季带着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流入港湾,所以海岸海水肥沃,浮游生物和海底生物繁多,海岸带底质以泥、砂为主,成为鱼、虾、贝、藻栖息、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 海南根据1980~1986年广东省海岸线调查,对港湾的气候条件、台风灾害、盐度、海水温度、径流量、滩涂类型、滩涂面积、海域类型、海域环境、资源生物、优势资源生物种类、资源生物苗种场状况、资源生物生态类型、适用开发类型、开发技术难易程度,开发水平、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18个因素,进行了养殖、增殖评价。评价将广东海湾的养殖、增殖开发优势程度分五类区,海南只

具有三、四、五类区。三类区为铺前湾(琼山县、文昌县)、清澜港(文昌县)、后水湾(临高县),四类区为黎安港(陵水县)、新村港(陵水县),五类区为港北渔港(万宁县)。 一、滩涂 海滩涂面积、类型、分布。根据1980~1986年广东省海岸带滩涂综合调查,海南岛滩涂面积(不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为72.99万亩,宜海水养殖滩涂面积44.70万亩,占总滩涂面积的61.2%,其中海滩涂分布较大的市县有儋县和文昌县。儋县22.38万亩、文昌县13.54万亩。 海南沿海各市县海滩涂面积表 表2—1单位:万亩 按成因和所取的地貌划分,海南滩涂可分为三角海岸滩涂、泻湖溺谷湾海岸

渔业的战略地位及现阶段我国建设渔业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渔业的战略地位及现阶段我国建设渔业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佘远安 一、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拓展食物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正面临食物不足、资源短缺和环境遭受破坏等几大困扰,人多地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矛盾。为了缓解人口膨胀对食物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召开世界渔业部长会议及"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强调渔业对食物安全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到l.2亩,仅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3,问题更为严峻。在陆地资源已基本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了占地球表面积72%以上的水域(即海洋、江河、湖泊)上,我国也是如此。水域中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种类的三分之二以上,是解决人类粮食危机问题的重要潜在资源,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以及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因此,发展渔业生产,从广义的角度看,可拓展食物来源,满足人类需要,保障食物安全。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 发展渔业生产,可以有效开发利用不适合农牧业生产的国土资源,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渔民的收入。渔业同农业其它产业比较仍是一个比较效益较高的产业,发展渔业的同时还可带动水产品加工、饲料、以及渔船渔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渔业为我国渔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增收的机会。据统计,2003年我国渔业劳动力为1316万人,在最近20年里,从事渔业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以45万多人的规模扩增,渔业在一部分地区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由渔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渔用饲料等一批产前产后的相关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数大量增加。渔业的快速发展,使渔业劳动者的收入明显增加,渔业劳动力人均年收入从1983年的425元提高到2003年的8284元,增加了近20倍,大批渔民农民通过发展渔业生产,率先致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水产养殖业为重点的我国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中一个重要的产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渔)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改善膳食构成,提高居民营养水平 鱼类等水产品不仅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份,而且易为人体所消化吸收。目前,不少发达国家为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导致心血管发病率增高而烦恼,然而鱼类等水产品具有胆固醇含量低而蛋白

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渔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得社会生产部门,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得渔业生产国,渔业关于我国农村进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得作用,它对我国得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得妨碍.合理进展得渔业还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得高速进展期和近年来得调整整顿,近年,我国渔业产能逐步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得时期. 渔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得渔业生产国,中国大陆不仅是世界最大得渔业及水产养殖大国,而且也是世界水产得要紧进出口和加工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得70%. 台湾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其地貌复杂,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600多公里,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得重要交通枢纽.充沛得雨量给岛上得河流发育制造了良好得条件,独流入海得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得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加上西部沿海为和缓平坦得大陆架,有大陆海流、黑潮等交汇,地处寒暖流交界,水产资源丰富,为渔业得进展奠定了良好得基础. 海南岛是中国南海上得一颗明亮得明珠,是仅次于台湾得全国第2大岛.w海南省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得省,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源远流长.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得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河口区域宽阔,水体饵料食物繁杂.全岛独流入海得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得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得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得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歪贯岛北部,至琼山市入海,全长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 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不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海南岛上真正得湖泊非常少,人工水库居多,闻名得有松涛水库、牛路岭水库、大广坝水库和南丽湖等.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和渔业资源缺乏,渔业产能减退,渔业作为海南农业和台湾农业得重要组成部分,显得格外重要.综上所述,开展两岛渔业交流是台湾岛和海南岛渔业进展得共同需要,市场需求得预期为拓展海南岛和台湾岛渔业得市场空间制造了优越得条件,随着市场空间得提升,海南岛与台湾岛在远洋捕捞、投资养殖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等方面得合作与进展有着宽阔得进展空间. 一、海南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分析 海南岛渔业得天独厚,源远流长.远古渡海迁徙而来得族群,每当踏上屿礁滩涂,或沿河口沙滩跋涉,但见潮涨潮落,鱼虾蟹贝垂手可拾.随时捕捞能够充饥饱食,既感叹大自然得赏赐,也由此拉开了海南渔业生产得序幕. 海南岛独流入海得河流有154条,河口区域宽阔,水体饵料食物繁杂,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本岛淡水鱼类得起源具有明显得热带平原性质,其淡水鱼类区系与珠江、元江及红河水系十分接近.海南岛得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得鱼)有15科57属72种.淡水河河口鱼类有16目58科143属200种,其中淡水鱼类有6目19科79属106种;河口鱼类有14目43科91种;洄游鱼类现知有2目2科3种.海南得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我国进展热带海洋渔业得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得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要紧得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渔业资源极为丰富.许多宝贵得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

长江渔业资源

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比黄河长800余km,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流域面积180×104km2,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108m3,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上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长江自西向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变化很大,气候差异显著,支流及附属水体众多,形成了多样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长江鱼类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类丰富、资源波动大、特有性高、经济物种多和分布区域差异大等特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例如,珠江水系纯淡水性鱼类239种,黄河水系仅150种。长江水系有11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 reevesi)等9种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则为降河洄游性。此外,长江水系中还生活着40余种咸淡水鱼类,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强,主要生活在沿海及河口区域。 长江鱼类分别隶属16目39科161属,以骨鳔类(Ostariophysans)为主,计310种(亚种),占77.3%;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269种,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41种。鲤形目的4个科在长江中都有代表性种类,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有1种、鳅科(Cobitidae)56种、鲤科(Cyprinidae)196种,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16种。鲤科鱼类涵盖鲤科所有12个亚科,占全流域鱼类总数的48.9%,鲤科鱼类种类多是长江及东亚淡水鱼类区系的特点之一,长江流域是东亚鲤科鱼类起源和演化的中心。在长江流域的不同江段内,鱼类区系的组成是不同的。根据其生境特点和鱼类种类组成,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区:青藏川西高原鱼区,金沙江川江水系鱼区,中下游水系鱼区及河口鱼区。长江鱼类的分布规律,由上到下,种类由少到多,分类结构由简单愈趋复杂。大体上青藏川西鱼类为高寒冷水性鱼类,川江区多山地流水性种类,中下游常见平原静水性种类,河口区则多为咸淡水鱼类。长江鱼类丰富的物种和区系复杂是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和物种进化分异的结果。 长江鱼类区系的另一特点是特有鱼类数量多。据统计,长江有147种特有鱼类,占长江鱼类种类数的42%。其中局限分布于上游的特有鱼类117种,分布于中下游的21种,9种是全江都有分布的。长江水系有6个特有属,它们分别是:鲤科 亚科(Danioninae)

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

第五章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 一、背景 1、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简史 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渔获量产生了突发性增长。 到20世纪60年代末,大西洋鳕渔获量开始出现下降。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大陆架水域的渔获量开始下降,一直到现在,渔获产量的增加是靠公海和远洋渔场的开发。 目前世界上70%的鱼类资源处于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阶段,在最重要的200种海洋鱼类中,有35%的种类资源量急剧减少(见邓景耀的文章)。 2、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简史 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属渔获量上升期 特点:(1)捕捞能力低,海上生产全凭经验,使用的渔船90%是木帆船,而机帆渔船很少。 (2)产量不断上升。 (3)作业方式多种、合理。有拖网、围网、流网、钓、张网等。 (4)多数重要经济鱼类资源量维持在很高的生产水平。 第二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渔业资源稳定期 特点:(1)机帆船取得迅速发展 (2)渔获产量相对稳定 (3)作业方式从多种作业方式→以拖网为主的作业转变,渔业结构走向不合理。 (4)某些重要经济鱼类产量出现下降。 第三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酷渔滥捕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期。 特点:(1)捕捞能力不断增长,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 A、渤海主要经济鱼类已基本消失 B、黄海小黄鱼、带鱼形不成鱼汛 C、东海大、小黄鱼、乌贼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只有带鱼在低水平上维持产量 (3)捕捞能力超过资源再生能力,集中捕捞太甚。 (4)经济鱼类产量比例下降,而杂鱼、幼鱼比例上升 第四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开发外海、远洋渔业时期 特点:(1)木质机动渔船基本上已淘汰,大型机帆船和渔轮取得迅速发展。 (2)近海渔业资源出现种群更替,如东海的大、小黄鱼等资源衰退,作为 饵料生物的虾类产量大量增加,到90年代初期以后,鳀鱼、头足类 的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3)作业方式和结构不断调整,对网渐近淘汰,拖网占主导地位,拖虾网、帆张网、蟹笼等层出不穷。 (4)捕捞产量持续上升。 (5)近海产量所占比重下降,外海产量所占比重上升。 二、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可行性和必行性 为什么是必行的? 为什么是可行的? 三、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目的意义 1、繁衍生物、延续物种 2、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 3、获取最大经济效益(MEY) 4、获取最佳生态效益 5、扩大社会就业面 四、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内容和措施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摘要 近年来,中国渔民出海捕鱼,总是面临着被周边国家干扰。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渔民不惜冒着危险远离近海捕鱼,以致被他国骚扰?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捕捞所带来的渔业资源衰减,污染加剧带来的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渔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渔业增长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但是目前正处在第二次转变的高位起点上。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渔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摆脱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影响。在这样起点较高、困难较多、任务较重的阶段,我国渔业如何铸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如何实现渔业和渔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要清楚认识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找出产生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成为一项紧迫且必需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因素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从国内法律法规建设,到国际交涉,再到国内渔业资源的系统结构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渔业;系统;资源;生态环境

一、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现已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如渔业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渔业的发展。 (一)、我国渔业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随之的渔业三大产业发展问题既独立的与资源环境发生着影响,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渔业系统。我国渔业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内生力量,受资源环境约束性大。伴随着渔业经济发展“量”的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显出来,如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品种层次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联动不协调成为限制我国渔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资源: 资源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渔业资源的共有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捕捞强度始终居高不下,致使过度捕捞随着人们对渔业资源的认识从无限到有限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渔业资源的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种类减少、数量下降和资源结构改变等。近海鱼类资源利用严重过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胶州湾内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历年来渔业的主要经济鱼虾蟹等种类濒临消失,资源量趋于枯竭。据资料统计,胶州湾渔获种类已由80年代的109种降至90年代的58种,减少了46.3%,90年代的网获量仅占80 年代的10%左右,尤其以牙鲆、真鲷、梭鱼、半滑舌鳎鱼等优质鱼种数量锐减。渔获对象的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等状况日趋明显。由于过度捕捞,致使东海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资源结构基本解体,而被新成长的生物群落或为食物链更低一层次的生物群落代替。据测算,东海渔业资源的平均营养级,60-70 年代在 2.7-2.8 级之间,1990 年加权平均仅为2.49 级,近年来更在2.45 级以下,已接近极限。据监测,帆张网捕获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 种幼体的比例达44.3%-54.6%。带鱼虽然维持在较高的产量,但鱼体逐年小型化、低龄化,且渔场分散。连原来量多、值低的马面鱼,也难逃资源衰竭的厄运。并且,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实施已后,大量渔船被迫退回近海渔场作业,渔业资源将因此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环境: 环境污染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渔业的生态环境虽然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依然严重,使渔业经济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局部水域污染的加剧,给捕捞业、养殖业、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陆源污染物大量倾入近海及其沿岸,使近岸海域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污染事故又不断发生,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有机物、无机氮、无机磷超标呈上升趋势,水质呈

渔业资源生物学A试卷

上海海洋大学试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名: -、填空题(31’) 1.我们将渔业资源定义为: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2.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机构,国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外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渔业资源学相关学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地理分布、环境条件和种之间的生活史各不相同,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一 般来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类重要的分节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用于鉴定鱼类年龄的材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然后配以现代化设备如显微镜、解剖镜等。

7.硬骨鱼类鳞片四种代表性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鉴定年轮的直接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鱼类的生殖方式极其多样,排卵方式可以归纳成下列三种基本类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于产卵群体,即性腺已经成熟,在将到来的生殖季节中参加繁殖活动的个体群, 包括两大部分,即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称为___________;初次性成熟的群体,称为___________。 11.草食性鱼类(Herbivores)。以水生植物性饵料为营养,又可按主食性质分四类:(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 12.鱼类摄食研究的主要传统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3.根据洄游性质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标记放流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5.中国近海主要底层经济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头足类的种类繁多,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三大类。 17.竹筴鱼类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亚热带、温带和热带 水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产值及渔业细分产业产值分析「图」

2019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产值及渔业细分产业产值分析「图」 一、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 从渔业经济总产值看,根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为566亿元,2019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为584.5亿元。 2013-2019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统计 资料来源: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海南省渔业产值 从渔业产值看,2018年海南省渔业产值为409.7亿元,2019年海南省渔业产值为417.4亿元,同比增长1.88%。 2013-2019年海南省渔业产值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细分产业来看,2019年海南省海水养殖产值为1163452万元,占比27.87%;淡水养殖产值为531170万元,占比12.72%;海洋捕捞产值为2176278万元,占比52.13%;淡水捕捞产值为23777万元,占比0.57%;水产苗种产值为279752万元,占比6.7%。 2019年海南省渔业产值结构

资料来源: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海南省渔业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三、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 《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为133.5亿元,2019年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为125.9亿元,较2018年减少7.6亿元。 2013-2019年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统计 资料来源: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海南省工业和建筑业主要以水产品加工为主,2019年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产值为1168939万元,占比92.86%;渔用机具制造产值为23402万元,占比1.86%;渔用饲料产值为59447万元,占比4.72%;渔用药物产值为2034万元,占比0.16%;建筑业产值为2226万元,占比0.18%;其他产值2709万元,占比0.22%。 2019年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