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xx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

——浅谈xx的xx词的苦闷

北辰区自考生xx

内容提要: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渴望报效祖国,恢复中原的统一,然而南宋统治阶级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残酷现实与词人坚定的理想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创作了大量爱国词表现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的词大多关乎国家之忧、兴亡之叹,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不移的爱国志向成为辛词内容上最大的特色。

辛弃疾的词作从怀念中原故土、追忆战争生活、批判权奸误国、抒发英雄愤懑等多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胸怀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关键词:

xxxxxx苦闷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国家统一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但题材上有较大拓展,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刚柔并济。今存词六百二十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作家,在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词作不少篇幅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爱国的情怀。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自南宋以后,从元明清各朝到近代,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后世作家都能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词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爱国理想,羡慕和赞颂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主张采取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统一,一方面讥讽朝廷主和派人物及漂浮于社会上层的文人墨客,批判他们粉饰太平,无疑是饮鸩止渴。整部《稼轩长短

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词人壮志难酬、家国之恨的陈诉,对南宋统治阶级压制排挤自己的不断抗争。他首先是一个

爱国英雄,然后才是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反映自己爱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谈谈辛弃疾爱国词的思想意蕴:

1、怀念xx故土,渴望收复河山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他出生前十三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家乡被金人占领。

生长在沦陷区的辛弃疾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凶残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从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的壮志。这一志向贯穿辛弃疾的一生,尽管在他的一生里始终路途坎坷,但是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的现实,时刻萦绕在词人的脑海。

自然风光在他的眼中,只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甚至是“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国家正处于“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的危亡时刻,词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无法实现自己南归的愿望,也只能是“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渴望报效祖国,渴望解救故乡父老的愿望,不断在他的词作中反映出来。比较著名的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词人白天登临名胜之地,眼前的山水非但没有缓解他沉重的心情,一段屈辱伤心的史实却立即浮现在词人眼前:

金兵南侵时宋统治者仓皇逃走,金兵沿途抢掠杀戮,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词人看到滔滔流逝的江水,心中想到的不是帝王后妃所受的惊恐,而是平

民百姓的惨痛经历。四十年过去了,江水日夜流淌,却流不尽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和悲伤,故乡的父老亲人仍然在敌人的铁蹄下呻吟,翘首企盼着朝廷的解救。词人不能得到统领士兵驱除金兵的机会,却又时刻挂念着沦陷的故土和乡亲,他是多么渴望看一看故乡的风貌,但重叠的青山不理解词人怀念故土的心情,竟然遮住了他张望故乡的泪眼。

词的结构是以登楼远眺所见所闻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写水因景忆旧,写山触景伤今,下片更是直抒胸臆,“正愁余”把词人浩茫的心事、抑郁的情怀展现得一览无余。《菩萨蛮》这个词牌,常用来表现起伏缠绵的感情,而辛弃疾却用它表现同情人民苦难、渴望收复

中原的爱国愿望,以及这种愿望难以实现的的苦痛心情,可以说是大胆成功的尝试。这首词短短八句,却写得起伏跌宕,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词人惦念国事,夜深了依然无法入眠。《清平乐》上片写眼中所见只有饥鼠、蝙蝠,耳中所闻唯有凄风苦雨,词人平实地记叙了自己居处的环境情况,伴着他的只有这荒寒孤寂的景象。但真正令词人痛苦的绝对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的下片首先回忆自己驰骋塞北江南的雄姿英概,继而感慨自己的文韬武略不但没能帮助自己实现恢复国家统一的宏图大志,反而使自己的理想长期受到黑暗现实的羁绊,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华发苍颜的词人尽管身退世外,心中惦念的依然是国家的恢复大业。

结尾处词人辗转入梦后,眼前竟是气势宏伟的万里江山,他梦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国家的统一。

2、追忆战争生活,力主抗金良策

辛弃疾带着对侵略者的彻骨仇恨和对沦陷区人民及国土的热爱,毅然举起了抗金义旗。

词中流露出他以恢复为己任,“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愿意过“马革裹尸当自誓”(《满江红》)的生活,为恢复国家的统一甘于捐躯报国。词人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驰骋沙场的英雄,他渴望通过战争收复沦陷的国土,解放苦难的民众,然而他生逢南宋朝政昏暗、主和派掌权的时代,而

其以“归正人”的身份备受歧视和冷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词人不断追忆着火热的战争经历,提醒着统治者:

抗击金兵才是恢复统一的良策。试看下面两首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水调歌头》《鹧鸪天》中词的上片回忆往昔壮举,描写了自己当年金戈铁马的抗金生涯,大笔勾勒起义抗金、率军南渡的经过,未加一字评论,却流露出词人对战斗生活的向往。在

敌众我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词人亲率五十骑人马突入金营、缚归叛徒的战斗场面,更是如在眼前。下片由回忆往事转向描写现实,感慨被迫闲居的、壮志难酬的处境。词人志在“平戎”,而且“平戎”有长达万言的良“策”,可是在现实中却是毫无用处,只好“换得东家种树书”,归耕田园了。南宋朝廷对“壮岁旌旗拥万夫”南下的辛弃疾首先采取的就是解除兵权,用一些闲官厚禄消磨他的壮志。辛弃疾的部众万余人只被当作南下的流民散置在淮南各州县中。这些无疑都给了辛弃疾以无情的打击,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的收复河山的理想困难重重。全词豪迈直率,有描写有议论,前后对照鲜明,一气贯注,痛快淋漓。

《水调歌头》先写高xx三十一年

(1161),完颜亮大举南侵;再写南宋军队在采石水陆并进,击退敌人,着重描写江上楼船来回巡查,防卫十分严密。然后写残酷贪婪的完颜亮,妄想一举灭宋。遭到阻击后,他在进退维谷的情势下被杀。辛弃疾统领义军抗击金兵,动摇了金政权在中原的统治,也严重影响了南侵金军的士气军心。“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正是对这一事实的生动描绘。词人年轻

有为,自比苏秦(季子),他的英雄行为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敬仰和称赞,在反抗金的统治的斗争中长期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3、批判权奸误国,指责漠视国难

词人对偏安一隅、文恬武嬉的现实感到强烈的不满,这些主和派的权臣、粉饰太平的文人,无疑要负起误国的主要责任,他们漠视国家的命运,实行卖国投降的政策,打击抗战派爱国人士,他们是国家的罪人,更是人民的罪人。他谴责了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痛斥主和派压抑摧残爱国的英雄豪杰,明确指出文人应担负的职责。在名篇《摸鱼儿》词中,辛弃疾对排挤妒忌自己的主和派权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从感叹时光的流逝、焦虑生命的有限入手,对朝廷中那些迫害主战派的严厉谴责。

词人借古代陈皇后长门失宠的典故暗暗比喻自己遭谗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了词人对专

权误国的奸侫小人的憎恶之情,又用杨、赵已经化作尘土的悲剧结局比喻朝中专权误国的奸佞之徒的凄惨下场,向投降派表示了最大的愤慨。他们关心的不是沦陷国土和人民的安危,更不是国家的恢复大计,他们只享受着优哉游哉的生活。辛词对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的批判,对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有着直接的影响。

辛弃疾痛斥了当今主和派的误国罪行。他们根本不愿去看“白日销残战骨”

(《贺新郎》),也不想知道“西北有神州”,更不会“长剑倚天谁问”

(《水调歌头》)。词人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写道: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词人批判的矛头直指当世的“夷甫诸人”,他们贪图安逸,无意恢复国家统一。词中摆出事实,自从南渡以来没有看见治国的能手,看见的都是空洞的议论和无能的感叹,讲道理还要付诸实现,纸上谈兵没有用,那些呻吟在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人民还在翘首以待。这些所谓的“经纶手”根本没有将人民的愿望放在心头,恢复中原、洗雪耻辱本来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却熟视无睹。辛弃疾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中沉醉于苟安生活的投降派,他们寄情声色、把时光消磨在玩弄玄虚的概念上。除了这些统治集团的蠹虫外,还有些粉饰太平的骚人墨客,他们只把离愁别恨、儿女情长作为书写的主题,整个国家、民族所遭遇的深重灾难几乎在他们的作批品中占不到地位,辛弃疾对此也予以批评: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风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辛弃疾认为诸如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描写颓废低沉,是全然缺乏生命力的一些靡靡之音。他们虽然写在漫天烽火的战争年代,却呈现不出丝毫紧张的战斗气氛。词人对这种文风深感担忧。词人忧国忧民,审视着南宋逐渐危殆的局势,一边对权奸统治者和不关心国事的文人墨客进行着批驳,一边感叹着自己的英雄无用武之地。正如周济评论说: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故往往锋颖太露。”

4、抒发xx愤懑,感叹岁月蹉跎

每当主和势力得逞,必有大批爱国志士被弃置冷落,作为不断被排挤的主战派人物,辛弃疾的作品中时时迸发出岁月蹉跎、壮志空怀的悲愤。他不由自主地慨叹“中州遗恨,

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南宋统治者无视爱国志士强烈的抗金愿望和切实可行的战术谋略、也无视风雨飘摇的国家命运和沦陷区困难民众的呻吟,一味的奉行投降政策以求得一隅的安宁。

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对此景象无疑有更深的感触,他南下的目的是联合朝廷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统一。然而现实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眼见生命蹉跎,壮志难酬,他的悲愤之情洋溢在许多作品中。他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词中作者曲折深沉地表达了功业未就、壮志难酬而又无人理解的抑郁悲愤的心情。

词中上片描写他对着江南无尽的远山发愁,落日孤鸿又唤起了他在政治上的孤立,无法一展抱负的心事。但他却只能怅惘的看吴钩宝剑、拍栏干,独自神伤。下片中描写的是他无尽的思乡之情,试想北方的故乡今生再也无法回去了。这怎能不使这位孤身在外的英雄流泪呢?词中的“落日孤鸿”写出了当时南宋王朝低沉的政治气氛和词人政治上被孤立的伤感,但词人却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感叹无人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心境。

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位寂寞孤独的爱国者形象。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既表现出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更抒发其虚度年华、空怀壮志的愤懑。结末感叹世无知音,慷慨呜咽,而又深沉婉曲。

词人壮志难酬,被人随意摆布,国家的忧患笼罩着他的人生,处于孤危境地的词人屡次遭到诋毁、排挤和摒弃,他的词开始向借古讽今转变,借登临怀古来书写自己的苦闷和忧愤。在《八声甘州》中写道: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西汉武帝时锐意开边,本应是豪杰之士施展抱负、建立功名的时代,但却有李广这样的名将郁郁不得志,这不能不使词人感到困惑,上片表面记叙了李广的遭遇,实际上是感叹自己与他相似的经历。下片即事抒情,明确表示自己不愿终老田园,坚持实现抗

金复国的理想。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山水在矢志不渝的词人的眼中,也别有一番景象: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沁园春》静静的山峦在奔驰,群山万壑簇拥东向,似奔腾的战马,数不清的松树正像身材高大的士兵。辛弃疾本是统兵的好手,但他落职闲居,不能统帅抗金的士兵杀敌报国,而自己的理想不曾有丝毫改变,只得将一身才气用来“检校长身十万松”。这里借描写松树以寄壮志难酬的愤懑。词人一腔激愤,故作旷达的语句说出,耐人寻思。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的爱国理想时时洋溢于他的作品中,他的词是对自己的生命,甚至是对南宋历史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情况,代表了当时不屈服的民族的愤怒呼声。他的词是自己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载体,是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叹息。辛弃疾发展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辛词常通过丰富奇崛的形象、奇特变化的想象、变幻莫测的章法、自然贴切的用典、广博生动的语言,或倾诉深沉的故园之思、壮志难酬的报国之志,或表达遭受打击的抑郁孤愤、对朝廷偏安的无可奈何,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xx说: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悲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词苑丛谈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词正是人品和词品相结合的

产物。也正是如此,才会拥有境界阔大、风格多样、比喻广博、语言丰富的稼轩词。词中那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始终振奋着读者的精神,继续启迪和鼓舞人们。

参考书目

1、《稼轩词编年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邓广铭著

2、《唐宋词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张燕瑾杨锺贤著

3、《唐宋名家词选》中华书局出版龙榆生编选

4、《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罗宗强陈洪著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他不再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的慨叹,也不再吟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令人凄神寒骨的悲凉之调。农村丰歉甘苦,婚嫁劳作,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都一幅幅呈现于词人辛弃疾的感性观照之中。生活感应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真诚拥抱这崭新的生活。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 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与村夫交往甚密,“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在这崭新的天地里,辛弃疾培养起了自己恬淡宁静的愉悦心情,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乡村田园词。 辛弃疾在滴居上饶带湖、瓢泉等地期间,虽然特殊的经历,沉重的内忧外患,强烈的报国热情仍在他的心中困扰着他,但他却报国无门,无法施展才华,为了寻求解脱,他十分注意乡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他所作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没有一首不是用主要笔墨抒写农家生活气息或田园风光的。无论是抒写农家田园生活的,还是描写田园风光的,

辛弃疾爱国词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六州歌头·晨来问疾》 年代:宋作者: 辛弃疾 晨来问疾,有鹤止庭隅。吾语汝。只三事,太愁予。病难扶。手种青松树。碍梅坞。妨花迳,才数尺。如人立。却须锄。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镜,可烛眉须。被山头急雨,耕垄灌泥涂。谁使吾庐。映污渠。 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删竹去,吾乍可,食无鱼。爱扶疏。又欲为山计,千百虑,累吾躯。凡病此。吾过矣。子奚如。口不能言臆对,虽扁鹊、药石难除。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全诗淡笔素描如画,入诗的景物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自然中隐含着朴素的村野生活的愉悦气氛。景物的先后出现,依行程所见为序;动静景观,皆依感受为是。诗中的诸多景物,皆因诗人愉快、新奇的心情连接在一起,在轻快的笔调中,形象地表现出旅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心不暇思的情形。 【原文】 鹧鸪天 东阳1道中 扑面征尘2去路遥,香篝3渐觉水沉4销5。山无重数周遭6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7,马萧萧8,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9剩有10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11。

【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白话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 一、前言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 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3.写在乡间独行的所见所闻,表现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心情,笔调轻快灵活,风格自然,突出写出自己内心对于农村生活喜爱的心境。用词贴切,擅用口语、

辛弃疾作品分析

辛弃疾作品分析 ——《辛弃疾词选》读书报告 《辛弃疾词选》是选取了部分辛弃疾的作品加以编排成册的一本书。从中学开始,语 文教材中就会时不时的出现几篇辛弃疾的作品。所以,辛弃疾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 和大多数“官场失意,文场得意”的诗词大家一样,辛弃疾的仕途也十分的曲折落魄。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后来又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九议》。为谋划复国中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可尽管如此,他仍旧经历了三仕三已的人生。由于不能长期的在某一任职位上留任,导致他不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为国建树。这也是他的人生一大憾事。除此之外,他个人的性格刚正更是让他在朝廷中树敌不少,以至于后来被奸人谗害和排挤,让他一腔报国沙场的热血无处可撒。也正是由于这样,他才以笔作剑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就截取几篇我比较喜欢的作分析。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3)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 的光彩 (3)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4) (三)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 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5)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6) (五)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 (6) (六)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7) (七)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 (8) (八)表现在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 (8) 二、形成爱国情怀的原因 (9) 三、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 Abstract:Xin qiji wor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holar's different lies in his word not with ink to write, but dipped in blood and tears daub and become, today we read the word is always can clearly see a great patriot immersed in the ink in defining and bring th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and overpowering momentum. He finish his lifelong ci creation to vent to their JiangChang daggers to serve the country cannot gallop, retrieve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zhongyuan sunvo company, so in his words often is in the hoyywood hills hero image, and these hero image for its own bumpy encounter and has a deep sad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soup. And he spoke with patriotism as life concept of spirit also can't help letting people deeply admire and honor him! Key W ords:Xin qiji; Patriotic, word 前言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词赏析

赏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辛弃疾(1104——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但因为非常仰慕霍去病,便改字幼安,旨在效仿霍去病,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有趣的是,虽然相隔千年,两人的名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去病”与“弃疾”,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关联。 这首《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大概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或五年,此时辛弃疾已经60岁,闲居瓢泉。关于茂嘉其人其事,现在知晓不多,只知道茂嘉是辛弃疾的族弟,排行第十二。辛弃疾共写过两首关于茂嘉的词作,另一首是《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而这首《永遇乐》是辛弃疾为送茂嘉赴调而作。 关于“赴调”,根据宋代的相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虽然茂嘉事历不详,但是赴调一事,应该与刘过《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同为一事:“天下稼轩,文章有弟,看来未迟。正三齐盗起,两河民散,势倾似土,国泛如杯。猛士云飞,狂胡灰灭,机会之来人共知。何为者,望桂林西去,一骑星驰。离筵不用多愁。唤红袖佳人分藕丝,种黄柑千户,梅花万里,等闲游戏,毕竟男儿。入幕南来,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公余且,画玉簪珠履,倩米元晖。”据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十九记载:“章宗完颜璟承安二年(即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天下大旱,山东及泽,潞间,寇盗屯结,至万余人。……遣龙虎将军张天翼,……与贼连战皆败,天翼战死,寇执逐张。溃兵皆聚天井关,潞守张清臣不知为计,急奏求援。”这段金国历史,正印证了刘词的记述,本是统一的大好机会,而茂嘉反被由北南调,明为升官,实则把他调离了边界。面对这样的事,一生立志收回中原的辛弃疾自然心情杂陈,如骾在喉,不吐不快。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所谓“烈日秋霜”,比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经受考验的刚毅节操。词的一开头作者就拿出了光荣的家谱,说千百年来自己的先辈们都是忠肝义胆、秉性刚直的人物。辛姓的确历史悠远,源流亦有不同说法。据罗泌《路史》所载,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另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而辛姓中也确实有很多名臣,例如先秦辛甲,西汉辛庆忌,唐代辛云京等都是一代名臣。 然而对于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多做讲述,而是将笔思一转,向族弟参讲起“辛”字的含义,姑妄讲之,姑妄听之。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就,一笔一字都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相伴相随。其实,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尚在在湖南任上的辛弃疾在《摸鱼儿》中便写道:“闲愁最苦”,如今已过去20年了。20年的时间毕竟不短,想想这20年做的最多的事只是和农夫聊聊庄家的长势而已,这种“辛苦”必定如群虫啮骨,痛不可极;20年来“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辛稼轩先生墓记》),对于已经60岁的辛弃疾来说,人生最大的“辛酸”或许莫过于此。 “更十分”三字一转,在前三句从内涵与外延讲述“辛”字后,又从“辛”的本义加以发挥。说这是辛家人的本性,而有些人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不堪其辛辣,却欲呕吐。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 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感 悟……《辛弃疾的农村词》

感悟……《辛弃疾的农村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一天,假期中闲暇独处的我,在家中翻看唐宋诗词欣赏时,看到了这两句词的出处,它出自辛弃疾的农村词,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它的音乐旋律把我带回到八年前…… 那时,我正在河口上班,单位的居所地在河口的王家窑这个村庄旁边,我宿舍背后的一块平平的场地就是这个村的稻场,稻场的四周是参差不齐,随着地势的高矮平整出一块块错落的田地。 夏季的傍晚,单身的我在同事们正在忙着做饭,带孩子,一切都在进行时地享受着合家欢乐的天伦之乐时,我已早早地了理完了我的晚餐坐在了这屋后田边青青的草地上,脚上的鞋也散放在田埂上,脚轻轻的放入田边的小水沟里,轻轻的拍打着水面,两手着地,看着、欣赏着远近的小山峦,山峦中座落着零碎的村户人家,此时这些村户人家的屋子上空正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用鼻轻轻地吸一下,好香的饭菜混合味呀! 那时,孩子和丈夫都不在身边,单身的日子是清静的,生活也是简单的,清静中透着一份孤寂。 “呱!呱!呱!……”脚丫底下只感觉到一丝冰凉,随着这阵呱叫声一只青蛙从我的脚背上飞快的掠过,田野里欢快的蛙叫声惊醒了我,收回了我的思绪,从眼前的田边里,放眼望出,这只青蛙已蹦跳到下面的一个田园里,忽地青蛙离弦、落地一瞬间的水声、蛙叫声此起彼伏,远近呼应,像一个大型的音乐团在演奏一场精典的交响乐曲…… 心底里倏地串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词,再往前想,却怎么也想不起这两句词的完整词句,也不知它的出处,更想不起是学生时代老师教过的,还是自已课后阅读过的,脚踩着田间的小溪流,手抓着田边的泥土,一个心结就这样堵在了心头。 夜色,已经由外边不知不觉地进入我的周围,天凉爽起来了,蝉鸣声小了,蛙声也停息着越来越弱了,我该回家了…… 现如今,我已回家了,家的周围是高层的建筑楼房,从家通往单位的进出路口全都是硬化的水泥路面,一年四季,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听到的是鸣叫的汽笛声,嘈杂的叫卖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曾想起,忆起这心结,也不曾刻意去查找,翻阅,而这一天,假期中闲情逸致的我无意中翻阅到了这两句词的出处,心里豁然开郎起来,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已离去工作地多年的我,什么时候能再次融入您的怀抱,光着脚丫亲吻一下您的脊背,能再次掬一捧泥土,将您的芬芳倾心地沁入心肺!

浅谈辛弃疾

浅谈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背诵过这首辛弃疾写的词吧,这首词通篇豪迈,极具气势,“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而后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但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这时这首词的内涵就极具表现出来了。诗人为何如此感慨?是什么样的环境带给他这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并且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抒发壮志英雄失路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揭竿而起擒判南归:(1岁~23岁) 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壮志难酬:(24岁)~42岁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赏析词作时清晰的思路。 2.学习本文赏析诗词的方法,尝试自己赏析古代诗词。 说明: 古代诗词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古代诗词毕竟离我们有些遥远,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大都停留在读读背背上,这对继承传统文化是有碍的。究其原因,主要就在学生不会欣赏,不知如何欣赏古代诗词。这篇文章无疑就是一个指向标,它是被誉为“词学宗师”的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一篇赏析短文,选自《唐宋词欣赏》。本文最可贵的是出自一位大师之手却毫无学究之气,文字朴实而流畅,思路平易而清晰,对于初中生学习古代诗词的鉴赏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此文看作用件,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词应当有清晰的思路和详实的分析,还要学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明确了本文写作思路和学习本文赏析诗词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着做一些古代诗词的赏析。 2.难点:作者如何选择赏析的角度,如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来。 说明: 在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诗词鉴赏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从典范的文章中学习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由浅入深反复训练,所以教学的落脚点应当是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词,所以作为重点。学会鉴赏前提是能准确的理解本文的鉴赏方法,大师是如何选取角度分析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析,这就是难点了。 教学过程

辛弃疾研究综述(一)

辛弃疾研究综述(一) 1997—1999年,全国各报刊杂志所发表的有关辛弃疾研究的论文共68篇,反映了20世纪末辛弃疾研究的丰硕成果。现将三年来的辛弃疾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辛词艺术特征的研究 这类文章或是从整体上,或是从农村词、田园词、婉约词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出发,对辛弃疾词作的独特艺术特征加以分析研究。 李建国的《论辛词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提出辛弃疾为豪放派的真正代表,认为应该加强对辛词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的研究。辛弃疾的抗金报国的爱国激情与英雄气概,都在纵横自如的豪放词章中表现出来。国、政、军、民诸事都被他写入词中,强化了豪放词作为盟主的地位,拓开了无限广大的世界。坎坷经历和抗争精神,让辛弃疾创造出具有丰富人生价值的艺术精品。辛词豁达大度、自适深广的艺术境界,显现了他在特殊文化氛围中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辛弃疾的词学理论主张以“气”为本,他结合自身的爱国斗争实践,甩开传统词作的框架,将“英雄之怀”和“刚大之气”引入词中。他接受儒家“兴观群怨”和“言志”的诗教影响,词作带有现实性与功利性。同时,道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文化也影响他的创作。因而,其词章既追求儒家成就道德理性的审美境界,又充盈道家对宇宙、人生的审美态度。辛弃疾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生活的实践,倡导词作应为现实斗争重要武器的创作倾向,大大拓展了词作的艺术审美领域。张玉璞与刘加夫合着的《英雄感怆,大声镗鞳——论稼轩词的崇高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从美学意义上,对辛词加以剖析,认为辛弃疾的审美追求是对传统的本色词派的一次反动。稼轩词鲜明地表现出悲壮苍凉之美、雄奇峭拔之美和激扬奋厉之美,即崇高美。文中指出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这位“生存于困境”的英雄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是他心灵世界最深刻的体现。他对悲情与壮怀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瑰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同时,文章对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加以探讨,认为有如下重要原因:一是辛弃疾生活在一个悲剧时代,英雄志士“无路请缨”,词人内心深感压抑与孤独,故其词呈现出沉郁悲壮、雄深雅健的风格。此外,辛弃疾的“英雄情结”和他对和谐美的缺失性体验也是原因之一。辛弃疾的成功人生经历通过心理积淀形成他的“英雄情结”,表现在词中即为向往崇高、渴望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而南北分裂的现实如阴影迷缠着他,终其一生,和谐美于稼轩都是一种缺失性体验,影响了他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独特的审美指向,即使小令之词也写来意象峥嵘,情调悲壮激越,“大声镗鞳”。稼轩词的崇高美于此得以完满体现。 陈学祖、曾晓峰的《稼轩词典故之符号学阐释》(《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则运用符号学的理论研究辛词中的典故。文章针对泛典论之典故符号,明确界定了典故内涵,认为典故必定是古代的“典例故实”,必须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具有故事内涵,而且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价值符号的典故,在文化史上,已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字代码。并以此为基础,认为辛词典故是一种包蕴密致的意象符号,是艺术符号之艺术符号,它涵盖了历史与现实两重内蕴,因而既不同于一般的词语符号,也与一般的传统意象有别。这决定了辛词典故运行的心理机制是统摄性联想,是一种横贯古今、超越时空的文学想象。因此,对该心理机制的揭示便成了进入辛词典故幽深委婉、含蓄蕴藉的美妙胜境的钥匙。 程自信的《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江淮论坛》1998年第6期),注意到辛弃疾虽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观全部现存辛词,婉约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因而,要全面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并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就应给予辛弃疾婉约词作的研究以充分的重视。辛弃疾身为豪放派词人,创作大量婉约词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传统词风的影响,二是抒写多元化情感的需要,三是对婉约词体式作用的肯定。从词史的角度看,辛弃疾的婉约词有三点值得重视:一、在内容、题材方面,辛词与传统的婉约词相比,有所丰富与扩展。二、在格调、情趣方

走近辛弃疾作文

走近辛弃疾作文404026 重庆万州区走马初中向艳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一个字:愁!愁得无以言说。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辛弃疾农村词

前置部分: 试论辛弃疾的农村词 作者:贾寅指导老师:王青 摘要: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词无疑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样式。王安石、柳永、周邦彦、苏轼、陆游等词作大家,给后世留下了优美的词作,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苏轼在扭转词风和词境开拓方面更是功不可没。但我要说的是南宋时期一位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地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的词作。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 主体部分: 引言: 人们常用“诗言志,词缘情”来评论诗词的不同特点。的确,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词是最适合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的一种。因此,似乎从一开始,词就掉进了粉脂堆里:专事刻红雕翠,风花雪月。言辞浮华艳丽,香软浓腻。直到宋代,苏轼开豪放词之先声(也有认为范仲淹首先作豪放词——笔者注),才使词走出了春闺幽怨的题材范围,故有“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之说。加上后来不断涌现的柳永、陆游、辛弃疾等大家的努力,使词逐渐成为一种能与唐诗并立而无愧色的文学样式。 在宋词诸家中,苏轼无疑是一代大师,其豪放词尤为人称道:《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弩灰飞烟灭。”等句子至今耳熟能详;而《江城子-密州出猎》更是让人豪气勃发。至其死后,仍泽被数代词人。其中辛弃疾更是高举苏学之豪放旗帜,成为南宋时期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发展了他的开创精神,其词具有形式解放、内容广泛、品格多样化的特点,所写题材和艺术风格的丰富多彩,是两宋词人不能比拟的。“辛词……标志了宋词发展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 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 二、巧设意象群 (4) 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 1、刚(豪放) (5) 2、柔(婉约) (6) 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 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 五、善用典 (9) 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 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酣畅的笔墨,飞舞的气势,不羁的情怀,构成了辛词雄放、沉郁和悲壮的风格特征。具体说来,辛词阔大意境的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说辛词的意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也并非溢美之词。辛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中有“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前三句用典,追叙刘邦知人善用,拜韩信为大将,东进三秦,击败项羽所立三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平定关中事;后三句从怀古转向现实,慨叹南宋王朝危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