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述论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述论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述论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述论

第24卷第2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4,N o.2 1997年4月Journal of Sichuan N o r m al U niversit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 p ril,1997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述论

向 玉 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兴办起来的。作为近代

工业的先声,军事工业建设走了不少弯路,这在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体现得特别明显。在其创办时期,受环境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洋务派主张将军事工业

设于沿海口岸的“海口理论”,导致第一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的布局在战略和经济两方

面出现重大失误。随着“海防”危机的出现,从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洋务派放弃

了“海口理论”,着手兴办内地兵工厂,以求改善军工布局。中法战争中闽厂的重大损失

以及80年代后国内基础工业的发展,促成了军事工业布局的巨大发展,洋务派开始将

战略和经济两重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军事工业的布局问题,而甲午战争中沪局的危机更

进一步引发了战后清廷对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调整。

关键词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 海口理论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带动近代工业发展的“火车头”,在其创办和发展过程中,军事工业的布局随着国内基础工业的发展和中外局势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于这一课题涉及军事工业史、工业思想史和工业布局学等诸多领域,关系到在基础工业极不发达的近代中国如何发展军事工业以及近代工业发展的道路、洋务派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轨迹和影响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因素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有助于更深刻地透视近代工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军事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为当今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和启示。

一 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时期洋务派的布局理论

1861年到1870年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时期,它又可分为试办阶段(1861—1864)和大规模开办阶段(1865-1867)。在近代军事工业大规模开办阶段,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布局思想可简要概括为“海口理论”,即主张将大型近代军事工业设于沿海口岸。这一理论的的形成与洋务派在试办阶段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有直接的关系。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遭受沉重打击、穷于应付的清政府,痛感其军队武器装备极为落后,迫切需要大量洋枪洋炮和西式战舰等近代化武器装备,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对此,直接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员更是感慨不已。因此,曾、李等人在60年代初开始了兴办

近代兵工厂的实践。1861年11月,曾国藩在刚从太平军手中夺回的战略要地安庆设立了一个小型战地兵工厂,率先制造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小轮船和西式枪炮、火药等近代兵器[1]。1863年,李鸿章又在上海、松江和苏州等地设立了四所这样的小型战地兵工厂,具体情况见表一[2]。

表一 试办时期各兵工厂情况简表建厂时间

厂 名厂 址主办人总 管产 品备 注1861

安庆内军械所安 庆曾国藩子弹、火药、炸药、炸炮、轮船1864年底裁撤1863

松江炮局上海松江李鸿章马格里田鸡炮、炮弹同年并入苏州洋炮局1863

上海洋炮一局上 海李鸿章韩殿申同 上1865年并入江南制造局1863

上海洋炮二局上 海李鸿章丁日昌同 上同 上1863苏州洋炮局苏州纳王府李鸿章刘佐禹炮弹、药引、自来火、迫击炮弹

1865年并入金陵制造局 试办时期各兵工厂,因事属创始,且都是在战争环境中仓促开办,一切从适应战争的需要出发,所以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这些兵工厂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只能简单仿造外洋近代兵器,故其军工产品质量欠佳。安庆军械所于1863年10月制成一艘暗轮蒸汽轮船,“试航时,

因供气不足,仅航行一华里便停止了”[3]。曾国藩对李鸿章谈到此事时说:“敝处试造(轮船)三年,

刻楮不成,有同儿戏。”[4]后来,该局又制成一长近三丈的小轮船,但“行驶迟钝,不甚得法”[5]。李

鸿章所办四个兵工厂,规模更小。据他自己说,各厂“机器仅值万余金,只能制造短炮(田鸡炮)与炸弹,收拾零碎铜铁家具,其它不合之器甚多”,因“机器未能购全,巧匠不可多得,造成炮弹虽与

外洋规模相等,其一切变化新奇之法窃愧未遑”[6]。其二,这些战地兵工厂缺乏军事工业应有的稳

定性。随着战局的变化而不断被裁撤或迁并,因而根本谈不上工业布局。从表一可知,李鸿章所办四个兵工厂,松江炮局于设立的当年即并入苏州洋炮局,该洋炮局在战事一结束又迁并入金陵制造局,上海两所洋炮局也于1865年并入刚开办的江南制造局;曾国藩所办安庆军械所在对太平军的战事一完即遭裁撤。这样,试办阶段的所有兵工厂到1865年已被裁并尽净,没能担负起清军大规模改换近代化武器装备的重任。创办大型近代军事工业,以满足清军改良军备的需求,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但是,试办阶段的军事工业实践,也使洋务派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一,它使洋务大员们认识到了创办大型近代兵工厂的紧迫性。战事一结束,李鸿章即于当年上奏称:“值此时稍闲暇,又外人尚相联络”,应立即趁“海疆无事”之良机,“筹措经费,择一?妥?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建设制造夹板、火轮船厂,令中国巧匠,随同外国匠人,专意学习……将来元气固,则外邪自不能侵。所

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道,不外乎此矣”[7]。第二,洋务派认识到,在当时国内基础工业极不发

达、设备和技术等条件均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便于引进外洋原材料、设备和技术而将大型军事工业设于沿海口岸,是唯一的捷径。从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第一批大型军事工业的创办中,都可明显看出这一布局的思想基础。在筹设第一个大型近代兵工厂时,李鸿章认为“若托洋商回国

8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07期 

代购(机器),路远价重,既无把握;若请派弁兵,径赴列国机器厂讲求学习,其功效迟速与利弊轻重,大非一言可决。不若就近?海?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访有洋人出售铁厂机器,确实查验,议价定买,可以立时制造”[8]。可见,因急于使兵工厂投产,李鸿章坚持认定在近代工业起步稍早的沿海通商口岸购买外国人开办的机器厂,就地改建成兵工厂是最好的办法。当丁日昌在上海访得一家由美国人佛而士(T .J .Falls )开设的旗记铁厂欲出售时,李如获至宝,认为“此项外国铁厂机

器,购觅甚难,机会尤不可失”[9],命令立即买下,随即他将上海原两炮局并入,在虹口设立江南制

造总局(又简称为沪局,1867年夏该局迁至高昌庙)。该局创办后,李鸿章曾多次谈到,设于上海,

“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见”[10]。这是“海口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它充分反映了大型近代军事工

业创办时期国内近代基础工业极为落后的情况。次年,崇厚又在北方另一沿海口岸天津筹设天津机器局(津局),并向清廷提出:“其余沿海各口,亦宜俟(津、沪等局)办有成效后,推广添设,则生

生不已,其利无穷矣”[11]。总之,“海口理论”就是当时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布局思想的反映。

基于“海口理论”,在1865—1867年近代军事工业大规模开办时期所建四个大中型兵工厂,除金陵制造局外,其余三个大型兵工厂都位于沿海口岸,它们是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

第一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的这种布局极不合理。首先,从战略来看极为失策。这些兵工厂因地处沿海,易攻难守,一旦有事,即成为敌方直接的攻击目标,容易蒙受损失。后来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皆曾毁于战火,即为明证;江南制造局也多次受到战事影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其生产曾一度处于停顿状态。其次,由于各厂地处沿海,远离国内原材料产地,当七八十年代国内基础工业兴起后,不能就近取用国产原材料的缺陷,也使这种布局在经济上的不合理性越来越严重,其中江南制造局的原材料问题最为突出。总之,第一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的布局,为其日后的生产带来了无穷的隐患。

二 七八十年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由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初,中外局势相对缓和,缺乏近代国防意识和经验的洋务派,没有认识到第一批大型军事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直到70年代中期,中日台湾交涉引发了人们对东南“海防”危机,这才使洋务派开始注意到大型军事工业的布局问题。

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悍然入侵台湾,造成东南沿海的紧张局势,使清廷深切体会到“海疆备虚”的严峻形势。此时处于沿海的几个大型兵工厂的主办者都忧心忡忡,特别是地处海陆要冲的江南制造局据《北华捷报》载:“不管中日台湾问题的交涉前途如何,江南

制造局的官员们显然比平时更关心他们的军用品制造,并忧虑可能爆发的战争。”[12]李鸿章也在

奏报中说:“沪津各机器局当近海口,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见,设有警变,先须重兵守护,实非稳着。嗣后各省筹添制造机器,必须设局于腹地通水之处,海口若有战事,后路自制储备,可源源运

济。”[13]这说明李鸿章开始改变将兵工厂设于海口的想法。次年,沪局总办李兴锐进一步指出,该局“逼近洋泾,恐仍顺处安常之旧,势必听命前敌。仰给宁苏,海道若有梗阻,运解须由内河,无论展转搬迁靡费已多,即或兼程亦需数日。敌如飘风聚雨,我则雅步坦途,殊未足以制其死命,尚望其侥幸成功耶”。鉴于该局地理位置欠佳,不便接济内地军需,他提议在松江建一弹药库,“为局后路”。因松江位于上海远郊,“其地上达江防,下顾海口,巨舰所不能及,陆路颇不易攻,较之建库上

931第2期向玉成: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述论

0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07期 

海,此为稳着”[14]。

这表明,洋务大员如李鸿章等人在7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认识到大型军事工业布局的战略失误:其一,地处海口,易攻难守,一旦有事殊难防卫;其二,远离腹地,不便于接济广大内地各省的军火。这些认识促使他们放弃了“海口理论”,转而尽力敦促内地省份设立兵工厂,如此既可减少受到攻击的危险,又便于接济内地军需,这是近代军事工业布局认识的重大变化。本此,七八十年代,内地各省相继开设近代兵工厂。

1875年,丁宝桢奏建山东机器局,认为该局“设厂内地,不为彼族所觑觎,万一别有他事,仍可闭关自造,不致受制于人”,并且便于接济内地军需,“秦、晋、豫、燕、湘、鄂等省,由黄运溯流而上,一水可通。将来制造军火有余,可供各省之用,转输易达”[15]。1877年,他调督川省后,又因“(川省)各勇营亦习用洋枪,均须购自上海,价值既昂,而道远转运,所费不赀,故拟自办机器制造”[16]。吉林机器局的创办可更明显地看出设立内地兵工厂的重要性。70年代末,因伊犁交收问题,中俄关系全面紧张。沙俄在新疆集结上万军队,又在东北边境组建东西伯利亚步兵旅[17]。清廷为加强东北防务,1880年初派吴大徵到东北筹建上万人的“靖边军”。靖边军全部使用洋枪洋炮,但其弹药供应极为困难,“吉省防军,不能自制子弹,购运费时,难乎为继。即弹药、铜帽亦须内地各省机器局转运到吉,道远费繁,终非常策”。在上万军队使用新式枪炮的情况下,如遇战事,后果将不堪设想,故吴奏请立即在“吉林省城开设机厂,制造洋药、铜帽,配合枪子、炮弹,不独本省练军可以源源接济,并可兼顾黑龙江各军之用”[18]。以上鲁、川、吉三局,俱为中型兵工厂。再看各小型兵工厂的情况。1875年,王文韶奏办湖南机器局,称“制造军火,滨海固宜筹备,内地亦应讲求。滨海有事则利害恐适参半,内地有备则缓急尤觉可资。”[19]1883年,云南机器局创办,因当时“越南兵事紧急,军火不敷接济”[20]之故。次年,奎斌奏设山西机器局,原因是“晋省防练各营,年来改习洋枪,需用洋火药甚多,向系派员赴天津采购,不特道远费赀,倘值购运未到,即有停操待药之虞,自非本省自造,不足为以济急用”[21]。

以上事实,较充分地说明了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洋务派已认识到大型近代军事工业战略布局的不合理性,并采取措施着手解决,由此形成了七八十年代军事工业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内地许多省份相继设立兵工厂,军事工业布局由单一沿海型发展为沿海内地广泛分布、重点发展内地型。关于1874—1884年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建置情况,参见表二[22]。

表二 1874—1884年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建置表

建厂时间厂 名厂 址建厂时间厂 名厂 址

1874乌龙山机器局南京乌龙山1881吉林机器局吉 林

1874广州机器局广州聚贤坊1881金陵火药局南京

1875广州火药局广州曾步1883浙江火药局杭州良山门

1875山东机器局济南泺口1883神机营机器局北京三家店

1875湖南机器局长 沙1884云南机器局昆明承华圃

1877四川机器局成都东门1844山西机器局太 原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阶段清廷所建12个近代兵工厂,地域分布达10省,有9个位于腹地,其

中包括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和吉林机器局三个中型兵工厂,这与60年代第一批大型军事工业全部位于海口的布局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较充分地说明了七八十年代清廷为改善原来不合理的布局所作的努力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变化的趋势。不过,也应看到,由于此时所建的兵工厂都为中小型兵工厂,尚不能从整体上改变军事工业布局重心向沿海倾斜的态势,而且早期三大兵工厂地处沿海,战略布局失策和经济布局不合理等隐患依然没有完全消除。

三 中法战争后的军事工业布局

1884年,在中法战争中,早期三大近代兵工厂之一的福州船政局成了法国海军绝好的攻击目标。张佩纶在马尾海战之前就叠次电奏清廷,言法国海军扬言要“炮击福州船厂及其炮台”,请求全力援助[23]。闽厂最终未能幸免于难。法国舰队在大败福建水师后,炮轰船政局,使其遭受重

大损失。据张佩纶事后奏报,“厂署半毁”[24]。而法国舰队司令孤拔则在报告中这样写道:“我们重

二十八公斤的榴弹,对凡力所能及的东西,均予摧毁。对准工厂和仓库,或对着一艘正要完工的巡洋舰,所发的射击发生很大的伤害……拿口径十四公分的大炮,我们不能获得更大的效果

了”[25]。在这次炮击中,闽厂发生了五次猛烈的爆炸,损失惨重。随后,法军又扬言要进攻吴淞口,炮击高昌庙,摧毁江南制造局[26]。朝野震动,并引起了清廷高度重视。

1884年10月,翰林院编修朱一新专折上奏,指出:“南北洋局皆滨海,万一敌兵闯入,闽厂即前车之鉴。而内造之源又绝,所可恃者独金陵、皖、蜀诸小厂耳……可否于江西、湖北近水处,添置

一二厂,以备不虞”[27]。此后,清廷开始酝酿在湖北兴建大型兵工厂;同时,“鉴于闽厂,拟将沪厂

移设内地。嗣以该局立基已久,移动为难,事遂终止”[28]。总之,中法战争后,早期大型军事工业布

局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是摆在洋务大员面前并令他们经常头疼的难题。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清廷和洋务派终于开始考虑将大型军事工业布局于内地的计划,而八九十年代国内基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矿冶业和采煤业的长足进步,以及钢铁工业的兴起,也为这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近代军事工业布局实践的巨大变化。

对于新建的大型兵工厂应设于何处,清廷内部曾有过一番争论,这场争论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军事工业布局的新变化。1889年,张之洞议设广东枪炮厂,尚未着手即调督湖广,继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于是提议将枪炮厂移设天津,因天津乃其胞弟李鸿章之权力范围[29]。海军衙门复电称“铸械必须得铁后次第及之”,而天津和广州一样,也不具备钢铁工业基础,并且沿海几个大型兵工厂的布局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若又于天津新建大型兵工厂,关系实在太大,故一时委决不下,电询张之洞的意见[30]。张立即复电海衙并李鸿章,认为将新的大型兵工厂设于湖北更为合理,“缘近日访得湘煤湘铁甚多,黔铁鄂铁亦不少,皆通水运”,且“鄂省为南北适中,若此处就煤铁之便,多铸精械,分济川、陕、豫、皖、江、湘各省,并由轮运沪,转运沿海,处处皆便,工费亦省”。两天后,又电奏清廷:“厂若在鄂,川陕中原陆师各省取用尤便。腹省军营

于军火一事至今未能精求,此厂可开风气,于西路甘川边防亦大有益。”[31]他在详细分析各种因

素后总结说,枪炮厂移设湖北“尚不独为煤铁近便”,大型军事工业“设厂沿海不如沿江”,如此既在战略上选址更佳,又便于接济广大内地和西北各省军火[32]。当然张力主将自己创议之大型兵工厂移设湖北,尚带有政治上的目的,即反对李鸿章的北洋势力进一步扩大,希望将大型兵工厂建于自己权力范围之内。但是必须看到,他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布局问题的分析,切中要害。而

141第2期向玉成: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述论

2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07期 

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清廷和洋务派的一大难题。正因为设厂湖北具有战略和经济两方面的优势,李鸿章虽心中老大不愿,但也只好让步,设厂天津提议被否决[33]。张之洞前奏仅过了两天,清廷即正式下令枪炮厂移建于湖北,“与其运铁来津,不如移厂就鄂,分济各省,事功亦有倍半之别”[34]。

此后,清政府即着手在湖北兴建枪炮厂、钢铁厂和大型煤矿,实施军事工业、钢铁工业、采煤业一体化的计划。1890年前后,湖北枪炮厂、汉阳钢铁厂、大冶铁矿相继动工,稍后又着手开发江西萍乡煤矿。1891年枪炮厂建成,1893年汉阳铁厂开始出铁,次年开炉炼钢,其“成色无异洋钢”[35],后来萍乡煤矿也“出煤日旺”,这样就以汉阳铁厂为中心,“实兼开煤、采铁、炼钢三大端为一事”,实现了“以萍乡之煤,炼大冶之铁,以大冶之铁,治汉阳之械”[36]的军事工业一体化格局。由于具有较雄厚的基础工业优势,湖北枪炮厂的军工产品产量增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超过在基础工业方面先天不足并在甲午战争中大受影响的江南制造局,成为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据统计,到20世纪初,该厂的平均年产量,枪由3000余枝增至近2万枝,枪弹由200余万发增至700余万发,炮由52尊增到91尊,开花炮弹由4万余发增至8万余发。此时沪局年均产量,枪仅数千枝,枪弹近千万颗[37]。对照之下,沪局生产能力实不如鄂厂。虽然汉冶萍煤铁钢械一体化的大型联合企业也存在不少具体问题,但是它避免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大型军事工业在布局和选址上所存在的战略和经济两方面的重大失误,“汉阳兵工厂的兴建表明清廷在军事工业布局上的一大成功”[38],这标志着80年代后期以来洋务派在军事工业布局问题上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和清廷在进行军工建设时既注意大型工厂的战略选址,同时又不再只单纯着眼于军事工业,而是注重军事工业和与之配套的基础工业之间的平衡发展。

四 甲午战后清廷对军事工业布局的调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作为中国最大的兵工厂的江南制造局成了日拟议中的重要攻击目标[39]。负责南洋防务的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为此日夜焦虑,一度曾下令将该局部分人员及设备转移[40]。在这期间,其军工生产大受影响,甚至陷于停产的境地。这次危机虽因英国强硬干涉,宣布以武力“保证上海不被攻击”而沪局得以幸免于难[41],但该局战略地位的弱点却暴露无遗。战后,“中外臣工鉴于福州、旅顺之事,屡经论列,谓宜将沪厂移设内地”[42]。清廷也正式考虑调整军事工业布局的计划,其中以荣禄的提议最具代表性。1897年10月,荣禄奏称:

战舰凋零,海权全失,沿海之地易启彼族窥伺之心,况海防一无足恃。制造厂局多在滨海地区,设有疏虞,于军事极有关系。查各省煤铁矿产,以山西、河南、四川、湖南为最,又皆内地,与沿海情形不同,应请饬下各该省督抚,设法筹款,设立制造厂局。其已经设有厂局省分,规模未备,尤应渐次扩充。

对于沪局,他认为“极应未绸缪,移设堂奥之区,庶几缓急可恃”,且其局址附近“不产煤铁,采买炮制,所费不赀,以致开炉日少,似宜设法移赴江南近矿之区,以便广为制造”[43]。荣禄对军事工业布局问题和江南制造局选址失误的分析,颇为中肯。此后,清廷即从大量兴建内陆兵工厂和谋迁江南制造局这两个方面着手,对军事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

关于甲午战后内陆兵工厂的兴建情况,参见表三[44]。

表三 1896——1911年军事工业建置表建厂时间

厂 名厂 址建厂时间厂 名厂 址1896

盛京机器局沈阳东边门1902福建创造局福州西关外1897

河南机器局开封卓屯1902北洋机器局山东德州1898

江西子弹厂南 昌1903江西制造局南 昌1898

山西机器局太原北关外1907安徽机器局安庆鹭鸶桥1898

新疆机器局迪 化1910四川兵工厂成 都1899

黑龙江机器局龙 江1910奉天军装制造局奉天省垣1899贵州机器局贵 阳1911吉林军械专局吉 林 在这一阶段,新建兵工厂14个,其中规模最大的山东德州之北洋机器局(天津机器局毁于战火后,移建为山东北洋机器局)。除此一大型兵工厂外,其余俱为小型兵工厂。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绝大部分厂局建于内陆,14个之中,只有福建创造局位于沿海;(2)东北地区为本阶段军工建设的重点,在14个中占4个,这对促进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无疑具有促进作用;(3)14个兵工厂分布于12个省。到清朝结束,广大内地除蒙古、青海和西藏外,都设立了近代兵工厂,这使军事工业布局重心向沿海倾斜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当然这种改善还不彻底,西北地区的军工生产能力还不能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而且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等大型兵工厂本身的战略地位弱点依然难以克服。

作为清廷调整军事工业布局重要内容的江南制造局迁厂计划,在甲午战后则历经周折,迁延10余年,经办诸人都费尽了心机,最终劳而无功。1897年底,清廷即下令刘坤一着手迁厂至湖南。

但经过30余年建设,该局实在“繁重难迁”[45],姑且不论迁厂会造成的损失,光此举直接需用的

数百万两经费,清廷即难以负担。1898年,沪局总办林志道提出在湖南新建分厂的计划,但因无补于解决沪局本身的问题而遭否决[46]。袁世凯又提出将沪局归并于汉口,也因不具可行性而告吹[47]。1900年,天津机器局毁于八国联军后,清廷又饬令张之洞、魏光焘等人先后筹画移沪局于安徽、江西等省,皆因财政空虚,无力支付高达650万两的预算经费而未果[48]。后来,铁良、朱恩绂又先后有过迁厂计划,但均成纸上谈兵[49]。直到清王朝结束,清廷始终未能治愈江南制造局选址失误这一近代军事工业布局中的“顽症”。

注释

[1]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卷七,第20页。

[2][22][44]本文各表资料来源: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上册第565—566页;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2—25页;《清史稿?兵志》十一;徐泰来主编《中国近代史记》中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8—674页;(美)康念德著《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杨天宏等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178页。

[3]《字林西报》,1868年8月31日。

[4][5]《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十五、奏稿卷二十七。

[6][8][9][10][13]《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九、卷九、卷九、卷二十四、卷二十四。

3

41第2期向玉成: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述论

4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07期 

[7]郭廷以《海防档》(丙),第4页。

[11]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五十五,第22页。

[12][41]《北华捷报》,1874年7月18日、1895年1月11日。

[14][28][42]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二卷,第31—32页、第39页、第40页。

[15][16][18][19][21][48]《洋务运动》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302页、第306页、第39页、第333页、第419页、第103—104页。

[17]查尔斯?耶科维奇等《俄国在东方(1876—1880)》,荷兰米丁城1959年版,第125页。

[20]《中国近代史记》,第49页。

[23][24]《光绪朝东华录》(二),第92—93页、第147页。

[25]《中法战争》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557页。

[26]上海社科院编《江南造船厂厂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27]朱一新《佩弦斋存稿》卷首,第14页。

[29]《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十二,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李鸿章致李瀚章电。

[30]《张文襄公全集?电牍》卷十二,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二日海军衙门致张之洞电。

[31][34]《张文襄公全集?电牍》卷十三,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五、初七日,张之洞致李鸿章、海军衙门电;正月十二日,海军衙门致张之洞、李鸿章电。

[32]《张文襄公全集?电牍》卷十,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九日,张之洞致李鸿章电。

[33]《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四,第1页。

[35]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88页。

[36]《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二十四,第25页。

[37]库桂生、姜鲁鸣《中国国防经济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38]《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第139页。

[39]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三,第317—318页。

[40]《张文襄公全集?电牍》卷十九,第31页。

[43]《德宗实录》,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45][46]《上海局厂繁重难迁折》,《刘坤一遗集?奏疏》卷二十八。

[47]廖一中、罗真容整理《袁世凯奏议》,中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49]《德宗实录》卷五十四,第191页;《洋务运动》四,第176—183页。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杨天宏教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外战争中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国内外战争中的影响 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便是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现代军事领域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其代表作为以《孙子》为首的所谓武经七书)已经完全过时了,在以精确制导,全球快速机动,GPS和C4ISH 为特点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面前完全是故纸一堆;而另一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美军就是在孙子兵法指导下打赢了海湾战争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甚至煞有其事地宣称,美军指挥官给每个美军大兵都发了孙子兵法,让他们临阵好好学习,书就装在大兵们鼓鼓囊囊的大背囊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 一、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是中国最早的兵书,它们虽然早已消亡,或仅存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例如: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等。

二、春秋末期出现的《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立意高远、深邃独到、哲理性强,素有“兵家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之称,为历代谈兵者所推崇,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共十三篇5900字。 三、战国时期,又诞生了《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一大批兵书巨著,达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高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历史悠久,且著述丰厚,浩如烟海,史书注录的有3000多部,为世界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激烈,加之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不仅懦、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典籍中有大量深邃的军事思想,而且涌现了孙武、吴起、孙膑等一批兵学家,产生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一大批兵学著作。孙武是先秦军事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军事思想主要有十个观点:一是明确提出战争“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论观点。 二是指出战争有“义”与“不义”的性质之分,以“义兵”讨“不义之兵”是可取的。 三是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应当“慎战”,否则穷兵者亡。 四是认为应综合比较敌对双方的国家政治、将帅才能、天时地利、军事制度和军队的数量、训练及法度纪律等各项要素的优劣,据以预测战争胜负。 五是认为属于政治范畴的“道”、“德”、“仁”等因素对战争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近代以来大军事家22人点评

中国近代以来大军事家22人点评 从灿若星河的近现代军事家中精心遴选22位加以点评。这些人,虽其政治立场、道德品行不尽相同,然就其军事成就来说,均可称之为中国近现代顶尖军事家和世界级军事家。更可贵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正义战争中成就伟业、建立功勋的。其中所列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军事家,业绩尤为骄人,堪与世界一流军事家媲美。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善治军,亦善作战。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用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大心细,决心坚定,力避冒险深入,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一生战功卓著,收复新疆一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时人评曰:“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湘军起家而为淮军创始者、最高统帅。选将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禄激励士气;但治军欠严,军纪甚坏。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

近代战争历史上的悲催的意大利

近代战争历史上,如果没有了意大利,那么充满的只会是血腥和杀戮——而意大利的存在,则给近代战争抹上了一些喜剧色彩。 很多历史研究者认为,二战中正是由于意大利拖后腿,才加速了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政权的灭亡。 转自铁血社区ttp://bb https://www.doczj.com/doc/ef10574538.html,/ ] 因此,完全可以说:感谢上帝,二战时让意大利加入了轴心国,否则纳粹铁十字说不定真的会遍布全球。 其实战争一开始意大利也风光过一阵子,因为绥靖政策的缘故,意大利就曾经用现代化的飞机坦克大炮,甚至毒气军队“胜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这么一个贫困落后的北非国家(囧)。 但是英美法介入战争以后,意大利就真是意大利了。 二战时,意大利是与德、日三国组成的法西斯同盟,号称“轴心国”,德国对意大利的参战是抱著一种矛盾的心态的,这种心态反映的就是德国军事爱好者给予意大利的评语的一个笑话—— 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的话,就相当于我军增加10个师的力量;如果意大利与法西斯作对的话,就相当于我军增加20个师的力量;但意大利要加入轴心国,我军就必须耗费50个师的力量去保护他!!(意大利,说你什么好……) 还有更多的史实来证明。在历史上的二战时期意大利的呆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给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留下了不少笑话: 转自铁血社区ttp://bb https://www.doczj.com/doc/ef10574538.html,/ ] 第一,关于吃 1*有什么办法能在战场上也吃到美味的食物吗?在这一信念之下,当其他国家都在忙着开发新型武器时,意大利因为想要吃好吃的军食而发明了冷冻干燥的保存食物法……让联合国大为震惊。 2*在离补给站10公里的战场上因为肚子饿,全军煮意大利面吃,然后全军被敌人轻松俘虏… 3*午餐时间战斗会停止,PASTA吃完了就会失落地躲到战线后方……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一、迅速发展时期 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丰富和提高时期

盘点中国近代20位大军事家

盘点中国近代20位大军事家 星岛环球网https://www.doczj.com/doc/ef10574538.html, 2013-01-18 1、朱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为中共军事领域阅历极丰之内行人物,在政治、经济领域亦有卓越见识。代表性军事著作为《论解放区战场》。 朱德

2、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战功居首,无出其右者。斯大林赞曰:“彭德怀是当代天才军事家。”毛泽东所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诗,实为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彭德怀

3、林彪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四期,后在毛泽东麾下逐级晋升至军团长、野战军司令员,与彭德怀同为毛泽东最器重之将领。 林彪

4、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早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人民解放军一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作战重谋略,讲技巧,善用伏击战术和运动战术,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等伏击战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为其代表之作。 刘伯承

5、徐向前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一期,为红四方面军代表性人物。用兵强调“狠、硬、快、猛、活”,善攻击,善打运动战役,战绩颇大。

6、粟裕湖南会同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就读师范学校。用兵深思熟虑,视野开阔,极善集中兵力和调动敌人,屡战屡胜,战果巨大。代表之作为抗日战争之韦岗战斗,解放战争之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所著《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同类作品中上乘之作。 粟裕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讲稿) 同学们好。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目的,是想使大家对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主要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二、孙子兵法 (重点) (教学时间为4学时,理论课与看录相各2学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担了相当于今天武装警察的功能。、从兵书上推测,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是探求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问题。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1000条、劓1000条、非500条、宫300条、大辟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礼主要是针对奴隶将领,并不对其进行身体的处罚。

3,迷信色彩重。此时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定。因为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起因和胜负都是上天决定的。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略) 总的说来,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温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而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毛泽东曾评论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军政》《军志》,现己失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的书。 时代背景27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结合我国近代史发展,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问:结合我国近代史发展,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中国近代的国防充溢着孱弱、破败和屈侮的。上溯至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将殖民主义根植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却执意奉行“居安思奢”,“卖国求荣”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51年,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64年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 1860年,英法联军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战争史、侵略与反抗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自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了中华大地大肆地烧、杀、抢、掠,但不屈不挠地中华民族却在进行着坚苦卓绝地救亡图存斗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每一个阶级,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地反侵略地中华英雄儿女,最后他们将侵略者赶出了中 华大地。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国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 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赵权 (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当定都南京后,洪秀全、杨秀清等主要做了四件事,形象的说就是盖房子、选妃子、摆谱子、护院子。他们贪图享乐,早已忘了起义的目的,致使北伐军孤军深入,最终战败。之后的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讧,诸王互杀,翼王出走,直接动摇了其统治基础,为最终战败埋下伏笔。 而为了应对太平天国的起义,腐朽的清王朝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武装“勇营”来镇压,至此勇营制度出现,湘军,淮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湘军是曾国藩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后人称之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残忍的本性,使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更是盘踞江南数十载,成为江南的无冕之皇。之后的淮军,再往后的北洋军阀身上,都有湘军的影子。 而这时的李鸿章还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他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但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道:“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所以之后他一直尊称曾国藩为老师。在公元1861年上海受太平军围攻危在旦夕之时,李鸿章奉命拯救上海,他仓促组建起一支军队,虽然装备简陋,但战力勇猛。这支军队后得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上的贡献;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军事思想。 了解古代军事思想中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的特殊国内外环境。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四个阶段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代表性兵书-《孙子兵法》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1.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 2.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3.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军事思想要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鸦片战争期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中国古代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哲学等,是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夏、商、西周时期——萌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3.秦至五代时期——发展时期 4.宋代至鸦片战争时期——成熟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易经》《尚书》、《诗经、》中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 ?夏、商、西周时期,车战的主要作战力量是车上的甲士三人,车左(一车之长)主射箭,中间一人为御者,车右手拿戈、矛、戟等长兵器作战。在自己一方各战车之间的隙缝中,是与各车上的甲士配合作战的步兵,由平民或奴隶来担任。他们的数量多少不一,平时也担负杂役工作。

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军事理论”课小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所在院系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设计2班 姓名学号田雪 1305112220 任课教师刘新华 提交日期 2013年11月11日 人文社科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

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所以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护国战争(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指中华民国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又称南昌起事,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是指1927年8月1日于中国江西省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

近代军事历史

《中国近代军事史》参考书目 1、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 2、张玉田、陈崇桥等:《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梁巨祥等编:《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清代后期军事史》(下),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罗尔纲:《晚清兵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 6、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略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 7、韦镇福等:《中国军事史﹒兵器》,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8、《清末新军编练沿革》(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版。 9、[美]拉尔夫。尔。鲍威尔:《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史全生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澳]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施渡桥:《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梁义群:《近代中国的财政与军事》,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建华:《半世雄图—晚清军事教育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三联书店2002年版。 16、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宛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冯天渝:《张之洞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9、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 20、尚明轩:《孙中山传》,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21、谢本书:《蔡锷》,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概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包遵彭:《中国海军史》,香港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0年版。 24、朱建新编著:《中国近代军事学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5、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 26、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戚其章:《中国军事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王吉尧:《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29、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版。 30、[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31、[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984年的军事化与 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 33、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4、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5、谢本书:《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编辑词条分享 目录 1 产生时期 2 迅速发展时期 3 丰富和提高时期 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5 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正文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