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2.3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三、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并记录)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①什么是力?

②力是怎样产生的?

③力有哪些种类?

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

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

……

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

筛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的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

(二)力的存在

教师: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呢?

1.【做一做】

⑴把重物提起来要用力,你在用力时手的肌肉有什么感觉?(肌

肉紧张)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例如,用磁铁去靠近小磁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这能说明有力存

⑵投影:树动知风图片,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⑶请大家动手做一下可以证明有力存在的实验:

①手拉橡皮筋

②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瘪。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也可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如: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手用力弯锯条,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这些都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议一议】

学生讨论: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教师: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物体会有什么效果?

学生: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教师:有力存在时,物体的形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我把书本放在桌面上,书本对桌面

有压力,我怎么就看不出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呢?

学生:物体的形状改变得太小了,所以看不出。

教师: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你要事实证据或通过实验来说服我。

学生:将微小形变放大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

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

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

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问题: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4.【看一看】

指导学生看书本图2-30、图2-31、图2-32,并进行简单讨论。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思考与讨论: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

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做一做】探究实验:

两人一组,每组两只相同的吹足气的气球。

⑴如图2-33所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气球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受

压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2-33所示效果的是

⑵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实验结果发现: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

2.【议一议】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汇报交流。

3.【试一试】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

4.【看一看】看书本图2-34、图2-35,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如划船、游泳等)

(四)小结

1.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第2节 二力平衡(第1课时) 学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学案 第2节二力平衡(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的两种平衡状态. 3.知道平衡力的概念. 4.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识回顾: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____,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这两个力的合力为____ 3.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都受到____力的作用,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23页第一段,了解一下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尽管受到力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所以相当于不受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为_____. 判断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放在桌面上书 B.空中飞行的小鸟 C.随传送带一块上升的物体. D.正在起步的汽车 E.悬吊着的电灯 F.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 G.匀速上升的电梯 H.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I.百米冲刺中的运动员J.树上的苹果.K.匀速行驶的汽车上的物体 2.阅读课本23页最后几段,找出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悬挂的电灯受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电灯受到的重力是5N,则电线对它的拉力是____N;放在桌子上的书受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这本书重3N,则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N;在水平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________和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牵引力是5×104N,则它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N;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已知人和伞总重为700N,则他受到的阻力是_____N.

第2节 力的存在(第1课时)

第2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没有力 B.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C.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 2.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的反映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3.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人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4.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而苹果不吸引地球 B.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大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C.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等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D.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小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5.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力是保持物体静止的原因 D.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6.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 B.小朋友在荡秋千 C.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 D.正飞向球门的足球 7.如图所示,其中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的是() 8.用手通过一根绳子提起一重物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重物B.地球 C.绳子D.绳子和重物 9.(衢州中考)乒乓球的直径加大后,国际乒联又改变了制作乒乓球的材料,目的是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小柯认为乒乓球材料的改变,是为了减弱乒乓球的弹性。他用材料不同、 其他条件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了以下验证方案,其中最合理 ...的是() A.用不同的力将乒乓球掷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乒乓球沿不同方向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乒乓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10.当A推B时,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 11.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________;使落叶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12.如图所示,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是使球的运动方向和快慢发生了变化,表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第一节力

第七章力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

第2周第2篇教案《二力平衡》第1课时

第2周第2篇教案《二力平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质疑或推理,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对平衡力形成猜想; 2、经历探究二力平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实验+推理的科学研究思想;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根据平衡状态初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受力情况初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4、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能够根据平衡状态初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究法,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演示课本左右拉小车的实验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小车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小车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小车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

第1课时 力的概念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第四单元三种性质力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受力分析.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在力的统一概念下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概念.从运用方面说,是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示意图. 本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 关于滑动摩擦力,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介绍动摩擦因数时应强调该因数无单位,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组成材料及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动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小于1. 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解析 三.单元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四.单元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单元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力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受力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在学生初中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力的概念进行推广和加深。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力的相互性。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为下一单元力的合成与分解做铺垫。但是在受力分析中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所以力的示意图也要做强调。在力的分类中可以在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分类,但是仅要求学生记住常见的几种性质力即可。力的相互性是本节课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ppt01】: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不能,有,向前倒,…… 【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静止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教师【ppt02】: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 一、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在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思考,来开发学生的思路,体现学无止境的境界。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这里提出了: 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板书】 三、惯性现象 教师【ppt03】:物体在什么时候具有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4】: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 学生: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 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______仍然要向_____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 受到小车的______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教师: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5】:如图,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为什么不跟着飞出? 学生:硬币和卡片原来一起静止;卡片由于受到弹击突然运动;卡片上的硬币由于______仍然要_______(保持在原位),由于重力,所以掉在杯中。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一、说教学任务 1、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的基础与起点 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的。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运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概括出来。 (2)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是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科学的基础。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力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的得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练得到。用力的作用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体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感受运用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的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自制发射台、气球、打气筒、小车、小磁铁、回形针、细线、弹簧、U形磁铁、塑料尺、乒乓球、空可乐瓶、滑板车、微小形变演示仪、反冲汽车等。

中考物理 第02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课时训练

课时训练(二) 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 一、选择题 1.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下面是三位不同时代科学家的主要观点,这三种观点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图2-1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 2.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 B.牛顿第一定律是没有事实依据,凭空想象出来的 C.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 D.牛顿第一定律认为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3.如图2-2,小钟同学在做模拟引力实验时,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块橡皮,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假如橡皮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它将( ) 图2-2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B.以外力消失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减小但仍做圆周运动D.突然停止运动 4.如图2-3所示,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出后,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滚动过程中受到的力为( ) 图2-3 A.重力、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弹簧的弹力D.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使小球向前滚动的力5.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滑行距离比低速行驶的汽车滑行距离大,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脱手后的实心球继续运动,是因为实心球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C.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维持这个物体做匀速运动所需要的力大,说明静止的物体惯性较大D.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是为了减小惯性,使飞机飞行更加灵活 6.关于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可能会改变 B.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拔河比赛中甲队获胜,但比赛中甲队对乙队的拉力等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 D.跳水运动员蹬跳板时,他对跳板的力和跳板对他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7.如图2-4所示,物块A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此时物块的重力产生两方面的作用效果:使物块压紧斜面以及使物块有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趋势。因而可将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进行分解。实际解决问题时,就可以用这两个方向上的分力来等效替代物块的重力。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4 A.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平衡力 8.下列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行车从斜坡上冲下来时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 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也可能是平衡力 D.只受一对平衡力匀速运动的物体,若去掉其中一个力,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一定增大 9.指尖陀螺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玩具,该玩具中间是轴承,轴承内有滚珠,边上有三个用密度较大的金属制作的飞叶,拨动飞叶后,飞叶可以绕轴在指尖上长时间转动(如图2-5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图2-5

第2节力的存在导学案

第2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导学案 梅江初中倪笑艳 【学习目标】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一、导读*掌握 1、力的含义:力是对的作用。 注意:①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相互产生力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 2、力的作用效果:①力能改变物体的, ②力还能改变物体的。 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的改变和的改变。3、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说明:一个物体为施力物体,另一个为受力物体;若把施力物体作为受力物体,则另一个力为施力物体。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4、课前活动:感受“力”的存在 ①把凳子举过头顶,坚持一分钟以上。 ②用力鼓掌,坚持一分钟以上。 ③与同桌同学掰手腕,坚持一分钟以上。 你活动后手的感受是: 5、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力?请举例: 二、导学*交流 活动一:认识“力”(力的存在) 1、视频:放一段《拔萝卜》的儿歌视频,请同学分析那些片段和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有关? 2、教具:“米老头”糖 问题: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对“米老头”施加力的作用(“米老头”是奖品哦) 3、课件展示图片:①人推车②手拉弹簧③推土机推土④压路机压路 问题:①上述情况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②上述事例中谁对谁施加了力的作用?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说明: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2节 二力平衡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二力平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力的概念,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鉴于学生对受力分析感到比较生疏,所以将难点确定为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讨论法;③多媒体展示。 五、学法分析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六、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 (一)导入 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同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物理就在身边的道理。我采用复习设疑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分析平衡状态是否一定是不受力呢?并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物: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桌面是的粉笔盒,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3章 运动和力第2节力的存在(第二课时)课程教学设计

力的存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单位,能感受力的大小。 2、了解什么是弹力。 3、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重点难点:能正确的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导: 活动1:用手压气球、手扭橡皮、手扳直尺 问:有何发现? (1)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2)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手所感受到的力是由什么物体产生的?方向如何? 由形变的物体所产生,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问:手松开后,物体有何变化?手所受的力还存在吗? 物体恢复原状,力不存在。 述:手所受的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由于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而且恢复原状后消失,可见此力是物体反抗形变而产生的力。 二、弹力 1、弹力: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反抗形变的力。 问:上述物体在受力和不受力时有何共同表现? 2、弹性: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的性质。 述: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很多,你们桌子上就有一种常用的弹性物体——弹簧,现在我们按要求来感受一下弹簧。 活动2:(1)将弹簧固定在木板上,用手下拉,观察弹簧的伸长,手有何感觉? 手受到弹簧的拉力(弹力),由于弹簧反抗形变而产生。 (2)将弹簧拉得更长,手的感觉有何变化? 受到弹力增大。 (3)撤去拉力,长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弹簧恢复原状,弹簧具有弹性。 (4)想象:如果你用非常大的力拉弹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弹簧不能恢复原状,弹簧损坏。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弹簧具有什么性质? A、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B、弹簧形变有限度,受力也有限度,一旦受力超出形变限度,对弹簧会造成 损坏。 问:通过以上结论,你认为弹簧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何用途? 测量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如果我们用弹簧作为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那么这个工具除了弹簧意外,你还需要给它添加一些什么结构? (1)刻度板 (2)数字和单位 ‥‥‥ 承接:我们今天就带来了按同学们的要求制定好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力平衡 第二课时(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2课时 金华九中陈小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应用,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 状态。 能力目标:会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平衡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画出受力图。 情感目标: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非智力因素。 教学重点:会判断平衡力 教学难点:平衡力的判断,平衡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二力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授新课 1.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板书4]:“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举例并分析。 4.反馈练习 A组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B组 1.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2.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 C组 1.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 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 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2.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 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讨论: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 态会发生改变. 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这两个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不相反,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 反馈学习 一个物体在五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撤掉其中一个力,物体将做() A.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可能静止 C.运动方向可能不变 D。速度大小不变 三.课堂小结 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 二.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平衡力四.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作业本第8节。 (2)课外查阅有关走钢丝的材料.

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

【学习目标】 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受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4、知道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弹性、弹力、弹性势能。 2、理解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1:压弹簧、拉弹簧、压气球等利用手边的器材做推、拉、举、挤、揉、压等游戏,感知力的作用。 自学课本“力是什么” 在手压气球中,手对气球有的作用;手拉弹簧中,对有的作用;钩码拉弹簧时,钩码对弹簧有的作用,其中施加了这种作用,是物体,受到这种作用,是受力物体。 二、课堂学习研讨 课本图8—1中的推、拉、举、压分别是的作用形式。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个物体发生作用, 分别举出日常生活中推、拉、举、压的例子,并写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如: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 体土是受力物体。 例:推,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例:拉,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例:举,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例:压,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学生活动2:探究弹性 在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揉纸团、压橡皮泥等的活动中,你会看到它们的 发生了改变,分别松开手后,你又看到了,有 的,像 等,有的, 像。

称为弹性形变。 在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中,你的手有的感觉。 叫做弹力。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 是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等都是弹力。 学生活动3:探究物体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1、架高塑料尺,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塑料尺的形变。 2、在弹簧下挂不同的钩码;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弹簧长度的变化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小组交流总结:弹簧长度的伸长与外力的大 小。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否利用手边的器材制一测量力的工具,如果能请试一试。 三、典型例题 例: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观察不到物体的形变,就一定没有产生弹力 C.只有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 四、课堂检测 1、物体对物体的叫做力。力的符号是,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2、对的作用称为力有力发生时一定有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称做物体,受到力的物体称做物体。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4、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5、小芳同学观察到许多建筑材料的截面多是形和形,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第6题图 【提出问题】物体承受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2

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测试-第8章 第2节 第2课时 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

第2课时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 1.(对应例1) (2018·湖南郴州)一个文具盒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文具盒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B.文具盒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文具盒受到的重力与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 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对应例1) (2018·北京)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对弹簧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弹簧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受到的拉力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当它们匀速上升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3.(对应例2) (2018·北京)用钢丝绳吊起一个重为500 N的物体,当物体静止时,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____N;当绳拉着物体向上减速运动时,如果物体所受的力全部突然消失,则物体将做____________运动. 4.(对应例3) (2018·江苏如皋)图中的米袋和粗糙的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请画出米袋的受力示意图. 5.(对应例2) (2018·广东湛江)电动平衡车是一种时尚代步工具.如图所示,当人驾驶平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车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平衡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C.关闭电机,平衡车仍继续前进是由于其受到惯性作用 D.若平衡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平衡车会慢慢停下来 6.(对应例1)(湖南邵阳)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环分别用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A和B两个物体且处于静止状态,A和B的质量都是0.5 kg,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N.(g取10 N/kg) 7.(对应例1)如图所示,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此时物块的重力产生两方面的作用效果:使物块压紧斜面以及使物块有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趋势,因而可将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的方向进行分解.实际解决问题时,就可以用这两个方向上的分力来等效替代物块的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平衡力 8.(对应例2) (2018·福建龙岩)把重为G的物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某两种情况下的示数分别为F1、F2,物块运动情况和F1、F2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则关于力F1、F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1可能大于F2 B.F1一定大于F2 C.F1可能等于F2 D.F1一定等于F2 参考答案 【分层作业】 1.B 2.C 3.500 匀速直线

力的存在第二课时浙教版教案

第三节力的存在 [第二课时]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执教者:余志诚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 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如下器材:弹簧1只,钩码2只,弹簧测力计1只,长方形木板1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的形成原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形变产生弹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从你们的口号中我听出你们的热情,希望你们能把这份热情保持到下课,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我没有听到?(学生回答:有) 游戏:出示拉力器,让一位学生用力拉,其他学生观察弹簧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弹簧受到力形变了)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对手是否会产生力的作用呢? (让拉力器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同学们想不想也感受一下?(学生回

答:想)引出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弹性和弹力 Ⅰ.活动1 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②填写实验记录。 ③小组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发现弹簧有些什么特点? ④汇报:每一组请一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 Ⅱ.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①物体受到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 叫做弹性 (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定义,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②定义: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 弹力条件:物体发生形变 举例:压力、拉力、支持力等 (二).力的测量 Ⅰ.小游戏引入:让两位学生拉拉力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引出力是有 大小的,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力的大 小呢?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2节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状态。(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 2、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静止在课桌上的物理课本,学生都知道物理课本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课桌对它支持力,并且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第七章力的知识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学习二力平衡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和经验,为学习本节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我巡视指导,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情景导入 1、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请思考: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小汽车也受到了力,但为什么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课题--二力平衡。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 1 ⑴学生仔细阅读教材20—21页,了解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 ⑵小组内交流什么是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一) 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活动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⑴提出问题: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相互平衡,这两个力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⑵猜想与假设: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上线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加砝码。观察小车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⑷小组讨论明确探究方案和步骤并在下面设计实验表格 小车在水平方向所受二力的情况 小车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大小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不相等 相等 相等 …… ⑸按如图示组装器材 ⑹实验步骤: ①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 ②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 ③保持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 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 …… ⑺把实验条件和现象记录在上面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_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2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三节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力的作用效果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 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存在的具体表现: (l)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不要出现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 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并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