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节 力的存在(第1课时)

第2节 力的存在(第1课时)

第2节 力的存在(第1课时)
第2节 力的存在(第1课时)

第2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没有力

B.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C.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

2.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的反映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3.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人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4.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而苹果不吸引地球

B.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大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C.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等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D.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小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5.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力是保持物体静止的原因

D.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6.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

B.小朋友在荡秋千

C.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

D.正飞向球门的足球

7.如图所示,其中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的是()

8.用手通过一根绳子提起一重物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重物B.地球

C.绳子D.绳子和重物

9.(衢州中考)乒乓球的直径加大后,国际乒联又改变了制作乒乓球的材料,目的是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小柯认为乒乓球材料的改变,是为了减弱乒乓球的弹性。他用材料不同、

其他条件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了以下验证方案,其中最合理

...的是()

A.用不同的力将乒乓球掷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乒乓球沿不同方向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乒乓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10.当A推B时,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

11.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________;使落叶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12.如图所示,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是使球的运动方向和快慢发生了变化,表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第12题图

13.下图中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________,图乙说明力能________________,丁图中手压气球,手感觉到气球也在压手,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

第13题图

14.“神舟五号”飞船的返回舱返回地面时,在距离地面1.2m高处,反冲发动机向地面喷火,使飞船进一步减速,最后落地。请你写出这一过程中包含的两条与力学有关的知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自主提高

15.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下列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C.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16.下列关于力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B.如果有力的作用,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C.人用力将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推动,说明人对车作用的力比车对人作用的力大

D.风可以将小树吹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7. 如图所示,在斯诺克台球比赛中,由于目标球被障碍球阻挡,有时运动员会用特殊的“扎杆”打法使白球高速旋转打出漂亮的“弧线球”,从而绕过障碍击中目标,则使白球在水平桌面上做曲线运动的施力物体是()

第17题图

A.球杆B.地球

C.白球D.桌面

18.如图为一个带有橡皮塞的玻璃瓶,瓶塞中间插有一根玻璃管,管与塞密封良好。把瓶子装满水,并在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把瓶子塞紧,不要漏气,用笔在管中液面处做一记号(可在管一侧贴上纸条)。用力捏瓶壁两侧,观察管中液面的位置。观察发现,玻璃管中的液面________了,这说明玻璃瓶发生了________。

第18题图

19.如图所示是三项体育活动,请你按示例将下表补充完整。

第19题图

20.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

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________(只填序号)。

参考答案

第2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 1-5.CADCD6-9.ADCD

10.A B11.形变运动状态

12.形变运动状态

13.甲、丙使物体发生形变相互的

14.(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17.ACD

18.上升形变

1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0.2、4、5、7、10

第2节 力的存在(第1课时)

第2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没有力 B.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C.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 2.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的反映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3.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人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4.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而苹果不吸引地球 B.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大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C.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等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D.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小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5.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力是保持物体静止的原因 D.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6.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 B.小朋友在荡秋千 C.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 D.正飞向球门的足球 7.如图所示,其中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的是() 8.用手通过一根绳子提起一重物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重物B.地球 C.绳子D.绳子和重物 9.(衢州中考)乒乓球的直径加大后,国际乒联又改变了制作乒乓球的材料,目的是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小柯认为乒乓球材料的改变,是为了减弱乒乓球的弹性。他用材料不同、 其他条件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了以下验证方案,其中最合理 ...的是() A.用不同的力将乒乓球掷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乒乓球沿不同方向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乒乓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10.当A推B时,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 11.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________;使落叶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12.如图所示,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是使球的运动方向和快慢发生了变化,表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一、说教学任务 1、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的基础与起点 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的。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运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概括出来。 (2)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是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科学的基础。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力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的得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练得到。用力的作用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体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感受运用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的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自制发射台、气球、打气筒、小车、小磁铁、回形针、细线、弹簧、U形磁铁、塑料尺、乒乓球、空可乐瓶、滑板车、微小形变演示仪、反冲汽车等。

第2节力的存在导学案

第2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导学案 梅江初中倪笑艳 【学习目标】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一、导读*掌握 1、力的含义:力是对的作用。 注意:①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相互产生力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 2、力的作用效果:①力能改变物体的, ②力还能改变物体的。 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的改变和的改变。3、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说明:一个物体为施力物体,另一个为受力物体;若把施力物体作为受力物体,则另一个力为施力物体。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4、课前活动:感受“力”的存在 ①把凳子举过头顶,坚持一分钟以上。 ②用力鼓掌,坚持一分钟以上。 ③与同桌同学掰手腕,坚持一分钟以上。 你活动后手的感受是: 5、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力?请举例: 二、导学*交流 活动一:认识“力”(力的存在) 1、视频:放一段《拔萝卜》的儿歌视频,请同学分析那些片段和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有关? 2、教具:“米老头”糖 问题: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对“米老头”施加力的作用(“米老头”是奖品哦) 3、课件展示图片:①人推车②手拉弹簧③推土机推土④压路机压路 问题:①上述情况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②上述事例中谁对谁施加了力的作用?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说明: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3章 运动和力第2节力的存在(第二课时)课程教学设计

力的存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单位,能感受力的大小。 2、了解什么是弹力。 3、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重点难点:能正确的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导: 活动1:用手压气球、手扭橡皮、手扳直尺 问:有何发现? (1)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2)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手所感受到的力是由什么物体产生的?方向如何? 由形变的物体所产生,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问:手松开后,物体有何变化?手所受的力还存在吗? 物体恢复原状,力不存在。 述:手所受的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由于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而且恢复原状后消失,可见此力是物体反抗形变而产生的力。 二、弹力 1、弹力: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反抗形变的力。 问:上述物体在受力和不受力时有何共同表现? 2、弹性: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的性质。 述: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很多,你们桌子上就有一种常用的弹性物体——弹簧,现在我们按要求来感受一下弹簧。 活动2:(1)将弹簧固定在木板上,用手下拉,观察弹簧的伸长,手有何感觉? 手受到弹簧的拉力(弹力),由于弹簧反抗形变而产生。 (2)将弹簧拉得更长,手的感觉有何变化? 受到弹力增大。 (3)撤去拉力,长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弹簧恢复原状,弹簧具有弹性。 (4)想象:如果你用非常大的力拉弹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弹簧不能恢复原状,弹簧损坏。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弹簧具有什么性质? A、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B、弹簧形变有限度,受力也有限度,一旦受力超出形变限度,对弹簧会造成 损坏。 问:通过以上结论,你认为弹簧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何用途? 测量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如果我们用弹簧作为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那么这个工具除了弹簧意外,你还需要给它添加一些什么结构? (1)刻度板 (2)数字和单位 ‥‥‥ 承接:我们今天就带来了按同学们的要求制定好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2

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力的存在第二课时浙教版教案

第三节力的存在 [第二课时]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执教者:余志诚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 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如下器材:弹簧1只,钩码2只,弹簧测力计1只,长方形木板1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的形成原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形变产生弹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从你们的口号中我听出你们的热情,希望你们能把这份热情保持到下课,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我没有听到?(学生回答:有) 游戏:出示拉力器,让一位学生用力拉,其他学生观察弹簧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弹簧受到力形变了)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对手是否会产生力的作用呢? (让拉力器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同学们想不想也感受一下?(学生回

答:想)引出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弹性和弹力 Ⅰ.活动1 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②填写实验记录。 ③小组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发现弹簧有些什么特点? ④汇报:每一组请一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 Ⅱ.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①物体受到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 叫做弹性 (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定义,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②定义: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 弹力条件:物体发生形变 举例:压力、拉力、支持力等 (二).力的测量 Ⅰ.小游戏引入:让两位学生拉拉力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引出力是有 大小的,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力的大 小呢?

3.2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三节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力的作用效果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 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存在的具体表现: (l)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不要出现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 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并记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1

第2节力的存在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 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 【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 【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 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 【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 【总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 【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 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 【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 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 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 【小结】 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 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B

《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能够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力的三要素,并知道用表示力的图形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三要素,并知道用表示力的图形表示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老师拿起手中的书本引出新课:这本书为什么从讲台上升到半空中呢?是的,是我的手把它拿起来的。我的手对书提供了力,所以这本书就被拿起来了,那什么是力? 新课讲解: 一、力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感受力 请学生上台演示,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其他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矿泉水瓶变扁了 问:这是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的,矿泉水瓶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结论:在力的作用下矿泉水瓶发生了形变 拿出自己的橡皮绳,用手向两边拉,请一个学生上来拉弹簧 现象:变长了 举例:你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 结论: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也可不接触 二、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第2节 力的存在》导学案 浙教版

第2节力的存在 学校七()班姓名组别 一.课前尝试 1.找两个能证明有力的存在的事例,。 2.什么是力?力是对的作用。 3.请你准备用1~2个例子或物体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活动:伸开左手保持不动,用右手掌心击打左手掌心,体会左、右两手掌的痛感;反之,右手不动,左手击打右手掌心,体验左、右手感觉,这一现象说明了。5.课前准备、空矿泉水瓶、两只气球、两块磁铁。 二.新知尝试 1.力的定义:力是的作用。 例:人推车。 2.说出“力的作用”中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力的作用:受力物体: 3.说一说:任意举一有力存在的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各个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必有物体和物体。 4.做一做: ①手捏矿泉水瓶,瓶子发生什么变化?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相类似的例子有:、 完成课本P95页思考与讨论。 力的作用效果是:力能或能。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和改变。 5.活动:准备两只气球,或两块磁铁,气球相互挤压或磁铁相互吸引和排斥活动。 (1)完成课本P96页活动,分析两块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时,是谁对谁吸引。 (2)两同学面对面站立,伸直手掌互推,(两人后退) 这些现象中说明了力的性质:力的作用是。 在各种力的作用中,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 (3)完成课本P96页的读图,回答问题。 6.想一想:鱿鱼的运动书本P96页阅读。

三.同步尝试 1.力是对的作用。 物体运动的和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2.打排球时,手对球施加了力,同时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这一事例说明;手打到静止的排球,排球由静止变成运动,说明力可以;而用手去挤压排球,可以使排球由圆变成扁,说明力也可以使。3.电灯通过灯绳挂在天花板上,灯绳受到电灯对它向下的拉力,同时电灯也受到对它向上的拉力,这一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如果此时灯绳突然断裂,灯绳对灯的拉力(“存在”或“消失”),同时灯对灯绳的拉力(“存在”或“消失”);这一现象说明力的作用发生时,作用力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一者消失时,另一者也,一者存在时,另一者也。 4.合作完成:课本P101页第2题“飞驰的气球”题中的问题。 6.下列现象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变化的是()A.雨滴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 B.汽车匀速转弯 C.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 D.苹果从树上落下 五、归纳尝试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知识归纳: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最初的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导入: 师:XX同学今天好像不在状态,感觉精神不好。一般说她看上去没有什么? 生:无力 师:这里的“力气”与我们科学中所说的“力”是一个概念吗? 生:不是 师:科学上的力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你是否能通过一些活动来说明?两人一组实验。 (生自主活动) 活动展示1:A、B两个学生互相击掌,说明有力的存在 师补充:A拍击B,A为施力物体,B为受力物体。 活动展示2:学生手提书包,书包被提起,说明有力的存在。 让学生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活动展示3:学生A吹学生B的头发,头发弯曲,说明有力的存在。 分析:风是施力物体,头发是受力物体。补充:光头,即无受力物体,该现象不可见。师:由此可见,科学中的力与生活中的“有气无力”是不同的概念。针对以上所有的例子和生活中案例,请你总结概括科学中力的概念。 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 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作用的形式可以是推、拉、提、压。(回顾之前学生的例子分析) 师:思考一下,接触着的物体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吗? 生讨论,无果。 师展示:1,书本放在地上,书本受到重力,有接触。把书本举高,松手,书本掉落。请学生观察,分析。 生:书本悬空状态仍受到重力,但是与地面不接触。得出,不接触的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师:还有没有其他现象证明以上观点。 生: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 师:很好,还有没有?——比如,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玩的。(展示吸铁石,让铁钉悬空,靠近吸铁石,铁钉不下落反被吸铁石吸引) 再次强调和归纳:不接触的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师:那么接触的物体是否一定有力的作用? 生:有。 师:双手合拢,轻轻接触,是否有感受到力的存在?——没有。 (与XX同学坐在一起,不挤压对方)此时也没有力的存在。 总结:接触的物体也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回顾总结上面的内容(PPT):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存在的条件:(1)要产生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叫施力物体,另一个叫受力 物体; (2)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师:力的作用必须产生于两个物体之间。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力气大点的

第2节 力的存在(第3课时)

第2节力的存在(第3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要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A.必须同时改变力的三要素 B.必须同时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C.必须同时改变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D.至少要改变力的一个要素 2.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的三要素中,相同的是() A.作用点B.大小 C.方向D.都相同 3. (温州中考)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第3题图 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D.受力面积有关 4.小明同学用力提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提力,同时水桶对小明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A.完全相同 B.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5.下课时,有同学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课桌可能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A.与力的大小有关B.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C.与力的方向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 6.用50牛的力沿与水平面成60°角斜向右上方拉物体,使之在水平面上运动,下列力的示

意图正确的是() 7.如图所示,物体甲、乙分别受到拉力F1、F2,由图可知正确的是() 第7题图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判断 8.游泳时手向后划水的力和水向前推手的力,在力的三要素上() A.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B.完全相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和方向不同 9.下列各种现象:①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②我们推门时,总是推离门轴较远处,这样省力;③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其中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系的是________;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系的是________;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系的是________。 10.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如图所示物体所受的力。 (1)用10牛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弹簧。 (2)用200牛的力提水桶。 (3)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50牛的力向右上方拉小车。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

第2节力的存在 一、填空题 1.大量事实表明,力是物体对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的。 2.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力还能改变物体的。使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还能改变物体运动的。 3.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会发生,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弹簧的这种性质叫做。手拉弹簧时也会感受到弹簧反抗拉伸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牛,符号为。手托2只鸡蛋的力约为牛。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它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弹簧的伸长长度也。 5.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人们通常叫做力的。 6.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在箭头边上标上,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 二、选择题 7.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 B.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C.腾空而起的火箭 D.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的小车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B.两个物体没有直接接触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C.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D.用手推墙壁,人先推墙,墙再对人施力 9.“鸡蛋碰石头”,鸡蛋被碰破而石头却完好无损,下列对该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鸡蛋受到的力更大,石头受到的力较小 C.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一样大,只是石头比鸡蛋硬 D.鸡蛋是受力物体而石头是施力物体

3.2 力的存在(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二课时力的测量 一、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力的大小不同它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牛顿的力有多大。 教材通过对弹力的研究,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教材通过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

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科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牛顿;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也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 度就。 ③撤去拉力,弹簧将。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2.3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第三节力的存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热爱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 气球、毛细管、玻璃瓶、橡皮筋、细线、可乐瓶、磁铁、铁钉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体验情景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起立与老师相互问好时,你是如何做到站起来的? 生:(回答)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力的存在(揭示课题)。你们平时对力有哪些认识? 生:(回答) 师:说的很好。力是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力的存在呢?我请大家先思考另一个问题:今天有风吗?风大吗?(学生可能会朝窗外看) 生:有风 师:刚才我问是否有风时,大家不约而同望窗外看,你们看见了吗? 生:看不到风,我看到外面有树枝在晃动 …… 师:很好,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是可以通过风在树上、旗帜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知风的存在。在科学上,许多事物都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根据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的存在,这种科学方法叫替换法,我们以后将会经常用到。同样,我们无法看到力,但可以看到力所产生的种种效果,力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二、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一:1、用手指挤压矿泉水瓶壁,矿泉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演示) 2、用手拉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分组实验) 师生概括: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还有哪些例子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请你来做一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