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时 力

第1课时 力

第1课时  力
第1课时  力

第1课时:力

【教学内容】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

【教学过程】

一、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指导学生看书P2内容。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7-1-2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地面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四、力的作用效果

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六、课堂作业:P5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原油胶体分散体系理论

原油胶体分散体系理论 该理论以胶体理论为基础:胶体之间既存在着斥力势能也存在着引力势能[69]。前者是由于带电胶粒相互靠拢时形成双电层交叠产生的静电排斥力,后者是由于长程范德华引力形成的。胶粒之间的总势能U 可用其斥力势能UR和引力势能UA来表示。斥力势能和引力势能的相对大小决定了胶体的稳定性。总势能U、斥力势能UR和引力势能UA随粒子间距的变化如图4-2 所示。在总势能曲线上有一个势能峰值和两个势能最小值。两个势能最小值中,距离原点较近且深的称为第一最小值;距离原点较远而且浅的称为第二最小值。峰值的大小构成了阻碍胶粒聚结的势垒(Umax),如果胶粒要发生聚结,则必须 要越过这一势垒才能实现。通常情况下胶粒在第一最小值处聚结,形成结构、性质较为稳定的物质,但对于较大的粒子,特别是形状不对称的粒子如片状粒子或者棒状粒子,则很容易在第二最小值处聚结,形成结构松散的物质。当原油的温度低于蜡的结晶温度时,液态的蜡质从原油中析出,由于原油中所含有的胶质和沥青质等物质的存在,使得析出的蜡质胶体具有胶粒的性质。这种蜡质晶体胶粒本身的性质,使得位能上有较深的第二最小值的存在。在外磁场作用下,胶粒间的范德华引力势能的增加导致蜡质的聚结在第一和第二最小值处同时发生。蜡质在第一最小值处聚结生成结构致密的晶体,但是在聚结速率较大的条件下,生成的蜡晶结构与蜡晶胶粒在第二最小值处生成的蜡晶聚集体有相似之处,蜡晶间距较大,吸引力不强,结构松散。另外,原油粘度的大小与原油中所含轻馏分的浓度有关。磁处理前原

油中蜡晶胶粒体积小,相对来说表面积较大,有较多的轻馏分油吸附在蜡晶表面,因而游离的轻馏分油的浓度较低,原油的粘度大。而磁处理原油中蜡晶胶粒聚结成为较大蜡晶或蜡晶聚集体,将吸附的轻馏分油完全或部分释放出来,从而增加了轻馏分油的浓度,降低了原油的粘度[70,71] 4.1.3 磁场影响分子间色散作用理论 石油胶体分散体系理论”为“DLVO理论”在磁处理机理探讨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72]。原油的胶凝过程也就是石蜡等物质的结晶析出并结成网络的过程。对于非极性分子而言,色散力是物质分子间相互吸引的主要原因。长程范德华力是分子间色散力的宏观表现。根据DLVO理论,影响蜡晶颗粒能否发生凝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三节 摩擦力(第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导学案(第1课时) 学习内容: 1、认识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初步掌握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的一般过程。 学习方法: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体验: (1)把你的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桌面上滑动,你会感受桌面对你的手掌有阻碍作用,这个对手掌的阻碍作用就是摩擦力。 (2)用一个较小的力来向右推一张静止的课桌,但没有推动课桌(课桌仍保持静止),没有推动课桌的原因是:此时地面对课桌有一个向左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与推力平衡了。 2、阅读课本第23页的“摩擦力”内容,找出摩擦力的概念,并仔细体会它的含义:(1)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摩擦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受到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_____________力与____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此时摩擦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力的大小,即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①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关系时,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 ②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大小关系时,保持压力相同(一定),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 (3)写出H2、Cl2、N2、HCl、CO2、H2O 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女口:C02、BF3、CCI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3、H2O。(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第六章-分子间力和长程力

第六章-分子间力和长程力

第六章 分子间力和长程力 要求:掌握分子间力和长程力的含义,范德华力的构成;理解长程力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掌握溶胶稳定理论——DLVO 理论及其应用;理解影响微颗粒凝聚与分散的各种因素。 §6.1 分子间力与长程力及其之间的关系 1、分子间力 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着固有引力,将此引力称之为范德华力,该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几个分子直径的距离,大约3~5?。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大约0.1~1千卡/摩尔。 2、长程力 胶体粒子或微颗粒之间,当相隔一定距离时,相互之间也要产生一种固有引力,这种力的作用范围比范德华力大得多,例如:平板Fe 2O 3胶粒层间距离可为8000 ?,玻璃表面吸附水蒸汽膜的厚度约为100 ?以上,故叫长程力或长程范德华力。 3、分子间力与长程力之间的关系 长程力分为长程范德华引力和长程电场引力或斥力。 长程范德华引力:构成胶粒或微颗粒的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的加和。 长程电场引力或斥力:胶粒或微颗粒表面上电层之间的作用力。 §6.2 分子间力 1、分子的种类 (1)偶极分子 水分子:强偶极子 (2)非极性分子 气体分子: — + +

±

(3)异极性分子 表面活性物质: 2、分子间力——范德华力的构成 (1)永久偶极子与永久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Keeson 公式)—取向静电力: (2)永久偶极子与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Debye 公式)—诱导力: (3)诱导偶极子与诱导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London 公式)—色散力: 3、范德华力的起因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分子间力,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均是:一个偶极子产生的电场,对另一个偶极子产生的作用力的结果。 (1) 偶极矩 (2)范德华力的大小 ± + + + + + ± + + + d 电 偶极矩μ=d ·q

范德华力

分子间的成键 - 范德华力 本页阐述两种较弱的分子间吸引力——范德华色散力和偶极子-偶极子吸引力。如果你对氢键也有兴趣 ,可以点击它在页面底部的链接。 分子间的吸引力是什么? 分子间成键与分子内成键的比较 分子间 的吸引力指的是分子与它邻近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而分子内的吸引力指的是维持单个分子结构的吸引力(譬如共价键)。这两个词很相近,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决定放弃使用"分子内"这一个词,它将不会再出现于本站中。 无论何种分子皆具有分子间的吸引力,只不过某些种类的分子其分子间的吸引力强一些,某些种类的分子其分子间的吸引力弱一 )这类分子间的吸引力非常弱小的分子,当分子些。即使是氢(H 2 的热运动减慢后,其分子间的吸引力也足以使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甚至是固体。 氢的分子间吸引力非常弱小,当温度下降到21 K (-252°C)之后,氢原子才能在分子间吸引力的作用下凝结为液体。氦的分子间吸引力甚至更弱——当温度下降到4 K (-269°C)以后,才会在分子间吸引力的作用下凝结为液体。 范德华力:色散力 色散力(本页将要介绍的两种范德华力中的一种)也叫“伦敦力”(第一个提出它的产生原因的人叫夫瑞斯·伦敦)。 范德华色散力的来源 不断变动的偶极 范德华色散力与电子的运动有关。像氢原子这样电子对称分布的分子,我们找不出哪个方向上电子呆的时间多一些(或少一些)从而产生了局部的负电荷(或正电荷)。但是,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平均意义(统计)之上的。 分子,也上图表示的是一个电子对称分布的小分子——可能是H 2 等分子。颜色的均匀分布用来代表在平均意义(统计)有可能是Br 2

上电子的均匀分布。 但电子在不断地变换其位置,在任何时刻,电子都可能位于分子的某一端,使那一端呈现- ,而分子的另一端便会由于临时的电子缺乏而呈现出 + 。 注意: "" (读做delta) 代表 "略微" ——因此 "+" 代表 "略微带正电" 。 瞬息之间,电子又可能移动到了分子的另一端,使分子的两极发生颠倒。 电子在分子中的持续运动导致了分子极性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存在于任何分子中,包括电子分布最为匀称的分子以及单原子分子(惰性气体分子,比如由单个氦原子构成的氦分子)。 氦的两个电子可能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原子的同一侧面,那时的原子核不被电子所完整的覆盖。 临时偶极如何使分子间产生吸引 想象一个分子某一时刻完全没有极性,它靠近另一个拥有极性的分子。(分子在某一时刻完全没有极性的可能性十分微小,但我们这样假设能方便理解!绝大多数情况,一个分子在某一时刻比另一个分子的极性更弱——并由此受到另一个分子的影响) 当上图右边没有极性的分子靠近左边有极性的分子时,它的电子被左边分子略微带正电的一端所吸引。 这将导致右边的分子形成诱导偶极,于是,右边分子的-端正对着左边分子的+ 端。

天津市滨海新区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第1节 力(第1课时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 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

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 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很多“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第一节力

第七章力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性质》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性质》word教 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定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确实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定。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明白得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如何明白得电负性概念; (3)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显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看、摸索、讨论。一样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如何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如何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

成方法,讨论、研究判定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因此差不多上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2、BF3、CCl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3、H2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一样规律: 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如:HCl、HF、HBr 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O2、H2、P4、C60。 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 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样是非极性分子。 反思与评判: 组织完成“摸索与交流”。

八年级下册物理 认识摩擦力(导学案)

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课 题 认识摩擦力课型新授课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

学 重点 因素. 准备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 砝码等. 教学难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 断. 教学 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做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快慢或运动状态等无关. 复习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导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忙.这里有两双筷子,其中一双筷子前端蘸有洗洁精,请两位同学各自挑选一双筷子把桌面上的橡皮夹起来. 实验现象:没有蘸洗洁精的筷子很轻松地就将橡皮夹起来了;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很难将橡皮夹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因为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太滑,阻力太小. 师:我们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蹬车,最后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

第2节 力的存在(第1课时)

第2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没有力 B.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C.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 2.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的反映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3.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人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4.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而苹果不吸引地球 B.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大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C.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等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D.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小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 5.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力是保持物体静止的原因 D.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6.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 B.小朋友在荡秋千 C.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 D.正飞向球门的足球 7.如图所示,其中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的是() 8.用手通过一根绳子提起一重物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重物B.地球 C.绳子D.绳子和重物 9.(衢州中考)乒乓球的直径加大后,国际乒联又改变了制作乒乓球的材料,目的是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小柯认为乒乓球材料的改变,是为了减弱乒乓球的弹性。他用材料不同、 其他条件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了以下验证方案,其中最合理 ...的是() A.用不同的力将乒乓球掷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乒乓球沿不同方向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乒乓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10.当A推B时,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 11.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________;使落叶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12.如图所示,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是使球的运动方向和快慢发生了变化,表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范德华力的量化

1 范德华力的计算模型 1.1 Lennard-Jones理论 范德华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取向力,即极性分子晶体的结合力,是由于极性分子在永久点偶极矩而产生的。诱导力是诱导偶极矩于极性分子偶极矩之间的作用力。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瞬间、周期变化的偶极矩,这种瞬间偶极矩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非极性分子晶体的结合力,即色散力。 一般情况下,对于非极性分子,或惰性元素的单原子分子来说,只存在色散力。而对于极性分子来说,则上述三种力都存在。但是不管哪一种力,引起的吸引能均与分子间距r的6次方成反比,即: (1) 当两分子靠得很近时,同样也会参数排斥力,排斥能与分子间距r的12次方成反比,即: (2) 因此,两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产生的能力可表示为: (3) 而常用的表示方式为: (5) 式中, , 式(5)就是Lennard-Jones势能。 忽略高阶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可表示为: (6) 其中,Λ为常数,z为分子间的距离。 如图1,范德华力的总势能表示为: (7) 图1 两个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其中,n表示单位体积中包含的分子数。上式可进一步表示为: (8) 式中,是Hamaker。 上式中,假设,如图2,就能得到粒子和平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范德华力: (9) (10) 式中,d=2r。 图2 粒子和平面相互作用示意图。 如果z相对于r足够小,上式可近似为: (11) 1.2 针尖与样品接触模型的选择 探针针尖与样品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弹性变形理论中涉及到表面力,有三种理论模型:JKSR模型、DMT模型、MYD/BHW模型。一般只选择JKSR模型和DMT 模型。JKSR模型适合于大半径、高粘附能和低模量体系。DMT模型适用于曲率半径小、粘附能低、弹性模量高的体系。 DMT模型中,弹性球体和刚性平面的作用力为 (12) H是Hamaker长沙,d为弹性球体的直径,z0是弹性球体与刚性平面表面刚接触式的分子间距,h是球体和平面接触后的分子间距,K是等效刚度,E和σ是杨氏模量和泊松比。 我们知道探针针尖也是由很多原子组成的。分析探针于样品原子的作用力时,样品是由很多原子组成,那么这些原子肯定都会对探针产生力的作用,如图3。所以,我们可以把针尖和样品的作用简化成探针最尖端的原子和平面的作用。

第1课时 力的概念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第四单元三种性质力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受力分析.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在力的统一概念下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概念.从运用方面说,是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示意图. 本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 关于滑动摩擦力,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介绍动摩擦因数时应强调该因数无单位,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组成材料及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动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小于1. 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解析 三.单元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四.单元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单元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力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受力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在学生初中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力的概念进行推广和加深。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力的相互性。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为下一单元力的合成与分解做铺垫。但是在受力分析中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所以力的示意图也要做强调。在力的分类中可以在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分类,但是仅要求学生记住常见的几种性质力即可。力的相互性是本节课

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摩擦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带了一些东西和同学们做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成两个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两名同学分别把两种数量相同的玻璃球和外面裹着芝麻的巧克力豆,用同样的筷子,从一个盒子夹到另一个盒子中,用时最短的为胜者,并给他们奖励。 提问:为什么夹玻璃球的同学夹的慢? (二)新授 出示课件:摩擦力的定义 1、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问:这个摩擦力的位置、效果、方向如何 2、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生活中的摩擦力 问:请仔细完成这两个实验,思考这几种摩擦是那两个面接触?相对运动方向如何?摩擦力是阻碍相对运动方向吗? 指出:我们平时说的摩擦指的是滑动摩擦,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三)实验感知,提出猜想 组织学生演示三个小实验: ①用手压住桌面,手向前推,感受摩擦力大小。 ②增大手压桌面的力,手再向前推,再次感受摩擦力大小,并与第一次用的力的比较。 ③用手压住玻璃面,(注意感觉所用的力跟第一次相差不多),手向前推,感受摩擦力大小,并与第一次用的力的比较。 问: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你能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学生猜想并回答。 (四)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讲述: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①摩擦力的测量问题。 ②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 ③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在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导学案设计(第1课时)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写出H 2、Cl 2 、N 2 、HCl、CO 2 、H 2 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 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 2、N 2 、C 60 、P 4 。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 2、BF 3 、CCl 4 。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 3、H 2 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

【学习目标】 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受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4、知道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弹性、弹力、弹性势能。 2、理解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1:压弹簧、拉弹簧、压气球等利用手边的器材做推、拉、举、挤、揉、压等游戏,感知力的作用。 自学课本“力是什么” 在手压气球中,手对气球有的作用;手拉弹簧中,对有的作用;钩码拉弹簧时,钩码对弹簧有的作用,其中施加了这种作用,是物体,受到这种作用,是受力物体。 二、课堂学习研讨 课本图8—1中的推、拉、举、压分别是的作用形式。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个物体发生作用, 分别举出日常生活中推、拉、举、压的例子,并写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如: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 体土是受力物体。 例:推,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例:拉,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例:举,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例:压,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 学生活动2:探究弹性 在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揉纸团、压橡皮泥等的活动中,你会看到它们的 发生了改变,分别松开手后,你又看到了,有 的,像 等,有的, 像。

称为弹性形变。 在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中,你的手有的感觉。 叫做弹力。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 是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等都是弹力。 学生活动3:探究物体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1、架高塑料尺,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塑料尺的形变。 2、在弹簧下挂不同的钩码;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弹簧长度的变化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小组交流总结:弹簧长度的伸长与外力的大 小。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否利用手边的器材制一测量力的工具,如果能请试一试。 三、典型例题 例: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观察不到物体的形变,就一定没有产生弹力 C.只有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 四、课堂检测 1、物体对物体的叫做力。力的符号是,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2、对的作用称为力有力发生时一定有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称做物体,受到力的物体称做物体。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4、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5、小芳同学观察到许多建筑材料的截面多是形和形,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第6题图 【提出问题】物体承受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专注力训练第一课时(教案模板)

专注力训练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师状态调整(1分) 上课前简单整理仪表,检查课堂用品; 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和同学们相互问好。 一、学生状态训练(4分) 调整坐姿:抬头挺胸收腹,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臂重叠放在桌子上。 呼吸训练:请同学们放松身体,轻轻地闭上双眼。现在,教室里飘来一阵橘子的清香,吸气,用你的鼻子慢慢来吸,1、2、3,好,所有的香气都吸入了你的肚子,肚子鼓起来了;呼气,用你的嘴巴慢慢呼气,1、2、3,好,肚子变小了,所有的废气全部呼出了体外。(重复2—3次)现在你的身体变得很干净,感觉非常舒服,心情平静极了,浑身充满了力量。接下来我们一定能精神高度集中的完成本节课的所有挑战。 二、专注力训练方法和教具的课堂具体运用,跌宕起伏,师生情景互动(15分钟) 先从视觉方面来进行训练: 看数报数:教师展示数字卡片2秒钟收起,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数字正

着、倒着准确说出。从两位数开始,直到进行到挑战不了。(第一次课大约四到五位左右) 教具准备:看数报数卡片 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互动,得到挑战机会。发现并及时纠正观察时的坐姿、回答问题时举手的姿势、站姿;胆子小、自信心不足或性格内向的孩子多鼓励。 四、专注力训练册的课堂练习(15分钟) 训练过后,进行专注力的具体题目练习,通过观察纠正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发现孩子出现的是哪方面的问题,及时记录、解决。 五、课堂游戏活动(10分) 动态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1、听口令做正向动作,要求学生听到左,举起左手,听到右,举起右手; 2、听口令做反向动作,要求学生听到左,举起右手,听到右,举起左手。 口令可由慢到快,逐渐加快速度,使孩子做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快速反应。 六、练习册评比,奖惩实施。每个孩子做本节课表现总结,找出优点和不足。(10分)

分子性质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导学笔记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1课时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概念,理清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学会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2.知道分子间较弱的作用力——范德华力,会分析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以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键的极性 2.分子的极性 (1)概念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分子的极性是由分子中所含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立体构型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判断分子极性时,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 ①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大多是非极性分子,如O2、H2、P4、C60。 ②含有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如HCl、HF、HBr。 ③含有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立体构型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立体构型不对称的是极性分子。 (1)判断分子极性的一般思路

(2)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例1(2017·开封高中高二期中)下列共价键中,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A.C—H B.C—Cl C.C==O D.N≡N 【考点】共价键的极性 【题点】共价键极性的判断 答案 D 解析N≡N键是由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非极性共价键,D正确。 例2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H2S B.C2H4、CH4 C.Cl2、C2H2 D.NH3、HCl 【考点】分子的极性 【题点】分子极性与共价键极性的综合判断 答案 B 解析A项中CO2和H2S都含极性键,但前者是非极性分子(直线形),后者是极性分子(V形);B项中C2H4是平面形分子,CH4为正四面体形,均含极性键且均为非极性分子;C项中Cl2不含极性键;D项中NH3、HCl均为极性分子。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1)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液态苯、汽油等发生汽化时,为何需要加热? 答案液态苯、汽油等发生汽化是物理变化,需要吸收能量克服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②降低氯气的温度,为什么能使氯气转化为液态或固态? 答案降低氯气的温度时,氯气分子的平均动能逐渐减小。随着温度降低,当分子靠自身的动能不足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时,分子就会凝聚在一起,形成液体或固体。 ③卤素单质F2、Cl2、Br2、I2,按其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的顺序,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颜色逐渐加深;由气态到液态、固态;熔、沸点逐渐升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八章同步练习:第3节 摩擦力 第1课时 认识摩擦力

第3节摩擦力 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知识点1摩擦力 1.两个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上会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用水平向前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但没有推动,此时箱子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为 ;当箱子在推力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向前运动时,箱子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为。 3.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互挤压的粗糙物体间一定产生滑动摩擦力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 C.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4.如图所示,物体不受摩擦力的情况是() 知识点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记录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方向做,根据的知识可知,木块受到的拉 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2)改变木板受到压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来实现;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择粗糙程度(选填“相同”或“不同”)的水平面。 (3)比较①②两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比较①③两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当压力大小一定时,,滑动摩擦力越大。 (5)综上所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和有关。 6.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某同学利用牙刷做实验。当用力匀速直线拖动牙刷时,刷毛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弯曲,对这一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刷毛弯曲得越厉害,说明牙刷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B.从刷毛弯曲的方向可以判断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C.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在刷毛上 D.手的拉力和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不平衡 7.如图所示,小辉推着小车在平直道路上匀速前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次数接触面压力/N 滑动摩擦力/N ①较光滑木板 2 0.4 ②较光滑木板 4 0.8 ③粗糙木板 2 0.6

高中化学 第2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3节 分子的性质(第1课时)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和氢键学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和氢键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用带静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下列液体的细流,细流发生偏转的是( ) A.苯B.二硫化碳 C.氯水D.四氯化碳 【解析】只有极性分子形成的液体才会靠近带静电的玻璃棒;苯为平面分子,二硫化碳为直线分子,四氯化碳为正四面体分子,三者均为非极性分子。 【答案】 C 2.下列物质中,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是( ) A.CO2B.Br2 C.CaCl2D.SO2 【解析】不同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才含有极性键;在由三个以上原子形成的化合物分子中,空间结构对称的分子,才是非极性分子,如直线形的CO2。 【答案】 A 3.下列关于粒子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CS2、C2H2、BeCl2都是直线形分子 B.CCl4和CH2Cl2均是四面体构型的非极性分子 C.H2S和NH3均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D.HCl和HS-均是含有一个极性键的18电子粒子 【解析】由于C—H键的键长小于C—Cl键的键长,故CH2Cl2的空间结构不是对称的正四面体构型,因而属于极性分子,B错误。 【答案】 B 4.下列物质的性质可用范德华力的大小来解释的是( )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F2、Cl2、Br2、I2的熔、沸点依次升高 C.、H—O—H、C2H5—OH中—OH上氢原子的活泼性依次减弱 D.CH3—O—CH3、C2H5OH的沸点依次升高 【解析】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是由于H—X键键能依次减小。F2、Cl2、Br2、I2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也依次增大,所以其熔、沸点也 依次增大。、H—O—H、C2H5—OH中—OH上氢原子的活泼性依次减弱,与O—H 键的极性有关。CH3—O—CH3的沸点比C2H5OH的低是由于C2H5OH分子间形成氢键而增大了分

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7.1力第1课时

【知识链接】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 【学法指导】 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为了便于理解和交流,人们常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形或模型表示它们。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同学们应认真体会。 【温故知新】 运动状态的改变有:(1)运动 的改变,包括物体由 到 ,物体由 到 ;(2)运动 的改变 【探究新知】 一 .自主预习 1.力是 对 的作用。 推.拉.举.压分别是 的作用形式。 手用力拉桌子,手是 物体,桌子是 物体。(受力物体.施力物体) 2.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托起 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 ,也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4.力的 . . 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 5.物理学中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 表示力的作用点, 线段末端 的 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 表示力的大小。 二.合作探究 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和问题: 1.列举一些生活或生产中能体现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 2.做实验来体现力的作用效果(如图7-1-1 )。 3.说说你们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理解。 4.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会相同吗?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 果与力的 有关。举一些其他例子加以说明。 5.用力拉或压弹簧(如图7-1-2),效果会相同吗?说明影响力的作用 效果与力的 有关,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6.用相同大小的力作用在离门轴远近不同的地方去开或关门(如图 7-1-3),是离门轴 一点容易。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再举些例子 加以说明。 实验表明: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使物体 , 也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 和 有关,因此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 。 阅读课文“力的示意图”内容,体验用“图”来表示力。 7.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力的三要素(如图7-1-4),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 的图,叫做力的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 。箭头表示力的 。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的力越 。 在示意图中,物体通常用 来表示。 8.画出下列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1)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的力。 (2)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的力。 图7-1--1 图7-1--3 图7-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