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盗窃罪相关问题之研究

盗窃罪相关问题之研究

盗窃罪相关问题之研究
盗窃罪相关问题之研究

关于盗窃罪认定有关问题的探析

内容摘要:

伴随着所有权(占有)观念的伊始,它的对立面--所有权侵犯就“相伴而生,而作为所有权侵犯的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它的存在也可谓“源远流长”。而今,盗窃罪作为一种高发性犯罪,历来是国家打击的重点,凭借着几千年的发展,盗窃罪的形式内容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革新”,被人“推陈出新”显得越发的复杂,盗窃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难题也越来越凸显,这让当今的法律工作者对于盗窃罪的清晰认定从而公正处罚以防止其发生增加难度。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之所有权,维护社会公正秩序需要我们对盗窃罪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对盗窃罪的认定方式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犯罪构成秘密窃取掉包问题与相关犯罪的区别既遂标准

正文:

既然是盗窃罪认定的有关问题,那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盗窃罪的定义,联邦德国刑法第142 条规定盗窃罪为“意图自己不法所有窃取他人动产者”、日本刑法第235条规定:”窃取他人财物的,是盗窃罪。”、英国1968年《盗窃罪法》“一个人还具有使他人永久性地丧失财产的打算而把属于他人的财产据为己有的,且具有像处臵自己财产一样可以不顾他人的权利去处臵该财产行为是盗窃罪。”、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盗窃罪是指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根据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可以从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来把握,分析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

一、客体: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之附着物,可与不动产分离的物品(例如房屋的门窗),也可以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客体。另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成为本罪的对象。在《供电营业规则》中就有盗窃用电之说。如果盗窃用电达到一定的数额,也可以盗窃罪论处。同时应当明确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这里的所有权一般指合法的所有权,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规定:“盗窃违禁品,按盗窃罪处理的,不计数额,根据情节轻重量刑。盗窃违禁品或犯罪分子不法占有的财物也构成盗窃罪。”

盗窃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这种公私财物的特征是:

(1)该物品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控制和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一般情况下,是指有形财物,但是无形物也能够被人们所控制,也就能够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如电力、煤气、手机号码等。不能被人们控制的阳光、风力、空气、电波、磁力等就不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

(2)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与我国刑法规定的盗窃罪的入罪数额有着很深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8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当前经济

发展水平和社会治安状况,现对我省盗窃犯罪案件数额认定标准规定如下: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一般情况下,如果未达到相应数额就不构成盗窃罪。而被盗物所值应当委托有评估资质的单位(如价格事务所)和人严格按照程序估价!

(3)在空间上能够被移动。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上的附着物都可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关于有价证券,以及一些具有人身权利性质的的不记名票证等其它一些承载着一些财产人身权利但其本身却

不具有太大价值的东西,应当视为物,而不是权利!这个应当注意!

(4)他人的财物。一般情况下,盗窃犯不可能盗窃自己的财物,他所盗窃的对象是“他人的财物”。特殊情况下虽然是自己的财物,但由他人合法占有或使用(例如寄存物,或者被国家机关依法暂扣的物)则需分离讨论,如果盗回自己的寄存物(在保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只是为了收回自己财物,行为终了则不视为“他人之物”。如果以日后向保管人索赔为目的,这表面上是取回自己的财物,实质上是以主张债权的方式实现非法占有的目的所以应当视为“他人的财物”。而国家机关依法暂扣的物,所有权实质上是在所有人履行一定义务(如罚款)之前拟制为他人,在履行一定义务之后所有权归还所有人,故在未履行义务之前盗回自己财物的行为依然构成盗窃罪!遗忘物是

遗忘人丢失但知其所在的财物,大多处于遗忘人支配力所及的范围内,其所有权或占有权仍属于遗忘人,亦视为“他人的财物”,遗失物是失主丢失而又不知其所在的财物。行为人拾得遗失物,应按《民法通则》处理,一般不构成犯罪,无主物是被所有人抛弃的财物、无人继承的遗产等。占有无主物,不构成犯罪。被人抛弃的财物归先占者所有。占有无人继承的遗产应退还给国家或集体。埋藏物、隐藏物不是无主物。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盗掘墓葬,盗取财物数额较大,以盗窃罪论处。《文物保护法》规定:“私自挖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以盗窃论处。”

(5)一些特殊的财物尽管具备上述四个特征,仍不能成为盗窃对象。如枪支、弹药,正在使用的变压器等。如盗窃通讯线路上的电线构成破坏通讯设施罪,盗窃仓库中的电线则构成盗窃罪。因为前者的直接客体是通讯方面的公共安全,而后者的直接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盗窃枪支、弹药则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罪,不构成盗窃罪。

(6)盗窃自己家里或近亲属的财物,根据《解释》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在处理时也应同在社会上作案有所区别。近亲属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这种犯罪案件因为只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其社会危害性明显低于其他的盗窃案件,因此,在处理时一般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也就是就,属于自诉的范畴,如果被害人不主动追究,那么司法机关在一般情况是不会依职权去追究的。

二、客观方面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所谓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为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所发觉的方法,暗中将财物取走的行为。至于他人是否发现,在所不问。只是行为人是自认为不被他人发现或者没有被他人发现。

其具有以下特征:

(1)秘密窃取是指在取得财物的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是在暗中进行的。这里的秘密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正在窃取的过程中,被盗者周围部分或均已知悉但并不告知(甚至可以极端点,全世界都知道)而自身全然不知如果正在取财的过程中,依然可以认为是秘密窃取。如果被他人发现阻止,而仍以暴力方法以致被害人不敢不能不知反抗,或者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严重后果而拿走的,则不是秘密窃取,构成犯罪,应以抢劫罪论处。罪这种类型属于转化型的抢劫罪如果取财时没有发觉,但财物窃到手后即被发觉,后公开携带财物逃跑的,仍属于秘密窃取,要以盗窃论处;但如果只是在逃跑的过程中抗拒抓捕手忙脚乱而采取的如踹等危害不大并且未造成轻伤以上损害的,仍属于盗窃;如果施用骗术,转移被害人注意力,然后在其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取走财物的仍构成秘密窃取;如果事先乘人不备,潜入某一场所,在无人发现的过程中秘密取财的,也为秘密窃取。在司法实践中,在深圳曾发生过这样的案例:行为人以丢钱包的方式,将被害人骗上车,

然后趁其不备,秘密地将其身上的钱包及其他物品偷走,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使用暴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以盗窃罪定罪比较恰当,而不是诈骗罪或者抢劫罪。

(2)秘密窃取是针对财物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而言的,即为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没有发觉。在窃取财物的过程中,只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没有发觉,即使被其他人如路人发现的,也应是本罪的秘密窃取。如在公交车上,行为人实施盗窃行为,财物的所有人并不知其财物被盗窃,但被其他人发现,且没有进行制止,在这种情况下,仍应当以盗窃论处。

(3)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自认为没有被财物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发觉。这里强调的是行为人“自认为”不被他人发现。如果在取财过程中,事实上已为被害人发觉,但被害人由于种种原因未加阻止,行为人对此也不知道被发觉,把财物取走的,仍为秘密窃取。如果行为人已明知被他人发觉即使被害人未阻止而仍取走的,行为带有公然性,这时就不再属于秘密窃取,而是属于抢劫或者抢夺了。但不论其形式如何,只要其本质上属于秘密窃取,就可构成本罪的盗窃行为。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已经被发现,但是财物所有权人、保管人想制止但是没有能力制止,比如是残疾人,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无法制止,比如双腿残疾,行走不便,在发现行为人的盗窃行为之后,苦苦请求,要求行为人停止实施盗窃行为的,但行为人仍然继续实施盗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就已经不是盗窃,而是抢劫行为了。因为行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秘密窃取的公私财物还有一个量或者情节的规定,也就是说盗窃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或者虽然没有达到数额较大但实行了多次盗窃的,才能认定为犯罪。如果没有达到数额较大且盗窃次数亦没有达到多次,则不能构成本罪。数额较大一般是指实际窃取了数额较大的财物。行为人没有实际取得财物,即盗窃未遂,一般情况下不应以犯罪处理。但如果以盗窃巨款、珍费文物等贵重物品为目标,潜人银行、博物馆等盗窃未遂的,仍应认为构成本罪未遂而追究其刑事责任。所谓数额较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百元至2千元以上。所谓多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即1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对主体的修改是对本罪修改的重要内容。依原刑法,已满l4岁不满16岁的少年犯惯窃罪、重大盗窃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法取消了此规定。这也是国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的一个体现。但,我认为,当初所制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方法应该适当的调整,因为只是基于所谓未成年人的心智而对未成年人施以保护所决定的,但现在的十四岁以下的人在其日常生活中已经俨然具有一个成熟的心智(话句话说现在的孩子们普遍早熟),已经能够意识到盗窃的严重性和法律后果!因此我觉得还以十四周岁为限实有不妥!

(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其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意图使用非法手段对他人所有的财物行使事实上的占有权。对占有权的侵犯通常也影响他人行使使用、处分、收益的权能,从而影响他人对某一特定财物的所有权的正常行使,但这并不要求行为人以“所有”的意思占有他人财物。至于犯罪人是为自己还是为第三者非法占有则不在所问。因为行为受害者是相同的,同时客体受到侵犯这一事实并不因谁从中得益而改变。犯罪人不是为自己非法占有并不能成为抗辩的理由,其仍然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

1.“非法”目的的含义。所谓“非法”,通常认为是指缺乏法律规定或者缺乏正当的理由、程序、根据,既包括为法律所明文禁止,又包括法律虽无明文禁止,但为一般社会观念所不容许。这里的“非法”是一种主观状态的非法,而不要求客观上是否真的非法。如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财物为他人财物而以盗窃的故意将其窃走,不排除其主观上的非法性,可以构成盗窃罪。相反,欠缺主观“非法性”的占有行为,不能成立盗窃罪。其一,行为人对财物享有某种权利,因而认为有权把财物取回,这在英美法中称为“权力主张”(claim of right),可以否定主观恶意而不构成盗窃罪。其二,因事实认识错误,误认他人的财物为自己所有物或者是遗弃物而拿走该财物,如果行为人的错误主观认识有一定合理依据,也可否定目的的非法性而不以盗窃罪论处。其三,明知自己无权获得某物,但认为拿走并不违法,只是一种不甚道德的善意占有。但采取一定措施积极寻找失主,准备在

能找到时就原物归还,若找不到,则占为己有。这有条件地侵占遗忘物的行为,主观目的也欠缺“非法性”,因而通常也不能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拒不归还的,可以构成侵占罪。

2.“占有”目的的含义。所谓“占有”是指人对财物事实上支配、管理的状态。刑法上的占有是事实、现实的占有而不包括观念上的占有;不仅是为自己所有的意思占有,还包括为他人占有的情形。此外,刑法上的占有具有排他性。占有者对财物事实上的支配、管理,就意味着其他人不能支配控制财物,也就是排除了其他人对财物的支配或控制。占有目的,仅指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追求,决定着行为的方向、趋势和性质,但并非要求客观行为的实际完成。只要行为人希望将财物臵于自己的实际控制之下,为事实上使用和处分创造条件就可以认定具有占有的目的;从而客观上实施占有财物的行为,均应当认为属于非法占有行为。无论该财物是否属于行为人所有;也无论行为人为自己、为他人,还是为集体占有了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是多次占有了公私财物;更无论盗窃后是据为己有、转送他人、交给集体或者变卖、毁弃,都是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犯了他人的财物占有权。为谁非法占有和对非法占有的财物如何处臵,改变不了非法侵犯财产占有权的本质,不影响盗窃罪的成立。因此,本文开头部分的三个案例中的行为人均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且实施了非法占有的行为,可以构成盗窃罪。

二,在盗窃罪犯罪构成的分析就到这,在司法实务中,它与诈骗罪比较容易混淆,它的既遂未遂标准难以把握下面就以下文加以论

述:

盗窃罪于欺诈罪的区别,在主观上都是以将他人财产为己有为目的,在客观上都侵害了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不同的是非法获得财产的方法不同。盗窃采取的是秘密的方法,而诈骗采取的方法是欺诈!这里有必要讲一下诈骗罪的行为模式:即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受骗人陷入或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交付)财产——行为人取得或使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正确的把握这种行为模式就可以从“行为导致产生了错误认识”以及“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两方面来正确区分两者。举例说明:如甲在购买商品时趁售货员乙转身时把货台上的正品掉包的行为,此时,这种行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但并没有使乙产生“错误认识”(乙此时对货架上的正品本身就没有认识)。并且,乙也没有基于错误意识而“处分财产”。所以,该行为如果符合构成犯罪,应该是盗窃而不是诈骗罪。

盗窃罪的既遂:对于盗窃罪的既遂,我国学界和司法实务界普遍采取“失控说”,即因为行为人的行为使所有人失去对所有物的控制视为既遂。实际司法实践中确定盗窃既遂与未遂的一般标准,对认定由于财产的合法控制范围,盗窃作案的时间地点,手段,财产的性质,重量,体积,形状等不同,划分盗窃既遂未遂的时间界限,区域界线也各不相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盗窃罪司考真题

盗窃罪 980264多】下列哪种行为构成盗窃罪?(ABD ) A、邮政工作人员私拆邮件窃取财物的 B、窃取信用卡后使用的 C、公司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窃取本单位财物的 D、盗窃可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的发票的 【000227 单】乙女听说甲男能够将10元变成100 元,便将家中的2000 元现金 交给甲,让甲当场将2000元变成 2 万元。甲用红纸包着2000元,随后变来变 去,趁机调换了红纸包,然后将调换过的红纸包交给乙,让乙 2 小时后再打开 看。乙两小时后打开,发现红纸包内是餐巾纸。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 ) A 、盗窃罪 B 、诈骗罪 C 、侵占罪 D 、抢夺罪 020207单】王某利用计算机知识获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每 3 个月 损失。对此,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C ) 100 元的价格出售上网账号和密码,从中获利5000 元,给该公司造成 4 万元的 A、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5000 元 B、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5000 元 C、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 4 万元 D、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 4 万元 020209单】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 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 2 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油屉内(末锁)。当 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 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震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 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C ) A、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 B 、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D 、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020233多】 陈某在街上趁刘莱不备,将其手机(价值2590元)夺走。随后陈某反复使用 该手机拔打国际长途电话,致使刘莱损失话费5200 元。一周后,陈某将该手机

盗窃罪犯罪客体及对象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盗窃罪犯罪客体及对象研究 作者:蔡英, CAI Ying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刊名: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WUPL 年,卷(期):2005,7(4) 被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7条)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2.何鹏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 1994 3.吴大华盗窃罪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问题研究 2000 4.李开国;张玉敏中国民法学 2002 5.王利明物权法论 1998 6.陈忠林刑法散得集 2003 7.赵秉志侵犯财产罪 1999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黄金富.黄曙.Huang Jinfu.Huang Shu盗窃、诈骗犯罪中的客体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6) 2.岳瑞文.YUE Rui-wen盗窃罪相关问题初探[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3) 3.顾龙涛.高仕银.GU Long-tao.GAO Shi-ying盗窃罪法益新探--从物权角度考察[期刊论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6(1) 4.孙绍伟.周辉.SUN Shao-wei.ZHOU Hui试论盗窃罪之客体[期刊论文]-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6) 5.杨希有关盗窃罪犯罪客体及行为对象的探讨[期刊论文]-知识经济2009(7) 6.郭泽强.邵劭对传统盗窃罪客体要件的追问[期刊论文]-鄂州大学学报2001,8(1) 7.陆晓萍.LU Xiao-ping对传统盗窃罪客体要件的质疑[期刊论文]-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 8.皮中旭盗窃罪的侵权客体探讨[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2008,20(9) 引证文献(4条) 1.刘伟琦.雷珑婕侵犯财产罪客体之反思[期刊论文]-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5) 2.杨立州.姚兵论秘密取回他人占有之本人财物的行为定性[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3.杨希有关盗窃罪犯罪客体及行为对象的探讨[期刊论文]-知识经济 2009(7) 4.杨立州.姚兵论秘密取回他人占有之本人财物的行为定性[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ee957684.html,/Periodical_xnzfdxxb200504016.aspx

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一)

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一)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诈骗罪和盗窃罪是两种多发犯罪,有时候在行为方式上存在着一些近似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若干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诈骗行为和盗窃行为交织的时候,可以将“被害人的财产损失是否由其处分行为所导致”作为犯罪行为定性的标准之一。 关键词:诈骗罪盗窃罪处分行为 诈骗罪和盗窃罪是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两种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犯罪,这两种罪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客观方面。通常情况下,诈骗罪和盗窃罪是比较容易分辨的,但是在二者彼此交织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对诈骗罪和盗窃罪加以区分。本文通过对若干案例的分析以及对诈骗罪和盗窃罪客观方面的比较,认为诈骗罪和盗窃罪的的区别在于:财产损失是否是被害人处分财产的结果。如果被害人最终的财产损失是由于自己的处分行为,则行为人构成诈骗罪,反之则以盗窃罪论处。 基本案情: 被告人陈某,女,30岁,河南南阳市人,小学教师。 被告人陈某在广州市买得假金项链一条,于1998年3月15日来到上海。当天她在上海商场金店,见柜台里放有一条重24.09克,价值人民币4600.30元的金项链,与她买的假金项链式样相同,遂产生以假换真的邪念。她随即到黄埔商业大厦买得金坠一个,签字笔一支,并将金坠的重量标签涂改为24.09克系在假金项链上。然后又返回上海商场金店,以挑选金项链为名,乘售货员不备之机,用自己的假金项链换了真金项链。次日,陈某将金项链卖掉,获赃款1000元。尔后,陈又前往广州买得假金项链11条、假金戒指9枚及涂改液等物品,于同年3月26日返沪。3月28日陈再次来到上海商场金店,采用上述手段,以假换真换得一条重11.09克、价值1218.30元的金项链。当天,陈又以同样手段调换一条重19.78克、价值2213.90元的金项链时,被售货员发觉,当场将其抓获。案发后,陈某认罪态度尚好,能积极退还赃款。 陈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陈某用假金项链换取真金项链,是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其行为构成诈骗罪。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伪装购买金项链,在挑选时乘售货员不备,以假换真,秘密窃取金项链,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第三种观点认为,陈某为非法占有金项链,既采取了欺骗行为,又采取了窃取行为,两种行为分别构成了诈骗罪和盗窃罪。其中诈骗是手段,盗窃是目的,两者具有牵连关系,按照处理牵连犯从一罪处断的原则,应以其中法定刑较高的盗窃罪定罪处罚。(上述内容引自陈兴良主编《刑事疑难案例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陈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①也就是说,诈骗罪要求被害人基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对事实真相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出于真实的内心意思而自愿处分财产。在这里形成了一系列的因果关系:由于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得被害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个错误的认识又导致被害人做出了有利于行为人的处分财产的行为。在这个因果链条上,欺诈行为是起因,是行为人所有活动的集中。错误认识不仅是连接欺诈行为与处分行为的中介,也是行为人的骗财行为能否得逞的关键。如果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不足以使被害人对事实真相产生误解,被害人自然不会做出对自己有害却对行为人有益的处分财产的行为。处分行为是结果,它实现了财产在被害人与行为人之间的转移,使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最终得逞。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取网络游戏币不宜认定为盗窃罪

盗取网络游戏币不宜认定为盗窃罪 [典型案例]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系北京某网络游戏公司工作人员,具有能够进入该公司游戏系统后台的权限。2011年5月杨某某在该公司经营的游戏平台上注册了实名账户玩公司新出的游戏。该游戏的游戏币为充值元宝。游戏币可以通过不同充值平台进行充值购买,1元人民币在不同充值平台可购买8.5-10个不等元宝,游戏玩家也可以通过玩游戏获得元宝。2013年6月杨某某偶然发现游戏的某充值平台中充值渠道存在支付漏洞,即在游戏玩家充值的最后一个步骤缺少再次从游戏平台向支付平台发送验证是否支付成功的程序。杨某某遂自行编写test.php程序,多次利用系统支付漏洞发送虚假的充值成功信息实施异常充值,获得元宝。经调查,杨某某所使用的游戏账号虚假充值元宝累计11万余个。 内容摘要:盗取网络游戏币的行为是否属于盗窃罪,关键在于网络游戏币是否是刑法中的公私财物。公私财物属于财产的下位概念,应具有财产的一般特征。同时,包括无形财物在内的公私财物应具有物的一般属性特征。网络游戏币具有价值性、能够进行有限的流转,但是不具有稀缺性和物权属性,不属于客观存在,也无法纳入无形财物的范畴。所以,网络游戏币不是刑法中的公私财物,不属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盗取网络游戏币的行为可以手段行为入罪,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关键词:公私财物盗窃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根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gpc)发布的《201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摘要版)》,2014年中国游戏市场用户数量约达到5.17亿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144.8亿元人民币。游戏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显露出了巨大的价值。伴随着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中关于虚拟财产的各类刑事案件也大量涌现,尤其是以各种手段盗取网络游戏币等虚拟财产的案件频发,理论和实务界对于该类案件的定性存在较大争议。 一、争议焦点 应该看到,虽然学界对于虚拟财产法律定性的理论探讨从价值衡量的角度着墨较多,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刑法解释论的问题,遗憾的是在论证盗取虚拟财产是否构成盗窃罪的过程中对于作为盗窃罪犯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并不多。对公私财物概念认识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对法律的准确适用,导致实践中出现同类案件不同判的情况。因此对于本案中杨某某行为正确定性的前提是明确元宝等网络游戏币是否属于公私财物。 二、刑法体系中盗窃罪之公私财物概念特征 《刑法》第264条盗窃罪规定的犯罪对象为公私财物,但现行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未对公私财物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本文拟对刑法体系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对盗窃罪中的公私财物概念特征予以厘清。 公私财物首先应该具有财产属性。我国《刑法》第五章章名为侵犯财产罪,而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等具体法条中均使用了公私财物一词而非财产一词。财物与财产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体现出了立法者在使用两个概念时的区别。从体系解释的角度来分析,作为章名使用的财产属于作为条文使用的公私财物的上位概念,公私财物包含于财产的范畴内。也即公私财物从逻辑关系上看首先必须是一种财产,其应当和其他所有财产一样具有财产的基本属性特征,我们将其称之为财产属性。 财产作为公私财物的上位概念,也说明财产不仅包括公私财物还包括其他内容。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认为,侵犯财产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取得公私财物,或者挪用单位财物,故意毁坏公私财物以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5]该定义至少说明,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6]等财产等并非公私财物所能涵盖,也从侧面印证了公私财物的概念要比财产更为限缩。那么作为盗窃罪犯罪对象的公私财物,其不仅要具有所有财产都具有的财产属性,还应当具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其他财产的属性特征。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需从盗窃罪的相关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梳理中探究一二。

最新盗窃罪量刑标准

1 最新盗窃罪量刑标准 一、盗窃数额较大,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量刑标准: 1000元以上不满2500元的,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2500元以上不满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4000元以上不满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7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 二、盗窃数额巨大,法定刑在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10000元以上不满1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四年;17000元以上不满2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四年至五年;24000元以上不满31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五年至六年;31000元以上不满38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六年至七年;38000元以上不满45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七年至八年;45000以上不满52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八年至九年;52000元以上不满6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九年至十年。 三、盗窃数额特别巨大,法定刑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及无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60000元以上不满78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年至十一年;78000元以上不满96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十二年;96000元以上不满11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至十三年;114000元以上不满132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三年至十四年;132000元以上不满15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四年至十五年;150000元以上的处无期徒刑。 盗窃数额 (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一般可以300-500元为起点;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600元为起点。 (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一般可以3000-5000元为起点;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6000元为起点。 (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一般可以20000-30000元为起点;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40000元为起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参照上列数额,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四)铁路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盗窃案件,盗窃“数额较大”以400元为起点;“数额巨大”以4000元为起点;“数额特别巨大”以30000元为起点。 四、处罚 根据本条规定,本罪有4个量刑幅度,即: 1、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所谓“数额较大”,根据《解释》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百元至2千元以上。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其数额较大的起点为25份。另外,根据《解释》第9条第1款规定,盗窃国家三级文物的,亦应依本幅度量刑即处3年以下有朔n 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判处罚金,根据《解释》第7条规定,应当在1千元以上盗窃数额的2倍以下判处罚金;对于依法应当判处罚金刑,但没有盗窃数额或者无法计算盗窃数额的犯罚分子,应当在1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判处罚金 (下同)。 2、犯本罪,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罚金。所谓情节严重,

盗窃罪与诈骗罪及抢夺罪界限再研究(一)

盗窃罪与诈骗罪及抢夺罪界限再研究(一) 盗窃罪与诈骗罪及抢夺罪之间在主客观方面存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两者的认定仍有许多问题。本文拟对使用欺骗手段进行盗窃,盗窃有价证券进一步支取财物,以及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行为性质认识不确定时如何确定罪名等诸多问题展开较深入的阐述。一、盗窃罪与诈骗罪界限研究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与盗窃罪有一些相同之处,两罪都是财产犯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制度,两罪的犯罪主体都是一般主体,犯罪主观方面都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等。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限,主要根据犯罪行为客观方面的特征来区分。盗窃罪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以秘密窃取的方法占有他人财物,在秘密窃取的情况下,行为人取得财物是违反或不顾财物控制者意志,破坏其占有并非法占有他们的财物;而诈骗罪是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通常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控制者的信任,财物控制者基于这种信任主动将财物交付行为人占有。在司法实践中,对行为人的行为并非总是容易区分,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行为人在取得财物之时或之前也使用欺骗手段,但是如果这种欺骗并没有使财物控制者主动将财物交付行为人,则仍应构成盗窃罪。例如,行为人冒充电工、水暖工等骗取主人信任,得以进入他人住宅,趁机窃走他人财物,仍构成盗窃罪。有的时候行为人想要窃取他人财物,但苦于无机会下手,就采取欺骗的手段来分散主人对财物的注意力,趁机窃取,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欺骗行为只不过是为了秘密窃取创造条件而已,同样只能构成盗窃罪。2.行为人采用欺骗手段骗取财物控制者的信任,事实上获得了财物,成为财物的暂时持有人,但是根据法律及社会观念,如果财物主人在此等情况下并未失去对财物的有效控制,行为人借机窃走财物仍构成盗窃罪。因为这时财物仍然归财物主人占有,行为人尚未对财物取得任何有效控制。例如,行为人在商店里以试穿衣服为借口,从服务员的手中拿走一套名贵衣服,进试衣间试衣服,虽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已经拿到了财物,但是因为商店的商业习惯,此时衣服并没有被行为人控制。如果行为人借试衣服之机窃取衣服,构成盗窃罪。行为人在暂时持有他人财物的情况下,秘密窃取该财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行为人暂时持有他人财物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但是如果这种欺骗只是为掩盖其秘密窃取行为,受害人并没有因为欺骗将财物主动交给罪犯,则仍构成盗窃罪。例如,行为人以欣赏为名从受害者那里拿到一件珍奇物品,趁机秘密地用一个替代品换走珍奇物品,行为人仍构成盗窃罪。3.行为人盗窃了记名的有价证券后进一步支取财物的行为应如何认定,理论上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支取行为具有一定的诈骗性质,应认定诈骗罪;二是盗窃记名有价证券后去冒领,虽然冒领有诈骗性质,但实质上分析,犯罪人冒领财物的实际损失由失主承担,被诈骗的单位不遭受任何经济损失,应认定盗窃罪;三是认为盗窃记名有价证券构成盗窃罪,其后冒领行为是把有价证券转化为实际财物的行为,为事后不可罚行为。笔者认为,记名有价证券中所记载的财物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财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财物是被证券权利人和财物保管人共同占有。之所以说证券的权利人某种程度上控制证券中记载的财物,是因为有关法律规定,持券人在自己的证券权利范围内,随意支配证券中记载的财物。同时,证券中记载的财物又被银行等部门实际管理支配,在这些部门的管理权限内发生的责任和损失,自然不能由证券权利人负责。当行为人盗窃了记名的有价证券后,在还没有得到证券中记载的财物时,还不能说盗窃行为已经完成,行为人冒名支取财物的行为应该是盗窃行为的继续。之所以把冒领支取行为看成盗窃行为的继续,是因为该种行为符合秘密窃取的特征,虽然冒领时必然有人在场,但秘密性是相对于证券的权利人而言。如果该种有价证券可以即时兑现,如活期存折,则金融机构一般只认存折不认人,冒领支取的行为人不用任何证明手续即可兑现,并且被骗的单位不负任何责任,所以虽然冒名本身也是诈骗,但银行并不是因为这种诈骗而将财物交付,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成立诈骗罪。但是如果有价证券不能即时兑现,一般也就是金融机构等单位在支取财物时,有义务查验支取人的身份,如未

盗窃罪司考真题

盗窃罪 【980264多】下列哪种行为构成盗窃罪?( ABD ) A、邮政工作人员私拆邮件窃取财物的 B、窃取信用卡后使用的 C、公司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窃取本单位财物的 D、盗窃可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的发票的 【000227单】乙女听说甲男能够将10元变成100元,便将家中的2000元现金交给甲,让甲当场将2000元变成2万元。甲用红纸包着2000元,随后变来变去,趁机调换了红纸包,然后将调换过的红纸包交给乙,让乙2小时后再打开看。乙两小时后打开,发现红纸包内是餐巾纸。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侵占罪 D、抢夺罪 【020207单】王某利用计算机知识获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每3个月100元的价格出售上网账号和密码,从中获利5000元,给该公司造成4万元的损失。对此,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C ) A、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5000元 B、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5000元 C、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4万元 D、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4万元 【020209单】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油屉内(末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震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C ) A、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 B、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D、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020233多】陈某在街上趁刘莱不备,将其手机(价值2590元)夺走。随后陈某反复使用该手机拔打国际长途电话,致使刘莱损失话费5200元。一周后,陈某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 【摘要】维护正当的竞争秩序、兼顾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财产权益,既是我国设立侵犯知识产权罪的价值选择,也是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保护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价值追求。对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重大损失的认定,应以权利人因侵权行为而丧失的竞争优势或者商业机会为主,兼顾商业秘密自身的价值;以行政优先为原则、以刑事先理为例外是我国处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在程序方面必须坚持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政犯罪;重大损失;行政优先 【正文】 随着知识产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现,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也随之增多。虽然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对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价值选择、司法适用以及程序路径的选择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和困惑。鉴此,笔者拟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上述疑难问题作些研析,以求教于法学界同仁。 一、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价值选择问题

受传统的定性+定量定罪标准的影响,1997年《刑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均设置了达到相应数额或数量定罪的门槛。例如,对于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法律规定必须情节严重才能以犯罪论处。至于何谓情节严重,20xx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规定,情节严重一般是指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元以上等情形。而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则销售金额必须是数额较大即5万元以上,才能定罪处罚。至于非法经营数额、销售金额的内涵及其计算,《解释》虽然有明确的规定,[1]但司法实务部门在操作时仍然存在着诸多困惑。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定罪量刑数额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我国刑法学界已有人提出了质疑。有学者认为,规定过高的数额标准,不利于有效打击假冒盗版侵权行为、假冒注册商标和假冒专利行为,其理由是:对财产的保护不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应当予以同等保护或基本持平。但与一般财产犯罪,如盗窃罪(发达地区一般限定为1000元)、诈骗罪(发达地区一般限定为2000元)的数额标准相比,知识产权犯罪的定罪量刑金额标准明显要高出许多倍。这显然不太合适。结果,造成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愈演愈烈。[2] 应该说该学者的观点在我国刑法学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质疑是否合理则不无疑问。笔者认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定罪

对盗窃罪分析

对盗窃罪分析之我见 摘要:盗窃犯罪发案数量大,影响面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但易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还容易引发暴力犯罪案件,造成人身伤亡,虽然盗窃本身并不具有暴力因素,但当盗窃作案被发觉、被追捕的时候,盗窃犯罪分子往往为抗拒抓捕、隐藏赃物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丧心病狂地杀伤或杀死他人以求脱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本文主要介绍了盗窃罪的概念、中国古代盗窃罪的产生、成立及处罚以及我国关于盗窃罪本质的学说。介绍了盗窃罪的对象,对财物进行了概述和分类,并介绍了盗窃罪的保护法益和学说发展趋势。 关键词:盗窃罪;占有;对象;保护法益 前言:现代刑事法治在现代化法治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刑事法律学科也相应地为国家所重视,成为公认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发展、繁荣最为显著的主要法学学科领域之一。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刑事法学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盗窃法规在刑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中盗窃罪的概念与盗窃对象更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进一步认识的。 《左传》转述周公所言:“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

器为奸”。盗窃罪可谓是刑事司法领域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犯罪,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犯罪形态。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财产的私有制,有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剩余,就出现了盗窃犯罪。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维持统治,总是把盗窃犯罪当作打击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盗窃罪仍然是最为普遍的犯罪现象,在各级人民法院所审理的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刑法修正案八当中,对盗窃罪相关刑罚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解决了一些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但是由于盗窃犯罪的具体情况极为复杂,新型盗窃行为层出不穷,盗窃罪相关司法实践仍然存在着众多疑难,这也是刑法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由于不同的盗窃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差别巨大,主客观要件高度复杂性,因此,刑法学理论衍生出了博大精深的盗窃罪相关理论,由于从事司法实践工作,笔者对盗窃罪的相关理论问题也颇有兴趣。在对盗窃罪相关理论的研习中,笔者发现,我国刑法理论对盗窃罪概念的界定,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盗窃犯罪行为,也无法有效地区分盗窃罪与其他相关罪名的界限,而盗窃罪的概念是盗窃罪理论中的基础,如果盗窃罪的概念不准确、不科学,那么,盗窃罪理论就会建立在错误的逻辑基础之上,对盗窃罪的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还可能导致盗窃罪理论和其他刑法理论的混淆。因此,深入研究盗窃罪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笔者从盗窃罪的概念研究着手,对该罪概念中的争议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希望其对刑法理论的完善

试谈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试谈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发布日期:2011-03-10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案例一徐某将其家中的齐白石名画委托其好友孙某代为出售,后孙某的同学郑某表示要购买此副画作,但郑某表示自己最近手头有点紧要半个月后付钱,孙某基于同学关系将齐白石的画交给郑某。半个月后,郑某并没有来送钱,孙某也无法联系到郑某。 案例二徐某将其家中的齐白石名画委托其好友孙某代为出售,后孙某的同学郑某多次恳求孙某能将此画借其欣赏几日,孙某基于同学关系将齐白石的画交给郑某。郑某拿到画后即将此画孙某也以高价卖掉并离开其居住地,杳无音信。 案例三徐某将其家中的齐白石名画委托其好友孙某代为出售,孙某的同学郑某拿来一幅赝品来同正品做对比并趁孙某不注意用自己的赝品替代了孙某的真迹,几天后孙某发现受骗,但郑某已将此画以高价卖掉并离开其居住地,杳无音信。 单纯从以上三个案例来看,其区别仅在于郑某以何种方式欺骗孙某从而取得齐白石的画,但这个简单的区别使郑某触犯了不同的罪名。在案例一中,郑某构成了诈骗罪,而在案例二、案例三中郑某构成了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所谓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取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由此可见,盗窃罪与诈骗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两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被骗者是否为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的人。这里主要是指被害人同被骗人不是同一个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骗人为具有处分被害人财产权限或地位的人,则多构成诈骗罪,否则则可能构成盗窃罪。在案例一中,徐某委托郑某替其卖画,郑某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处分徐某财产的权限,从而有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孙某不具有处分徐某的画的权限,则孙某实际上为郑某进行犯罪的一个工具,郑某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第二、被骗者是否因受骗而自愿将财产交付给行为人,即是否转移所有权。这里的交付是实质上的交付,被骗者具有转移占有的意思表示。如果被骗者不具有转移占有的意思表示而仅是形式上的交付,则行为人应当构成盗窃罪。财产从被骗者手中转移到行为人手中并不表示其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如果被骗者不具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被骗者并没有转移所有权,则行为人应当构成盗窃罪而非诈骗罪。例如,案例一中,孙某实际上已经将齐白石画作的所有权转移给了郑某,因此郑某构成诈骗罪;案例二中,孙某虽然将齐白石画作交给了郑某,但其仅是短时间的借与,孙某并不具有转移占有权的意思表示,在这里,郑某利用骗术只是为了给其行窃创造便利条件,我们不能因为案件中有欺骗的因素就将郑某定性为诈骗罪。 第三、被骗人是否对其所交付的财产有清晰的认识。诈骗罪中被骗人具有转移财产的意思是交付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这要求受骗者对所交付的财产有明确的认识,否则构成盗窃罪而非诈骗罪。在案例三中,孙某并不知道郑某已经将画碉堡,缺乏对这幅画作的正确认识,因此,孙某的交付行为并不成立。郑某构成的是盗窃罪而非诈骗罪。事实上,孙某将画作进行碉堡时即已构成盗窃罪,孙某是否将真画交给郑某,只是产生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而已。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原因,进行犯罪 预测、预防和控制,其狭义和广义之争并不妨碍这一目的的实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目的和学科话语霸权的影响。文章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的狭义说和广义说进行考证,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仍应足于狭义说,并兼顾广义说。 关键词:犯罪;犯罪心理;学科建设;话语霸权;历史 一、问题、思路和观点犯罪心理学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尽人意。 这个现象与不同学者在关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上的 分歧密切相关。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狭义说认为 ,在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的今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应该有它特定的研究领域 ,不应将所有与犯罪 有关的心理学问题都囊括进去 ,如果这样 ,犯罪心理学将是 一个内容庞杂而又无法构成统一体的学科 ,其基础理论的发 展将会因此受到阻碍 ,故犯罪心理学只能以犯罪主体的心理 为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其他主体的心理活动不应做为研究对象 ,只能在法制心理学的框架内加以研究。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①持广义观点的学者认为 ,如果犯罪心理学研究采用狭义观 点 ,就无法以更宽的视野来了解犯罪人与刑事司法部门互动 的情况 ,从而无法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因 此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还应包括与犯罪主体有关的办案人心理、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 ②我们知道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它必须具有独立的研究

盗窃罪研究

盗窃罪研究 【摘要】:盗窃罪是一种存在历史悠久、案发数量巨大、重刑案件高发、侵害法益严重、涉案金额庞大、案件情况复杂、犯案手断不断变化、对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巨大危害的犯罪;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愈加复杂多变的情况,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日趋严重的态势,打击、防范本罪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打击和遏制本罪,并且针对新出现的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等复杂情况如何着手认定,也成为我国需要积极应对的课题。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对盗窃罪有了积极的修改和应对。本文正是通过以本修正案为视角,我国对盗窃罪的问题进行相对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共约三万七千字左右。第一部分:对本罪在《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所呈现出来的立法变化特点就行了提纲挈领的分析:经过本次修改,盗窃罪的客观构罪要件表现出“泛刑化”特点:文中详细的追溯了“泛刑主义”的历史起源和沿革,以及本罪的“泛刑化”变革的利弊;其次,是本罪法定刑设定的“轻缓化”特征,这是源自于对刑法谦抑性思想的追求,也详细分析了本罪中刑罚“轻缓化”的具体表现;最后,对本罪如是变化的背景和生成环境---刑法“人道化”进行了适度的分析和阐述。本段为后文的本罪系统化分析,阐释了本罪在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国际发展的最新趋势下的大前提,同时《刑法修正案(八)》针对本罪的修改也是在这种历史与国际大环境下

应运而生的,是这些环境下的最新思想和法律精神的集中体现,也为本文的盗窃罪分析设定了《刑法修正案(八)》视角下的大框架。第二部分:在本修正案的视角下,对本罪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分为本质解析、基本构成要点分析、手段界定、既遂形态与新增行为犯分析四个部分,首先,是对本罪的本质以及国内外各个历史阶段的相关学说做了简要介绍,以此来引出我国对犯罪本质学说的新趋势分析;其次,是在本修正案带来的契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的改变下,本罪的主体变迁与增容、主观故意与犯罪目的扩增、客体及对象拓展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再次,是本文全文的第一个重点,即近来兴起的关于本罪的手段界定:关于“秘密窃取”和“平和占有”两种理论的分析与比较;最后,是对本罪的既遂形态与新增行为犯的相应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集中介绍了本修正案后对本罪的司法实践规范之调整,分别对新增的扒窃的独立入罪利弊进行了解析、对入户盗窃的定罪标准进行了界定、对携带凶器盗窃进行了立法分析、对多次盗窃与数额的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第四部分:针对本罪的刑罚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首先以侵犯财产犯罪的刑罚综合特征和立法规律为出发点,进行了特点归纳和细节分析;其次,则立足本罪,分别对1979年刑法、1997年刑法以及本修正案后的本罪刑罚变化进行了分析以及合理性建议。【关键词】:盗窃罪刑法修正案八扒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

2.盗窃罪与诈骗罪 区别的要点在于:被害人是否自愿交付财物。如何理解“自愿交付财物”?第一,必须是被害人已经认识到其所交付的是自己占有的财物,第二,并且是“自愿”地将其财物处分给行为人。(当然,这里的“自愿”是受到欺骗的原因造成的) 或者说,盗窃罪中,被害人并不知道财产丢失的事实;也不知道侵害者是谁。而诈骗罪中,行为人是“自愿交付财物”,当然知道财产丢失的事实,即行为人有自愿处分财产的意思,也知道将财产交给了谁。 诈骗罪中,犯罪分子是使用了诈术,使被害人“自愿交付”财产,即被害人对于财产的流转是知情的;而盗窃罪中,被害人对于自己占有的财物怎么从自己占有之下转移至犯罪分子之下,是不知情的。但是,实践中存在疑问的是,犯罪分子虽然使用了欺骗的手段,但被害人是否“处分”了财产呢?如果被害人处分了财产,犯罪分子成立诈骗罪无疑;如果被害人没有处分财物,犯罪分子虽然是使用欺骗手段,但是被害人对财物怎么从自己占有之下转移至犯罪分子那里是不知情的,是蒙在骨里的,因此,犯罪分子的行为仍然成立盗窃罪。 以下情形的处理: 法意义上的处分财产,而意味着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即由行为人或第三者事实上支配财产。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承诺免除行为人债务等。 [历年真题] 2008年四川卷二59.丙是乙的妻子。乙上班后,甲前往丙家欺骗丙说:?我是乙的新任秘书,乙上班时好象忘了带提包,让我来取。?丙信以为真,甲从丙手中得到提包(价值3300元)后逃走。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BC考点:丙?自愿?交付;诈骗罪中的财产处分不仅仅是指所有权能,注意财产是由谁占有) A.盗窃罪的直接正犯B.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C.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D.诈骗罪的直接正犯 解析:ABC。本案中,行为人使用欺骗手段,从财物占有人(丙)处骗取了财产。丙是财产的占有人,被骗了将财物脱离其占有,故甲的行为成立诈骗罪。该题与诈骗罪的间接正犯十分类似,例如,甲对乙说,你去帮我把路边的那辆摩托车开来(实际上是丙所有的),乙将摩托车开来了,甲骑上摩托车便走了,甲的行为属于盗窃罪的间接正犯,乙对摩托车没有处分权,乙将摩托车拿来的行为并不是处分财物行为,乙实际上属于甲的犯罪工具。 与该题区分容易混淆的是盗窃罪的是盗窃罪的间接正犯。如果被骗人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处于可以处分被害人财产的地位的,则成立诈骗罪。至于受骗者是否具有这种权限或地位,需要综合以下因素判断:受骗者是否被害人财物的辅助占有者,受骗者转移财产的行 1(原则上,只要占有财产的人都有处分权)受骗者是否具有这种权限或地位,需要综合以下因素判断:受骗者是否被害人财物的辅助占有者,受骗者转移财产的行为(排除被骗的因素)是否得到社会一般观念的认可,受骗者是否经常为被害人转移财产等。 判断受骗人的处分权限和处分地位,需要考察各种因素: (1)受骗人是否得到了被害人的概括性授权。 (2)受骗人是否属于受害人阵营;受骗者属于受害一方的,行为人构成诈骗罪;受骗人属于骗子一方的,行为人成立盗窃罪。 (3)受骗人是否是财产的占有者或者辅助占有者。这种权限或者地位不仅包括法律上的权限和地位,还包括事实上的权限和地位。

研究对象有哪些

研究对象有哪些? 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 2、犯罪学的作用是什么? (1)认识犯罪 (2)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 (3)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4)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3、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些? 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统计研究法 5、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选题阶段 (2)制定研究计划阶段 (3)实施阶段 (4)对资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 (5)提出研究成果 6、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思想。 (1)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 (2)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 (3)认为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 7、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应具有哪几个原则? 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

8、菲力的犯罪三原因论。 人类学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因素 9、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 10、犯罪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哪些? 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11、犯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 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 12、犯罪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1)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随着犯罪产生的过程而出现 (3)复杂多样性 (4)累积而非淘汰式发展 13、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的规律是什么? 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三大规律 14、犯罪的起伏率表明什么问题? (1)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2)犯罪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依存性 (3)犯罪起伏具有潜伏周期和时间上的持续性 15、犯罪的消长率表明什么问题? (1)影响和制约犯罪率、发案率高低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即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它们构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始终处于激烈的斗

盗窃罪与诈骗罪2003版

盗窃罪与诈骗罪 一、盗窃罪 (一)盗窃罪的定义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500),或者多次(1年内3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的行为。 (二)盗窃罪构成条件 1、盗窃对象 必须是他人占有(控制)的财物,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司法解释,电、信用卡(使用数额)、电话费、发票(25、250、2500张起算点和加重情节))。此外: (1)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也构成盗窃罪。 (2)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 (3)盗窃发票的,成立盗窃罪。 2、盗窃行为 窃取行为是使用非暴力胁迫手段排除他人对财物的支配,建立新的支配关系的过程。 (1)盗窃:数额较大、一年内三次以上、入户(为盗窃目的进入,以家庭生活为内容,数额较小的(使用价值较大)也可能构成盗窃罪)、携凶(只要有可能伤害 他人就可能构成携凶,凶器比携凶抢夺范围大),满足任一条件成立盗窃罪。 (2)扒窃:在公共场所(不一定人多)近身(不要求贴身)盗窃他人财物。无须上述四种情状即可成立盗窃罪。 3、盗窃目的 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数额较大财物为目的。非法占有目的(“不法领得”):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可能具有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由“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构成。 下列两种不属于“非法占有目的”: (1)暂时性使用(暂时的使用妨害) 但是未经所有者或者占有者许可窃取他人财物,用后随意丢弃或者归还时已丧失特定价值的行为,仍然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成立盗窃罪。 (2)单纯的毁弃、隐匿 如为了隐瞒罪行而窃取物件的,对妨害侦查有意义,与取得财物的效用、利益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不能认定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三)盗窃罪的认定数额计算 1、物品

盗窃罪犯罪对象若干问题法律研究

盗窃罪犯罪对象若干问题法律研究 【论文提要】盗窃罪从古至今都是司法实践中常见、多发的犯罪之一,许多国家都将盗窃罪规定在财产犯罪之首。我国刑法在规定抢劫罪之后就对盗窃罪作了明确规定,司法解释对审理案件具体应用法律中的疑难问题作了具体解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盗窃罪犯罪对象本身的性质和形态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使犯罪认定非常困难,笔者希望通过对盗窃罪犯罪客体的研究,可以在界定处于模糊边界的几种特殊的盗窃罪犯罪对象范围时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以利于具体案件的处理,适应社会和刑法财产犯罪体系发展需要。 盗窃罪作为最古老的犯罪之一,即使在今天的任何国家,都是发案率很高的犯罪,许多国家都将盗窃罪规定在财产犯罪之首。我国刑法在规定抢劫罪之后就规定了盗窃罪。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财产的存在形态从单纯有体物逐渐扩展到无体物甚至虚拟财产;随着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财产的利用形态由主要供个人使用发展到商品交易的对象,财产之上的权利关系变得很复杂,这些都使得盗窃罪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其犯罪对象的界定,更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犯罪对象是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直接施加影响的具体的人或物,是犯罪客体的表现形式。因此盗窃罪犯罪对象本质特征即是体现财产所有权的物质形态,只有从财产所有权这一盗窃罪的客体特征入手,才能科学揭示盗窃罪对象的性质和范围。本文希望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关于盗窃罪犯罪客体不同学说的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刑法条文相关规定,对几个争议的犯罪对象进行研究,以期为盗窃罪犯罪对象找到更加合理明确的界限划分。 一、关于盗窃罪犯罪客体的演变 (一)大陆法系国家不同学说的争论与融合 在大陆法系的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的刑法理论中关于保护法益的含义类似于我国对犯罪客体的规定,因此我们在此使用法益的概念来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 1、日本刑法学说与判例的变化 日本刑法235条规定,窃取他人财物的,为盗窃罪。由此可见盗窃罪保护的是指他人的财产,但这里的财产究竟是指他人对财物的所有权及其他本权还是指单纯的对财物占有本身,在此问题上形成了本权说、占有说和中间说。 本权说认为,其保护法益是所有权及其他本权,他人的占有限于基于质权、租赁权、留置权等私法上的合法权限(即为本权)。在二战前,大审院的判例明确采取本权说。 占有说认为,财物的占有或持有本身是盗窃罪保护的法益,至于占有是合法还是非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