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良地质对道路工程影响之处理

不良地质对道路工程影响之处理

不良地质对道路工程影响之处理
不良地质对道路工程影响之处理

不良地质

对道路工程影响

在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良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现象,它们给建筑工程的稳定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有时道路工程必须通过地质构造不利的部位和不良地质现象多发的地段,因此对道路工程的损害时有发生。

道路通过岩石地区,岩层与岩石路堑边坡的产状关系控制着边坡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当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大于或等于边坡坡角时,边坡一般是稳定的。若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岩层因失去支撑而有滑动趋势;如此时岩层层间结合较弱或有软弱夹层,则易发生滑动。当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相反时,如岩层完整、层间结合好,边坡是稳定的;但如果岩层内倾向坡外的节理发育,层间结合差,则容易发生倾倒破坏。水平与直立岩层边坡一般是稳定的。

不良地质构造对道路边坡造成破坏的处理措施应是以防为主,及时治理。从两方面考虑制定治理措施。一是降低可能变形下滑岩体的下滑力;二是加强可能滑动面上的抗滑力。可采取地面排水、岩体内排水、削坡减重与反压、修支挡构筑物、锚固、灌浆、修护面等措施。还应考虑地震、断层等不良地质构造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一.我国的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地区的地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山区(地)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他还有岩溶、风砂等。

1.崩塌是岩块从陡峭边坡(山坡)向下崩落的现象。它来势迅猛,

对道路交通可造成直接危害。在设计中应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在施工中应清除坡面危石或采取坡面加固、调整水流等措施。

2.滑坡是大量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是山区主要病害之一。对于滑坡应以防为主,整治为辅。对于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滑坡可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及排水、力学平衡和改善滑动面土石性质的工程措施。

3.泥石流是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或山前区,与水文气象、人类活动有关,是突然爆发的、由泥砂石块组成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防治可考虑水土保持、跨越、排导和滞流拦截等措施。

4.对于岩溶地区修路应注意了解岩溶发育程度、形态和分布规律,充分利用某些可以利用的岩溶形态,避让或防治岩溶病害对路基稳定造成的影响。

5.风砂地区的道路应注意对路基的防护和防止砂埋,植物固砂是防治砂害的根本措施。

二. 对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工程处理的一般方法:

1.由淤泥和淤泥质土、水下沉积的饱和软黏土为主组成的软土在我国南方有广泛分布,这些土都具有较高的天然含水量、大的孔隙比、透水性差、压缩性高、强度低等特点。软土路基的主要破坏特征是路基的沉降过大引起路基开裂损坏。在较大的荷载作用下,地基易发生整体剪切、局部剪切或刺入破坏,造成路面沉陷和路基失稳。容易因孔隙水压力过大(来不及消散),剪切变形过大,造成路基边坡失稳。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换填法、挤密法、排水固结法等。选择处理方法除满足安全可靠的要求外,应综合考虑工程造价、施工技术和工期等问题。

2.湿陷性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由于大量节理和裂隙的存在,黄土的抗剪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主要病害有路基路面发生变形、凹陷、开裂,道路边坡发生崩塌、剥落,道路内部曰被水冲蚀成土洞和暗河。为保证路基的稳定,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时应注意采取特殊的加固措施,减轻和消除其湿陷性。可采取灰土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挤密桩等成本低、施工简便、效果好的方法进行处理,并采取措施做好路基的防冲、截排、防渗。加筋土挡土墙是黄土地区得到迅速推广的有效的防护措施。

3.膨胀土主要由具有吸水膨胀性和失水收缩性黏土矿物组成的,该土具有较大的塑性指数。在坚硬状态下该土的工程性质较好。但其显著的胀缩特性可使路基发生变形、位移、开裂、隆起等严重的破坏。膨胀土路基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减轻和消除路基胀缩性对路基的危害,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用石灰桩、水泥桩等其他无机结合料对膨胀土路基进行加固和改良,也可用开挖换填、堆载预压对路基进行加固。同时应采取措施做好路基的防水和保湿。如设置排水沟,采用不透水的面层结构,在路基中设不透水层,在路基裸露的边坡等部位植草、植树,可调节路基内干湿循环,减少坡面径流,并增强坡面的防冲刷、

防变形、防溜塌能力。

4.冻土分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性冻土两大类。冻土在冻结状态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融化后承载力急剧下降,压缩性提高,地基容易产生融沉。而冻土中产生的冻胀对地基不利。一般土颗粒愈细,含水量愈大,土的冻胀和融沉性愈大,反之愈小。在城市道路中,土基冻胀量与冻土层厚度成比例。土质与压实不均匀也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对于季节性冻土,为了防止路面因路基冻胀发生大变形而破坏,在工程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处理原则和方法来防止路基冻害:

4.1应尽量减少和防止地面或地下水源的水分在冻结前或冻结过程中渗入路基上部。可抬高路基,使其满足最小填土高度。

4.2选用不发生冻胀的路面结构层材料,了解不同路面材料、土基及路面下的冰冻深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使土基冻层厚度不超过一定限度。限制土基的冻胀量不超过允许值。

4.3对于不满足冻胀要求的结构,可采用调整结构层的厚度或采用隔温性能好的材料的措施来满足防冻胀要求。多孔矿渣是较好的隔温材料。

4.4为防止不均匀冻胀,防冻层厚度(包括路面)应不小于规范要求。

不良地质条件下管道基础处理与施工

不良地质条件下管道基础处理与施工 [ 摘要] 管道输送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运输手段,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设计、施工管道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介绍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几种方法以及灰土及砂垫层处理方法。 [ 正文] 0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用管道输送各种介质的范围及领域越来越广,距离越来越远。输送管道的设计、施工、维护等有它的特殊性,它和地形、地质、输送的介质、管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距离管道安装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采用直埋的方法最为普遍,而直埋管道的基础对不同地基、土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不良地质主要有:软粘土、杂填土、冲填土、膨胀土、红粘土、泥炭质土、岩溶、湿陷性黄土等。湿陷性黄土地区在我国土地面积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种土质中敷设管道,对地基的处理有着特殊的要求。本文着重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基础的处理与施工的几种方法。 1湿陷性黄土的分布 在我国,黄土和黄土状土广泛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且地层多、厚度大。在这些地区,一般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黄土分布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50~500 mm之间。黄土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以至在其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这是黄土的一种特殊性质。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大部分在黄河中游地区。 由于各地黄土堆积环境、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致使其在堆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别,湿陷性有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规律。 2管道地基处理 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因此管道对地基强度、稳定性及不均匀沉降有极为严格的要求。 2.1影响地基的几个因素 (1)强度及稳定性。当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结构的自重及附加荷载时,地基就全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 (2)压缩及不均匀沉降。当地基由于上部结构的自重及附加荷载作用而产生过大的压缩变形时,特别是超过管道所能允许的不均匀沉降时,则会引起管道过量下沉,接口开裂,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 (3)地震造成的地基土震陷以及车辆的振动和爆破等动力荷载可能引起地基土失稳。

不良地质路基基底处理

不良地质条件下路基基底处理方法 姓名:王壹杰 班级:道桥1301 学号:201309031036

不良地质路基处理 土木工程建设中,有时不可避免地遇到工程地质条件不良的软弱土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要求,需要先经过人工处理加固,再建造基础,处理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针对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可能产生的问题,采取人工的方法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达到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稳定和变形的要求,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增大地基承载力,防止剪切破坏或减轻土压力;改善地基土压缩特性,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改善其渗透性,加速固结沉降过程;改善土的动力特性防止液化,减轻振动;消除或减少特殊土的不良工程特性(如黄土的湿陷性,膨胀土的膨胀性等)。 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土木工程实践推动了软弱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基处理的方法多样化,地基处理的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并日趋完善,地基处理已成为基础工程领域中一个较有生命力的分枝。根据地基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上可以分为如表6-1所示的几类。 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表6-1 但必须指出,很多地基处理方法具有多重加固处理的功能,例如碎石桩具有置换、挤密、排水和加筋的多重功能;而石灰桩则具有挤

密、吸水和置换等功能。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适用范围及加固原理,参见表6-2。

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适用范围和加固原理表6-2 c u20kPa的粘 性土、松散粉土 和人工填土、湿 陷性黄土地基 等

发泡聚苯乙烯(EPS)重度只有土的1/501/100,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低压缩性,用于填土料,可有效减少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且根据需要用于地基的浅层置换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总结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 梁雄宇 1 林雄奇2 (四航局一公司贵都高速公路第九合同段项目部广东广州 510500) 摘要:在公路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已成为施工的首要问题,本文中以贾托坡及九条 龙隧道为例,分别阐述在不良地质隧道中小、中、大型溶洞的处理措施、塌方处理方法及开挖、 初支过程中施工方法。该文对类似九条龙隧道施工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路隧道不良地质施工技术 1、工程简介 贵都高速第九合同段隧道共两座,分别为贾托坡隧道及九条龙隧道,其布置形式为分离式双洞单向行车双向车道,设计速度100km/h,净高5m,净宽10.75m,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 两座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还存在冲积泥沙、粉沙、残积粘土。岩溶为隧址区主要不良地质问题,其次为崩坡堆积体。本文主要以九条龙隧道为主,介绍九条龙所受不良地质影响。崩坡堆积体位于九条龙隧道进口段,主要由碎石、角砾及粉质黏土组成,稍密至中密状为主。岩溶形态主要为溶洞、竖井、落水洞及岩溶漏斗等。根据地表地质调查资料,隧道区落水洞、竖井、岩溶漏斗星罗棋布,呈串珠状展布,岩溶垂直循环带极为发育。隧道开挖时遇到溶洞多次,施工难道度很大,其中九条龙隧道出口一大溶洞纵向跨越长达37m,横向宽15m,高出拱顶10m,深度约50m;遇到大小突泥不小于7次。 2、施工方法的选择 洞室的形成是通过开挖和支护两个施工阶段完成的。因此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支护方法也必然对整个隧道的稳定给予一定的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影响。 选择隧道的施工方法,应以地质条件为主,还要结合隧道长度、断面、结构类型、工期要求、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情况和综合效益等综合确定。 由于不良地质情况下围岩自稳能力差,因此开挖后需要及早施作初期支护,并闭合成环,提高承载能力,因此决定采用短台阶法作为基本施工方法。采用拱

隧道不良地质安全专项方案word参考模板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述 1 1、工程概况 1 2、主要技术标准 2 3、工程地质、水文特征及气象条件 2 4、主要工程数量 4 5、不良地质 4 三、安全生产目标 5 四、安全组织机构 5 五、人员机械设备配置 6 1、劳动力组织 6 2、机械设备7 六、隧道不良地质处治方案8 1、岩溶处理8 2、岩溶水处理8 3、洞口堆积体处理9 七、隧道不良地质安全施工方法9 (一)、隧道进口松散堆积体9 1、隧道进口岩层9 2、超前地质预报9 3、施工方法9 4、施工技术措施10 (二)、过岩溶地段突水涌泥专项施工方案11 1、超前地质预测预报11 2、超前预注浆堵水11 3、开挖、支护、二衬11 4、开挖后隧道周边岩溶发育情况探测12 (三)、隧道坍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5 1、施工原则15 八、隧道施工逃生、救生通道方案16 九、隧道排水施工方案18 1、地表水18 2、隧道洞内排水18 十、监控量测实施方案19

(一)、组织机构、人员及设备19 1、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19 2、主要设备19 (二)、监控量测程序和项目20 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20 (三)、监控量测点布置及方法20 (四)、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23 十一、隧道施工安全措施24 (一)、隧道开挖24 (二)、初期支护26 (三)、步长控制27

隧道不良地质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调查及现场勘察资料; (3)织纳高速公路总监办《织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4)《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规范; (6)《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7)《《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8)公司拥有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成果、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及多年积累的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二、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头道河隧道位于渝昆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九条南北纵向线之一,昭通至会泽段高速公路是渝昆高速G85中的一段,是云南省干线公路网昆(明)水(富)高速的组成部分,是“滇东北镇群规划”的综合经济发展轴,是加快形成云南省“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的发展战略格局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项目其北接已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G85渝昆高速会泽至待补段,南接已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G85渝昆高速功山至嵩明段,路线全长104.409681公里。 本隧道位于第5合同段(下K41+100~K58+998.54)K57+450~K58+265,路线长17.89854公里,头道河隧道进口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箐口村箐发组,出口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阿都箐村头道河自然村。 主洞采用r1=5.50米的单心圆曲墙衬砌断面,内轮廓净空宽度

不良地质路基处理word版

不良地质路基处理 第一节概述 土木工程建设中,有时不可避免地遇到工程地质条件不良的软弱土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要求,需要先经过人工处理加固,再建造基础,处理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针对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可能产生的问题,采取人工的方法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达到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稳定和变形的要求,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增大地基承载力,防止剪切破坏或减轻土压力;改善地基土压缩特性,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改善其渗透性,加速固结沉降过程;改善土的动力特性防止液化,减轻振动;消除或减少特殊土的不良工程特性(如黄土的湿陷性,膨胀土的膨胀性等)。 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土木工程实践推动了软弱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基处理的方法多样化,地基处理的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并日趋完善,地基处理已成为基础工程领域中一个较有生命力的分枝。根据地基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上可以分为如表6-1所示的几类。 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表6-1

但必须指出,很多地基处理方法具有多重加固处理的功能,例如碎石桩具有置换、挤密、排水和加筋的多重功能;而石灰桩则具有挤密、吸水和置换等功能。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适用范围及加固原理,参见表6-2。 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适用范围和加固原理表6-2 c u20kPa的粘 性土、松散粉土 和人工填土、湿 陷性黄土地基 等

发泡聚苯乙烯(EPS)重度只有土的1/501/100,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低压缩性,用于填土料,可有效减少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且根据需要用于地基的浅层置换

采用重量100400kN的夯锤,从高处自由落下,在强烈的冲击力和振动力作用下,地基土密实,可以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不良地质土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不良地质土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结合不良地质土中的盐渍土,对其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首先概 述了盐渍土,阐述了盐渍土对道路路基施工的主要影响,对加强盐渍土路基施工 质量控制的策略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盐渍土;道路路基施工;影响;质量控制 盐渍土作为一种特殊土,对道路路基施工具有重要影响,导致多种道路路基 病害的形成。比如用碱性成分的盐渍土填筑路基时,因其具有一定的膨胀性,不 利于道路路基的稳定与强度性。以下结合盐渍土,就不良地质土路基施工质量控 制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盐渍土的概述 盐渍土是指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在道路工程中,盐 渍土是指地表下1.0m内易溶盐含量平均大于0.3%的土。盐渍土在我国分部较为 广泛,并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的甘肃北部、新疆、青海、宁夏、西藏北部和内蒙 古中西部,加上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形封闭,所以盐渍化类型多种 多样,盐渍化程度差异较大,所以是防治道路盐渍化危害的重点地区。长江口以 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的滨海盐土面积小分布零星,但也有逐年 增加的趋势。 二、盐渍土对道路路基施工的主要影响分析 1、硫酸盐渍土的松胀和膨胀性影响路基稳定。硫酸盐渍土一般是指氯—硫酸 盐渍土和硫酸盐渍土,这类硫酸盐在干燥状态时,并无吸水性,但遇水后会慢慢 吸湿、溶解,最后呈溶液状。如果路基处于硫酸盐渍土中,就会使主体结构破坏、变松的现象,即为硫酸盐渍土的松胀性,这一现象多发生在地表土层,往往引起 路肩及边坡土体变松,影响路基稳定。而然后从溶液中再结晶沉淀时便要吸收相 应的水分子成结晶状,体积增大而使土体产生膨胀,尤其在秋冬季,就会引起路 基季节性的隆起和下沉,也会造成路基不稳定。 2、碳酸盐对土膨胀性的影响往往造成路基塌陷。盐渍土的含盐类型多为硫酸盐,碳酸盐和氯化物,而其中的钠、镁和钾盐都属易溶盐,这些盐类成为土颗粒 之间胶结物的主要成分,干燥状态下它具有强度高,压缩性小的特点,但遇水后,可溶性盐类溶解,土体在荷载或自重作用下下沉。通过试验证明,当土中 Na2CO3含量超过0.5%时,其膨胀量即有显著增大。由于碳酸盐的膨胀作用,在 路基遇水时,往往造成边坡坍塌和路基泥泞。 3、盐渍度对土的塑性的影响往往造成路基失稳。盐渍土对基础和地下设施的腐蚀分为物理侵蚀和化学腐蚀,物理侵蚀常发生在温度变化大或干湿交替的部位,而化学腐蚀的一种方式是当硫酸根含量超限时,与混凝土的碱性固态游离石灰和 水化铝酸钙结合,生成硫铝酸钙结晶或石膏结晶,产生膨胀力。一旦自然条件改 变或浸水,地基中的易溶盐被溶解土体结构破坏,力学强度降低,甚至产生严重 的溶陷、膨胀和腐蚀,使建筑物裂缝、倾斜或结构被腐蚀破坏。另外当含盐量超 过土中水分所能溶解的盐分时,颗粒间将有盐结晶,遇水时被溶解,使土的空隙 加大,引起土颗粒移动,增大了土的压缩量和不稳定性,因此,填土中不得有盐 结晶。 三、加强盐渍土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1、合理选择料场。选择料场要选择储量丰富,保证满足路基填筑需要,故需做好事前勘察工作;注意料场材料间性能差异性要小,否则路基各层材料的含盐

公路路基不良地质处理与分析

公路路基不良地质处理与分析 摘要:为了促进每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公路项目往往需要穿越一些地质 复杂的地区。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公路工程已成为建设项目中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经验积累,克服各种恶 劣地质条件对公路建设及其正常运行的影响,尽量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本 文通过笔者的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公路施工常见的不良地质与处理方法,并进 行了讨论。 关键词:公路工程;条件;不良地质;处理措施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处理不 良地质断面,促进城市交通发展,确保路堤安全指标,防止地质恶劣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社 会形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压力。我国从法律上明确了道路等级,对路基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因此,道路建设工程要严格把好路基质量,提高道路工程的工作水平,以达到国家规定的 法定标准。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道路建设存在诸多不利的地质条件,容易发生涝渍和风沙 堤现象,增加了施工难度。为此,要研究和探讨市政路段路基不利的地质条件,找出合理的 治理方案,解决地质条件恶劣造成的干扰。 1地质条件在公路施工中的重要性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穿越多个不同的地形地貌,遇到各种复杂的地质问题,给高速公路的安全施工造成巨大的障碍。例如,由于覆盖范围广泛,对路基工程的影响 是线性结构。它具有长距离,与大自然接触的特点。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路面使用质量和 使用寿命。桥梁是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河流,山谷或道路的线路需要安装桥梁, 这也是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主线。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如果不注意地质条件,会造成桥墩倒塌,影响桥梁的安全。同一公路隧道工程地质环境的内涵也十分广泛,包括地层特征,地下 水状况,隧道开挖前地层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地温梯度等。因此,围岩稳定性是一个较好的 地质环境指标,也是研究隧道围岩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 不良地质现象是指建造不良或不良的地质动力现象。它指的是由地外力量作用而产生的 各种地质现象,如滑坡,滑坡,沉降,泥石流等。不仅影响场地的稳定性,还影响道路基础,边坡工程,隧道桥梁等特定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2.1滑坡 山体滑坡是公路建设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在客观环境下,某些岩体沿弱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山体滑坡的具体原因如下: (1)地形的原因 高陡的斜坡或陡峭的山崖使斜坡上部的软面形成正面状态,岩石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 岸边的锋利的山脊也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2)地质原因 松散的沉积物,特别是粘土和黄土浸泡,凝聚力下降,大大增加其滑动性。基岩地区的 滑坡通常与薄弱的岩层如页岩,粘土岩,泥灰岩和板岩有关。当构成斜坡的岩石具有不同的 岩石性质时,较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特别是下面的硬岩石和顶部上的松散积聚。 2.3坍塌 坍塌是指岩石与土体突然从母岩壁上冒出,使岩体崩塌,滚动的现象。坡度条件是崩溃 的根本原因。在黄土地区,坡度可能会超过50°。当坡度大于45°,高差大于25米时,由松 散的岩土组成的坡面可能会发生小规模的塌陷。当坡度大于50°,海拔大于50米时,可能发 生大于45米的大差异尺度崩溃。松散破碎的岩石容易发生崩塌,当软岩层与硬岩层发生夹 层时,由于风化硬岩的突出差异,在接触面容易导致崩塌。施工不当很容易导致倒塌。在公 路施工过程中,山体开挖或斜坡脚土体大量开挖,会削弱边坡的支护力,容易造成倒塌。

不良地质路段处理措施

推荐线不良地质统计表 1)软基、翻浆、沉陷 整治原则 在冻胀翻浆地段上的路基,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路线尽量设置在干燥地段,当路线必须通过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采取预防措施。其次,应根据地区与路段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原则,采取合理处治方案。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应做好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处理,并保证一定的路基填土高度。 病害治理 做好地基处理:对于沿线翻浆严重路段,采用水稳定性好、冰稳定性好、强度高的碎石、砂卵砾石等粗颗粒换填表层容易翻浆的粉土、粘土、泥炭、草甸等松软垫层,从土质这一根本问题上解决翻浆问题。换填一般不超过1m,特殊情形下最大换填深度不得超过3m。

做好路基排水:在路堤两侧设置排水沟、挖方段设置边沟、路堑坡顶设置截水沟、地下水位特别高的路段设置渗沟或加深边沟,以有效地排除或拦截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向路基,从而降低路基附近的地下水位,减少冻结过程中水分聚流的来源;在路线跨越河流、溪沟或其它地表有水流的地段增设桥梁、涵洞,减少路基涉水或过水,以保证路基尽量与水隔离。同时,使桥梁涵洞与排水沟渠组成一个完整畅通的排水系统。 做好路基设计:可从提高路基填土高度、设置隔离层和换土等几个方面进行。提高路基填土高度,增大路基边缘至地下水或地面水水位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冻结过程中水分向路基上部迁移的数量,使冻胀减弱,使翻浆的程度和可能性变小。提高路基同时也保证了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设置隔离层是在路基中一定深度处填筑透水性材料,防止水分进入路基上部,从而保证土基干燥,起防治冻胀与翻浆的作用。在低填或零填的翻浆路段设置隔离层其效果与作用等同于地基换填土处理;在路基上部采用水稳定性好、冰稳定性好、强度高的粗颗粒土,以提高土基的稳定性和强度。一般在路基上部填筑60~80cm厚的粗颗粒土,路基可以基本稳定。 加强路面结构:为使翻浆路段的路基在承受一定的行车荷载时保持稳定,工可研究中推荐面层结构为沥青砼柔性路面,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砂砾(或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结构层,底层则采用级配砂砾(或级配碎石)透水层。 综上所述,治理软弱路基可用“截、降、引、切、换、补”六个

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方法

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方法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的规模也不断的增大,城市人口流量还在增加、再加上机动车辆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交通状况不断恶化。为了改善交通环境,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兴建地下铁道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如最近几年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便兴建了大量的地下铁道。由于在城市中修建地下铁道,其施工方法受到地面建筑物、道路、城市交通、水文地质、环境保护、施工机具以及资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各自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将就城市地下铁道施工方法分别加以介绍。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地质和水文条件、以及地面和地下障碍物、施丁设备、环保和工期要求等因素,经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首选方案。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如阻断交通时间较长,噪声与震动等对环境的影响。 隧道通过特殊地质地段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施工前应对设计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深入细致地作施工调查,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备足有关机具及材料,认真编制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使工程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目的。反之,即便地质并非不良,也会因准备不足,施工方法不当或措施不力导致施工事故,延误施工进度。 2.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时,应以“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检查、稳步前进”为指导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时,应以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断面型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机械装备、工期和经济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同时应考虑围岩变化时施工方法的适应性及其变更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工程失误和增加投资。 3.在隧道开挖方式选择上,无论是采用钻爆开挖法、机械开挖法,还是采用人工和机械混合开挖法,应视地质、环境、安全等条件来确定。如用钻爆法施工时,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既能使开挖轮廓线符合设计要求,又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破坏。爆破应严格按照钻爆设计进行施工,如遇地质变化应及时修改完善设计。 4.隧道通过自稳时间短的软弱破碎岩体、浅埋软岩和严重偏压、岩溶流泥地段、砂层、砂卵(砾)石层、断层破碎带以及大面积淋水或涌水地段时,为保证洞体稳定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钢管、管棚、地表预加固地层和围岩预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对地层进行预加固、超前支护或止水。

隧道不良地质处理施工经验

隧道不良地质处理施工经验介绍隧道地质勘查设计中只能初步判山体中地质和水文条件情况,局部不良地质很难勘查发现,即使发现也只能初步判断设计,所以在隧道施工前和施工中超前地质探测预报至关重要,只有详细了解地质条件才能确定正确的施工方案,才能达到预防为主的效果。虽然地质条件千变万化,但对应其施工方案方法通过总结也不难归纳,下面我就在修建隧道中,常遇到一些不利于施工的特殊地质地段的施工方案方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一、总体简介 特殊地质段如膨胀土围岩、黄土、溶洞、断层、松散地层、流沙、岩爆等,在开挖、支护和衬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发生土石坍塌,坑道支撑变形,衬砌结构断裂,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隧道穿越含有瓦斯的地层,更严重地威胁着施工安全。※隧道通过特殊地质地段施工时总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施工前应对设计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深入细致地作施工调查,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备足有关机具及材料,认真编制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使工程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目的。反之,即便地质并非不良,也会因准备不足,施工方法不当或措施不力导致施工事故,延误施工进度。 ※2、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以“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检查、稳步前进”为指导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时,应以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断面型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机械装备、工期和经济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同时应考虑围岩变化时施工方法的适应性及其变更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工程失误和增加投资。 3、隧道开挖方式,无论是采用钻爆开挖法、机械开挖法,还是采用人工和机械混合开挖法,应视地质、环境、安全等条件来确定。如用钻爆法施工时,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既能使开挖轮廓线符合设计要求,又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破坏。爆破应严格按照钻爆设计进行施工,如遇地质变化应及时修改完善设计。 ※4、隧道通过自稳时间短的软弱破碎岩体、浅埋软岩和严重偏压、岩溶流泥地段、砂层、砂卵(砾)石层、断层破碎带以及大面积淋水或涌水地段时,为保证洞体稳定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钢管、管棚、地表预加固地层和围岩预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对地层进行预加固、超前支护或止水。 5、为了掌握施工中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以及确定施工工序,保证施工安全,应实施现场监控量测,充分利用监控量测指导施工。对软岩浅埋隧道须进行地表下沉观测,这对及时预报洞体稳定状态,修正施工方案都十分重要。 6、穿过未胶结松散地层和严寒地区的冻胀地层等,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外,均可采用锚喷支护施工。爆破后如开挖工作面有坍塌可能时,应在清除危石后及时喷射混凝土护面。如围岩自稳性很差,开挖难以成形,可沿设计开挖轮廓线预打设超前锚杆。锚喷支护后仍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护能力时,应及早装设钢架支撑加强支护。

关于在特殊路段及不良地质路段路基处理方法

特殊路段及不良地质路段路基设计 1潮湿(过湿)地基处理 本项目路线K7+330至K7+880与K13+080至K15+315为新建路段。经过水稻田淤泥路段,地表50~150cm为腐殖土,含水量较高,压缩性大,土质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难以达到路基压实度要求。路线局部挖方路段或低填路段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对路基的稳定影响较大。潮湿地基指标按此控制:天然含水量W≥35%,抗剪强度≤35KPa。 处理措施:①填方路段,清除表层腐殖土,换填50~80cm碎石、石渣(硬质岩)等水稳定性好的材料做垫层,路基基低及两侧纵横向预埋碎石盲沟引排地下水。②挖方路段或低填路段,应超挖80cm换填透水性材料,技术指标按路床标准执行。若仍需处理,可处理深度可加深至1.0~1.5m,并与边沟下盲沟连通共同排除地下水。 2低填浅挖路段处理 路堤高度小于路面厚度及床高度的低填路基,地基土无法满足路床技术指标时,应超挖至路床底部标高(换填透水性材料并进行填前碾压,若受地下水影响,应增设纵横向盲沟) 对于挖方路段,开挖至到位后,若发现路床范围无法满足路床技术指标时,应反馈给设计单位进行动态设计。处理措施是在路面低面以下超挖80cm,并进行填前碾压,压实度不小于94%,路床换填透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小于95%,对应地下水发育的路床换填深度加深至1.0~1.5m,并采取碎石盲沟引水。 3填挖交界处理 为了保证填挖交界段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当地面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路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2.0m的台阶,并以4%的横坡向内倾斜;对于横向挖填交界处,当填方部分不足一个行车道时,应超挖至少一个行车道宽度。 纵向挖填交界处,地面纵坡陡于1:2.5时,对挖方区路床8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超挖长度不小于10m,路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3.0m的台阶,并以4%的横坡向内倾斜。 横向挖填交界处,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对挖方区路床80cm范围内土体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494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A Group Or Social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 o Abide By The Rules Or Rules Of Action And Require Its Members To Abide By Them. Different Industries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Rules Of Ac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s According T o The Plan And Requirement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通用范本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团体或社会组织中,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规则,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隧道工程是铁路、公路、水利、煤碳和矿山建设常见的施工项目。从总体上看,随着科技进步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隧道施工事故大幅度减少,但由于隧道工程的复杂性和其它种种原因,隧道施工仍比其它施工工程作业事故相对频繁而严重,尤其是不良地质遂道,坍塌、爆破、触电和高处坠落等惯性事故时有发生。 1 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俗话说:怕软不怕硬,怕湿不怕干。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作业面狭窄,工序之间干扰大,作业环境

路基通病及防治措施

路基通病及防治 一、路基行车带压实度不足 路基施工中压实度不能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甚至局部出现弹簧现象,主要原因是: 1.压实遍数不合理。 2.压路机质量偏小。 3.填土松铺厚度过大。 4.压实不均匀,局部有漏压现象。 5.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特别是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造成弹簧现象。 6.没有对上一层表面浮土或软弱层进行处治。 7.土场土质种类多,出现异类土壤混填,尤其是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德尔土壤, 形成了水囊,造成弹簧现象。 8.填土颗粒过大(>10cm),颗粒之间间隙过大,或采用不符合要求的填料(天然稠度 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 处治措施 1.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2.对于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过湿土翻晒,拌合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 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3.对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可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压实。 二、路基边缘压实度不足 原因分析 1.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按超宽填筑要求施工。 2.压实机具碾压不到边。 3.路基边缘漏压或压实遍数不够。 4.采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边缘带(0-75cm)碾压频率低于行车带。 预防措施 1.路基施工应按设计的要求进行超宽填筑。 2.控制碾压工艺,保证机具碾压到边。 3.认真控制碾压顺序,确保轮迹重叠宽度和段落搭接超压长度。 4.提高路基边缘带压实遍数,确保边缘带碾压频率不低于行车带。 处理措施 1校正坡脚线位置,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时,返工至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注意:亏坡补宽时应开蹬填筑,严禁贴坡),控制碾压顺序和碾压遍数。 三、路堤边坡病害 路基边坡的常见病害有滑坡,落石,崩塌,堆塌,表层溜坍,错落,冲沟等。 一、边坡滑坡病害及防治措施 原因分析 1.设计对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影响考虑不充分。 2.路基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不均。 3.换填土时清淤不彻底。 4.填土速率过快;施工沉降观测,侧向位移观测不及时。 5.路基填筑层有效宽度不够,边坡二期贴补。 6.路基顶面排水不畅。 7.用透水性较差的填料填筑路堤处理不当。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2021)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 (2021)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11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2021) 隧道工程是铁路、公路、水利、煤碳和矿山建设常见的施工项目。从总体上看,随着科技进步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隧道施工事故大幅度减少,但由于隧道工程的复杂性和其它种种原因,隧道施工仍比其它施工工程作业事故相对频繁而严重,尤其是不良地质遂道,坍塌、爆破、触电和高处坠落等惯性事故时有发生。 1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俗话说:怕软不怕硬,怕湿不怕干。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作业面狭窄,工序之间干扰大,作业环境差,不安全因素多,加上防护措施不落实,很容易发生各类事故。但是,造成隧道施工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不只是客观条件,主要是主观因素。

(1)领导管理不善 少数施工企业管理者,满足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对隧道施工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作认真分析研究,不作事故预想;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安全与管理、安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偏重进度,以包代管,追求收入,忽视安全;有的企业把隧道工程分包给民工队伍施工,缺乏监督检查,工期没有保证,安全也没有保障。 (2)施工秩序不良 有的企业不能坚持科学施工,隧道施工支护不及时,衬砌远远落后于掘进,特别是喷锚支护不符合要求,甚至无支护盲目掘进;有的机械设备不配套,故障不能及时排除,“三管两路”无序,材料、机具堆放不齐,通风排烟不畅,施工难以正常进行,潜伏着大量事故隐患。 (3)职工违章违纪 不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有章不循,有禁不止,明知故犯,满不在乎,逞能冒险,无知蛮干,劳动纪律松弛,酿成

浅析地质不良地段路基基底的处理

浅析地质不良地段路基基底的处理 发表时间:2015-11-17T16:22:10.6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作者:陈晓何伟才 [导读] 贵州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地基是道路质量的基础,施工单位应沉着面对这种地形,选择合适的方案,对不良地段路基进行改造,保证公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贵州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在高速公路方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样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也便对公路在施工质量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路基的工程施工当中,尤其是存在不良的地质以及特殊路基的工程当中,技术人员通常在细节的问题上没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路基病害,本文就针对不良的地质路段以及特殊路基处理方法及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常见的不良路基类型及其特点,并简单的论述了相应的处理技术,望能与同行互相学习,以促进我国公路地质不良地段路基基底的处理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公路工程;不良路基;基底处理 我国地形分为三级阶段,包括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等等多种地形,因此道路建设需要考虑到各种地形地貌。地基是道路质量的基础,施工单位应沉着面对这种地形,选择合适的方案,对不良地段路基进行改造,保证公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1.常见的不良路基及其特点分析 1.1软土路基 软土路基通常由淤泥、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压缩性软弱土层所构成的路基。软土路基的特点是存在较高的压缩性、土体的天然含水量高、抗剪性差、透水性差以及具有流变性与触变性等。软土往往具有自身的结构稳态,若该结构被破坏,则土体的整体强度将迅速崩溃,甚至发生土体流动,造成路基坍塌。软土路基内部结构破坏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且不受其他外力荷载下,其强度将会缓慢回复,但不会回复至原有结构的强度。因此,软土路基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施工,将导致路基塌方、失稳、桥台损坏、路面开裂等严重的路况问题。软土路基导致的公路路面抗剪性差,在长期受到路面荷载的作用,可能导致巨大的事故。 1.2湿陷性黄土路基 这类不良路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湿陷性系数超过0.016,而由于黄土地质孔隙均超过1.0。湿陷性黄土主要由粉土颗粒组成,粉土颗粒大多数都是松散的多孔结构,在外界压力或水分的作用下,黄土的土体结构极易被破坏,若将湿陷性黄土路基直接作为公路路基的话将难以保证公路的强度,路面易发生沉陷。 1.3膨胀性路基 这类不良路基也具有鲜明的特点,膨胀性路基的土体往往会随着含水量的变化,体积发生改变,土体在吸水状态下,则加速膨胀,失水状态下,则加速收缩。膨胀土体中体积大于0.002米的黏粒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黏粒具有较高的自由膨胀率,若直接作为公路路基,则会在降水与干旱时发生剧烈变动,路基受到破坏,以致发生路面沉陷、坍塌、滑坡等问题。 1.4冻土路基 在我国西部高原及东北大小兴安岭等地区,由于环境因素,存在冻土路基,冻土路基顾名思义就是由带冰的土壤及岩石组成。这类不良地基看似坚硬,但若直接作为公路路基,则将在路面荷载及温度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压密沉降或热融沉降的问题,对公路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1.5岩溶路基 这类不良路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下的石灰岩长期受到地下水的侵蚀,以致路基中岩石被分解成大小形状不一的溶洞,严重破坏了地基的整体承载力,若将岩溶路基直接作为公路路基,则在内部溶洞形成后,导致路面结构受损。且岩溶路基由于地下水侵蚀,还易出现溶泉及冒水等问题,严重影响路基的强度,甚至导致路面变形。 1.6沙漠路基 在我国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存在大量沙漠路基,沙漠路基主要由单一的沙粒组成,沙粒由于粉黏粒含量不高、表面积较大、缺乏粘聚力、水稳性良好、较强的松散性。若将沙漠路基直接作为公路路基将出现粘结性差、不易成型及抗剪性差等问题,路面难以压实,缺少稳定性,边坡失稳滑坡现象严重[1]。 2.各类不良路基的有效处理措施分析 2.1软土路基的处理措施 在公路建设中,软土路基属于最常见的不良路基,因此有效的改善地基的措施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下列几项:一是填料垫层法,填料垫层法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等优点。简而言之填料垫层法,就是将软土路基中,使用特性优良的材料替换软土部分,换填的材料应选择稳定性强、无腐蚀性的砂石材料等,挖除软土并置换了填料后,应分层的对填料进行压实。填料的置换应科学考虑到填料的厚度,只有足够厚度的填料,才能加强路基的抗剪性,提高路基的承载力;二是强夯法,使用强夯法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时,需要将夯击的最后两次夯击量之和低于15厘米,且夯沉量之差要控制在5厘米以下,以保证路面在夯击作用下,更加密实稳定;三是排水沉降法,在软土路基中可设置各种排水设备,再对软弱土体施加荷载,使内部孔隙水排除,进而使软土路基得到不断的沉降固结,常用的排水沉降法有堆载预压、真空挤压及联合挤压等。另外还有其他处理软土路基的方法如:水泥搅拌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2.2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路基在我国较为常见,此类中湿性或干燥的膨胀土,在实际施工中大多采用重夯、强夯、辗压进行处理,之后使用石灰土对其进行改良,将处理后的地表进行封层。若是潮湿性黄土、地下水水位高及填方较低的路段,应使用换填、挤压淤泥、碎石桩等施工技术进行处理,另外还需要长期对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观测,统计其沉降值,保证路基处于稳定的状态。 2.3膨胀路基的处理措施 膨胀路基通常禁止作为公路路基进行施工,膨胀路基根据其膨胀程度可分为强、中、弱三类,强膨胀土通常不作为路基,而中、弱膨

不良地质路段和特殊路基处理方法及质量控制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e9191382.html, 不良地质路段和特殊路基处理方法及质量控制思路 作者:胡海波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第16期 摘要:我国的道路建设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不良地质路段的处理和特殊路基的处理上仍然还有明显的不足,由于技术的不规范和工艺水平不达标,一些本可以简单解决的路基病害却一再发生。文章就一些常见问题作了简单阐述,详细分析了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策略。 关键词:公路建设;特殊路基;不良地质路段;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4-0091-02不良地质路段是指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地质不适合建设,存在岩体不完整,土质含水过大或是出现断层的路段,在实践中,很多土质结构都属于不良地质,比如软粘土、红粘土或是膨胀土,在这些地质上建设的道路往往十分不稳定,质量也会出现问题。特殊路基是指在不良地质或是不良气候条件下修建的道路路基,它的种类很多,比如软土地区路基,冻土地区路基,采空区路基等,特殊路基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处理,会给工程带来巨大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良地质与特殊路基引发的质量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在道路建成后因为路基不稳使道路整体出现下沉;因为路基沉降出现的不均匀现象而导致路基从横向发生开裂;在建设时没有将路基打稳,使得道路滑动或是道路边坡出现坍塌。这些问题在道路建设中较为常见,而且一旦出现,造成的损害较大,修复工作十分困难,往往要进行返工,这样不仅减慢了工程进度,给企业造成利益损失,而且还可能给以后的交通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2具体方法 2.1纵向填挖交界路段处理 对于填挖路段,填挖方结合部的处理直接关系着整体路基的稳定性,为减少填多层土工格栅,并在填挖交界处设置横向渗沟,以阻断地下水排泄途径。纵向填挖交界处设置过渡段,填高大于5m小于12m时,过渡段不小于20m,填高小于5m时过渡段不小于15m。过渡段填方路基填料采用碎石土填筑。为了减少纵向路基结合部不均匀沉降及增加路床的稳定性,填挖交界处的挖方段路基超挖80cm,然后回填合格填料,保证路床CBR满足设计要求。当填挖过渡段原地面缓于1∶2.5时,在清表后,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基;当填挖过渡段原地面陡于

不良地质条件下地基处理与施工

不良地质条件下给水管道基础处理与施工论文 关键字:湿陷性黄土灰土湿陷厚度管道地基垫层施工处理基础 摘要:管道输送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运输手段,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设计、施工管道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介绍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几种方法以及灰土及砂垫层处理方法。关键词:不良地质条件湿陷性黄土管道施工管道地基处理方法 0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用管道输送各种介质的范围及领域越来越广,距离越来越远。输送管道的设计、施工、维护等有它的特殊性,它和地形、地质、输送的介质、管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距离管道安装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采用直埋的方法最为普遍,而直埋管道的基础对不同地基、土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不良地质主要有:软粘土、杂填土、冲填土、膨胀土、红粘土、泥炭质土、岩溶、湿陷性黄土等。湿陷性黄土地区在我国土地面积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种土质中敷设管道,对地基的处理有着特殊的要求。本文着重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基础的处理与施工的几种方法。 1湿陷性黄土的分布 在我国,黄土和黄土状土广泛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且地层多、厚度大。在这些地区,一般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黄土分布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50~500 mm之间。黄土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以至在其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这是黄土的一种特殊性质。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大部分在黄河中游地区。 由于各地黄土堆积环境、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致使其在堆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别,湿陷性有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规律。 2管道地基处理 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因此管道对地基强度、稳定性及不均匀沉降有极为严格的要求。 2.1影响地基的几个因素 (1)强度及稳定性。当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结构的自重及附加荷载时,地基就全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 (2)压缩及不均匀沉降。当地基由于上部结构的自重及附加荷载作用而产生过大的压缩变形时,特别是超过管道所能允许的不均匀沉降时,则会引起管道过量下沉,接口开裂,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 (3)地震造成的地基土震陷以及车辆的振动和爆破等动力荷载可能引起地基土失稳。 (4)地基渗漏量或水力比降超过容许值时,会发生水量损失或因潜蚀和管涌而可能导致管道破坏。 当管道的天然地基存在上述四类问题之一或几个时,应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以确保管道的安全正常运行。在确定管道基础处理方案时,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几种处理方法进行技术、经济以及施工进度等方面的比较。合理的地基处理一定是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又能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 2.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管道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考虑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同时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管道的地基处理不同于其它建筑物地基的处理,管道地基处理主要是全部或部分消除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