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与人生笔记

美学与人生笔记

1.1美字的意义

萧兵: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最初是羊人为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过“美,甘也,从羊从大。”宋代的徐铉也说过“羊大为美”王政认为羊生殖崇拜为美。羊等价交换物为美形状越大,越值钱。

1.2美的诞生

1.从逻辑上看

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粗到精

2.从审美风俗上看

黑齿为美,泰国“长颈为美”,牛仔服,“三寸金莲”,头尖为美,十指黄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从审美实践的作品来看

精卫填海,自然山水,山水诗人--谢灵运,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米罗的维纳斯,从形象到抽象。

1.3美学学科诞生的意义

一、鲍姆嘉通:美学的任务

1、美学的目的是感性知识的完善

2、应该避免的感性知识的不完善就是丑

3、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低级的认识,美的艺术的理论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这就是美学的核心。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卢梭: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幸福。

二、美学学科带来的意义:

1、理性大潮中的感性学: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意义

2、美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意义

3、美学学科的独立:人类知识体系健全的启示意义康德:美是非观功利而令人愉悦的

2.1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一)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

1.毕达哥拉斯,凡物皆数,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2.亚里士多德,一个美的事物应有一定的大小体积和安排。

3.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4.荷加兹,美在于多变化的蛇形线,越是曲线的越美。

5.朗基努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6.奥古斯丁,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和谐、适宜。

7.夏夫兹博里,凡是美都是和谐的比例合成的。

8.越诺尔兹,自然的最一般的形式就是最美的形式。

9.博克,美的事物的特征,小、光滑、逐渐变化、不漏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

10.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也有它的问题,这种属性很难推广,很难普遍,

很难是唯一的标准,这种属性是它的基础之一。

2.2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二)

西方关于美的探讨途径二、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研究美

1.快感说。伊壁鸠鲁:无论什么时候,美不能产生愉悦,我就向美和那些无端赞美美的人啐唾沫。美是自然的,但不是必须的。(快感派代表人物)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快感和同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随从,而且也是形成美与丑的真正的本质。

2、无意识的宣泄的快感说:弗洛伊德:美感肯定是从感性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寇鹏程:人生存的基本状态:压抑。无意识的目的得到满足。

3、心理距离说:瑞士的布洛提出的“距离”说:美是人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里距离的结果,如果人与对象有直接的利害得失的功利关系,则往往只能有切身的利益考虑而不会有审美产生。

4、夏夫兹博里:第六感官说。

5、古鲁斯:内模仿。内心对外在事物的模仿:比如赛马。人内心跟随马儿奔腾,对情景的内模仿。

思考题:1.怎样评价美的主观说?2、怎样评价美是愉悦?3、怎样理解距离说?

2.3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三)

对美的探讨,客观理念说: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

1、理念如何派生事物:是“分有”,具体事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有了同名的理念——代表人物柏拉图。

2、一样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本身分有美,美是美本身。

3、普洛丁流溢说:太一—理的世界—世界精神—个别心灵—感性物体,美是由于他们分享的一种理式。所说的美跟中国的道相似: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4、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很容易导致完美论——沃尔夫:美是完善。

5、这样的观念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存在自己的弊端,要辩证的看待。

2.4西方探讨美的途径(四)

提出“美在关系”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西方对美的探讨的途径从主客关系来探讨美美是一种关系

一、一个事物自身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秩序、安排、对称等关系;

二、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立普斯、

2.5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五)

康德(1724-1804)---从美的独立性来研究美(三大批判)

(1)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真;

(2)实践理性批判,研究善;

(3)判断力批判,研究美。判断力:把个别归于一般。美是无关功利而令人愉悦的。美是非关概念而普遍的,美是无目的,美在对象的形式里。

19世纪唯美主义认为美是无用的。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美是无用的,有用的不美。(自身存在不足)

2.6西方探讨美的途径(六)

西方探讨美的途径:

(一)车生活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一种关于美的方向的倡导)

(二)马克思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2、美的规律的理论3、异化劳动和人的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美学的特色: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马克思主认为美是从劳动创造生活,从人类历史、生活、社会的观点科学的研究美)(三)从现代批判来研究美——美应该是那些尊重生命的美 1、尼采认为;具有生命强力意志的人就是美,而没有什么是美,只有人是美的,而那些衰弱的人是丑的。 2、海德格尔:存在真理的自行置入作品就是美。 3、法兰克福学派:“新感性”对于人的解放就是美。

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来研究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是美。针对当时黑格尔概念性的美学观念。但是,“生活”难以定义,且生活有丑有美,其实是一种对美的一种倡导。

马克思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2.美的规律的理论;3.异化劳动和人的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4.艺术本质的理论。将从生活方面研究美推向高潮。

马克思美学的特色: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起来;3.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4.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化,如长江大桥的美)

从现代批判来研究美:尼采:具有生命强力意志的人就是美,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而那些衰弱的人是丑的。

康德耽误了一件本质性的大事:耽误了此在存在论,而这耽误又是由于康德继承了笛卡尔的存在论立场才一并造成的。

海德格尔:存在真理的自行置入作品就是美。

法兰克福学派《单向度的人》“新感性”对于人的解放就是美。

思考题: 1.怎样评判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学说?2.马克思社会实践的美学观有何独特之处? 3,如何认识西方现代社会批判的美学。

3.1道家美学

一、如何整体把握道家思想

2、庄子的道家思想的境遇:重寻幸福生活、立身和持存的可能之途

3、道家的逻辑:四词以蔽之:忘却与超越,自然与逍遥

(1)世界的黑暗,异化的生活。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三代以下,莫不物于物,伤于物。伯夷、叔齐。

(2)相对主义的世界观。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好坏、有无、长短、高下、寿多少等等产常常相对的

(3)以人合天自然主义的态度,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断鹤继鸠,七窍成而混沌死。

3.2儒家美学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的命运:“三期说”与“四期说”“五四”与“文革”的批孔

2儒家的逻辑:重寻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可能之途司马迁《史记》:春秋战国时期,君36,亡国52,诸侯奔走不能保其国者,不计其数

3、孔子主要思想:(1):(109次)我欲仁,斯仁至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

4、儒家的主要美学观念:

(1)美善结合的人格之美,随之而来的人生艺术化之中的理想,尽善尽美。(2)中和、中庸的情感方式、人生世界与美学的尺度(3)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兴观群怨

3.3禅宗美学

禅宗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2、佛教带到禅宗的主要转变:从渐悟到顿悟从三生到此生从众生到自我 3、禅宗的美学意蕴:(1)对事物瞬间、整体的直接把握(2)追求自然适性,空灵自由的境界

思维之美:正在游动的小鱼问大鱼,水是什么,大鱼回答:水就在你身边。禅也在你身边,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亲口尝一尝。禅肯定不是冥想,这是一种误解。冥想确实是一种修行,但和禅混为一谈是可笑的。禅本来是不可说的,意思是禅是语言无法准确或完全表达的,禅的境界是言语断道,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

3.4中国当代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中国当代关于美的本质争论:

1875年传教士花子荣最早用了“美学”这个概念。

1900年候官人沈诩清出版《东游记》提到日本师范学院开设“美学”

王国维: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蔡元培——对康德美学融会贯通,并身体力行,使近代中国的美学、音乐、美术等学科和事业有不同一般的发展。

朱光潜——他提出:“简洁是文章一个极可珍视的美德”“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 1、吕莹、高尔太代表:主张美是主观的,美就是美感,美是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蔡仪:美是客观的

3、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4、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思考题:1、中国当代关于美的争论有哪几种代表性的意见? 2、中国当代的美学论争你赞成哪一种美学观?

1866年英国传教士罗从德在编辑的《英华词典》中首先提到审美之理佳美之理等词

4.1美的特点(一)

美的特点1、形象性内涵具体生动可见的有抽象的思想内容融合得自然巧妙2、

4.2美的特点(二)

非功利性:超越个人的日常实用性与科学性的自由判断。对待事物通常有三种态度:1、使用的态度2、科学的态度3、非功利的态度有了一种非功利的超越之心,就能处处发现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3美的特点(三)

情感性:人对外在事物比较稳定的价值倾向性。

4.4美的基本特性

时代性:唐三彩、青花瓷、安格尔泉民族性:近代文姬归汉图、昭君出塞图主观性达芬奇:安吉里之战

唐诗晋字汉文章,说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美

美的基本特性:时代性民族性主观性

4.5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1、我们不能说美与人无关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只有创造了人只有人的创造才是美的最后根源2、美不是“死”的客观物,美是正在生成的3、美的本质是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人性的层次性人的本质的展开的丰富性4、美是人以审美方式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中正在生成的全面自由的人生状态。5、认识世界的美人动物自然无机物

冯友兰:自然境界、功力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5.1优美与崇高

优美的对象:自然界中和谐宁静的九寨风光,优美的人间仙境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通常为适宜、适应、对称、单纯、鲜明、柔和、整齐、比例、完整、柔弱、小巧、精致舒缓、秀雅、轻盈、渐次、优雅等等外在形式的总特征:“小”柏克:优美的对象是指物体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有些性质,美的形状很有灵效的引起某种程度的爱。罗丹:《永恒偶像》这种能够引起我们某种爱的情感的对象,就是优美

5.2美的范畴:崇高

崇高艺术品中的崇高动物中的崇高拉奥孔巴黎圣母院崇高的外在特征:“大”崇高的五个构成要素:1、庄严伟大的思想2、强烈而激动的情感3、运用藻饰的技术4、高雅的措辞5、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康德:崇高就是大到无形式。崇高——一种混合的情感。人自身对无限性的一种希求。

5.3悲剧

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性格悲剧黑格尔的永恒冲突的喜剧叔本华:日常生活的喜剧马克思: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还没有实现之间的矛盾鲁迅: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尤西林主编的《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美学理论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审美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提炼、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的美学观点。在论述时,引证古今中外的哲学*作、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科技论*,并精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说明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本书即可供高校中文、艺术、哲学等以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供社会上的爱好者阅读。

5.4中国悲剧

宗白华先生翻译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卷和一个德国人编的《西方现代派画论选》,写了研究歌德的论文,对歌德的人格和艺术,有独到的阐述,研究中国美学的论文,后来整理为《美学散步》(同《艺境》、《美学与艺境》)。

宗先生也一直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早在“五四”时期他就说过一段话——“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取西方新文化,以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文化,以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绝大的贡献。”中国悲剧西周以来,民间开始出现了一些悲剧性的歌曲如“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中国也有《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四郎探母》等悲剧园地的奇葩。判断真正的悲剧,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悲剧精神。一个是悲剧性的处境一个是对这种处境的觉醒一个是对这种处境的行动悲剧就是对悲剧的觉醒

5.5主要审美范畴:喜剧

宗白华说,将来世界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所谓两种文化就是东西方的文化的优点而加之新创造的。这融合两种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融合中西方,中国人来做最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吸收西方新文化宜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集东方旧文化宜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因为中国的文字太难。然后他说中国人的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

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为什么是不流入消极悲观呢?因为那个时候也是“五四”时候,大家一开放看到外国太先进了中国太落后了,很容易就很悲观,他要去掉悲观的思想,那么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极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面具是又怪又丑,但不致引起痛感。无害的丑。

近现代几种著名的喜剧理论:(1)霍布斯:突然的荣耀说(2)康德:预期失望说(3)柏格森:生命的机械化说(4)弗洛伊德:心理能量的节省说(5)黑格尔:形式大于内容说(6)谢林:对立元素的倒置说:底劣卑下的东西以高尚堂皇的面目出现,无足轻重的东西以异常严重的面貌的东西出现;或者反之严重的东西以无足轻重的样子出现。喜剧的实质则在于:内容与形式"透明”的错位所引起的审美愉悦。喜剧特性:1、自然性2、情理之中,意料之外3、程度范围之内那些有些荒唐的事情已经过去,也许是庆幸他已经过去,我们不会再犯的的“优越感”,是我们喜剧的根源。

5.6意境

意境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对意境的常见解释1、情景交融说2、诗画一体说3、境生象外说4、生气远出说5、哲学意蕴说6、对话交流说7、典型形象说8、情感气氛说9、想象联想说意境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直观感性形象的渲染第二是人的生命情思的传达第三个对超越人生境界的启示

意境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直观感性形象的渲染第二个是人的生命情思的传达第三个是对超越人生境界的启示

6.1审美活动的前提

一、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1)审美需要: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对再美的景色也毫不在意(2)审美态度:非实用的非科学的自由的(3)审美能力:先天的;后天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4)客体对象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5)环境氛围

6.2审美感知活动

审美感知:审美活动直接的第一步,获取外在世界的形象。感觉到的事物,对外在形象的获取并不是机械复制轮廓、边界而已。他是一系列感知原则“综合”的结果,他也是一种“知”,也是一种“概括”由“物甲”变成了“物乙”。形象感知的整体直观性与简化独立性性原则。形象获得的“同化相似整平”与“突出尖锐”的原则

审美感知活动过程;第一步,感知获取外在世界的形象。它是一系列感知原则“综合”的结果,它也是一种“知”也是一种“概括”,由“物甲”变成“物乙”的过程

一系列感知是综合的效果

6.3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想象的方式:接近想象相似想象对比想象创造想象想象的功用:把单个的变成多个的,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无形的变成有形的,把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想象的特点:不受时空的局限,自由性;不受功利的影响,形象性;情感的伴随,情感性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越来越浮躁,不愿意花时间去寻找美

6.4审美心理原则

“审美加强”原则“审美联想”原则:审美中除却当下直接感受的印象之外,通过联想唤起过去的印象,会引起快乐“审美比较”原则“审美序列”原则“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某一审美感受可以维持一定的时间,但是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疲惫和不快,在这个时候,若是改变审美感受的类别,则会引起快感。“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审美消耗最小“原则”审美的安定性“原则:部分与整体的和谐表现出生命性的协调关系,快感则产生于其中的安定性。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6.5审美情感活动

审美情感活动清楚钱谦益:夫诗之为道,性情、学问参会者也。性情者,学问之精神也;学问者,性情之浮尹也。审美情感具有:非理性非功利性形象性主观性与忘我性用情感的逻辑来认识世界、介入世界诗心、诗情、诗意,是审美超越的精神

情感具有:非理性、非功利性、形象性、主观性与忘我性

6.6审美通感、理解活动

通感的三重含义:1、一种艺术门类与另一种艺术门类的相通2、一种事物与另一种艺术的相通3、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界限的消失,在科学的医学看来,这是一种病态幻觉;而在审美中却是一种审美高峰体验的象征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也

6.7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主体各种心理机能创造的新的心象、意象与整体的人生境界,他是理论的、实践的、宗教的等等之外另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

审美活动的超越性:它是对客观物的科学性的超越,也是对主观的自然的超越。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审美活动的愉悦性:是一种生理愉悦之上的又超乎生理愉悦的独特的人生体验,他的层次是丰富的。

7.1荒诞

荒诞:字面意思是不合常规、不合常理,离奇荒诞等待戈多安格尔;泉杜桑;蒙娜丽莎蒙克,生命之舞。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荒诞:现代大机器生产带来

的工业化

7.2中国艺术传统

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深于取象的传统来源于《周易·系词上》

3、深于取象的传统

2、情志传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7.3西方艺术传统

浪漫主义强调:激情、想象、自我、自然、自由

亚里士多德说:教化-净化 4、和谐整一的传统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说:明确、秩序、匀称阿奎那说:和谐、整一、鲜明的颜色可以看出作品强调和谐整一。

7.4艺术本体论(一)

艺术本体论:古罗马自由艺术:诗歌、音乐、舞蹈、历史、天文、几何中世纪的“七艺”:语法、逻辑、修辞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17世纪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分离中国的“六艺”:占卜、医训、弹琴、书、画、围棋等模仿说:文艺和客观外在物质世界的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游戏说:康德、席勒、斯宾塞巫术仪式说:文学艺术活动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仪式活动雷纳克,弗雷泽,强调仪式性符号说:卡希尔,苏珊朗格: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符号黑格尔;表现更高实体说

卡西尔、苏珊·朗格;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符号

巫术仪式说代表人物:雷纳克、费雷泽

7.5艺术本体论(二)

艺术本体论:弗洛伊德:无意识的转移升华说:艺术的实质就是作家无意识的转移和升华荣格:集体无意识表现说叔本华:人生痛苦解脱说克莱夫贝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杜威:艺术即经验艺术;审美意象生成中揭示,橙名的存在之道马克思:劳动说

杜威认为:艺术是一种经验

荣格:集体无意识说

浅析美与人生

浅析美与人生 摘要: 美是人类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人类身心对某一事物的一种愉悦的感受。人生是一门艺术,我们做的无论什么事儿都是在创造艺术。人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人生,大多时候都是在对美的追求.于是,美与人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人生的完美,就是对美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美、人生、融合、美与人生 在海边有个捡贝壳的男孩儿,每捡一只,他都认为不是最好的,便随手丢掉了。黄昏来临,其他的孩子捡了满满一篮子美丽的贝壳,而他却愁眉不展,篮子里空空的。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像那小男孩儿,为追逐自己认为最美好的,结果到头来却一无所获。人们往往追心和求索,忙忙活活,一路的好风光却未能欣赏。“人生的美,就是一边走,一边捡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一生美丽而芬芳”。有的人,给自己定的目标往往太高,虽尽力拼搏却终无所获。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思考着美的内涵与深层含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事美;第二:什么是人生;第三:美与人生究竟存在哪种关系;第四:为了达到美与人生的高度融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美的涵义 美的世界色彩缤纷,气象万千。她引出人们千种风情,百般慨叹。面对姹紫嫣红,谁不啧啧称赞;涉足高山流水,令人流连忘返;身处花前月下,或有不尽柔情暗自生来;耳听松涛海啸,又会豪情勃发;面对万倾碧波,千帆竞发,则心旷神怡。丽日蓝天之下,孩子们在绿茵之上嬉戏,你会由衷地赞叹:生活多美!在公共汽车上,看到青年人主动让坐,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雷锋一生助人为乐,令人仰慕,老山前线的勇士们“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的高尚情愫,定会在善良的人们心里里掀起崇敬的波澜……。 什么是美?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论辩过这个问题。在这名篇中,柏拉图假设年轻的苏格拉底与颇负盛名的诡辩家希庇阿斯就美是什么的问题开展论辩,对话是从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请教美是什么开始的,当希庇阿斯听了苏格拉底的发问也曾满不在乎地说:“这问题小得很,小得不足道。”然后他就说了连串答案:“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就是黄金”;“美就是恰当”;“一个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全希腊人都尊敬,长命到老,自己替父母举行过隆重的丧礼,死后又有子女替自己举行隆重的丧礼”;等等。希庇阿斯从人的美谈到物的美,从道德美到财富观念联系起来谈美。但苏格拉底要找是的“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物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把希阿斯连同他自己关于美的关系的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 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2)认 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3)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4)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3、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上面。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也持这一观点,在他晚年 著作《美学新论》。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6、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是我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括, 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在中国,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 8、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 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9、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0、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1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 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 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3、鲍姆加登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 14、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 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再次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15、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2)始终从具体 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3)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16、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 源泉的。 17、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18、审美关系: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 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19、在理论逻辑上,审美关系却必定先于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理由之一是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 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理由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 20、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21、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呈现出如下特点:(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 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趋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

美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题: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知识点汇总: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作为审美关系现实展开的审美活动。因为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态,最能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质,所以,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 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面: 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美学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更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学的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美学的学科品质,丰富了美学的理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因为:首先,美学诞生于哲学,并且一直受到哲学的重大影响;其次,审美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的投入,这不是受制于任何方法的;再次,美学涉及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的领悟;最后,美学的理论性需要哲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易考多选题、名词解释]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带有原始初民色彩的初级审美意识和更为自觉成熟的高级审美意识(例如不同民族的悲剧意识)。 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规律、特征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多以哲学或者文学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3.美学学科: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它的诞生是以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新旧教材无大异。 五、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首先,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其次,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性;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2.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把 人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和存在的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它们的结合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美学理论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1.人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 的。 2.美学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实践存在论的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 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首先,自由有三种基本形态:物质生产劳动中认识和支 配必然性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解放自由;人生实践中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 越。其次,只有改变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具有本体论的意 义。最后,个体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而这也是人进入审美 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 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 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 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 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六、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人生境界 [易考单选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是 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在于:(1)个体内在性,即一种独特的个人内在体验。(2) 生成性,即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是一个进行的过程。而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 解是关键,而觉解又是与情感不可分离的。 2.审美境界。(1)审美境界是完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2)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 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3)审美境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的。总之,它是对人生境界的 一种诗意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新增内容,应该重点掌握。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 (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七、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2、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3、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4、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5、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八、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一、判断 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着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 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

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 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 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公共课《美学》笔记 超给力

第一章绪论 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1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14.艺术: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16.艺术活动:是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审美活动。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美学与人生笔记

1.1美字的意义 萧兵: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最初是羊人为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过“美,甘也,从羊从大。”宋代的徐铉也说过“羊大为美”王政认为羊生殖崇拜为美。羊等价交换物为美形状越大,越值钱。 1.2美的诞生 1.从逻辑上看 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粗到精 2.从审美风俗上看 黑齿为美,泰国“长颈为美”,牛仔服,“三寸金莲”,头尖为美,十指黄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从审美实践的作品来看 精卫填海,自然山水,山水诗人--谢灵运,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米罗的维纳斯,从形象到抽象。 1.3美学学科诞生的意义 一、鲍姆嘉通:美学的任务 1、美学的目的是感性知识的完善 2、应该避免的感性知识的不完善就是丑 3、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低级的认识,美的艺术的理论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这就是美学的核心。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卢梭: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幸福。 二、美学学科带来的意义: 1、理性大潮中的感性学: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意义 2、美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意义 3、美学学科的独立:人类知识体系健全的启示意义康德:美是非观功利而令人愉悦的 2.1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一)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 1.毕达哥拉斯,凡物皆数,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2.亚里士多德,一个美的事物应有一定的大小体积和安排。 3.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4.荷加兹,美在于多变化的蛇形线,越是曲线的越美。 5.朗基努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6.奥古斯丁,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和谐、适宜。 7.夏夫兹博里,凡是美都是和谐的比例合成的。 8.越诺尔兹,自然的最一般的形式就是最美的形式。 9.博克,美的事物的特征,小、光滑、逐渐变化、不漏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 10.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也有它的问题,这种属性很难推广,很难普遍,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西南大学[0324]《美学与人生》参考资料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欢迎您! %E5%BC%A0%E6%B6%A6%E5%8D%8E 同学 学号:W16105570353002 单项选择题 1、 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 1. 美感的一般特点 2. 美感的感觉特征 3. 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 4. 美感的主体差异 2、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 1. C. 精神分析学派 2. 伊壁鸠鲁派 3. 英国经验派 4. 毕达哥拉斯学派 3、 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 ) 1. 艺术技巧 2. 艺术想象 3. 艺术敏感

4. 艺术灵感 4、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 ) 1. 斐多篇 2. 大希庇阿斯篇 3. 会饮篇 4. 伊安篇 5、 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 1. 培养审美能力 2. 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 3. 规范社会文化 4. 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6、 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1. 悲壮 2. 滑稽 3. 优美 4. 崇高 7、

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 ) 1. D. 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2. 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 3. 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 4. 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1. 美在生活 2. 美在形式 3. 美在距离 4. 美在关系 9、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 1. .民族性 2. 地域性 3. 历史性 4. 阶级性 10、 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其时间是在( ) 1. 1755年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人生美学

随堂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校区)信科系10计算机曹荣椋10052002 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一路走向死亡,这一历程这便是人生,走的道路便是人生之路。如果你在路上,那恭喜你,因为你还活着。现在网络频频出现短语“在路上”、“行走在路上”、“一直在路上”分别可以理解为“活着”、“寻找活着的理由”、“坚持活下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所追求的。生活是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如何发现美、挖掘美、珍惜美便成了人们日常的热点,发现美、挖掘美、珍惜美的技巧和方法也就纷纷出世,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门学问——美学。人生美学是研究个体人生历程的学科,又称为人生学。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或多或少想过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也许会自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为什么活着?”“我要怎样活着?”……人就是这样陷入死循环,往往会想到轻生。所以说,人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自己!想要战胜敌人,就得战胜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战胜自己首先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呢?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自认法,也是根本法;其二是他认法,也是辅助法。自认法就是通过自己认识自己,他认法就是通过他人认识自己。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世事无常,人亦如此。想要正确认识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就得不断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因为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认识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前进,朝着自己心中的美进击。 在路上,大雾弥漫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道路泥泞,该何去何从? 在路上,相爱的人擦肩而过,蓦然回首,人海茫茫,何处寻觅? 在路上,为了赶路,狂风一样奔跑,错过了一路风景,事后追悔莫及。无奈: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有些人或事一旦错过就不再。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美学自考笔记重点讲义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开展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根底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法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开展 第三节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丑和荒谬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艺术论(一) 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艺术品:制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意境 第五节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法 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制造和生产 第三节艺术的制造力与艺术技巧 第四节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 单选: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分析哲学) 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 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观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含(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 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识记) (一)美学之父: 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 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 (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 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