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个人、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审美,人们通常说的“审美”,是一种体验,是把天地万物看成自我一部分时,产生的精神享受,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审美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获得一种存在的喜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促进人性的完善且提升个人修养,从而去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审美还可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美是让我们感到舒服的事物,因为舒服,所以我们会去不遗余力地追求。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蒙那丽莎的微笑。

浅析美与人生

浅析美与人生 摘要: 美是人类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人类身心对某一事物的一种愉悦的感受。人生是一门艺术,我们做的无论什么事儿都是在创造艺术。人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人生,大多时候都是在对美的追求.于是,美与人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人生的完美,就是对美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美、人生、融合、美与人生 在海边有个捡贝壳的男孩儿,每捡一只,他都认为不是最好的,便随手丢掉了。黄昏来临,其他的孩子捡了满满一篮子美丽的贝壳,而他却愁眉不展,篮子里空空的。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像那小男孩儿,为追逐自己认为最美好的,结果到头来却一无所获。人们往往追心和求索,忙忙活活,一路的好风光却未能欣赏。“人生的美,就是一边走,一边捡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一生美丽而芬芳”。有的人,给自己定的目标往往太高,虽尽力拼搏却终无所获。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思考着美的内涵与深层含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事美;第二:什么是人生;第三:美与人生究竟存在哪种关系;第四:为了达到美与人生的高度融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美的涵义 美的世界色彩缤纷,气象万千。她引出人们千种风情,百般慨叹。面对姹紫嫣红,谁不啧啧称赞;涉足高山流水,令人流连忘返;身处花前月下,或有不尽柔情暗自生来;耳听松涛海啸,又会豪情勃发;面对万倾碧波,千帆竞发,则心旷神怡。丽日蓝天之下,孩子们在绿茵之上嬉戏,你会由衷地赞叹:生活多美!在公共汽车上,看到青年人主动让坐,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雷锋一生助人为乐,令人仰慕,老山前线的勇士们“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的高尚情愫,定会在善良的人们心里里掀起崇敬的波澜……。 什么是美?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论辩过这个问题。在这名篇中,柏拉图假设年轻的苏格拉底与颇负盛名的诡辩家希庇阿斯就美是什么的问题开展论辩,对话是从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请教美是什么开始的,当希庇阿斯听了苏格拉底的发问也曾满不在乎地说:“这问题小得很,小得不足道。”然后他就说了连串答案:“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就是黄金”;“美就是恰当”;“一个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全希腊人都尊敬,长命到老,自己替父母举行过隆重的丧礼,死后又有子女替自己举行隆重的丧礼”;等等。希庇阿斯从人的美谈到物的美,从道德美到财富观念联系起来谈美。但苏格拉底要找是的“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物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把希阿斯连同他自己关于美的关系的

人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1.人生的价值 (1)概念: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 人生观领域中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 义,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理 解人生意义大小。 Ps:人生观: 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2)人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 人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由人生价值目标的境界及实现程度来决定。 是否与社会总理想目标相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多大贡献决定了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生价值,价值量的大小,社会成员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目标格格不入。如果态度上对实现社会总价值目标采取消极不合作或背道而驰。势必造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被主流社会评价为低价值,无价值、甚至负价值, 自己的人生理想,要么丧失实现条件, 要么备尝人生的艰辛和苦难,经过艰苦卓 越的奋斗之后才能实现。 (3)人生价值的确定及价值量的增 减 人生价值的确定及价值量的增减,也 是个人人生拼搏的结果。 社会关系和社会总价值目标对社会成员个体人生价值的制约,不应理解为个人人生的“宿命”。人生价值观上的宿命论是神秘的力量主宰与唯物史观不可同日而语。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关系对人生价值制约,强调人生的受动性,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生价值的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人的积极拼搏,进取有为精神,就不能获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 学思想浅探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哲学背景 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

“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人活着必有欲望,而一切欲望与追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每一次暂时的满足都会成为又一个新的欲望的起点,那么,人怎样才能摆脱痛苦?叔本华认为,摆脱痛苦的根本办法看来只有摆脱意志。摆脱意志无非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即走向死亡。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没有了意志,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世界就等于“无”。这样,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最后走向了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这是其哲学的必然逻辑结论,也是

对艺术审美与人生的思考1500字

摘要:人生的艺术化,或许就是持续不断地把存在于心灵的事物清空的过程,或许就是不断把外在的事物作为一个美的符号、意象储存于心灵的过程。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从无意义寻求意义的过程,就是不断给人生做减法,把具象的我抽象化,把肉体的腐朽的我转化为精神的永恒的我。 关键词:生活;审美;艺术化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三个层面:第一,美是生活;第二,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第三,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里可以看出,美涵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美有赖于一双审美的眼睛来发现,有赖于审美经验从生活中分辨出什么是美的。美和生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现象,离开生活美也就无所依托,生活若是离开了美也就丧失了意义和价值。换句话说,是美赋予了生活以意义和价值,而我们的生活或生命是以奔向美为标杆的。人生的最高价值是过上一种审美的生活,或把我们的人生审美艺术化。美使我們脱离了动物性的生活,而过上了一种“美学”的人生。正如布罗茨基在《文明的孩子》中所写:“人首先是一种美学的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美是生活,是指美从生活里提炼出了诗意和美的元素,但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说生活是美,生活要达到美,要经过人的审美的判断和甄别,从而发现生活之美。人生的审美艺术化,是人生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理想品格和理想生活的合一,类似于“建安风骨”中的“风骨”

“风骨”是文学的风格和人的品格的统一,人生的审美艺术化是人生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的统一,是人审美的眼光找到了美的落脚点,即人找到了可以诗意地栖居之地。 人生的艺术化,是一个人生和艺术的的双向运动,即人生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命化。我们既可以从艺术里体悟人生经验和真理,也能从生命里发现自然之美。从艺术里感悟人生,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从宋词里发现了人生的三境界般。从宋词的诗词之美发现人生的境界,有点“误读”,但谁又能说这种误读不是一种正解呢?艺术本来就是人为了追求意义和真理的一种文化实践,是美学和伦理学的统一。王维的诗中写道:“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就是艺术的审美化和身体的艺术化的统一,他把自然和人达到的关系看成一种互为“审美”的双方,即自然的人格化和人的自然化。山河是天的眼睛,它在把人当作一个审美的对象,而世界是人的一个“法身”。在美里,人和世界,人和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都达到了一种和谐,内心的秩序与世界的秩序也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 “艺术的作用不是为了达到纯粹空灵的经验而否定人的自然和机体的根基与需要,而是给出一个不仅令我们的身体层面而且令我们的精神层面都感到满意的完整表述。艺术的目的‘是以其统一的生命力的形式服务于人的整体’。”艺术是现实之我通往理想之我的一个桥梁,艺

浅论美学与生活

浅论美学与生活 内容摘要:生活无处不审美,审美更是无法脱离生活。美学与生活间的休戚关系需要我们认知到美的魅力以及美对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在生活中要以敏锐的感官和心灵积极感知美、寻找美,实现对人生的升华、社会的促进。 关键字:美学生活大学生 古代汉语中将“美”诠释为“从羊,从大”,现代将“美”诠释为时尚,漂亮。可见,而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也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古今中外,尽管对美的追求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美与生活紧密连结,将美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 一、美学的魅力 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不可缺少的高级精神活动,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对于健全人格的完善、美好心灵的塑造以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美能益智,美能辅善,美能陶情,美能促键。审美享受是高尚的、纯洁的享受,审美能够超越个人的孤苦、失意以及各种利害关系,获得自由。

“美对人到底有什么意义?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使人真正活得快乐,幸福。”[1]美学能使人以审美的、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使一些乏味的琐事也变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美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精神上的调节和抚慰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放松人的紧张的心情,而不会像其他没有精神内涵和思想意义的快餐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产品一样使人感觉到低俗和无聊。 “康德提出的‘美的自主性’认为美自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它给人以一种由美(包括优美和崇高)的感知和体验所生的无利害的自由愉快它从消极意义上可以抵制物的诱惑,从积极的意义上可以培养一种“爱”(美感)与“敬”(崇高感)的感情,从而可以起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拓展人的胸襟、提升人的境界,以美的精神来塑造人格,完成人的本体建构的作用。所以它虽然不像道德教化那样具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但在对于人的精神上的影响却比道德教化更能深入人心,更能为人们所乐于接受,更能融入到人的各个生活领域。” [2] 美往往使人废寝忘食、流连忘返、如痴如醉、拍案叫绝,美对人具有勾魂摄魄的作用,使人深深陶醉、不能自拔。审美需要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任何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后,都还会有强烈而又朴素的审美需要。而人对于审美的需要会使人构成在审美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主动和自由的属性,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追求美,寻找美。而美又会反作用于人,带给人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人生美学

随堂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校区)信科系10计算机曹荣椋10052002 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一路走向死亡,这一历程这便是人生,走的道路便是人生之路。如果你在路上,那恭喜你,因为你还活着。现在网络频频出现短语“在路上”、“行走在路上”、“一直在路上”分别可以理解为“活着”、“寻找活着的理由”、“坚持活下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所追求的。生活是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如何发现美、挖掘美、珍惜美便成了人们日常的热点,发现美、挖掘美、珍惜美的技巧和方法也就纷纷出世,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门学问——美学。人生美学是研究个体人生历程的学科,又称为人生学。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或多或少想过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也许会自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为什么活着?”“我要怎样活着?”……人就是这样陷入死循环,往往会想到轻生。所以说,人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自己!想要战胜敌人,就得战胜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战胜自己首先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呢?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自认法,也是根本法;其二是他认法,也是辅助法。自认法就是通过自己认识自己,他认法就是通过他人认识自己。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世事无常,人亦如此。想要正确认识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就得不断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因为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认识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前进,朝着自己心中的美进击。 在路上,大雾弥漫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道路泥泞,该何去何从? 在路上,相爱的人擦肩而过,蓦然回首,人海茫茫,何处寻觅? 在路上,为了赶路,狂风一样奔跑,错过了一路风景,事后追悔莫及。无奈: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有些人或事一旦错过就不再。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美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

美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情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而美学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人生和艺术. 审美是人生必备的修养,在越来越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美学修养实在是人生必需的修养。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也不一定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审美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境界,要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其实很不容易,因此,审美能力是需要培养、陶冶和不断提高的。对美学而言,审美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心灵的感悟. 艺术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比如,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们享受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分情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 由于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艺术教育的任务和使命理所当然的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须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因此,艺术审美素质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黑格尔说的好,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和西方美学深厚的功底相比,我们谈美,好像是在半空中跳舞,缺乏根基。建国后的前30年,西方美学成为我们的禁忌,改革开放美学才又回到我们的视野中。使得多数父母缺乏美的意识和修养,孩子也就缺乏在美的环境中撒野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基本上就是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一路走到黑。整整三十年,在文化领域内,除了十年文革,我们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儿来。的确,在百废待兴之时,文化上的长足进步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却在自己的文化肉身上来了一次长达十年的刻骨铭心的自我摧残,文化的破弊惨象已经深入人心。直到三十年前,中国民众才有可能自由地接受到客观多样的文艺思想。然而,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亦犹如之前的那三十年,文化的进步显得着实缓慢。虽然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已经相当完善地在祖国大地流传,但这个似乎对于广大民众并没有什么影响,很多年轻人甚至还处于似是而非的反传统与反权威的艺术闹剧中,终流于往昔般的乖戾与滞板。 中国民众的美学素养到底有多高?从整个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中,我们或许就可以找到答案.三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文化深度上的表现是极其微小的,甚至是失败的。尽管我们用清王朝交过的“版税”接触到了许多盗版的西方文艺佳作,但随便翻翻书、看看视频、看看电影是不可能在本质上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的.美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顶端.我们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而是我们生生地放弃了这个能力。老老实实地弄明白一些基本问题,扎扎实实地学习与实践,才是重拾这个能力的端始。 在物质充盈后意识到了美的属性,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对孩子进行的道德约束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教育方式不像一般伦理教育那样枯燥乏味,却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是我们还缺少这种意境。 先知的父母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能鉴赏美,有创造美的要求和能力。所以,盼望孩子成材的家长,是不应当忽

美育与人生感悟

美育与人生感悟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就像月光,无用,却使人心柔软。”其实,文学、音乐、美术,这一系列看似无用之物,皆如柔曼月华一般笼罩人类文明与历史,照耀人文光辉。而对于个体来说,美育更是不可缺,只有借助美育之光华涤荡人生,才能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有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认识人生的价值。 美育之华,振人心魄,催人奋进。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词人,面对长征路上重重天堑,他笑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面对时局动荡历史变迁英雄俱往,他慷慨而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面对百万雄师跨越长江,解放战争取得光辉战果,他更是留下千古绝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句流传千古的诗文,背后是一首首激昂奋进的革命史诗。至今抚卷追忆,犹觉胸生豪情,热血难凉,此间美育之华,振人心魄,催人奋进。 美育之华,涤荡思想,引人沉思。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在物理学领域摘取累累硕果而闻名于世,而闲暇之余,他将绝大部分时间都交付给了自己的小提琴,伴着悠扬的琴声在物理世界自由畅游;“杂交水稻之久”袁隆平也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如清澈溪流在山间流淌,诉说对祖国的无限挚爱。由此观之,美育与理性的世界并不冲突,相反,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涤荡人们的思想,洗去嚣喧浮尘,使人获得更纯净的心境,更纯粹的灵魂。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今社会,人们变得愈加浮燥、功利起来,音乐、美术课程被一再压缩,语文甚至被视为“无用”科目,种种社会现象促使我们反思,抛弃美育的同时,我们还抛弃了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一颗树

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便是优秀人格的养成,高贵灵魂的塑造。 因此,我们不妨慢下脚步,让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国,“美育者,与智育相辅,与德育相成”。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出更符合时代的多元化人才。 愿你我皆能携手前行,以美育之华照耀人生,涤荡心胸,向灵魂深处索取纯粹,以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最终认识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圆满之境。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艺术教育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实践来培养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作为一种培养人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艺术教育在塑造个人品格、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浅谈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探讨其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美育艺术教育可以激发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最高形式之一,通过参与艺术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美育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创作活动,鼓励他们表达独特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对世界的独到见解。这种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也将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积极影响。无论是在专业工作中还是个人生活中,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是宝贵的资产,能够帮助个人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开拓心智,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美育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艺术作品是审美的载体,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品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美育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种艺术形式,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传统。通过学习欣赏和鉴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情感表达能力对于个人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成功,情感表达能力都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处理情

绪,增强心理健康。此外,情感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人际交往,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个人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互动。 再者,美育艺术教育有助于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艺术创作是个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通过参与艺术实践,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和表达自己的兴趣、情感和价值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个人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通过表达和展示自己的作品,个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美育艺术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让学生学会审视并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鼓励他们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观点,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个人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帮助个人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目标提供指引。 最后,美育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个人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艺术创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个人需要与他人合作,相互交流和协作,以完成一个艺术项目。通过参与艺术团队的活动,个人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与他人协同努力,共同实现艺术的目标。团队合作能力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合作关系都至关重要。在职场中,个人需要与同事和领导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社交生活中,个人需要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度过快乐的时光。通过艺术教育的团队合作活动,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审美境界)

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审美境界) 展开全文 哲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我们本来是懂审美的。 例子很多,看看故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看看汝窑、钧窑,看看宋代山水画,看看明清的家具,看看那些精妙的木结构建筑;往近了说,我们可以看看民国,看看那时人们的穿着,看看杂志、广告的设计,看看那时城市街头的招牌,看看上海滩风云人物的时髦气派,你就知道我们现在的审美差了多少。 按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审美匮乏来自物质匮乏。我们确实穷太久了,四九年之后,穷是整个社会的基调。再加上政治对审美的野蛮干预,穷才是光荣、穷才能保命,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被毁坏殆尽。我们远离审美实在是太久了,因为审美的培养和重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改革开放让人们富起来,少部分人实现了财富爆炸式增长。人穷久了会穷凶极恶,突然暴富也会露出难看的吃相,有些人坐着飞机去国外抢购奢侈品,让中国游客成了全世界购物中心的“贵客”。国外的豪华商场贴着明显的中文标示,方便我们购物消费,恍惚间有一种大国崛起的错觉。 富不一定让人懂审美、有修养,但是要想懂审美、有修养,就不能一直活在穷困中。人太穷了,自然无法享受优质的物质和精神,眼

界无法开阔;人突然富了,就容易陷入挥霍的炫耀式消费,美不美并不重要,贵不贵才重要。 在目前的中国,审美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从城市建设到普通人的穿衣打扮,从店铺招牌到老板办公室的装修,从住宅建筑到电梯里的广告,在各行各业,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你都能发现我们在审美素养上的浅薄和落后。这种感觉很容易获得,网络和商业的发达,让人很容易对比,国际大品牌在设计审美上的高水准,给我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参照。 不能否认,审美具有主观性,你认为美的,别人可能觉得丑。但审美有没有标准、有没有高低?我觉得是有的。 审美作为人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的另一种需求,是对完美的追求,是对细节的苛求。如果审美也有一条底线,我认为就是放弃了粗糙和懒惰,追求精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是个正在打造漂亮衣柜的木匠,你不会在背面使用胶合板,即使它冲着墙壁,没有人会看见。但你自己心知肚明,所以你依然会在背面使用一块漂亮的木料。为了能在晚上睡个安稳觉,美观和质量必须贯穿始终。”对于看不见的细节的完美态度,是审美的要求。 作为一种最高准则,审美超越了有用性,有用是最初级的目的,审美才是最终目的。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美便是必不可少的。美的终极形态脱离了有用性,但是脱离了美的有用性一定是简单而又粗陋的,就像粗陶茶碗可以用来喝酒,精美异常的鸡缸杯也可以拿来喝酒,同样具有盛酒的功能,在审美上却是天差地别。 对于社会来说,审美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和系统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一个王朝有一个王朝的审美体系。审美的变迁不是突变,是稳定中的缓慢变化。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审美体系,中西结合、土洋荟萃,中国的不少地方呈现的是这种魔幻景象。 传统社会,权力垄断和主导审美;现代社会,商业塑造和引领审美。从服装到电子用品,从家具到汽车,商业塑造人们的审美消费。 商业社会,审美应该在商业和其他力量的自由作用下形成,政治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生哲理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生哲理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承。审美观是 指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标准,而人生哲理则是指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在传统文化中,审美观与人生哲理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审美观与人生哲理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注重内涵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强调对美的感悟和理解。传 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和谐统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强调和谐统一的美感。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 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以及传统园林中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都体现了 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 2. 自然真实: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表达。中国古代绘画 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都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3. 内心寄托: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注重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寄托。中国古代文 人墨客通过诗词和书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将内心的美感与外在的艺术形式相结合。 二、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 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是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是对人生意义和价 值的追求。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中 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儒家的"仁爱"和佛家的"般若"等思想,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 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合理性。 3. 忍辱负重: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强调忍辱负重的精神。中国古代的"忍辱 负重"的思想,强调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以及对困难和挫折的积极应对。 三、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生哲理的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生哲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人们的价值 观和生活方式。审美观通过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提供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体验。人生哲理则通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为审美观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生哲理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美的追求与人生意义: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通过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提供了 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体验。美的存在和追求使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 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强调人们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的统一。人生哲理则通过对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的统一的追求,为审美观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基础。 3. 和谐共生与人生哲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强调和谐统一的美感,而人生哲 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审美观和人生哲理共同构建了人们对和谐共生的追求和理解。 四、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生哲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艺术与美学发现人生的意义

通过艺术与美学发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它涉及到每个人内心最根本 的追求。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艺术与美学被誉为两个重要的 引导者和启示者。通过欣赏艺术和思考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深入探索 人生的意义,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本文将探讨艺术与美学 如何帮助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进一步指引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探索 与成长。 一、艺术的力量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和观念的媒介,拥有独特的力量。通过艺术,我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与他人进行 心灵的交流。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还是表演艺术,它们都是艺术 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将情感、思想和灵感传递给人们的内心深处。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与艺术家共鸣,感受到他们所 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从而超越自身的局限,拓宽思维和感知的边界。 二、美学的启示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它探索了美的来源、判 断和欣赏的原则。通过美学的启示,我们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 能力,同时也在审美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美学告诉我们,美并非只存 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而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自然景观、人文建筑还 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只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和欣赏,都能发现其 中的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能 够发现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艺术与美学的融合 艺术与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艺术作为美学的具体表达,通过创造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呈现出美学原理的丰富性。而美学的理论和原则则为艺术提供了审美的基础和拓展。通过艺术与美学的融合,人们在审美的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智慧。这种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层次去发现人生的意义。 四、个人体验与共同探索 艺术和美学的意义对每个人都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与背景不同,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因此,通过艺术与美学去发现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个人体验和共同探索的过程。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竭力寻找与自己内心共鸣的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品味,去感受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融入到更广阔的艺术与美学社群中,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中汲取智慧,进一步拓宽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认知和理解。 总结起来,通过艺术与美学的发现,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艺术的力量和美学的启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认识和感知世界。同时,个人的体验与共同的探索也让我们在艺术与美学的世界中获得了成长和丰富。无论是欣赏一幅名画、聆听一首音乐、阅读一本文学作品,或是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我们都可以通过艺术与美学不断挖掘人生的意义,

艺术对人生的作用

艺术对人生的作用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目录 内容提要———————————————2 关键词———————————————2 正文———————————————3 参考文献———————————————8

【内容摘要】 艺术对很多的学科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可以对于现实的、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自然,对于宗教等等。不过,在艺术众多的影响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人生的认识作用。这也是其中最关键的影响之一,因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是离不开艺术的,而艺术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产物。这种互相关联,彼此共生的关系是人们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永不过时的潮流。 【关键词】 作用审美艺术积极教育

人们的每一种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艺术分很多种类,有实用性的艺术,鉴赏性的艺术等。这些艺术自从我们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是消极的,有些是积极的,权衡利弊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艺术的认识作用 人生在世,需要学会认识世界,并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直到人生观的确立。但只是来源于实践,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只靠个人的经验又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要从社会获得。但科学太抽象,不是所有人能领悟。自然科学受到专业的隔阂。唯独文学和艺术,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揭示人生和解释世界。进而艺术的魅力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艺术的认识作用是全方位的,特别在文学作品上尤为突出。歌德曾这样赞叹莎士比亚的伟大:“一研究他,就会认识到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后来的人就无事可做了。”①莎士比亚确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的心灵和激情。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同样浓缩在中国文学中,浓缩在《诗经》中,浓缩在唐诗宋词中,浓缩在《红楼梦》中,浓缩在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中。 二、艺术的教育作用 艺术的教育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中外古今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都说明了这一点。《尚书·舜典》中就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音。”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具有很大的教育功用,

第五讲(教案)人生艺术化美与人生

第五讲人生的艺术化:美与人生 主讲:赵国乾 “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 就是主张对于 人生的严肃主义。” “伟大的人生 和伟大的艺术 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朱光潜 慢慢走,欣赏啊! 因为欣赏,所以能拥有出世的心态去更好地投入入世的事业。 因为欣赏,所以私欲摆脱了,情趣丰富了,人生澈悟了。 因为欣赏,所以有了自由自在的生命,真善美浑然一体。 漫慢走,欣赏啊! 以你的执着与真诚面对人生、社会、真理。 以你的严肃与豁达欣赏、创造、超越这个世界。 以你的理想、情趣和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世界多一个欣赏的人,就多一份创造,也就多一份精彩! ——朱光潜 欧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宽阔的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一条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最后一章就以这六个字为标题,全书也以这六个字结尾。 朱先生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生活中,不要像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而要多多回首流连风景,这样,丰富华严的世界才不会了无生趣。 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 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 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 四、生命的意蕴 五、超越日常生活 六、诗意地生存 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变动不居;文化观念上,中西思想激烈碰撞;在美学领域,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美学艺术家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独立和人的自觉,把“人”的问题置于美学的中心,注重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生命等问题的阐发。 (一)动乱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一些积极分子毅然走出书斋,拿起战笔,投入到革命 的洪流中去,他们针贬时弊,为革命的事业奔走呼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是

论审美与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 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美学从广义上说,不仅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包容在生存方式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实践,体现着美。审美活动更直接指明了审美现象中主体方面的状况,因为在审美中,主体是动态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生存性的。审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实现,审美的目的就是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一旦发生,由于其性质所致,它必然向审美境界发展,审美的活动是在对象之中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另外,如果对审美经验具体分析,可看出审美是主体的自我超越,是对对象的投入,在理论上,这种超越与投入,就是审美活动与实践的本质的内涵。主体以一个个体,一个与对象相对而立的“我”出现,这种情况,与对象分为现象与实体、材料与实体、材料与形式,意义与基质的情况共生,它和对象合为一体,共同进入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当进入这种境界时,可以说人在“美”之中。这种具体的超越它使获得的意义更模糊,更丰富,它使获得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更“痛切”。就获得的意义核心来说,抽象的超越获得的是“本质”,“本质”是对事物的陈述,它分离于事物。但在具体的超越中,人们面对事物直接的感性展示,并不在其“后”寻找“本质”,而是让事物就这样出现,也即“存在。”在审美经验中,事物在如其所展示的那样存在着,同时向主体展示“意味”。“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美总是存在于美的事物中,而美的事物之所以成为美的事物就在于它能给我们精神性的愉快,应合着我们的审美活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审美需求是与人生的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地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故而,爱美,是人的生存对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与它物相对的生命,而且作为一个自为的存在的确证与表达。人的一生是追寻美的人生,而具审美的人生是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二者还有如下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