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一、前言

供给侧改革是指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供给端

入手,通过改革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

量和效率等措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多个角

度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二、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产

能过剩。由于过去几年内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资以及各地政

府重视GDP增长而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遭遇了质量与品牌认知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目标

1. 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太合理的产业结构安排,比如说重工业

占比过大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加符

合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够适应环保等新的要求。

2. 优化供给结构

优化供给结构就是针对当前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供应环节,提高供

给的质量和效率。这一点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

3.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只有在这方面取得进展,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四、措施

1. 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供给侧改革中,我们需要加

强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研发。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 加强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我们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并且鼓励企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 推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通过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 加强环保工作

环保工作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加强环保监管,并且鼓励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这样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且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并且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它也可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六、结论

以上就是对供给侧改革的全面分析和解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推进资源整合和加强环保工作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是指在经济运行中,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推动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能力,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一种改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面临着资源环境瓶颈、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供给侧改革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从源头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供给结构和供给方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消费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增加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推动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提高总供给量和供给质量,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通过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加强创新驱动。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业供给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供给。通过改革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五是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七是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促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这些改革方向旨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首先,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利益受损群体的阻力,需要解决好利益分配的问题。其次,改革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改革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和依法依规原则,需要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改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

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本文并不严格区分以上四者,下面主要使用供给侧改革这个词。 供给、需求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和新战略,旨在从供给端入手,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供给侧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传统的产能过剩和低端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当前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1.优化资源配置 在供给侧改革中,优化资源配置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2.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改

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3.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可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4.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供给侧改革可以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 1.加强政策引导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科技创新,

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一、改革内容 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改革。其核心是要通过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侧的创造力、竞争力和适应力,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削减过剩产能: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削减过剩产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升行业整体效益。 2. 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方向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改善供给质量: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产品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推动供给的质量变革,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4. 减税降费:通过减少企业负担,降低税费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5. 非公经济发展: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非公经济的发展活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6. 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推动供给侧的创新驱动发展。 二、改革意义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方向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削减过剩产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高行业整体效益,防止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竞争。 3.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推动供给侧的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产品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推动消费需求的升级。 5.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Supply-side reform)是指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促进和优化经济供给体系,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一种经济改革方式。它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各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供需矛盾,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注重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减少无效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供需结构的协调与适应。 2. 去杠杆化:供给侧改革要求降低企业杠杆率,减少企业负债,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稳定性。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3. 降成本:供给侧改革强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税费负担,减少企业用工成本等措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的提高。 4. 激发创新活力:供给侧改革重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生态。

5. 福利改革:供给侧改革还包括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公平和稳定。 供给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政策,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总之,供给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供给侧结构和优化供给侧环境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一、前言 供给侧改革是指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供给端 入手,通过改革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 量和效率等措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多个角 度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二、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产 能过剩。由于过去几年内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资以及各地政 府重视GDP增长而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遭遇了质量与品牌认知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目标 1. 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太合理的产业结构安排,比如说重工业

占比过大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加符 合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够适应环保等新的要求。 2. 优化供给结构 优化供给结构就是针对当前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供应环节,提高供 给的质量和效率。这一点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 3.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只有在这方面取得进展,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四、措施 1. 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供给侧改革中,我们需要加 强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研发。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 加强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我们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并且鼓励企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 推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通过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 加强环保工作 环保工作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加强环保监管,并且鼓励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这样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且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并且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它也可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

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工作研究: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大家知道,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讨论。但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不是,似乎说的还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是误读。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想,至少需要把握以下“两是,三不是”: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

你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

浅谈你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 供给侧改革是指针对供给领域的结构性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它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供给结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等。 首先,优化供给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传统意义上的供给侧是指供给者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满足需求者的需求。而当今中国的供给侧已经不再单纯地局限于这个意义上,它还包括提高结构性供给水平,包括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措施,来提高中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研发投入等方面的供给水平。 其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主要通过实施简政放权、优化商业环境等措施来实现。在简政放权方面,货币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政策的调整,大大降低了企业创新、融资、投资等方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了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了经济增长。在优化商业环境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外商投资法》、《民营企业发展保障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稳定了企业投资预期,推进了市场开放和经济发展。 另外,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涉及到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劳动关系等方面,从而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本。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新能源、新技术等前沿领域转移,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最后,推进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

措施。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已经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扩大开放是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创造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现已深入实施对外开放的策略,并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改善营商环境等,使开放度更高、合作面更广、成果更多。 总之,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从优化供给结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供给侧改革,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

供给侧改革专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供给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要在适度扩大的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 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六点 ①有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利于改善供给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利于创造新供给,增加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⑥有利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是什么 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B.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与思考

供给侧的理解与思考 什么是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就是用增量促存量调整,在增加过程中优化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供给侧有多重要。 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判断一针见血。“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是形势所迫,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攻坚,这个坎必须跨过去。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节点,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把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是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一项重大举措。 指出,国内经济现在面临“四降一升”。结构性必须进行,而重点就在供给侧。 当前的问题主要是传统门类生产过剩。传统门类出现生产过剩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已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有的农产品生产缺口很大,而有的农产品增产则超过了需求增长;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上。 这种结构性问题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必须改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因此,推进供给侧是全面深化的决定性战役。供给侧改什么。 供给侧改什么,说得很明确,就是改结构。特别强调,“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

你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

你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 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改革措施。与传统的需求侧管理相比,供给侧改革更加重视提高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所有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出的产出与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供给侧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1. 优化供给结构。传统的供给结构以低端产品为主导,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供给侧改革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驱动力。供给侧改革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3. 减少无效供给。无效供给是指低端产能过剩、僵化的行业结构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供给侧改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无效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4. 改革供给侧结构。供给侧改革追求的是结构性改革,以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和便利化为目标。通过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保护与引导,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 5. 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体制机制改革。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发展创新型企业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需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6.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供给侧改革不仅要优化供给结构,还要关注公平正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给结构调整。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结构性改革和推动创新等措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供给侧改革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产能过剩问题、技术创新的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等。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改革措施,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升级。此举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供给侧改革需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 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三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单纯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将改革侧的生产要素与效率提升因素平行放在一起。如有的学者将供给侧因素理解为包括人口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创新、制度等。其实,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是不同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与一般性要素投入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三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单纯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将改革侧的生产要素与效率提升因素平行放在一起。如有的学者将供给侧因素理解为包括人口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创新、制度等。其实,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是不同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与一般性要素投入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