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贵州滩下三叠统岩石和化学地层对比

大贵州滩下三叠统岩石和化学地层对比

大贵州滩下三叠统岩石和化学地层对比
大贵州滩下三叠统岩石和化学地层对比

贵州地层与岩石(谷风技术)

贵州地层与岩石 黔东南州金鹰矿产资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一、第四系(Q)..................................................................................................................... - 1 - 二、新近系(E) ..................................................................................................................... - 2 - 三、古近系(N)..................................................................................................................... - 3 - 四、白垩系(K)..................................................................................................................... - 3 - 五、侏罗系(J) ...................................................................................................................... - 4 - 六、三叠系(T) ..................................................................................................................... - 5 - 七、二叠系(P).................................................................................................................... - 12 - 八、石炭系(C) ................................................................................................................... - 14 - 九、泥盆系(D)................................................................................................................... - 17 - 十、志留系(S).................................................................................................................... - 20 -十一、奥陶系(O)............................................................................................................... - 22 -十二、寒武系(?) ............................................................................................................... - 26 -十三、震旦系(Z) ............................................................................................................... - 32 -十四、南华系(NH) ............................................................................................................ - 33 -十五、青白口系(QB) ........................................................................................................ - 35 -十六、蓟县系(JX) ............................................................................................................. - 38 -

地层岩石模板

第一节寒武系 为实习区出露最老的地层,主要分布于中部黄都--蒋家坝--茅田及南东侧杉树坝--金竹坨--老虎沟一带,北西格林窝--隆兴--棕坪--官坝一线零散出露,总体呈北北东或近南北向带状分布,出露面积约???km2。下、中、上统都有出露,但出露不全,岩性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生物化石稀少。自下而上分为金顶山组(∈1j,未见底)、清虚洞组(∈q)、高台组(∈2g)、石冷水组(∈2s)、平井组(∈2p)、后坝组(∈3h)及毛田组(∈Om)。1-2 出露地层厚526-1513m。调查区寒武系划分历史沿革见表2-1。 表2-1寒武系地层划分沿革表 一、金顶山组(∈1j) 源于刘之远(1942)在遵义金顶山创名“金顶山层”,卢衍豪(1962)称金顶山组,本文沿用。 为调查区出露最老地层,主要分布于南部丝棉背斜核部一带,南东部官坝背斜核部零星分布。岩性为浅灰绿、灰绿、灰色薄层泥岩、含粉砂质泥岩与浅灰绿、淡绿灰、灰色薄--中厚层含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少量灰色中--厚层含粉砂质泥晶鲕粒灰岩、含白云质泥晶鲕豆粒灰岩、泥质条带生物屑泥晶灰岩及含泥晶灰岩。未见底,出露厚度大于59m。 1、剖面列述

调查区金顶山组地层分布范围小,出露零星,仅测制了贵州省务川县陈家祠堂地层剖面(PM008,图2-4)进行控制,剖面特征如下: 上覆地层:清虚洞组(∈1-2q) 9、灰色厚层块状含白云质泥晶鲕豆粒灰岩。岩石中见细白云质条带或斑块;含少量(约5%)棘皮、三 叶虫、腹足、腕足和双壳等生物碎屑;鲕豆粒以粒度20-2mm豆粒主见,2-0.004mm鲕粒次见,以正常鲕豆粒主见,薄皮鲕豆粒、偏心鲕豆粒辅见,含量约65%。2.96m ───────────────── 整合───────────────── 图2-4贵州省务川县陈家祠堂金顶山组实测地层剖面示意图 金顶山组(∈1j) 59.11m 8、浅灰绿色薄层含泥质粉砂岩夹灰色中--厚层含粉砂质泥晶鲕豆粒灰岩及少量透镜状泥晶灰岩。含粉 砂质泥晶鲕豆粒灰岩中含少量(约2%)介壳屑。豆粒大小2×2-4×5mm,含量约30%;岩石中见少许竹叶状或条带状白云岩砾屑。含泥质粉砂岩局部发育水平层理。9.04m 7、灰绿、灰色薄层含泥质粉砂岩夹灰绿色极薄层泥岩;岩石中有大致顺层的泥质纹层或细条带(单 条厚0.5-1mm)。11.47m 6、.灰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含泥质粉砂岩,岩石层间见少许灰绿、绿灰色泥岩薄皮。含泥质粉砂岩 局部见大致顺层的细泥质条带。岩石中见少许水平纹层。9.34m 5、淡绿灰、灰色薄层粉砂岩、条带状含泥质粉砂岩夹灰绿、绿灰色泥岩。二者占量比由3-8:1,具向 上泥岩逐渐减少、粉砂岩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含泥质粉砂岩中水平层理发育。 5.09m 4、下部(约1.5m)为透镜状含白云质泥晶鲕豆粒灰岩,鲕豆粒以20-2mm的豆粒主见,2-0.004mm鲕粒 次见,含量约65%;岩石中含少量(约5%)棘皮、三叶虫、腹足、腕足和双壳等生物碎屑,含量约5%;上部(约1.0m)为绿灰、灰绿色薄层泥岩与灰色薄层层纹--条纹状钙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二者占量比约为2:1,钙质粉砂岩横向上不稳定,时呈透镜状或结核状。泥岩局部见有水平纹层。具由下向上泥质逐渐增多、灰质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 2.54m 3、灰绿、绿灰色薄层泥岩、含粉砂质泥岩。粉砂质呈细条带或小透镜体大致顺层展布,条带横向上 不稳定,具尖灭再现特征。含粉砂质泥岩中局部见水平纹层。 4.75m 2、灰色厚层块状泥质条带生物屑泥晶灰岩,夹少量灰色薄--中层瘤状含粉砂质含泥质含生物屑泥晶灰 岩。岩石中生物屑含量一般小于3%,局部可达10%;泥质条带一般厚0.5-2mm,呈微波--波状大致顺层展布,向上泥质条带呈逐渐减少趋势。 5.52m 1、灰色厚层块状含粉砂质含泥质含生物屑泥晶灰岩。岩石中含量<2%;泥质呈细斑块或条带状顺层

贵州地质概况word版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 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3)变质岩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我省赤水和习水两市(县)。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褶皱作用极其缓慢,主要由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陆相碎屑地层组成的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 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如梵净山雷公山龙头山等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地,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 二、贵州地貌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 (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 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中晚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下古生界至上三叠统中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陆源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上三叠统上部及侏罗系为大型内陆盆地的陆相硅质碎屑岩。上白垩统及以上地层为分散小型红色盆地的粗粒碎屑岩,总厚度在55千米以上。 据全国地层区划,贵州属华南地层大区中的扬子地层及东南地层区。纵观贵州地层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又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 2,沉积类型多样,相变颇为复杂,但以浅海台地相沉积为主。 3,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影响较弱,剖面完整,层序较全。 4,富含化石。地层划分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使用的是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贵州岩石情况

岩石:一般为矿物的天然集合体。主要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部份为火山玻璃或生物遗骸。按岩石形成过程分为(1)火成岩:是熔融物质(一般为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或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如页岩、砂岩、石灰岩等。变质岩是原来存在的岩石,一般在温渡、压力升高条件下,经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改造而形成的岩石。如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上述三大类岩石在贵州都有分布,但以沉积岩最为发育,素有沉积王国之称,它不仅分布广泛、且岩石类型多样,既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锰质岩、磷质岩,也有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等。其中又以碳酸盐分布最广,发育最好,且以生物成因者居多。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生物碳酸盐岩是贵州沉积岩的一大特色。贵州的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石类型多样,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都有,又以基性岩最佳。其成因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的偏碱性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的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以板内离散构造环境形成的基性岩为主,会聚板块边缘形成的交代花岗岩次之。贵州变质岩以区域变质岩为主,多为浅变质的绿片岩相。碳酸盐岩:主要由沉积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组成的岩石。主要化学成份是(以氧化物表示):Cao、Mgo、Co2;碳酸盐岩的结构组成有颗粒(包括内碎屑、生物碎屑、包粒、球粒、团块)、泥晶基质和胶结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贵州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10.8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从震旦纪晚期至晚三迭世早期地层大都由各类碳酸盐岩组成,具明显的多时代性和多层位性。岩石类型多样,有泥晶灰岩、粒屑灰岩、礁灰岩、结晶灰岩等,其中以生物成因的碳酸盐岩最为发育。形成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有陆地环境和大气环境中形成的碳酸盐岩,也有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碳酸盐岩,后者又有深水碳酸盐岩和浅水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碳酸盐岩是贵州岩溶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礁灰岩:由造礁生物原地生长而形成的岩石,是组成礁核的主要岩石。礁灰岩有三种类型:一是骨架灰岩,是指造骨架的碳酸盐生物的构筑体,骨骼将碳酸盐粘结在一起,形成固定在海底具有抗浪性的碳酸盐岩块体。二是障积岩,指海底含有原地带根茎的生物(钙藻、海百合、层孔虫、苔藓虫)通过自身的阻挡作用将携入的碳酸钙泥晶截获堆积而成的岩石。三是粘结岩,指通过生物的粘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在这种岩石中没有连生的硬体的生物支架。上述三种岩石反映了造礁生物的三种抗浪方式或成礁方式。贵州的礁灰岩十分发育,最早是见于震旦系的藻礁灰岩,继后有寒武纪的古杯礁灰岩,志留系,泥盆系的珊瑚礁灰岩、层孔虫礁灰岩,二叠系的珊瑚礁灰岩、水螅-海绵礁灰岩、三叠系的珊瑚礁灰岩等。其中以中上泥盆统,中上二叠统的礁灰岩最为发育。磷质岩:富含磷酸盐矿物(P2O5含量.>8%)的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岩。磷酸盐矿物主要是磷灰石的变种。P2O5含量>18%以上的磷质岩称为磷块岩。贵州的磷块岩主要形成于震旦纪陡山沱期和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早期。为典型的海相沉积磷矿。含磷岩系有碳酸盐岩和硅泥质碎屑岩两大类,并以前者为主,往往形成大中型矿床。贵州磷块岩按结构可分为颗粒结构的磷块岩、凝胶状结构的磷块岩、生物结构磷块岩三大类,并以颗粒结构磷块岩为主。硅质岩:由化学或生物化学或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以二氧化硅(SiO2)为主要造岩成份的沉积岩。一般含SiO2在80%以上,常可达95%以上。其中SiO2矿物不是来自碎屑,而是来自生物的硅质骨骼、壳体或碎片,由化学作用直接沉淀或交代作用产生。火山活动可提高海洋中的硅质含量,也是硅质岩中硅的主要来源。硅质岩的主要矿物成份是蛋白石、玉髓和自生石英。化学成份简单,主要是SiO2和H2O。硅质岩在贵州分布较广泛,主要产出层位有震旦系的老堡组、泥盆系的榴江组、二叠系的大隆组及白泥塘层。主要为生物硅质岩,有放射虫硅质岩,海绵骨针硅质岩及藻硅质岩等。陆源碎屑岩:主要由母岩破碎的固体碎屑物质以及在表生带生成的粘土物质,通过搬运,机械沉积作用并经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正常沉积碎屑岩。它的结构组分有陆源碎屑,基质,胶结物及孔隙。其中陆源碎屑占岩石总量的50%以上,是岩石

贵州省龙里县金龙谷岩石地貌观察

贵州省龙里县金龙谷岩溶地貌观察 冯永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550003) 【摘要】本文对贵州龙里金龙谷地区的岩溶地貌进行了观察,并且对其形成作了分析。发现金龙谷地区有大量的碳酸岩,其主要在三叠纪时期形成,构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岩石分层等岩溶现象。本文主要对金龙谷地区岩层地貌以及碳酸岩地貌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其成因。 【关键字】层状岩石岩溶地貌金龙谷贵州龙里中国 1 引言 贵州地处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喀斯特区———华南喀斯特区的核心部位, 是我国裸露型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最广的省区。【①】由于新构造大幅度抬升,从而影响贵州喀斯特地貌变化,形成了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全面认识和评价金龙谷地区喀斯特岩石地貌成因对于喀斯特区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作者的观察资料为主,对金龙谷地区喀斯特岩石地貌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认识。 2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少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由于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所造成的。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在用来命名类似于这种地貌的一切地区。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是:①、地表有节理发育的石灰岩;②、较大的降雨量;③、地下水流动通畅。石灰岩在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酸性水在自然界中存在。雨水沿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因为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还有就是这种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不断的逐渐加宽、加深,形成了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岩石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到最后终于形成洞穴或河道,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地貌地区。而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自然景观,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接近地表面,则洞顶就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貌地区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几个小的落水洞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或者天坑,它的底面通常是平的,而在它的上面常常覆盖着石灰岩中不被雨水所溶解的物质所形成的土壤。在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被溶解的物质多一些,留下来的这些物质形成的土壤就是可以耕种的。 3①金龙谷的岩石分层地貌及分析 贵州海相碳酸盐岩大面积分布, 其地层累计总厚达17 000m , 主要集中于中上寒武统、中上泥盆统、上石炭统、下叠统及中下三叠统等地层中。【②】它们在不同地区集中连片的分布, 形成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1) 。【③】 图表1:A处为金龙谷(摘自百度:https://www.doczj.com/doc/ed7375139.html,)

贵州地层与岩石

贵州地层与岩石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贵州地层与岩石黔东南州金鹰矿产资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一、第四系(Q) n) (一)南屯组(Q 4 主要由褐黑色泥炭层组成,顶部为坡积的黄褐色含砾屑亚砂土—亚粘 土层。共厚约5m。 g) (二)高旺组(Q 4 (三)松坡组(Qs) 灰至深灰色粉砂质粘土、有机质粘土和泥炭层组成。其中常见菱铁矿结核或菱铁矿透镜体。已知最大厚度85m。 p) (四)坪地组(Q 1 在坪地,自下而上由风化很深的黄褐色泥砾、褐黄至棕红色含砾屑粘土、灰至浅灰绿色层纹状亚粘土层,以及岩屑(角砾)与砂土的混杂堆积层所组成。在松桃乌罗,该组为一套褐黄至棕红色的泥砾夹灰至蓝灰色具层纹构造的粘土薄层或透镜体的堆积。最大厚度20余米。

为瓦灰色粘土夹砂砾层,含粉点状和结核状蓝铁矿。在同一谷地中,靠近谷地的边缘,往往相变为棕黄色含硅质岩与燧石角砾的粘土、粉砂质粘土夹砂砾层。该组岩性各地所见酷似。个别地点(盘县火铺)夹泥炭层。该组顶部时见具融冻褶曲构造的灰白至浅灰色层纹状粉砂质粘土层,偶见由砂或粉砂质粘土充填的楔状体。该组厚度自10余米(盘县火铺)至50m 左右(纳雍加戛)。 x) (六)喜鹊沟组(Q 1 为灰绿色泥砾与砂砾层,横向上可相变为含大量灰岩角砾及其他石块的灰至灰黄色粘土层。厚度~12.7m。 c) (七)陈选屯组(Q 1 由一套韵律性十分清楚的角砾、砂和粘土组成,总体上呈灰至灰黄色,半成岩。已知最大厚度约30m,包含10个左右的韵律层,单个韵律层厚度自~不等,下粗上细。完整的韵律层底部为角砾层,向上逐渐过渡为含角砾的粗砂—细砂—粉砂与粘土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